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模式还未完善的老班和老学员们,现如今经常是被关爱的对象。要么就是忧心老班辅导员在带班的模式落实上有偏差,要么是忧心老班学员义工行参与度低,再就是忧心老学员们自个边缘化,不好沟通,经常失联,不主动参加培训等各类活动……总之,“老”代表着落后,“老”代表着阻碍,“老”代表着沉默和不合作……结合自己带老班的经验,我想说,“老”是一个标签,“老,非老,是名老”。只要在因上持续努力,修学和氛围都可能随顺因缘而发生变化。
A班在修学第二遍道前基础。在小半年的时间内,从原先大家来到后分享一下就走,除了法义之外很少有互动,到现在修学意乐明显提升。这其中,抓住小组共修是关键的环节,稳定地落实定课,制定有效的主持人轮值制度让每一位师兄都参与进来,等等。在服务模式上,开展慈善、传灯等各种义工行,比如异地导读和本地都市道场的护持,几个家庭一起开展慈善户外活动……从冷冷清清到有声有色,离不开模式的完善和氛围的感染。
这样的改变,离不开师兄们自身的意愿和努力,当然还有一些助缘。其中之一,新成员的到来。两个月前,善银师兄转班过来让大家感受到了修学的力量。她在外地承担辅导工作,自己带班还支持班级,本身工作很忙,又要带小孩。在她身上,师兄们感受到了三级修学学员的精神面貌:积极进取,勇于承担。虽然善银师兄后来因为个人因缘又转回去了,但是在相处的这段时间,给了师兄们很多的感触。有师兄还感慨说,能不能再转新师兄来……
就这个例子我有几个体会:
一、不能松懈态度模式和方法模式的落实
现在新班师兄受益大,进步快,有热情,和新班辅导团队对模式的有力传递不无关系。老学员们不是不知道模式,但是在过去的修学中,要做到对模式的认识无偏见和无偏差很难,这需要反复的熏习和训练。态度和方法似乎不复杂,难的就是能够运用佛法正见建立正确的态度和运用正确的方法。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对于我们的修学来说,一时有正念也不难,难的是一直保持正念。我们习惯的是凡夫心,但还没有习惯无我的心,慈悲的心,觉醒的心……目前生命的重心主要还是凡夫心。所以就算是老学员,就算是我认为我理解了态度模式和方法模式,对于治疗贪嗔痴,还是要下足功夫。只在表层扫描一遍,不管是观念、心态还是品质,都很难改变什么。
二、特别要重视班委的正向作用
班委会的服务对象是班级,班委会的服务质量保障了《班级服务手册》和相关模式的落实。我在带班中,对班委会没有树立明确的定位。所以与班委的相处和与学员的相处几乎没差别。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中,班委会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对接一些零碎事务。可想而知,班委会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对班级问题的解决也是很被动和滞后。
而且由于我这个辅导员的“积极”,很多时候把班委的事情也顺手做了。也由于我这个辅导员的“理解”,对于班委本该有的学习和承担,考虑到不能让师兄们太辛苦,我也没有督促。我检查自己和班委师兄们的相处模式,有的交往很密切,有的几乎没交点。密切的呢,几乎大事小事都是我这个辅导员和班委两人一问一答解决的,没有团体议事的习惯;没有交点的呢,更是很少主动去关心,缺乏陪伴意识。当一个班级的建设没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光有修学的意愿,很多时候就会落在得过且过的状态。
我们经常讲原生态家庭,其实我们的班级也类似于一个原生态家庭。我们世间的家孕育了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份,我们的生存环境。而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孕育的是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和对法的实践,我们是三级修学的受益者。如果不重视原生态环境的建设,班级氛围不理想,自身的修学无法得到保障,在利他行中,心行也会不稳定,经常处在不正念的状态下而不自知,还会将自身的感受和情绪传递给他人。
如果有一个有力的班委会,大家互帮互助同愿同行,互相带动一起落实两套模式,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菩提道上的后盾。A班近一个月在班长的组织下,大家一起重新学习《班级服务手册》,对班级建设工作一项项地有序开展,充分发挥班委师兄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也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在菩提道上要走得更远更稳,一群菩提伙伴的重要性,其中要有意识经营和彼此敞开沟通。
三、敢于面对外来对自己的否定
A班在学习三士道引导之相、菩提心的重要时,大家表态很惭愧没有稳定的发起此心。我还打趣说宗大师和导师是在劝我们发心,不是在劝我们不要发心。再过一周,学习整个三士道建构时,大家表态连下士道也达不到。我将A班师兄们的“退步”作为案例分享给第一遍学这个内容的班级时,大家想着老班怎么越学越不积极啦。而我却看到了A班师兄们的进步,大家从原来书本的学习到能够用法联系自己,检查自己的一种勇气和担当。大家看清现实,但并没有说我要放弃,而是继续用功。被揭短不抗拒,还能主动揭自己的短。
在服务模式中,我们也经常听到班级自检、义工自检、优秀班级和优秀辅导员等等,还有对班级的各种“检查”和“鉴定”,甚至还有班级什么没开展好代表这个班不行等等类似的论断。对于外来的声音,我们选择接纳还是反弹呢?
当我们习惯听到赞誉,我们会反弹;当我们从别人的检讨中看到了别人的凡夫心,我们会反弹;当我们无力改变被批评的这些内容时,我们会反弹……当我们看清自己反弹的理由,是在情绪中还是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和检讨,也决定了心的开放程度。
佛法揭示了这个世间的真相,对凡夫心来说,这是最残酷的现实。导师对机施教,让烦恼炽盛的我们能够感受佛法的清凉。善知识和善友们通过各种因缘鼓励着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选择继续沉沦呢?不管是新学员还是老学员,树立正确的三观,没有过期一说,培养健康的身心,没有失效那天。古往今来,有少年得志也有老来奋发,而在学习和成就菩萨的生命品质,不早不晚,刚刚好。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