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呢?现在我们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认识认识吧!从这个经来对照我们现在世界的情况。我们这部经要讲的是因为问我讲什么,我说我现在学什么讲什么;就是我念经,我每天念什么经,我念的经第一个是金刚经,就先从金刚经讲吧!能讲到好久算好久。金刚经、弥陀经、普门品,或是以前讲过的都重新讲,讲华严三品,有时间我们一直讲。我现在念的十部,就在这十部一部一部讲。讲解的情况就按照我自己的心里念这个经的时候所得,所得就是我自己的认识,或者我的观感,或者我们说收获。
我们做一件事总有个目的,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虽然是我们目的没达到,这个中间过程我们是有收获的,没有白白浪费的,就是你收获的大小就根据每个人的智慧的业障。学佛就是消业障的嘛!有的是从修行当中学消业障,有的你不学你又怎么能修呢?这就指导我们的修行。现在我们就用般若波罗蜜经来对照检查我们的思想跟般若波罗蜜经合不合?不合的你就改正一下。要用智慧来学,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黑暗的,是光明的。在看《金刚经》讲解前,可先看一下《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这部经是以喻,金刚就是比喻,般若波罗蜜就是法,法、喻结合来作为这个经的题,这就是这个经的题。有的是人、法、喻,有的是法、喻,有的是单喻,像金刚经就是光是喻,没说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就是法、喻结合。前头再加一个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人、法、喻三个结合。有的经上说是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人、法、喻为体。有的说金刚经,是光喻为体。现在我们依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喻、法为体。
金刚是比方,拿它比方什么?比方般若的智慧。因为金刚经有“坚、利、明”三种功能。坚是坚固,能破坏一切,一切可不能破坏它,金刚有这个力量。在世间上,一切事物当中,金刚是最坚固的。利是锋利,能摧毁一切。明,咱们知道金刚钻石吧!能放光。因为它有这三种的功能,用金刚来比喻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印度话,般若波罗蜜就是以智慧,般若翻智慧,波罗蜜是彼岸,以智慧到达彼岸。这部经我们用智慧能够了生死,断烦恼。经是贯穿义,这个是我们此土的,经是中国话,佛的一切经典也翻作叫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上契于诸佛的心,下契于众生的心,把佛心跟众生心契合起来,所以叫契经。又者,经有贯穿义,在印度他都把些个华贯穿一起,这部经里头的意思,这一部经说了很多道理,就是它的道理,把这些个义理都贯穿到一起就成这么一部经。这个经题就是用金刚为喻来显示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智慧摧灭一切烦恼。在我们修道当中有一些过程,烦恼,也有些个障碍,那要用智慧摧毁它,这就是全经的名字。
那有些个问题说:为什么不叫金刚智慧,为什么叫般若?因为智慧是我们此土的方言,我们此土的方言它容易跟世间混淆,跟那个聪明就容易混淆了,所以保持原文,所以就保持般若,就不翻金刚智慧。在我们的国土当中,我们这个智慧到不了彼岸,所以保持原来的般若波罗蜜,因为以般若智慧才能到了彼岸。为什么?为了般若就显实体。咱们讲了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了法华经,咱们知道性体,性体就是实体。体必具足相,体上显出了一切相,这个相实体随缘。实体就是我们讲的性(性体),性体随一切诸法之缘就成了妙用。这个用在什么?这个实体随着一切众生的转化,就他的业的化,也有转到人道去,也有转到畜生道去、转到饿鬼道去、转到地狱道去,还有转到天道去。但是这个实体没变,这个实相的本体没变,但是它有六种相,就是六道的相。我们把这些个相又回来回归到实体,这个就是般若了。般若即是实体,这个实体是什么样子呢?光明、坚固有这些个功能。
