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第一章 论佛教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我们可以分成这么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世界的概念、世界的形成和衰亡轨迹和世界的本质。
为什么要这么进行区分呢?因为首先,在概念没有确认和统一之前,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无法确保我们所讨论的就是同一个事物,因此最为关键的就是先确认世界的概念范围。
再者,在确认了世界的概念范围之后,我们才能按照佛教的论点,逐步描述世界的形成和出现过程,以及世界未来衰亡的轨迹变化,只有明白了这个过程,我们才可以建立起来一个基本的世界认识。
最后,在有了基本的世界认识之后,我们就可以放开来讨论整个世界的本质了,到底这个世界是什么?究竟要如何把握?这种把握对人们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等等。
当然,既然是楞严发挥,我们就会首先参考《楞严经》中的论点,必要的情况下,当然也会适当地使用一些来自其他经论的资料来加以说明。
一、 世界的概念
在《楞严经》第四卷中,佛对阿难说:“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位方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秖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
也就是说,佛教的世界的概念,就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统一的立体概念,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说的话,勉强可以说是四维空间的意思,也就是立体空间三维、加上时间作为第四维。其实如果从超越了二元对立的角度来说,四维的说法,也都是不正确的了,只不过为了表述的方便,暂且这么用词罢了。
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世界中,假如说是以我自己,或者你自己作为中心点,十方三世扩展开来,现在的你有十方空间、过去的你有十方空间、未来的你同样有十方空间,而每一个十方空间,都是没有穷尽的。
因此,就这个意义上面来说,佛教的世界的概念,其实就是一个无穷的时空,并且是一个不论从时间上面来说,还是从空间上面来说都是无穷的时空。
这个概念,在中国古智慧中,也有类似的——宇宙,在《淮南子?齐俗训》中有:“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的陈述,后来也就用宇宙来表述天下万物的意思。
这是从名相上面分析出来的概念含义。
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世界的概念就相对地缩小和限制了,基本上就成为了一个日月所映照下的范围内的世界概念了,就相当于我们的太阳系。也就是一个日月所映照的范围,就称作一个世界,准确地说就称作一个小世界。
在《杂阿含经》中有:“世尊告諸比丘。如日遊行。照諸世界。乃至千日千月。照千世界.千須彌山.千弗婆提.千閻浮提.千拘耶尼.千欝單越.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千炎魔天.千兜率天.千化樂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從小千世界數滿至千。是名中千世界。從中千世界數滿至千。是名三千大千世界。”
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百亿个小世界)这个大的一个范围的时空,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佛土,一个佛世界,一个佛化土,一个佛刹。而十方同时存在着无数无量的佛土,同时存在着无数无量的佛陀。
而且,在一个佛刹的范围内,不会同时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佛陀,因为,在《瑜伽三十八》中说的很清楚:“菩萨长夜,起如是愿,随令增长。我当独一,于无导首诸世界中,为作导首;调伏有情,令脱众苦;令般涅槃。如是长夜所起大愿,随令增长,摄受正行,得成满故;无二如来,于一世界,俱时出现。又一如来,于一三千大千佛土,普能施作一切佛事。是故第二如来出世,无所利益。又一如来,于一佛土,出现于世;令诸有情成办自义,极为炽盛,极为随顺。何以故?彼作是思:一切世间,唯一如来;更无第二。若于此土,化事已讫;或往余方,或入灭度。我等何从当修梵行。我等何从当闻正法。如是思已;发起深厚欲勤精进;速修梵行,速闻正法。若一佛土,多佛出世;彼于所作,不能速疾。故一佛土,一佛出世,令诸有情成办自义,极为炽盛,极为随顺。”
也就是说,在菩萨发愿成佛度众生的时候,就已经发出了独自度化有缘众生的誓愿;而且一佛的能力,完全能够成办一佛刹内的所有佛事业;还有一佛刹仅一佛出世,可以激发众生的精进心。
所以,我们也就会明白在佛宣讲完楞严神咒之后,为什么会有无量金刚、日月天子等站起身来,向佛发誓要永远护持念诵、携带、书写、传授楞严神咒、楞严法门之人了。一个是佛已经把十方佛刹用大神通力都显现在这个世界当中了,十方佛刹的所有菩萨罗汉都出现于前了;另外就是释迦牟尼佛本身的佛刹,就存在着无数无量的天龙日月护法等众,并不是那么小猫两三只。
