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接了一个修学已有六年的老班。我想,自己只比这些师兄早修学半年而已,在辅导员紧缺的情况下暂时顶一顶,如能再拉上一位师兄走上辅导员岗位就符合超脱性带班的要求了。我接班后,只要完成此举,使之顺利走上“超脱”之路,就算完成任务了。
可是经过观察,发现想要推动一位师兄走上辅导员义工岗位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班级师兄像一道分水岭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精进的师兄,有义工积极分子、辅导员,他们忙碌在各自的义工岗位上,似乎无暇顾及班级;另一类则各有各的因缘,有的始终没有真正进入模式,有的遇到违缘,显得被边缘化。走在前面的师兄感到回“家”得不到滋养,留在“家”的师兄感到精进的师兄只顾做义工,对“家”缺乏关心。班级这个“家”令师兄们缺乏归属感。然而,好在班委师兄已经意识到问题,希望建设好“家”。
定课陪伴心相连。有几位班委师兄都是支持辅导员,因为重视落实模式,他们在支持新班的短期内就使班级走上了修学的正轨,营造出良好的修学氛围。所以已经意识到班级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在班委会上达成共识,越是老班,越要重视模式、落实模式,首当其冲是推动定课。
为了“吸引”师兄们做定课,针对每位师兄的需求加了各别回向,以让暂时没有参加定课意向的师兄感受到班级的关爱。为让定课形成习惯,我也开始了陪伴之旅。每天早上的定课,尽管是师兄们轮流播放,但我总会开好电脑,做好随时播放的准备。一开始会关注哪几位师兄还没上线,拨个电话提醒他,甚至过后问问他出了什么状况。时间长了,师兄们之间也会相互打电话提醒,当然哪天我起晚了,师兄们也会响响电话“关爱”我。
慈善陪伴暖人心。这是由两个同喜班并在一起的同修班,班级有过三任辅导员,但真正走近彼此,还是最近一两年的事。师兄们都渴望建设好班级,所以慈善活动尤其重要,这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好方法。尽管慈善活动有标准模式,便于操作,但每次活动,班委师兄都非常重视,精心策划,他们想法让每位师兄欢喜,在活动中都有用武之地。准备的礼品也是精致又富有寓意,让师兄们渐渐感受到“家”的温暖。有位师兄远在外地,家里孩子小,每次庆生活动都无法现场参加,颇为遗憾,师兄们不会忘记留些食品寄过去,让她收获到师兄们满满的爱。这也改变了我曾经的看法:都老班了,还需要这么费心搞庆生活动,吃蛋糕这些小食品?会有多大意义?
相约结伴义工行。有些师兄精进于义工行,是因为从中尝到了甜头;那些还没有尝到甜头的师兄,就需要适当予以引导和帮助。师兄们有时会在想去和不想去之间犹豫,不想去时,只要拉一拉就行,因为老班师兄至少都知道两套模式的重要性。记得一位师兄说,有次下午5点助念,本来忙就想不去了,后来看到班级群里有师兄要去,马上就相约一起去了,助念下来更加欢喜。
由此我想到,平时的助念通知等,不应只在班群里发一发就完事。如果能完全按照模式,由班委,包括我这个辅导员一起电话邀约一下,全班总动员,那还愁找不到助念的师兄?如果每次都能在节点上用“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扎实地去落实推动,甚至让班委师兄点对点地帮助,鼓励师兄们参加辅导、传灯、慈善各类活动,班里还愁找不到人才?
很多时候,我都会“照顾”师兄们,为他们不融入模式找客观原因,甚至不好意思去推动,其实还是没有看到模式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改变只在“一念间”!而这一念的改变,对他的生命意义是尽未来际的。义工行的陪伴有时就这么简单,关键是要“用心”!
打破设定不放弃。感恩班委师兄时时提醒我:这几天哪位师兄的孩子病了,你可以打个电话去关心她;哪位师兄有什么想法,师兄可以去沟通下;哪位师兄最近陷入俗事中,该如何拉他一把。
有位师兄去国外,她一回来,师兄们就热情地邀约她一起吃火锅加小组共修。对于班级稍有“状况”的师兄,不仅会班内关爱,还会借助传帮带师兄们的力量格外“关照”。班委师兄你拉我拽,齐心协力,用“你不上来,我岂能放手”的坚定、热情,硬是让一位徘徊在“家”门外的师兄,下决心放弃高收入,发心来做义工。这让我想起以前对“一个也能少”的解读:一个不能少,是目标,是方向。至于能不能做到,那就“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了。看看周围的班级,或多或少都有“流失”,每个人的资粮不同嘛。就像爬山,目标虽然是人人爬上山顶,但不可能人人都爬到山顶。这种想法,让我对流失很“淡定”。
而今,才深深发觉,这种淡定的背后是先设定“流失”是必定的,贴上了“至少是福报不够”的标签,所以是急不出来的。其实,这样的“因上努力”是不可能有力量的。这是没有深刻认识到师兄们拥有暇满人身对他生命的重大意义,看不到缘起的生命是可以改变的,更何况在三级修学!
忏悔我在带班过程中对班级建设的不重视,但是感恩模式,让我看到开好班委会,发动机一旦发动起来的强大动力!感恩这个带班因缘,本来只是来帮助过渡一下的,不曾想到,班级师兄们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看似我在陪伴师兄们,其实是师兄们令我受益,让我真切感受到辅导员是学习者!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