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五之一 会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尽功德藏回向。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长行中亦二先明位行中亦三今初牒名徴起由缘无尽境行回向故成无尽善根功德之行得十无尽藏之果从能回及果行受名或无尽功德之藏或即藏通二释以回向望行回向为能藏无尽功德是所藏以因望果亦然并有财释本业云常以三宝授与前人故名无尽功德藏此义亦通所回善根即以五门善根回向而为其性。
第二依徴广释中三初明所回善根二明回向之行三结行成德今初文有八句初三可知四闻法修证属于劝请以对佛亲请必闻法故后四皆随喜然依离垢慧所问礼佛法经总有八重一供养佛二赞佛德三礼佛余即五悔或合礼赞或略供养或但为五以发愿回向但总别之异如十住婆沙今文依此回向在于下文故此有四或但为三故智论云菩萨昼夜三时各行三事谓忏悔劝请随喜行此三事功德无量转近得佛若依善戒经但有二事谓忏悔回向皆随时广略(初三可知者即经列五也一忏悔一礼敬三劝请四随喜五回向回向在徒然昔有别章六门分别一说多少二释名三出体四释相五明益六问答今并具之但略出体总分为三初明开合即彼多少二释文即释名辨相三料拣含余别门今初初为八行然依离垢等者唯一卷经大旨如常可知二或合礼赞即是七门礼赞俱是所依忏主故三或略供养即但为六供养亦属佛故四或但为五以??向发愿但总别之异者二俱是愿??向是总发愿是别别??愿故如十住毗婆沙者即第三初明至第四方忏悔即今晨朝前四悔是第五??愿即涅盘经阇王发愿后人安之五今文依此则同上有五六或但有三即智论第七也七若依善戒即合为二以礼赞是忏所依依人德故??向摄愿亦摄随喜劝请故结云随时广略又随时者看临其时应用广略然昼夜三时不宜阙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忏除一切诸业重障所起善根。
然忏名陈露先罪悔名改往修来除恶业障故须忏也然忏有二种若犯遮罪先当依教作法悔之若犯性罪应须起行此复二种一事行如方等经及礼佛名等二依理观谓观诸法空如净名说当直除灭勿扰其心等若依普贤观及下随好品皆具事理无碍之忏至下广明(然忏名下第二释文即释名辨相四事即为四段今初释忏悔先释名忏悔二字古有二释今?即天台释亦通汉梵二者今释即半梵半汉忏者梵云忏磨此云请忍悔即此方体是恶作厌先过失求请三宝忍受悔过单云悔者非是六释合二即是依主除恶业者此辨忏益亦忏意也然忏有二下即辨相也如方等者经中令先严净道场香泥涂地及室内外作圆坛彩画悬五色幡烧海岸香然灯敷高座请二十四尊像多亦无妨设肴膳尽心力须新净衣鞋履无新洗故出入脱着令无参杂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初日供养僧随意多少别请一明了内外律者为师受二十四戒及陀罗尼咒对师说罪要月八日十五日当以七日为一期此不可减若能更进随意堪任十人已还不得出此俗人亦得须办单缝三衣备佛法式旋绕一百二十匝却坐思惟等广如经说佛名经常所见闻如净名即优波离章波离白佛忆念昔时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谓我言我等犯律诫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盍除灭勿扰其心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颠倒是垢不颠倒是净一切法亦如是如梦如??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等即一向理观以呵事也若普贤观者初令昼夜六时对十方佛普贤菩萨遍忏六根即事忏也复令观心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即是理忏如前释毗卢遮那已引经竟今时常用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等即彼经后总偈皆事理双明随好品意至下当知)。
礼敬三世一切诸佛所起善根。
言礼敬者除我慢障起信敬善故勒那三藏说七种礼今加后三以成圆十一我慢礼谓依次位立无敬心故二唱和礼高声喧杂故此二非仪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重故四无相礼入深法性离能所故五起用礼虽无能所而礼不可礼之三宝一一佛前皆影现故六内观礼但礼身中法身佛故七实相礼无内无外同一实故八大悲礼前虽有观未显为生今一一礼普代众生故九总摄礼总摄前六为一观故十无尽礼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故(言礼敬者此牒第二行经文除我慢下?释初明行益以我慢故不能礼敬今摧我慢山即是除恶起信敬善即是成德三皆行益故勒那下即辨相也前七是三藏意后三?以义加略无释名以易知故然三恭敬礼云五轮着地者离垢慧经云一一发愿初总愿云我今五轮于佛作礼为断五道离于五盖愿诸众生常得安住不坏互通具足五愿愿我右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愿我右手着地之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我今亦尔共诸众生同证觉道愿我左手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诸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愿我首顶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余义可思)。
劝请一切诸佛说法所起善根闻佛说法精勤修习悟不思议广大境界所起善根。
言劝请者名为祈求除谤法障起慈善根故声闻自度但忏己罪菩萨愍众故须劝请但劝如来普雨法雨则自必沾洽此文略云劝佛说法智论复加请佛住世占察经中亦请菩萨速成正觉次句因闻法故起悟入善言修习者瑜伽八十三云修者了相作意习者胜解作意故又修者于所知事而发趣故习者无间殷重修加行故(言劝请者此牒第三行也下?解释除谤法下先明成益声闻自度下来意智论复加者如十住毗婆沙亦请住世云十方一切佛现在成道者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命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占察经者经具五忏悔劝请云唯愿十方一切菩萨未成正觉者愿速成正觉已成正觉者愿常住世转正法轮不入涅盘释曰即具三也次句因闻下即经自辩劝请成益了相作意等即七作意义如三地释)。
于去来今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生随喜所起善根去来今世一切诸佛善根无尽诸菩萨众精勤修习所得善根三世诸佛成等正觉转正法轮调伏众生菩萨悉知发随喜心所生善根三世诸佛从初发心修菩萨行成最正觉乃至示现入般涅盘般涅盘已正法住世乃至灭尽于如是等皆生随喜所有善根。
言随喜者为庆悦彼故除嫉妒障起平等善然十住智论皆有三位一诸佛善二二乘善三人天善今文四句初一总明具于三善二乘正是所诃故不别举而含在一切众生之中次三句别其第二句别明三善结一随喜后一随喜诸佛因果(言随喜者此明第四行也为庆下先释行名然十住下三辩相然智论多同十住婆沙论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定从身口意生去来今所有习学三乘人具足一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随而欢喜释曰其初三句通三世佛也)大品随喜品明大千海水一毛破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可知数法华展转第五十人尚难校量况初随喜此据随喜如来权实功德其福更多(大品随喜下重示随喜成益即上平等功德初引大品即第十七法华展转即第六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闻是法华经随喜者为得几所福经答文广今当略引谓有人于会中闻是法华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转为人说是第二人闻已复转为第三人说如是展转至第五十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今当说之若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趣四生充满其中有人求福一一众生与满阎浮金银琉璃??璖码瑙珊瑚琥珀乃至象马车乘奴婢人民七宝楼阁等比第五十人闻法华经随喜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下结云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释曰此显功德多此?等者?