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十九) ──宽运法师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午斋过堂开示
这几天我们连续讲到「十地品」与十地菩萨;菩萨以「地」分阶位,是因地能生万物,地能生诸功德。登地以后的菩萨,称为「地上菩萨」;「地上」也就是指初地以上;而初地以前,称为「地前」。又地上者称为「法身菩萨」,地前者称为「凡夫菩萨」。[1]一般来说,菩萨经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初断一分之惑,证一分之理,称为欢喜地,是为初地;初地以上有九地,合称「十地」,若满二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可以到达佛果。所以菩萨登地以后,就是真正的大菩萨,就离成佛不远了
前面提到观音菩萨因为持诵《大悲咒》的关系,从初地超升直入第八不动地,而不动地之前一地是第七「远行地」;此地的菩萨,安住在灭尽定中,出定入定,随念自在,不用功而能行诸佛法,度众生而有无限方便,远大的目标,即将到达,所以称为「远行地」。
可见要达到「不动」,即永不摇动、永不退转的境界,第七地是一个往上升华的关键,所以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远行地」。据《华严经》卷第三十八〈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中,经文所载:
是时天众心欢喜 散寳成云在空住
普发种种妙音声 告于最胜清净者
这时在法会的天众们,大家的心里,都充满了欢喜的情绪,于是散发出各种珍寳,在空中结成美丽绚烂的云彩。他们普徧发出种种美妙的音声,告诉最殊胜最清净的佛。
了达胜义智自在 成就功德百千亿
人中莲华无所著 为利群生演深行
佛能了达一切最殊胜的义谛,又有自在的智慧,所成就的功德有百千亿那样多,这可譬喩为人中的一朵大莲华──莲华出淤泥而不染,也不着于水。佛已无任何执着,为了要利益众生,才演说这甚深微妙的法门。
自在天王在空中 放大光明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云 普供除忧烦恼者
是时,大自在天王也在空中,放出最大的光明,照着佛的身体,又散出最上好的妙香,在虚空中结成香云。一切都是供养给没有忧愁、没有烦恼的世尊。
尔时天众皆欢喜 悉发美音同赞述
我等闻斯地功德 则为已获大善利
大自在天王和天众们,在天空中散华,散香成云,放光照佛的时候,夜摩天王和他的天众,也非常欢喜,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同时发出美妙的音声来赞扬佛,说:我们现在能听到第六地──「现前地」的法门,眞是不可多得!因为这是发大心和大愿力的菩萨们所修行的善根功德。而今我们听了之后,也得到莫大的善业和利益,令我们明白应该赶快觉悟,捨迷归眞。
以上是说法前的序幕,情景是如此优美动人,同时更显示出天众们对佛陀法音的赞 叹与期待,从而引发读者对殊胜妙法的欣仰与渴求。
(中略)
威仪寂静最无比 能调难调世应供
已超一切诸世间 而行于世阐妙道
佛的威仪是无限慈祥的、令人敬畏的;在寂静中流露出和蔼,令人见了生起孺慕之情。世间无人可与佛相比拟。有些难于调伏的刚强众生,他们无明闇障很多,对于事理不明白,对人贡高我慢,姐自视甚高。一旦得遇善知识,稍明事理,反而更加傲慢。他们的障碍实在太重了,使得他们不容易放下,破不了对自我的执着。佛对于这些可怜的刚强众生,用无上的智慧及各种善巧方便法门,来调伏、教化他们,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大道。所以世上的众生都应该尊敬供养佛。佛是福慧具足觉行圆满的天人师表,一切都超过了凡圣。但佛的慈悲心如海,从不会舍离我们,随时都为苦海中的众生,宣扬离苦得乐的无上妙法。
虽现种种无量身 知身一一无所有
巧以言辞说诸法 不取文字音声相
佛虽然现出种种不同、无量不可数知的化身来教化众生,但佛并不执着于这些化身,因为佛知道一切终归都是虚幻不实的。佛深知众生的根性,他知道运用巧妙的言辞和方便的方法,契合众生的根机,对众生演说诸法。佛为教化众生,用了种种言辞、种种文字、种种音声、种种化相;虽然这样,但他并不执着于说、执着于教,和执着于文字音声的假相。
往诣百千诸国土 以诸上供供养佛
智慧自在无所著 不生于我佛国想
佛教化众生,不限于一国一地,他徧历百千亿的国土,教化众生。行菩萨道的大菩萨们,也到百千亿的国土,去亲近佛。菩萨用最上、最好的各种物品,供养十方诸佛。佛和菩萨的智慧,都已达到自在无所著的境界,所以诸佛是一体的,诸佛的国土不分彼此,没有界限,没有差别。因之,佛不会有令众生到我的国土来的想法。
虽勤教化诸众生 而无彼己一切心
虽已修成广大善 而于善法不生着
佛虽然常常无休无息地在教化众生,但心里只是:「我令一切众生灭度,而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的思想。这也就是不取于相的意思。佛也没有「你是众生,我是佛」的分别心。虽然知道自己修成了广大的善根和功德,而对于自己所修的善法并不生执着心。
以见一切诸世间 贪恚痴火常炽然
于诸想念悉皆离 发起大悲精进力
佛见到世上所有众生,无量劫以来,常被贪、瞋、痴的烈火烧得遮盖了本来的眞性。凡夫为什么不易修成佛果?就因为在这三毒的烈火中,被烧得迷糊昏乱,出不来了。如果能息灭了三毒烈火,亲近于佛,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得到三学的清凉,就可以成佛道。是故,一切众生应该舍弃心猿意马、痴心妄想的习性,返朴归眞,发起无量的大悲心,勇猛精进,勤求佛道。
以上这段经文,是多么的引人入胜啊!它把佛的慈悲,欲救众生出离迷惑生死苦海的无穷愿心,以及其说法的无上智慧与种种善巧方便,均作出动人的描述,令读者自然生起欲勇猛精进,勤求佛道的菩提心。优美而喻意深刻的文字,实在令人赞叹不已。(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