懂得这个经的含义了,我们就知道了我们要顺着这一个轨道走,顺着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轨道走,这给我们指出一个道。我们不是要修道吗?不是要行动吗?因为我们已经从体上起了用了,那你就要修行;要想修行就依着般若,般若就是修行正常的正道。般若在西藏的教义当中就是菩提道,菩提道即是般若道,但是你得具足三种功能。所以那金刚不是有三种功能吗?一个破惑,把一切迷惑烦恼把它断了;一个是利他,让一切众生都断,那就是菩提道的三要道。第一个要厌离一切世间,第二个要大悲心度一切众生,第三个究竟成了般若波罗蜜道。
所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的体无相的,你不要执着,这个经的目的就要达到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能见到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想达到这个体无相,达到无相的体,那你得先从有相上下手。无相、无着、无碍的时候,你没法用功,进入不进去,现在已经迷了,那就得假方便。方便是什么?金刚经最后告诉我们以六相来作观想,这六相都是无相的。作梦,梦里的相你不能当成真的。观想一切法如幻,像变化的、假的;如泡,像水泡,水泡一下就消失了,一起一消;像身的影子,一切的影子;如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就没有了;如电。“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金刚经告诉我们的相,这个相是无相的,假它形容这个相。
这样的意思就是方便善巧,佛跟我们说让我们进入实相,直接的你进入不了,没有这个智慧,有很多业障;业障就是梦幻泡影,别把它当成实的,一个破有相,一个破无相,乃至于非有非无相,都要破除。这就是经上第一句话的如是,就是这部经如是是指这说的,指法之词,指着这部经如是。这个语气是阿难说的,如是金刚经这一法可是我亲自听到的,所以这叫如是,指着这部经。又者,如如不动。咱们经常在讲如如是无为,什么都没有做,乃至修成道了,你所有修的如梦幻泡影,都不是真实的,作即无作,这样含义。我们修的是菩提道,没有道可修,也没有个菩提可得,单有个名字,究竟菩提,菩提的实体是什么?等你证道了说不出来,非言说。
因为以这种的含义,金刚经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的宗旨是什么?无相,这部经是以无相为宗。什么是这部经的体?无住。无相、无住。什么是它的用?这得加个“妙”字,咱们讲妙法莲华经讲妙讲了很久,妙有,妙有非有。咱们现在都在妙有当中,相是有,没有,假相,每个人都是假相一部分,以妙有为它的作用。
这部经在我们中国以前,从达摩祖师到中国以来,不立文字,直指明心,见性成佛,那金刚经的作用就大了。这就是金刚经,它的功用就是让每一位学法的道友能够悟得的理、悟得它的体,能够见它的性。因为一般一切人类不能见自己的自性,以金刚无住无相为体,以悟理见性为法,先立理而后定法。什么法?修什么法?见性法。见什么性?真如的本性。见真如的本性,但是这个本性是我们每个众生本具足的。一切经所教导的语言、所立的文字,它只一个目标,悟得本性,见性成佛。所以不要从文字、不要从相上去学,金刚经是不立文字的,直指明心,见性成佛。这是我们学禅宗的,说禅门一炷香,立地成佛,勿劳恳启,何假修证,这就是清净本具有的佛性。我们没法表达,说不可思议了,你想想不到的,大家议论议论不出来的。如果你读经时候生起怀疑,你可以一切文字不立,你就默念不想,不假思惟,把一切妄想把它制止住,这样就能契合你本性。
知道这部经的大义了,这部经就是这么个目的。什么目的?明心见性,直至成佛,就是这部经的本义。现在我们开始讲经文,这种我们从经文里头再来了解。悬谈很多了没有什么用,都是虚的空的,从经上再来理解能使大家信,先建立信心。假使我们问每位道友说你对佛法还没有信心,没有一个人能承认的;但是我承认,我承认我自己信心还不够。这个信心是相信你自己的心,换句话说,相信你自己的本体,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信,这个身体、你这个名字全是假的,不是你,那你去找找你自己吧!离开这个肉体,离开这个假的,我要到什么地方找到我的真的呢?你带着这么一个问题来学金刚经,找找你本来的本性,就是找找你的真体。你们大家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闻,这一般的在佛经上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六成证信序,这六种成就了,你来信金刚经般若波罗蜜这一个法门。