出得多所以大品但通明随喜之福今就所随喜中分其胜劣胜境随喜其福更多言权实功德者即是法华经故经云此法华经开方便门(权也)示真实相(实也)如来智慧甚深无量(实也)其智慧门难解难入(相也)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从实开权也会三归一会权归实也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实也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权也故二十八品三周之文但显如来权实知见昔人云此华不有则已有则华实双含此经不说则已说则权实双辨明知法华不出权实功德耳既穷终极唱难信难解今能随喜故德难量最初闻人近获六根清净远则速成佛果故云其福更多)然佛是除罪胜缘故与忏悔前后无在既净身器次希法雨复摄他同己回向三处不堕三界及与二乘然礼等五果通得菩提别则忏得依正具足礼则尊贵身器具足劝请得慧随喜得大眷属并大财福回向离邪常遇佛世常能修行约教不同可以思准(然佛是下第三料拣于中曲有三门一明次第然礼等五果下二辨果报约教下三约教拣定言可思者如前礼佛十重初二非仪令其知非故辨之耳三通权小四是始教顺空义故五是终教通事理故六七顿教但礼心佛无礼礼故八通终教同教一乘故后三合成圆教八是能礼一具一切故九融深浅事随理融事事无碍故而言摄前六者二非仪故十重重无尽故下经云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举身次第恭敬礼如是无边诸最胜亦以言辞普称赞穷尽未来一切劫一如来所供养具其数无量等众生又普贤行云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等若依此礼一礼则无有尽功德岂可量哉余之七门可以思准不入斯观徒自疲劳)。
菩萨如是念不可说诸佛境界及自境界乃至菩提无障碍境如是广大无量差别一切善根凡所积集凡所信解凡所随喜凡所圆满凡所成就凡所修行凡所获得凡所知觉凡所摄持凡所增长。
第二菩萨如是下明回向行中二先结前善根后悉以下正明回向前中二初横结上来及不可说者后凡所下竖结前善谓随前一善皆有积集等故具足为圆满学成为成就证入为获得了性为觉知余文并显。
悉以回向庄严一切诸佛国土。
二正明回向于中二先回向菩提后回向众生前中二先明随相后明离相前中亦二先正起行愿后结行成益前中又二先回向净土后总摄回向前中亦二先明众宝庄严后明人宝为严泛论严净有其三种一处所净二住处众生净即前二段三法门流布净亦名受用净遍上二假又此二段之中具足十八圆满今初有二初总标所成(又此二段此十八法华藏品中已具列释今经文具?但随文配属难则释之今钞重依彼经论牒经配属论云经曰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此上显色圆满)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形色圆满)周圆无际其量难测(分量圆满)超过三界所行之处(方所圆满)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因圆满也)最极自在净识为相(果圆满也)如来所都(主圆满)诸大菩萨众所共云集(辅翼圆满)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眷属圆满)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住持圆满)作诸众生一切义利(事业圆满)灭诸烦恼灾横缠垢(摄益圆满)远离众魔(无畏圆满)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依处圆满)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即路圆满)大止妙观以为一乘(乘圆满也)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门圆满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依持圆满)大宫殿中论曰此显如来住处圆满谓佛净土由十八圆满净事故说名圆满次列十八圆满竟下结云如是十八圆满所庄严宫殿名佛净土佛住如是大宫殿中说此契经释曰下随?释依今经次释义即彼论广文)。
如过去世无边际劫一切世界一切如来所行之处所谓无量无数佛世界种佛智所知菩萨所识大心所受庄严佛刹。
二如过去下别显严相于中亦二先举三世土严二愿成彼严今初亦二先别明二总结前中三世即为三别谓过未现在而为其次今初分二先总明后别显今初先举时辨处次所谓下总标世界种者即方处间列如初会说无量者无分量故无数者数多故佛智所知者净识所现唯佛穷故菩萨所识者登地分见故大心所受者地前能受故庄严佛刹者即正显示此虽义当形色意是总该(今初下于总中数多者佛所庄严广大刹等于一切微尘数故其中已有圆满之相如方处间列即方处圆满无分量即分量圆满净识所现者谓赖耶净识现自受用土第七净识现他受用土余五净识现变化土唯佛穷者八识转智唯佛穷故登地分见见他受用故虽含有别意皆是总)。
清净业行所流所引应众生起如来神力之所示现诸佛出世净业所成普贤菩萨妙行所兴。
二清净下别明有二圆满初辨因圆满谓出过三界净土亦有出过之因然上世界成就品中起具因缘总有十种生佛兼说有净秽故今此唯五欲同佛净故略众生(初辨因满下总明)初句亦总亦别总明三土之因皆无漏业故云清净自受用土净行所流万行生故他受用土及变化土净业所引随业现故别则唯约受用因缘所流增上缘所引故佛地论云如来藏识中无漏善根为因而生有义但是增上缘生以外法故有义亦是因缘而生亲能生故若不尔者应无因缘外法相望非因缘故意以后义为正言亦是者通二缘故有云感报净土以四尘种子而为正因亲感土故六度万行而为缘因助成土故或以自利后得而为缘因依此经宗以一切波罗蜜行随其所应依正二果互为二因互相资辨以皆是法性相应善根成故常融常别余如世界成就品下四唯别初二变化土因初句约为缘义后句约为因义次句是自受用因故云出世净业后句义兼自他受用土因登地已上皆修普贤之妙行故又此妙行即圆融因融上诸土无障碍故(初句亦总下别别有五句初句亦总亦别即清净业行所流所引亦总下中自利行业亲相为所流利他行业与物为缘故云所引故释云随业现故此业即是所化者业以菩萨众生之业为因亲感他受用变化之土如来利他为增上缘随他众生之业成故故云引也泉能成池名为所流凿池引水水名所引正同前世界品引生公义行致净土非造之也造于土者众生类矣别则唯约下释上亦别之言于中三初总明也因缘亲生曰流增上缘疏为引故佛地论下二成立二因之义此有三义一唯立因缘此已舍二法一如来识二无漏善合二为因亦同多闻熏习与阿赖耶中解性合之为因也然引论犹略若具应云谓大宫殿用出世间无分别智后得智善根为因而得生起非是无因非大自在等而为其因乃至云此用本来无分别智后得无漏善法种子三无数劫修令增广为此净土变现生因此佛净土如来识中无漏善根为因而生则具修生本有二法合为因缘二云有义下出所以云以外法故谓以识生识可是因缘外生净土那是因缘外土即为增上果故是增上缘三云有义下双立非谓但取因缘亦取增上亦取因缘故云亲能生故出因缘义若不下反难成立一切外法皆因内法熏习为因明有因缘故云不尔应无因缘无则非理外法相望者正成上义第二师义难第一师汝已外法故唯增上缘外法则不得立于因缘今谓外假内熏明有因缘若尔内熏其外既非自类何名因缘境全心变即八识相分亦不离心亦因缘矣意以后义为正四?家断取也兼显是通二义有云感报下出二因体四尘种子全在识中即八识中相分种也或以自利后得者上言六度万行则通二利此依唯识别义以利他后得为他受用变化土缘故用自利后得为自受用土缘也依此经宗下正于前文唯取自利为自受用缘故二利之行同取他受用土以皆下出互通所以故指如世界品问明品中亦已明余可思准)。
一切诸佛于中成道示现种种自在神力。
二一切下事业圆满自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故如来虽即是主意取义利(自能现作者即佛地论文但略其要具足论云如其净土住持圆满作何事业(问也)作诸众生一切义利(引文总经答也)谓于此中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或一切有情自作义刹等然十八圆满皆初假问生起次引经答三以论释文皆约宫殿上明今之所明乃通说耳以问易知故并不出)。
尽未来际所有如来应正等觉遍法界住当成佛道当得一切清净庄严功德佛土。
第二尽未来下举未来土严文中二初总标。
尽法界虚空界无边无际无断无尽。
二尽法界下别显有九圆满文分为五一分量圆满此通二土谓约自受用从初得佛尽未来际相续无变横周法界故无边际约他受用为于地上随宜而现胜劣大小改变不定但地前不测言无边际登地常见亦无断尽此文兼明方所圆满以方所有二一自受用周遍法界于三界处不即不离故二他受用处下文当辨(从初得下即唯识文然论云相续变为纯净佛土今无变字乃是义释谓虽复相续变化不同他受用土前后改转故不云变横周法界者即唯识论前所引论后云周圆无际佛地经中同佛地论又云无际者谓无长短等分齐相难测故下说他受用并如世界品)。
皆从如来智慧所生。
二皆从如来智慧生者即果圆满自受用土圆镜智生他受用土平等智生(即果下引镜智等即世界品佛地论云以佛自在净识为相)。
无量妙宝之所庄严所谓一切香庄严一切华庄严一切衣庄严一切功德藏庄严一切诸佛力庄严一切佛国土庄严。
