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要》讲记
净界法师讲授
第一卷
《念佛法要》。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我们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学习的重点是念佛法要。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主题,以一种比较深入的角度来探讨念佛的理论和方法。什么叫做比较深入的角度呢?我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身为一个佛陀的弟子,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皈依三宝的因缘是有差别的。有些人是参加了佛教的法会,被这种法会的庄严肃穆所感动,起欢喜心,皈依了三宝。有些人是因为听闻佛法,被佛法的真理所摄受,产生赞叹,皈依了三宝。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皈依三宝的因缘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跟理想,就是我们希望在三宝的修学使令我们的生命因此而离苦得乐。这一点是没有差别的,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跟愿望。
当然,离苦得乐这样的一个修学内涵,从浅入深是有两个差别的。佛教的离苦得乐,第一个比较粗浅的内涵是我们可以成就暂时的安乐。所谓暂时的安乐就是我们通过持戒修福——通过持戒,我们断除杀盗淫妄的罪业;通过我们修习种种的慈善事业,来加强我们的善业。因为断恶修善,会使令我们来世的果报特别的尊贵庄严,而且离诸病痛。因为这样的果报体,总有一天要面临死亡。当善业的力量释放完毕的时候,我们还是出现了痛苦。所以,持戒修福的一种善业的修学,它可以在我们生命当中,创造一个暂时的安乐。这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第一个,先成就善业力。在这样的角度当中,我们会要求自己更深入的修学佛法,去追求所谓的永恒的安乐。从暂时的安乐,提升到永恒的安乐。永恒的安乐就必须要修学止观,来调服我们心中的颠倒。就不是前面我们修慈善事业,做这些表面的工作了。止观在整个佛法的修学当中,主要有两个差别。第一个是依止自力的法门,就是你依止你自己内心的力量,产生空假中三观,来调服我们无始的颠倒。这是一种选择。第二种选择就是仰仗佛力的止观。在圣道门当中的止观,它所观修的偏重在空性,以空性的智慧来消灭我们的我执、法执的颠倒。另外一种选择就是佛力的加被,佛力的修止观,它所偏重的是假观。它是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当作我们修止观的一个所缘境。以弥陀的功德为一种皈依,修止观的所缘境。
我们今天的念佛法要就是站在一种以弥陀功德庄严为所缘境的止观的法门。这样子就是培养你的正念力了。这当中,如果我们今天能够照着正常的方法,我们的确能够追求来世的永恒的安乐。因为,一切法因缘生,我们掌控了正确的方法,我们就能够正确地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这就是我们今天愿意拨时间来跟大家共同地、以比较深入的角度来探讨念佛法门几个重要的关键。
我们看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三。在念佛的止观当中,首先我们先看第一科,总标念佛法要。我们今天从佛陀的一代的止观法门当中,把净土的止观和一般圣道的止观做一个比较。净土的止观,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特色,我们先做一个说明。甲二,正示念佛方法。前面是站在佛门的止观的角度来说明念佛止观的特点,这个地方是完全站在净土宗的角度来说明我们如何透过止观来跟弥陀感应道交,这种方法。前面是讲理论,这科是方法。第三科,结示劝修。我们讲完前面的理论和方法呢,我们跟大家以两个偈颂来做一个总结。
首先,我们看第一科,甲一,总标念佛法要。这以下的这一科主要的重点,我们是根据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所择录出来的。好,我们先把本文念一遍,请合掌。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好,这段是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一个序文。我们看左边的脉络。这当中,古德在解释这段是分两科,第一科,先一个总标,第二科是别行。先看总标,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从佛教的修学,有一个是佛,一个是众生。佛陀他内心当中,从自受用的角度是,安住在一种甚深的法性三昧。也就是说,佛陀经过他的修学,他已经从我们现前的杂染因缘,回归到他生命的原点。他已经是把心带回家。五住究竟,二死永亡。当然,佛陀不会以这样子为满足,因为佛陀在因地有大悲愿力,所以他从大悲心当中,他可以从空出假,来到我们凡夫生死的环境,陪着我们流转。悯念群迷,他以大悲心从他的法性三昧出来,在三界以他的愿力得一个果报体。佛陀在三界中受生目的就是随机施化,根据我们的根基,来施设不同的教法。佛陀的教法,简单地归类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从目标来说,虽归元无二。在整个大乘的八宗当中,它共同的目标都是在引导我们返妄归真。从妄想的一种执取,经过我们的修学,回归到我们一种真如的本性。这是一个共同的目标。但是,它的下手处是方便有多门。你说止观也各式各样了。天台有天台的止观,唯识宗有唯识宗的止观,藏传佛教也有它的止观。当然,净土宗也不例外,净土宗在下手的方便,在调服烦恼、开显佛性的止观,也有它的特点。所以,在《法华经》上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佛陀为了要开显众生同一个佛性的实相,他必须要随着众生的根基,欢喜心,而施设不同的方便门。这个地方就是总说。总之,佛法的修学,它有它的目标跟它的一个下手的方便。
有关方便当中,我们看第二段,净土宗的方便,到底是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假设我们今天成为一个佛弟子,我们有志于追求解脱,那么,我们心平气和地,先不要有任何的宗教的色彩,我们心平气和地来检查佛陀的所有止观当中,我们希望它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它是至直捷,第二个、至圆顿。直捷的意思就是说它的修行时间是最短暂的,就是今生能够成就的。第二个就是它的功德最佳圆满的,是直接成佛的,能够成就永恒安乐的。修行最短暂、功德最圆满,这两个条件都必须具足。在所有的止观方面当中,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以念佛来求生净土了。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身为一个佛弟子,当然我们也追求今生的安乐。我们想办法让自己的拜忏、修福,让今生的生活能够离诸灾障,得到种种的安乐。但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他不但追求今生的安乐,他也会去规划来生的安乐。因为既然有来生,我们就必须加以规划。其实,我们来生事实上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继续在三界当中流转,继续地打滚;第二个,我们选择到净土去。