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东汉后期传入中国,发展至今,历时约二千年。二千年来,高僧众多,佛典无数。要问哪位高僧对中国人影响最大?哪部佛典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巨?前者可能是惠能,后者可能是他的《坛经》。
惠能的《坛经》开启了佛教中国化之门,《坛经》之后,佛教思想开始全面渗透入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惠能有中国“佛祖”之称,记录惠能言行的《坛经》被冠以“经”名,并有中国之《金刚经》的说法,因为毕竟,根据佛教惯例,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著作才堪称“经”。
那么这千年一僧有什么经历?因何成佛?得道过程怎样?《坛经》之《行由品第一》有较详细记载。
一、闻《金刚经》得悟
惠能是唐朝一和尚,年代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之前,佛教活动大约在武则天以及则天的儿子李显统治时代,距今约一千四百年。比诗人李白大六十多岁,当惠能寂灭时,李白刚满十岁。
惠能俗姓卢,祖籍北京(当时叫范阳),父亲曾在北京为官,后因犯错误被贬到广州新兴县,成为普通百姓。惠能出生于广东。相传,惠能刚出生时有两异僧到访,并为起名惠能,“惠”意为以法惠施众生,“能”意为能作佛事。
惠能少孤,很小父亲就没了,与母亲相依为命,流落于广东佛山一带,以砍柴卖柴为生。
有一天,惠能应客人要求,送柴到某客店,偶尔听到店中一客高声诵读《金刚经》。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尤其对佛典的悟性异于常人。所以虽然他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部书,更没有读过,但一听之下就悟了大半,并被其中教理深深吸引。
打听之下,他才知道,客人诵读之书叫《金刚经》,并且湖北黄梅县东山之上有一禅寺,名为东禅寺,寺中驻有一法名弘忍的高僧,当时正在传授此经。弘忍是禅宗五祖。禅宗自印度僧人达摩传入东土以来,经历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到惠能时期,持有禅宗心印者正是五祖弘忍。
惠能打听至此,决定参悟五祖,虔心向佛。于是接受了别人十两银子的馈赠,安顿了老母,挥泪告别故乡,直奔湖北黄梅县东山寺而来。
二、得法东山寺
不一日,惠能来到了五祖弘忍帐下。初见五祖,不识字的砍柴少年与德高望重的得道高僧进行了如下一番著名对话:
祖问:“你哪里人?欲求何物?”
惠能朗声答道:“弟子是广东新兴百姓,来您这里,只求做佛,不求别的。”
祖说:“你这个广东佬,身材瘦小,地处蛮夷,怎么能做得了佛呢?”
能答道:“人有南北、形貌有别,但佛性是没有差别的。”
五祖一闻此言,知此少年,虽其貌不扬,锋芒毕露,但根性大利,大有可为。本欲再与之深谈,试探其见识,相机接引。但恐引起别的弟子的不满与猜忌。
再说,忍其时年事已高,传承禅宗衣钵的问题已渐渐提上了日程。传承衣钵意味着“六祖”之名位花落谁家的问题,这就在弟子之间有一些或隐或显的竞争。有竞争就会涉及到一些微妙的人际顾虑。世俗如此,修道的佛家其实也有这个问题。虽然抛弃世俗名利是修佛之人的基本要求,但不是每一个剃了头、穿了袈裟的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毕竟完全脱离世俗名利心的得道高僧是少数。
所以,当时弘忍虽然对惠能非常赏识,但也不能过份表现出来。于是按照惯例,安排能到厨房踏碓舂米,从最低级的杂役干起。这可能一来有保护惠能之义,二来也有磨磨这个根性大利年轻人之锐气的意思吧。就这样,惠能在东山寺的厨房里安顿了下来,日日辛勤劳作,踏碓舂米,挑水做饭。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惠能来弘忍门下已有八月有余。这一日,正在劳作的惠能忽然听到一小和尚口念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一问才知,日前,弘忍为了选出衣钵继承者,令弟子们做偈,以呈各人智慧,如有悟透的,就可以接受衣钵,做禅宗第六祖。小和尚所诵之偈是弘忍门下的首席弟子神秀所做,忍告诫弟子们,常诵此偈可免堕恶道。
悟性极高的惠能一听此偈就明白,此偈虽已达到一个颇高水平,但还没有悟透,还没有达到“无上菩提”(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之境界。于是,惠能针对此偈也口占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并央人写在了弘忍居室门廓墙上,神秀偈旁。
三、弘忍传法于惠能
弘忍一见,心下大惊:此瘦小青年,果然不凡,见识远在众人之上,智慧所及,堪当六祖大任。五祖心下言说,禅宗衣钵传人可定了。
谈到这里,我们世俗之人可能有个疑问:惠能在弘忍处只是踏碓舂米,没见弘忍对他有何开示教导,惠能的开悟好像与弘忍没什么关系,既然不用弘忍开示,惠能为何还要参访弘忍?
这里涉及到禅宗的开悟特点。禅宗认为,开悟主要靠自己,不靠大德老师的教授。但悟后,需要大德老师作证,即证悟。即,自己对佛法有了一些异于常人的理解与想法,但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想法是否正确,是否接近“无上菩提“,这时就需要找到大德高僧,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呈现出来,让其参证。如得到肯定,那就证明自己开悟了。如悟得不对,还得从头再来。
当然,开悟之后还不就万事大吉、佛果已成、不用修行了。开悟之后,还需要大德的教授,要想成就较高佛果还需要自己长期精进修行,这就是禅宗界所谓的“顿悟渐修”之意吧。
也就是说,开悟相当于取得了与大德高僧进行高层次对话的资质,还需要大德高僧进行一些实质性引导。惠能当年也是如此,弘忍证悟了惠能的当天,就密约惠能晚上三更见面。
是夜三更,惠能潜至弘忍居室,忍用袈裟遮了灯光,为惠能密授佛法大义,传了迦叶传下的禅宗“心印”。而后指授惠能为六祖,按惯例,将达摩留下的衣钵一并传给了惠能,并亲送能到九江驿,嘱付“努力向南,不宜速说”。
谈到这里,我们俗人可能又有疑问了:弘忍传法为什么不举行光明正大的仪式,而用这种鬼鬼祟祟的方法?为什么不让惠能赶紧弘扬大法于人间?还要“努力向南,不宜速说”?
原因有二。一是出家人之间也有名利之争,也有妒忌心理,尤其是在没有得道的普通僧人之间,何况弘忍门下难免还有目的不纯之徒。二是在弘忍门下,惠能资历太浅,甚至还没有正式剃度,将一代祖师之名位与佛法传授于一个还没有剃度的青年行者,这从世俗眼光来看,难免匪夷所思。
基于这两个原因,为了传法顺利、为了保护惠能,五祖恐怕只能用这种“鬼鬼祟祟”的方法了。
后来惠能遵从师嘱,一路向南,在南去路上超度了惠明。而后在广东一带隐居于猎人队伍之中。一十五年之后,时过境迁,危险已过,惠能出山,剃度于广州法性寺。从此开始弘法,一鸣惊人,成就了中国“佛祖”的功业,弘法的经历与语言被弟子记录整理了出来,这就是堪称中国《金刚经》的《坛经》。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