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六(之一)

发布时间:2019-06-26 07:09:00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六(之一)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疏科蹑上诸圣证门第五返闻真实证今标)。

  【科】(○第四观音圆证耳门)。

  (○【疏】此门次第合次那律以是六根之耳根故。今以圆通义广。庆说相继。敕简连环。故最后说。以表臻极真实故尔[释要云]一圆通义广者。正明此方便宜。备显修证之门。广化仪之相故。二庆说相继者。若于那律次说。若不庆赞。不彰观门最优。若便庆赞此门。则诸圣无功。故观音说后。即便庆赞。以表正赞观音。旁兼余圣故。三敕简连环者。观音说竟便敕文殊料简。连绵相接。事无断绝故。文二)。

  【科】(CB17561一正陈修证三)。

  ([○@卍]一正叙因修二)。

  ([○@(│*?)]一遇佛禀教)。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然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疏】梵音阿那婆娄吉底输。此云观世音。从能所境智。以立名也。值佛观法。皆其所师。师资相承。无相违耳。([清凉云]梵云婆卢枳底。观也。湿伐罗。此云自在。若云摄伐多。此云音。梵本不同。译者随异。而法华观音品中云。观其声音。皆得解脱。即观世音也。若其三业。摄化。即观自在故。彼中初语业。称名。除七灾。二身业。礼拜满二愿。三意业。存念净三毒。而今多念观音者。以语业用多故。又人多称故)。

  (△[别行玄云]西土正音名阿耶婆吉低轮。此言观世音。能所圆融有无谦畅照穷本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者。是所观之境也。万象流动。隔别不同。类言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故云观世音。对梵翻名。华语[牙-(必-心)+?]出。或云观自在。旧译光世音。亦自在。惟千手眼大悲经云。观世音自在。其义似足。然约境智。明感应。则今三字。诠显无亏。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过去无量劫中。已成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闻思修慧。诸佛通途。无有一佛。不以音声而化群品。无有一机。不从耳根闻教解悟。由是彼佛。教从此入([温陵云]达耳之谓闻。著心之谓思。治习之谓修。三者圆明。是名三慧)。

  (○[引证][瑜伽云]三贤为闻所成地。加行为思所成地。十地为修所成地)。

  (△[清凉云]闻思修慧。初闻即受。随闻受持。如水不嚼。随饮而得。次求思慧。嚼所闻以助智力。次求修慧。依闻思行。能去惑智。如药除病)。

  ([○@(│*?)]二如教修观)。

  (△[通释]初于闻中七句。长水判明闻慧。尽闻不住二句。明思慧。空觉极圆二句。明修慧。孤山判初五句明闻慧。次四句明思慧。后二句明修慈。二师并约三慧。科段小别。吴与节文为四。初入流亡所。为亡前尘。二闻所闻尽。为尽内根。三觉所觉空。为空观智。四空觉极圆。为灭谛理。此师所判。亦无大异。准古释三慧三空。依佛菩萨语贴释。义门了然。今钞准长水孤山旧文不复改作)。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宗镜合释]初于闻中。乃至寂灭现前者。初从闻性入时。先亡动静。声尘之境。(初五句)次亡能闻所闻之心。(如是渐增二句)既心境俱亡。又不住无心境。及能觉所觉之智。(尽闻不住二句)则觉智俱空。所空亦空。故云。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始尽生灭之源。到寂灭本妙觉心之地。

  △【疏】入流。犹返流也。初观闻性。返照离缘。不随前尘流转起灭。故云入流亡所。([标指]入流亡所。返缘归性也)。

  (△[温陵云]入流亡所者。不随声尘。顿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所缘声相。由不动故。寂入不起。起即是动。既亡动相。静亦不生。以动静境。是耳所取。今观无性。本无所有。故云了然不生。即所取无相也。圆觉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孤山云]明闻慧中。初二句标。初于闻中。谓始闻言教也。入流。谓体言入理。则是反观闻性也。亡所。谓不滞名言。则是离缘尘也[补遗云]流谓照理也。闻教则照理。理明则亡诠。故曰亡所)。

  (○次三句释。所入既寂。即释上入流也。所入之理。无文字相。故云既寂。动静至不生。即释上亡所也。既达闻性。惟一真寂。则不得前尘。有说无说。动静二相。故云了然不生)。

  (△[私谓]观音因地。元以闻慧起修。闻慧者。从闻圣教得慧。长水云。无有一机。不从。耳根闻教解悟。非泛指一切声尘也。孤山云。闻中。谓始闻言教。入流谓体言入理。于此中正明闻慧。又符顺偈中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宗旨。今人依岳师通指声尘。不知古释。故表而明之)复增观行。所缘既亡。闻相不起。此能闻相。即是思慧。能所俱寂。故闻所闻尽。此遣闻慧也。一根既尔。余根亦然。亦是前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圆觉云。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孤山云]次明思慧。如是渐增。明转闻成思也。闻中亡所。故云闻所闻尽。此则亡言达理。即结上闻慧也[补遗云]所入者。所指能诠。入指所诠。闻所闻尽者。所闻是声教。今亡能闻之根。带所闻言之)。

  (△[吴与云]如是渐增者。前尘既亡。内根难尽。以由亡智。有疏有亲。故云渐增也。闻所闻尽者。谓能闻所闻之根。亦复不生也。此乃举所以显能耳。觉所觉。空所空。例亦如是)。

  (△[私谓]如是渐增。增上增进之义也。张无尽曰。以声为闻。则声已入耳。云何成所以闻流动。则闻已奔声。声云何入。入流亡所。所入两亡。则不可增也。以渐增为增减之义。欲改增为持。则大缪矣。入流亡所。所闻既尽。如是渐增。闻所闻者亦尽。闻所闻之根。即能闻也。前文云。无痛痛觉。亦即是此亦见见也。此三句。正显三空。故古释云闻所闻尽。是闻慧中能所尽。余二例知。长水云。此遣闻慧也。正符此义)。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疏】尽闻之处。即思慧为体。名之为觉。此之觉慧。属等六识。是则舍闻而观于义。今亦不住此尽闻处。更修观行。观破此觉。及所觉闻。二俱不立。故名为空。此遣思慧。([吴与云]上句遣前尽相。下句正空观智。觉谓觉照。即智体也)即前文云。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也。圆觉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孤山云]尽闻不住者。理无闻相。故曰尽闻。亦不滞理。故曰不住。此则言理俱亡。生后思慧也。觉所觉空者。正示思慧也。所觉。是尽闻之理。今觉知此理亦无。即是释上尽闻不住[补遗云]尽闻不住者。指前空耳根之观为尽闻。不著此能空。故曰不住。由不住故。能空之觉。皆空寂矣。所觉。指前耳根。相带言耳)。

  (△[海印云]根尘双泯。为尽闻处。复不住尽闻之觉。闻根既泯。观智亦亡)。

  (○[清凉云]所觉是相。能觉是性。远离觉所觉。名自觉圣智。楞伽云。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即斯义也)。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疏】觉空之处。思慧俱尽。惟与修慧相应。观行增微。修慧圆极。故云空觉极圆。此能空修慧。与所空觉。亦俱不存。故云空所空灭。此遣修慧。([标指]空觉极圆。修慧现前也)。

  (△[吴兴云]上句显前重空之智。下句正灭重空之理)。

  (△[补遗云]空觉等。指前重空之观。故曰空觉。既空之又空。无以加也。故曰极圆。言极圆者谓前重空。亡所冥理。理则圆极。今又亡其圆极之相也)即是前文。解脱法已。俱空不生也。圆觉云。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孤山云]后明修慧。上思慧虽言理俱空。而有觉空之智。是则。俱空成境。能觉成智。今境智俱泯。故曰极圆。以极圆故。能空觉智。所觉空境。悉不可得。故云空所空灭。当知此明三慧。闻则亡言达理。思则言理俱亡。修则境智齐泯。以此寻文。文无不晓。此皆住前修行也)。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疏】生灭既灭。即结前三慧三空尽也。既展转空。俱属生灭。至此已极。故云既灭。无生真理。寂常妙性。了然明现。故云寂灭现前。([标指]都结前三慧。皆是生灭门修证。前文云。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三空既尽。寂灭现前。藏性圆明。故发妙用)故上文云。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入无生忍。此乃圆观闻性。无前境界。渐澄粗念。稍除细想。以至无念。如上文云。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此即始从观行。至相似觉。名生灭位。入随分觉。证无生忍。名无生位。然此初证境界。不可思议。与佛无殊。故经云。初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入此位后。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之观门。即是圆修一心三观。今为从闻思修。返照离缘。显自闻性。粗念不起。细念不生。以至寂灭。挟空义说。是则一空一切空也。闻性显处。中道理现。名寂灭现前耳。