这当中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污秽和清净的差别。娑婆世界它是一个污秽的国土,这当中有五浊的问题。第一个,你必须面对一个劫浊。这个劫就是时间。当人寿从八万岁到两万岁的时候,这个叫做劫浊,它是一个总说,是一个污秽时代的开始。第二个、烦恼浊。你在这个环境上的生存,很容易生起烦恼。因为我们无量劫来跟众生结了很多的恩怨,你看到你过去恩爱的眷属,你很容易生起贪,你就莫名其妙看到他就生起贪。第二个,你遇到你过去的怨家,你就很自然地看到他就生起嗔,他看你也生嗔,你看他也生嗔。在五浊恶世的打滚,我们很容易带动烦恼,烦恼浊。第三个、见浊。我们在五浊恶世,很容易被这些邪知邪见的外道所迷惑,产生邪见。第四个,众生浊。众生就使我们根钝,根基变成迟钝,修学佛法变得不得利。第五个是命浊。这个是我们最严重的,就是寿命短暂。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我们的道业就死亡,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五浊恶世就会造成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使令我们退转,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
你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叫做阿奢世王。阿奢世王在经典上说,他以前跟阿难尊者是同样发菩提心的。他们两个可以说是同受菩萨戒,也可以说是同学。你看佛陀在世的时候,阿难尊者已经成就四果,有些人说阿难尊者成就初地,总之,他是一个圣人。那么阿奢世王在佛陀出世的时候还在造恶。诸位应该知道阿奢世王的公案。阿奢世王跟他的父亲前生结恶缘。阿奢世王前生在山中修行的时候,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也是做一个国王。到山中打猎的时候,今天是完全空手而归,他感到非常地气愤。回家的时候,看到树上有一个修行人打坐,他就迁怒。他说我今天打不到猎就是因为你在这边打坐,让我没办法打到猎。就叫军队去打这个阿奢世前生的修行者。阿奢世王他在那个地方打坐,平白无故受到伤害,他就起嗔心。他说你现在是个国王,你的福报广大,我拿你没办法,我来生一定要找你报仇。许下恶愿。一切法因缘生。你动一个念头,在生命当中就是一种力量,一个因缘。果然来生的时候,阿奢世王就投生在频婆娑罗王家中做他的儿子。在古时候印度的家族,习惯性地,儿子出生都要算命,就请婆罗门算命。婆罗门一算以后,就说糟糕啊,大王,你这个儿子是来要你的命的,他带着嗔心而来的。频婆娑罗王听到这件事以后,凡夫都是有颠倒无明,保护自我的私心,就叫仆人从楼上,阁楼的地方,把阿奢世从阁楼摔下去。阿奢世王因为善业福报力强,没有死掉,就断一个指头,就叫阿奢世,阿奢世翻成中文叫断指,他的指头被摔断了。但是,频婆娑罗王看这个人掉下来不死,这个人恐怕不是普通人,不敢再伤害他了,就勉强把他扶养了。扶养到频婆娑罗王晚年的时候,这个提婆达多他有企图心,想要联合阿奢世王来得到名利,他就把他父亲小时候伤害他的事情告诉阿奢世王。阿奢世王知道他小时候被他父亲摔过,就起嗔心,就把频婆娑罗王关起来。结果,活活把频婆娑罗王饿死——杀父。自己篡位。篡位以后,他自己做国王,也没做几年,到后来,他全身长满了毒疮——花报。杀父是逆罪。后来他的兄弟耆婆尊者代他跟佛陀忏悔。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当然我们有些人说,哎呀,我修什么法门特别玄妙,你修这个净土法门好像是很简单。我们今天都撇开这种别人的认同,你认为好也好、不好也好,我们今天来很务实地面对我们的来生。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在三界里面继续得果报,你就很可能会面临退转的问题。什么叫退转?就是你现在的心情是这个心情,你这个心情是你今生的因缘而成就的这个心情,你来生的时候就不是这个心情。你现在的心情充满了道心,想要在生命当中创造善业,断除恶业,有一种向道之心。但是你来生得到大福报的时候,你就不是现在这个心情了。就是我们内心当中,心随境转,你在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多生多劫在三界当中打滚,我们还是这样的一个相貌,就是我们今天的功德不能够把它累积起来,我们一直受着环境的影响。
所以说,当我们对来生充满了不确定,所谓的不确定就是譬如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其实,我看有些人,有些人求增上生,提倡人间佛教。当然,今天我们身为佛弟子,我们对于所有的抉择都加以尊重。但是,我们必须提醒大家,我们今天做出抉择,你必须要全面地思考。我发觉有些人把来生讲得太过美好,粉饰太平。就是来生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他都没有讲,他就告诉你来生会更好。其实,我们阿赖耶识当中还有很多的罪业没有表现出来。你要去碰触它的话不得了。当然,如果你今天看到了来生的各种可能性,你还是选择来生继续做人,我赞叹你!这是你的抉择。但是,你如果不幸,你的思想被误导,你看到的只是来生的光明面,有某一部分你没有看到,而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你就应该想一想。因为这件事情生死事大,不是开玩笑的。你每一次的错误抉择,你这一期生命就会带给你很多很多的痛苦,那就是不是所谓的后悔就能够弥补的。
所以,我们今天应该先不要说谁好谁坏,我们很心平气和地面对来生的时候,在止观当中,我们强调我不想把希望寄托来生了,来生充满了不确定,我今生就要成就。就像蕅益大师说的,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假设你有这种志向:来生谁也靠不住,我们能够把握的就是今生的生命,那么这个时候,你把生命的解脱规划在今生的时候,这个至直捷,你今生能够成就的因素就很重要了。直接了当地解脱生死的,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是非常好的选择,就是你今生能够作主的。
好,那么再看第二段。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假设我们今天已经规划好来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到净土成就无生法忍、成就不退转、然后乘愿再来回入娑婆。假设你的生命是这样子规划,那么你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你有志于求生净土,这里有个观念你要清楚。我们能够到净土去,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是佛力加被!印光大师说,你不仰仗佛力,阿罗汉都不能到十万亿佛土去。阿罗汉的神通只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这个地方到净土是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说,我们要去净土,不是说你持戒多庄严,也不是你福报多大,你要想尽任何方法和弥陀感应道交。当然这个感应道交也不是你自己想出一个方法,要必须有经典的传承。那么,我们想要跟弥陀的佛力感应道交而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在所有的净土的经论当中,有三个方法:观想,观像,持名。这三个当中,哪一个最好呢?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我们希望在这三种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方法当中,我们希望它具足两个特色:第一个它下手很简易,第二个它成功率最高。那么这样子,执持名号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这个成功率高的意思是说,是约临命终的。大家修过净土会知道,感应道交不是约平时的,是约临终而说的。这个地方临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当然平常身体健康,心平气和,在佛堂当中,你可以观想、观像,做这么复杂的止观。但是,你临命终的时候,是在加护病房,你可能身体插满了管子,所以,你的内心是内忧外患:你的色身的病痛、四大的不调,不断地干扰你;你内心当中要离开你的眷属、离开你的财富、离开你一生当中花很多精神体力去经营今生的所有的事情,你都要离开,你内心当中也是充满了矛盾。所以,在内忧外患当中,你执持名号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简易而稳当。所以,前面的是规划来生求生净土。那么求生净土就必须跟弥陀感应道交了。在所有的感应道交当中,持名一法是至直捷、至稳当的。
