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玅境长老宣讲
壹、释经题
昨天是辛未年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今天是九月廿日,我们开讲这部经,在观世音菩萨圣诞的第二天,藉观世音菩萨的光明,我们学习大悲心陀罗尼这个法门,希望能够有所成就。这部经流通本也不多见,讲经的机会,也不听说有讲这部经的。以前在香港,定西老法师有讲过一次。
刚才念的是这一部经的题目,第一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在本经上说到千手千眼的因缘,经里面有解释怎么叫做千手千眼。通常我们拜大悲忏,我们常会念到千手千眼,但是它的含义怎么样解释,多数还不大明白,在此经里边有解释。另外也有人作不同的解释,怎么样解释呢?它的大意,是表示观世音菩萨,度化一切众生的广大作用,并不是观世音菩萨真有千手千眼。
这也说明一件事,说是观世音菩萨久远以来,广度众生。众生里边,受到观世音菩萨的教化,而有成就的人,是很多很多的。这些成就的人,分布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众生,弘扬佛法,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的意义,有人这样解释。这样解释也很好,经里边的解释,当然也是表示观世音菩萨种种的善巧方便,广度众生的作用,也是这样的意思。但是在经文里边是说:观世音菩萨真实有千手千眼。
在观世音菩萨的自受用境界来说,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应该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至于观世音菩萨的法身,或者说报身,不需要说有千手千眼的。在经文里面有解释,我们在这里不多说。
观世音菩萨,我们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那上面有解释观世音菩萨得名为观世音菩萨的原因。是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所以名为观世音菩萨。这就是按照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广度众生这一方面解释他得名为观世音菩萨的原因。
观世音菩萨最初也是普通的凡夫,由凡夫成为圣人,他是经过一番修行的。按照《大佛顶首楞严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入流亡所,反闻闻自性」,由此得名为观世音。这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门,得名为观世音。这样合起来说,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门,或者是大慈大悲广度众生,两方面得名为观世音菩萨的。
《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这个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是观世音菩萨所具足的功德。观世音菩萨有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由这样的大悲心,说出来的陀罗尼。或者说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是陀罗尼所具足的功德,这样说,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所演说的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呪,这样解释也可以。就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属于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或者说属于陀罗尼的功德。
广大圆满,这是观世音菩萨有广大圆满的功德;有无碍的大悲心,悲心是无障碍的。这个意思应该是容易懂,譬如说我们对一个人有一点同情心,但是这个人忽然间对我们愤怒,有所伤害,我们这个悲心就没有了,这个悲心就是有障碍。遇见障碍的时候,这个慈悲心没有了,这就是有障碍。观世音菩萨的悲心是无障碍的,冤亲平等,他的慈悲心,一直地是能慈悲的,不受任何事物所障碍。
大悲心,这个悲心明白一点说是什么心呢?就是以拔苦与乐为相貌。看见众生的苦恼,想要救护他,希望他没有苦恼,希望他得到安乐,你能有这样的同情心,就叫做悲心,哀悯心。
大悲心,这个「大」字怎么讲呢?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悲心。他的生活困难,我们能够解除他的生活困难。他有病痛了,我们造一间医院,给他解除痛苦。如果我们的悲心止于此的话,那不是大悲心。大悲心的意思是说,我们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救护众生,解除他种种的痛苦,但是目的是希望这个众生,将来能得无上菩提的圣道;或者说是「皆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希望他得到出世间清净无漏的功德,你若有这样的心情,才是大悲心。
说是我只是看到这个人生活困难,他没有钱读书,我造个学校;他有病,我造个医院,你的悲心止于此,你是小的悲心。因为这个事情靠不住的,你病治好了,他过几天又有病了。说是你教他读书,也是不错,但他将来到社会上做事,也可能是个坏蛋,人生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的。所以这个悲心,虽然说是做善事,而这个善事也有不善在里边。若是你有了佛法的认识,教化一切众生,也可以用世间的财富,解除他现前的困难,但是目的是为得无上菩提的,那么就可以称为大悲心了。
我们读《阿含经》也好,你读《般若经》、《方等经》、《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这些大乘经论,你去读一读,佛怎么样教化众生?佛主要是用智慧教化众生的,教你增长智慧,可以根本的解决一切问题。佛当然也赞叹布施波罗蜜,你这有钱的人,你应该布施,救护贫苦的众生,但是佛主要是教你开大智慧,把人生的问题看穿了它,看破了它,你得大解脱,目的是在这里。因为这样,问题才解决,不然的话,你的问题还没解决。没有解决,你的慈悲心就是不究竟,怎么能算是大悲心呢?
一、生缘悲从深浅上说,是分成三种悲心。三种悲心,就是生缘悲、法缘悲、无缘悲。生缘悲,就是佛教徒,我们因为学习佛法,多少的,或者是很深刻地明白了佛法的真义,然后自动的,不是谁强迫的,是由自己的内心里面自动的发出来慈悲心。感觉到众生,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贫、富,其实都是苦恼的;在生老病死里面流转,在人间、天上,或者是到三恶道去,无始劫来就是这样流转,这是一个很苦恼的事情。应该学习佛法,得到觉悟,应该去得涅槃。但是怎么样办法呢?菩萨就是用六波罗蜜的办法,救护一切众生。这就叫做生缘悲。生缘悲是初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一开始有这样的悲心。
二、法缘悲
再进一步就是法缘悲。法缘悲就是这个菩萨,他自己学习佛法,他自己有了进步,他感觉到众生,只是色受想行识组成的一个生命,里面没有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没有我,只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假名的众生。这样的色受想行识的生命里面,这样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是个败坏法,决定是要老病死的,要坏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色声香味触法,色受想行识一现出来,就是苦恼,就是这样流转生死,但是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
这样子发大悲心,去广度众生。但是也承认有个假名我,有假名的众生,但是看上去这一切众生,都是如镜中像似的,如梦中境。作梦的的时候,里边的境界,有而不实,虽然有,但是不真实的。在镜子里面那个影像,是有,但是不真实。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观察一切众生也都是不真实的,里面没有真实性的东西,但是对于苦恼的境界,也发大悲心去救护他,这就叫做法缘悲。
三、无缘悲
无缘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菩萨他自己得了无生法忍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进步,进步到佛的境界。他观察一切众生如镜中像,如梦中境,如水中月,有而不实,都是毕竟空寂的,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也能发出大悲心,教化一切众生。他承认还是有一个假名我,有个假名的众生,这就叫做无缘悲。
没有一切众生可度,无众生可度,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佛也能度化众生。若是阿罗汉没有这个悲心的时候,他就入涅槃了,无众生可度,入涅槃,不发悲心了,他就没有这个无缘悲。阿罗汉有法缘悲,如果他没有入涅槃的时候,他也能度化众生,他也能够去弘扬佛法,也能够度众生,但是他是法缘悲,他不承认一切众生有真实性。
