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四十五之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阿僧只品第三十
初来意有二一通谓前三品别答前问此下三品总明等觉深奥故二别谓前既智圆证极此品校量行德难思故次来也又难思佛德菩萨尽穷故亦为远答变化海故故下偈中广显变化大用又通显一部之数量故(初来意者一通以后三品对前三品二别辨者则此品对十忍品自有三意一答第二会初二一为远答下答第一会中十海三又通下显一部之数初中复有二意一直辨菩萨二又难思下明菩萨知佛德下科偈文亦具此二意)。
二释名者阿之言无僧只曰数全带数名若晋本云心王菩萨问阿僧只品兼能问人即人法双举及菩萨所问之算数梵本同此然僧只是十大数之创首经论多用故以标名又显此数即离数故寄无数标名(全带数名者无数乃是一百二十四数之一故人法双举者若人法不同即是相违下言及菩萨所问之数即是依主然僧下通妨妨云僧只非是后数何以偏摽通意可知)三宗趣者寄数显德分齐为宗令知普贤诸佛离数重重无尽为趣。
四正释文此下三品总显深奥即为三别此品明胜德无数次品明尽一切时后品明遍一切处然此三品初一通明佛菩萨德次品正显佛德兼明菩萨后品唯明菩萨所以尔者亦是等觉亦名佛故位后普贤是佛菩萨故(四释文下此先总科有二一直就法科然此三品下约人料拣)。
尔时心王菩萨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演说阿僧只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
今初一品先问后答问中二先牒佛所说后世尊下正明咨问今初所以心王问者表数不离心数与非数皆自在故又显此数统收前后辨超胜故所以偏问十者举后摄初显无尽故前后文中多用此故故文云如来演说但问本数已摄诸转(表数不离者此释心字数与非数下释王字王以自在为义故又显此数下双明心王二字心者统摄诸法一切最胜故王者统御四海为最胜故所以偏问下料拣所问言转者谓阿僧只阿僧只为一阿僧只转等)。
世尊云何阿僧只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耶。
佛告心王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为欲令诸世间入佛所知数量之义而问如来应正等觉。
第二佛告下答中四一赞问成益令入佛所知数者以是圆教所明深广无涯唯佛方测不同凡小所知如黄帝算法但有二十三数始从一二终至正载已说天地不容小乘六十已至无数此有百二十四倍倍变之故非余测故数之终寄不可说况复偈初更积不可说历诸尘刹以显无尽所以佛自答者正表难思故又明此品统语因位终德故佛说之(始从一二者从一至十为十次有十三数谓十十为百十百为千次万亿兆京垓梓壤沟涧正载言载者天地不能容载故小乘六十者即俱舍论说六十向后更无数也即第十二论引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企耶是第五十二数彼文具列从一至十为十乃至跋罗搀为一阿僧企耶于此数中亡失余八但五十二今云小乘六十已至无数者此之无数谓此外更无非是阿僧企耶也)。
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二善男子下诫听许说。
时心王菩萨唯然受教。
三时心王下敬受尊命。
佛言善男子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多阿??多阿??多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羯罗矜羯罗矜羯罗为一阿伽罗阿伽罗阿伽罗为一最胜最胜最胜为一摩婆(上声)。
罗摩婆罗摩婆罗为一阿婆(上声)罗阿婆罗阿婆罗为一多婆(上声)罗多婆罗多婆罗为一界分界分界分为一普摩普摩普摩为一祢摩祢摩祢摩为一阿婆(上声)钤阿婆钤阿婆钤为一弥伽(上声)婆弥伽婆弥伽婆为一毗攞伽毗攞伽毗攞伽为一毗伽(上声)婆毗伽婆毗伽婆为一僧羯逻摩僧羯逻摩僧羯逻摩为一毗萨罗毗萨罗毗萨罗为一毗赡婆毗赡婆毗赡婆为一毗盛伽毗盛伽毗盛伽为一毗素陀毗素陀毗素陀为一毗婆诃毗婆诃毗婆诃为一毗薄底毗薄底毗薄底为一毗佉担毗佉担毗佉担为一称量称量称量为一一持一持一持为一异路异路异路为一颠倒颠倒颠倒为一三末耶三末耶三末耶为一毗睹罗毗睹罗毗睹罗为一奚婆(上声)罗奚婆罗奚婆罗为一伺察伺察伺察为一周广周广周广为一高出高出高出为一最妙最妙最妙为一泥罗婆泥罗婆泥罗婆为一诃理婆诃理婆诃理婆为一一动一动一动为一诃理蒲诃理蒲诃理蒲为一诃理三诃理三诃理三为一奚鲁伽奚鲁伽奚鲁伽为一达攞步陀达攞步陀达攞步陀为一诃鲁那诃鲁那诃鲁那为一摩鲁陀摩鲁陀摩鲁陀为一忏慕陀忏慕陀忏慕陀为一瑿攞陀瑿攞陀瑿攞陀为一摩鲁摩摩鲁摩摩鲁摩为一调伏调伏调伏为一离憍慢离憍慢离憍慢为一不动不动不动为一极量极量极量为一阿么怛罗阿么怛罗阿么怛罗为一勃么怛罗勃么怛罗勃么怛罗为一伽么怛罗伽么怛罗伽么怛罗为一那么怛罗那么怛罗那么怛罗为一奚么怛罗奚么怛罗奚么怛罗为一鞞么怛罗鞞么怛罗鞞么怛罗为一钵罗么怛罗钵罗么怛罗钵罗么怛罗为一尸婆么怛罗尸婆么怛罗尸婆么怛罗为一翳罗翳罗翳罗为一薜罗薜罗薜罗为一谛罗谛罗谛罗为一偈罗偈罗偈罗为一窣步罗窣步罗窣步罗为一泥罗泥罗泥罗为一计罗计罗计罗为一细罗细罗细罗为一睥罗睥罗睥罗为一谜罗谜罗谜罗为一娑攞荼娑攞荼娑攞荼为一谜鲁陀谜鲁陀谜鲁陀为一契鲁陀契鲁陀契鲁陀为一摩睹罗摩睹罗摩睹罗为一娑母罗娑母罗娑母罗为一阿野娑阿野娑阿野娑为一迦么罗迦么罗迦么罗为一摩伽婆摩伽婆摩伽婆为一阿怛罗阿怛罗阿怛罗为一醯鲁耶醯鲁耶醯鲁耶为一薜鲁婆薜鲁婆薜鲁婆为一羯罗波羯罗波羯罗波为一诃婆婆诃婆婆诃婆婆为一毗婆(上声)罗毗婆罗毗婆罗为一那婆(上声)罗那婆罗那婆罗为一摩攞罗摩攞罗摩攞罗为一娑婆(上声)罗娑婆罗娑婆罗为一迷攞普迷攞普迷攞普为一者么罗者摩罗者么罗为一?么罗?么罗?么罗为一钵攞么陀钵攞么陀钵攞么陀为一毗伽摩毗伽摩毗伽摩为一乌波?多乌波?多乌波?多为一演说演说演说为一无尽无尽无尽为一出生出生出生为一无我无我无我为一阿畔多阿畔多阿畔多为一青莲华青莲华青莲华为一钵头摩钵头摩钵头摩为一僧只僧只僧只为一趣趣趣为一至至至为一阿僧只阿僧只阿僧只为一阿僧只转阿僧只转阿僧只转为一无量无量无量为一无量转无量转无量转为一无边无边无边为一无边转无边转无边转为一无等无等无等为一无等转无等转无等转为一不可数不可数不可数为一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为一不可称不可称不可称为一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为一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为一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此又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不可说转。