三无量下依持圆满故佛地经云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是为依持(佛地经下三会佛地经然彼论先问起云如是净土门既圆满如余宫殿应有所依故次须说依持圆满(问起)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举经答也)今?引经云为所依持者以先问后不引释故但结归名)今文中先总标妙宝所谓下别列初三事严中有莲华次二德严初即无量功德佛力即是能持后一即是所持之国佛地唯据于事但云莲华今通事理故云佛力功德庄严亦通事理(后会彼论于中二先出论意以论广释但约华故论云谓如地等依风轮等或如世间宫殿依地如是净土无量功德众善所严大宝红莲华王众所建立即红莲华大宝所成如是大宝无量功德众善所起于众宝中胜故名大此宝红莲华于诸华中最为殊胜故名华王或此宝华望诸菩萨善根所起红莲华最胜故名为大佛法王是佛最胜善根所起故名为王又此宝华极难得故名为大宝华中最胜故名华王又此大华非一或华蕊多故名为众释曰此即唯据事也以将功德庄严属佛故若将无量功德通理则佛地亦有佛力任持故?云功德亦通事理)。
如来所都。
四明主圆满(如来所都者全同佛地经论释曰谓大宫殿诸佛世尊为主非余以殊胜故唯属世尊或唯属世尊住持摄受非余所能故)。
不可思议同行宿缘诸清净众于中止住未来世中当成正觉一切诸佛之所成就非世所睹菩萨净眼乃能照见此诸菩萨具大威德宿植善根知一切法如幻如化普行菩萨诸清净叶入不思议自在三昧善巧方便能作佛事放佛光明普照世间无有限极。
五不可思下辅翼圆满复兼四种文中分二初总显则兼眷属圆满眷属谓人天八部然皆菩萨化作示净土不空故今但云诸清净众则兼之矣(辅翼圆满佛地论云如是净土主既圆满应有辅翼主必摄受辅翼者故彼经云诸大菩萨众所云集论云谓大宫殿有无数大菩萨僧所共云集诸来朝者名为辅翼既有如是大菩萨僧常来辅翼故无怨敌能为违害诸声闻等无如是事眷属圆满佛地经云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今文无此故以诸众摄之然皆菩萨化作示净土不空即彼论释妨妨云云何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而有天等以为眷属天等皆是三界摄故答云净识如是摄受变现为严净土故不相违(第一释也)或为成熟所化有情示现如是变化种类(第二释也)即阿弥陀经云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论云或诸菩萨化作无量天龙等身住净土中供养佛故(第三释也)或自化身为天龙等翼从如来是故无过(第四释也)四义皆示不空尔)后未来下别显胜德兼三圆满初明方所圆满佛地经云超过三界所行之处今云一切诸佛之所成就通于自他受用非世所睹即是超过菩萨能见是他受用受用方所或说净居或说西方等是(初明方所圆满此即标名论云如是净土分量圆满为同三界为不尔耶(同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答也)论释云谓大宫殿处所方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非如三界自地法爱执为己有所缘相应二缚随增是彼异熟及增上果如是净土非三界爱所执受故离天缚故非彼异熟增上果故如涅盘等超过三界异熟果地乃至云如是净土为与三界同一处所为各别耶(问也)有义别有处说在净居天亦有处说在西方等有义同处净土周圆无际遍法界故如实义者实受用土周遍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处亦不可说即三界处若随菩萨所宜现者或有在色界净居天上或西方等处所不定释曰今?直用其要兼取如实义耳)二此诸菩萨具大威下皆门圆满以三三昧为所入门此中初句显门之因知一切下是空门相行菩萨业是无相门相善巧方便下是无作门相入不思议三昧通该前后(以三三昧者即义引也彼经云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故?以下经配三门相三昧通该前后者该前明空等为不思议三昧故该后以三昧等为摄益故)三又此净业即摄益圆满以离烦恼缠垢等为摄益故名为清净(三又此净业下辨摄益相彼经云灭诸烦恼灾横缠垢故论云谓于此中远离一切烦恼缠垢及诸灾横即诸烦恼名为缠垢如是即名诸灾横因烦恼缠垢此中无故所作灾横此中亦无释曰离此烦恼等即名摄益又现证得解脱烦恼灾横缠垢殊胜福智故名摄益故?指上净业名为摄益)。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二十五之一
音释
楯
(食尹切栏槛也)。
肴膳
(肴何交切膳时战切具食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五之二 会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现在一切诸佛世尊悉亦如是庄严世界无量形相无量光色悉是功德之所成就无量香无量宝无量树无数庄严无数宫殿无数音声随顺宿缘诸善知识示现一切功德庄严无有穷尽所谓一切香庄严一切鬘庄严一切末香庄严一切宝庄严一切幡庄严一切宝缯彩庄严一切宝栏楯庄严阿僧只金网庄严阿僧只河庄严阿僧只云雨庄严阿僧祗音乐奏微妙音。
第三现在下举现在严中亦二初总标类同过未云亦如是二无量下别显有三圆满一者形相即形色圆满(无量形相者彼论双问云如是净土显色圆满形相云何引经答形色云无量方所妙色问列论释云谓大宫殿妙色间列无量方所或大宫殿无量妙饰方所间列言无量者或殿无量或处无量妙慧为光安布为饰是故说名妙饰间列释曰无量相貌间列即形色)二无量光色即显色圆满悉是已下总以因结(无量光色者彼经云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间论释云谓大宫殿用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或宝严故最胜光曜于此所重且言七宝其实净土无量妙宝??饰庄严非世所识故经云无量光色又论释放大光明等云谓大宫殿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或大宫殿其体周遍无边世界故放大光普照一切释曰彼经有其二句今经云无量光色则已摄二无量光者是彼放无边光句无量色者即初最胜光曜等)三无量香下住处圆满于中有三初总明住处次随顺下别显处因即他受用因故云示现后所谓下广显处严以超过一切菩萨及余住处名处圆满(住处圆满彼经云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论释云谓于此中佛所住处胜过一切菩萨及余庄严住处唯是如来妙饰庄严为所住处由胜彼一切庄严住处是故说名住处圆满以超过一切菩萨下即彼论文经显处严在文极显)。
如是等无量无数庄严之具庄严一切尽法界虚空界十方无量种种业起佛所了知佛所宣说一切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佛土所谓庄严佛土清净佛土平等佛土妙好佛土威德佛土广大佛土安乐佛土不可坏佛土无尽佛土无量佛土无动佛土无畏佛土光明佛土无违逆佛土可爱乐佛土普照明佛土严好佛土精丽佛土妙巧佛土第一佛土胜佛土殊胜佛土最胜佛土极胜佛土上佛土无上佛土无等佛土无比佛土无譬喻佛土。
第二如是等下总结三世严具及土于中二初总结能所严后所谓下别显所严有二十九种随体德用立名不同亦可并前总标通结上来十八圆满随胜立土如理应思(亦可并前等者上来过去有二未来有九现在有三但有十四下人宝中有五事业分佛菩萨遂即重出除重十八云何摄耶今总标文为主圆满以言佛土故别中二十九句有十七圆满一庄严二清净为因圆满佛地经云超出世间善根所生今以清净故为出世以其庄严为所起严万善严故三四事业平等妙好故五即是路大念慧行为威德故六七住处广大安乐八即辅翼叵坏九眷属无尽十分量无量十一依持不动十二无畏名同十三显色光明十四无违十五可爱皆摄益圆满无烦恼灾横之违故可爱也十六照明十七严好皆果最极清净为其相故十八精丽十九妙巧二十第一皆依持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故二十一二三四皆门圆满三解脱门为最胜等故二十五六皆乘大止妙观为无上等二十七无等二十八无比二十九无譬喻皆方所以遍法界性不并真无比对故经旨多含略为此配未必要尔故?略示令如理思)。
如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土所有庄严菩萨摩诃萨以己善根发心??向愿以如是去来现在一切诸佛所有国土清净庄严悉以庄严于一世界如彼一切诸佛国土所有庄严皆悉成就皆悉清净皆悉聚集皆悉显现皆悉严好皆悉住持。
第二如是过去下愿成彼严于中二先严一界。
如一世界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悉亦如是三世一切诸佛国土种种庄严皆悉具足。
后如一世界下例严普周显严分齐令法界土皆具三世一切庄严既一佛土即具无尽庄严则一严一切严亦显一圆满即一切圆满重重无尽方是华严净土圆满。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善根如是??向愿我所修一切佛刹诸大菩萨皆悉充满。
第二佛子菩萨至复以善根下人宝为严同十大愿中第七愿也亦即是前辅翼圆满文中三初总愿所成二其诸下别显愿相三愿令如是下结以严刹。
其诸菩萨体性真实智慧通达。
二中文二先愿德齐后愿业广前中亦二先正显德后结德严土前中有二十句初二总明体实智圆。
善能分别一切世界及众生界深入法界及虚空界舍离愚痴成就念佛念法真实不可思议念僧无量普皆周遍亦念于舍法日圆满智光普照见无所碍从无得生生诸佛法为众胜上善根之主发生无上菩提之心住如来力趣萨婆若破诸魔业净众生界。