所以蕅益大师做个总结: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但是古德的智慧,在三经当中,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整个僧众、佛弟子的晚课。主要就是因为这个执持名号的法门,它是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它是摄事理以无遗,它有它的事修,也有它的理观,一句佛号也是有它所谓的宗教二门,这个法门的确不可思议。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从一个止观的角度选择了净土,选择了佛号。这个地方是说,我们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附?在佛法上说,我们今天佛弟子修学佛法,譬如贫人求宝。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是一贫如洗,没有福德智慧的珍宝,所以三宝是我们的皈依处。那么,在所有三宝当中,你必须抓住其中的一个重点,因为我们的精神体力有限。哪一个是你真实的皈依处?这个地方你必须抓住了。在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当然所有的法宝我们都必须要修学,但是从次第上来说,阿弥陀佛的圣号,依止佛号的力量而求生净土,这个佛号应该是你最重要的法宝、最重要的皈依处了。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神庙。这个神庙在当时的印度,是很多很多人信奉的一个神庙,因为那个神很感应的。当然这个神给众生很多的恩惠,众生也就报答这个神,就做出很多的供养。这个神庙的负责人就把这些供养就雕塑了一个黄金做的头。这个神的头是黄金做的,身体是木雕的,来供大家礼拜。有一天晚上,有一个盗贼跑到神庙里面,拿刀子要盗取神庙的头,因为它是黄金做的。结果呢,到第二天的时候,信徒来参加共修的时候,一看,哎呀,这个神的头被砍掉了。这件事情就很严重了。这件事情知道以后,信徒一传十,十传百,所有的信徒就跑到神庙来看这个头被砍掉的神。大家就议论纷纷。有人就说,这个神有大威德,我以前祈祷什么事情啊,有求必应。这个盗贼是不能把这个神的头砍掉的,不可能。那么既然他把它的头砍掉,表示说盗贼在盗神庙的头的时候,这个神可能不在,它有事外出了。大家说没错,你讲的这样是没错。那么,大家在做出这样的结论的时候,这个神就讲话了,就附在管理员身上讲话了,说:不对,他昨天砍我头的时候,我在的。那么信徒说,那你老人家在的时候,怎么头砍的调呢?这个神就说,他本来砍两次都砍不掉,这个刀子砍下去,锵锵砍不掉。我的福德力的支持,他根本不可能砍掉。但这个盗贼在砍这个神庙头的时候,砍两次砍不掉,就紧张,紧张的时候,就称一声:南无佛。那么他在念南无佛。他本来没有功德,但是他念南无佛的时候,我的心感到恐怖,畏惧。一个人恐怖的时候,他的心就有隙缝了。你看一个人会着魔,你看到鬼神,你一恐怖,它才会进来,它才有办法入侵。这个天神一惊怖的时候,这个头就被,咔,砍掉了。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外道就说:称念佛名,诸天惊怖。一个盗贼他一念的真诚心来称“南无佛”,连天神都惊怖。看这个样子,我们应该皈依佛陀了。因为这样子,很多人就皈依佛陀。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在生命当中有十种生命,有佛法界,有菩萨法界,阿罗汉法界,乃至于人法界。这些法界有一个界线。正常情况我们众生是不能够跟佛接触的。但是,佛陀的慈悲,他想把他的功德输送给我们,我们跟佛之间必须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佛号了。所以,蕅益大师说,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也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今天在念佛的时候,你要知道一个观念,就是你所念的佛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点非常重要。你说你修本尊相应法,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谁代表阿弥陀佛呢?阿弥陀佛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呢。当然你可以说,我观想,我假借经文的义理,随文入观。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你把文字理解以后,创制一个阿弥陀佛的身相。诶,这就是你的皈依境。也是好。你也可以观像。你买一个你欢喜的相貌来观察,也是可以。但是如果你是持名的话,你是自己创造一个佛号的声音,这个声音就代表阿弥陀佛的功德。总之,身为净土法门,你一定要把弥陀的功德现前,然后你进入的弥陀的功德。这叫感应道交。一个能感,一个能应。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是能应,我们是能感。当然,我们前面讲过了,在所有的感应道交的方便当中,你以名号是最简易稳当的。你今天直接去创造一个名号的声音,然后你去忆念你的声音,这样子的情况叫做集众身心投大觉海,印光大师说的。就是就着我们凡夫的一个苦恼的心,直接因为忆念佛号的关系,引导我们趋向弥陀的功德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念这句佛号能够现生灾障消除,临终的时候能够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因为它就代表弥陀的功德。
所以,今天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在还没有进入主题之前,有一些基本的观念,我们必须要建立。就是本尊相应法,第一个你要建立一个对你的本尊皈依的信心。敦珠仁波切他也说,藏传的,他说,你如果修本尊相应法,比如说你修文殊菩萨为本尊,你要跟他感应,不管你今天所想的文殊菩萨是男人相、女人相,都不是重点,有些人把文殊菩萨想光明像,重点在于你要相信你心中所出现的影像,它就代表文殊菩萨的化身,这是重点。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要深深地告诉你自己,你心中所创造的声音,就是弥陀的化身。阿弥陀佛是法界身,能够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入到每一个人心中,对他来说不是问题。但是,你对他产生怀疑的时候,这个感应就不能成立了。这个地方就是说,当我们已经做好了来生的规划,我们也希望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那么你选择佛号是最简易,最稳当的,你就以阿弥陀佛的声音,来代表你的所有的皈依处。