四佛言下正答所疑于中二先长行明能数之数广多后偈颂显所数之德无尽今初问乃举后难知答则始终具说初言一百洛叉为一俱??者是中等数洛叉是万俱??是亿故光明觉品云过一亿梵本皆云俱??故若依俱舍以洛叉为亿则俱??当兆也若兼取一十百千万等下数法则通有百三十七数由前易故略不说之俱??已下并是上等数法倍倍变故余如光明觉品说其中多存梵音但是数名更无别理末后云此又不可说不可说者若类前具牒便有四个不可说字故译家云此又二字替一不可说不可说为译之巧(若依俱舍者彼论十一释三轮颂云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谓十一亿是此方言下洛叉即是梵语若并从此方合云下八亿是水余凝结成金故知以洛叉为亿便有四个者谓取前例合云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不可说转上两不可说不可说是所积之一数谓一个不可说不可说两个不可说不可说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个不可说不可说故有四个今以此又二字替却两个不可说字岂非妙耶所以举此者以刊定记破经此又字为长故)。
尔时世尊为心王菩萨而说颂言。
不可言说不可说充满一切不可说不可言说诸劫中说不可说不可尽。
不可言说诸佛刹皆悉碎末为微尘一尘中刹不可说如一一切皆如是。
此不可说诸佛刹一念碎尘不可说念念所碎悉亦然尽不可说劫恒尔。
此尘有刹不可说此刹为尘说更难以不可说算数法不可说劫如是数以此诸尘数诸劫一尘十万不可说。
第二偈颂百二十偈大分为二前六明普贤德广说不可尽余偈明佛德深广普贤穷究前中分二前四偈半明能数多后一偈半显所数广今初积数自有十重以显无尽是知上至不可说转尚约顺机据佛所知实无尽故言十重者一初句积不可说至不可说然此应积最后不可说不可说转而但积不可说者有二义故一取言易故下偈多用故二表言所不及之数故二次三句将上所积充满一切不可说中于中初句标后二句释谓何者是一切不可说释云不可说劫中说不尽者三半偈将上诸不可说一一是一刹皆碎为尘四半偈即前一一尘有不可说刹五半偈将前诸尘中刹一念遍碎为尘六半偈念念碎尘复尽多劫七一句明前所碎尘复有多刹八一句即此多刹复碎为尘九半偈以多算数经于多劫数上诸尘云如是数十以上诸尘数劫一尘有十万个不可说劫如是重重无尽无尽。
尔劫称赞一普贤无能尽其功德量于一微细毛端处有不可说诸普贤一切毛端悉亦尔如是乃至遍法界。
第二显所数广中略举三重一将上诸劫赞一普贤之德不尽二况一尘中有多普贤三况遍法界尘皆有多矣是知德无尽故若不以称性之心思之心惑狂乱。
一毛端处所有刹其数无量不可说尽虚空量诸毛端一一处刹悉如是。
彼毛端处诸国土无量种类差别住有不可说异类刹有不可说同类刹。
不可言说毛端处皆有净刹不可说种种庄严不可说种种奇妙不可说。
第二一毛端下一百一十四偈明佛德深广普贤穷究即广显变化之相于中二前九十一颂明果德无碍因位善穷后不可言说诸如来下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前中亦二先明果法无碍后菩萨悉能下明因位善穷前中亦二先三偈明依报自在(明果德深广者趣入约证诣前善穷约解了又所举德一约无碍二约深广则二不同然趣入善穷应通无碍深广盖影略耳)。
于彼一一毛端处演不可说诸佛名一一名有诸如来皆不可说不可说。
一一诸佛于身上现不可说诸毛孔于彼一一毛孔中现众色相不可说不可言说诸毛孔咸放光明不可说。
后于彼一一毛端处演不可说下明依正融摄即入自在于中五初二偈半依中现正。
于彼一一光明中悉现莲华不可说于彼一一莲华内悉有众叶不可说。
不可说华众叶中各现色相不可说彼不可说诸色内复现众叶不可说。
叶中光明不可说光中色相不可说此不可说色相中一一现光不可说。
光中现月不可说月复现月不可说于不可说诸月中一一现光不可说。
于彼一一光明内复现于日不可说于不可说诸日中一一现色不可说。
于彼一一诸色内又现光明不可说于彼一一光明内现不可说师子座。
一一严具不可说一一光明不可说光中妙色不可说色中净光不可说。
于彼一一净光内复现种种妙光明此光复现种种光不可言说不可说。
如是种种光明内各现妙宝如须弥一一光中所现宝不可言说不可说。
二于彼一一光明下十一偈半正中现依初现莲华光明。
彼如须弥一妙宝现众刹土不可说尽须弥宝无有余示现刹土皆如是。
以一刹土末为尘一尘色相不可说众刹为尘尘有相不可言说不可说如是种种诸尘相皆出光明不可说。
后彼如须弥下净土之用。
光中现佛不可说佛所说法不可说法中妙偈不可说闻偈得解不可说。
不可说解念念中显了真谛不可说示现未来一切佛常演说法无穷尽。
一一佛法不可说种种清净不可说出妙音声不可说转正法轮不可说。
于彼一一法轮中演修多罗不可说于彼一一修多罗分别法门不可说。
于彼一一法门中又说诸法不可说于彼一一诸法中调伏众生不可说。
三光中现佛下五偈依中现正说法。
或复于一毛端处不可说劫常安住如一毛端余悉然所住劫数皆如是。
四或复下一偈明现时常住。
其心无碍不可说变化诸佛不可说一一变化诸如来复现于化不可说。
彼佛法身不可说彼佛分身不可说庄严无量不可说往诣十方不可说。
周行国土不可说观察众生不可说清净众生不可说调伏众生不可说。
彼诸庄严不可说彼诸神力不可说彼诸自在不可说彼诸神变不可说。
所有神通不可说所有境界不可说所有加持不可说所住世间不可说。
清净实相不可说说修多罗不可说于彼一一修多罗演说法门不可说。
于彼一一法门中又说诸法不可说于彼一一诸法中所有决定不可说。
于彼一一决定中调伏众生不可说不可言说同类法不可言说同类心。
不可言说异类法不可言说异类心不可言说异类根不可言说异类语。
念念于诸所行处调伏众生不可说所有神变不可说所有示现不可说于中时劫不可说于中差别不可说。
五其心无碍下十偈半明自在调生。
菩萨悉能分别说诸明算者莫能辨。
第二因位善穷中二先半偈结前生后。
一毛端处大小刹杂染清净粗细刹如是一切不可说一一明了可分别。
以一国土碎为尘其尘无量不可说如是尘数无边刹俱来共集一毛端。
此诸国土不可说共集毛端无迫隘不使毛端有增大而彼国土俱来集。
于中所有诸国土形相如本无杂乱如一国土不乱余一切国土皆如是。
虚空境界无边际悉布毛端使充满如是毛端诸国土菩萨一念皆能说。
于一微细毛孔中不可说刹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
入时劫数不可说受时劫数不可说于此行列安住时一切诸劫无能说。
如是摄受安住已所有境界不可说入时方便不可说入已所作不可说。
余偈正显因德于中有十初八偈明帝网身土是起行处又前文明其展遍此明包容文影略耳言毛孔悉能受诸刹等者称法性之一毛故受多刹而无外不坏相之多刹安遍悟者之一毛内外缘起非即离故(称法性之一毛者此中文亦影略若具诸刹毛孔皆有称性及不坏相义今毛上取称性义故如法性之无外刹上取不坏相义故不遍称性之毛而着悟者之言更有一意亦文影略谓毛安悟者则显刹因迷有迷则有分悟则无边前义直就法论后义约人取法思之可见内外缘起者亦有二义一约内外共为缘起由不即故有能所入由不离故故得相入二约内外缘起与真法性不即不离此复二义一由内外不即法性故有能所入不离法性故毛能包刹能遍入二者毛约不离法性如理而包刹约不即法性不遍毛孔思之成观)。