综上所述,我们所谈论的世界,从最大的层面来说,指的就是茫茫无际的整个十方三世一切的时间空间以及其中的林林总总的有生命无生命的事物;从释迦牟尼佛的化土角度来说,就是娑婆世界,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银河系吧;从小世界的定义来说,就是我们这个太阳照耀着的地方——太阳系吧;从最直接的有生命迹象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这个可捉可摸的地球吧。
二、 世界的形成
《楞严经》第四卷中有:“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炎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这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整个的世界之所以会出现,就是来自于那最开始不知道怎么出现的那一念,正是因为那一念的出现,才出现了能所的相对,才出现了二元对立,才出现了瞪发劳相,才出现了虚空,才出现了风轮、金轮、火轮、水轮、土轮、山河大地、有情众生等种种的世界相状。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念头的纠集,世界就显得更加地坚固、众生就显得更加地刚强难化。
而且,从顺序上面来说,世界形成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考虑到最先的念头的话,那就是先形成了虚空,然后形成了诸轮,至此物质化的无情世界就形成了;之后才会演化出来种种的具备生命特征的有情众生,生活在无情世界之中。
可是,这个世界,并不是永远这么地坚固下去,因为在佛的开示中,有生就有死,只要有形成,一定就会有衰亡,世界众生只要有出现,就终究会有最后消亡的那一天。
而当世界逐渐消亡的时候,首先灭绝的,反而是种种的生命形式的众生;之后才是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
这种对于世界形成和灭亡的论点,和现代科学的认知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比如说我们这个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就是茫茫宇宙中无尽的虚空,之后就是一个点的大爆炸,之后逐渐收缩膨胀后形成了星球,而后在这个符合种种条件的星球上,才逐渐进化出来了各种的生命现象。
现在,以我们人类为主的众生,在进行种种所谓的文明进化的过程中,对物质世界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最终必然导致物质世界的环境恶化,而恶化后最先遭受苦难的,也必然就是我们人类,以及其他的生命形态。最终就会有那么一天,生命消失,这个星球重新变成没有生命的纯物质世界,但那个时候已经是千疮百孔、苟延残喘的了。最后就是星球的坍塌崩坏,甚至整个星系的灭亡。
至此,就完成了一个成、住、坏、空的大循环。
这就是世界形成以及衰亡的必然表现,不光佛经中如此描述,现代科学也是类似的说法。
三、 世界的本质
从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整个的世界,不外乎就是自身最初那一念而产生出来的,发展出来的。也就是说,这就是我们应当建立起来的对世界的基本认识。
同样的论断,在《楞严经》的其他地方,也能够随处看到:比如在《楞严经》第二卷中有:“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第三卷中有:“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说法。按照这样的说法,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部都是本来原始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就是所谓的法身,也就是所谓的佛性了。这种说法,非常厉害!所有的众生构成元素、所有的世界构成元素,原来全部都是我们的真心啊!原来我们的真心就是等同于这个完整的无穷无尽的世界众生的啊!
因为世界没有穷尽,因为众生无数无量,因此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法身,也就是不可思议、无比庞大的了!我们的法身大可以达到无穷无尽,小可以小到芥子邻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真心法身不覆盖的!
难怪有些人会把这个论点当成是大乘了义的说法,难怪道生禅师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名言会广为称颂呢!在《祖庭事苑五》中,“禅客问南阳国师,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有信否?意旨如何?师曰:此尽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不出法,岂非法身乎。又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色,岂非般若乎。”南阳国师对于禅客询问道生禅师的这句法语,也是从色、法这个角度给于乐肯定的结论。
可是,这种说法,真的就是了义的吗?真的就是究竟彻底的吗?
