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六章 问题的提出:心目何所在?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佛对阿难说:“阿难!你要知道,所有的一切众生,从那个没有开始或者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时候,就一直轮转在这个生死轮回之中,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这些众生,没有一个知道自己本来就具足的真正的自己,真正的心性,不知道本来就清净的觉明体性,是自己家里的原有的宝贝。反而使用各种的妄想,希望通过自己的种种妄想,来减少痛苦,增加欢乐,或者破除轮回,永享安宁。但是,因为众生的方法不对,全部都是用自己的妄想,因此从来都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一直在这个轮回中沉沦。你今天如果希望能够明白至高无上的菩提觉悟,真正的明白自己的真心觉性,那就要老老实实地当下反应地回答我的问题。十方所有一切的佛,所成就的道路,全部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他们能够摆脱了生死的桎梏,能够自主于一切,全部都是来源于直心,全部都是来源于老老实实毫不矫饰的反应。不论是刚开始修行,还是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还是已经得到了究竟的成就,从来没有脱离过直心,从来没有弄虚作假来糊弄别人也糊弄自己的。”
佛在这里首先强调了众生全部都具足了成佛的根本,只是不知自己宝贝,反而妄图依靠各种邪门歪道来解脱轮回。其实正是这些邪门歪道,才导致了轮回难空,苦难难度。这也就说明,每一个人都不要自作聪明,要根据往昔像佛、祖师这样的成就者们的教导,通过正确的路子和方法,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地。佛首先强调了导师的重要性。
接下来,佛立刻强调弟子诚实的重要性。虽然佛、祖师等有着无尽的神通和变化,但是每一个众生要想解脱,并不能靠上师像扔石子一样地把自己扔到苦海的彼岸,沉沦苦海的是自己,解脱的也是自己。
那么,在学佛的过程中,在应对上师的问题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去揣测上师的意图,然后通过自己的揣测,去说一些自己认为能令上师开心的言语,去做一些自己认为能令上师高兴的动作,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加持,可以更快地证悟。可实际上,这些扭曲了的作为,其实恰好属于佛刚刚所说的妄想,是不能获得利益的,哪怕你花了很多钱进行供养,哪怕你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因为是带有欺骗的性质,所以必然得不到真正的回报,当然要除了那些本来的目的就是沽名钓誉、追求声名利禄的人而外。弟子应当老实地当下反应地应对上师的任何教导,只有这样,上师才能够真正发现你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够做出符合你的特性的指导,否则就会误人误己。而且从究竟意义上来说,直心本来就是道场,直心本来就可以令人摆脱所有的束缚,直心绝对可以令人解脱。可是,真正的直心,又有谁能够做到呢?又有谁会愿意被人认为是疯子呢?!就连最亲密的夫妻之间,现在也都流行婚前财产公证了;就连师徒之间,也都随处可以发现斗智斗勇的案例。直心,难啊!
这里,在佛提出了这些要求之后,就抓住阿难刚才所回答的出家的最初发心,接着问道:“阿难,你刚才已经说了,你最初出家的发心,是看到了我的三十二相之后,也想获得这样的相好才出家的。那么,我来问你,你是用什么看见了三十二相?又是谁产生了爱慕的想法的呢?”
阿难对佛所提出的这个问题,肯定感觉有些怪异,什么!佛竟然问我是用什么看到了三十二相?难不成有人可以用脚丫子看东西么?还问是谁产生了爱慕的想法?不是我还能有谁?!可是,因为佛刚刚已经很清楚地强调了不要自作聪明,要老老实实地回答问题。因此,阿难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回答了佛的问题:“我,阿难,直心回答佛的问题:我是用眼睛看见了佛的三十二相,然后在我的心中产生了爱慕之意。”
大家觉得阿难的回答正确吗?相信如果这个问题让大家来回答的话,一定也是同样的回答。看东西,当然是用眼睛看见的了;产生爱慕之意,除了在心中产生而外,还有第二个可能吗?佛这么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佛的意思是这样的:“阿难,我能明白你所回答的意思,我也知道这是你真实的答案。你是用眼睛和心,产生了看见和爱慕。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眼睛和心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了。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要想解决你在学佛修行上的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这个眼睛和心。如果你连眼睛和心都搞不清楚在哪里的话,那你就根本摆脱不了外尘和烦恼。让你轮转在轮回中的最根本的因素,对你来说,就是眼睛和心,那我在来问你:你的眼睛和心在哪里?”