这是凡位的菩萨,因为他这个我见还没有破,所以他的悲心是生缘悲,就是还有众生可度,这个取着心还是有的,这是生缘悲。但是观世音菩萨,那是无缘悲,他是广度一切众生,而又无众生可度;无众生可度,他还是能够度众生的。他那无分别心里面,能发出来度化一切众生的作用,那就是无缘悲。这种悲心是无障碍的,众生怎么难度,他的大悲心不停止,你障碍不住他的,所以叫做无碍大悲心,说出来的陀罗尼经、呪。
陀罗尼翻作中国话叫做总持。这个总持,我们说浅白一点,就是记忆力好,记忆力很强,他能够过目不忘,就是有强而有力量的念力。念佛的「念」,念力,念的力量。这个念,在佛法里面,说个白话,就是记忆力,就是能忆念、能念,经过的事情,他这个念的力量不忘,明明白白地能想起来是什么,是什么。
一、闻持陀罗尼
这个念,在佛法里面说,一共有四种陀罗尼。总持就是有四种陀罗尼。第一种就是闻持陀罗尼,闻持就是你听闻的佛法,你完全能够记忆得住,有这种殊胜的念力。闻持就是法持,就是法陀罗尼,就是法持陀罗尼。譬如说是《华严经》,八十卷的《华严经》,你能把它「如是我闻······」完全能背下来了,或者就是只念一遍,就能把《华严经》背下来也好,我念了十年把《华严经》背下来也好,你背下来了,那就叫做闻持陀罗尼,或者叫做法持陀罗尼,就可以这么讲了。说我八十卷《华严经》我不能背,《金刚经》短一点,我把《金刚经》背下来,那也是叫闻持陀罗尼,不过你这个陀罗尼就是这么大。这是闻持陀罗尼。
二、义持陀罗尼
义持陀罗尼,就是法里边所表达的、所诠显的义理。里面说的是什么道理,怎么回事、怎么回事,你也能完全明白,那就叫做义陀罗尼。法是能诠显的,义是所诠显的,所显示的义,也能够通达无碍,能够记忆得住,不忘,这就叫做义陀罗尼。
三、忍陀罗尼
第三个是忍陀罗尼。闻持陀罗尼,或者义陀罗尼,这都是在闻思修的阶段,我们初学佛法就是闻思修的阶段。那么你不断地修行,你现在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这个忍字怎么讲呢?就是安住不动的意思。安住不动什么意思呢?就是得无生法忍的人,他心里面接触到什么境界的时候,就是一般凡夫的苦乐境界,你不能动他的心的。他这个不生不灭的智慧,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一现出来的时候,他的心不随你的舌头转,你的舌头不管说什么话,你怎么样,他的心不动,他能安住在第一义谛上面,安住在诸法毕竟空上面,安住在那里不动。这些色声香味触法,怎么样变化的这些虚妄
境界,不可以欺诳他的,他心不动,他就是不随你的舌头转。他能安住不动在那里不动,叫做忍。
这个忍,就是安住不动的意思。我们没有得忍的人,我们这个心,自己不能安住在那里,随着人家的舌头转,人家赞叹,心里就欢喜了;人家喝斥你,就不高兴了,我不来了。心就是这样子变动。没得忍的人,就是心随境转;得无生法忍的人,他不在乎这件事。
我讲一个故事,就是佛到一个鬼的家里去,佛从那里过,这个鬼看见佛来了,「请您进来」,佛就进来了,进来以后,这个鬼又把佛驱逐出去了,「不欢迎您,请您走」,这个鬼就对佛这样子。我看见这个文,佛这么大的威德,这种大圣人的境界,这个鬼敢对佛这种态度。而佛呢,喔,你不欢迎我,我走,佛就走了,佛也不表示什么,他也没有说我有神通,我可以对付你,佛没有这个意思,佛就走了。走了以后,这个鬼又请佛回来。请佛回来这件事,那么佛就回来,佛又回到他家里。
我想到这里,如果是我,我到你家去,你请我到你家去,我去了。然后你驱逐我,我走了,你还又请我,我去不去?我心里想象我自己,要是我,我怎么办法?要是我这个凡夫境界,可能你请我,我不去了?但是佛不是,你请我,我还是去。这是什么?佛就是没有我,佛有大悲心,无碍大悲心,佛有这种大悲心,佛是有这种境界。这就是忍,佛有这种忍力,无碍大悲心,无障碍的境界。所以这个忍陀罗尼,就是由前面的闻持陀罗尼、法陀罗尼、义陀罗尼的修行,就得到忍陀罗尼了。当然这个都是修行的境界,不是短时间的事情。这个忍陀罗尼,时间也是很长的。
四、呪陀罗尼
再来就是咒陀罗尼。这个呪其实也是,我们说佛教徒,也是有闻陀罗尼、有义陀罗尼、有忍陀罗尼的时候,就会有咒陀罗尼的作用。就是他在高深的禅定里边,这个圣人,住在高深的禅定里边,发出来秘密的语言,这个秘密的语言,有不可思议的作用,这个就叫咒陀罗尼。凡夫得了禅定,譬如说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得了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凡夫得到,不是圣人哪。但是得到这个定的话,他也可以发出来陀罗尼的,也可以说出陀罗尼的,他也能够有陀罗尼的。当然这个作用,有的时候,他不决定灵,不是决定灵的,有的时候,他就不灵的,凡夫境界靠不住的。
我在一九八八年的冬天,有一个人说,我们就说出名字没有关系,就是严新,说这个严新怎么怎么不得了,简直是得到佛,五眼和六通都具足了。这个人一说,我就知道这个话靠不住,五眼、六通,这是佛才能得到五眼的,你一个普通人,怎么能得到,顶多你得天眼,能得到慧眼、法眼、佛眼,那是佛才能的。我一听,我就知道那是外行的,不过我不说。后来我问他一句话:「他结婚?没结婚?」,他就说:「结婚了」。我说:「结婚了,他的功夫靠不住」。
第二年,就是一九八九年,我一九八八年冬天听见的消息,等到一九八九年,我到了香港,我看见报纸上写方块文章,就骂这个严新骗人。怎么呢,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这些大教授,也是闻名,不得了,就请他来表演,表演就不灵,表演,想要发出功夫,不灵了。所以报纸上,记者说他骗人,就骂。其实不灵,也不是完全不灵,过一些时候,他也可能还灵,是靠不住的。就是凡夫得到的这些事情,都是靠不住的,尤其是你若有欲,更是靠不住,欲是能破坏这些特别的事情,就是不灵。
现在说这个咒陀罗尼也是,说是世间得到禅定的人,也能说出咒来,也能有灵验。有没有灵验,这个是种种因缘,譬如说这一个人,他有病,医生治不好,什么都没有办法,后来这个人,或者是念个咒,或者是怎么样,他的病就好了,哇,这个人是神医,能把他的病治好,也是可能。这个是种种因缘,一个是得病的人,他这个业障现在要结束了,正赶上那个时候,那么你一念咒,他就是病好了,这是一个。第二个,念咒的人要有大福德,他也容易有效。世间大福德人,他并不是有禅定、有神通,但是他把石头拿过来,他就可以变成黄金,大福德的人,他就是那样子,就是他的福德的业力,也会有这个作用,并不是有什么神通。种种因缘,也可能他的病要好了,正赶上这个时候,你给他一个什么方子,他的病就好了,也可能是有其它的什么因缘,病就好了。但是也有的时候不好,是靠不住的!
现在说这个呪,这是得无生法忍的人,而又有高深禅定的人。现在说这个大悲心陀罗尼,这个大悲呪,这是佛说的,佛说的这个咒,当然这是无碍陀罗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当然是有灵验。有灵验,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这一部经,看这个经上来说,这个大悲咒是有灵验,但是也是有条件的,不是说无条件的,你一念大悲呪,就满你所愿了,也不是这样。因为众生的业障很重,很牢固的,这个罪障很牢固的,用大悲咒把它消灭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要加上别的条件才可以的,是那么回事。
这一部经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由他的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说这个陀罗尼的作用。这部经说的什么?就是说大悲咒的缘起,和它的作用。它有什么好处?你受持读诵它,有什么好处,在这一部经上说出来了。我们通常念大悲咒,如果你不读经,你还不知道这个大悲咒出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大悲咒究竟怎么样念法,你也不知道;大悲咒究竟有什么作用,你也不知道。若读这部经,就知道了。这个大悲咒是什么因缘有的,它是什么体相,它有什么作用?怎么样念法?不是
说我们这么样念就可以了,在这一部经里面,详细地说出来了。
贰、传译者
唐西天竺沙门伽﹙ㄍㄚ﹚梵达摩译,这个伽梵也有念伽﹙ㄑㄧㄝˊ﹚,伽梵达摩,翻作中国话,是翻作尊法。其它的经典,玄奘法师或者鸠摩罗什法师,都说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三藏法师玄奘译,是这样子。而这个地方就是:沙门伽梵达摩译。
沙门翻作勤息,就是很精进地用功修行,能调伏自己的身口意,灭除去一切烦恼,努力地修行,想要得涅槃,就是这么一个修道的人,叫做沙门。而这样的义,这个名字,通于佛法,也通于外道,在外道里面修行的人,也称之为沙门;佛教里面的修行人,也称之为沙门的,这个名字不限于佛教徒。西天竺,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翻作中国话,翻作什么呢?日本是以太阳立名,印度是以月亮作他的国名。《大唐西域记》上解释这个名字,他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印度这个地方,有佛出现世间,也有些大菩萨、大阿罗汉,很多的圣人,也有很多的贤人,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这些圣人,这些贤人,在那里弘扬正法,教化众生,就像月亮似的,常常地照耀,使令他远离一切热恼,得到清凉之乐,用这样解释。当然这个解释也很好,但是如果没有佛菩萨在世,印度就没有佛教了,印度还是叫印度啊,这也就是他立国的时候,他选了这个名字,就是用这个作国家的名字。