  (○[孤山云]生灭既灭。三慧俱亡也。以住前三慧。是生灭相故。寂灭现前。初住理显也。以分证三谛。无生灭故)。

  (○[私谓]准华严十地品。菩萨得入第八不动地。离一切相。离一切想。一切执著。离诸谊诤。寂灭现前。此即观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也。又此菩萨。于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信解差别。普现受生。于不可说佛刹众会中。悉现其身。所谓于沙门众中。示现沙门形。乃至应以如来身得度者。现如来形。此即观音忽然超越。十方圆明。现身示应也。观首古佛。现八地菩萨。已属影响。台家诸师。执本宗六即判位。但许初住分证。长水略引其文。即曰。此初证境界。不可思议。与佛无殊。则已自拂之矣。憨山大师释观音三十二应。普门示现。正当楞伽三种意生身中。第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此则由等觉入妙觉位。圣种类身。一时俱现。今以华严八地为准。而尽刊台家烦琐刊位之文。庶亦吾大师所印许也)。

  (卍二具彰果德二)。

  ([○@(│*?)]一获果德)。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疏】前寂灭现前。是断德。本妙觉心。是智德。慈悲二力。是恩德。三德圆证。故超世间凡夫。出世三乘。此最上乘。惟佛与佛。乃能究尽也。十方圆明者。证此境界。见十法界。三种世间。无不是如。无不成佛。圆故无德不备。明故无障不尽。无缘慈悲。是佛心相。具足众德。是德之首。胜中胜法。故云殊胜。本妙觉心。即是己心。与诸如来。无二圆满。今日亲证。故名为合。合故得乐。故同慈力。一切众生。亦是此心。无二无别。故亦彼合。合故见其本成佛道。枉自流浪。故可悲仰。自下现应拔苦。皆由此二而流演耳([吴兴云]云慈力者。慈既与乐。必能拔苦。应以力字兼于悲义。云悲仰者。悲谓悲苦。仰谓仰乐。菩萨所证圆通之理。遍在众生悲仰之中。故曰。与也同也)。

  (○[引证][法华文句云]始自人天。终至菩萨。生法两缘。慈体既偏。被缘不广。无缘与实体相同。慈靡不遍。如磁石吸铁。任运相应。如此慈悲。遍熏一切。名慈悲普[玄义云]约慈以明应相者。或单以慈为应。经云。慈善根力。象见师子。广说如涅槃经。或单以悲为应。如请观音经云。或游戏地狱。大悲受大菩。或合用慈悲为应。良以悲心熏于智慧。能拔他苦。慈心熏于禅定。能与他乐。经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法集经云]观世音白佛言。菩萨若受持一法。一切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谓大悲。释曰。此同体大悲也。以此大悲性。遍一切众生界)。

  (△[增一云]有六种力。小儿以啼为力。女人以嗔为力。沙门婆罗门以忍辱为力。国王以憍傲为力。阿罗汉以精进为力。佛以大悲为力)。

  ([○@(│*?)]二明妙用三)。

  ([○@卍]一三十二应三)。

  (CB17565一标举)。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疏】以如幻力。熏修闻思修慧。成金刚三昧。([证真云]幻喻三慧体不可得。金刚喻摧坚之能)能破无始微细无明。圆证如来藏。体。依体起用。随缘能应。入国土身。([温陵云]幻人作为。本于无作。此言如幻。三昧后云无作妙力。此之三昧。皆闻慧熏修以成。修兼于思。三慧斯备。无能沮坏。故称金刚。依此三昧。随缘应化。凡皆如幻而已)。

  (○[涅槃云]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得金刚三昧。安住是中。悉能破散一切诸法。见一切法。皆是无常念念灭坏。无有真实。菩萨安住是金刚三昧。于一念中。遍至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还其本处。亦不念言我能如是。于一念中。能断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众生所有烦恼。而心初无断诸众生烦恼之想。何以故。以是三昧因缘力故)华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今言三十二者。以能感之类。不出斯数。非所现应有限量耳。

  (○[入法界品疏]此经或以布施摄众生等。有十一句。方法华经三十五应乍观似少。义取乃多。彼三十五应。各云。即现其身而为说法。但是其中或现色身及说法耳。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共一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故谓之三十二应。理实四类。各各不同。明知四类有四妇女。况妙音中。有转轮王及菩萨身。又加地狱饿鬼畜生。及诸难处。则三十五。亦未为尽。若加四妇女。各成二人。以妻女别故。则此已有三十九矣。明知观音及诸大菩萨。各能万类之化。皆略举耳。以上同如来妙觉真心。故常在一切如来所。下与众生同大悲体。故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普现。即普门示现。然大圣久成正觉。号正法明。示为菩萨。义言等佛耳)。

  (△[私谓]观音大士。普门示现在法界则十一句。在妙音则三十五。在佛顶则三十二。或相或用。或因或果。或差别。或平等。或佛说。或自说。经文各殊。普现则一。清凉依妙音以释法界。即引用智者十普。以佛说观音说。无二无别故。孤山谓因中自行。果上化他。法华楞严。两经各举二边。固哉此师。岂所谓分舟各月者耶)。

  (○[观音义疏云]经云。众生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为独现佛。为兼余身。同度彼生。又为一界独感于佛。为兼余界同感于佛。诸身乃至执金刚神。能应共独。能感共独。不可偏执。故今通就十法界应。对十法界机。一多相对。立以四句。方见经文感应之相。初机应四句。自有一界身度一界。自有十界身度十界。自有一界身度十界。自有十界身度一界也。初即三土。以现佛身。必遍三处。盖等觉下至凡夫。皆能成佛。故须三土以明其应。此一界身度一界也。若寂灭道场。禀教之徒。诸界不同。或人或天。龙神鬼等。又根性圆别两异。同见一佛身而为说法。即是一界度多界也。若有一界之机。但见一界身现。则不得度诸时诸会。三乘八部。眷属围绕。共逗一缘。或诸大机共成化事。或佛自遍现而度一机。若有一人。实以十界身得度者。观音即现十身而为说法。是名多界身度一界也。若佛身菩萨身。遍作十法界身。遍入诸道。各令得见。同其形像。而为说法。此是多界身度多界。用此四句。历五味五时。现身皆如此。复次。约说法多少者。则多法为一人说。一人用一法为一人说。一法为多人说。多法为多人说。复次。因果相对者。或因少。果亦少。或因多果少。或因小果多。或因多果亦多。观音明了众生机之所趣。或示现身多少。或说法多少。或修因多少。或证果多少。逗彼机宜。必无有差)。

  (○[法华文句云]若二乘以一心入一定。一心作一。不得众多。又为定所缚。故不名普。若别历诸地。浅深阶差。亦不名普。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故名法门普)。

  (CB17565二别释四)。

  (CB17563一圣身四)。

  (CB17566一佛身)。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资中]胜解现圆。将登正觉。坐道场也。将登者。蹑上进修无漏言之。秪为进修。未登正觉。是故现身。而为说法。令其胜解。现前圆满【疏】第十地菩萨。坐华王座。垂成正觉。亦须别佛。设教闻熏。令断最后微细无明。故观世音现第十重受用身而为说法。言胜解者。于决定境。忍可印持。不为异缘之所引转。此指最极根本。无分别智。将圆满时。故名胜解。然此菩萨。登住已去。虽为因位。便能现上位身。为彼说法。以此圆证。一位即诸位。更无浅深。故能见耳。([无尽云]虽在因位。已得佛之受用。台教云。从真起应。法眼称机也)。

  (△[天如云]只据今经。既谓超越世间。又言上合诸佛。同一慈力。则现佛说法。机应宜然。岂容以初住分真。为妨为难)。

  (○[观音别行义疏]应以菩萨得度者。或上地下地。三藏通别圆等。辅佛不同。若佛于实报土作佛。观音即为实报菩萨形。或作方便同居士菩萨形。赴利钝两缘。节节兴废。若权若实。广利众生。问佛云何度佛。答等觉菩萨作佛身。度初地佛。何意不得。如人亦能度人。四明[疏记云]横论四教。竖则三土。同居四教。各有教主。各有菩萨。辅翊化机。方便二教。实报一圆。各须菩萨。辅佛逗机。等觉度初地者。约别教义也。别教三贤。用于三乘所修观法。入地证中。迥超九界。始本分合。功用同佛。然是分证。惑必厚薄。智论浅深。是故。上位现化他佛。度于下位自行之佛。取譬人中。师度弟子。须知能度之佛。或现八相。或坐华王。所度之佛。必现因身。以佛威仪。非禀法相。故四教佛。皆无师智。又今一往。且云等觉度于初地。若本下迹高。可云初地度于等觉。以示佛迹。是妙觉身。乃由极果加被故也[证真云]若初住能现妙觉。是本下迹高。若妙觉现菩萨等像。是本高迹下。俱高俱下。二句可知)。

  (CB17566二独觉)。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疏】麟角独悟。出无佛世。厌喧乐静。独处山林。资加二位。名为有学。此后断惑。便证无学。约自乘理智。将证未证。名寂静妙明。([温陵云]观物变易。自悟无生。故名独觉。乐独善寂。求自然慧。言寂静妙明)菩萨现同类身。先称本习。后令近佛。([别行云]应以支佛者。如文殊二万劫作支佛。化众生。现身说法[疏记云]支佛见华飞叶落。即得道。此因少果多)。