后善能下十八句别显于中先明智慧后深入下明体实今初即路圆满大念慧行为所游路路即道之异名(大念慧行为所游路即佛地经文言路即道之异名者是彼论释彼论具云谓此中大念大慧及以大行为所游履故名游路是道异名闻所成慧名为大念闻已记持无离义故思所成慧名为大慧依理审思得决定故修所成慧名为大行由修习力缘真理故大者念等缘大乘法而生起故彼所摄故履三妙慧净土往还故名游路此说菩萨因三妙慧得入净土故名游路)文中初明大慧分别是权深入是实此是慧体离痴慧业成就念下即大念也七念之中略举前四七念如离世间品后法日下即是大行行即修慧故(七念等者等常六念加念众生)。
深入法性永离颠倒善根大愿皆悉不空。
后释体实亦是行摄。
如是菩萨充满其土生如是处有如是德。
二结德严土中初句总次生如是处指前净土有如是德即指向文。
常作佛事得佛菩提清净光明具法界智现神通力一身充满一切法界。
第二常作佛事下愿业广中分四即四圆满初明事业圆满上辨佛业今菩萨业(上辨佛业者佛地经但云作诸众生一切义利论先问云如是净土任持圆满作何事业即引向经论云谓于此中即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或令一切有情自作一切义利等今经云一切诸佛于中成道故是佛业今明菩萨常作佛事故是菩萨业)。
得大智慧入一切智所行之境善能分别无量无边法界句义于一切刹皆无所着而能普现一切佛土心如虚空无有所依而能分别一切法界善能入出不可思议甚深三昧。
二得大智下即乘圆满大止妙观以为乘故(大止妙观者即佛地经文论释云止谓奢摩他观谓般若大义如前大念中缘大乘故此二等运故名所乘乘前道路止与观随其所应行)。
趣萨婆若住诸佛刹得诸佛力开示演说阿僧只法而无所畏。
三趣萨婆下无畏圆满内无灾患外无畏故(无畏圆满彼经云远离众魔论云谓以此中远离一切烦恼蕴死及以天魔或令他人远离四魔如是四种是怖畏因由是能生诸怖畏故此中无彼故名无畏)。
随顺三世诸佛善根普照一切如来法界悉能受持一切佛法知阿僧只诸语言法善能演出不可思议差别音声入于无上佛自在地普游十方一切世界而无障碍行于无诤无所依法无所分别修习增广菩提之心得善巧智善知句义能随次第开示演说。
四随顺三世下即任持圆满论云诸佛菩萨后得无漏能说能受大乘法味生喜乐故文中二前明能受后知阿僧只下能说(即任持圆满者彼经文云广大法味喜乐所持?即论释也此文犹略具云谓于此中大乘法味喜乐所持食能令住住是持义乃至云此净土中诸佛后得无漏之智能说能持受大乘法味生大喜乐又正体智受真如味生大喜乐能任持身命不断坏故长养善法名为食也在文可知)。
愿令如是诸大菩萨庄严其国充满分布随顺安住。
第三结以严刹中初总彰人遍。
熏修极熏修纯净极纯净恬然宴寂。
次熏修下结行德深谓以止以观唯智唯悲熏修身心无有间断名极熏修现惑不生故云纯净种习不起名极纯净恬和也宴安也恬和安寂即照寂之相也亦一乘也(亦一乘者以大止妙观为熏修故)。
于一佛刹随一方所皆有如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诸大菩萨周遍充满如一方所一切方所亦复如是如一佛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刹悉亦如是。
后于一佛刹下别示遍相兼显数多于中三节一刹中一方有多数量次以方例刹后以刹例法界一方所言义兼大小准下僧只品于一微细毛端处则有不可说诸普贤也言如是者如前具德也。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方便??向一切佛刹方便??向一切菩萨方便??向一切如来方便??向一切佛菩提方便??向一切广大愿方便??向一切出要道方便??向净一切众生界方便??向于一切世界常见诸佛出兴于世方便??向常见如来寿命无量方便??向常见诸佛遍周法界转无障碍不退法轮。
第二佛子至方便??向下总摄??向非唯但向佛净土故文有十句初三结前已说后七辨所未明言出要者小乘出要唯有四种谓进念定慧三十七品不离此故今亦兼有大乘出要唯有三科谓四摄四等及与十度三乘切要唯止与观一乘切要唯智与悲故十地皆云大悲为首智慧增上余并可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向时普入一切佛国土故一切佛刹皆悉清净普至一切众生界故一切菩萨皆悉清净普愿一切诸佛国土佛出兴故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诸如来身超然出现。
第二佛子至如是??向下结行成益总收三种世间。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无比??向趣萨婆若其心广大犹如虚空无有限量入不思议知一切业及以果报皆悉寂灭心常平等无有边际普能遍入一切法界。
第二佛子至以如是等下离相??向即向实际文中二先明见实智冥实际后彰离妄德合实际此之二段反覆相成今初初句牒前??向菩提其心已下正显离相寂然无涯为入不思议即是契真故常平等由此故能遍入若事若理无碍法界名为一切(此之二段反覆相成者由见实故离妄如见杌则不见鬼由离妄故见实若无鬼见是见木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向时不分别我及以我所不分别佛及以佛法不分别刹及以严净不分别众生及以调伏不分别业及业果报不着于思及思所起不坏因不坏果不取事不取法不谓生死有分别不谓涅盘恒寂静不谓如来证佛境界无有少法与法同止。
二佛子下彰其离妄文有十对初六遮妄执有以缘成无性故皆前??向之法思所起者谓身语业余文可知(思所起者谓身语业者俱舍云分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故九地广明)次一对遮妄执空以即真故不碍存故不坏假名说实相故不坏因果(以即真故下此有三义释不坏因果初同净名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此约空观二不碍存故即假观三不坏假名说实相故二义双照为中道观)后三对双遮空有初遮事理法即理法互相即故不可定取。
次遮生死涅盘离向背相通有二义一约离相谓生死涅盘相待而有俱空叵得二约体融以缘就实生死即涅盘故无妄分别以实从缘涅盘即生死故非真寂静故中论云涅盘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而??经云生死非杂乱涅盘非寂静言异义同(俱空叵得即上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盘生死及涅盘二俱不可得此约性空下约显实)后对即遮能所证既二际无差唯佛能证故复拂之上句标下句释亦通二意一约离相能证相离不能证于佛境所证体空故无少法与能证智同止相契故楞伽云远离觉所觉二约体融佛即法界不应以法界更证法界故文殊问经云若以法界证法界则是诤竞如智一体如外无少智为能证智外无少如为所证故无可同止次下文云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于法影公云法性不并真圣贤无异道即斯意也(故楞伽云远离觉所觉前已引竟故文殊问云下亦前已引影公即中论?)上来三节皆约遮边前来契实已辨双照则四门备矣。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向时以诸善根普施众生决定成熟平等教化无相无缘无称量无虚妄远离一切分别取着。
第二佛子下??向众生中初总明谓即前??向菩提时便以善根??向众生故云如是??向时也次决定下别显行相有七句二句随相一无放舍心二无怨亲相五句离相一不见众生相二不取化缘三不称量根性四无能度我人末句总结。
菩萨摩诃萨如是??向已得无尽善根所谓念三世一切诸佛故得无尽善根念一切菩萨故得无尽善根净诸佛刹故得无尽善根净一切众生界故得无尽善根深入法界故得无尽善根修无量心等虚空界故得无尽善根深解一切佛境界故得无尽善根于菩萨业勤修习故得无尽善根了达三世故得无尽善根。
第三菩萨至如是??向已下结行成德有四佛子兼此为五一成无尽善根德二成二空智慧德三成境界清净德四成福智无尽德五成福智广大德就此五中初一双明次二离相后二随相今初由随一一行发无尽心故成无尽德文有十句初总所谓下别于中前四随相所成初二因果后二依正次二离相所成显其深广次二解行通于随相及与离相后二通显上来??向同三世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如是??向时了一切众生界无有众生解一切法无有寿命知一切法无有作者悟一切法无补伽罗了一切法无有忿诤观一切法皆从缘起无有住处知一切物皆无所依了一切刹悉无所住观一切菩萨行亦无处所见一切境界悉无所有。
