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团的健全,须赖规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临涅槃时嘱咐弟子要‘以戒为师’;佛陀入灭以后,戒律一直维系著教团的慧命。
戒,是自发心的遵守规律;律,则含有他律规范之意。戒律不仅被奉为三藏之一,更是三学之首。佛陀一切经教,皆不出戒定慧三学,戒有防非止恶的功用,为修持之首要,依戒生定,依定发慧,慧可破惑证真,以此成佛。《菩萨璎珞本业经》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戒如同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力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法,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
《佛遗教经》说:‘若人能持净戒,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戒为实践佛道的基础,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师,指引我们修行的方向;戒如轨道,规范我们的身心行止;戒如城墙,帮助我们抵御五欲六尘的侵袭;戒如浮囊,可免我们没溺于生死苦海;戒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前途光明;戒如宝剑,断除我们的贪心欲念;戒如璎珞,庄严我们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脱我们到达涅槃的彼岸。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不能不受戒而犯过,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知戒的精神,则永无成佛的可能。
戒的要义有四,即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陀所制定的法则;戒体是领纳戒法时,行者将戒的精神融贯在身心之中,产生防非止恶的功能;戒行是将戒体如法的表现于身、口、意三业;戒相即所遵守的各种不同的戒行。戒体是戒律的根本精神,具策励止恶修善的力量。如果缺乏戒体为内涵,戒律易流为形式化的戒条,如果戒律的精神不实践于行为,则如同虚设,因此戒虽分为四科,其精神是一体的,必得四科一时成就,才能圆满戒之善德。从戒的各种分类,又有以下的内容:
一、通戒与别戒:通戒指‘七佛通戒偈”,别戒指僧团七众各别持守的戒律。
二、止持戒和作持戒:‘止恶行善’是戒的总相,戒律不外止持、作持二门。七佛通戒偈中的‘诸恶莫作’是消极的止恶,属于止持戒;‘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行善,属于作持戒。
三、性戒和遮戒:本质上是罪恶的戒,例如杀生、偷盗、淫欲、妄语等行为称为性戒;如果本质并非罪恶,然而容易引生讥嫌,或诱发其它性罪,例如饮酒容易令人失去理智,因而犯下杀、盗、淫、妄等恶行,称为遮戒。
四、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指声闻乘人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等。菩萨戒指大乘行人所受持的戒法,内容为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就是聚集了断诸恶、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
五、在家戒和出家戒:佛教戒律因受持者身分和发心的不同,有在家的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的沙弥及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法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及菩萨戒。出家具足戒的条文很多,若依其轻重类别,大致可分成七项:波罗夷、僧残、不定、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灭诤。
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一切戒律是以五戒为根本。五戒虽然分别为五,其根本精神则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
戒律是佛法的生命,是诸佛的本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然而佛性虽具,必须持戒,然后乃见。《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持戒是菩提的根本,也是迈向解脱自在的法门。持戒就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慈悲心与菩萨道的具体表现,也是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守持戒律时,应把握戒的基本精神,才不会拘泥于戒条的形式,而能与时俱进,发挥安顿身心,净化社会的功能。
佛教僧团,最初成立时并没有制定僧团的戒律。后来随着问题不断的发生,佛教为了有效地对僧团进行管理,逐渐开始随机制定戒律。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个等级要求,其中遵守的纪律等级也各不相同。分别是比丘与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具足戒又称近具戒、大戒,简称具戒。出家人只有受过具足戒的,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关于具足戒的条目,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前,为比丘制定的戒律就已经达到了200多条。随着佛教戒律的完善,现在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是227条,藏传佛教是253条,汉地的佛教是250条,各地戒律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有条目和分类有所区别。
另外,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条数是多于比丘的。比如汉地比丘尼的具足戒是348条。
沙弥和沙弥尼虽然不受具足戒的约束,但是也要守十戒。所谓十戒,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做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积蓄金银财宝。另外,沙弥日常还要遵守十四事和72威仪。
式叉摩尼专修四根本戒和六法。四根本戒是指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六法是指身体不得与成年男子相接触、不盗一针一草、不得故意杀害异类众生、不得说谎、不得在中午之后进食、不能饮酒。
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的佛弟子。他们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简称戒“杀盗淫妄酒”。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律,五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比如,不杀生就是不侵犯别人不侵犯别人的生命。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产。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节。不妄语,也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誉。所以说守五戒,也就是守法。不侵犯别人,自然可以免除恐怖而获得身心的自由与平安。
综上所述,佛教对七众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要求他们受具足戒。对于在家的佛弟子则只要求他们遵守五戒。这些因人而异的戒律,充分考虑到了修行者的实际情况,这样既有法可依,又实际易行。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