  (CB17566三缘觉)。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疏】辟支迦罗。云独觉。亦云缘觉。前但自悟。今依教悟。观十二缘。作流转旋灭二种观法。以集谛为初门。([温陵云]知迷胜性。由十二缘。自无明灭。至忧悲苦恼灭。则缘断而胜性现。性因缘断而显。故曰缘断胜性)未发真前。名为有学。理智将圆。菩萨身同。必诱令进也([证真云]有学者。资加二位也。独觉亦观十二因缘。亦可名为缘觉。但约根有利钝。值佛不值佛之殊。分成二类。皆言胜妙现圆者。各约自乘理智。将欲现前。得此名也[私谓]别序叙云集众。总标辟支无学。此文分列二应者。独则寂妙自悟。缘则断缘发真。其悟证各有不同。非有根性利钝。值佛不值佛之殊也。广如蒙钞第一)。

  (CB17566四声闻)。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疏】因闻四谛声教悟。故名声闻也。发真之后。三果三向。俱名有学。([证真云]三果已前。贤位圣位。俱为有学)未发真前。在忍位中。用有漏智缩观。观四谛。作三十二行相。见道一十六心。断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烦恼。证生空理。故云。得四谛空。从初果后。断三界八十一品俱生。品品皆证一分择灭无为。(证灭谛理)故云修道入灭。([补遗云]旧谓数缘灭。今云择灭。维摩疏曰。虚空无为。数缘灭非数缘灭无为。一是涅槃。二非涅槃。证一分择灭无为者。断一品惑尽处。名为证一分择灭无为。涅槃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谓断智推令灭。故名择灭。孤山云。数灭。即是择也)将登无学。名胜性现圆。现身说法。令其速证。然后诱之。不滞化城。令进大果。([孤山云]二乘。藏通机也。虽有菩萨而藏同人天。不断惑故。通同二乘。所证齐故)。

  (○[别行云]应以声闻身者。或作三藏。或作通教声闻。或作随五味转声闻。内秘外现。庄严四荣四枯。引导众生[疏记云]涅槃云。六人及以如来。能严双树。观音示现声闻。其意如是。善财所见诸善知识。如海云善住。现声闻身。说别圆法。二乘机扣。即说藏通。既住不思议法门。何所不说。大经四种智。观十二因缘。得四乘果。观音若修别观。则次第用四智观缘。若修圆观。则一心用四因缘智。而于一一皆起誓愿。度诸众生。行愿成。故作四种圣人。遍法界现四形声。普应一切。今于四中。的取下智为能现法)。

  (CB17563二天质四)。

  (CB17566一释梵自在对)。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疏】若有希欲心明开悟。身光清净。生于四禅。不为欲界烦恼尘染。为现梵王。说四禅法。出入禅支。修证次第。令其离欲。生于梵世。([法华文句云]梵者。此翻离欲。离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欲)。

  (○[别行云]梵即色天主。名为尸弃。此云顶髻。璎珞名四禅皆有王。此言梵者。应是初禅顶犹有觉观语法。得为千界之主也。观音修白法三昧。不取不舍。不取。故不随禅生。不舍。故应为梵王。说出欲论。四句现身。以权引实[疏记云]此天依正。多是白法。观音因时。观于白色。即空假中。住白法界。即此是有真常我性。名王三昧。不取此禅有相。见思也。不取此禅空相。尘沙也。不取此禅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相。无明也。则不随三惑生于此禅三土也。以不舍故。即能应而为凡夫梵王。同居也。即能应为方便梵。王。即阿含云。已证三果。将入方便土也。复能应为实报梵王。即仁王云。证七地故说出欲论。三惑。欲也)。

  (△[净名曰]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什曰。小乘中初梵有三种。大乘中有四种。梵王虽有定慧。而非出要。诲以佛慧故名胜)。

  (○[金光明云]大梵天王说出欲论。即是修定。出欲淤泥。亦是爱摄)。

  (△[熏闻云]说法。说出欲论。解脱。令离欲尘)。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众生爱统诸天。菩萨现为帝释。说上品十善。令戒根清净。生地居顶。住善见宫。为忉利王也。([别行云]应以帝释身者。此地居天主也[疏记云]菩萨修难伏三昧。不取不舍。就种种胜论。四句现身。以权引实。按金光明云。释提桓因。种种善论。盖十善意耳。修十善。上符天心。诸天欢喜。求天然报。此法为胜。故言胜论)。

  (△[清凉云]释迦。能也。因陀罗。主也。具足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提桓。天也。即云能天主。抚育劝善。能为天主故。又楞伽大云疏云。天帝名有一百八。此略举也。一因陀罗。此云尊重。二释迦。此云勇猛。三不兰陀。此云降伏。以降伏阿修罗故婆沙云。释迦桓因。华严天王。帝释者。华梵兼举也)。

  (△[净名曰]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什曰。梵垢薄而著浅。故为现胜慧。释爱重而著深。故为示无常)。

  (△[起世经云]以何因缘。诸天会处。名善法堂。佛言。三十三天集会坐。则于中论微细妙法深意。指量观察。皆是世间诸胜要法。真实正论。以此诸天称为善法堂)。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欲身自在。游行十方。现二天身。说法教化。即夜摩睹史天也。名自在者。慈恩云。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名为自在。

  (○[别行云]自在天。是欲界顶。具云提婆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是魔王也。菩萨住赤色三昧。不取不舍。应为魔王。令诸魔界。即是佛界。四句现身。以权引实)。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名大自在。不乐异熟果。乐自乐他。变为乐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然若止以他乐他化二天所配。即摄义不尽。([法华文句]自在即第五天。大自在即第六天)故从慈恩。摄四天也。

  (○[别行云]大自在。即色界顶摩醯首罗也。华严称色究竟。智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也)。

  (△[清凉云]三乘中立此为净土。是报身所居。约实是十地菩萨摄报之果。多作彼主耳)。

  (○[通释]上二天。凡有三释。以五六二天分配者。法华文句也。以四天总摄者。慈恩玄赞也。以色欲顶二天结释者。观音疏义也。长水依慈恩。则摄四天。孤山温陵依义疏。则从二顶。各有援据。未审适从。然义疏文句。出于台家。皆智者所说。义疏则曰。大自在故非第六。文句则曰。诸经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天。此不应超至此。一家之书。不应自相矛楯。温陵曰。初举梵王。至此乃自欲天色天。而超至色顶。意兼无色。以明无刹不现。取以和会三家之说。庶可通也)。

  (CB17566二统摄鬼神对)。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其令成就。

  【疏】天大将军。即天帝所管将也。分住三十三天。各领鬼神。镇护四方([别行云]如金光明。即以散脂为大将。大经云。八臂健提。天中力士。释论称摩醯首罗。此称大自在。骑白牛。八臂。三眼。是诸大将。鸠摩伽。此云童子。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幡。韦纽。此称遍闻。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马]皆是诸天大将。未知此定是何等。光明疏云。二十八部。巡游世间。赏善罚恶。皆为散脂所[营])。

  (○[宣律师感通传]天人费氏云。一王之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三天下佛法大弘。东西天下。人少黠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槃。亲受嘱付。并令守护。天人韦琨。南天王八大将军之一。三十二将之首。魔子魔女。轻弄比丘。将军恓惶奔赴。应机除翦。有事至王所。王见皆起。为韦将军修童真业。受佛嘱护正法故)。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于须弥山。各居一埵。所领鬼神。每王二部。共八部众。救护国界([金光明云]四天王白佛。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是故我等名护世王)。

  (△[法华文句云]四大天王者。帝释外臣。如武将也。居四宝山。各领二鬼。不令恼人。故称护世。本迹者。本为常乐我净四王。护持佛法。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截破坏。常王护东方常无常双树。乐王护南方乐无乐双树。我王护西方我无我双树净王护北方净不净双树。枝干喻常。叶喻于我。果喻于乐。茂叶喻净。护此华果。常能利益一切众生。故迹为四王而护世也)。

  (△[净名曰]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什曰护世。四天王也。诸恶鬼神残食众生。护世四王。不令害也。今言道力所护。兼及十方)。

  (△[智论云]一切山河树木。土地城郭。一切鬼神皆属四天王管。有不得般若经卷者。故皆随从共来)。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天王太子即那吒之类。辅政统摄。跨握鬼物。护世益人。菩萨身同。先令成就。后使厌离。([大吉义经云]护世四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势力。皆名曰帝。此天王合有三百六十四子。能护十方)。

  (○[感通传]四天王臣佐白律师言。弟子是第一欲界南天王之第五子。王有九十一子。各御邦都。并依佛法。南方天王第三子张与。撰述祗桓图经一百卷。北方天王第十六子。造立五精舍记。有五百卷。各在当天)。

  (CB17563三人位三)。

  (CB17566一帝王臣佐对)。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四轮粟散。皆人之王也([别行云]就人王中。四种转轮王。自有大小。(如次王四三二一天下)非转轮者。名粟散王。自有大小。若中下品十善。报为粟散小王。众多如彼粟故。又言粟散。如人把粟散置盘中。各得分位。王喻亦尔。何独为福业受报。入同居土。具足化他。共修功德。慈心利物。是为王也)。