第二佛子下成二空智慧益中十句初四我空一无众生离众生垢故二无寿命离生死故三无作者亦名无我离我垢故四无数取趣前后际断故余如十行说后六法空文亦可知(一无众生垢故者多同净名即目连章中净名云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释曰上四句我空故?取之此四即金刚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今经辨次不同二经皆明无定前后也名亦小异以作者当我以补特伽罗当人若释义者人我等相十行已具空之所以亦如前辨今取彼经意案今文释一法无众生者已无众生为法故违公云正明理无其所无有三一无横计神我二于假名众生无有定性三无假名众生之相此等皆是虚妄分别相有理无余门类尔离众生垢者破情显理取我之心名众生垢生公亦云若得见理垢情必尽以离垢验之知无众生也二法无寿命正明理无离生死故释成上义寿命谓色心连持从生至死本无生死何有寿命又寿命为生死之果若有实者不合得离今有本离之人明本无矣三无有我者理本无也离我垢故释成上义一同初句四数取趣净名为人智论云能造善恶行人法故取于诸趣三际轮回本无数取者何有前后际耶又若定有者不应圣人断前后际今圣有断明无有人能数取也)。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眼终不见不净佛刹亦复不见异相众生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于法解如来身非如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于一切处令诸众生积集善根悉充足故。
第三佛子成境界清净德一刹净者略有三义一了秽即空故二如螺髻等秽处见净故三虽睹净秽无见相故二众生净同一空故同如来藏故无见相故三法净对法辨智义便故来此亦二义一空无能所故二同一如故举一全收智外无如为智所入如外无智而入于如法性寂然故名为如寂而常照故名为智何有异耶亦同上来无法同住后一佛净为破执有说佛如空若同空无此见非净今明二利德圆非如虚空一向无也(螺髻亦是净名前已引竟余即可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念念中得不可说不可说十力地具足一切福德成就清净善根为一切众生福田此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意摩尼功德藏随有所须一切乐具悉皆得故随所游方悉能严净一切国土随所行处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皆悉清净摄取福德修治诸行故。
第四佛子福智无尽德初上摄佛智谓十力智地有不可说用故念念得多福具足下自为福田此菩萨下福智无尽。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向时修一切菩萨行福德殊胜色相无比威力光明超诸世间魔及魔民莫能瞻对善根具足大愿成就其心弥广等一切智于一念中悉能周遍无量佛刹智力无量了达一切诸佛境界于一切佛得深信解住无边智菩提心力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第五佛子福智超胜德中初句总显福智之因次福德下正显胜相初明福胜其心已下显智超胜。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无尽功德藏??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向得十种无尽藏。
第二菩萨下辨位果中四谓标徴释结。
何等谓十所谓得见佛无尽藏于一毛孔见阿僧只诸佛出兴世故得入法无尽藏以佛智力观一切法悉入一法故得忆持无尽藏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无忌失故得决定慧无尽藏善知一切佛所说法秘密方便故得解义趣无尽藏善知诸法理趣分齐故得无边悟解无尽藏以如虚空智通达三世一切法故得福德无尽藏充满一切诸众生意不可尽故得勇猛智觉无尽藏悉能除灭一切众生愚痴翳故得决定辩才无尽藏演说一切佛平等法令诸众生悉解了故得十力无畏无尽藏具足一切菩萨所行以离垢缯而系其顶至无障碍一切智故。
三中有十句皆先标名后释义于中初六自利初一见佛约微细门一毛之义前文频释今重发挥谓心性本无大小悟之成智身土皆为智影智净影明故大小无碍一多即入次五见法即相入门一证理法二持教法三慧知密意谓以实覆权等四义穷意趣谓四意趣等亦是穷于性相五闻藏义兼修证次三利他一福满他意二智灭他惑三辩教平等后一摄行成果此上多有同十藏品可以意得。
是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向时得此十种无尽藏。
四结可知。
尔时金刚幢菩萨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菩萨成就深心力普于诸法得自在以其劝请随喜福无碍方便善??向。
第二应颂二十五偈分二初一颂所??善根文并具含。
三世所有诸如来严净佛刹遍世间所有功德靡不见??向净刹亦如是。
三世所有诸佛法菩萨皆悉谛思惟以心摄取无有余如是庄严诸佛刹。
尽于三世所有劫赞一佛刹诸功德三世诸劫犹可尽佛刹功德无穷尽。
如是一切诸佛刹菩萨悉见无有余总以庄严一佛土一切佛土悉如是。
余二十四偈双颂前??向善根及结行成益于中二先有十一偈颂二段随相后十三偈颂二段离相今初分三初八颂向菩提于中亦三初四颂上严刹。
有诸佛子心清净悉从如来法化生一切功德庄严心一切佛刹皆充满。
彼诸菩萨悉具足无量相好庄严身辩才演说遍世间譬如大海无穷尽。
菩萨安住诸三昧一切所行皆具足其心清净无与等光明普照十方界如是无余诸佛刹此诸菩萨皆充满。
次三偈半颂人宝庄严。
未曾忆念声闻乘亦复不求缘觉道。
后半偈颂总摄??向。
菩萨如是心清净善根??向诸群生普欲令其成正道具足了知诸佛法。
二菩萨如是下一偈颂??向众生。
十方所有众魔怨菩萨威力悉摧破勇猛智慧无能胜决定修行究竟法。
菩萨以此大愿力所有??向无留碍入于无尽功德藏去来现在常无尽。
三十方下二偈颂结行成德五段通颂。
菩萨善观诸行法了达其性不自在既知诸法性如是不妄取业及果报。
无有色法无色法亦无有想无无想有法无法皆悉无了知一切无所得。
一切诸法因缘生体性非有亦非无而于因缘及所起毕竟于中无取着。
一切众生语言处于中毕竟无所得了知名相皆分别明解诸法悉无我。
如众生性本寂灭如是了知一切法三世所摄无有余刹及诸业皆平等。
以如是智而??向随其悟解福业生此诸福相亦如解岂复于中有可得。
如是??向心无垢永不称量诸法性了达其性皆非性不住世间亦不出。
第二菩萨善观下颂二段离相中二初七颂前菩提离相与前见实及离妄相参而颂显此二相成故。
一切所行众善业悉以??向诸群生莫不了达其真性所有分别皆除遣。
所有一切虚妄见悉皆弃舍无有余离诸热恼恒清凉住于解脱无碍地。
次二颂众生离相。
菩萨不坏一切法亦不灭坏诸法性解了诸法犹如响悉于一切无所着。
了知三世诸众生悉从因缘和合起亦知心乐及习气未曾灭坏一切法。
后四颂结行成德离相中初二颂境界清净德。
了达业性非是业而亦不违诸法相又亦不坏业果报说诸法性从缘起。
了知众生无有生亦无众生可流转无实众生而可说但依世俗假宣示。
后二颂二空智慧德第五回向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五之二
音释
恬然
(恬徒兼切安然也)。
补伽罗
(梵语也或云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数数往来诸趣也伽求加切)。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二十五之三 会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长行中亦二谓位行位果行中亦三谓牒释结今初牒名徴起谓所修事善皆悉顺入坚固法性故下文云则为随顺真实住本分名入一切平等善根入即随顺平等即坚固平等之理不可坏故若顺等理则顺诸善根故下文云则为随顺佛住等又本业云习行相善无漏善而不二故名随顺平等一切善根此则不唯事顺于理理事相顺受平等名如此平等方名坚固此约所回善根及所向实际以立斯名亦可名为坚固之善根坚固即善根若以随顺望坚固善根亦通二义即以无碍善根而为其性。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或为帝王临御大国。
第二依徴广释中二先明行所依身二具足下依身起行前中复二先明得位后显具德今初菩萨行檀之身随宜万类故置或言而偏语王者一则在家是施位故二难舍能舍举胜?劣故三者菩萨多为王故以菩萨位唯有二种一者法王二者人王法王教化人王摄化具菩萨戒处处为王故发号施令无敢违故具能施物遂所求故帝者主也王者王也临者治也御亦主领千乘之国即称为大下言为转轮王则以一洲已去可称为大(千乘之国者古以一城出革车一乘千乘之国其地千城也乘即车乘谓以皮褁车革即皮也生曰革熟曰韦每乘管卒七十二人一洲已去者轮王有四铁轮即王一州故)。
威德广被名震天下凡诸怨敌靡不归顺发号施令悉依正法执持一盖溥荫万方周行率土所向无碍以离垢缯而系其顶于法自在见者咸伏不刑不罚感德从化以四摄法摄诸众生为转轮王一切周给。
二威德下显具德中二先统领自在德后菩萨下正报殊伦德今初有十二句初二句总有威则下必畏之有德则下必怀之故令名振次凡诸下十句别初句释威祖父之仇曰怨四夷有土曰敌由威被故敌归怨顺次发号下释上有德依正施令物可则也执持一盖等兼释临御一盖有三一则无私万物故二等教十善故下施盖中云为令众生得自在盖能持一切诸善法故三慈悲盖大光王云如诸菩萨为高盖慈心普荫诸众生故以离垢缯释为帝义于法自在释为王义不刑已下双显威德谓不以刑戮徴罚之威但令感德从化则威而不猛也又加苦曰刑削夺为罚导之以德义莫敢不服则庶人无刑齐之以礼乐莫敢不敬则大夫无罚次以四摄下显是菩萨拣异世王为转轮王结成有位一切周给结有大财即财位果(二等教者夫轮王十善化世故)。
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自在功德有大眷属不可沮坏离众过失见者无厌福德庄严相好圆满形体支分均调具足获那罗延坚固之身大力成就无能屈伏得清净业离诸业障。
