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深时意气平(发帖人:发音宣讲)
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深时意气平是我听南怀瑾老先生讲座时,深有感触的一句话。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些世间人,不太懂得这其中的道理,实在令人有些遗憾,如果一个有学问的人,在意气平上欠缺纯熟的功夫,就应该注意和改进了。
中国人对“谦”的认识,见诸之于《易》,至少有数千年的历史, “谦德”影响中国历史五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最为显著的民族性格之一中国人没有不知谦的好处的,也没有不喜欢谦虚的有德之士的。在先祖的眼里,易是地中有山,山高而在地下,并非力所不及,而是主动谦让,“谦”之卑下中蕴藏着崇高。谦卦的《彖辞》这样来概括谦卦,“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向好谦。”在易经中诸卦都是吉凶参半的,只有谦卦独‘六爻皆吉’。可见,谦德为作易者所倍加推崇。 谦是中国人的一种智慧,苏东坡《送参寥师》云: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虽然具体是说诗,但同样合于《易》理。“空故纳万境”,正是对于谦虚之“虚”的生动描绘。不管是人或事物,既谦让又虚心,则无怨无忌,无往而不达。谦是一种宽大的胸襟,能包揽和慈化世间的一切 海有谦的特性,从不自满,所以能纳百川,地有谦的特性,所以能载万物。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世出世间真正得好处、得大利益必是谦虚之人。了凡先生以他一生的经验来观察,《易经》、《书经》里所讲的非常有道理,都应验在日常人事之间。他每一次去参加考试, 可以从同考诸生的谦虚与否,预测出考试是否有胜出的可能。在他的名著《了凡四训》里,有关于谦德受益的实例,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为便于读者理解现将这段古文译成现代语体:
‘壬辰’年,了凡先生‘入觐’时,遇‘夏建所’先生。见到夏先生‘谦光逼人’,对人恭敬有礼。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前面说,没有慧不能修福,修也得不到福。为什么呢?福善有真、假、有半、满,有是、非,你不认识!好心修福,谁知道造了一身罪业;造了罪业,自己还以为是在修福
。所以要先读书,读书才明理。理明白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福田,应该怎样种福。人若智慧现前,自然收敛、稳重、温良、谦敬、忍让。夏先生也是在这一科考中了!接下来书中举的例子更说明了谦德为何受益的深刻道理,张畏岩先生,有才学,文章写得很好,在一般读书人之间也是很有名气的。‘甲午’年参加‘南京乡试’,结果没考中。怨天尤人,大骂主考官没有眼睛,这么好的文章他没录取。 当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先生见老道在笑他,他的气就发到老道身上了。老道说:你的文章一定不好,所以主考官没录取你。张先生听了老道的批评,火气更大了。他说:“你没有见到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的文章不好!”老道说:“我听说作文章要心平气和,像你脾气这么暴躁,这么贡高我慢,你的文章怎么会作得好?”张先生毕竟是念书人,念书人服理;老道说得有理,他不得不服。这位老道对张先生的开示,与南老先生提倡的学问深时意气平,正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智者所见略同也。
愿人人都能做到学问深时意气平,愿人人成为今世的常不轻菩萨。
原文地址: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