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三期传佛眼 真佛住中台

发布时间:2023-02-12 16:27:52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三期传佛眼 真佛住中台

  老和尚开示于八十六年暑期大专禅七

  禅七很快地过了二天,大众都很用功精进,除了精进用功,也要明白道理,心和理相应了,心就容易安定,心定了,就和圣者的境界相近,称之为入理圣人。如果只了解「事」,而不了解「理」,属于凡夫位,尚未入圣位。

  什么是事?什么是理?譬如以布施为例,知道布施可以修功德、修福报,于是努力的布施,无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尽力去做,可是心里却执着布施的功德,这就是属于「事」。如果不执着能布施的人(施空)、所布施的对象(受空)及布施的财物(物空),就能摧破执着之相,入到空性,这称为「三轮体空」,这就是属于「理」。前者执着布施,是假有;后者明白三轮体空,是真空;最后空也不执着,离开「空」、「有」两边,也就是禅宗祖师所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不住假有,不住真空,顿悟自心、直了成佛,这是绝对的境界、超越的境界,就是中道、就是实相。

  什么是中道?什么是实相?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亦不攀缘内外境界,亦不被其染着,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就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分别、不执着:分别、执着是相对的境界,就不是中道了。从假有到真空,从真空到契悟无上菩提、如来的境界,这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就是实相。

  修行,一个是事、一个是理,要事理圆融无碍,如果只在事上修证,属于渐修法门;若在理上契悟,属于顿悟法门。因为渐修的范围非常广泛,所以今天只讲顿悟法门:「顿悟自心、直了成佛」。

  顿悟自心 直了成佛

  顿悟法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称为「灵山单传」。所谓灵山单传,传法的对象只限于出家僧众(比丘),不传在家众;一个传一个,同时传法又传衣,这是单传的特色。什么是传法、传衣?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微笑,这就是传法,所传之法为离开语言文字,是顿悟自心的法门。

  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的优波罗花献给释迦牟尼佛,世尊轻轻地把花拈起来给大众看一看。佛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他的道理,不是无意而为、随随便便;儒家说:「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行而为天下则。」佛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说法,一方面是言教,一方面是身教;一种是有形的教化,一种是无形的教化。灵山拈花是无言无说,以见花、拈起花的动作来显示佛法的第一义谛,就是我们能起作用的这一念心。释迦牟尼佛拈花晓示大众,下面听法的八万四千人天,不明白释迦牟尼佛拈花究竟含藏了什么用意?只有迦叶尊者会意微笑。释迦牟尼佛与迦叶尊者心灵相通,于是当下就讲:「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摩诃迦叶。」于是将法传给迦叶尊者。传什么法?传不立文字的心法。

  什么是心法?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迦叶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的心与拈花的心,彼此平等,无二无别,都是心的作用。因此当迦叶尊者微笑,世尊就藉此以印证,传法给迦叶尊者。

  一般人不明了心法的意义,却也说是在传心法,譬如:某些教派认为传口诀、手印,就是传法;它传的口诀是「南无太佛弥勒尊佛」。佛法常称念南无弥勒尊佛,他们改为南无太佛弥勒尊佛,说弥勒尊佛是最高的。点传师在人的两眉中间点一点,说:「老师一点道,阎王老子吓一跳;地狱除名,天堂挂号。」就说是:「已传法给你了。」世间有很多人,乃至于其他宗教,都说自己在传心法,但是心法何在?讲法不同。事实上,心是无法可传,只能印证而已。

  很多人不了解,因为晚上作了一个好梦,梦到佛祖摩顶、观音菩萨传法…等,诸如此类,就说自己开悟了;或是打坐时看到一些好境界,看到出家众、看到佛像,乃至于看到山水、光明……,就说开悟了,这些都不正确,它只是一种境界而已。

  境界有很多种,《楞严经》讲,打坐有五十种境界,这五十种境界你可以说是烦恼即菩提、波就是水,也可以说是五十种阴魔。很多人听到阴魔就不敢打坐了。什么是阴魔?魔是指障碍;色、受、想、行、识,称为五阴。因为精进用功,五阴就会产生种种变化、种种境界,如果把这些境界当作是实在的,就落入「有能」、「有所」——有能执着的心,有所执着的境界,念念不忘,产生取舍,因而迷失了本心。你执着五阴境界,就会障碍自己这念心,使心不能开朗,而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见,没有办法契悟菩提心、涅槃性,就称之为「魔」。知道这个道理以后,打坐的时候就不要执着这五十种境界。