这段是讲到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你要先确定你的所缘境。阿弥陀佛所缘境的特色,它不但是直接圆顿,而且简易稳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以佛号为所缘境的理由。
再看下一段。看乙二的明念佛法要。我们先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信愿持名,一经大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
前面的一段,是我们透过非常理性的观察抉择,我们开始对阿弥陀佛的圣号产生一种一心皈命,所谓的,古人说,老实念佛。当然老实念佛这句话大家都会讲了,但是真实的内涵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那么什么叫老实念佛呢?蕅益大师的智慧,把这个事开讲出来。老实念佛,它必须具足三种因缘:第一个信心,第二个愿力,第三个要忆念他的圣号。我们简单地说明。
我们在念这句佛号的心情,是一个皈依的心情。这个皈依的心情,印光大师讲到说,我们对阿弥陀佛佛号的信心是怎么建立呢?你在念佛之前,你要想一件事情。你要想,我是业力凡夫,我绝对不能仗自力,断恶证身了生脱死。就是,我现在开始,我不吃饭也不睡觉,整天地修行,即使再怎么努力,我不可能解脱的。这件事不是你要不要,而是没办法了,不是一生能够成就的。没办法,那么谁能够帮助我呢?信阿弥陀佛有大愿力,他一定能救拔我。我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而阿弥陀佛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你对弥陀能够一心皈命,通身靠倒。这是我们在念佛之前一个重要的心情。假设你不这样观想,那么你念佛的时候总是觉得,我有你也很好,没有你也可以,那么佛号对你来说是可有可无。那么你对佛号没有产生皈依,佛号对你救拔的力量就大打折扣了。就是说,这一句佛号流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对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力量,当然阿弥陀佛的心是平等的。它的关键点就是说,有些人对他产生强烈的皈依,所以这个佛号所释放的力量就特别大。你把这个佛号当做是可有可无,好像说你没有它也可以,你也可以自己走,这样子就不构成皈依了。所以我们在念佛之前,你要知道你自己是没有办法的,要通身靠倒。通身靠倒就好像说,一个三岁小孩子,他没有办法站稳,那么他只有全身靠在母亲的身上。这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要培养的第一个功德:信心。
第二个,你要发愿。当你对名号有信心以后,你应该要有一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这个愿是两个了,第一个是对你现前的三界的果报,不管来生让你做大国王、大富长者、乃至于让你到诸天去,你都观察这个生命是无常痛苦的,终归是苦的,迟早要出离的。那么你对娑婆世界的一切的六道轮回产生厌恶,那么对极乐世界产生欣求,这样叫做愿力具足,第二个。
当你有信心,有愿力的时候,你就有资格来忆念这句佛号。当你信愿来持名的时候,我们叫做你已经是老实念佛。这是《阿弥陀经》的主要的一个修学纲要。
我们再看第二段。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蕅益大师把信愿持名做了一个分判。信愿是一个观照,观照的智慧。它是属于止观里面的一种观。观当然是有分别住,它要去分别观察。持名它是一个止,它是对佛号是一种无分别住,产生一种愿力,它是一种止。下面这句话很重要: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如果我们今天要判断你这个人是不是往生,关键点是从你信愿这两种资粮来判断。另外,你往生以后,你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靠你持名功夫的浅深,你是成就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靠这个念力来决定你的品味高下。所以,你能不能往生,其实重点在你的信愿。
这个地方,我们台湾也是有很多的信徒有这个问题啦,就是说,他念佛的时候,他不强调观照力了。他也不去思维所谓的名号的功德、产生皈依,他也不会对娑婆世界、极乐世界产生观察、来善知取舍,他就是一天忙碌完了以后,用佛号把心静一静,如此而已。你对佛号没有皈依的心,对净土没有强烈的往生的愿力,那么这样子,佛号对我们释放的力量就有限。
所以,蕅益大师,他在《弥陀要解》中强调,若信愿具足,临终若十念,乃至一念,决定往生。 若信愿不具足,饶你把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也。你只是念佛,但是你的念佛没有方向,到底为什么念佛,你也不相信佛号能够救拔你,心中就在佛号无分别住。那么这样子,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观念,一切法因缘生。你没有把这个佛号的功德密码找到,这个因缘没有找到,你就进不去了。这个地方就是,你一定要有观照力,行动力。
所以总结,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就是你在念佛的时候,必须有观照力来培养你的信愿;也要有一种行动力,来加强你的念力。这样子就叫目足并运。那么,你就能够仰仗这句佛号,集众生心投大觉海。说一切法因缘生,你把信愿行三种因缘具足了,跟佛号接触。那么佛号的强大的加持力就表现出来了。你缺乏一个,它的功德就折损一个;缺乏两个,就折损两个。佛号本身是平等的,它进入到每一个人心中,它释放不同的力量,就是看你是不是具足这三个条件。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甲二、正示念佛方法。前面我们是从理论上,来就着净土宗的止观,做出一个总相的说明。这以下,我们就从一种净土宗的修学来探讨它的方法。
初、总标。二、别示。我们看第一个,总标。我们这以下的方法,根据天亲菩萨在《往生论》讲到的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跟回向门。
那么,净土宗的修行重点就是: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我们怎么做到一心皈命呢?那么这个天亲菩萨提出五个方法,来引导我们的心跟弥陀的心能够真实地皈依,真实地感应。第一个是礼拜,身业的礼拜。第二个是赞叹,这个是口业。当我们在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就是在赞叹弥陀了。因为这个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无量寿。因为无量寿,所以赞叹弥陀的正报庄严,无量光是赞叹阿弥陀佛的依报的庄严。所以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在赞叹弥陀的依正庄严。所以这个“赞叹”就是称名的意思。第三个是作愿。我们在身礼拜、口称念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当中有一种愿生净土的意乐,有一种发愿要往生的意乐,这个属于意业的皈依。当我们对弥陀的功德能够身礼拜、口称名,意业的发愿,那么这样子产生一种禅定的功德。禅定的意思当然就是专注啦,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透过对礼拜、赞叹、作愿,我们把妄想慢慢地调服,对佛号的专注慢慢地集中、慢慢地集中。这是我们第一个要成就的,第一个功德,禅定的功德。