  (○[大集经云]国王护法。增长三种精气。一地精气。谓五谷丰熟。二众生精气。谓形貌端严。无诸疾疫。三善气精气。谓修施戒信等)。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长者十德。谓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十德具焉。名大长者([法华文句云]一姓贵。姓则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二位高。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三大富。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四威猛。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成。五智深。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六耆年。年则苍苍棱棱。物仪所伏。七行净。行则白圭无玷。所行如言。八礼备。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具瞻。九上叹。上则一人所敬。十下归。下则四海所归。内合如来。十种功德)。

  (△[净名云]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什曰。声闻于凡夫为胜。如是展转。佛法最胜。肇曰。凡人易以威顺。难以理从。故大士每处其尊。以弘风靡之化。长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弘出世间胜法也)。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博闻强识。不求仕宦。居财大富。秉志廉贞。故名居士([净名云]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按须达维摩诘。皆西国长者。居士。如此方庞蕴)。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国。域也。大曰邦。邦。封也。邑即是县[别行云]宰是主义。官是功能义。三台以功能辅政于王。故曰宰官。郡邑亦称宰官。宰政民下也)。

  (△[净名云]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若诸众生。爱诸术数。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婆罗门。云净行。咒禁算艺。调养方法。皆为数术。菩萨乘机现相。奖而成之。何物不化([别行云]称为梵行。劫初种族。山野自闲。人以称之)。

  (△[净名云]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什曰。广学问。求邪道自恃知慧。骄慢自在。故名婆罗门。肇曰。秦言外意。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

  (CB17566二出家在家对)。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尸罗云戒。毗尼云律。由依律法。防非止恶。故名为戒。即二百五十戒也。([智论云]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尼。女声。即女比丘。持五百戒也。既戒德自严。轨物成化。进行弥速。远出三界([涅槃疏云]尼姨女。通是二方女人之称。别论者。在俗者为女。受五戒者为姨。出家者为尼。律中亦呼阿姨阿姊[翻译云]以爱道尼是佛姨故。效唤阿姨)。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佛为提谓长者等在家众。受三归已。即受五戒。为优婆塞。经说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此五。在天违五星。在地违五岳。在方违五帝。在身违五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则坏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以五戒是大小尸罗根本故。好学此者。现清净男女。与说此法。([肇曰]义名信士男。信士女[净名疏云]此云清净士。清净女)。

  (△[涅槃疏云]通名在家二众。形虽在俗。元未昏娶。今持五戒。永断俗法则于佛法有功。名曰勋士勋女。若俗。法不亏。而持五戒。后加八斋。名善宿男女[西域记云]唐言近事男。近事女。言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后汉西域传。名伊蒲塞。注即优婆塞也。中华翻为近住。言受戒行。堪近僧住)。

  (CB17566三女主童身对)。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掌理王之内政。谓之内宰。天子后妃曰女主。诸侯曰国夫人。卿大夫之妇。受命于后妃。曰命妇。大家者。后妃所师之女。如曹惠姬([别行云]王家禁固。不得游散。化物为难。如妙音即云。于王后宫。变为女像也)。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别行云]童男女者。取妙庄严二子释之。华严童子。算沙游戏也)。

  (CB17563四鬼神三)。

  (CB17566一天龙夜叉乐神类)。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天能厌乐。龙能怖苦。乐神荡逸。药叉勇健。各慕出伦。非圣不拔([什公云]八部皆有大神力。能自变本形。在座听法也。今按此经。阙第六迦楼罗一部)。

  (○[别行云]上列大威德天。今更举二十八天。或可星宿掌人间者也。经云。诸天当自思。我等何当得人身。生释迦如来法中。受比丘戒)。

  (△[法苑珠林云]夫论天报。识复丰华。服玩光新。身形轻妙。而自在天上。便是魔王。无想定中。翻为外道。四空之顶。迷执不轻。六欲之间。迷惑殊重。不能受持般若。供养涅槃。憍慢转增。我人逾盛。所以头华萎髻腋汗流衿。宝殿歇光。罗衣聚腻。凭斯净心。悉皆忏悔。契经说。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

  (○[别行云]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藏。肇师但出三。不出天龙)。

  (△[长阿含十八]阎浮提诸龙有三患。一热风热沙著身。烧皮肉及骨。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宝饰衣等。龙身自现。以为苦恼。三诸龙娱乐时。金翅鸟入宫。抟撮始生龙子食之。怖惧熟恼。阿耨达池。无此三患。故名无热恼池)。

  (△[僧祗律云]商人问龙女言。汝有如是庄严受用。布萨何为。答言。我龙法有五。事苦。为生时。眠时。淫时。嗔时。死时。一日之中。三过皮肤落地。热沙抟身。复问汝欲求何事。答言。乐人道中生。为畜生中苦。不知法故。欲就如来出家)。

  (△[清凉云]智论云。此龙是七地菩萨。须弥藏经云。佛告须弥藏龙仙菩萨。汝于然灯佛所。为化诸龙。起大勇猛。今四生龙。有于恶毒。气毒。见毒。触毒。啮毒。贪嗔痴毒。云何当令如法除灭。彼菩萨言。我入其窟。入深三昧。彼当降伏。此诸龙王。安住大乘。精进修行。有大威德。是大龙王。各各佛前。率诸眷属。不令起作如上灾祸。于佛法僧。三宝种性。久住于世。不令速灭)。

  (○药叉[西域记云]旧讹曰夜叉。什曰秦言贵人。亦言轻疾。(亦云捷疾)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佛转法轮时。地夜叉唱。空夜叉闻。空夜叉唱。四天王闻。如是乃至梵天)。

  (△[清凉云]此云轻捷。飞空速疾故。亦云苦活。此类飞空啖人故。菩萨示为其王。翻加守护。亦令爱见罗刹。不害法身慧命)。

  (○乾闼婆[法华文句云]四乾闼王。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天帝俗乐之神也)。

  (△[清凉云]此云寻香。亦云食香。止十宝山间。食诸香粖[什公云]天乐神也。处地上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身有异相。即上天也[泐云]帝释宫欲作乐。烧沉水香。此神即寻香气而往。故翻寻香气也)。

  (△[净名疏云]此亦陵空之神。不啖酒肉。惟香资阴。是天帝幢倒乐神。在须弥南金刚窟住[起世经云]雪山右面黑山。北有香山。其中常有歌舞唱伎音乐之声。山有二崛。七宝所成。柔软香洁。犹如天衣。妙香乾闼婆王。从五百乾闼婆王。在其中止)。

  (CB17566二无酒疑神蟒形类)。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修罗丑状而多慢。疑神。似人而戴角。蟒形田蚥。腹行之类。因多毁戒。微行惠施堕此道中。各愿出类。皆从其欲([应法师云]阿修罗。正言阿素洛。译云。阿者无也。素洛云酒。亦云天。名无酒神。亦名非天)。

  (△[别行云]此云无酒。一持不饮酒戒。由过去宿习余力。云不饭酒。二因由好酒。见天饮甘。露四天下采华。置四海中酿。海中业力持。进失甘露退。不成酒。即令断酒。得大力也)。

  (△[阿毗昙论云]以不能忍善。不能下意。谛观种种教化。以憍慢故。非善健儿又非天故。名阿修罗[翻译云]新翻非天。以谄诈非天行故。依业报差别经中。具说十业得阿修罗报。一二三。身口意。行微恶。四起于憍慢。乃至九起于慢慢。十回诸善根。向阿修罗道。若约余经。多因嗔慢疑三业。得生彼故)。

  (△[智论云]罗睺阿修罗王。亦是大菩萨)。

  (○紧那罗[别行云]亦呼为疑神。亦为人非人。今不取人非人释紧那罗。此乃是结八部数耳)。

  (△[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

  (△[清凉云]杂心论。畜生道摄。亦云歌神。以能歌咏。是天帝执法乐神。即四王眷属。表菩萨。似众生形而非众生。常以法乐娱众生故。歌神。即唐三藏译)。

  (△[菩萨处胎经云]紧那罗住须弥山北。亦在十宝山间。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宝宫殿。寿命甚长。以嗔怒沙门故。八十四劫。常无手足。诸天燕会。与乾闼婆分番上下。天欲奏乐。腋下汗流。便自上天。有紧那罗。名头娄磨。琴歌诸法实相。以赞世尊)。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此王以所弹琉璃之琴。阎浮檀金。华叶庄严。善净业报之所造作。在如来前调琴。及余八万四千伎乐。其音普闻大千世界。隐蔽欲界诸天音乐。诸山药草丛林。悉皆遍动。如人极醉。前却颠倒。须弥陂峨。涌没不定。一切凡圣。惟除菩萨不退转者。大迦叶等。一切声闻。放舍威仪。诞貌逸乐。如小儿舞戏。不能自持[法华文句云]天帝法乐神。佛时说法。诸天弦歌般遮于瑟。而奏四教法门。紧那罗奏于别圆之乐。故使声闻不能自安)。