意根明了不可说游历诸方不可说勇猛精进不可说自在神变不可说。
所有思惟不可说所有大愿不可说所有境界不可说一切通达不可说。
身业清净不可说语业清净不可说意业清净不可说信解清净不可说。
妙智清净不可说妙慧清净不可说了诸实相不可说断诸疑惑不可说。
出离生死不可说超升正位不可说甚深三昧不可说了达一切不可说。
二意根明了下五偈三业勤勇行。
一切众生不可说一切佛刹不可说知众生身不可说知其心乐不可说。
知其业果不可说知其意解不可说知其品类不可说知其种性不可说。
知其受身不可说知其生处不可说知其正生不可说知其生已不可说。
知其解了不可说知其趣向不可说知其言语不可说知其作业不可说菩萨如是大慈悲利益一切诸世间。
三一切众生下应器摄生行。
普现其身不可说入诸佛刹不可说见诸菩萨不可说??生智慧不可说。
请问正法不可说敷扬佛教不可说现种种身不可说诣诸国土不可说。
示现神通不可说普遍十方不可说处处分身不可说亲近诸佛不可说。
作诸供具不可说种种无量不可说清净众宝不可说上妙莲华不可说最胜香鬘不可说供养如来不可说。
清净信心不可说最胜悟解不可说增上志乐不可说恭敬诸佛不可说。
四普现其身下五偈半明游方供佛行。
修行于施不可说其心过去不可说有求皆施不可说一切悉施不可说。
持戒清净不可说心意清净不可说赞叹诸佛不可说爱乐正法不可说。
成就诸忍不可说无生法忍不可说具足寂静不可说住寂静地不可说。
起大精进不可说其心过去不可说不退转心不可说不倾动心不可说。
一切定藏不可说观察诸法不可说寂然在定不可说了达诸禅不可说。
智慧通达不可说三昧自在不可说了达诸法不可说明见诸佛不可说。
修无量行不可说??广大愿不可说甚深境界不可说清净法门不可说。
菩萨法力不可说菩萨法住不可说彼诸正念不可说彼诸法界不可说。
修方便智不可说学甚深智不可说无量智慧不可说究竟智慧不可说。
彼诸法智不可说彼净法轮不可说彼大法云不可说彼大法雨不可说。
彼诸神力不可说彼诸方便不可说入空寂智不可说念念相续不可说。
无量行门不可说念念恒住不可说。
五修行于施下广修十度行。
诸佛刹海不可说悉能往诣不可说诸刹差别不可说种种清净不可说。
差别庄严不可说无边色相不可说种种间错不可说种种妙好不可说。
清净佛土不可说杂染世界不可说。
六诸佛刹海下二偈半游刹自在行。
了知众生不可说知其种性不可说知其业报不可说知其心行不可说。
知其根性不可说知其解欲不可说杂染清净不可说观察调伏不可说。
变化自在不可说现种种身不可说修行精进不可说度脱众生不可说。
示现神变不可说放大光明不可说种种色相不可说令众生净不可说。
七了知众生下明调伏众生行。
一一毛孔不可说放光明网不可说光网现色不可说普照佛刹不可说。
勇猛无畏不可说方便善巧不可说调伏众生不可说令出生死不可说。
清净身业不可说清净语业不可说无边意业不可说殊胜妙行不可说。
成就智宝不可说深入法界不可说菩萨总持不可说善能修学不可说。
智者音声不可说音声清净不可说正念真实不可说开悟众生不可说。
具足威仪不可说清净修行不可说成就无畏不可说调伏世间不可说。
诸佛子众不可说清净胜行不可说称叹诸佛不可说赞扬无尽不可说。
世间导师不可说演说赞叹不可说。
八一一毛孔不可说下七偈半三业深净行。
彼诸菩萨不可说清净功德不可说。
彼诸边际不可说能住其中不可说住中智慧不可说尽诸劫住无能说。
欣乐诸佛不可说智慧平等不可说善入诸法不可说于法无碍不可说。
三世如空不可说三世智慧不可说了达三世不可说住于智慧不可说。
殊胜妙行不可说无量大愿不可说清净大愿不可说成就菩提不可说。
诸佛菩提不可说??生智慧不可说分别义理不可说知一切法不可说。
严净佛刹不可说修行诸力不可说长时修习不可说一念悟解不可说。
诸佛自在不可说广演正法不可说种种神力不可说示现世间不可说。
清净法轮不可说勇猛能转不可说种种开演不可说哀愍世间不可说。
九彼诸菩萨下愿智自在行。
不可言说一切劫赞不可说诸功德不可说劫犹可尽不可说德不可尽。
十不可言说一切劫下一偈结德无尽。
不可言说诸如来不可言说诸舌根叹佛不可言说德不可说劫无能尽。
十方所有诸众生一切同时成正觉于中一佛普能现不可言说一切身。
此不可说中一身示现于头不可说此不可说中一头示现于舌不可说。
此不可说中一舌示现于声不可说此不可说中一声经于劫住不可说。
如一如是一切佛如一如是一切身如一如是一切头如一如是一切舌。
如一如是一切声不可说劫恒赞佛不可说劫犹可尽叹佛功德无能尽。
第二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中先果后因前中三初六偈总叹佛德。
一微尘中能悉有不可言说莲华界一一莲华世界中贤首如来不可说。
乃至法界悉周遍其中所有诸微尘世界若成若住坏其数无量不可说。
一微尘处无边际无量诸刹普入来十方差别不可说刹海分布不可说。
二一微尘中能悉有下别明依报。
一一刹中有如来寿命劫数不可说诸佛所行不可说甚深妙法不可说。
神通大力不可说无障碍智不可说入于毛孔不可说毛孔因缘不可说。
成就十力不可说觉悟菩提不可说入净法界不可说获深智藏不可说。
三一一刹中有如来下三偈别明正报。
种种数量不可说如其一切悉了知种种形量不可说于此靡不皆通达。
种种三昧不可说悉能经劫于中住于不可说诸佛所所行清净不可说。
得不可说无碍心往诣十方不可说神力示现不可说所行无际不可说。
往诣众刹不可说了达诸佛不可说精进勇猛不可说智慧通达不可说。
于法非行非不行入诸境界不可说不可称说诸大劫恒游十方不可说。
方便智慧不可说真实智慧不可说神通智慧不可说念念示现不可说。
于不可说诸佛法一一了知不可说。
第二种种数量下明因德趣入于中二先自分行。
能于一时证菩提或种种时而证入。
毛端佛刹不可说尘中佛刹不可说如是佛刹皆往诣见诸如来不可说。
通达一实不可说善入佛种不可说诸佛国土不可说悉能往诣成菩提。
国土众生及诸佛体性差别不可说如是三世无有边菩萨一切皆明见。
后能于一时证菩提下胜进行且从相显略科然上诸德德德圆融无尽无尽唯忘怀体之(且从相显下结释显深)。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四十五之一
音释
俱胝
(梵语也此云百亿胝张尼切)。
阿??多
(梵语也此云万亿??弋渚切)。
矜羯罗
(矜居陵切羯居谒切)。
阿婆钤
(钤其廉切)。
毗攞伽
(攞来可切)。
僧羯逻
(逻朗可切)。
毗佉担
(佉丘迦切担都蓝切)。
瑿攞陀
(瑿音医)。
[鞥-合+田]么怛罗
([鞥-合+田]骈迷切)。
窣步罗
(窣苏殳切)。
睥罗
(睥匹诣切)。
娑攞荼
(荼同都切)。
醯鲁耶
(醯馨夷切)。
乌波跋多
(跋蒲末切已上并数量皆梵语也)。
迫隘
(迫博陌切迫迮也隘乌懈切狭隘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四十五之二 弊六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寿量品第三十一