天竺,一共分五个大部份,就是东、西、南、北、中,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还有中印度。现在这个伽梵达摩,他是西印度人。他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呢?就是唐,就是陏炀帝垮台了以后,李渊建国,叫做唐。这个唐,可能是陏文帝封李渊为唐王,所以他就建国,国号为唐。
在唐朝什么时候来的呢?在佛教史上看,他是在唐高宗永徽显庆年间,是在这个时期来到中国的。这部经就是这么说: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在译经的记录上,也没有说出来究竟是那一年翻译的,都没有记载,没有说出来,这个伽梵达摩是怎么个情形,也没有记录。但是这部经,不单是他一个人翻译,后来还有不空三藏,另外还有两种译本。
叁、正释经文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百宝幢旛,周匝悬列。
这和诸经的意思一样,「如是我闻」,这一部经,是我听闻,亲闻佛说的。这个「我」,就是结集经的人说的。「一时释迦牟尼佛」,「一时」就是这个集会,开始说这部经到圆满,统名为一时,并没有详细说出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没有那么记载。「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翻作能寂,也有翻作能仁。译作能寂的地方多,翻作能仁的地方比较少。从佛法上说,就是佛有大智慧,所以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照一切法寂静相。有大慈悲心,广度众生,所以叫能寂。这样解释也很好,所以叫释迦牟尼佛。
佛就是觉悟真理,有大悲心,广度众生,所以叫做佛。「在补陀落迦山」。佛在什么地方说这部经呢?在补陀落迦山。补陀落迦山在什么地方呢?在《大唐西域记》有记载,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上也有记载,就是在南印度,靠海边上,也有说这个山就是海岛。补陀落迦山翻到中国话是什么呢?就是小白花树,它这个山上,这样的树特别多,所以叫小白花树山。这山顶上有一个泉水,这个泉水流出来成河,旋绕这个山,然后流到海里边。在《华严经》上描写这个山是很好的,有很多树,有很多花,有很多果,是个特别庄严的地方。
那里边有观世音菩萨的住处,这个地方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宫殿。这也就是观世音菩萨在那个地方有一个道场。观世音菩萨本来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座下,在那里度化众生的。但是他在这里也有地方,在印度的南海岸,有一个山叫补陀落迦山,在那儿教化众生的。
说是那个山不是容易到,但是你若能去,就能见到。《华严经·入法界品》就说到善财童子到那里去拜观世音菩萨。我们中国,靠近宁波、上海,在海里面有个普陀山,也用这两个字:补陀,把落迦这两个音省掉了,叫补陀山,其实也就是取这个经上的名字,叫补陀山。说观世音菩萨在那里,当然这也是真实不虚。我们在那儿诚恳地学习这个法门,诚则灵,也就能见到观世音菩萨。说是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普贤菩萨在峨嵋山,这是真实不虚。
我一九八九年到峨嵋山去,看峨嵋山的记载,说是天台智者大师去过那个地方,我以前不知道这件事,他那个文件上说智者大师去过。这个也有道理,智者大师是读《法华经》开悟的,而《法华经》是以普贤菩萨为帮助的,所以智者大师到峨嵋山去也有道理,但是在智者大师的传上看不见这个记载。
这个文上,是说观世音菩萨是在印度的南海岸,有一个山叫补陀落迦山,这个山里边有「观世音」菩萨的「宫殿」。这个宫殿是「宝庄严道场中」,它是无量的宝所庄严的道场。释迦牟尼佛就在观世音菩萨宝庄严的道场里边,「坐宝师子座」,坐这个座,这个座也是宝所成的座。
说师子座,这个「师子」表示无所畏惧的意思,并不是以狮子为座,不是那个意思,也不是说画个狮子的形相,是表示无畏惧的意思。「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那个宝师子座,纯是用无量杂摩尼宝作成的。坐的座是摩尼宝,用作庄严宝石的座,但是在空中,有「百宝」所成的「幢幡」。这个幢是圆形的。到中国大陆,你看大的寺院,那个大殿里面,有一个圆形的庄严具,叫幢。幡是扁的,扁的叫幡。还有百宝所成的幢幡。「周匝悬列」,就是在周围悬挂,悬挂在那里,陈列在那里。在这个宫殿里面有种种庄严的。
尔时如来于彼座上,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与无央数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如来」,就是那个时候。释迦如来,「于彼座上」,就是在那个座上安坐下来。为什么要坐在那里呢?「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将要演说这个大悲心陀罗尼的关系,所以到那儿去。「与无央数菩萨摩诃萨俱」,这时候并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是与无央数,无央就是无穷无尽的,很多的菩萨摩诃萨同时在那里,听释迦牟尼佛演说这个大悲心陀罗尼。
其名曰: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宝藏菩萨,德藏菩萨,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是灌顶大法王子。
这个无央数菩萨都是谁呢?「其名曰: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宝藏菩萨、德藏菩萨、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这是在大悲忏上的菩萨。
总持王菩萨,总持就是陀罗尼。陀罗尼王菩萨,这个王就是自在的意思。就是他这个菩萨诵这个陀罗尼,得大自在了,就是得大解脱了,因此就是立这个名,用这个作他的名称,叫总持王菩萨。
宝王菩萨,这个宝,我们按一般地解释,就是这个菩萨,他有很多很多的珍宝,他有大自在的力量,或者这样说。如果说这个宝是法宝,是无量无边的佛法,他学习无量无边的佛法,他得大自在了,所以称之为王,这样讲也可以。
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这个药王菩萨在《法华经》里边的地位也很高的。在这里也有提到他,他当时也在这个法会里。这个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的名字怎么来的呢?我们读这个《观药王药上菩萨经》(笔录者按:藏经上之经名为《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大正藏第二十册六六○页),在藏经上有这么一部经,叫《观药王药上菩萨经》。在这一部经上,说到他得名字的因缘。
他在无量劫前叫做星宿光长者,是个在家人。星宿光长者、电光明长者这么两个兄弟。这两兄弟,当时他是相信佛法的,他用药供养大众僧,是雪山上的胜药,是很胜妙的药,供养大众僧。大众僧吃了他这个药,除掉了两种病,一个就是四大增损的病,地水火风生理上的不调和的病,除掉了;第二种病就是除掉了瞋恚的病,就是烦恼病,瞋恚心没有了,吃了这个药以后,不发脾气了,不管什么时候,心里面很调柔,除掉了这两种病。
吃了他的药,除掉了身体的病,和心理上的病以后,就发了无上菩提心,将来一定能得无上菩提,能在三界里面作法王,就是成佛了。因为这样的关系,大众僧说是这个星宿光长者给我们这么好的药,我们得到这么大的好处,我们给他取一个名字,叫做药王菩萨,这个名字是这么来的。星宿光长者是哥哥,电光明长者是弟弟。弟弟看哥哥用药供养大众僧,他也用药供养大众僧,同时也布施给其它的一切人。这样子,大众僧吃了他的药,「得上气力」。这个星宿光、电光明长者,他布施给大众僧的药,大众僧吃了这个药以后,得上气力,身体气力很壮。
「得上妙乐」,气力壮了以后,身体就很快乐。听闻佛法的时候,又得到上妙的法乐。所以大众僧就为他取个名字叫药上菩萨,他这个名字是这么来的,所以叫药上菩萨、药王菩萨。在《法华经》里边,〈妙音菩萨品〉,妙音菩萨就是药王菩萨,这位菩萨的身份很高的。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也在。释迦牟尼佛到他的道场去,当然观世音菩萨在,他不应该不在的。
大势至菩萨,这个大势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同学,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个时候,大势至菩萨也在。大势至菩萨,我们读《观无量寿佛经》,说是他的智慧的光明,「普照一切」众生,「令离三途,得无上力」,使令一切众生远离三恶道。远离三恶道是果,不做恶当然不到三恶道。得无上力,就是得无上菩提。所以名之为大势至,他有这样的力量。
华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华严菩萨怎么讲呢?。这个「华」就是种种美丽的花,是很庄严的,是很美妙的。从佛法上来说,就是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能够修行六波罗蜜的华。六波罗蜜就是华,六波罗蜜在果上,能庄严无上菩提的功德,能得到这个功德。用因华庄严果德,所以叫华严。
大庄严菩萨,其实也就是华严菩萨,说「大」是什么呢?就是你得无生法忍以后,用般若波罗蜜修行六度万行,去庄严无上菩提,这是大。如果初发菩提心,还是凡夫的时候,说是行六波罗蜜,但是你这个取着心还在,他就不是大,就是很局限,你这个心一执着,这个功德就受到局限,他就不大了。