二正报殊伦德初句结前义兼生后有大眷属下具七种果一宗族果二离众过失不亢不骄发言诚实见者无厌有慈有慧人所信顺即信言果三福德已下显大色果四获那罗延坚固之身显寿命果五大力成就等显大力果六得清净业谓得大念慧成就总持曾事不忘未萌先觉由斯有上名振天下即声誉果七离诸业障显人性果有业报障非丈夫故兼上财位具八异熟是增上生如是自在是大势生(具八异熟者即瑜伽论三十六净行品已辨)。
具足修行一切布施或施饮食及诸上味或施车乘或施衣服或施华鬘杂香涂香床座房舍及所住处上妙灯烛病缘汤药宝器宝车调良象马悉皆严饰欢喜布施或有来乞王所处座若盖若伞幢幡宝物诸庄严具顶上宝冠髻中明珠乃至王位皆无所吝若见众生在牢狱中舍诸财宝妻子眷属乃至以身救彼令脱若见狱囚将欲被戮即舍其身以代彼命或见来乞连肤顶发欢喜施与亦无所吝眼耳鼻舌及以牙齿头顶手足血肉骨髓心肾肝肺大肠小肠厚皮薄皮手足诸指连肉爪甲以欢喜心尽皆施与或为求请未曾有法投身而下深大火坑或为护持如来正法以身忍受一切苦毒或为求法乃至一字悉能遍舍四海之内一切所有恒以正法化导群生令修善行舍离诸恶若见众生损败他形慈心救之令舍罪业若见如来成最正觉称扬赞叹普使闻知或施于地造立僧坊房舍殿堂以为住处及施僮仆供承作役或以自身施来乞者或施于佛为求法故欢喜踊跃为众生故承事供养或舍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妻子眷属随所乞求悉满其愿或舍一切资生之物普设无遮大施之会。
第二依身起行中三一明随相回向二明离相回向三释回向名初即回向菩提及向众生次即回向实际后段通二又初是广大回向次甚深回向后兼深广今随相中分三初总相标列善根回向二佛子菩萨摩诃萨随所施下依标广显善根回向三佛子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下总结多门善根回向今初亦三一列所施物二其中下辨所施田三佛子下显行所依心今初初句总或施下别别中若望下回向应为六十若直就文数都八十事初从饮食至床座为一十以床座但通是一床下文别施座故次房舍至盖为二十伞至顶髻为三十以王位为重为明外财施竟故结云乃至王位下文自有王位后回向中此次后无故次眼至足为四十血至肠为五十厚皮至救损他形为六十示佛兴至邑为七十从聚落至终为八十救狱囚中虽有妻等四事但为一救囚之行耳。
于中前二十七事是外财施次救狱囚一兼于内外代囚命下二十九事唯明内财下诸门中或兼内外或但是外可以意得(二内外料拣即一切施中二门明义)又前二十七施无乐者是为慈行救囚代命等为大悲行余或通二行若通相辨皆兼二行(三四等料拣喜舍二行在总句中)又代命救残害男形是无畏施断杀有二若望所杀是无畏施若望能杀令持五戒是为法施告示佛兴即是法施财施可知又此等既并是法门俱通三施(四三施料拣即一切施也)。
其中众生种种福田或从远来或从近来或贤或愚或好或丑若男若女人与非人心行不同所求各异等皆施与悉令满足。
二所施田中等皆施与者不拣贤愚等故悉令满足者随所求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发善摄心悉以回向。
三显能施回向之心者望前是能施之心故云如是施时发善摄心望后是能回向心故云发善摄心悉以回向故下诸门回向之内皆以此心贯之文中二先总明。
所谓善摄色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善摄受想行识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善摄王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善摄眷属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善摄资具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善摄惠施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后所谓下别显于中所摄有五总[(冰-水+〡)*ㄆ]上来能施所施及以施物言善摄者释随顺义谓此菩萨若行于施回向之时于自他五蕴等心无住着不令驰散故云善摄如此则与实际相应便能随顺坚固善根谓舍住着故随顺施善无异求故随顺戒善忍深理故随顺忍善离色相故随顺进善不驰散故随顺定善了无生故随顺慧善如是乃至一切由顺实际任运顺于一切称性之善(三随顺善根略举六度总结万行)第二依标广显中粗相望前略有五异一伞二顶前有后无舍宅一种前无后有即有无异也二前以法导化即后禁杀令住五戒即名字异也三承事供养前合后开象马等事前开后合即开合异也四后文舌居牙齿之后眷属居妻子之前骨居肠下饮于食后即前后异五前略后广其文非一也余皆大同然其都门但有六十由开合故谓十二段二二相合一象马二幢幡三宝冠明珠四耳鼻五牙齿六手足七髓肉八厚薄皮九手足指十僮仆十一园林十二妻子复有二段各五事合谓一肠肾肝肺四事及大小肠合一回向二王位邑聚落宫殿合一回向故下文云国土一切诸物即斯五事都十四门合二十事虽缺二事而加二事谓舍宅及开承事与供侍别故有六十门昔光统师以后都门束前标中亦唯六十成一百二十门皆有十善成千二百以七施乘之成八千四百一一具十回向成八万四千言七施者随相有六谓心有三种即三时喜事有三种即是三轮入理有一即照三轮空又以七圣财乘之亦得如一施行有八万四千余一一行皆亦如是此上且约法门非无有理若散说者行相无量如施资具及大会等不可言一故次标云无量无边后都结云阿僧只物实则皆是法界大缘起门普贤无碍自在之行故以一切所有施于一田一切皆尔一微尘处即施一切众生遍法界皆尔一刹那中顿成此行尽前后际亦尔此一菩萨满法界身[备-用+冉]起此行仍有纯杂若以纯门于一施眼遍上时处唯见施眼十方无边初后无际余门如虚空杂则随一施眼具足诸门余亦如是纯杂无碍重重无尽故知六十八十乃举其大纲耳(然其都门下正出八十六十所以开合有无故二出其本意以皆成事事无碍重重之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所施物无量无边以彼善根如是回向。
文中二初总标施行成回向行无量之义已如上辨。
所谓以上妙食施众生时其心清净于所施物无贪无着无所顾吝具足行施。
第二所谓下一一别显六十门内一一皆四一施行二回向行三双结二行四回向所为若缺所为则但有三亦可合后二段为双结所为此科宜记下有广略至文当知若具四段门前多不科判今第一施食以食为世命贵贱同依故首明之文但有三先明施行言其心清净者离施过故谓不求名利果报及怖畏等而行施故不贪着者是无贪思无顾吝者是无悭思又施时无贪着施已无顾吝随所施行与众生共兼于事理名为具足此心在初亦贯下诸段。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食心无障碍了知食性无所贪着但乐法喜出离之食智慧充满以法坚住摄取善根法身智身清净游行哀愍众生为作福田现受抟食。
二愿一切下回向行然其所愿正为众生令得成佛即向菩提也下皆准之然阿含唯识等说世间食总有四种一触二思三识四段说出世食有其五种一禅悦二愿三念四解脱五法喜今翻四成五(然阿含唯识食等说者唯识第四云谓契经说食有四种一段食即分段义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但触所得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变坏不益色粗着眼根故又此三为与眼相离方能有用不与眼合故非是食也问食为对自根亦对余根答先资身根为资养已后资余根以??识明利二触食触境为相即心所触为此食体谓有漏触才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正显也此触虽与诸识相应七八触境细故不摄喜乐等故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三思食希望为相唯取与欲俱思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四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释曰此三食势增长此识亦长养诸根大种能为食事由是集论说彼四食三蕴五处十一界摄释曰假食是色触思是行识食如名假是香味触三处思是法处识是意处假摄三界触思法界识七心界论云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断坏故名为食余如彼论而列假食居其后者前三有漏通于三界假唯欲界故又顺经翻最在后故说出世食者然上云阿含即杂阿含连说九食前四世间后五出世一禅悦食者禅定资神轻安适悦即为食义然其五食既云出世通资法身二愿力任持出世之法法身增长即为食义三念力明记圣道现前故四解脱除障居然资益五法喜内充摄喜乐故)一翻思食成智慧食即是念食念慧邻故二无所贪下翻于触食以成法喜触以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故但愿法喜其出离食即解脱食总离四故三智慧充下翻于识食以成禅悦禅则不动故以法坚住引生功德故摄取善根能除烦恼故二身清净并如识食能执持故四哀愍下大悲愿力现受段食今云抟者尚依古译(一翻前思成第三念以经之智释成于念念慧邻故出其所以亦如四念慧为体故邻近名念二翻触成第五兼于第四三翻识成第一四翻段成第二愿食言抟者尚依古译今以饮水等亦是假食不可抟握故译为假形假分假而食故)。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食时善根回向。