初来意者夫玄鉴虚朗出乎数域之表岂有殊形万状修短之寿哉然应物随机能无不形而无不寿故上品彰其实德此品以辨随机虽少至多显时无不遍即前多德之一故粗广之亦为远答寿量海故所以来也(初来意中二先立理正显十身寿量且寄三身明之谓真身无修短应身示有修短玄谓玄理鉴谓鉴照理智??契以为真身玄故则虚凝鉴故则朗彻出乎数不可语其寿命短长出乎域不可言其形量所在又出乎数不可说其一身多身出乎域不可同其人天之寿若开上能所证别则三身义具然应物下辨其应化故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所现众色形今入此法中又云如来真身本无二应物随机遍十方等)二释名者寿谓报命量即分限染净土之报寿随机见之分限以显无尽之命无限之量寿之量故寿有斯量通二释也别行经名无边佛土经即以处显人(二释名者亦依真应以立其名然诸经论说三身寿量化则有始有终长短万品报则有始无终一得永常法身无始无终凝然不变故法华中以伽耶生双林灭化身也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报身也常住不灭法身也此经宗意三身既融三寿无碍即长能短即短恒长无长无短长短存焉一一圆融言思斯绝)三宗趣者应物修短为宗显穷来际无限为趣以就同教且积劣之胜若就别教则修短圆融故。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
次正释文初集经者叙而心王说者以领旨故佛寿自在故。
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陁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善灯世界一劫于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刹为一日一夜妙光明世界一劫于难超过世界法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难超过世界一劫于庄严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刹为一日一夜庄严慧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月智佛刹为一日一夜。
二佛子下正说于中三初别举十刹相望。
佛子如是次第乃至过百万阿僧只世界。
次佛子如是下举略显广。
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及诸同行大菩萨等充满其中。
三最后世界下举其玄极且如以劫为日未历十重则劫不可说况百万僧只则最后之刹已邻刹海平等故举普贤等充满明极位所居由此名为兼显菩萨(已邻刹海者犹有数限故致邻言刹海平等无数量故)。
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初来意者上约化益尽一切时今明菩萨遍一切处故次来也故僧只中明法界毛端之处皆有多多普贤此则据实而谈今约机缘所宜指有方所使物欣厌翘心有归若知能住菩萨毛含刹海所住之处尘纳无边则未有一方非菩萨住亦远答前寿量海问菩萨随机住寿异故昔将此品远答第二会初问意十句非唯义意不同抑亦文不相次。
二释名者菩萨大悲随机住处能住非一故名曰诸诸菩萨之住处故以为名。
三宗趣者随机应感方所为宗使物归凭及悟无方为趣。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
次正释文文中二先集经者叙亦心王说者随所统王皆自在故亦表心随智住无障碍故。
佛子东方有处名仙人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金刚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二佛子下正说住处有二十二处前十依八方山海以上下非凡至故不明之山海包藏仁智栖止表大智高深故能止能照故后十二处城邑杂居曲尽物机表大悲无遗故则知菩萨无不在矣今初第六是海中之山第十海中之窟余皆是山一仙人山者相传是东海蓬莱山若尔则亦兼海(山海包藏下释山海意此句约事山藏海约言仁智栖止者寄外典说夫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云仁者好山如山之安固不动智者好水如水之清鉴洗涤流止从缘故非要仁即住山智即近水也表大智下正约所表唯一大智双合上二高如山深如海止即是山照即是海)。
南方有处名胜峰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法慧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五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二胜峰即德云所住晋本名楼阁山即婆施罗所居。
西方有处名金刚??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精进无畏行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三金刚焰在西海之濵。
北方有处名香积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香象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四香积山昔云应是雪北之香山(昔云等者凡有应是之言即是带疑事难融会不可勇知固当多闻阙疑矣言当北者俱舍论说雪北香南有阿耨达池故知雪山在香之南至)。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五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清凉山?文分六一略释经文然略有二名言代州五台即五台县及繁峙两县之界往者非一可略言也表我大圣下第二彰其所表多出金刚顶瑜伽亦有以理推析言大圣者即文殊也不指其名直言大圣今山中称念但云大圣菩萨即举总称别指吉祥耳言五智者若准佛地经论五法摄大觉性谓四智菩提一真法界依金刚顶即一真法界名清净法界智故成五智二五眼可知三言五部者一佛部二金刚部三宝部四莲华部五羯磨部一切诸天真言皆属宝部诸鬼神真言属羯磨部四五阴者即我五阴表是五台中有大觉即不动智佛妙慧自在即是文殊五言首戴五佛之冠者诸大菩萨多有此冠而大圣不论戴冠六复常有五髻然诸五类例大同谓当中髻即中台表之毗卢遮那佛居是佛部主法界清净智亦佛眼也其东一髻即是东台是阿閦佛居为金刚部主是大圆镜智即是慧眼其南一髻即是南台宝生如来所居是宝部主是平等性智即是天眼其西一髻即是西台阿弥陀如来所居是莲华部主即妙观察智即是法眼其北一髻即是北台不空成就如来所居是羯磨部主是成所作智即是肉眼七若配五乘中即佛乘东菩萨乘南缘觉乘西声闻乘北人天乘若人天乘别北即人乘合佛菩萨余如次第八若清五浊但取五不同不必如次若配五阴中即识阴东为行阴南为想阴西为受阴北为色阴例为其次识为主故然五如来皆有种子一一观行各各不同学密教者方知其要今但略属而已)然但云东北方者其言犹漫案宝藏陀罗尼经云我灭度后于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菩萨众于中说法及与无量无数药叉罗刹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围绕供养恭敬斯言审矣(然但云下三定方所以经不指国名但云东北故引经定所以此经不指者以在八方之例余之七方皆不指国名在下文故今恐浅识者惑故引经证此经亦名八字陀罗尼经广说文殊之德?