第二个是观察门,前面的礼拜、赞叹、作愿是一个修止,这个止是无分别住的。当我们在寂静的心中,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起观。我们前面说过,你修圣道的观,如果你修天台观或者唯识观,它偏重在空观。但净土宗的观,它偏重在假观。因为这个假观是善知取舍。你观空的话,是不取不舍。所以,它这个观察,它主要的假观呢,它不是观十法界那么广大了,它主要把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拿出来观。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相,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相。以这样的对比,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观察门就是观察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真实相。这个观是有分别住的。
前面的禅定和智慧是一种自利的功德,你自己受用的功德,不能跟别人分享的。这个回向就是修大悲。我们把前面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这四种禅定智慧的功德,把它回向法界众生、回向往生净土。这个就是修大悲了。能够跟众生共同来受用,跟众生共同来分享。天亲菩萨从这样的一个五门当中,依止对佛号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来成就我们往生的净业。
这五个法门,我们在台湾的佛七,也经常用这个法门来进行操作。我们明天晚上,乃至后天开始的佛二,我们就试着在新加坡推广这个五念法门。我们实际透过对佛号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我们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我们这次的佛二啊,我们就根据这个方法。当然,所有佛法的修学,一定是先有理论基础,才能够实修的。佛法是重传承的,不是你修行的时候在摸索。你所有的法门都必须经过佛菩萨的印证,“欲知上山路,须问过来人。”你才确定这是一个离苦得乐之道。
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之前,我们把内涵先做说明。到了明天的时候,你打佛二,你就很快上路了。我们先看第一个。在这三种的功德,我们在对佛号的止观当中,我们有三种功夫要成就。第一个是禅定。什么叫成就禅定的功德呢?我们先把印光大师的文钞念一遍。大家就知道什么叫禅定了。请合掌!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好,我们加以说明。在我们对弥陀功德的皈依当中,我们第一个要成就的就是禅定的奢摩它的止的功德。当然,我们前面说过了,禅定,你一定要先设定一个所缘境。我们今天是以阿弥陀佛的声音为所缘境。我们以一句声音来都摄六根,以一句声音来净念相继,这样子能够成就三摩地。在我们净土宗的传承,特别是到了末流,明末清朝以后的念佛方法,都是根据《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了,所谓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来达到禅定。
什么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呢?我们看第七面。基本上在成就禅定啊,我们必须要具足两种力量。第一个是专注力,第二个是相续力。对你的所缘境,对阿弥陀佛的声号,要有专注力,专注力是一个点状的功德。当我们把这个点状的功德再扩大,就变成一个片状的功德,叫相续力。它的方法我们解释一下。都摄六根是佛陀说的,在经典上说的,什么叫都摄六根呢?印光大师从净土宗的角度做了解释,他说:一句弥陀念、诵、听。我们希望佛号来收摄我们的六根,可是我们的六根经常向外攀缘,怎么办呢?他讲出三个次第。第一个,念,念从心起。当我们念佛时,你要先知道你念佛的起处。有些人念佛时,嘴巴念佛,心里打妄想,这个佛号就不是念从心起,就是从嘴巴生起。这就不对!没有构成专注力。你的佛号必须从你皈依的心真实地生起,你假借你心中的皈依,假借你的做意去创造佛号。所以你的佛号的最初的源头,必须从内心深处生起,这才能构成所谓的专注。第二个,诵,声从口出。我们在心念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你就没有所缘境了。所以你必须假借嘴巴的震动,多少创出一点声音。打佛七的时候最忌讳你完全没有声音。完全没有声音,你根本不能听你的声音。这是第二个,你要创造一点声音。第三个,你把你自己的声音再听回去。这个佛号透过你的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样你跟佛号构成了一个点状的相应,叫做专注力。
不过在修专注力的时候,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在听佛号声音的时候,第一个,从空间上来说,你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这个地方很多人忽略了。比如说,我们今天一百个人打佛七,每一个人都创造一个声音,这个虚空当中有一百个声音,哪一个是你的所缘境呢?我们不要管别人念大声念小声,我也不管自己的声音是小声、大声,你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呢?你听别人的声音,你是向外攀缘,你越听越散乱。你自己听你自己的声音,它是回光返照,你越听越专注。所以,你不管你的声音是大声小声,你只能够听你的声音。这一点,念佛人要注意。否则你佛号越念越散乱。这是从空间上来说,你只能够听你的声音。第二个,从时间上来说,你只能听你当下的声音。这个声音有过去、现在、未来。不管你前一句佛号念得好、坏,过去就让它过去。你打妄想,知道以后,注意当下的佛号。你也不要去预测,你什么时候会一心不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所以我们听声音的时候,只能听当下的声音。当下,当下,当下。听完就放掉,听完就放掉,听完就放掉。这就是我们修专注力的重点。听你自己的声音,听当下的声音。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相续力。我们希望佛号在心中启动的时候,它能破除昏沉掉举的障碍。在心中是一种强有力的相续。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印光大师告诉我们,十句成片三三四。我们可以以十句佛号来当做一个循环。这当中分成三段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飒板的时候四声,我们做适当的停顿,做两次的停顿,三、三、四,三、三、四。这样的好处就是,我们以前在念佛的时候,我们要不根据印光大师的方法,你就追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头没尾,没有节奏感,你很难摄心。很难摄心,妄想就插进来。诸位试试看,我们能够做适当的停顿,把佛号分成三段来念,然后形成一个强大的循环,妄想不容易插进来,你这个佛号在心中有一种相续的力量。所以,以这个声音来产生专注力,以这个韵调,你声音产生三三四的韵调,产生相续力。这就是我们在修持“止”的时候,两个修行的重点方法。