第一个,这个经(阿难语气)是我亲自从佛那闻到的,可不是假的,这是就事上来说。那佛什么时候说的呢?因缘和合了,大众聚会到一起因缘和合了,因缘和合的时候。在什么地点说这法?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这个法。哪些个人听?同时还有哪些个人?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共有六种。这一法门的法我亲自听到的,同时不光我听到,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佛在哪说呢?在祇树给孤独园说的。有说法人,有闻法人,有处所,有地点,有时间,什么时间?因缘和合。这就事上讲。
在理上讲,如是,这部金刚经的法体就是如;是,不是假的,不是非。是非是非,这一真实法是真实的,不是非就是是,就是如是的真法。法体之法是真实的,所以叫如是。我闻,这是阿难的语气,阿难在经上说他没证得阿罗汉,其实他早证得了,他早证得我法皆空了,这叫大权示现,他权巧示现。这是阿难他自己叙说这部经,佛涅槃之后他结集这部经,结集哪部经都如是,是我亲自闻到。这个闻是闻而不闻,不计我,没有我执的闻,但是随处世间假立,假名安立的。这有个我,他已经证得无我了,给别人说说我闻。要是无我,无我也无闻,连我都没有了还从什么闻呢?就像咱们学那缘起性空,随缘而立。这部经讲空的,但是随缘,随什么缘?随众生缘,随俗谛的缘,假名为我。所以说我闻,我亲自从佛所说那听到的。因为阿难尊者是结集佛所说的一代时教的,每部经都如是,都是如是我闻。
一时,什么时间呢?没有时间,只有因缘和合就那个时候,所以佛经上没有时间的,绝不跟你定时间。为什么?因为时间是不能定的,就是因缘和合了就现了,因缘别离了就没有了;就是师资和合,有说者,有听者,有法,就是这个时候。
佛是说法者,这个咱们大家都明白了,佛有三觉,三觉圆明。这咱们不讲了,大家听得多了。
舍卫国,就是处所,在中印度。祇树给孤独园,佛说法处,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名字大家也听得很多了,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就是祇树给孤独园,就在舍卫国的城外,咱们说郊区,离这几华里。这个故事大家听多了,咱们不再它讲了。所以把祇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合而供养佛这个园。
大比丘,就是佛的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常时在佛跟前,我们把比丘略微翻译一下。比丘是印度话,中国话叫乞讨的人,乞讨什么呢?向诸佛乞讨法,向一切众生乞讨食,上求佛法,下乞饮食,这叫比丘,这叫乞士。在理上讲还翻破恶,破除一切烦恼修成道果。还含着意思叫怖魔,一切魔鬼见到比丘就害怕,避免的,恭敬。但是我们有比丘、比丘尼怕鬼,我听着好笑,我说:你是干什么呀?他说我是干什么的,我是个人。我说你这个人鬼怕你呀!不是你怕鬼。怖魔,不但一般的鬼,一切魔都怕。叫乞士、破恶、怖魔三种含义,所以称为比丘。大数有好多?千二百五十人俱,金刚经只举了十六个代表性的。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在这一天突然间因缘成熟了。这部经的故事是这样子的,是须菩提看见佛乞食回来,洗洗脚都坐下来,自己拿草敷座而坐,坐那坐了,故事开始。每天都如是,佛的生活。人人都有生活,佛也出去化缘,化饮食,穿上衣披好了,拿着钵到舍卫城捱家去讨饭。讨回来了,吃完了,把脚洗一洗,都坐在草地上。不像咱们预备这么多垫子,这么舒服,没有的了。自己拿草坐一坐,敷地而坐。佛是天天如是的,要吃饭,天天如是的。平常因缘没成熟,这一天因缘成熟了。怎么样成熟呢?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他就从他座位起来了,在大众中从座位起。我们这个衣没法偏袒右肩,知道吗?印度披那个衣没有勾环的,这样披的,把它一放下来,这叫偏袒右肩,把这肩膀露下。因为天气冷,一般的都是这样围着的,但是把这个膀子要露出来,咱们本身就露出来了。为什么?要做事情,你披个衣不好做事情,把这衣放下;形式,偏袒右肩。把右膝盖跪着,叫单跪,不是两个腿都跪着的,右膝着地,一个腿跪着。双手合掌,希有,世尊。须菩提这时候跟佛已经二十年了,佛说般若部的时候,已经说了阿含、说了方等才说般若部,说金刚经这时候须菩提跟佛已经将近二十年了,佛天天如是,那他今天开了悟了,这叫开了悟了。希有,世尊。因为须菩提在大众中是上首弟子,住的久了。像咱们住了十年以上的,在普寿寺住十年、二十年的这叫上首的道友了,上首弟子了。须菩提在千二百五十人当中也是上首弟子了。这个是个问题,二十年佛天天如是,他现在才发现,发现什么?希有。什么事希有下文再讲,称赞佛希有。