  (○摩呼罗伽[手鉴云]亦云莫呼落伽。此云大腹。田蚥虾蟆蟒蛇等类。皆此所摄。田蚥。蟾蜍别名。即虾蟆也)。

  (△[什曰]是地龙而腹行也[肇曰]大蟒神。腹行也[清凉云]此云大腹行。即蟒之类。亦表菩萨。遍行而无行也。经言皆勤修广大方便永割痴网。以此类聋騃。故令方便舍痴)。

  (△[净名疏云]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嗔小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私谓]高僧传。安世高同学。以多嗔堕大蟒身。为[邱-丘+共]亭湖神得度。即其类也)。

  (CB17566三人非人等杂趣类)。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人身难得。见佛受化。非天之著乐。余之多苦。故乐修也。(裴相云。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有形有色蕴。如下休咎精明等。无形无色蕴。如下空散消沉等。有想有四蕴。如下鬼神精灵等。无想无四蕴。即下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此皆非人也。斯则形想杂类。蠢物皆沾。必一其身。乘机即化([吴兴云]如上及普门品。于十界中。皆阙菩萨及地狱身。智者依正法华。具现菩萨界身。又准释论。菩萨亦化地狱。故知十界不可阙[温陵云]六凡不举三涂者。此类幽沈。未能闻法。则以施无畏力拔之)。

  (CB17565三结成)。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疏】以如幻力。熏闻思修。成金刚三昧。证真起用。自生如是([合论云]如来神用十方。随根成就。而言无作者。如文殊师利。回观善财童子。如象王回旋。随根对现不背众生。如应见者。皆如对面。而诸众生各不相知。皆谓圣者独对我语。此杂华所称对现法身法华所称喜见一切色身三昧也)。

  (△[法华文句云]观世音者。譬药树王。遍体愈病。普门者。譬如意珠王。随意所与。能以一音。称十法界机。随其宜类。悉得解脱。如修罗琴。是名说法普)。

  ([○@卍]二十四无畏。有难必济有危必救恐怖获安。总号无畏大悲为体。文三)。

  (CB17565一标举)。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疏】由前观行。证真具德。从体起用。令众生得一十四种无畏功德([疏记云]一切依正。皆是观音妙身妙心。一切众生。于斯色心而自为难。求救三业。亦即观音。是故机成。即时而动)。

  (△[温陵云]由我不自观音。彼获脱苦。由我知见旋复。彼不能烧。是故云。于我身心获无畏等)。

  (CB17565二列释四)。

  (CB17563一闻声离苦)。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疏】由我不观所听首声。但观闻性。(资中文)音声既寂。闻性无生。尘境不拘。自然解脱。自既如是。故令十方众生。闻我音声。即得度苦([真际云]由我不自观音。不循前尘也。以观观者。用无缘之慈。观彼世间观音者也)。

  (△[温陵云]不自观音。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以观观者。旋倒闻机。返照自性也。此为真观。净观。智慧观。苦恼众生。蒙其观者。亦得解脱。则真净慈悲。观力加被也)。

  (○[法华普门品云]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荆溪记云]经云。观世音菩萨即时等者。有人以观世音三字。著下句上。兴皇著上句末。于下句上。又足观世音三字。二俱不然。依下句头。亦不须足)。

  (△[私谓]此经由我不自观音一章。十四种无畏之总文也。法华文句。分总答别答之科。此即总答。次即别答也。以普门品证之。彼是佛说菩萨。机在持名拔苦。此乃菩萨自说。机在同悲利[佛]此经云。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彼经即云。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理而言之。所观之音声。乃十方苦恼众生。号呼观世音之音声。能观之人。则皆以观观者之观世音也。由我不自观音者。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不但自观声音。得解脱也。以观观者。观彼一切众生。能念观世音之人。如节师所云。用无缘慈。观世间观音者也。此菩萨自叙圆通法门。如下文水火七难等。即在菩萨观其音声。一念返闻之中。同时拔济。故曰。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若曰。众生自观其音。不但违法华明文。观世音菩萨即时之语。以本经于我身心之义。贴文消释。亦不相符顺也。苕溪谓众生止称名号。罔识闻熏。此中正取众生自观。以通圣应。当知众生七难三灾。身心焚灼。尔时只办呼名。何暇作观。菩萨同体大悲。冥机冥感。如磁吸铁。宁复计其能观与否。天台别答。分三业机。七难是口机应。以称名故。三毒是意机应。令常念故。二求是身机应。以礼拜故。是则闻熏力异。过现缘差。当问观智于从容皈命之日。不当求观门于急难呼号之顷也。观音此语。以佛说为证明。无可疑者。今谓普门是菩萨观。首楞是众生观。顺后人之臆度。以批判经宗。则亦不循其本者矣)。

  (○[法华文句云]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万亿众生。此言十方多人也。受诸苦恼多苦也。多尚能救况少苦耶)。

  (△[别行云]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财具大势力。众子在难。即能俱拔菩萨亦如是无缘慈悲重。权实二智深。圣财无量。神通力大。十界虽多应。有余裕。又如毒龙罪报。尚能以一眼遍视一切视之皆死。何况菩萨种智圆明耶)。

  (CB17563二遭难消危三)。

  (CB17566一三灾恶国难)。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疏】本由四大分湛。旋令觉知。令复本闻。知见归湛。湛性圆遍。无尘可得。尘火既歇。何物能烧。故令众生。大火不坏([补遗云]知见属心。心属火。知见旋复。不免火灾。内有觉观。非心而何)。

  (△[别行云]火有果报火。业火。烦恼火。果报火。至初禅。业火通三界。烦恼火通三乘。果报火难者。如阿鼻鬲子。八万四千。内外洞彻。上下交炎。饿鬼支体烟起。举体焦然。畜生燠煮汤炭。修罗亦有火难。人中焚烧现见故。若至劫尽。须弥洞然。初禅已下。无免报火。凡二十五有众生。百千万亿诸业苦恼。持是观世音名。火不能烧何但止就阎浮人作解耶。次明修因恶业火者。若五戒十善。多为恶业所难。故经云烧诸善根。无过嗔恚。虽生有顶。头上火然。术婆伽欲火所烧金光明云。忧愁盛火。今来烧我。能破善业。退上堕下。皆名为火。若能称名。得离恶业。次明烦恼火。若声闻人。见三界因果。犹如火宅。四倒结业。烟炎俱起竞相推排。求免焚灼。一心称观世音。乘于羊车。速出火宅。入有余无余涅槃。即得解脱也。复以行人修道之时。并为五住烦恼惑火之所烧害。方便未成大难恒逼。称观世音。方便即成。即得解脱。何者菩萨初发菩提心。见果报火烧诸众生。即起慈悲。誓当度脱。受持禁戒。亦起慈悲。救诸业火。修无漏观白骨流光。入火光三昧。一切处皆起慈悲。为众生灭烦恼火。悉是因缘所生法。即空。次假。后中。见火实相。节节慈悲。誓当利物。今位补处。以本誓力。熏诸众生。随有机感。即能垂应)。

  (△[疏记云]经列七难止在人中智者深穷救难之功。在王三昧。即二十五有真常我性。观音证已。乃能遍拔众生之苦。故知其示七难浅深。正论观行始末之相也)。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疏】声能漂荡。如水腾波。观听旋真。尘相不起。虚明湛寂。何物能漂。故令念者。大水不溺。([孤山云]达声无声。水声岂溺)。

  (△[温陵云]见业交则见猛火。闻业交则见波涛。今既旋复。故水火不焚溺。于听言观犹于音言观也)。

  (△[别行云]初果免见流。三果免欲流。四果免有流。圆教方免无明流。菩萨所以遍应水难者。本修别圆二观慈悲。今日方就。王三昧力。寂而常照。众生报水所漂。称名为机。对事慈悲。救果报水。戒定慈悲。救恶业水。三观慈悲。救烦恼水。一切一时。皆得解脱)。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疏】妄想生灭。能杀法身。能害慧命。苟或断绝。真性无伤。故入鬼国。鬼不能害([补遗云]九道众生。莫非妄想。虚诈不实。乃鬼之因内灭其因。虽入其国不能害我)。

  (△[海印云]妄想如鬼。能杀法身)。

  (△[别行云]罗刹是食人鬼。人尸若臭。能咒养之令鲜大经云。罗刹妇女。随所生子食之。复食其夫)。

  (CB17566二鬼狱恶贼难)。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疏】熏修妄闻。成真闻性。一根亡对。诸根亦融。心水虚朗。智光无动。谁为自他。而当被害([吴兴云]淮南子云。光可见不可握。水可循不可坏。喻意如此)。

