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的认知打坐的功能和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的人都在练习打坐,有的人打坐是为了健身、塑形;有的人打坐是为了防病、治病;有的人打坐是为了减轻生活的压力;有的人打坐是为了打通经脉强身健体;有的人打坐是为了修行悟道;有的人打坐是为了追求神通怪异,总之人们抱着不同的目的而打坐!
打坐只是一种身体姿势的调整,打坐这种身体姿势对于初级修行者来说,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它有助于减少念头,有助于让身心清静下来,它也可以起到一种心理暗示效果,每当一打坐,你就会认为自己是在修行,就会从内心深处感觉这是从日常生活中脱离了出来,对于一个刚开始修行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打坐这种身体姿势的调整,他就没有办法得到自己给自己的心理暗示,他就会认为自己还在日常的柴米油盐的生活之中,没有办法体验到自己在修行的感觉,也不会感觉到自己从日常琐碎的的生活琐事中脱离出来,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心理暗示的作用。
如果没有意识的参与,我们的身体姿势无论怎么变化(包括打坐或动功),也不可能产生智慧,更不可能进入到高级的修炼阶段,更不可能治愈疾病!所以能不能够产生智慧是由思维意识决定的,和打坐无关。能不能够进入到更高级的修炼阶段也是由思维意识决定的,也和打坐无关。
其实到了高级的修炼境界,打坐修行和站着修行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差别,行住坐卧都是修行,只是身体姿势不同,但是修行结果却是一样的。是什么决定了修行成败的关键呢?不是打坐这种姿势决定了修行的成败,而是思维意识的内容决定了修行成败的关键!
不同的思维意识内容可以训练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譬如训练五眼(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你的思维意识必须是观照,以观照这种意识来激发大脑内部的所有视觉神经,并且五眼不同,功能也不同,所以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意识内容来配合训练,并非只是观照就能够获得五眼,简单的观照只能获得肉眼通和天眼通,并不能获得慧眼、法眼和佛眼。慧眼有单独的训练方法,慧眼包括预眼(预测事件未来的发展的能力)、追眼(观察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能力)、判眼(对当下事物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光慧眼的训练内容就必须一分为三,制定三种训练方法,才能够获得预眼、追眼、判眼这三种能力。训练慧眼的方法就是要练习观照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一切事物,而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你观照的对象,观照事物的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就是训练慧眼的方法!
而法眼、佛眼又有各自不同的训练内容,都是由思维意识决定的,是思维意识的训练内容决定了你能够开发出什么样的潜能,人的智慧和人体的各种潜能和打坐无关,只和你的思维意识训练的内容有关!
不管训练什么潜能,都和思维意识的训练内容有关,譬如天耳通。需要思维意识把身心放大,把整个宇宙放置在自己心中,然后静静地聆听自己心中整个宇宙中的一切声音,以听来来激发大脑内部的所有听觉系统,不管天涯海角,都要用心去听,让自己感受宇宙中即使有一千种声音,都能够听得一清二楚,毫不混乱,宇宙中即使有数不尽的声音,也能够听的一清二楚,而且毫不混乱,不能产生声音杂乱的感觉,每一种声音都要听得清楚,听得分明不错杂。只有这样的思维意识才能够训练出天耳通!
但是每一种训练都有技术技巧,都会产生不同的身心反应,这些就是修行中所面临的身心问题,当遇到身心问题时,最好找一些有经验的人求证自己的身心反应是否属于正常范畴,怎么处理以及怎么应对身心反应!我告诉大家一些简单的窍门:能够保障不堕入邪魔外道的是正知正见,能够保障身体健康正常的是要时刻关注身体的舒服度、清净度,要让身体时刻感受舒服和清净。因此只要拥有了正知正见你就不会堕入魔道,只要让身体时刻保持处于舒服和清净之中你就会有病治病,无病延年!因此让身体多去体验舒服和清净有病治病,无病延年!
训练智慧也是如此,也是对思维意识进行训练,让思维意识变的能够灵活的、动态的、多角度的看待事物,佛教训练人从因果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看待事物(这也称之为‘动态性’的看待事物),从整个宇宙来看待事物(即从宏观性、整体性看待事物)、从局部的角度看待事物(即从微观性来看待事物),从圆融性来看待事物,从不二性来看待事物,从因缘性来看待事物,佛教训练人的智慧方法就是佛教的哲学,佛教哲学教给我们那么多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我们如果把这些看待事物的所有角度和思维方法完全学会了和掌握了,那么我们也就拥有了和佛一样的智慧!
我年轻时也曾经打坐修炼,后来到了高级修炼境界,就没有再打坐了,因为对于我来说站着、躺着和打坐修炼并没有任何差别。有人认为在修行时一点思维也没有是大境界,我能够做到让自己长时间不产生念头和思维,就静静的坐着,感受着宁静和舒服,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修炼,这只是初级修炼者调心的低级方法而已,真正的高级修炼都是对思维意识的训练(也称之为心念的训练)!
修炼中有很多身心问题,有不明白的朋友可以来和我探讨交流!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