这当中,如果我们在静坐的时候,我们也提供一个方法给大家参考,有五点计数法。一、二、三、四、五,每一个点你就念十句,这一个片刚好是五十句佛号。打坐当中要念的时候,有四个地方要注意。
第一,这五个点你要安置地上,令心下沉。你在坐的话就在前面的地方观想前面五个点,不是说真的有五个点,你自己观想,有一个相对位子。这个地方,就是注意——令心下沉。我们在修止的时候,你的所缘境要在腰部以下。有些人念佛的时候注意耳朵,你一定会头痛。印光大师叫你听声音,不是叫你注意耳朵。声音是遍满法界的。你要把你的心安置在地上,你的气血才往下降。所以我们的身体是地、水、火、风所成啊,这个火大很重要。你这个火要往下降,不要让它往上走。所以我们不管是拜佛、念佛,你的所缘境尽量往下降。有些人念佛的时候注意这个地方,那你迟早要高血压的。心之所在气之所在,气之所在血之所在。你注意这个地方,气往上冲,血也往上冲,你身体出状况,你就不能念佛。拜佛也是这样。我们过几天拜佛,也是教大家,你要脚掌用力,上半身放松,就像打太极拳一样,下实上虚,上半身全身放松,脚掌微微用力。真正拜佛的高手,他拜佛不流汗,上半身不流汗。有的初学者,拜两百拜,满身大汗,这个是初学者。真正的高手拜佛的时候,他下半身用力,上半身放松,他只有腰部以下流汗,上半身完全是干净的。他的心完全是往下沉。这样子才是调身之道。我们念佛人不要忽略了调身,你是借假修真。你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你就很难专注。有些人念佛的时候上火,就吃退火的东西,吃什么青草茶了。我们身体非常需要火,这个火是温度。你经常吃退火的东西,就脾胃寒冷 ,消化不良。所以我们这个火要还本归源,要把它导到下面的丹田。导下之道,就是你一定要让你的所缘境往下沉,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所缘形象清楚分明。你所念的佛号一定要清楚地现前,那么你才能够专注地忆念。你如果念佛的时候,你都不出声音,那我问你,心于佛号专一安住,你怎么专一安住呢?你跟谁专一安住呢?你不创造声音,就是法尘,第六意识的法尘。法尘很难意念的。诸位要知道,我们持名法门的所缘境是一个声音,不是法尘,不是第六意识的法尘,是个声音。既然是声音,是你自己的声音,你自己不创造声音,你就不能安住,你不能在佛号上安住。你安住别人的声音,你向外攀缘。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佛号的声音现前。不一定要念很大声。所以黄念祖老居士,他鼓励我们金刚持。他说,你出太大声音伤气,完全不出声音你没办法去安住。所以他嘴巴震动,微微出声,叫金刚持。
第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我总觉得,我们修行人,很务实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你要知道,你的生命不是博取别人的赞叹,你是要离苦得乐。你有多少时间,你就念多少佛号。不一定说我一天念一万声、两万声。这些虚妄的相貌,没有必要。你把佛号,每一句佛号念得很清楚、分明、有力量。诸位应该知道业力的因缘,业力不再造得多,造得强,心强业强。这个公案很多,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解释。你看佛在世的时候,很多贫穷人,他只是布施少许的东西,他的功德超过大富长者,因为他的布施心强。布施的业如此,念佛亦复如是。你只是幽幽泛泛把佛号念得乱七八糟,你一辈子念下来,你比不上人家念一个小时的专注,因为你的力量都是薄弱的。所以我们宁可要求自己这种品质的管制,我好好地专注念,每一片佛号念得清楚分明。
第四个,先求计数,再入圆融。你给自己一个目标,我一天当中,我就是心不离佛。你心不离佛,你一天念没几声的,大部分都打妄想。所以你自己要求,我自己要求先念五片、六片,再念二十片。二十片就有点功夫了,四十分钟。你坐下来,二十片,法喜充满,四十分钟,一坐四十分钟。当然刚开始不要那么高,你要求自己慢慢地进步,step by step ,进步。
当然这个地方,我必须说明一点,我们今天在念佛的时候,你要知道你的专注力跟相续力,这是重点,你不要养成一个含糊笼统的习惯。印光大师说,念佛的时候,心中要念得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你看这个“清清楚楚”什么意思?就是专注、相续。在春秋战国时代,大家都听过一个公案,叫曹刿用兵。春秋五霸第一霸,当然齐桓公了。齐桓公相管仲,九会诸侯一匡天下。他是五霸当中的初霸,第一个。但是齐桓公刚开始出道的时候,他也有挫折的时候。因为齐国是个大国,它跟鲁国发生了纠纷,鲁国是个小国。他就要带着军队去攻打鲁国。当初管仲是不同意,说:大王,你这次出兵,对你不利。但齐桓公那个时候已经意气用事,没办法了,就派鲍叔牙将军,带了几十万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没办法了,小国对大国当以智,用智慧,不能跟它硬干。这个时候,鲁国就征召曹刿。他是一个有智慧的谋者。曹刿带着将近一比十的兵力,来面对齐国的大军。这个时候曹刿怎么用兵呢?齐国他们打仗时,古时候要先鸣鼓。齐国鸣第一通鼓时就攻击了,鲁国就退。鲍叔牙就说,你怎么不跟我打呢?再击鼓,再攻击,鲁国又再退。齐国在击第三通鼓时,鲁国先退以后,曹刿就开始击鼓,这个时候一下就把齐国给打败了。以少抵众。这个时候,鲁国国君很高兴,哎呀,你怎么这么厉害?他说这不是什么厉害,这当中有个道理。曹刿说:“夫战,勇气也。”战争打的不是多寡,打的是气势。这个气势是怎么回事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气势最旺的时候是第一次,他第一次正是气势旺的时候,我们不要跟他碰触,一鼓作气。第二次的时候已经衰了,第三次已经枯竭了。那么,“彼竭我盈,故克之。”他最弱的时候,我是最强的时候。我是趁这个机会投机去赢他的。
其实,世间上的道理很多是相通的。战争打的是气势,念佛也是气势。我们今天,如果你不注重专注,你含糊笼统念一辈子佛号,你也比不上初学者念一天的佛号。你那个佛号太散漫!你都不要求么。你平常养成了这种习惯,你临终的时候,这个等流性,你的佛号也是散漫的佛号。你怎么抵抗你临终时的妄念?没办法!你打不过你的妄念的。你平常的时候就很认真地去栽培专注的佛号,你临终出现的佛号就是专注的佛号。因为,你栽培的功能种子就是这种种子。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临终的时候,跟弥陀感应道交就是那一念,那一念而已。所以,你真正念佛号,当然,你如果有时间,越多越好,但是,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的话,你宁可要求专注,这个地方是一个成败关键。
这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先成就禅定的奢摩它止。这个禅定方法就是专注力、相续力。听你自己的声音,听当下的声音。这个就是把佛号听得清楚分明。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前面的一段是成就禅定的功德,这一科是成就智慧的功德。这个智慧就是观照的意思。这个观照有两个观照。第一个是真如观,第二个是因缘观。