宝藏菩萨。宝藏菩萨,就是这个菩萨,他的藏里面有很多的宝,那么就叫做宝藏菩萨。如果说这个宝是无量无边的佛法,说是他得到了布施波罗蜜的功德,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或者三十七道品,无量无边的法门功德,叫宝。你得到这些宝,这是法宝。这些宝得到以后,而不失掉,那叫藏。得了又失掉了,那就不能说是藏了。譬如说我们念大悲咒,你若天天的念,你就愈念愈熟,愈念,这个功德愈多。有时候我有事情,我不念了,你过多少日不念,再念,你念不上来了,就不会念了,那就是失掉了,你得到了以后,又失掉了!说我把《金刚经》背下来,你过几天你不背,你再背,你背不上来了。就是得了以后,又失掉了,那就是没有藏。现在说是宝藏菩萨,是说这菩萨他修成了一样功德以后,这个功德不失掉,叫宝藏菩萨。
德藏菩萨。宝藏菩萨这个宝是用譬喻来说的,德藏就是直接说他,不是用譬喻,直接在佛法上说,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意思是一样的。这个「藏」也有积聚的意思,有个不失掉的意思。你这个东西,你放在仓库里边,它不容易丢,如果你随便一个地方,放在那里,那就被人拿去了。所以这个藏,有个不失掉的意思。成就了一样功德不失掉,在圣人,在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来说,应该比凡夫容易一点,但最好是法身菩萨以上,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有的时候,也还不容易,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凡夫是最差劲了,勉强的成就了一样功德,过一些时候就不行了,就懈怠了,一懈怠,功德就失掉了。
金刚藏菩萨。金刚是不可破坏的意思,他成就的功德是不可破坏的,这是法身菩萨以上的,才可以有这种功德。
虚空藏菩萨,以虚空为藏,不可思议的大菩萨境界。就是他成就了功德,但是在他这个清净心里面,和没有成就一样。譬如说我们若成就了一样功德,我们就容易说给人听,啊,我怎么怎么的,我把《华严经》背下来了,我把《法华经》背下来了,向人说,就是心里面有所得,有所执着。当然凡夫能有这个功德,虽然这样说,但是也是很好了,也是不错!但是大菩萨他成就了不可思议功德,在他们心中就好像没有成就一样,所以叫虚空藏菩萨,他心里面无所著,他没有这种分别。
弥勒菩萨,弥勒翻作中国话,翻作慈,慈悲的慈,所以称作慈氏菩萨。慈氏菩萨最初发心的因缘,他发菩提心的时候,不吃肉,最初一相信了佛法,一发心的时候,就能不吃肉,就是因为有慈悲心的关系。我们说不吃肉,是因为有卫生的理由,因为感觉这个肉,里面有毒素,人吃了对身体健康,不见得好,所以这样我们就不吃肉了。这是一个卫生的理由,其实也是因为私心的理由。
我看印光老法师文钞上有一件事,他说他看见报纸上,说是在外国,不知是什么国家?这个女人,他的丈夫脾气很大,不讲道理,随时发脾气就是打他的太太,他打
太太,他的小孩就哭,小孩一哭,她马上把小孩一抱过来,给他奶吃,就是这样办法,给他吃奶,他就不哭了,她就这样子。结果这个儿就死掉了,以后又有小孩了,还是这样子,又死掉了。死掉了,心里面也不是太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说是忽然间有什么觉悟,她就在她丈夫打她的时候,她愤怒的时候,她把这个奶挤出来,去请医生化验,一化验,这个医生说这个奶里有毒。喔,她就讲:我以前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吃这个奶死掉了,应该是毒死掉的。医生说可能是这样。
这个报纸注销来以后,印光法师看见了,就拿这个向人讲,就讲这个道理。印光老法师是大智慧人,就说,说是我们人吃肉,吃肉,你杀这个猪,杀羊、杀牛的时候,牠也是不高兴,牠也是愤怒的,愤怒的,是不是牠这个肉里面就是有毒了呢?应该是有毒,道理是这样讲法,比类可发明的。所以这样子,我们应该吃素了,你要是吃牠,就是有毒了。印光法师文钞上,有这么一段,推知不吃肉。这样子不吃肉,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所以不要吃肉,这并不是慈悲心。
现在是弥勒菩萨,他最初来到佛教里边一发心,他就是不吃肉,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是慈悲心。说是我们同是一个有情,你杀害牠,是不合道理的,不平等,牠很痛苦的,不应该这样子的。因为慈悲心,不吃肉,所以名之为慈氏菩萨。弥勒菩萨最初发心是这样子的。
弥勒菩萨,我们大家应该很熟悉了。说是佛在世的时候,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因为相貌特别出众,国王有一点担心,怕他将来会造反,我这个王位可能保不住了,所以就想要抓住他,要杀他,他家里人就把他送到别的国家去,到他舅父那里读书。他这个舅父是特别有学问的人,知道有佛出现世间,应该去亲近佛,就派他十六位学生,弥勒菩萨在内,来见释迦牟尼佛。他这个舅父是老师,就提出几个问题,叫他这几个学生去问,如果答得上来,这就是佛。这十六个人去见佛的时候,就是还没有见,可是离佛不太远了,心里面默念,佛就把这个问题解答了,这十六个人认为这就是佛。十六个人里面,因为决定是佛了,就回去几个人通知他的老师,但是这几个人在半路,被老虎吃掉了。弥勒菩萨他没有回去,他就随佛出家了。
在《阿含经》上说他「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个弥勒比丘。但是佛为他授记,他在佛入灭度之前,这个弥勒菩萨先入灭,就生到兜率天。欲界六天,最低一层是四王天,然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兜率天上面还有一个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他是在兜率天。兜率内院的年月,按人间来计算,人间四百年,他是一昼夜,他的一昼夜,人间就是四百年了。这样子,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他那里是四千歳,兜率天的人的寿命,就是四千岁。四千歳,这个人死了,那么弥勒菩萨在那里四千年,在那里就入灭了,就来到人间。到了人间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就不是现在这样的世界,那个时候,是人寿八万岁,那个时候,这个世界的人,人寿八万歳。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讲仁义道德,是七宝庄严的世界,特别和平的世界。那时候的人,没有像现在人那么多的病痛,好像连头痛都没有,人特别的健康、长寿、快乐。
弥勒菩萨在那个时候成佛了,成佛的时候,先是有三次大集会的说法,大集会说法,都是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里边,受过三归五戒的人,就在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时代,受过三归五戒的人,都在弥勒菩萨三会说法里面,得阿罗汉,得解脱。这个三会以后,那时候叫弥勒佛,他度化的众生,是他自己久远以来,教化的弟子。最初的三会说法,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三会说法以后,是与弥勒菩萨久远以来结过缘的弟子。不是说弥勒菩萨就是三会说法,以后还有很多会说法的。
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里边,和文殊菩萨是非常重要的大菩萨。观世音菩萨,虽然和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因缘很深厚,但是他是外来的菩萨,他是从阿弥陀佛国来的,他不是这个世界的人。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里面,主要的大菩萨,就是普贤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普」怎么讲呢?德周法界为普,智顺调善为贤。这个解释也很多,我们就说这么一个。
文殊师利菩萨,翻到中国话,翻作妙吉祥。梵语文殊师利,也有地方说曼殊师利,翻作中国话,叫妙吉祥。妙吉祥是新翻译,古翻译,翻作妙德,这个德和吉祥的意义也可以相通的。怎么叫妙吉祥呢?说是文殊师利菩萨,他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他的道力、神通、慈悲、辩才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叫做吉祥。
文殊师利菩萨,也在《法华经》上说,过去七佛都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学生。过去七佛:毘婆尸佛、尸弃佛、毘叶罗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这七佛都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学生。释迦牟尼佛原来是他的学生。文殊师利菩萨过去成过佛,现在在北方世界成佛,叫做欢喜藏摩尼宝积佛,过去成佛叫龙种上尊王佛,将来还要成佛,叫普见如来。已经成佛了的人,现在又作菩萨,来到娑婆世界,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释迦牟尼佛以前是他的学生,今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又来作他的弟子。所以这个圣人的境界,是无我的智慧,他没有高慢心。