须菩提生下来家里头就有怪异现象,仓库什么东西都空了、都没有了,空了一段时间它又现了,所以他的名字叫空生、善现。这是他世间相所表现的,所以他的名字叫空生或者叫善现,表示他多劫他都是修空观的,空而不空就善现,善现非有就是空生。在佛的弟子当中,千二百五十弟子当中,最高上首弟子,十大弟子当中须菩提是解空第一,他证得空是证得第一的。虽然大阿罗汉都是平等平等,断了我执,这是断惑是一样的,但是功能当中各有不同的。所以在这个大弟子当中,须菩提是解空第一的,他悟得空理悟得最深,所以解悟得最早。因为他要请法,请佛说法,就说金刚经,就说的般若经。请法的仪式就从他的座位起来,顶礼佛足,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这是请佛的仪式;要把衣服整理好,这是请佛的仪式。完了合掌就是要请要求化,合起双掌来表示尊敬。
没说话先赞叹佛说:世尊,你真了不起,你是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表达了两句请法的意愿。先赞叹,就像咱们要求人家,先捧捧人家,说几句好听的话,一样的。这是理解了,赞叹完了才提问题。假使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这个心发完了怎么样住不要再退,应云何住,云何降伏?说明了须菩提到现在还没有空,解空第一而不空,一者是他自己心不能善住,还不能降伏他的心,两个问号,心要住下就降伏住了,心住不了降伏不了。现在须菩提他已经要发菩提心、要想成佛,现在不算成佛,了生死,还没成佛。二十年到现在才发,证了阿罗汉果自己还嫌不够了,现在还不行,心还降伏不了,住不了。一者心不能住在菩提果上,二者不能善化众生,他不能降伏他的心,让他去化众生发大悲心,救度众生大慈大悲心,他感觉着他没有。他所以要向佛请求的,说佛你真是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先赞叹佛。什么意思?这个每人都有个人体会。
在这二十多年当中,佛乞食、打坐、游行都是如是,经常如是。今天机缘成熟了,须菩提他的看法不一样了。他说:佛呀!你真是了不得,你是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从哪发生的这个话?佛天天如是给众生作榜样,乞食、托钵、化度众生。乞食不是为单讨口子吃饭,是化度众生。大家体会,佛去乞食就是度化众生去了,谁供养佛一钵饭种了善根了,佛就帮你消灾了。佛乞食是修法,但是拿这一个修行的法给他弟子作榜样,给一切众生作榜样,这就是善付嘱,说你们都要像我这样做。所以须菩提二十年到现在他来赞叹深有含义的,那就说他现在才开悟,须菩提开悟了。悟得什么了呢?悟得佛不是去乞食讨口,不是光为了吃饭,是教化众生去了,是给那些弟子作榜样,就是善付嘱护念这些菩萨,你们永远应当像我这样做。这个秘密让须菩提他发现了,他认为佛这是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才请法,他只是见道。
这个意思就是佛的护心,佛是善护念他的心,佛是降伏了他的心。须菩提就请佛说如果一切众生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之后,还要怎么样深入去做呢?怎么样使这个心就住在菩提上不再退堕?降伏他的心,就是精进、利生、不懈怠,常时住在无上正等正觉上,那菩萨怎么能做得到。所以要想成正觉、要想化度众生,先把心调好,怎么样住心,怎么样降伏其心。同时佛把这个心法(这叫心法),怎么传授给下一代,让一切菩萨怎么去度众生。
菩萨具足了说就是菩提萨埵,咱们略了就叫菩萨。菩提萨埵就翻觉有情,觉有情就是让一切众生觉悟,让有情觉悟;觉有情把它翻过来,让一切众生觉悟。佛的大觉觉了,无情。这要理解到佛的大觉觉悟了,无情;众生有情,以无情教育让一切众生都达到无情。情是情感,情感是错误的。觉了,有情众生不能放下烦恼、不能放下情感,佛是觉而无情,让一切众生都达到觉、都达到无情。众生有情,不是觉;诸佛有觉,不是情,诸佛利益众生的时候并不是感情用事。现在咱们因为没达到智、没达到般若是情,达到般若了是智。
这句话总说来,须菩提问佛说:一切发了菩提心的人,怎么样把他心住到菩提上?降伏,就是他不住在菩提上,我们把这个心降伏住让它住到菩提上,叫降伏其心。因为他观察一切众生躁动,经常躁动停不下来,心不能住。因为众生不能降伏他的心,随他妄想心而支配他造业,这是根本。所以须菩提问佛:怎么样才能把心降伏好?怎么样使心能住下来不要躁动?