  (△[别行云]非但世间杀具。名为刀杖。恶业亦能伤善业身命。烦恼六尘三毒等。皆名刀箭从地狱去即有刀山挂骨。剑树伤身。锯解屠脍。狼籍痛楚饿鬼自相斩刺。畜生自相触突修罗昼夜征战。龙王降雨。变成刀刃人中。前履白刃。却怖难诛。复有横尸塞外。[衔-金+缶]刀东市。天共修罗斗时。五情失守。皆有刀杖怖畏。失命之苦。若能称观世音。若应刑时。刀寻段坏。若应战阵。立之等力。令得安和。次明修诸善因。为三毒刀箭恶业破坏善心割断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堕落。失人天道。乃至正命。登难崩易。万劫不复。起怖畏心。称观世音。即蒙救护。三毒不伤。清升受乐。次声闻人。厌患生死。即时观三界见思。剧于刀箭。一心持观世音。机成感彻。则能裂生死券。度恩爱河。不为烦恼刀杖所害。次通别圆变易等。五住刀箭。伤法身。损慧命。若能称名。即蒙圣应。免离通别刀杖。脱二死地。菩萨住王三昧中。无量神力。以十三昧。救果报刀杖以二十四三昧。救三毒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入空烦恼刀杖。救出假无知刀杖。救入中无明刀杖。一切一时。皆得解脱)。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闇。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疏】闻熏观行。成就精明。智照既融。法界圆遍。无明邪暗永不能生。药叉等类。咸受幽气。故令恶鬼。目不能视([补遗云]见真妙理。无幽不烛。根尘是黑暗稠林。为我所破。故曰性不能全)。

  (△[释文]药叉罗刹。北方多闻天王所领二鬼。药叉。即夜叉罗叉。此云速疾鬼。又云可恶。亦云暴恶。鸠槃荼及薜荔多。南方增长天王所领[清凉云]鸠槃荼。此[释]为阴囊。其状稍隈。故指在音义耳。旧云冬菰鬼。亦以状翻[翻译云]此云瓮形。旧云冬瓜。此神阴如冬瓜。行著肩上。坐便踞之。又云厌魅鬼。卧厌不寤者。毗舍遮。亦毗舍阇。及乾闼婆。东方[治]国天王所领。此云啖精气。啖有情及五谷精气故。梁言颠倒鬼[别行云]有啖精气鬼。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精气神。鬼啖一渧令头痛。三渧閟绝。七渧尽即死。富单那及龙。西方杂语天王所领。此云臭饿鬼亦云热病鬼)。

  (△[别行云]若论果报鬼难者。地狱道有弊恶大力鬼。恼诸罪人。鬼道中。力大者恼于小鬼。畜生道鬼。亦啖畜生。人中可知。诸天既领鬼。阿含云。有大力鬼。坐帝释床。帝释大嗔。鬼光明炽。释还发慈心。鬼光明灭。天主既为鬼所恼。何况四王修罗道耶。次恶业鬼者。阿含云。淫亦有鬼。鬼入人心。则使人淫佚无度。当知鬼亦破善。毁损人天动不动业。次烦恼鬼者。见心为男鬼。受心为女鬼。若论此鬼。即得满三千大千世界。非复假设之言。以见使历三界有八十八。爱历三界。合有九十八。岂不遍满。此鬼恼二乘人。乃至六度通别圆等行人。大经云。惟愿世尊。善良咒师。当为我等。除无明鬼。又云。愚痴罗刹。止住其中。岂非烦恼鬼耶。菩萨初发心时。见障恶鬼。恼乱世间。与起慈悲。为作拥护。成王三昧。住鬼法门。能以鬼身。广作佛事。三障之鬼。或破或用。得自在故。一切鬼难。一时普救)。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疏】尘累相萦如禁系。六根质碍如枷锁。([蕅益云]所既妄立。明理不逾。以为枷锁)既而入流亡所。系碍不成。是故念者。枷锁解脱([补遗云]音信圆销。六用返入。言观听者。且举其二。尘缚俱消。则禁系等事。成锁梦关空耳)。

  (△[别行云]地狱体是囹圄。鬼及畜生。亦有笼系。修罗亦被五缚。北方及天上自在。应无此难。降是已还。无免幽厄。若能称观世音。重关自开。铁木断坏。次名修因恶业。即名枷锁也。若人修习善业。被恶业覆。如大山映覆于心。使善败坏。再增恶业。恶业即招果缚。无由可解。若欲脱此业者。应时可救。急称观音。能令三恶业坏。大品云。摩诃那伽。虽有罪无罪。同在三界狱中。若发定慧。是械断。若发权实。是杻断。若破无明。是枷断。法身显现。是锁断。入无余涅槃。是缚断。免三相。是离检。出三界。是出狱。菩萨起无缘慈悲。熏诸众生。十法界有机。即能一切一时而得解脱)。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疏】声能劫心。害善为贼。声销意净。慈力遍熏。平等在怀。善恶同贯。故能涉险。贼不能劫。([海印云]六尘既空。慈心平等。了无自他敌对。何有劫贼)。

  (△[宗镜云]经过险路者。即是三界之险阻。六趣之迷津)。

  (△[智论云]魔若魔民。及内身结使。种种罪报。皆是贼。近此诸贼故。应一念敬慎。譬如入贼中行。不自慎护。为贼所得)。

  (○已上七难。法华约口机应。结劝称名)。

  (CB17566三三毒恶心难)。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疏】声尘既亡。色境销歇。贪欲念虑。拟从何生。故令众生。远离贪欲([温陵云]众生以欲习合尘。故为色劫。能以金刚三昧。熏闻成性。遂能离尘。性成则欲爱干枯。尘离则根境不偶。虽有色境。不能劫动)。

  (△[别行云]净住及禅经。明多欲人有欲虫。男虫泪出而青白。女虫吐血而红赤。又言有欲鬼。娆动其心。令人倒惑。二经明虫鬼各是有情。以共业故。资人倒惑如大经云。若习近贪欲。是报熟时。此举多欲相也。若少欲人。虫鬼潜伏。无多狂醉是少欲相)。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疏】音声差别。三昧能纯。([辅遗云]纯音。中道法音也)尘既不生。根无所偶。顺违之境不得。嗔恚之心自亡。故令念者。离诸嗔恚([温陵云]音声纯净。无复妄尘。圆融无违。无能所对。无违无对。则不嗔矣)。

  (△[起信记云]论外缘即通举六尘。音即别指。耳所对也。首楞云。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又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斯则同诸法无行经。人音声观法门。何所动耶。于六尘中。唯举声尘者。阿含说此。以为禅刺也)。

  (△[别行云]嗔恚多者。令世人不喜见。如渴马获水。如射师子母。故遗教云。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华严云。一念嗔起。障百法明门。菩萨以嗔乖慈。障道事重。大集云一念起嗔。一切魔鬼得便。涅槃云。习近嗔恚。例淫亦应。有鬼。如柰女经。嗔则有蝎虫。是多嗔相。否是少嗔相)。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疏】消除尘暗。旋复真明。世界身心。洞然无碍。一切唯觉。谁为痴暗。故令阐提。咸生实信([补遗云]阿颠迦。痴暗人也。我以消六尘。复真明。推己及之。令离暗钝)。

  (△[别行云]愚痴多者。邪画诸见。拨无因果。谤毁大乘。如大经云。习近愚痴。是报熟时。此乃邪痴。习报二果。痴心习成。地狱报熟。例前亦有虫鬼)。

  (△[圆觉钞云]梵语一阐提。此云多贪。是乐欲义。乐生死故。即[梵]烧一切善根。二阿阐底迦。此云无欲。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槃故。即楞伽菩萨大悲。三阿颠底迦。此云极恶。名为毕竟。以毕竟无涅槃性故。即无性阐提。孤山云。阿颠迦亦云阿阐底迦。不乐欲涅槃者。误之甚矣)。

  (○[合释][法华文句云]若用一切智。断四住尘沙等惑。如却枝条。不名断惑普。若用一切种智。断无明者。五住皆尽。如除根本。名断惑普)。

  (○[别行云]二乘欲。乐涅槃名贪。厌生死名嗔。不达此理名痴。二乘未断此三毒。即变易三毒相也。未断别惑菩萨贪求佛法。于恒沙劫。未曾暂舍。多学问。无厌足。即贪相。恶贱二乘。不喜闻其名。言宁起恶癞野干心。不起二乘心。如大树折枝之譬。岂非嗔相。无明重数甚多。佛菩提智之所能断。佛性未了了者。皆是痴相。此三毒即为三法门。一取。即大贪法门。二舍。即大嗔法门。三不取不舍。即大痴法门。一切圣人。自行化他。无不从此三门而入)。

  (○已上三毒。法华约意机应。结劝常持)。

  (CB17563三随欲应求)。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疏】融通形碍。旋闻真闻。所以不动道场。涉入世界。身无限量。遍至十方。绍继法王。种姓不断。由三昧力。福慧具故。应求男者。皆无虚愿。([温陵云]融形涉世。遍事诸佛。为法王子之力。加之即生男)。

  (△[别行云]士有百行。智居其首。若但智而无福。则位卑而财贫。触途壈坎。智与福合。弥相扶显。福则财位高升。慧则名闻博远。故云福德智慧之男)六根圆遍。融通照明。含现十方。无二无别。唯一宝觉。名大圆镜。复能承顺微尘诸佛。受领含容无量法门。不失不坏。名为空藏。以女德坤仪。资生承顺。柔明真正。相好圆备。由此念求。故能生也([温陵云]圆通含界。承顺如来。受领法门之力。加之即生女)。