  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都是心在作用,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心之作用是相同的。这念心时时刻刻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在那里,心在那里;能够自己作主,处处作主,心念不随环境、情绪起变化,始终安住、如如不动,这就是道、就是佛、就是真佛住世。契悟了这念心,就是悟道;没有契悟这念心,佛来摩顶也无法开悟。但是,因缘成熟,摩顶也可以开悟:不是因为佛的摩顶而能大彻大悟,而是在摩顶的当下,悟到了自己能知能觉的这念心是本具的,不是佛、不是神、不是外界所赐,不是从外所得的。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当下悟到看到明星的这一念心是本具的,有能看、有所看,能看的这一念心人人都有,释迦牟尼佛悟到这个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这念心在作用,悟到了能作用的这念心能由自己作主,时时刻刻,随处都能作主,这又更进一步了。能分别善恶,作善、作恶,都是这念心在作用;别人唆使去作恶事,明知是恶,还去做,那就是自己作不了主。

  不作用的这念心,是心之「体」,起作用的这念心,是心之「用」。现在有一些人也悟到了这一点,于是写了不少文章,提出自己的一番道理;表面上,好象是开悟了,其实只悟到这念心的作用。能作用的这念心,人人都有;诵经是心在作用;念佛、听法也是心在作用;修善也是心的作用;行、住、坐、卧,眼、耳、鼻、舌、身、意的动作都是心在作用。心的作用有善、有恶,有净、有不净,只悟到作用的心,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容易偏执一方。怎么说呢?悟到这念心在作用是基本,重要的是起何种作用?强盗小偷的心也在作用,但杀、盗、淫是心在起坏的作用。作用在利益大众就是光明,作用在坏的方面就是黑暗。既然能作用的这念心就是自己,那么能作用的这念心就可以成道、可以成佛。

  心要起好的作用,不能起坏的作用,这就要起观照了,不仅要观照,还要能作主,处处作主,时时刻刻都起善念,起了善念善念也不执着,知道这是心的作用;心作用以后又归于无能、无所。不作用的这念心,完全到达一个绝对境界了,就是《楞严经》所讲的「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这念心不动,不动当中又具足定力、智慧。悟到这些道理,就是悟到这念心有用、有体;再更进一层,体不碍用,用不离体;体可以作用,作用后又归于本体。假使只悟到体,认为「用」不是道,这就落入偏空,偏到一边了;如果悟到心之用,而没有悟到心之体,用后不能销归自性、归于本体,则成了有生、有灭的境界,虽然发慧,属于狂慧,这是层次上的差别,功夫的深浅不同。观照有粗、有细,一般人常说的粗心、细心;定慧也有功夫上的差异。例如宋朝文人苏东坡,有次写了一首诗,托人送给方外友人佛印禅师,以印证自己的悟境。

  诗上写: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印看了以后,写了「屁」这个字交给来人带回去。苏东坡见到这个字,立刻怒气冲冲的乘船来见佛印,佛印禅师早已写了一偈,「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请人在寺庙山门等候。

  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境界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所以,定而无慧称痴定,譬如盲人骑瞎马,有陷坑落崖之险;慧而无定如风中之烛,遇风即熄,又成了痴暗。所以,悟有深浅,古人常说:「小悟几千次,大悟几千次」,就是如此。

  灵山单传 一枝独秀

  灵山拈花,迦叶尊者完全了解释迦牟尼佛拈花的这念心是心在作用,于是微微一笑,以这个因缘,释迦牟尼佛传法给迦叶,迦叶传给阿难尊者,从阿难一直传到达摩祖师,二十八传都是僧众。后来达摩祖师到中国,续传给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这段期间都是单传,既传法又传衣。