引犹略今更引之谓彼经金刚密迹主菩萨问如来云文殊师利于何处方面住复何方面能行利益如来答云我灭度已下?文全引下有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变身为童真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邑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形为老状亦现饥寒苦巡行坊市廛求乞衣肘宝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使令发信心信心既发已为说六度法领万诸菩萨居于五顶山放亿众光明人天成悉睹罪垢皆消灭或得闻持法一切陀罗尼秘密深藏门修行证实法究竟佛果愿具空三昧门习尽泥洹路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界下更广赞其德不能繁叙要当寻经)其山灵迹备诸传记余幼寻兹典每至斯文皆掩卷长叹遂不远万里委命栖托圣境相诱十载于兹其感应昭着盈于耳目及夫夏景胜事尤多历历龙宫夜开千月纤纤细草朝间百华或万圣罗空或五云凝岫圆光映乎山翠瑞鸟翥于烟霄唯闻大圣之名无复人间之虑入圣境者接武革凡心者架肩相视互谓非凡触目皆为佛事其山势寺宇难以尽言(其山灵迹下四显圣灵于中有二初略指诸文本传甚广略有六门一立名标化二封域里数三台顶塔庙四诸寺庙宇五古今灵应六闻名礼敬功德然今文中皆已略有今初二句通指前五门地里志云其山层盘秀峙路径舒深灵岳神溪非薄俗所居悉是楼神禅寂之士??搜造微之俦矣余幼寻下二自述见闻于中有三先叙至山源由由此菩萨住处清凉山之文当时逆?乱常兵戈蜂起豺狼满路山川阻绝不惮而游故云委命栖托远虽五千反覆万里始本暂游日复一日倾驰圣境一十五年作?至斯正当十载其山势寺宇下略指佳境其山在长安东北一千六百里离代州之东南百余里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接孟津长流一带北临绝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汾阳为大国之艮背回泊日月蓄泄云龙虽积雪夏凝而名花万品寒风劲烈而瑞草千般丹嶂横开翠屏叠起排云拨雾时逢物外之峰扪萝履危每到非常之境白云凝布夺万里之澄江果日将升见三尺之大海五峰一一难具言也言寺宇者北齐崇敬置立伽蓝见有故坏二百余所当时栖托寺有八焉贞元已来数早过十或五峰抱出或双岭中开或叠起岩中或耸居云外不可具言也)自大师晦迹于西天妙德扬辉于东夏虽法身长在而鸡山空掩于荒榛应现有方而鹫岭得名于兹土神僧显彰于灵境宣公上禀于诸天汉明肇启于崇基魏帝中孚于至化北齐数州以倾俸有唐九帝之回光(自大师下五徴源由兼彰圣迹初对正叙本源大集经中佛将涅盘委诸菩萨分卫大千此土多有毒龙为害人多爱乐大乘故妙吉祥菩萨处斯以行化故云妙德扬辉于东夏文殊般泥洹经云若但闻名者除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者恒生佛家若称名字一日七日文殊必降若有宿障梦中得见得见形像斯人位阶圣果应化广大故曰扬辉次对成上两句初成上大师晦迹兼通妨难谓有问言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何言晦迹故今云二圣之本本皆湛然二圣之迹迹有隐显今灵鹫山尽是荒芜所谓难山即是鸡足亦鹫岭所管应现下成上扬辉于东夏山似灵鹫故言鹫岭得名次下当说神僧等者感通传云字文后周时文殊化为梵僧来游此土云欲礼拜迦叶佛说法处并往文殊师利所住之处名清凉山唐初长安师子国僧九十九夏三果人也闻斯圣迹跣行至此礼清凉山皆神僧显彰也宣公等者南山感通传云时有天人姓陆名玄畅来诣云弟子周穆王时生天余乃问曰宇内所疑自昔相传文殊在清凉山领五百仙人说法经中说文殊久住娑婆世界娑婆则大千之总号如何偏在此方天人答曰文殊是诸佛先师随缘利见应变不同大士大功非凡境界不劳评薄但知多在清凉五台之中往往有人见之不得不信故云上禀于诸天又今山南有清凉府五台县山北有五台府亦可万代之龟镜故无惑矣汉明等者按感通传云今五台山东南三十里现有大孚灵鹫寺两堂旧迹犹存南有花园可二顷许四时??影人莫究之或云是汉明所立又云魏文所作互说不同如何天答曰俱是二帝所作周穆王时已有佛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周穆于中造寺供养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汉明之初摩胜天眼亦见有塔请帝王立寺山形似于灵鹫故号为大孚灵鹫寺大孚者弘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劝人花园今在寺前后之君王或改为大花园寺至则天大圣皇后与于阗三藏译华严经见菩萨住清凉山因改为大华严寺为五顶攒拥中开山心离坎乾坤得其中理千岩耸秀万壑森沉拔鹫岭之仙峰成华严之一叶信可谓众灵翔集之冲府参贤观圣之玄都矣所以前云鹫岭得名于兹土北齐等者传云北齐高帝笃崇大教置二百余寺于兹山割八州租税而供山众衣药之资至今犹有五道场庄有唐等者自我大唐至于今圣相继九叶无不回于圣鉴言今圣者当德宗帝倾仰灵山御劄天衣每光于五顶中使香药不断于岁时金阁迢峣于云端犹疑圣化竹林森耸于岩畔宛似天末故得百辟归崇九州持供云委雾合匝地盈山非我诸佛之祖师积万行于旷劫慈云弥漫而普覆智海黯湛而包纳廓法界为强域尽众生为愿门熟能应感若兹宿善何浓遇斯遗迹情跃不已形于咏言)五天殉命以奔风八表亡躯而竞托其有居神州而一生不到亦奚异舍卫三亿之徒哉愿皆修敬(五天殉命下六劝物修敬初二句引例劝修五天竺国粗云二十万里熟知其实数耶若以陆行途经数百国云山几万重或扪索凭虚或飞梯架迥或风行雪卧或木食松栖或恶兽盈群或盗贼相继若水行洪涛无岸云岛潜回精怪摇风鲸鲵鼓浪日月出没于波底?