说我们人的境界,你是我的学生,我怎么能听你的,有这种种的分别。佛菩萨的境界不是,观世音菩萨以前也成过佛,释迦牟尼佛也给观世音菩萨成佛的时候,作他的弟子的。现在释迦牟尼在这里成佛,观世音菩萨又自称弟子。佛菩萨的境界就是这样子。
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在佛法里边是不可思议的人,像《华严经》,也是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你一读,你就知道他的地位很高。你读《法华经》也是的,一开始那个序品,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有所疑问,就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解答他的疑问。后来到最后一品,又是普贤菩萨来了。所以这两位大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里面是很重要的两位法师。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是灌顶大法王子」。刚才列的名字,这么多的菩萨,是十五位菩萨,后边还有个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的。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是灌顶大法王子。灌顶是个譬喻,世间上的国王,他要做国王的时候,他是用四大海水,放在瓶子里面,这个瓶子用种种的璎珞庄严,然后就灌在他的顶上。这就是就位的典礼的时候,有这么一个节目,表示他作王了。现在说这个菩萨,也是到了成佛的前一个阶,就是等觉菩萨,到了这个时候,所以他是大法王子,就是佛的弟子,到了要成佛的阶级了,所以叫做灌顶大法王子。
法王这句话,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叫做法王。我们平常人,我们的心老是不自在,我们平常人,没有得定的人,我们对这个欲的境界,心老是不自在。若是得了定,得了色界定以上,对欲界的境界就好一点。但是,还是凡夫,终究是不究竟。得到大阿罗汉的境界,对于三界以内的事情,他的心就自在,但是那法身菩萨,那无量胜妙庄严的境界,阿罗汉也有些不自在。因为他就是烦恼还没能够究竟的清净,所以还有点不自在,唯独到了佛的境界,于一切法得大自在了。所以「大法王」,就是佛。
「子」就是弟子。就是前面列的这么多的菩萨,都是佛的弟子。佛的弟子里面,有尚未灌顶的,就是还有不是等觉菩萨的,他们已经到了等觉的地位了,他们都是接近成佛的地位了,就是他的地位很高的意思。
又与无量无数大声闻僧,皆行阿罗汉十地,摩诃迦叶而为上首。又与无量梵摩罗天,善咤梵摩而为上首。又与无量欲界诸天子俱,瞿婆伽天子而为上首。又与无量护世四王俱,提头赖咤而为上首。又与无量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俱,天德大龙王而为上首。又与无量欲界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为上首。
现在的文是说,佛说这一部经的当时,听经的听众,列出来听众都是谁。前面一开始列出来就是这些大菩萨,后来就列出来这些大阿罗汉,以下就是列出来凡夫众。前面菩萨和阿罗汉,都是圣人。凡夫里边,先列出来梵天的人。(笔录者按:不知是录音带缺录,或者是师父漏讲了「又与无量无数大声闻僧,皆行阿罗汉十地,摩诃迦叶而为上首」)。
「又于无量梵摩罗天」。我们通常说梵天,说色界天,初禅天就说是梵天。梵天是简略的说,要是说其全名,他这句话的音,梵天说出来应该说是梵摩罗天,我们汉人欢喜简单,就说梵天。又于无量,很多的梵天,在这里听法。前面的文,一开始的时候,「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这是在南阎浮提的南部,印度的南海岸,在这个地方说这部经的。梵天是天上的人。我们人间的人,有父母、妻子、儿女,有很多很多的家族,欲界天也是,他有夫妻、父子、儿女的关系。梵天是没有欲了,他都是单的,都是一个一个的。一个一个,这个天有无量,这么多的梵天,可见,可能不单是娑婆世界的梵天,他方世界,很多地方的梵天也来了。
我们读《法华经》就会知道这件事。又与无量梵摩罗天,「善咤梵摩而为上首」。这么多的梵天里面,谁是最在前面的呢?他的名字叫善咤梵摩,这个梵摩,也就是前面的梵摩罗天。他是最上首的。
《法华经》的〈化城譬品〉,〈化城譬品〉是说到十方的梵天,乘着宫殿,从他方世界飞到娑婆世界来,乘着宫殿从虚空飞来。古时代的人,读到这样的文,不知道怎么样想法,现代的科学家读这个文的话,现代的人,这个科学家能发明出来飞船,其实梵天就是乘着他的宫殿飞来,能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欲界天的人也是一样,也是能这样子。说人世间的人,能乘着飞机跑,地面上能乘着车跑;天上的人,当然比人间的人福德大,他也有这种交通工具的。
「又与无量欲界诸天子俱」,说完了梵天来听法,于是就说到欲界天。梵天的人都是有禅定,没有欲,他们的神通当然是很大。其次就是欲界天,欲界天都是有欲的。这些天和天的儿子,天的子,当然他们因为有夫妻的关系,所以他也有子,但是他们都是化生,不是胎生。天上的女人不怀孕。也是无量,数目很多。这么多的欲界的天子里边,「瞿婆伽天子而为上首」,最上首天子的名字,叫瞿婆伽。瞿婆伽怎么翻译中国话,不知道。
「又与无量护世四天王俱」。「欲界诸天子俱」,欲界大概的说法有六种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有这个六层天。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层,这个地方「无量欲界诸天子俱」,没有分别出来是那一层天,没有分别地列出来,只是总说这么一句。但是这个地方「又于无量护世四天王」,这也是欲界诸天,就是最下的一层天,是「护世四天王」。四天王是保护世间上人类的安全,所以叫护世。
四王就是东方提头赖咤,就是持国天王;南方为增长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天王是只一个,但是他也有很多眷属。佛法里面的韦驮菩萨,韦陀菩萨就是北方多闻天王的部下的一个将军。这是出在道宣律师的《三宝感通录》上说的。
人世间有很多的鬼神,鬼神里面有善神,也有恶神,恶神有的时候也恼乱人,有时候以人作他的饮食。他有时候恶性发作了,他也能伤害人。如果没有四天王的保护,人的生存是有问题的。譬如说龙,龙也能吃人的,以人为食。人以其它的禽兽作饮食,有些鬼神或者龙,他们也是以人作饮食。但是有诸天作保护,这些事就减少了。「无量护世四王俱,提头赖咤而为上首」,东方的持国天王为上首。
「又与无量天、龙」,这底下列出名字。还有其它的天,还有龙,当然这些龙是相信佛法的龙,也有不相信佛法的暴龙。还有「夜叉」,夜叉翻作捷疾鬼。「干闼婆」,干闼婆翻作中国话翻作香阴,阴是旧译,新译就翻作蕴,就是他的身体,他的身体有香气,他是以香为食的,所以他的身体有香气。他是为诸天作音乐的神。夜叉也是,是为诸天服务的神。
「阿修罗」,阿修罗翻作无酒,他的世界没有酒,人有酒,其它的诸天也有酒,阿修罗的世界没有酒,所以译作无酒。也翻作不端正,就是阿修罗也是有男女夫妻的事情,但是男的阿修罗是不端正的,女的阿修罗是特别端正的,阿修罗的世界是这样。
「迦楼罗」,翻作金翅鸟,金翅鸟是以龙为食的,以龙作牠的饮食。金翅鸟他这个两个翅膀一展开,在大海上这么一搧,海水就分开了,海里面的龙就漏出来了,金翅鸟就把牠住了,抓住了,就飞到高山上去吃这个龙,金翅鸟是这样的,所以龙是怕金翅鸟的。
「紧那罗」,紧那罗似人,他的相貌好像人,但是头上有个角,他也是为诸天作音乐的神。在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佛不许可比丘唱歌。佛在世时有三位比丘,为在家居士说法的时候,他不是一般的像说话这么样说,有带韵调这么样说法,欢喜这样讲。结果死掉了以后,就变成干闼婆了。就是你欢喜音乐,死掉了以后,就变成干闼婆。干闼婆就是擅于作音乐的神。听他说法的居士死后生到天上去,为释提桓因作儿,那就是天了,就比干闼婆的身份高贵得多了。
天上的人都有神通,就对这个比丘说,说是你原来在人间的时候,你是我的师父,为我说法的,怎么你今天作了干闼婆了呢!我听你说法,我就好好用功,今天作了天了。于是乎,这三个干闼婆生出来极重的惭愧心,立刻地得了三果,得三果阿那含,就生到梵天上去了,有两个,其中一个不行,有这种事情。不过后来律上也讲,比丘赞叹佛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调的曲起降不要太多。紧那罗也是为释提桓因作音乐的神。「摩睺罗伽」是大蟒神,比一般的蛇大。
「人、非人等」。人就是,不是前面那几类,就是我们人间的人;还有非人,就是其它的鬼神。前面说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诸天不说了,其余这些:龙、夜叉、干闼婆这些,来到人间听佛说法,有可能我们人的肉眼看不见,看不见有这些在法会里面。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人看见了,就是看见他是一个很端正的人,就是他变现一个端正的人,在那里坐着听佛说法,我们人的肉眼看不到他的本来面目的。要是梵天来,我们人的肉眼没有办法看见,因为他不是欲界的人,他的地水火风是又一类,我们人的肉眼不能见。
「天德大龙王而上首」,这么多的天龙八部,以天德大龙王为上首的。「又与无量欲界诸天女俱」,前面都是说男性,这里说欲界的诸天女也来听法,是「童目天女而为上首」。
