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同归集》,三卷(或六卷),宋朝永明寺延寿智觉禅师(904-975)述。师为净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浙江杭县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初为华亭镇将,后依龙册寺翠岩令参出家。寻往天台山天柱山峰九旬习定,次谒德韶国师,承其玄旨。后于国清寺行法华忏,颇有感悟,于是朝放诸生类,夕施食鬼神,常读诵《法华经》,精修净业。初住明州雪窦山,法席甚盛。建隆元年( 960),忠懿王请入居灵隐山新寺。二年,复请住永明大道场,接化大众,故世称永明大师。师倡导禅净双修,指心为宗,四众钦服,住永明十五年,时人号慈氏下生。高丽王慕其盛德,遣使叙弟子礼,并派国僧三十六人前来学法,法眼禅风遂盛行于海东。著作有《宗镜录》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唯心诀》一卷等六十余部。
本书旨在阐明众善所归,皆以实相为宗。是作者站在教禅一致的立场所撰述的佛教概论书。 本书各卷首叙其主旨,而后以问答体阐明其义。卷上初说真俗不违,有无齐观,一际齐等,所以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又若欲万行齐兴,须依理事,理事无碍,其道在中,自然可得自他兼利,圆同体之悲,成无尽之行;次则以“问:祖师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如何劝修,故违祖教?”等三十三条问答逐一解说其意义。卷中初略示十度四摄、七觉八正等实践行法,后复以“问:身为道本,缚是脱因,何得然指烧身,背道修道?高僧传内,小乘律中,贬斥分明,奚为圣典?”等二十七条问答加以详细说明上述的化他妙行、利己真修。卷下初说万法唯心,妙行圆修的旨趣,再举以“问:何不直明本际,则本立而道生。若广述行门,恐生迂滞。”等五十四条问答论述其意义。 全书广引诸经论及天台、华严、禅等诸祖释,藉由一一四条问答,巧妙地将诸宗教义体系化。作者谓本集总名“万善同归”,其内容可归纳为十义,即: □理事无碍:谓理事相即,非断非常,起灭同时,无碍双现。 □权实双行:实为真际,权为化门。从真际而起化,实外无权;因事迹而得本,权外无实。默契一旨,无碍双行,遮照同时,理量齐现。 □二谛并陈:谓真不待立而常现,俗不待遣而自空,二谛双存,如同波水,水穷波末,波水同时;波彻水源,动湿一际。 □性相融即:谓无量义从一法生。法,即是真心。从一真心具不变、随缘二义,不变是性,随缘是相,性是相的体,相是性的用,二者融通相即。 □体用自在:体是法性的理,用是智应的事,举体全用,用即非一;举用全体,体即非异。即体之用不碍用,即用之体不失体,所以一味双分,自在无碍。 □空有相成:一切万法,本无定相,互成互坏,相摄相资,空因有立,缘生故性空;有假空成,无性故缘起。因义显别,随见成差,迷之则万状不同,悟之则三乘不异。例如“有”,小乘见是实色;初教观为幻有;终教则色空无碍,因为空不守自性,所以随缘成诸有;顿教见一切色法无非真性,圆教见是无尽法界。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