魄飘飏于梦中纵使浪息风停只见水涵于天际舟行棹举犹将息念作生涯虽此艰危而三藏名僧相继而至总缘大圣委命轻生故云五天殉命以奔风八表等者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天徼月窟海潮日出有耳目者不惮艰辛远而必至焉其所居神州下二正劝即反举不往之失以彰往者之得谓葱岭之东地方数千里曰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去清凉之境途程不迁坦然通衢车马溢路随方观化不失家常往必感徴如何不往是知不往即是三亿之徒故今秉铖分茅方面之重无不倾仰西域诸王恨生五天不产东夏岂唯遥礼大圣每多仰羡此君故有游西天者先问曾居五台山不若不曾居弃而不顾今此国众生宿因多幸得诞中华诸佛祖师不解修敬故此劝之三亿之徒者智论第十一云佛出世难值如忧昙华时一有之如是罪人轮转三恶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时天人不见如说舍卫城中有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见不闻佛在舍卫国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见不闻何况远者故今中华有人曾到五台山即亦闻亦见有闻清凉而不得到即同闻名不见只近五台亦有不闻不见之者况于远乎故劝修敬若见文殊功德之广如前略说广在经文)。
海中有处名金刚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法起与其眷属诸菩萨众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六金刚山谓东海近东有山名为金刚虽非全体是金而上下四周乃至山间流水砂中皆悉有金远望即谓全体是金又海东人自古相传此山往往有圣人出现然??本此处当其第九以与第十庄严窟俱在海中故而今居此者意是八方之内东北方摄故若不然者何以正说八方忽然语海又??本海中有二住处一名枳怛那现有菩萨名昙无竭有万二千菩萨眷属言枳怛者具云昵枳多此云涌出金刚语体涌出语状昙无竭者此云法生亦云法勇亦云法尚今言法起与生勇义同即常啼之友也菩萨眷属十倍今经或前译之误。
东南方有处名支提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天冠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七支提山者此云生净信之所有舍利者为塔无舍利曰支提或山形似塔或彼有支提故以为名昔云既指清凉为东北则东南影响吴越然吴越灵山虽众取其形似者天台之南赤城山也直耸云际赩若霞起岩树相映分成数重其间有白道猷之遗踪或即当之矣然剑川有三学山中有欢喜王菩萨屡持灯而出名虽不同而天竺望之即是东南亦有见其持宝冠者则密示其名也希后贤以审之。
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八光明山昔云应是与补怛洛迦山相连以??译观音住山为光明今文非观音住处而云光明故言连也。
西北方有处名香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香光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五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九香风山疑是香山西畔。
大海之中复有住处名庄严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十庄严窟者对上第六海中故云复有??本云二名功德庄严窟。
毗舍离南有一住处名善住根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后城邑十二处中一毗舍离者即毗耶离此云广严城亦曰广博即是中印度净名所居之城言南者案西域记第七云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蓝其侧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之处应是其所??本第二更有一处名巴连弗邑有处名金灯僧伽蓝昔云具言波吒补怛啰此云黄华子即黄华女之子创居此处亦中天摩伽陀国具如西域记第八今经阙此一处(案西域记者彼云吠舍??国即毗耶离梵音楚夏云城东南行十四五里至大窣渚波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佛涅盘后百一十年吠舍??城有诸苾刍远离佛法谬行戒律时长老耶舍陀住憍萨罗国长老三菩伽住秫菟罗国长老??波多住韩若国长老沙罗住吠舍??国长老富阇弥罗住娑罗梨弗国诸大罗汉心得自在皆得三明有大名称众所知识皆是等者阿难弟子时耶舍陀遣使告诸贤圣守集吠舍??城犹少一人未满七百是时富阇苏弥罗以天眼见诸大贤圣集议法事运神足至法会时三菩伽于大众中右袒长跪扬言曰众无諠哗钦哉念哉昔大圣法王善权寂灭岁月虽淹言教尚在吠舍??城懈怠苾刍谬于戒律有十事出违十力教今诸贤者深明持犯俱是大德阿难指诲念报佛恩重宣圣旨时诸大众莫不悲感即召集诸苾刍依毗奈耶诃责制止削除谬法宣明圣教七百贤圣结集南行八九十里至湿吠多补罗僧伽蓝层台轮焕重阁翚飞僧众清肃并学大乘其侧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之处其傍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如来在昔南趣摩揭陀国北顾吠舍??城中途止息遗迹之处名巴连等者西域记第八云摩竭陀国殑伽河南有故城周七十余里荒芜虽久基址尚存昔者人寿无量岁时号拘苏摩补罗城唐言香花宫城王宫多花故以名焉违乎人寿数千岁更名波吒??子城旧云巴连弗邑讹也初有婆罗门高才博学门人数千传以受业与诸学徒相从游观有一书生徘徊怅望同俦谓曰夫何忧乎曰盛色方刚羁游履影岁月已积艺业无成顾此为言忧心弥剧于是学徒戏言之曰今将为子求娉婚亲乃假立二人为男父母二人为女父母遂坐波吒??树谓女婿树也采时果酌清流陈婚姻之绪请合好之期时假女父攀花枝以授书生曰斯嘉偶也幸无辞焉书生之心欣然自得日暮言归怀恋而止学徒曰前言戏耳幸可同归林中猛兽恐相残害书生遂留往来树侧景夕之后异光烛野管弦清雅帏帐陈列俄见老翁?杖来慰顷有一妪携引少女并宾从盈路袨服奏乐翁乃指少女曰此君之弱室也酣歌乐宴经七日焉学徒疑为兽害往而求之乃见独坐阴树若对上客告与同归辞不从命后自入城拜谒亲故说其始末闻者惊该与诸友人同往林中咸见花树是一大宅僮仆役使驱驰往来而彼老翁从容接对陈馔奏乐宾主礼备诸友还城具告远近其十岁之后生一男子谓其妻曰吾今欲归未忍离阻适复留心栖寄飘露其妻既闻具以白父翁谓书生曰人生行乐讵必故乡今将筑室宜无异志于是役使灵从功成不曰香花旧城迁都此邑由彼子故神为筑城自尔之后因名波吒??子城焉)。