三是为下双结二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施饮时。
第二施饮中亦三。
初施行。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
二以此下回向行于中先牒前起后。
所谓愿一切众生饮法味水精勤修习具菩萨道断世渴爱常求佛智离欲境界得法喜乐从清净法而生其身常以三昧调摄其心入智慧海兴大法云霔大法雨。
后所谓愿一切下别显愿相下皆仿此然望食虽异不离五食望水虽异多同水用故所愿事或翻或顺或敌体相似或流类以明不全克定文中一如饮无间易得充足饮法精勤速具大道余并可知(一如饮无间此即敌体相似断世渴爱常求佛智即惑翻也得法喜乐等即顺也入海霔雨即同水义也下诸门中体势亦尔随时解释)。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饮时善根回向。
三双结。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种种清净上味所谓辛酸咸淡及以甘苦种种诸味润泽具足能令四大安隐调和肌体盈满气力强壮其心清净常得欢喜咽咀之时不欬不逆诸根明利内藏充实毒不能侵病不能伤始终无患永得安乐。
第三施味文四加所为故初施行可知。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最上味甘露充满愿一切众生得法智味了知一切诸味业用愿一切众生得无量法味了达法界安住实际大法城中愿一切众生作大法云周遍法界普雨法雨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得胜智味无上法喜充满身心愿一切众生得无贪着一切上味不染世间一切诸味常勤修习一切佛法愿一切众生得一法味了诸佛法悉无差别愿一切众生得最胜味乘一切智终无退转愿一切众生得入诸佛无异法味悉能分别一切诸根愿一切众生法味增益常得满足无碍佛法。
二以此下回向行中十愿初愿晋经得上味相则是三十二相之一经说佛大牙后有甘露泉但食入口悉为甘露约法亦即涅盘为甘露不死之味余文并显(经说佛大牙等者即涅盘十四其施食等亦皆??愿各是一事与此大同不能繁引)。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味时善根回向。
三双结。
为令一切众生勤修福德皆悉具足无碍智身故。
四所为。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车乘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具足一切智乘乘于大乘不可坏乘最胜乘最上乘速疾乘大力乘福德具足乘出世间乘出生无量诸菩萨乘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车乘时善根回向。
第四施车乘分三初施行者义通马等以第十六别施车故回向十愿皆约代步初一唯果余兼通因然乘体性通于理智随义立名一体性包含二不可废立三超劣四无过五不历三只六十力普运七兼五度万行八无漏相应九发心趣者即名菩萨(义通马等者以梵语通呼卓乘云野(余我)切食若别呼车云奢羯吒若呼车辂云曷罗他此云野囊明是车乘故通马等下第十六即单是车以梵云奢羯吒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衣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惭愧衣以覆其身舍离邪道露形恶法颜色润泽皮肤细软成就诸佛第一之乐得最清净一切种智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衣时善根回向。
第五衣中瑜伽施衣能感妙色以衣御寒令颜色润泽故人新衣成暂持献佛得无量福若要期日数未满而取成取佛物。
佛子菩萨摩诃萨常以种种名华布施所谓微妙香华种种色华无量奇妙华善见华可喜乐华一切时华天华人华世所珍爱华甚芬馥悦意华以如是等无量妙华供养一切现在诸佛及佛灭后所有塔庙或以供养说法之人或以供养比丘僧宝一切菩萨诸善知识声闻独觉父母宗亲下至自身及余一切贫穷孤露布施之时。
第六施华文四初施行中先列施物后供养下明所施田下至自身者身为福田是法器故依之进道故故施自身胜施外道无量。
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诸佛三昧之华悉能开敷一切诸法愿一切众生皆得如佛见者欢喜心无厌足愿一切众生所见顺惬心无动乱愿一切众生具行广大清净之业愿一切众生常念善友心无变异愿一切众生如阿伽陀药能除一切烦恼众毒愿一切众生成满大愿皆悉得为无上智王愿一切众生智慧日光破愚痴暗愿一切众生菩提净月增长满足愿一切众生入大宝洲见善知识具足成就一切善根。
回向十愿前七可知八赤莲华等不遇日光翳死无疑菩萨之行必资乎智涅盘第九云譬如莲华为日所照无不开敷九月开青莲佛智照行涅盘二十云譬如月光能令一切优钵罗华开敷鲜明十约宝华(涅盘第九下即如来性品广叹涅盘之德?但举喻彼合文云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得见闻大涅盘自未??心者皆悉??心为菩提因是故我说大涅盘光所入毛孔必为妙因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以其合文第一?已用今但要喻耳九月开青莲者即梵行品耆婆为阇王说因世尊入月爱三昧放光照王王问其故耆婆答云此是如来入月爱三昧放光王问云何等名为月爱三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优钵罗华开敷鲜荣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善心开敷下即广说今但取月开青莲耳合以佛智为月行为莲开)。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华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清净无碍智故。
后二段可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鬘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人所乐见见者钦叹见者亲善见者爱乐见者渴仰见者除忧见者生喜见者离恶见者常得亲近于佛见者清净获一切智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鬘时善根回向。
第七施鬘者贯华如环而为首饰或以缨身故未见则乐见正见则爱乐(或以缨身者在身曰缨在首曰鬘缨乃鬘类普结华成方便故来)。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香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第八施香中准下涂香十度万行皆香此偏语戒者翻破戒之秽故。
愿一切众生具足戒香得不缺戒不杂戒不污戒无悔戒离缠戒无热戒无犯戒无边戒出世戒菩萨波罗蜜戒愿一切众生以是戒故皆得成就诸佛戒身。
愿有十二初一总标次十别显少同十藏多同智论随宜不同但案文释一具持三聚二不杂外道三无染心涅盘经中乃至染环钏声亦名污菩萨戒四不犯重故犯重之人多生悔恨五设有误犯深惭愧故如其故犯数犯不生惭愧深爱着犯见犯是福名之为缠六七定共相应故无惑热常持如初八九道共相应离断常边成出世行十远离二乘圆修十度方名不犯菩萨律仪是智所赞戒末句结因成果谓五分之一。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香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悉得圆满无碍戒蕴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涂香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施香普熏悉能惠舍一切所有愿一切众生戒香普熏得于如来究竟净戒愿一切众生忍香普熏离于一切险害之心愿一切众生精进香普熏常服大乘精进甲胄愿一切众生定香普熏安住诸佛现前三昧愿一切众生慧香普熏一念得成无上智王愿一切众生法香普熏于无上法得无所畏愿一切众生德香普熏成就一切大功德智愿一切众生菩提香普熏得佛十力到于彼岸愿一切众生清净白法妙香普熏永灭一切不善之法是为菩萨摩诃萨施涂香时善根回向。
第九涂香十度皆有熏发资长菩提心义辟除蔽障俱得称香。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床座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第十施床座中初举施行下第十八别明施座故晋译此以为床敷深??当也。
所谓愿一切众生得诸天床座证大智慧愿一切众生得贤圣床座舍凡夫意住菩提心愿一切众生得安乐床座永离一切生死苦恼愿一切众生得究竟床座得见诸佛自在神通愿一切众生得平等床座恒普熏修一切善法愿一切众生得最胜床座具清净业世无与等愿一切众生得安隐床座证真实法具足究竟愿一切众生得清净床座修习如来净智境界愿一切众生得安住床座得善知识常随覆护愿一切众生得师子床座常如如来右胁而卧。