又与无量虚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药草神、树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风神、土神、山神、石神、宫殿等神,皆来集会。
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说这个树或者草木,叫做鬼神村,鬼神的村,就是鬼神在那里居住的。我们人住这个房子,我们人不是这样子。鬼神就在树上或者草,就是在这里面住。就是他的房子,就是他的住处。这个地方说是「虚空神」,就是他这类的神在虚空里住,也可能是日、月、星宿的这些神。
还有「江海神」,就是在江海里住的神。「泉源神、河沼神、药草神、树林神」,都是说他的住处,就是这些神在这里住。舍宅,就是人住的房子,也与鬼神同住的。有「水神」,有「火神」,就是他是以火作他的住处,也就是他身上有火。但是世间上,人的业报也很难说,有的是苦恼的鬼神,为火所烧,像在地狱里头,那是又一种。而有这种果报,在他来说就等于是住在房子里。还有「地神、风神、土神、山神、石神、宫殿等」这些「神」,「皆来集会」,也都来集会,来听佛说法。
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
前面是列出来听法的众,这以下就是说出来此部经的发起因缘。「时」,就是大家集会的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就是他放出来神通光明,但是看不出来,表面上看不出来是他放光明的,所以叫做密放神通光明。
光明有两种,一种是他的身体上,长时期地有那么大的光明放出来的,一直是那样子不变,这叫做常光。另外一种光明,就是有因缘的时候,有特别因缘的时候,他放大光明,这就叫做神通光明。所以合起来就是两种光明。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身体放出来的光明,叫身光;心里面放出来智慧的光明,叫心光。身光、心光,这可以说是两种。另外一种光明叫法光明,法光明就是佛说的这些佛法,像《法华经》、《华严经》、《大般若经》,这都是光明,是法光明。
现在说的是神通光明,就是观世音菩萨有因缘了,放大光明。而这个光明,叫做神通光明。这个「神」字,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它怎么回事情呢?你不可思惟的,
你思惟不上来的。「通」是没有障碍的意思,就是他发出来这种作用,是非常自在的,没有其它的力量能作障碍。说是你要放光明,说不可以放,没有这回事,没有障碍,所以叫做通。
密放神通光明,这个光明,能「照耀十方剎土」。这个剎字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就是土,也翻作国,所以也可以说,完全说中国话,就是照耀十方国土,就是这么一句话。十方国土,国土这个话,是以娑婆世界作单位,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国土,还有其它的他方世界,是这样十方的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十方的国土,可见这个光明很广大的。
「及此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光明照耀到十方世界,那么此娑婆世界呢?娑婆世界也是,也是这个神通光明所照耀的,照耀此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就是小千、中千、大千。三千是一千个四天下,这就是我们这个南阎浮提、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有这么四个部分,这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这样说,说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个大千世界。
「皆作金色」。「照耀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变作了黄金的颜色。本来这个世界不是金色,是因为光明的照耀,就成了金色。
天宫、龙宫、诸尊神宫,皆悉震动。
这个光明照耀到「天宫」,天住的宫殿;「龙」住的「宫」殿。龙也有在大海里住的,也有在天上住的,也有在水池子里边住的。「诸尊神宫」,这个尊,就是对神的一个尊称,说这个神是尊仰的,这就是福德神,大的福德神,称为尊神。「皆悉震动」,这个光明照耀了以后,都震动了。
江、河、大海、铁围山、须弥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动。
被这个光明一照耀,不但是天宫、龙宫、诸尊神宫皆悉震动,就是其它的「江、河、大海」,和「铁围山、须弥山、土山、黑山」,也都「大」大震「动」了。
铁围山,在论上说:四天下周围有一个铁山,名字叫铁围山,这是在四围。须弥山是在四天下的中央,最高的山叫做须弥山,翻作中国话叫做妙高山。另外还有土山、黑山。土山、黑山,可能在印度也是有这样的名称,有这样的山,名字叫土山、黑山。亦皆大动。
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现。
太阳的光明、「月」的光明、「珠」的光明、「火」的光明、「星宿」的「光」明,都「不」显「现」了。观世音菩萨密放神通光明是很殊胜的,其它的光明都不显现了。先是观世音菩萨密放神通光明,作法会发起的一个因缘。
于是总持王菩萨,见此希有之相,怪未曾有。
这个法会里面,其中有一位大菩萨,叫「总持王菩萨」。前面列菩萨名的第一位,就是总持王菩萨。总持王菩萨,这个总持,就是他有特别强大的记忆力,叫做念慧,这个念慧就是记忆力。这个念慧是非常强的,他能够总持无量无边的佛法,而不忘失,所以叫做总持。总持王,就是得到这样的总持,他是非常自在的,非常殊胜的。「见此希有之相」,他在这个法会看见了十方世界,有这么大的光明,天宫、龙宫,各地方都震动,日、月的光明都不现了,这是一个少有的现象。「怪未曾有」,这个「怪」,就是特别奇异的事情叫怪,也是少有的意思,也就是未曾有的意思。因为很少有这种事情,少有这种形相,心里面有疑惑了。
即从座起
「即从座起」,原来是在座位上坐,现在立起来。
叉手合掌,以偈问佛。
「叉手合掌」。我们合掌是这样子,叉手不是这样子。叉手合掌,「以偈问佛」,不是一般地这样说话,就是他说出来的话是成文的,像作诗似的。
如此神通之相,是谁所放?以偈问曰:
他说这个偈里面的大意,就是现在这个「神通」光明所现出来的形「相」,究竟「是谁」「放」出来的光明?现出这样的形相。以偈问佛,究竟是什么偈呢?这底下说出来,「以偈问曰」。
谁于今日成正觉,普放如是大光明;十方剎土皆金色,三千世界亦复然。
这是总持王菩萨他心里面的疑惑。说是「谁」在「今」天成佛了?所以「普放」这样的「大光明」。这就是成佛了,佛放的大光明,但是,不是释迦牟尼佛放的,是另外一个人成佛了,是那一位他今天成佛了,普放如是大光明呢?正觉就是三菩提,印度话叫做三菩提,翻到中国话就是正觉。正觉就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叫做正觉。
觉悟真理这个话,谁都可以这样说,释迦牟尼佛觉悟真理了,其它人也可以说我觉悟真理了。所以在经论里边,为了区别与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加「缘起」两个字,觉悟了缘起的真理。圆满觉悟了缘起的真理,叫做正觉,就是他觉悟的真理,是最正确的,没有错误的。
我们一般说,我们说是觉悟真如,或者是觉悟本体论,大家这样讲。当然佛法也用这句话,这句话实在是通于一切宗教的。但是若说缘起的时候,就有点不同了。佛教里面说这个真理,在《阿含经》里面说:有外道来问佛,说是您天天为您的弟子,您的弟子提出问题来请问您,您都说什么道理?佛说:「我说缘起」。
说什么缘起呢?就是有众生的缘起,有诸佛的缘起;有清净的缘起,有染污的缘起。每一法有每一法的缘起。大概地分类,就是有染污的缘起、清净的缘起。说出来染污,是这样缘起的,清净是这样缘起的。若是有相信了这样真理的人,你就很分明地从这里可以缘起了,就是他说的这种真理,在你的身心上,在你的思想上,可以使用,明明白白地可以使用。所以加个缘起,叫做正觉。普放如是大光明,就是放这样的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十方剎土皆金色,三千世界亦复然」。我们居住的娑婆世界也是这样子照耀,皆成金色了。这是提出这样的疑问。
谁于今日得自在,演放希有大神力。
「自在」,在《法华经》上有一句话:「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这样说自在,是佛的境界。我们平常的人,我们努力修学禅定,你成功了,你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你也感觉到自在。因为在欲的境界,我们是有欲的人,我们在欲的世界里面生活,心常是不自在的,因为有欲,他就不自在。你若是得了禅定,没有欲了,欲不能再动摇你了,你心就得自在。这是得了禅定的人也可以说自在。但是若是成了圣道,得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的时候,他是更自在,那是圣人的境界。
前面说成正觉,那是圆满,是佛的境界。现在说得自在,也可以说是佛的境界,但是也可以说得无生法忍这些大菩萨的境界,因为他也可称之为自在。「演放希有大神力」,当然初得无生法忍,是没有这种境界的,要到法身菩萨才可以。所以这个得自在,一定要很高的境界。
无边佛国皆震动,龙神宫殿悉不安;今此大众咸有疑,不测因缘是谁力。
这个「佛国」是很广大的,所以称为「无边」,也都「震动」了。「龙神宫殿悉不安」,就是震动。「今此大众咸有疑」,大家都有疑问。「不测因缘是谁力」,不知道是什么因缘有这样的境界,是那一位成佛了,是(那一位)大菩萨的力量,发出来这样的光明呢?