这就是作为一个导师的功力了,尤其是一个传播佛教真理的导师,在传播佛法之前,一定先要清楚弟子的实际情况,清楚弟子的困难和要求,然后根据弟子的困难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法门,开、示、悟、入。而不是对所有人,都传一句“阿弥陀佛”,或者一句“念佛是谁?”,或者六加行各十万遍。这是不负责任、偷懒的做法,是对不起师傅的这个称呼的。
佛在这里,紧紧抓住阿难的反应,打算从眼睛见色,心生喜乐的这个方向,来彻底撕开阿难的烦恼网,让阿难找到真正的歇脚处。
而且,因为阿难已开始请佛宣说十方如来最初成佛方便,佛现在直接从心入手,也恰恰说明了所有诸佛修行的核心,就是修心,就是要把心搞清楚。那么,所有入门学佛的人,如果一开始没有从心入手,我们就可以非常肯定的说,你并不是学佛的。因为佛在《楞严经》这个很高的经中,非常清楚地透露出解决心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成佛最初方便。
在这个方面,禅宗、大圆满、大手印等法门做的比较到位,注意了,我这里说的是比较早期的这三种法门,而不是目前已经被人为地增加了许多东西,甚至被改变了很多的目前的法本和做法。
而且,在这个问题提出的时候,其实佛已经给阿难挖了一个很深的坑,也已经知道阿难肯定会跳下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如《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又:“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色声香味触法。”所有的能够被看见的色,包括三十二相,和能够去看的五蕴构成的身体的一部分——眼睛和心意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是虚妄不实的。既然已经属于虚幻,那么就连眼睛和心这样的名词都不应该存在。也就不应该出现佛对阿难所提问的“心目何所在?”这个问题。
其实当佛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隐含了一个意思:假设心目是真实存在着的话。也就是说,佛并没有站在究竟的层面上来帮助阿难解决问题,而是退回来几步,打算用不了义的名相,帮助阿难尽可能去认识了义的真谛。这就是大家在传播佛教教义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学习佛教教义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迷惑的地方,到底这一段话中所讲的意思,是站在什么层面上来讲的?是究竟果位层面的吗?就像大圆满根本经典中的论断那样?还是接近果位的即将成就的上乘道位层面,就像圆满次第的法门那样?还是仅仅为了激发已经入门的学佛人的信心,而宣讲各种圆满功德和佛土利益的生起次第,或者说就像《观阿弥陀经》那样?还是仅仅为了让众生积累一些善根,结下佛教的缘分的抑恶扬善,持戒得福等最基本佛法?如果没有弄懂这一段经文所对应的对机、所讲经的场合、当时的问答机缘等问题,而直接依文解意地生搬硬套,那必然会领会错了佛意。
就像参禅的人,看禅宗公案,往往只是看那些文字的机锋,只注意什么喝茶、野鸭子、干屎橛等等,却完全忽视了当时的场景还原,就号称自己机锋无敌,其实最后也只是落得个鹦鹉学舌而已,落得个文字禅、狂禅而已,不会得到任何实际的利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禅宗流传至今,因参禅而悟道的人越来越罕见,禅宗也仅仅流于形式了。就连韩国和日本的禅宗学人,也叫嚣真正禅门不在中国,而在他们那里。可悲也夫!
学佛的一开始,就应当在明眼善知识的帮助下,先厘清自己所乐于见闻的属于了义教,还是属于不了义教,然后在这个大的类别下,再去选择具体的经教和法门,而且还要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反复锤炼自己的辨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学佛过程中感觉到乐趣,得到进步和利益。
可怜阿难,这个时候并不了解佛的苦心,还是在心中对佛的这个问题感觉到怪异。他还真的就站在了佛给他挖好的这个坑底,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准备回答佛的这个问题呢!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