  衣有二种,第一种是金缕衣,从过去佛一直传到释迦牟尼佛,再从释迦牟尼佛传弥勒佛,佛佛相传;第二种衣是佛祖穿的袈裟,是表法之用。为了佛法的征信、佛法的流传,释迦牟尼佛将袈裟传给迦叶,迦叶再传给阿难,一直传到达摩,然后达摩带到中国来,经过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到六祖大师,衣不再传,就只传法而不传衣。

  灵山单传,只传给出家众,没有传在家居士,一个传一个,同时传法又传衣,所以称为「一枝独秀」。所传的僧众是具足戒定慧,真正契悟了本心,才能把佛法传承下来,称之为灯灯相传、光光相照。灯是指心灯,光光相照,这念心照亮下一念心,下一念心再照亮下一念心;这一代照亮下一代,下一代再照亮下一代,从过去照到现在,现在照到未来,普遍十方,照横又照纵,都是传佛所彻悟的这一念心。这是第一个时期,称为「灵山单传,一枝独秀」。

  曹溪普传 兰桂腾芳

  第二个时期,是从六祖大师到虚云老和尚,这段期间「一花开五叶」,又称为祖庭法门。

  灵山单传至六祖大师以后,繁衍了临济、曹洞、法眼、沩仰、云门五个宗派,称为一花开五叶。这五宗传遍天下,尤其以临济宗所传人众最多、层面最广、繁衍最兴盛,所以大陆丛林流行这么一句话:「临济儿孙满天下」,是说临济法门传得非常广泛,这个法门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人人都有佛性,悟了这念心,又能作主,人人都能成佛。

  曹溪普传,曹溪位于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在梁朝天监元年(西元五○二年),三藏智药法师在此处建宝林寺。智药法师到了曹溪,饮了曹溪水并且预言,一百七十年后,将有一位肉身菩萨于此开演无上法门,得道者如林。到了唐朝仪凤二年(西元六七七年)春,六祖从五祖得法后,从印宗剃发,受具足戒之后回到曹溪宝林寺,弘传顿悟法门;因为六祖大师的道场在曹溪,所以,后人比喻悟到这念心,契悟到这个理,能清楚、明白、作主,就如同喝到曹溪水。饮了曹溪水就能长生不死,什么道理呢?我们的法身确实是没有生灭的,这念心没有生灭就没有生死。凡夫的真如佛性,淹没在知见、六识海中,念头始终是生灭不止,所以沉沦生死,不得解脱。

  当年,张行昌行刺六祖时,六祖泰然于座位上,伸着脖子让张行昌砍了三刀,六祖却安然无恙。因此,张行昌弃刀出家修行。又如,达摩祖师从南印度来到中国,弘扬顿悟法门,那个时候中国不能接受这种顿超法门;有些我执较重、瞋心较重的,几次下毒想害死祖师。后来达摩祖师传法给慧可大师以后,祖师说:「九年当中,我被毒害五次,命若悬丝;如今传法有人,大事已了,可以去了。」

\

  永嘉玄觉大师证道后也说:「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悟道的祖师是生死自在,要生就生,要死就死,凡事都能由自心来作主。众生的心是一直在生灭当中,无休无止,不能作主,所以才生死轮迥。

  当时,六祖大师在五祖座下开悟,就是悟了这一念心。悟到能处处作主,清楚明白的这念心;悟到四大非有,五蕴本空,法身常在的道理。契悟到这个道理,就是悟到了这念佛心,这念心盖天盖地、无始无终;悟到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悟到曹溪法门。

  这段期间只传法不传衣,什么原因呢?因为衣传到六祖大师就起了争端。大众看过《六祖坛经》,就知道衣为什么会起争端,由于这念心慢慢不纯正了,掺杂有名闻利养,认为修行学佛、上承佛道,必须得到佛祖的衣钵为肯定。只要继承如来的衣钵,大众就会来皈依、听法,乃至于供养,自己就可以得到最高的恭敬、最大的成就;这就是名、就是利,有这种心就不是真正开悟的人。祖师固然没有名利心,可是下面的徒弟、护法,为了巩固师父的地位,就利用种种方法希望取得佛陀的衣钵,使大众更加肯定自己的师父,所以传衣就起了争端。

  六祖大师继承了五祖弘忍的法脉时,衣就传给了六祖,当时六祖大师还是在家居士,没有受过大戒,但这只是形式上的问题。六祖是真正契悟了佛法、契悟了这念心,所以五祖弘忍大师就把衣和法传给六祖,并且告诉六祖:

  「现在你弘法的因缘还没有成熟,还需要等待,如果现在贸然弘扬佛法,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还会有生命的危险。衣传到这里为止,以后不要再传衣了,以免争端不断。」

  当时五祖门下,有一位上座名叫神秀,神秀大师能说善道,通达很多道理,但没有契悟到无上菩提,是属于渐修法门,所以五祖没有把衣传给神秀,而传给惠能大师。护持神秀的师兄弟认为五祖传法不公平,为什么传给一个没有地位、也没什么智慧的居士?连一个大字都不识的人,怎么能传给他呢?心中愤愤不平。这是凡夫的看法,从这时候起,衣就起了争端。

  其中一位叫惠明的行者,认为应该由神秀大师来继承祖位,不应该传给一个不识字的南方偏僻蛮子,实在是心有不平,于是想把衣夺回来。结果找到了惠能,惠能知道后面有人追来,恐怕惹起争端,就把衣放在石头上,自己隐入树林。惠明追到树林,一看,衣在石头上,准备把衣拿起来,没想到却提也提不动,这时候惠明才知道错了,衣不是争来、夺来的,要真正契悟道,有德、有贤、有能、有道,才可以得衣,不是凭意气用事争夺来的。惠明立刻发了个惭愧心,马上讲:

  「卢行者,我是来求法的,不是来夺衣的。」于是惠能就从树林里出来。惠明讲:

  「虽然我在五祖大师门下已经很久,但都在修福报而没有修智慧,同时自己很愚痴,不了解佛在那里?心在那里?也没有悟到道在那里?请卢行者慈悲开示。」

  六祖大师说:「从现在开始起,不思善、不思恶,当下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听了这几句话,惠明一下就开悟了。

  本来面目就是道,是本自具足的这一念心性。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是菩萨给的,不是父母给的,不是上帝给的,也不是阎王小鬼给的,是本来就有的,如果是他人所给,他就可以随时收回去。因为这念心是本自具足,所以悟道就是悟这一念心,要自己来契悟。这念心体是寂静的,但可以动静无碍,遍用自如!

  一般人总是不停的想东想西、患得患失,这念心始终无法停止。有根机、有智慧的人,能够作主,要不想就不想,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所以当时卢行者告诉惠明,要想契悟佛心,就是不思善、不思恶,当下清楚明白的那念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一说,惠明就开悟了,悟到这念心性,这就是顿悟法门。

  六祖大师后来在猎人队当中,经过十五年保养圣胎,因缘成熟后,就在曹溪宝林寺建设道场,弘扬「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心法,称为曹溪法门、曹溪普传。普传就是既传出家众、也传在家众。

  从六祖之后一花开五叶,分为五个宗派,这五个宗派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地缘,一直传到虚云老和尚,这段期间称为「曹溪普传,兰桂腾芳」。

  什么叫做兰桂腾芳?兰花清香、幽雅、高贵,代表女众;古时候男众封侯、拜相,头上的帽子就是桂冠,用桂花来点缀成一种装饰,表示封侯拜相真是富贵,称为桂冠高挂;以桂冠代表男众杰出的象征。兰桂腾芳是指大户人家子孙发达,世代富贵,有官宦之家,也有书香门第,都是杰出的人才,生生世世、子子孙孙,瓜瓞绵绵,都是又富又贵。在佛法当中有四众弟子:出家二众有比丘(沙弥)、比丘尼(沙弥尼),在家二众有男众居士(优婆塞)、女众居士(优婆夷),称为四众弟子。曹溪普传这段时期,无论出家二众或在家二众,在佛法的领悟上都很有成就,学法的人多,得法的人也多,所以用「兰桂腾芳」形容当时的佛法兴盛是恰到好处。

  在佛法上,开悟了,才真正是又富又贵。此时心中时时刻刻有善法、有功德、有定慧,为三界所尊;这念心当中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乃至于神通妙用,实在是真富贵。从六祖一花开五叶,一直普传到现在,灯灯相传、光光相照,就好象大家庭的繁荣。