为佛菩萨大声闻,为梵魔天诸释等;惟愿世尊大慈悲,说此神通所由以。
「为佛菩萨大声闻,为梵魔天诸释等」。是佛放大光明?是菩萨?是大声闻、大阿罗汉?为是梵天?魔就是欲界顶天
——他化自在天,就是魔。诸释等,释等,就是欲界的忉利天——释提桓因这个大福德神,是他们发出来这样的神力,神通光明。「惟愿世尊大慈悲,说此神通所由以」。说明这个神通所由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总持王菩萨请问,这底下佛回答。
佛告总持王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观世音自在」。
菩萨,我们通常讲,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称菩萨。而这句话,真实地去考校这句话,这句话是特别地简略。说这个菩萨,应该说菩提萨埵,菩提萨埵翻作觉有情,就是得了菩提的有情。得了菩提的有情,譬如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三乘的菩提。声闻菩提: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他得了声闻菩提了,他可以称之为菩提萨埵。辟支佛也是,他也得了辟支佛菩堤,也可以称为菩提萨埵。但是底下加个摩诃萨就不同了,加个摩诃萨,就表示是大菩萨。
大菩萨就是得无生法忍或者法身菩萨,到佛这些人。这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那就叫摩诃萨,叫菩提萨埵、摩诃萨埵,那就不同了。可是我们欢喜简略,就把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这八个字,变成五个字,变成「菩萨摩诃萨」,又变成两个字,就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变成两个字。
「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有一位大菩萨,「名曰观世音自在」。前面列名的时候,观世音菩萨,也还是用这个名称,这个地方加个「自在」,「观世音自在」。这地方是个梵语的,前面的梵语,和这个地方的梵语,就有这个差别。名曰观世音自在。自在是观世音菩萨修道所成就的圣境的境界,是他自己的境界。观世音,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广度众生的境界。这是从两方面立名字,合起来叫观世音自在。
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
「从无量劫来」,很久远,很久远了。他「成就大慈大悲」,他成就了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初开始时应该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成就了大慈悲心,就是他那个无所得的智慧里边,与大悲相应,能够利益众生,能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大悲心。说是我们用一般社会福利的方式去利益众生,也可能是用大悲心做的,但有可能是用有所得的取着的心做的。若是有所得,有取着的这种心,那就不是大悲心,那叫什么心?叫爱见大悲,爱见大悲就是有所执着。他也发一点好心,为社会的灾难发一点同情心,去做这个功德,但是若大家去毁辱他,说你在里面贪污了,你明知道他是没有事,但是就是要这样讲,他就会烦恼。他也可能因为这样就退了,我不做这个事情。这就是他心随境转,有所取着。
你若是赞叹他的话,你真是很好,你去救护灾难,你赞叹,他心里面会高兴,欢喜做这件事。你若毁谤他,他可能就退了,他就是被这个境界的影响,他的心不坚固,这就叫爱见大悲。这个大悲心,就是有所得的境界,不能说是大慈大悲。若是得了无生法忍的大菩萨,他那个无所得的智慧,这些冷热的境界不能动摇他的,那是大悲心。但是初得无生法忍的人,还有很多烦恼还没有断,还不如到法身菩萨比较合适,是个大悲心的人。所以无量劫来,那么长久的时间,才成就大慈大悲的心。这个大慈悲心不容易成就,要久远,那么长久的修行才成就。
「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前面大慈大悲,说是慈悲心,这底下说他的大智慧境界。这个大智慧境界,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陀罗尼我们刚才讲了,就是特别殊胜的念慧,能总持无量无边的佛法,不忘失,叫陀罗尼。这个「门」怎么讲呢?就是无量陀罗尼的门,它是成就无量陀罗尼的一个门,你要从这里入,才能逐渐地成就无量的陀罗尼。
究竟什么是门呢?就是文字,文字是无量陀罗尼的门。就是特别擅长文学的人,他能用这个文字,表达佛法无量无边的义理。把它写出来就是文字,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说话。而他擅于做这件事。这个语言文字是以无量陀罗尼为门。
你查佛学字典,我们以前都是丁福保编的大辞典,比较是最好的了,最近几年又有更好的大辞典,但是你查这个陀罗尼门,没有,我查了,他没有解释。那么在什么地方查到呢?在《法相辞典》,在《法相辞典》才有这个解释。它是出在《佛地经论》上,或是《显扬圣教论》上解释的这个陀罗尼门。(笔录者按:此处,录音带缺录了一小段)实在说起来,要到佛的境界才能究竟圆满,这是佛的一切种智的境界。观世音菩萨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有这样的大智慧境界。
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回答总持王菩萨的问题,先说出来是观世音菩萨放的光明,但是又赞叹观世音菩萨这几种功德,一个是大慈大悲,一个是善能修习陀罗尼门。而成就大慈大悲也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也好,都是「为欲安乐诸众生故」。说是我们度众生要有大悲心,你光有慈悲心还不行,你还要有智慧的。如果你没有智慧,你光是有慈悲,那未必能安乐一切众生,你做的事情,未必是能安乐众生的,可能令众生苦恼了。为欲安乐诸众生故,你要有悲心,你还要有大智慧的。而这个大智慧,这个智慧就是缘起的智慧,观一切法空,这叫如理智;观一切法的缘起,叫做如量智。现在这个地方,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这是说缘起智。
在《优婆毱多尊者传》上表示出一件事情,就是有些出家人,有一个比丘,他是在寺院里面做僧执事,给大众僧做事情,做什么事情?就是造房子,造僧房,造一间,造一间。当然造房子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那么了一个时期,他就不高兴,不做,不做了,就辞执了不干。不干了,就听说优婆毱多尊者擅于教人坐禅。于是乎他就背着他的衣单,就来见优婆毱多尊者,来见他,就是表明来意,说我要随着大师坐禅。优婆毱多尊者说:「你到这儿来坐禅,跟我学禅,我有一个条件,有什么条件呢?要听我的话,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然你不能在这里坐禅」。说「是,我愿意听大师的教导,大师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优婆毱多尊者说:「好,你给我修僧房」。他本来讨厌,因为做腻了,做僧房要同人化缘,然后要再修房子,还要和工人接触,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优婆毱多尊者还继续叫他做这个事。他因为说好了要听话,他只好这样做。做到一个时期的时候,优婆毱多尊者说:「好了,你现在不要做,到禅堂去坐禅」。叫他这么做,一坐禅,不久得了阿罗汉果。
这是什么呢?优婆毱多尊者,你看他在和你说话,但是他是已经入了甚深的三昧了,一看,你想得圣道,你还有所不足,你这个不足的地方要补充一下才可以,不然的话,你不能得圣道。你看优婆毱多尊者传,他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就是他知道缘起,你这个因缘,他要这样的缘起;那样的因缘,是那样的缘起,他知道缘起。他这样,他真实地令你得安乐,不然的话不行。
我这话就说远了,但是我认为还是有道理。我们就说印顺老法师,他有一本书,是《游心法海六十年》。就是从他学佛法,到写这本书的时候,他这个心就常在佛法里面游,好像人在大海里面游泳似的,常在佛法里游。所以他到现在,有这样的成就,他有这么多的著作,在著作里边,不是说这一套我不会讲,找一找参考书,这一套就讲,不是。他是把印度的佛教认真地学习,他领悟了佛法的真义,回头来看看中国佛教,看看中国历代大德的著作,天台宗、华严宗,中国的三论宗,中国的法相宗,中国的禅宗,以及密宗。
回头这么一看,我们平常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境之门者难与言」。他把印度的佛教完全读了,回头再看中国的佛教,还很容易明白的,没有什么难。但是其它的一些人就不行,对印度的佛教,不是太发心去学习,就是直接地我也看看,我讲《法华经》,把智者大师的《妙法莲华经文句》看一看,把窥基大师的《妙法莲华经玄赞》看一看,嘉祥大师的《法华义疏》,我看看,然后我就可以讲了,就是这样子。但是印顺老法师不是,他有自己的思想,他为什么有这个成就呢?他不去做杂事,不做方文,也不去做知客,也不做监院,也不去做维那,他不做这些事情,他就是在佛学院里面,他是佛学院没有住多久,他就在佛学院当老师了,就是讲课。你请他做方丈,他不去。这些事,他都不做。我们平常的人,你不请我做方丈,我要同你斗,啊,你就是要请我做,就是所见就小一点。印顺老法师他不是,他就是把自己的精神、时间完全用在佛法的学习上。