  (△[别行云]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无相者。或早孤少寡。相禄不佳。貌与相扶。弥显其德。端正则招宠爱。相则招于禄敬。故经云。众人爱敬。若爱带慢。何谓为德。爱而敬之。故是相也)。

  (○[证真云]涉入世间。不坏世界。即方便智。方便属权。权能干事。故生于男。立大圆镜。空如来藏。即属实智。实智诣理。理能含育。故生于女。如净名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即其义焉)。

  (○[别行云]果报求男女者。如阿含。地狱界已上。乃至诸天。皆有无子之苦。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六根男。六尘女。识为媒嫁。出生无量烦恼子孙。此男女不劳愿求。任运成眷属也。佛为国王。经教为夫人。出生一切菩萨佛子。又善权方便父。智度菩萨母。一切诸导师。无不由是生。又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据净名文立于悲智乃类此法立诸男女)或禅定静细为女。观慧分别为男。次分三乘以对男女。复约照性自具男女。佛性正观。决破无明。为福德智慧之男。中道慈悲。含覆一切。为端正有相之女。今借世间男女以表法门尔。初明五戒者。不杀不盗属女。表定法。不妄语不淫不饮酒属男表慧法。言定即有慧。言慧即有定譬如女人而有左手。亦如男子而有右手。文云。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此语自具两法门。又云。便生端正有相之女。端正无邪丑。表中道正观。离二边之丑。即慧义也。相即三十二相。慈心所种。即表定义也。虽具二而名女。若不得此五戒男女。则失人天道孤独。堕在三途。归命求救五戒完全即男女愿满。十善及四禅等。例可知。次明声闻男女者。五停心观。治嗔治散。此二属女。治贪治痴治障。此三属男。又直缘谛理正智决断为男。出观用法缘慈为女。五停心男女生。即得入真。出观男女生。得入假二义既满则不复畏二十五有也。次支佛者。缘方便道。起慈观为女。慧观为男。若发真缘理名男。出观缘慈名女。支佛譬鹿。犹有回顾之慈也。次六度菩萨。有慈悲。不断惑。在死生利物名女。行六度方便智慧名男。次通菩萨。既断烦恼。则有智断缘谛理之慧为男。慈悲扶余智入三界为女。次别教十信菩萨修福德庄严五波罗蜜为女。从一地二地智慧庄严为男。三十心名男女交处圣胎。初地时。慈智合发。名男女双生。生此男女。不堕二乘生死两边之过。生大欢喜。名欢喜地。初生慈智男。女既是真因。任运能生上地男女。上地复生极果男。女是故诸佛皆以初地为祖父母。大慈大悲能成佛道。出生般若。是诸佛之祖母。故称为大女。次圆教。以无缘慈悲。种三十二相业名女。此女端正有相。以中道智慧为男。此男质直福德。十信六根清净。名为处胎。初住慈智。男女双生。即男女具足。二求愿满也。复次从五戒十善。齐第六天已来。皆无禅定。番番悉是散心慧法。狂男子也。从三界定慧男女。男无破惑之功。女无出生无漏之力。此无用之男女。从二乘通教等。慧有断惑之用。则是干事之男女有发生无漏绍继之德也。从二乘通教。所有定慧。不能破无明。见佛性。虽男而女。定则不能怀于中道之子。犹如石女虽女而男惟有别教登地。真明慧发。无缘悲成。此乃名为真正男女。圆教初住见中道时。定慧具足。男女相满。方称经文男则福德。女则端正也)。

  (○已上二求。法华约身机应。结劝礼拜)。

  (CB17563四称名获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疏】所比多众。方便。权也。智慧。实也。下能比一名([熏闻云]修法约自行。随于何根。修习行法也。垂范约化他。即以自行作范。转化于他也)。

  (△[疏记云]既是现住娑婆菩萨。是故特举为括量本)。

  (○[引证][长阿含云]一日月行四天下。为一世界。如是千日月。千须弥。千阎罗王。千忉利。千梵天。名为小千。即数小千。至满一千。名为中千。即数中千。复满一千。名为大千。其中须弥山王。四洲日月。各有万亿皆是一佛化境。号为娑婆世界)。

  (○[感通传云]宣律师问韦天曰。余闻一佛化境。三千国土。日月岁数。或言百亿。或言千百亿。广略不同。何耶。答曰。如师问百亿千百亿者。经文分明。千百亿化身。一佛化一日月。则成千百亿日月。总要言之。万亿日月。为一大千。良由天竺亿数有大小。应以一百小亿为一大亿。乃成百大亿日月。故云百亿)。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疏】先出所以。观音所修。从三慧入。是众行之根本也。佛佛演教。皆以音声。机机领悟。尽由闻慧。能于声尘而亡所得。复根结而归真际。元明心妙。一多之境融通。本湛觉圆。彼此之名平等。以一切身即一身。故云微妙含容。一身即一切身。故云周遍法界。此即福等之所以也。能令下。正比福等。谓由自证平等理故。遂令他得平等福也。由我下。结所以也。

  (○[法华文句云]入大乘论云。法身唯一。应身则多。格六十二亿应。等一法身也。智者云。圆人唯一。偏人则多。格六十二亿偏菩萨。等一圆菩萨也)。

  (△[法华论云]彼福平等。有二种义。一信力故。二毕竟知故。毕竟知者。决定知法界故。法界者。名为法性。初地菩萨。能证入一切诸佛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谓真如法身。是故。受持观音。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沙菩萨名字。功德无差)。

  (△[别行云]今明一多性不可得。无有二相。一则非一。多则非多。同入如实际。是故无异[疏记云]一中解无量。故说六十二亿。无量中解一。故说观音。以实际之多。生观音之一。故一无一实。以实际之一。生河沙之多。故多无多实。其理正均。故言无异。照其事理。一多融即。故言正等)。

  (△[私谓]此中格量功德。文句以偏圆格量。别行以正等格量。一家之文。宗旨各别。今且以天亲论为准。既云证入平等。非无偏圆。不须格偏等圆也。既云能知法身。非无报化。不须格应等法也。岂惟符智者之旨。没偏用圆。而入大乘论中。法应之文。亦兼举矣。今参合诸家之解。折衷于本论。贴文于别行。则知孤山以选根利钝。比较胜劣。谓多偏不敌一圆。良难免于料拣。而竹庵斥长水携李。失正途而用次意。亦非通义也)。

  (CB17565三结成)。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法华玄义云]菩萨饶润成熟一切众生。而无限量。譬如大雨。四方俱下。一切卉木丛林。遍令生长。华果悉皆成就。故名成就众生普)。

  ([○@卍]三四不思议。德用殊绝。非言智之所能及也。即显大圆镜体。功德之相。然功德力用。其体一也。以内蕴曰德。外施曰用。前虽随机现应。适时御物。拔苦与乐。数仍有限。而未备陈自在现化。无方之德。妙妙无比。难可思议。故今述也。文二)。

  (CB17565一标举)。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疏】内德不充。外用不起。以金刚三昧。熏本四无量心。由斯果证。实德现前。故成四事。俱不思议无作而现。

  (CB17563二列释四)。

  (CB17566一现形说法)。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悫疏]妙妙闻心者。初妙。则脱黏声境。后妙。则圆听无遗【疏】此叙德本也。闻性本真。非粗非妙。由绝待故。故云妙妙。(下释云。即此闻心。知妙妙者)非粗曰精。离相曰遗。(遗闻。即闻所闻尽)一根脱黏。五根圆拔。故不分隔。成一宝觉。下列所现。故我下。标也。妙容多现。不可以形量拘。秘咒无边。不可以言说取。此则由三昧力。熏本慈无量心。现种种形。说种种咒令诸见闻。获其妙乐([温陵云]言初获者。指本因也)。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携李云]烁迦罗。有云具足[真际云]类拔折罗。即金刚也)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母陀罗。或云印义)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疏】首出众圣。法身也。臂能提接。化身也。目以导明。智身也。物无虚见。见必利益。故能救护([孤山云]首表法身超出两边。臂表解脱提拔众苦。目表般若照了万境。或慈或威。结现首也。或定或慧。结臂目也。人首只一。故从奇数以增。臂乃有二。故从耦数以辨。人眼二。天或三。故兼畸耦以明)。

  (△[无尽云]由耳门入。而现首现臂现目。所谓本妙圆通也。一首二臂二目。乃至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数极于此)。

  (△[温陵云]此十一地等觉妙行也华严十地已前。犹依本智。长养大悲。至十一地。长养功终。纯是大悲而为法体。与智圆现。故观音手眼。通身遍身。而以大悲称也。二十四圣。各现一门。圆而会之。咸极于此。使悟入者。不第二十五门。顿了尘劳万法。法界理事。不离吾圆融净觉之体。斯则无边刹海。法法周圆。十方身土。尘尘具足矣。或曰。八万四千。特表法耳。一身何所施乎。夫身含十虚。毛端现刹。又不啻如首臂而已。八万四千首臂。犹人身有八万四千毛孔。未足异也。圣人之言。即事即理。既曰不思议德。勿以凡心。思之议之)。