  佛法所说的富贵,人人都可以得到,无论是比丘、比丘尼,无论是优婆塞、优婆夷,都能够得到这种富贵、尊荣,都能够超凡入圣、成佛作祖,所以称为「曹溪普传,兰桂腾芳」。

  中台广传 落地生根

  从灵山到曹溪,曹溪到现在,由于时节因缘不一样,社会型态改变了,为了适合现在的需要,为了佛法的弘扬,我们现在属于中台法门。

  中台法门是什么呢?中台法门就是禅。古德说「禅者,佛之心」;禅就是佛心,佛心就是觉心,觉者之心。什么是觉者的心呢?这一念心有定力、有智慧,达到定慧不二、定慧等持,契入中道实相,这就是觉者的心。禅就是悟到这念佛心,禅就是最高的智慧,最实在的定力,你真正契悟到这念心,这时候,心中充满了光明,对人生充满了希望,了解生命是无穷尽的。所以目前最适合的法就是「中台广传」法门,使出家众及在家居士都能够普遍得到利益。

  现在的社会,人心趋向于追求物质享受,追求名利,并且不择手段;无论是个人、家庭、团体,衍生了种种困扰,法律的约束也遏止不住各种问题发生。人心失去了自我,始终觉得空虚、烦恼,心不能定下来。这个时候,唯有佛法的教化与熏修,可以改变人的行为。

  如果真正了解佛法的精神所在,了解这念心的去向,悟到这念心可以有定力、有智慧,心性是平等不二,心就能安住。那么,个人、家庭、团体、社会上的问题自然就减少了。

  工商社会的脚步是紧张与忙碌,在家居士很难有机会常常来到中台山,正因为紧张、忙碌造成的压力,反而更需要清凉的上上心药以解除心中的压力。所以,在台湾的各县市,只要有因缘,我们就设立精舍,方便居士们就近聆听佛法,参加禅修课程,沉淀心中的烦恼;使这个心能定、能静、能安。这些精舍是由于山上的居士听到中台法门、因为禅修、乃至于打禅七、听经闻法有所契悟,有很好的感受,他们发了大心与大愿所布施的,希望更多的人从佛法中得到安定。这些护法居士们不但自利还发心利他,也是在成就菩萨行。

  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安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能定、能净、能安,可是偏偏心不能净、不能定、不能安,所以中台法门就是要使大众都能契悟这念心;契悟了这念心就能得到定、得到净、得到安,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不虚度这一生,而且觉得生命是无穷尽的。

  这个法门要推广到各地,不但是在台湾,还要推广到全世界,使有缘的人都能够了悟自心、契悟中台法门,这就称为「中台广传」。不但是传给出家众,也传在家居士,而且在家、出家同时并重。

  虽然是出家、在家同时并重,可是在家居士有他的事业、家庭、有他的期望,要全身投入来修证、契悟,是不容易的事,但是可以参加精舍的共修活动,利用工作的年假或休假配合禅七活动。禅七的第一天传授八关斋戒,这是从「事」上入,往后六天渐次由「事」入「理」。什么是「理」?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大众契悟到这念无为心、清净心、绝对的心、真空妙有的心,就是无上菩提、清净法身,是净土宗所说的常寂光净土,密宗所说的大日如来,教下所指的菩提、涅槃,禅宗所悟的本来面目。契悟了这念心,就觉得人生很有意义、生活很有意义,生命是无穷尽的;一落心地,永为道种,所以「中台法门」要使有缘的人都能够契悟。大众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一生一定可以达到不退位的境界。

  「中台广传,落地生根」,就是将中台法门落实,使其生活化、普遍化,所谓「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佛法现代化,现代佛法化;佛法文化化,文化佛法化;佛法艺术化,艺术佛法化。」从这个角度来弘传真正的禅法、人生的真理,使每一个人都能认识自己。这个法门是直截根源,不浪费时间,更不致于走错方向。