我读他的书,我感觉他可能有无生法忍了,可能,是有可能,当然你说是虚妄分别也可以,但是我也是有这么一点感觉的。这就是缘起,他把他的时间能这样用,到今天他有这样的成就。说我今天我去做方丈,我去当僧执事,你做了多少年,你就是做多少年以后,对于佛法,你就恍恍惚惚的,真实要你去,你不要说别的,就是要讲《金刚经》的时候,因为你心里面常在事上讲,你不是游心法海。你做方丈就是负责大众僧的经济,你要解决这个问题。
做住持是干什么的?住持负责两件事,一个是负责大众经济的责任;第二是领导大众要修行。可是现时代的佛教,做住持的多数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只是和在家居士联络得好一点,没有经济的问题。至于领导修行的这件事,我看都是平平凡凡的,没有游心法海,这就是缘起。现在佛教是末法时代,原因也就在这里,这就叫缘起。
优婆毱多尊者就是教人坐禅,教你得圣道,这就是一个缘起。他知道你这个人,你缺少一点福报,你的福报还不够,你想得圣道,也要有一点福报的。其中那上面说有一个法师,有一个比丘来亲近他,跟他学禅,原来他是大法师,常常为人讲经说法的,现在讲久了,也不愿意讲了。愿意跟优婆毱多尊者学禅,优婆毱多尊者也要这样,你来跟我学禅,要听我话,说:「好」。说你再去跟人讲经。不是你自己能知道。优婆毱多尊者是大智慧。我看他是,若按智者大师的意思,优婆毱多尊者应该是超过阿罗汉的智慧。
经上说到舍利弗尊者,他收两个徒弟。这两个徒弟,一个以前在家时,他的职业是为人洗衣服。他出家以后,舍利弗尊者教他修数息观,另外一位在家居士出家了,拜舍利弗尊者做师父。他是做什么事情呢?是一个金师。古代的金师,是烧这个金的时候,要拉风箱。舍利弗尊者教他修不净观。这样这两个人用功修行很久,也不相应,不相应就想不修行,我还俗。
出家放弃了五欲,然后修学圣道,修了这么久,也不得圣道,没有意思嘛!圣道
没有得到,有什么意思呢,又放弃了五欲。我们又何苦这样,就想要还俗。想要还俗,这个事就传到佛那里,佛就把舍利弗尊者叫来,说你搞错了。说是在家洗衣服这个人,应该修不净观,金师应该修数息观。方法你要这样调过来,这时候把这两个人的方法调过来,说是你们变动一下,那么一修行就成功了。
这就是要知道缘起,你为那个目的,而这样子施设这个法门,结果他不能契机,这就是搞错了。而《优婆毱多尊者传》上,你看他,谁来跟他学禅,他的方法都不一样,他就是有甚深的缘起的无量智慧,没有这个智慧,是不行的。所以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赞叹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悲心,还「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就是他能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这里边也就包含着他也是能通达无量无边众生的根性,能随机说法的。所以他又有智慧,又有慈悲心,才能安乐一切众生的,为欲安乐诸众生故。若光是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也不行,也是不能安乐众生,因为他不想去度众生。所以有慈悲还要有智慧,这样才可以的。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这是总持王菩萨问佛,说谁放的这样的光明?佛说:「观世音菩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故」。
佛说是语已,尔时观世音菩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哀听许」。
释迦牟尼佛在观世音菩萨的道场里边,大众集合以后,法会里边,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法会里边的总持王菩萨怪未曾有,就向佛请问,是谁放这样的光明呢?于是乎佛就回答总持王菩萨,说是这个会里边,观世音菩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前文大略地这样说过了,这以下就是观世音菩萨,说明他要演说大悲心陀罗尼呪的原因。「尔时观世音菩萨从」他的「座」位站「起」来。这样的话,从表面上看,当然我们很容易明白,就是他想向佛有所陈述,他不是坐在那里,他从他的座位站起来。
但是我们的中国古德,从这个地方,就是又有一个深刻的意思说出来,就是说观世音菩萨,从第一义空那里发大悲心,欲教化一切众生,所以叫做从座而起。「整理」他的「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呪,今当欲说』」。他心里边有陀罗尼咒,这个陀罗尼呪的名称,叫做大悲心陀罗尼咒。这个意思在前面经的题目那里说过了,说过了,可能也有人忘记了,也有人以前没有来过,我再简单说一下。
陀罗尼有几种解释,在这里就是用咒的意思解释。这个咒,是中国原来就有这样的字,也就是有这样的呪。你有什么特别的困难,用这样的咒去祝愿,它可能会有效。中国原来有这种事情,也就是所谓巫术了。现在由印度翻译过来这样的法门,也类似这种情形,所以也称之为咒,但是在印度的话,就是叫做陀罗尼。
大悲心陀罗尼,就是这种陀罗尼咒,是从大悲心发出来的。相对地说,也有不是大悲心说出来的咒。能说出咒来的人,一般没有禅定的人不能说咒,就是要得四禅八定的人,他可以说出咒来。他说出来的咒,当然也是有效力,不过是有限度的,也是有条件的。有了禅定的人,他因为有定的关系,他心的力量强大。我们没有禅定的人,心的力量不如他力量大。
我以前也说过,譬如说这个墙壁,这个墙壁,我们从那里走到那里,他就有障碍,便过不去了。但是有禅定的人,他坐在这里,他的内心入了定以后,他心里面作念:这个墙壁是有若无的样子,就像虚空一样,那么他就可以过去了,他就能从那里走过去,当然他要先作念,他先作念,他就可以从这里走过去。他这个心,能有这样的力量,我们不行,我们不可以。
这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有禅定的人,心的力量大。当然这个并不是神通,还不是神通。要是从这样的禅定里边,修如意通,修这个神足通,修成功了,就不需要作念,随时可以墙壁、高山,都可以过去,入地如水,履水如地,都可以随意自在的,心的力量大。得了禅定的人,他就是说出一个咒来,然后他用禅定这个心的力量,赋予这个咒功效,他说这个咒能如何如何,那么这个呪就是有力量了,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佛教徒,发了菩提心的佛教徒,得了四禅八定,当然也可以说咒。如果是断了烦恼,譬如是得了九次第定,得了阿罗汉果、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了,他由初地、二地,乃至十地,乃至到佛,他这个功德,到佛才逐渐地功德圆满。这个功力也就有深浅的不同,也都能说咒,也是一样,他说出这个咒,他赋于它什么力量,什么力量,这个呪就有效。但是如果不是圣人,你虽然得了四禅八定,你还是凡夫,你所说的咒,有效的限度,是很低的。要是法身菩萨到佛的境界,那是不可思议了。
现在观世音菩萨,他说:「我有大悲心陀罗呪,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哀听许」。观世音菩萨他有大悲心,他想要说大悲心陀罗尼咒,目的是什么呢?一共有十句,有十个目的。
第一句是:为诸众生得安乐故。这一句是总说,其余下面九句是别说。众生有什么什么样的困难、苦恼,心里面不安乐,为诸众生得安乐故,所以要说这个大悲心陀罗尼咒。什么事情不安乐呢?就是第一个是病痛,有各式各样难治的病。念这个大悲呪,就能除病苦。得寿命故,有什么什么病,医生不能治疗,一般在有病的人来说,就是没有希望了。但是若是念大悲咒,他有希望治好。
这个在佛法里面来说,佛法的目的,主要是令人转凡成圣这件事,主要是做这件事的。佛法在世间,目的是为了解除一切众生生死的苦恼,得涅槃。但是众生在没得涅槃之前,还有些现实生活上的问题,我有病,我很苦恼,佛菩萨怎么样怎么样照顾我,所以佛菩萨就是也要有一个方便,是这个方便,就是说出这个咒,能除你的病。得寿命故,我的寿命要死了,寿命短,我希望寿命长一点,也可以,念大悲咒也能令你的寿命长。
得富饶故,这个富饶,说我生活困难,或者我没有工作,有一些问题,你念大悲咒,能使令你的财富丰足,念大悲呪有这种作用。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能灭除一切的恶业。对于他人有所伤害,就是恶业,这种事情是一切贤圣善人所诃斥的事情,这个罪过是特别重的。这种罪过,就是要受极重的恶报。
说是我现在没有做这种事情,但是可能前生做过。说我今生也没做过,前生有可能会做过。当然这罪过,虽然造了罪,这个罪潜伏在那里,它不发生作用,也好像没有罪似的。也有的人,一时地愚蠢,做过一些严重的罪过,尤其是对父母有些不合道理的事,罪过是特别重的。或者是自己的恶心特别强,所造的恶业也是特别重。这种罪是不容易灭的。现在若是能念大悲咒,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
离障难故。这个障难,即是障碍、困难。就是我希望做什么事情,但是有障碍,使令我不能做。譬如说我想打禅七,已经计划好了,开始要打禅七了,中间有事情,不能做。说是我计划,要把《华严经》背下来,计划好,要开始了,喔,忽然间有病了,就不能念《华严经》。就是你想要做功德的事情,就是有障碍,使令你不能做,你有困难不能做。或者做到中间,喔,不行,我有事情,不能做。若是想要放逸,有罪过的事情很容易成就,但要你要栽培善根,就不行。那么这些是障难。现在你可以念大悲咒。
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经论里面说这个白,白是清净的意思。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