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并未能很好地处理各种矛盾与菩提心的关系,自己实实在在是个初学者。 关于菩提心,先贤常将其分为世俗和胜义两种。胜义菩提心涉及甚深空性,这里暂且不谈。
关于世俗菩提心,又常被分为愿、行两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人是这样理解的。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在孩子五、六岁时,负责任的家长就开始启发孩子的志向,向孩子介绍种种能给社会带来益处,同时又深受大众尊重的职业,例如教师、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或总统、总理、将军、企业家等,帮助孩子选择一种自利利人的目标,这一阶段可称之为目标的确立。 在孩子目标确立后,家长应告诉孩子:目标不能自动实现,需要上学,只有学到知识和技能,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如歌中唱到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学习的过程虽也有乐趣,但毕竟是艰苦的,不如无忧无虑的玩耍开心。但不上学、不学知识便无成材之理,因此应帮助孩子作好上学的心理准备,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中途退学。这一阶段可称之为学习的准备。 接下来就是学习的阶段。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克服困难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牢记自己的目标,思考目标的实现能给自他带来的利益,思考不经学习便无成功之理,学习成功者的经验,从而盯着目标,脚踏实地。 我们学佛的过程大体上与上面情况相似。“目标的确立”相当于愿菩提心,即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金刚誓愿;“学习的准备”相当于行菩提心,即发起为成正觉愿修无量难行苦行的金刚誓愿,正如《普贤行愿品》中所云:“如来功德……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此处“欲成就此功德门”便是愿菩提心,“修十种广大行愿”便是行菩提心,即应发起修学十种广大行的愿;学习的阶段便是在愿行菩提心摄持下,脚踏实地地修学普贤行。 考察本人目前的修学程度,主要为修学愿行菩提心,并尝试在菩提心的护持下实践一点点菩萨行。遇到困难心生退却之意时,便反复祈请上师三宝、思维愿行二菩提心,为自己鼓劲。据古今大德开示,菩提心若坚如金刚,便可摧碎修行路上的一切障碍,密乘中的护法金刚实为行者坚定菩提心的化现,一切金刚的根本心咒皆为hum,而此咒正是菩提心义。 修学菩萨行,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拔苗助长。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立下了要当科学家的志愿,但一个愚蠢的人却要求孩子立即就去解决微积分或相对论中的问题,孩子自然无能为力。如果这个愚蠢的人因此便讽刺孩子、断言孩子根本不具备成为科学家的潜质,则此孩子的前途很可能被毁掉。编辑:小勇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