我们先看第一个,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这个是天台的禅师,他开悟以后,他讲出四句话来表达他的心情。他的内心当中修我空观、法空观,从假入空以后,他的心就像太虚空——豁然无所住。他内心当中是不住在任何一个法界,以无住为住。在无住当中,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不落入断灭见。他内心当中,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现前一念明了的清静心,了了地分明。当然,这是从假入空观。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理论上来说,净土宗不是那么偏重空观。但是修空观的话,对净土宗有帮助的作用。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到,念佛有事持跟理持的差别。就是说,如果你不修空观有什么样的不圆满呢?就是你只是事相上的念。事持就是说,我是业障凡夫,弥陀是万德庄严,这两个是一个个体。我跟你不同,你是佛,我是凡夫。但没关系,我跟你不同,我对你皈依,我祈求你的救拔,也不错。你老人家是大威德,我是业障凡夫,我来皈依你。这个当然也是不错,叫事持。那么理持就是说,我们在皈依之前思维一下。我是业障深重,但是我这个业障是如梦如幻的,因缘所生。把它拨开来,我看到我业障深重的表层的深处,是一个清净光明的心,是“如”。阿弥陀佛依止过去的菩提心、六波罗蜜因缘,他现出种种的庄严,这个庄严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如梦如幻的。我也把它拨开来,看到佛的内心深处的本来面目,它也是“如”。那么一如无二如。这个时候你会突然间有一个感觉,你感觉你和阿弥陀佛的距离好像比较近,有这种感觉。你不修空观的时候,你哎呀,十万亿国土,你会被这个空间产生畏惧跟障碍。但是你经常修空观,你会觉得这个距离不是障碍,一念之间就可以到,的确可以到。所以在藏传的本尊相应法,它到最后一定是修不二法门,我入本尊的功德,本尊也入我的心中,我入本尊的心中。所以,你今天修净土,当然主要是事持,但是如果你能够善巧,从假入空,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会把你跟阿弥陀佛之间很多很多不必要的距离障碍都把它消灭掉。你会很清楚地知道,你的心跟弥陀感应道交,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你们来自于同一个体性。才有这种加持力。这样子,叫做理持。当然这个理持就产生了所谓的自他不二:我跟佛陀的心本性是平等不二的,只是因缘的差别。
再看第二个,因缘观。这个当然是净土宗的重点。净土宗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从假观安立的。那么我们如何在我们现实当中培养一个强烈的厌离心呢?就是我们在三界打滚,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多生多劫了。这当中古德提出了两个方法。第一个,思维死殁无常对治今生的爱取;思维生死的过患对治来生的爱取。
先看第一个。我们对三界的爱取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对今生。特别是前生善业力特别强的人。有些人前生就开始学佛,他前生就持戒修佛,所以,你看他今生的果报体不可思议,身体也健康,人又庄严,财富广大,眷属恩爱,他前生就开始聚集资粮。当然这件事情也会有问题,福报大当然也有问题,就是容易产生爱取,你临终的时候,你就不容易放下。那这怎么办呢?思维死殁无常。你应该告诉你自己,你今生绝定要死亡。只要你有受生的开始就注定死亡会到来。这件事情不管你用多大的财富,不管你吃什么药,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你要有这个认知,迟跟早。第二个,死亡是随时到来。死亡你不能去规划的,不是说你老才死的。棺材里面装死人不是装老人,年轻人死的因缘很多。所以死亡是随时会到来。第三个,当死亡到来的时候,是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如果不修无常观啊,尤其是中国人的个性避免谈死亡,这不是好事情。你不想去谈死亡,你逃避死亡的现象,它还是会出现。所以我们一般人都到了加护病房的时候才突然间醒悟,原来我也会死。那么这个时候你心里完全没有准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得了癌症后很惊讶,其实原来我也会死。你应该要在死亡到来之前,就做好准备,就是这一天既然迟早要到来,那么你就应该知道,你透过念死无常,你就做好死亡的准备。这件衣服破旧了,迟早要脱掉。所以临终的正念不能等到临终才来思考,你平常就做好死亡的准备,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思维生死的过患对治来生的爱取。这种人大部分都是今生的障碍比较多了,他今生没有希望,他今生完全放弃了,但是他对来生充满了期待:没关系,我今生比较差,我前生没有修善,我现在开始修,来生你就知道了。他今生广泛地做义工,别人不做的事他都去做。但问题是他对来生有期待,来生想做大国王、大富长者。那么这件事情,你要想想看。来生会有一些甜美的果实,但是来生也充满了一些不确定性,就是这个三恶道的问题。
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个兄弟同时出家。他哥哥出家以后,努力地修行戒、定、慧,一心行道,成就阿罗汉果。他弟弟就喜欢修善业、修福报,希望来生做大富长者。当然他哥哥也三番两次地劝他,他就听不下去。当他哥哥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弟弟因为生病死掉了。他哥哥就入定观察,死掉到哪里去了呢?喔,由于过去的善业,投生在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庭。那个大富长者的财富是超过国王的,富可抵国。他一出生的时候,有六个保姆照顾他。吃饭有一个人照顾,睡觉有一个人照顾,玩耍是一个,喂奶是一个,六个照顾。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内心深处有很多善业,可也有很多罪业,这个定时炸弹随时会爆发。当其中一个保姆在喂奶的时候,不小心从上面摔下去,撞到楼梯尖尖的地方,小孩头部破裂,就死掉了。他死掉的时候,那个时候起嗔心。我好不容易,前生积集善业,今生做一个大富长者,你这么不小心把我摔死。结果他起嗔心的时候,触动到他过去的罪业,堕到地狱去了。没办法了。
当然,三界的果报,也有一些利他的意义,但是你要成就圣道这件事很重要。就是说,你自己在生命当中能做得了主,这件事很重要。当然要说,哎,菩提属于众生么,我们在众生的环境里面积功累德,这个功能绝对是正确的。但是,你先到净土去成就不退转,再来做这件事会更好。因为你有自在力。否则你在三界当中,随业力的飘荡,你没有自在力。所以我们最好是不要对来生有所期待,你所有的善法回向净土。这就是我们对娑婆的厌离。
第二个,欣求极乐。那么极乐世界有什么样的条件值得我们欣求呢?这当中有两个。第一个,思维“依正庄严”成就内心安乐。“依正庄严”,《阿弥陀经》很多。正报的庄严,极乐世界正报的身心,没有病痛,没有老,没有死亡,具足五种神通;它的外在的环境,七宝池,八功德水,微妙庄严。这样子,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喜欢安乐,厌恶痛苦,这是一个安乐的环境。第二个,当然是重点了,思维“诸善聚会”成就内心清净。佛法不但是安乐的,希望能够成就圣道的安乐、清净。当然这当中就是说,净土当中有佛法僧三宝的住持。极乐世界跟诸天的最大差别,天界也是依正庄严,你到天界去,你不能见佛闻法,这是一个问题。极乐世界能够见佛闻法。你在安乐的环境当中,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使得你圣道增长!这个地方就不同。