摩度罗城有一住处名满足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二云摩度罗者亦曰摩偷罗此云孔雀亦云密盖并是古世因事亦中印度言满足窟者彼国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师利塔于王城西五六里有山寺是乌波鞠多所造寺北有岩中间有石窟是鞠多度人安筹之所具如西域记第四说安筹虽是后事多是安圣窟中(二摩度罗亦云摩偷罗亦中印度竟西域记第四者彼记名秫菟罗国记中不说孔雀之缘言有舍利等塔者等取大目揵连及当楼那塔言寺北有岩等者记云城东行五六里至一山伽蓝疏崖为室因谷为门尊者乌波鞠多唐言近护之所建也其中则有如来指爪窣堵波伽蓝北岩间有石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四寸细筹填积其内尊者近护说法化道夫妻俱证阿罗汉果乃下一筹异室别族虽证不记安筹等者恐人设难云既是鞠多建窟乃是佛灭之后百年中事今是始成说经那是彼窟故为此通)。
俱珍那城有一住处名曰法座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三俱珍那者具云俱陈那耶俱珍姓也此云大盆那耶法律也谓池形如大盆往昔有仙于侧修法律后人以此为姓因为城名(三俱珍那城者大同释娇陈如名)。
清净彼岸城有一住处名目真邻陀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四清净彼岸城是南印度目真此云解脱即龙之名邻陀云处即龙所居处(目真等者西域记第八云自支邻陁龙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羙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昔如来初成正觉于此宴坐七日入定时此龙王警卫如来即以其身绕佛七匝化出多头俯垂为盖故池东岸有其室焉)。
摩兰陀国有一住处名无碍龙王建立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五摩兰陀国未详所在晋经无国但云风地谓有风孔处即龙所居(摩兰陀者更以义推摩兰陀即摩伽陀无碍龙王建立正是普光法堂是今说法之处耳以不指云此处故云未详所在)。
甘菩遮国有一住处名出生慈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六甘菩遮国正云绀蒲即是果名其果赤白圆满乍似此方林檎而腹三约横文此国多端正女人面似绀蒲三约文成以女名国出生慈者大集经中但名慈窟(大集经者即月藏分第十亦但列名无别指处下当具引月藏之文)。
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七震旦国即此大唐亦云真丹或云支那皆梵音楚夏此云多思惟以情虑多端故前为成八方故清凉直云东北今在诸国之类故举国名(此云多思惟者婆沙亦云支那此云汉也西域记云大汉具云摩诃支那故真谛三藏云衣物意云是衣冠人物之国皆是义翻?翻为正)那罗延者此云坚牢昔云即青州界有东牢山现有古佛圣迹此应是也然牢山乃是登州亦青州分野其山灵迹亦多然今之到此山在蔚州东灵迹显着不减清凉时称普贤所居往往有睹彼亦有五台南台有窟难究其底时称那罗延窟或即是此(亦青州分野者禹别九州东为青州则天下分其九分野矣然今之到此山者相传云以是秦始皇筑长城到此毕工故立其名)。
?勒国有一住处名牛头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八疏勒国具云佉路数怛勒是彼国山名因山立号或翻为恶性因国人以立名然牛头山在今于阗国此云地乳佛灭百年方立此国具如西域记以集经之时未开尚属疏勒故耳??本但云边国故或指江表牛头今译既明定非此也(八疏勒国者西域第十二云出葱岭其乌锻国此国城西二百余里至一大山从此北行山碛旷野五百余里至佉沙国旧云为疏勒者乃称其城号也正音宜云室利讫栗多底疏勒之言犹为讹也释曰?依古释即日照三藏释西域记云佉沙国周五千余里多砂碛少坏土稼穑殷盛花果繁茂从此东南行五百余里济何逾沙至斫句迦国唐言沮渠周千余里国南境有大山崖岭嵯峨峰峦重叠草木凌寒春秋一观溪涧浚濑飞流四注崖龛石室棋布严林印度得果人多运神通轻举远游栖止于此诸阿罗汉于此寂灭者众是故多有窣堵波也今犹现有三阿汉罗居岩岫中入灭心定形若羸人须鬓恒长故诸沙门时往为剃而此国中大乘经典部数尤多佛法至处莫斯为盛也十万颂为部者凡有十数自兹已降其流实广释曰据此华严等经却在此国从此而东逾岭越谷行八百余里至瞿萨且那国唐言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语谓之汉那凶奴谓之于遁诸胡谓之豁旦印度谓之屈丹旧曰于阗者讹也瞿萨旦那国周四千余里砂碛大半壤土隘狭宜谷稼多众果宗尚佛法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教法王甚骁或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门天之祀胤也昔者此国虚旷无人毗沙门天于此楼宅无忧王太子在呾叉始罗国被挟目王怒谴谪辅佐迁其豪族出于雪山北居荒谷间迁人逐牧至此西界推举尊豪首立为主当是地也东土太子蒙谴流徙居此东界群下劝进又自称王岁月已积风教不通各因畋猎遇会荒泽更问宗绪因而争长忿形辞语便欲交兵惑有谏曰今何遽乎因猎决战未尽兵锋宜归治兵期而后集于是回驾各归其国校习戎马督励士卒至期兵会旗鼓相望旦日合战西主不利因而逐北遂斩其首东大乘胜抚集亡国迁都中地方建城郭忧其无土恐难成功宣告远近谁识地理时有涂灰外道负大瓠盛满水而自进曰我知地理遂以其水屈曲遗流周而复始因即疾躯忽而不见依彼水迹峙其基堵遂得兴工即斯国治今王所都于此城也城非崇峻攻击难克自古已来未能有胜其王迁都作邑建国安人工绩已成齿耄云暮未有胤嗣恐绝宗绪乃往毗沙门天王所析祷谙嗣神像额上剖出婴孩捧以回驾国人称庆既不饮乳恐其不寿寻诸神祠重请养育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风教遐被遂营神祠崇先祖也自兹已降矣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故今神庙多诸珍宝拜祀享祭无替于时地乳所育因为国号王城南十余里有伽蓝先此国王为毗卢折那唐言遍照阿罗汉建也王城西南二十余里至瞿室??▆(反又力甑反)伽山唐言牛角山峰两起岩陇四绝于崖谷间建一伽蓝其中佛像时烛光明昔如来曾至此处为诸天人略说法要悬记此地当建国土敬崇遗法遵习大乘即今处也牛角岩有大石室中有阿罗汉入灭心定待慈氏佛数百年间供养无曾近者崖崩持塞门经国王兴兵欲除崩石即黑蜂群飞毒螫人众以故至今石门不开释曰据此亦为圣居或指江表牛头者即金陵南四十里有山名牛头谓由此山有双峰故一名双阙一名天阙一名南郊一名仙窟皆以黑朝改革不定按城地志云此山高一千四百尺周回四十七里准西域记及旧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心王菩萨告诸菩萨言东北方边夷国土名牛头若按新经云?勒国有一住处名牛头山如前所引西域记文此与真丹处则异也(此文见金陵塔寺记)古老相传云是辟支佛现形之所而前后文多云菩萨于中止住而其灵应往往有之)。