貌似了义,其实还是有所执著、有所粘滞的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上述“阿难云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陈述之后,紧接着的大段分析性陈述的最后结论,就是“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六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十八界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也就是说,虽然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部都是本来如来藏的真如性,但是那仅仅是相似说法而已,其实他们全部都是虚妄不实的瞪发劳相而已,都只是幻化的水月空花一般,根本就不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坚持认为他们就是本来如来藏的真如性的话,那岂不是说我们的本来如来藏真如性,也是虚妄不实的了?
因此,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本人在讲解到那里的时候,直接解释成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部都是五阴是虚妄的,他们只是本来如来藏、佛性、玄妙究竟真性的虚幻表象而已”。
如果大家认为这仅仅只是我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正确的话,我可以从《楞严经》中找到支持的证据。
如《楞严经》第二卷中就有:“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意思就是:一切色法、心法,其实全部都是众生本来妙明真精妙心中所显现出来的景象而已,如果你放弃了本来妙心,就会执著了色、执著了空,就会虚幻出来一个自己的心,从而头上加头、迷中更迷了。
尤其在《楞严经》第七卷中有:“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也就是说,从世界的本来上说,这个世界众生,本来就是来源于本初的那一念无明,也就是说本来就没有什么世界众生,全部都是在那一个无明的念头上逐渐幻化发展出来的更加貌似真实的幻相而已。但是因为已经产生出来的幻相,就会表现出生灭,就会表现出轮回苦难、无常苦空无我;而为了说明生灭和轮回苦难的不正确性,也就会假立出来一个常乐我净的菩提涅槃出来。
因此,从究竟了义的层面上来说,既没有世界众生,也没有轮回苦海,更没有涅槃寂静,全部都只是本来如来藏真如性大海水所幻现出来大小波纹浪涛而已。其实就连这种种的名词,也都是假立的,都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他们只是那根指着月亮的手指头而已。
一旦我们从这部经中,完全地明白了世界众生的本质之后,会如何呢?
在《楞严经》第九卷中说:“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整个的世界众生全部都会烟消云散,幻相不在遮蔽你的心眼,本来面目将会现前,一切都会自由自在,一切都会吉祥如意。
小结一下:
从这些不同卷次的论断中,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佛教对于整个世界的本质的认识,那就是:整个的世界,来源于众生最初的“那一念无明”(暂且这么称谓吧);整个的世界,就是众生本来妙明如来藏真心中的幻化之相;整个的世界,其实就是众生本来原始法身的报化神通;整个的世界,并不是坚固恒常的存在;整个的世界,在众生最终明白本来面目回归原始法界的当下,全部都会瞬间坏散。
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坏散之前,也就是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回归本来之前,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世界是无穷无尽的;这个世界是不断在变化着的;这个世界里的众生同样是无量无数的;这个世界里的众生全部都和我自己是不一不异的;这个世界里的众生,也可以说全部都是我的子女、父母;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变化,全部都和我有关系;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变化,可以说全部都是我自己的念头影响所致;这个世界自从出现以来,就一直在成、住、坏、空的渐变过程中;这个世界里的众生自从出现以来,就一直在六道轮回中飘转;这个世界和众生自从出现以来,就出现了最基本的客观规律——因缘法、因果律。
掌握了这个世界众生的本质,就会自然对这个世界和众生的任何变化都不会产生执著,不会因为世界某个地方的变化,或者某个众生的某个变化,而造成自己的过度兴奋、不安、欣喜、忧伤,因为我已经知道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这个本质所决定的;不过度,但是也不会毫无反应、麻木不仁,我也会随缘自然地应对任何直接间接相关的变化和作用,甚至还会在自己新的念头的作用下,去产生新的变化的可能,这并不是狂妄,这也是世界众生的本质所决定的。
总之一句话:当我们明白了佛教对于世界众生的本质论断的时候,就会更加自然、更加坦然、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当中的任何状况,会以更加平常的心态、更加良好的情商,去生活、去修行、去工作。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