回向行中十愿一即第一义天大智证故二菩提心是贤圣依三涅盘解脱四首楞严定名为究竟如四禅座能发神通余六可知。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床座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修习正念善护诸根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房舍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安住清净佛刹精勤修习一切功德安住甚深三昧境界舍离一切住处执着了诸住处皆无所有离诸世间住一切智摄取一切诸佛所住住究竟道安乐住处恒住第一清净善根终不舍离佛无上住处是为菩萨摩诃萨施房舍时善根回向为欲利益一切众生随其所应思惟救护故。
十一房舍中摄取一切诸佛所住谓圣天梵等后言不舍佛最上住者住大寂室余取事类例可以虚求。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住处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常获善利其心安乐愿一切众生依如来住依大智住依善知识住依尊胜住依善行住依大慈住依大悲住依六波罗蜜住依大菩提心住依一切菩萨道住是为菩萨摩诃萨施住处时善根回向为令一切福德清净故究竟清净故智清净故道清净故法清净故戒清净故志乐清净故信解清净故愿清净故一切神通功德清净故。
十二住处谓僧坊等。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诸灯明所谓酥灯油灯宝灯摩尼灯漆灯火灯沉水灯栴檀灯一切香灯无量色光灯施如是等无量灯时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为欲摄受一切众生。
十三施灯一明施行于中列其施物宝灯者如夜光之类沉水栴檀用和酥油无量色者然膏色白然漆色赤然油色黄然檀色绿如是种种如是等下明其施意。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正法愿一切众生得清净光照见世间极微细色愿一切众生得离翳光了众生界空无所有愿一切众生得无边光身出妙光普照一切愿一切众生得普照光于诸佛法心无退转愿一切众生得佛净光一切刹中悉皆显现愿一切众生得无碍光一光遍照一切法界愿一切众生得无断光照诸佛刹光明不断愿一切众生得智幢光普照世间愿一切众生得无量色光照一切刹示现神力。
二以此下回向行于中先正显回向愿后辨回向意前中十愿然准瑜伽贤首皆明施灯得净眼报然灯功德经烧灯供养大能灭罪生福令发愿言当以大海为油须弥为炷然大灯明遍佛刹海供养无休又愿法门之灯大愿为炷等今文愿中具身智光并可思准(然准瑜伽等者瑜伽文广事亦可知贤首偈云又放光名眼清净能令盲者见众色以灯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然灯功德经者亦名施灯功德唯有一卷前广说施灯所获功德近后偈云于彼佛塔施灯已其人身光如日照牟尼牛王清净眼以好灯明照彼塔得于无漏无上道其身光明照十方见四真谛具十力不共之法亦究竟得遍见眼成善逝此果皆由布施灯释曰此明至极功德次有偈校量云设令一切诸众生昔曾供养无量佛具大威德见实义亿劫来成缘觉道十方所有诸世界悉布灯明无有余以是世界诸灯鬘若人信心供养彼是人如是修供养于无量劫常不断若人一灯供养佛得福过前无有量灯油譬如大海水其炷犹如须弥山有人能然如是灯遍照一切诸世界是人深心唯敬信其志唯求缘觉道十方遍置如是灯一心恭敬而供养若人??于菩提心手执草炬暂供佛是人得福过于彼我见实义作是说释曰案上经文以佛德难思故举广供辟支不及佛塔非令??愿今取下七十八大愿为炷大悲为油等例之应广??愿令其事理皆广大耳)。
菩萨如是施灯明时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故以此善根随逐众生以此善根摄受众生以此善根分布众生以此善根慈愍众生以此善根覆育众生以此善根故护众生以此善根充满众生以此善根缘念众生以此善根等益众生以此善根观察众生。
后菩萨如是下显回向意。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灯明时善根回向。
三是为下双结。
如是回向无有障碍普令众生住善根中。
四如是下回向所为其回向意诸文应具大同所为故略不明。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汤药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十四汤药中三一施行施药近果得无病报如薄俱罗远得药王树身等如十大愿中辨。
所谓愿一切众生于诸盖缠究竟得出愿一切众生永离病身得如来身愿一切众生作大良药灭除一切不善之病愿一切众生成阿伽陀药安住菩萨不退转地愿一切众生成如来药能拔一切烦恼毒箭愿一切众生亲近贤圣灭除烦恼修清净行愿一切众生作大药王永除众病不令重发愿一切众生作不坏药树悉能救疗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光出众病箭愿一切众生善解世间方药之法所有疾病为其救疗。
二回向行言不重发者经云世医所疗治虽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毕竟不复发余可知(世医所疗治虽差还复生即涅盘经第五地中当广引说)。
菩萨摩诃萨施汤药时为令一切众生永离众病故究竟安隐故究竟清净故如佛无病故拔除一切病箭故得无尽坚固身故得金刚围山所不坏身故得坚固满足力故得圆满不可夺佛乐故得一切佛自在坚固身故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三菩萨下双辨二行所为言金刚围山所不能坏者如不思议法品十种大那罗延?勇健法中第一说坚固满足力亦是彼品中十力第七名坚固力不可夺乐者是常乐故自在坚固身者即金刚身金刚为内照之实非唯金色故云自在(即金刚身者涅盘第三有金刚身品金刚为内照之实即生公释言非唯金色亦不全遮意通内外耳前已引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悉能惠施一切器物所谓黄金器盛满杂宝白银器盛众妙宝琉璃器盛种种宝玻璃器盛满无量宝庄严具砗磲器盛赤真珠玛瑙器盛满珊瑚摩尼珠宝白玉器盛众美食栴檀器盛天衣服金刚器盛众妙香无量无数种种宝器盛无量无数种种众宝。
十五施器中文四初施行中三一所施物。
或施诸佛信佛福田不思议故或施菩萨知善知识难值遇故或施圣僧为令佛法久住世故或施声闻及辟支佛于诸圣人生净信故或施父母为尊重故或施师长为恒诱诲令依圣教修功德故或施下劣贫穷孤露大慈大悲爱眼等视诸众生故专意满足去来今世一切菩萨檀波罗蜜故以一切物普施一切终不厌舍诸众生故。
二或施下对田显施圣僧通三乘。
如是施时于其施物及以受者皆无所着。
三如是下成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种种宝器盛无量宝而布施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成等虚空无边藏器念力广大悉能受持世出世间一切经书无有忘失愿一切众生成清净器能悟诸佛甚深正法愿一切众生成无上宝器悉能受持三世佛法愿一切众生成就如来广大法器以不坏信摄受三世佛菩提法愿一切众生成就最胜宝庄严器住大威德菩提之心愿一切众生成就功德所依处器于诸如来无量智慧生净信解愿一切众生成就趣入一切智器究竟如来无碍解脱愿一切众生得尽未来劫菩萨行器能令众生普皆安住一切智力愿一切众生成就三世诸佛种性胜功德器一切诸佛妙音所说悉能受持愿一切众生成就容纳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一切如来众会道场器为大丈夫赞说之首劝请诸佛转正法轮。
二菩萨下明回向行十愿一广二深三高四坚五胜六净七果八悲九闻熏纳教十摄法上首然随施一器即发多愿未必一器以对一愿。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器时善根回向为欲普令一切众生皆得圆满普贤菩萨行愿器故。
三结四所为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二十五之三
音释
抟
(度官切音团以手圆食也)。
溥?
(溥滂古切广也遍也?于禁切庇也覆也)。
戮
(力竹切杀也)。
肾
(时忍切水藏也)。
肝
(古寒切木藏也)。
肠
(直良切肚肠也)。
僮仆
(僮徒红切仆蒲木切僮仆奴??也谓供给走使之人也)。
咽咀
(咽于甸切吞也咀慈语切咀嚼也又含味也)。
欬
(苦盖切气逆也)。
芬馥
(芬敷文切馥方六切芬馥谓华叶芬芳香气馥郁也)。
顺惬
(惬诘叶切快也顺惬谓从顺快惬其心也)。
玻璃
(梵语也亦云塞颇胝迦此云水玉亦云水精玻普禾切)。
鞋
(户佳切履也)。
羯
(居谒切)。
辂
(鲁故切车也)。
茧
(吉典切蚕衣也)。
缯
(慈陵切音情帛也)。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