  (CB17566二无畏众生)。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疏】由如幻力。熏本等悲。故能一身现无量身。无量身现一身。十方微尘。无刹不现。说一一咒。拔众苦恼。无畏众生。得大自在。

  (○[引证][涅槃云]如来即是施众生无恐畏者。若放一光若二若三。若有过者。悉令远离一切诸恶。如来今者具有如是无量势力。若有菩萨。得住如是无所畏地。则不复畏贪恚嗔痴。生老病死。亦不复畏恶道地狱畜生饿鬼。亦不复畏沙门婆罗门。外道邪见天魔波旬。亦不复畏二十五有。是故此地名无所畏。菩萨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坏二十五有。如得无垢三昧。能坏地狱有等)。

  (CB17566三舍宝求哀)。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疏】由三昧等。熏本喜心。故能所游世界。众生见者。咸生欢喜。不惜身财。以求哀慜(按普门中。无尽意菩萨。解颈众宝珠璎珞。供养观世音。佛告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等故。受是璎珞。即其事也)。

  (△[别行云]问经言游于娑婆。不言实报方便等。答总答中云。游诸国土。(此云所游世界)诸是不一。岂独娑婆。大本文中。若能深观。常见我耆阇崛山。共声闻菩萨僧。此即娑婆而是方便。又云即见我纯诸菩萨。不共声闻。即此是实报也。即于堪忍而见二土。观音深智。游于娑婆。岂容独应同居机耶)。

  (CB17566四所求随欲)。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疏】由圆照力。熏本舍心。既而果证。得以珍宝。上施菩萨。下及众生。亦令所求。世出世法。无不随愿。此上喜舍二段。互言皆得([交光云]证于究竟。已入妙庄严海。佛法宝藏悉开。福慧无量。手中出无量珍宝。身中运无量神通。故能生佛等供。财施无尽。六道。并兼三涂。亦言供者。菩萨观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悉皆生心。如佛想也。国土妻子。谓之外财。长寿身命。谓之内财。三昧。所摄法广。罗汉菩萨。一切境位皆是[私谓]次长寿于三昧之下。涅槃之上。则知不为延年。取长命报。中印度宝掌和上。有愿住世千岁。清辩菩萨。持观音名。入修罗宫。待慈氏下生。皆为度人闻法故也)。

  (△[法华文句云]供养诸佛者。若作外事供养。以一时一食。一华一香。普供养一切佛。无前无后。一时等供。于一尘中。出种种尘。亦复如是。若作内观者。圆智导众行。圆智名为佛。众行资圆智。即是供养佛。若行资余智。不是供养佛。众行资圆智。是名供养佛。普门者。福能转寿。如珠雨宝罗汉尚能回福为寿。况普门示现。以不思议福。转成种智。即福智不二。名之为转)。

  (△[玄义云]行有五种不同。一圣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婴儿行。谓示同三乘七方便人所修之行。五病行。谓示为六道之身。现有三障之相。此之次第五行。菩萨所修。如涅槃云。复有一行。名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大乘是圆因。大涅槃是圆果。菩萨能修此之一行。故名修行普)。

  ([○@卍]三总结释成二)。

  (CB17565一结答所问)。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疏】圆照三昧者。即一行三昧也。([起信疏云]文殊般若经。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论云。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故云缘心自在。([补遗云]耳识初缘音声。故云缘心。不循前尘。故云自在[温陵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是从耳门得圆照也)此即一经所宗。首楞严定。文殊所赞。得真圆通。诸佛交光。同庆此说。后学至此。幸冀留心。无谓聊尔也。复次。总上诸文。对三观者。由泯相澄神观。故寂灭现前。由起幻销尘观。故获二殊胜。由绝待灵心观。故四不思议。亦是即空即假即中观也。详文可见。

  (CB17565二叙叹得名)。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疏】眼观耳听。略举六根之二也。或观此听闻([补遗云]于闻听中用观。观其闻性也)一根旋复。六用不成。故十方圆明。惟一宝觉。由此得名。亦遍一切。

  (○[法华文句云]观有多种。谓析观。体观。次第观。圆观。析观者。灭色入空也。体观者。即色是空也。次第观者。从析观乃至圆观也。圆观者。即析观是实相。乃至次第观亦实相也。今拣三观惟论圆观。世亦多种。谓有为世。无为世。二边世。不思议世。有为世者。三界世也。无为世者。二涅槃也。二边世者。生死涅槃也。不思议世者。实相境也。简却诸世。但取不思议世。音者。机也。机亦多种。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人天机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二乘机者。厌畏生死。欣尚涅槃也。菩萨机者。先人后己。慈悲仁让也。佛机者。一切诸法中。悉以等观入。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也。拣却诸音之机。唯取佛音之机而设应。以此机应因缘。故名观世音)。

  (○[清凉云]观即能观。通一切观。世是所观。通一切世。云音者。亦通所观。即所救一切机。今别释观者。谓三业归依。观通心眼。了见诸相而无所著。彻见体性。空有无碍。一切种智。圆顿观察。故经云。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诸风火。普明照世间。皆是观义。世略有三。谓三世界。若山若水。县崖邃谷。畏难之处。器世间也。无量众生。即众生世间。亦观佛会所有众生。常在一切诸如来所。即是观察智正觉世间)。

  (○[悲华经云]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此佛世界。名删提岚。佛名宝藏如来。有转轮王。名无诤念。时王千子。及八万四千诸小王等。悉皆供养如来。第一太子不眴。终竟三月供养。作如是言。世尊。今我以大音声。告诸众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阿耨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宝藏佛。寻为授记。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于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后分之中。当得作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其第二子得大势。第三子文殊师利。第八子普贤。皆同时授记。按清凉入法界钞。引千手眼陀罗经。依无量寿经。继无量寿。次当作佛。号宝王功德山王佛。此悲华经。是苕溪熏闻所引。并是大圣迹门。故略载之)。

  (CB17561二庆说难思。正在观音。旁兼余圣。文四)。

  【科】(卍一诸佛交光)。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疏】耳根圆通。五根总摄。称可诸佛。说证皆同([释要云]五体放光。表余五根。一时解脱故)及大菩萨。阿罗汉者。即前二十五圣。说圆通人。印说皆是。无非圆通。故放宝光。流灌其顶。林木池沼。演法音者。既号圆通。彼我同畅。智周万物。何法不宣。交光如网。圆张大教也([孤山云]宝光交照。表自他之理[牙-(必-心)+?]融。林木演音显依正之性不二。印前所证。尽契佛心)。

  (△[无尽云]此所谓尘尘尔。法法尔)。

  (卍二大众蒙益)。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疏】耳闻圆观。顶触智光。观音三昧。一时同获。此则二十四圣。同会观音一门。皆得名为金刚三昧也。([补遗云]通指圆定。名为金刚。亦首楞严之异名也。下文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等)。

  (卍三雨华饰界)。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疏】法身体素。天龙之所忽劣。今将显现。如空宝严。万行集成。故华间错([释要云]百宝华者。万行因华。庄严本有法身。方彰妙果也)。

  (△[吴兴云]此表大众。于第一义天。以四十位真因之华。而严果德也)。

  (卍四合国宣音)。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疏】根尘销复。法界圆成。故山河不现。合成一界也。([释要云]山河不现。九界依正。一念全空。合成一界。佛界圆显也)。

  (△[吴兴云]又表发真归元。空界殒裂。唯一寂光土。是事希有。故咏歌之)。

  (△[温陵云]天雨宝华空现宝色。地隐山河。界含刹土。表证圆通性。无作妙行。自然纷披。宝明空觉。自然发现。有为习漏。当不复生。众尘廓然。无复隔越。梵呗敷奏者。使法界永离众苦。常得妙乐也)梵摩云净。具云呗匿。正云婆师。此翻赞叹([孤山云]以梵天之音。赞叹歌咏于三宝也)。

  (○[引证][法苑珠林云]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章。呗者短偈以流颂。经言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也。长阿含云。具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十诵律云。为诸天闻呗心喜。故开呗声也)。

  (○[宣律师云]梵者。净也。实惟天音。色界诸天。来观佛者。皆陈赞诵。经有其事。祖而习之。故存本因。谓声为梵。寻呗匿也。亦本天音。唐翻为静。深得其理。谓众将散。恐涉乱缘。故以呗约令无逸也)。

  (○[寄归传云]西国礼敬。盛传赞叹。大乘小乘。咸同修习。此有六意焉。一能知佛德之深远。二体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净。四令胸藏开通。五令处众不惶。六乃长命无病)。

  (○[宣验记云]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深感神理。弥悟法应。遂摹其声节。写为梵呗。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梵音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经文十者纯音无尘。唯其纯音无尘。是以称观音也。交光云。音字应是闻字之误。此师穿凿。背理如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念诵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