迦叶弥罗国有一住处名曰次第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九迦叶弥罗??译为罽宾此翻为阿谁入即末田乞地之所略如音义广出西域记第三(九迦湿弥罗记第三云北印度境末田乞地即阿罗汉名昔云末田地新云末田底迦迦湿弥罗国周七千余里四境负山山极峭峻虽有门径而复隘狭自古邻敌无能攻伐(云云)昔此国本龙池也世尊自乌仗那国降恶神已欲还中国乘空当此国上告阿难曰我涅盘后有末田底迦阿罗汉当于此地建国安人弘扬佛法如来寂灭之后第五十年阿难弟子禾国底迦阿罗汉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脱闻佛悬记心自庆悦便来至此于大山岩宴坐林中现大神通龙见深信请咨所欲阿罗汉曰愿于池内惠以容膝龙王于是缩水奉施罗汉神通广身龙王纵力缩水池空水尽龙翻请池阿罗汉于此西北为留一池周百余里自余枝属别居小池龙王曰池地总施愿恒受供末田底迦曰我今不久无余涅盘虽欲受请其可得乎龙王重请五百罗汉常受我供乃至法尽法尽之后还取此国以为居池末田底迦从其所请时阿罗汉既得地已运大神力立五百伽蓝于诸异国买鬻贱人以充役使以供僧众末田底迦入寂灭后彼诸贱人自立君长邻境诸国鄙其贱种莫与交亲谓之讫利多(唐言买得)今时泉水已多流溢)。
增长欢喜城有一住处名尊者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十增长欢喜城古释云即南印度尊者窟者即上座部所居之所。
庵浮梨摩国有一住处名见亿藏光明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十一庵浮梨摩此云无垢即是果名此国丰而且胜故以为名在中印度境。
乾陀罗国有一住处名苫婆罗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十二乾陀罗国此云持地国多得道果者护持不为他国侵害故或云香遍遍国香草先发故苫婆罗者是香华树名与初品苫末罗梵言轻重耳遍窟侧近多生此故相传云是佛留影之所具如西域记及大集月藏分第十(十二乾陀罗国西域记第三云健?逻国有伽腻色迦王以如来涅盘之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王风远彼殊俗内附机务余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而法异仪部执不同王用深疑无以去惑时胁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远弟子部执师资异谓各据闻见共为矛盾时王闻已甚用感伤悲叹良久谓尊者曰猥以余福幸遵前绪去圣虽远犹为有幸敢亡庸鄙绍隆法教随其部执具释三藏(下取意)遂召众僧七日供养欲集法事先下来令去凡留圣圣众犹多复去有学无学犹多次留具三明六通具者犹多次取内闲三藏外达五明乃至四百九十九人后一世友未得罗汉等广集三藏凡三十万颂王以铜鍱镂寓石函封缄全舍此国与僧故多圣居也苫末罗者此翻为黄杂色初品巧幻术修罗王苫末罗王乃偈共长行唐梵互出与此释不同偈云红色光神又其城东南十余里有窣堵波中有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彼多圣迹故是圣居相传云者即西域记第二说那揭罗国城西南二十余里有伽蓝伽蓝西南深涧峭绝瀑布飞流悬崖壁立东岸石壁有大洞穴瞿波罗龙之所居也门径狭小窟穴??闇崖石津壁溪径余流昔有佛影焕若真容相好具足俨然如在近代已来人不遍睹纵有所见仿佛而已至诚祈请有??感者乃暂明示尚不能久昔如来在世之时此龙为牧牛之士供王乳酪进奉失仪既获谴责心怀恚恨即以金钱买花供养受记窣堵波愿为恶龙破国害王即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为大龙王便欲出穴成本恶愿适起此心如来已鉴愍此国人为龙所害运神通力自中印度至龙所龙见如来妻心遂止受不杀戒愿护正法因请如来常居此窟诸圣弟子恒受我供如来告曰吾将寂灭为汝留影遣五罗汉常受汝供正法隐没其事无替汝若毒心忿怒起时当观吾影以慈心善故毒心当止此贤劫中当来世尊亦愍汝等皆留影像释曰此与观佛三昧海经大同已如初会钞引西域记云此国无别君长属迦毕试国去健?逻国不远或曾属之耳具如西域记者此即总指上来诸处引西域记不局一卷月藏分的指第十然月藏分当第十二有十卷经中即建立塔寺品第十九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释提桓因曰四大天王等及诸眷属从坐而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礼而作是言佛说于四天下中所有过去诸佛如来之所建立住持大塔牟尼诸佛所依住处于现在世及未来世而常不空佛为菩萨摩诃萨等降大法雨皆悉充满初名众仙所典次名德积次名金刚焰次名香室次名睒婆梨次名贤城次名须质多罗次名水光次名香熏次名善建立次名遮波罗次名金灯次名乐住次名牟邻陀次名金刚地次名慈窟次名那罗延窟次名渠摩娑罗香次名惠顶次名大德窟次名善现次名青郁茂次名虚空子次名牛头栴檀室次名难胜此是过去诸佛建立住持大塔常为菩萨等之所加护于是我等常所供养世尊所有声闻弟子于现在世及未来世复有义所塔寺住处令我等辈护持养育然此初数处与此经同可以意得故不具引下取意引尔时世尊微笑面门放种种光时四天下有无量百千诸佛住处而现东州八万佛现北州百千西州五百南州二百五十千佛处现广说诸国各有佛现等下诸天龙等??愿护持)此文之终都无结束或是经来不尽阎浮既尔余方余界异类界等可以仿之法界身云则无在不在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四十五之二
音释
垒
(鲁水切叠也)。
翥
(陟虑切飞举也)。
肇
(直绍切始也)。
赩
(许力切大赤也)。
峙
(丈里切屹立貌)。
纡
(邕俱切萦纡也)。
礴
(白各切旁礴广被也)。
蓄泄
(蓄敕六切积也泄私列切散也)。
企
(遣尔切)。
??
(呈延切音廛市??也)。
荛
(如招切音饶供然火之草)。
[烈-列+(里*音)]
(乙减切音掩深黑也)。
殉
(松闰切音同峻偶人送死也)。
??
(莫鲍切音卯??葵也又同茅)。
苫婆罗
(梵语土窟之名也苫诗廉切)。
秫
(食聿切音述榖也)。
菟
(土故切音兔菟[糸*系]药名)。
翚
(音挥素质五彩皆备日翚)。
殑
(渠京切音檠)。
妪
(于据切音预)。
娉
(匹正切音聘娶也)。
袨
(荧绢切音眩黑衣也)。
鞠
(渠玉切音局毛丸)。
铩
(所卖切音晒所辖切音杀)。
碛
(七迹切音戚水浅石见也又砂碛又音积)。
嵯峨
(上才何切音矬下牛何切音娥高大貌)。
抉
(一[厥-山+土]切声同月又音[厥-山+土])。
吮
(???切读如顺口噏也)。
??
(音陵又音另马食榖多气流四下也)。
隒
(疑检切音俨崖也)。
螫
(施只切音释?行貌)。
罽
(吕利切音计)。
缩
(所六切音叔退也)。
鍱
(弋涉切音叶铜铁鍱)。
睒
(音闪暂视貌)。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