  无论是仕、农、工、商、学、兵,各种行业,都离不开这念心去作用;这念心要有定力,要有智慧,才能稳重待人,处事泰然,这是很重要的。除非不愿意尝试,否则一旦接触这个法门,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契悟,有所感受。这个心法是随着时代的需要来推广、来弘扬。大众从中台法门来契入,很快就能成就,不会走远路,更不会走错路,所以称为中台广传,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是一种植物,也是一种药草,它的生命力很强,只要一片或是半片,乃至于三分之一片叶子落在地上,经过几天就生根了。「地」代表我们这念心地,这个法门一落人耳根,落入意识,落到心地当中,立刻就生根发芽,所谓「一入耳根,永为道种」;菩提种子发芽了,很快就会成长、开花、结果,开菩提花,结菩提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缘觉果、菩萨果,乃至于无上佛果。这个法门很殊胜,又能普遍弘传,所以称之为「中台广传,落地生根」,在大众的心地生根。

  三期传佛眼,第一期是「灵山单传」;第二期是「曹溪普传」;第三期是「中台广传」。从释迦牟尼佛一直传到现在,灯灯相传、光光相照。

  悟了这个道理,还要修行、还要保任,才是真功夫。修行,要向内看自己,看自己的习惯、毛病,贪、瞋、痴、傲慢、嫉妒,这都是心在作用,要把心转过来,用智慧照破;还要作主,时时刻刻作主;能觉能照的心也要归于本体,清净、无为、绝对的无上菩提即现前,这就是净土,就是佛心。

  所谓「三期传佛眼,真佛住中台」,这是中台山弘法利生的宗旨、目标。真正的佛在那里?不是在西方、不是在东方、也不是在南方、也不是在弥勒净土,也不是在西方净土,不是在任何一个方所,在那里?真佛住中台。

  真佛住中台

  佛法入门,有从事入,有从理入。所谓中台,有事、有理。从理上来讲,中台在那里?中台就是中道实相、灵明不昧的这一念心,称之为灵明妙觉;儒家称之为灵台,也就是指我们的心灵世界,能知、能觉的这一念心。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着有、不着无,不偏左、不偏右,离空、离有,不取、不舍、离一切相,这一念心当下即是、动念乖真,这就是中台,中道的灵台。时时刻刻保持这念心的存在,时时刻刻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能定、能静、能安,这一念心清楚、明白又能作主,这念心就是觉者之心,就是佛心,当下就是「真佛住中台」了。

  从事相上来讲,中台就是中台禅寺,由事可以悟到理。师父经常跟大众讲:全世界的佛法在中国;中国的佛法在台湾;台湾的佛法在中台;中台山的佛法在那里?就是在大众这一念心。每个人能发如是心、如是愿、如是修行,时时刻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真正就是真佛住中台,这是从事到理。事做到了,理就现前,理悟到了以后,藉事炼心,最后到达事理圆融、事理无碍、事理不二。无论在修行上、在生活上,都能达到静也好、动也好,读书、做事、乃至于忙碌,但自己那念心始终安详、如如不动,这就是真佛住在中台!中台在那里?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就是中台。

  我们中台山办了种种的活动、法会,建立道场,目的是在传佛心法,以达到「三期传佛眼,真佛住中台」的愿心。禅七当中希望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能安住这一念心,不打妄想,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就是定;有定,但是这念心不知道安住在那里也不对。有些人说,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念心达到无想,这不是木头吗?或者认为和无想定差不多。这不是无想定,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不但是要无想、无念,而且还要清楚、明白,这就是智慧佛;这念心不动,就是如如佛;智慧佛和如如佛同时存在,时时刻刻不动、时时刻刻清楚明白、时时刻刻能够作主;能够保持三分钟,真佛就住在中台三分钟;保持五分钟,真佛就住在中台五分钟;保持十分钟,真佛就在自己的中台住了十分钟;保持半小时,就成了半小时的佛;保持一小时,就成了一小时的佛;这就是保养圣胎,这是不容易的,并非一般人所误认的悟了就了了。

  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悟后还有很多的事情,所以古人说:「未悟之前犹自可,悟了之后事更多。」没有开悟的时候,表面上看,觉得自己修行还不错,持戒、打坐、礼佛、诵经、修六波罗蜜、修菩萨行、又自利又利他,仿佛自己真正是一位大菩萨。可是悟了以后,才知道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属于事,从事还要入理,理就是归于自心,归于这一念「无为心」。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将这念心安住在实相、安住在定慧上面,处处作主,这样就是真正达到「真佛住中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