普门品全文网

中华民族史记:北魏皇帝开凿佛教石窟及北魏寺院遍天下

发布时间:2023-11-19 05:26:23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中华民族史记:北魏皇帝开凿佛教石窟及北魏寺院遍天下

佛教源于印度,东汉初期传入中原经过长期演变,成了华夏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崇尚佛教经历了一段漫长过程。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既信奉道教,也阅读佛经,礼敬名僧,下诏在京城建佛塔、佛殿、讲堂和禅室。明元帝拓跋嗣也是道、佛二教并奉,从京城到各地广塑佛像。由于修塔建寺耗费国家财力,僧人众多甚至妨害国家扩充兵源、于是发生了太武帝禁佛事件。文成帝拓跋溶即位后,下诏恢复佛教,佛教再次在北魏兴盛起来,其直接体现就是云冈石窟的大规模营造。云冈石窟的开凿相传与高僧昙曜(yo)有关。

北魏文成帝是个诚心信佛的人继位后重新修建佛寺,塑造佛像,让还俗的僧人重新出家,据说他还亲自给愿意出家的人剃去头发。北魏和平元年(460)的一天,文成帝骑着马外出,迎面走来一个和尚。那和尚低着头一边走路,一边念念有词,不小心碰到了文成帝的马。马一下子就叼住了和尚的衣服,文成帝的卫兵们围过来抓住和尚,要惩罚他的“惊驾之罪”。文成帝连忙制止,说:“我的马认识好人。他走路还在念通经文,一定是个好人,不要处罚他!”这个和尚就是昙曜。昙曜随文成帝来到宫里,他向文成帝建议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的武周山南开凿石弘扬佛法,文成帝同意了。于是。县曜主持开凿了云最早的五个大石窟。后人称之为“县曜五窟”(现编号为第16~20窟)。

石窟中的大佛厚厚的嘴唇、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宽宽的肩肠勇猛神气,它们与佛经里的天竺人不一样,跟汉人也不同,倒有点像鲜卑人,文成帝看了,很是喜欢。在此后的30多年时间里,北魏皇室以一朝之力,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众多能工巧匠,在云冈开凿出一个东西绵延约1000米、规模恢弘的佛国圣殿。经过1500多年的风风雨雨,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佛龛1100多个造像5.1万余尊。云冈石窟造像以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它是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反映了佛教造像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是研究古代中国雕刻、建筑、音乐、宗教极为珍贵的资料。云网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云网石窟的大规模建设停止下来,但北魏统治者建造石窟的热情丝毫未减。孝文帝又授命昙曜在今河南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凿造佛寔。其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多年的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1000米、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群。其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洞窟占60%,其他朝代洞窟占10%。与云网石窟造像的粗犷、威严、雄健相比,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古阳洞是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由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营造的,反映了北魏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龙门二十品”是20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体书法的代表,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中有19品在古阳洞内。

龙门石窟以大量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2000年和2001年,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相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是鲜卑族留给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还能读到一本书,书名叫《洛阳伽蓝记》,作者是北魏人杨衒之。北魏分裂后,东魏武定五年(547),杨衒之因公务经过洛阳,看见洛阳遭受东魏和西魏间战争破坏后,满目疮痍,一片破败的景象,昔日王公贵族们耗费巨资所建的佛寺多成废墟,感慨至极,就写了这本书。“伽蓝”是佛教寺院的通称。书中回忆了北魏洛阳城的繁荣昌盛,记载了洛阳城内及城郊众多著名佛寺,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录。

从书中不仅可以看出北魏佛教的盛行,还可以了解当时洛阳的都城建制、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北魏历任帝王大都在佛事上不惜财力,国内寺庙极尽华丽。北魏中期,全国有佛寺6400多所、僧尼7万多人。到北魏末年,佛寺达3万多所僧尼200多万人。北魏统治者崇佛的原因,一方面是争取民族团结、国家安定,另一方面是想与奉行儒学、黄老思想的汉人有所区别。北魏最早在洛阳建立佛寺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不久,孝文帝以为祖母冯太后追福的名义,建了一座报德寺。著名的少林寺也是孝文帝始建的。当时天竺(印度)僧人跋陀备受孝文帝的青睐,孝文帝在洛阳设立了“静院”,供跋陀参禅静修,但跋陀特别好清净,多次前往今河南嵩山隐居修禅。

为了跋陀能在中国安心传教,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下令修建少林寺,跋陀成为首任方丈。跋陀还吸收有武功绝技的人为门徒少林寺因此成了少林武术的发祥地。

有了开头,就有跟风的,孝文帝儿子宣武帝一人就建了三座寺院。其中永明寺有殿堂、房舍千余间,内住千余僧人。宣武帝死后,他的妃子成了胡太后她建的永宁寺,规模之巨、建筑之壮丽、装饰之华美,达到了北魏寺院建筑的顶峰。《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殿前立有高塔,塔为木结构,高9层、90丈,50千米外都看得见;塔上有金宝瓶,塔身悬挂130个金铃,晚上和风吹动,金铃叮当作响,10余里外都可以听见;塔的装饰十分华丽,柱子雕着花纹和图案门窗涂红漆,门扉上钉着金钉和金环铺首…对永宁寺塔塔基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这座塔高达一百三四十米,相当于40多层楼高。

永宁寺塔基遗址出土了大量泥塑残像,除了菩萨、飞天等,还有文武官员、男女侍仆、侍卫武士等,发髻、冠帽、衣袍、鞋履细致逼真,向我们传神地展现出北魏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情景。在胡太后等帝后的带动下,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们都争相建寺筑塔。太傅、清河王元怿(yi)广建寺院,被天竺来的僧人称为“菩萨”。一些有名的寺院,原来是王公贵族们的宅第,他们舍宅为寺。崇佛风气也推动低级官吏和士民纷纷建寺或舍宅为寺,连来洛阳的外国人也有建寺的。北魏佛教建筑还有石窟寺、造像碑、造像塔等,石刻、木雕、金镂、漆塑、浇铸等艺术形式多样,精美绝伦,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此外,佛经的翻译也对中华民族音韵学、翻译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