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心川先生指出:“汉地密教传播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甲)杂密经咒传播时期;(乙)纯密或有组织的经典传播时期;(丙)印度坦多罗密教或晚期密教输入时期。”他还指出:“在唐中叶,密教进入了黄金时期。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后,直接翻译、弘传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中心的印度金刚乘体系的密教。这些密教称之为纯密,纯密一方面由于适应了唐帝国中兴君主玄宗等人复兴王室权力的需要;另一方面迎合了当时儒释道三教正在融合的趋势,因而得到了急剧的发展。并且形成了一个以修持密法为主的中国佛教新宗派。
印度中国密教的僧侣们不但宣传《仁王经》的正法护国思想,而且在修行实践上力图攀附融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以及道教的成仙、咒术、房中术等。”这两段话不仅指出了唐代中国密教所处的发展阶段,指出了唐代密教得到发展的原因,也指出了唐代密教的代表人物开元三大士。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三人的生平。
善无畏,据《宋高僧传》卷二,其卒年在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其时,他“享龄九十九,僧腊八十”。由此推算,其生年当在公元637年。他本是中印度乌荼国(今印度奥里萨邦北部地区)国王,后让国出家,游南印度。又北上至那烂陀寺,拜达摩掬多为师,学密法。开元四年(716),善无畏携带梵夹到达长安,被唐玄宗尊为教主、国师,先住兴福寺,又住西明寺。五年,“奉诏于菩提院翻译”。
开元十二年随驾到洛阳,不久即译出《大毗庐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僧一行参加了此经的翻译,担任“笔受”。据说,此经系善无畏根据《大毗庐遮那经》(即《大日经》)翻译的,原文“具足梵文有十万颂,畏所出者,撮其要耳”。
此后又翻译了《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等。除译经外,他还收有一些弟子。他翻译的佛经不多,大约只有6部18卷3但《大日经》的翻译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国传统把《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出现以前的密教思想和实践称为‘杂密’,以后称为‘纯密’。密教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思想系统开始出现于《大日经》,一般认为该经产生于7世纪上叶的西南印度”也就是说,《大日经》在印度出现约100年后被翻译成了汉语,而它的翻译标志着中国的密教开始进入了“纯密”阶段。
金刚智,南印度人。据《宋高僧传》卷一,他于开元二十年去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若据此推算,其生年当在662年。但也有文献说他“春秋七十三,夏腊五十化灭”他出身于婆罗门种姓,16岁出家,先后到那烂陀寺、西印度等地学习十余年,然后到狮子国、室利佛逝、裸人国等地周游。听说中国崇信佛法,便乘船到广州,此时已是开元七年。后来被迎进京,先后居住于慈恩、荐福等寺,“所住之刹,必建大曼荼罗灌顶道场,度与四众”。所以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有大智、大慧、不空、一行等。
他翻译的佛经也不算多,大约是9部13卷,还有一部《千臂千钵曼殊室利经》10卷,传说也是他译的不空,全名不空金刚,北印度人,婆罗门种姓。据《宋高僧传》卷一,其卒年为大历九年(774),“享年七十,僧腊五十”。则其生年当为705年。他幼年失去父母,跟随叔父来到中国。15岁拜金刚智为师,学习梵文和密法,并参与译经。开元二十年,其师圆寂,他奉命准备去印度和狮子国游学、取经开元二十九年,他带着弟子含光等从南海郡乘船出发,先至狮子国,次游五印度。
后于天宝五载(746)还京。天宝八载,皇帝准其回国,但行至南海郡又被召回。十三载到甘肃武威,十五载还京,住大兴善寺。他经常在住地建坛传法,剃度弟子,也为皇家建内道场。据他给皇上的表文称,自天宝至大历六年,他共翻译佛经77部,120余卷。此后虽有译作,但主要是宣扬密法。后人统计其所译佛经为110部,143卷。
不空翻译的密教典籍比前二人多得多,影响也大得多。他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受到三帝的殊遇,多次受赏赐和封爵。在其病笃的最后日子里,尚“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辞不俞圆寂时,代宗罢朝三日,大赐钱物为办丧事和建塔。他的主要弟子有含光、慧超、慧果、慧朗、元皎、玄超等,时称“六哲”。其中,慧朗继承了他的位置,为该派掌门。
开元三大士都是印度人,他们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主要是在翻译佛经和传播佛教密宗的同时传播了印度文化,使中国人进一步了解了印度。中国佛教密宗的出现,也应该首先归功于他们。关于密宗在唐代的建立和发展,可参见吕建福先生《中国密教史》第四章。僧传中对他们的记载多是些神异的故事和传说,不足凭信。但这些故事却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创作,在唐代中叶以后的传奇和笔记小说中时常出现这些密宗僧人的故事,如《酉阳杂俎》《宣室志》等;中国后世的神魔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也深受密宗的影响。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