当你这样思维以后,你内心当中,就做出你的抉择。我来生没有第二种情况,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一般人有些人会忽略修观的重要,就是专心地念佛。没有修观,就没有所谓的抉择了。没有抉择就表示你这个佛号完全没有方向性。没有方向性,就不一定能够成就往生的净业。这个方向性的意思说,在《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讲出一个实际的公案。佛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的马夫,他是为大富长者驾马的马夫。这个驾马的马夫他是修习念佛法门,希望往生净土的。这个马夫有一天就问佛陀说:我是驾马的,我经常为我的主人,从这个地方驾到那个地方,再从那个地方驾回到家里面。万一我在驾马的时候发生车祸死掉了,那我忘记念佛怎么办呢?佛陀说:你看到远处有一棵树,这棵树是往哪一个方向倾倒呢?他说:这棵树都是往西方倾倒。佛陀说:如果你突然间把这棵树砍断了,你突然无意把它砍断了。你认为这棵树往东边倒,往西边倒?马夫说:它往西边倾倒,自然是往西边倒下了。佛陀就告诉他说:当你一心一意发愿求生净土的时候,你的心念是坚定的时候,即使你突然间死亡,你也是往生净土。就像那棵树,你已经做好生命规划了。
净土宗最怕就是说,你的心模棱两可——极乐世界也不错,娑婆世界也不错——你还没拿定主意。这个时候就靠不住了。所以我们讲,临终的正念不是等到临终,临终正念它是你平常点点滴滴的累积。那么你如何累积正念呢?就是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极乐世界的功德,你经常给你自己做好心理建设。我绝对不相信一个人的愿力,没有经过观察就能下定决心。我们讲一个例子。你今天有两个地方可以进行选择,往东边走,往西边走。你完全没有看地图,没有去研究这两个差别,只是别人告诉你往东边走,你就死心塌地往东边走,这种人非常少。所以你一定是通过对经论的学习,对娑婆世界的观照,对极乐世界的观照,内心产生深刻的体验,从内心的深处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决心,这样子叫做信愿决定。你依止这个信愿决定来带动这个佛号,这个佛号就有明确的方向。所以我们在修止以后,修观,特别修这个假观,就非常重要,确定你的生命的目标。
看第三段:丙三、成就大悲的功德。前面,是成就禅定的止和智慧的观,是成就自利的功德,这个地方讲利他。
我们在修大悲之前,要修大悲心。知母、念恩,产生慈心,给众生快乐,产生悲心的拔苦。当然这当中最主要是知母了。你要跟众生产生善意,你必须跟众生建立一个密切的关系,就是母子的关系。这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古时候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是人力密集的社会,所以人跟人之间的互动,彼此之间的互相需要很容易产生大悲心。因为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现在科技时代是讲技术密集的时代,所以人跟人之间的互动减少。特别现在有的是电脑,他的成长过程从小到大,都是跟一个没有明了性的电脑学习。这个时候,其实这个是对修大乘佛法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因为你不需要众生。你很难对众生释放善念。所以我们只好靠观想。我们先跳脱现前的因缘,我们观察我们无始劫的生命当中,每一个生命都需要一个母亲。这样子讲的话,我们有无量生命,所以每一个众生,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都做过我的母亲。她做我母亲的时候,就跟我今生的母亲一样,对我种种的生育养育之恩。你应该要修大悲心之前,想办法跟众生建立一个密切的关系。如果你对众生永远漠不关心,你不可能修大乘佛法。不管你怎么用功,也不可能修大乘佛法。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先把大悲心生起来。
有大悲心,我们就可以回向了。把我们的功德回染向净,回向净土,愿生西方净土中,成就自利的功德。回小向大,回入娑婆度有情,成就利他的功德。这个地方我再说明一下。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你要注意一个关键,不要忽略大悲心的重要。阿弥陀佛的心是大悲心,你的心是自私的心,这两种心是心心不相印的。也就是说,大悲心的重点不在于你能够做什么事,可能你现在没有资粮,没有方便力,你对众生没有实际的帮助。但是重点是,你内心当中愿意对众生释放善意,那个大悲心。你看到众生,希望他能离苦得乐,这个心情你要生起。否则,你这个心跟心之间的本质不相同,你没办法相应的。所以,修大悲心,不是要你马上产生行动力,而是你先生起这样的心情跟感觉。这个地方要注意。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前面是讲到念佛的方法,依止弥陀的功德,修禅定、智慧、大悲。现在我们做一个总结。总结当中,我们对净土法门的主要的修学,当然是以弥陀的功德为我们的皈依境。在弥陀的功德皈依当下,我们要修止修观。
先看怎么修观,把这个观做一个总结。我们先看这个古德的偈颂。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我们一个人假设不修观,那你就一天一天的过去,你对三界就不知道怕。那怎么办呢?你对三界没有畏惧心,就是因为你不知道真相。所以我们先观察,我们先回过来观察我们过去的生命的相貌。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我们因为生死别离,那么这样子的一个情况,所掉的眼泪像四海澜,我们这种死亡的尸体堆积起来像山。换句话说,我们过去因为我们不知道出离,在三界里面一次一次地得果报,我们已经受了很多的痛苦,过去如此。那么现在呢?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虽然我们现在由于过去的善业,拥有很多美好的资具,恩爱的眷属,但是这个叫做坏苦。因为它是无常败坏之苦,总有一天要失坏。所以现在也有很多无常败坏的引诱。那么未来是怎么样呢?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我们随时会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罪业的触动,而到三恶道去。当我们很务实地去观察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界以后,我们内心当中许下誓愿: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我们明确地规划出我们生命的真实的皈依处,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那么这个就是修观,来确定你的生命的方向。
第二个看修止。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意广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修止的所缘境是弥陀的圣号。因为以阿弥陀佛的声音来总持弥陀所有的功德,依此这样的佛号念念相续,临终就往生净土,就成就佛道了,我们不必去计较人世间这种短暂因缘的成败得失。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我们修净土的人,成就临终的正念,这个当中包括止跟观。止就是专注力、相续力;观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些必须要在我们平常就做好准备,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到来,所以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好。今天这个念佛法要,就跟大家共同学习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