这就是我们修行最基本的了,不要光讲经文,我们每位道友你观察观察你的心。举简单例子,你从早到晚,你心里头想什么?你心里住在什么上头?最近有一半的同学都回去了,或者办身分证或者干啥,你到家里头,或者到社会上,接触你六亲眷属,不能不跟人打交道,或接触很多人,你观察检查检查,你的心都想些个什么、都动些个什么?你有一个小时静下来一动没动,心一念都不起,有没有?一个小时太长了,半个小时有没有?这个自己可以检查的。检查咱们的功力,就是咱们的心不是烦躁、不是扰乱、不是不停,是非常沉静的。尽管也说话也招待人,但是其心不动,任何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相,从来没动过我的心,就是心没在六尘境界上,其心不动。大家看见风,看见墙头草随风摇摆动摇,咱们就随着外边客观的现实环境,你检验你的功夫就从这样检验。不论见着什么境界相没有起分别,这个我们做不到,现在没做到,但是觉对能分别善恶,恶的心里从不赞叹随喜,善的有种善念赞叹随喜我也想要做,这叫扬善隐恶。但是这心还是动,你还有善有恶,但是善能够渐渐的止心,恶能够使心更加烦乱。我们念是不停的,念念相续,黑夜睡觉作梦还是念念相续,心从来不停的。说我一夜没作梦,没作梦心还是在那念念相续,那叫睡眠状态。
须菩提问这个问题就是代表了一切众生,不但是凡夫,包括二乘圣人,那个心不能无住。说无住生心,无住本身就是生的,还有什么生心?要无住而住、住而生心是这样的含义,我怎么能把我的心降伏得住。经文上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心。但是你不住,离开色声香味触法你那心还怎么生?无生处。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已经成了,成什么了呢?成了无住,须菩提问的含义就是这样子。因为一切众生烦躁不停,从来没停过,怎么样使他心降伏下来,这是进一步了。不是说你生善念、生恶念,你生善念也动心,善恶不起这是不生心了。咱们现在先用心善法,来调伏我们这个心怎么生善念,不起杀人、放火、抢劫、偷盗、强奸,不起这一切心,这是善心。善心也不可以生,这个道理就含着这个道理的,生善是对着恶说的,恶没有了,善也不生,非善非恶,无住生心。
因为须菩提问这个问题佛非常赞叹他,就是代表作,不只代表一切众生,也代表一切二乘人。二乘人为什么不能发大悲心利益众生?他有恐怖感。恐怖什么呢?一度众生只是随缘就变了,没有这个力量,不敢发大悲心,他愿自己清净无为。我们很多出家道友愿意自己自静自修,不敢入社会,因为感觉自己没本事定不下来,怕随缘转。因为我们这个心遇见善缘就随善缘,遇着恶缘就堕落下去了,就这个含义。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佛言,善哉善哉。佛就赞叹须菩提说:你这个想法,你问的这个问题的问法,太好了!太好了!光赞叹好不行,得给他解说一下。须菩提,就是照你所说的,你刚才不是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吗?我就跟你说,说说佛如何护念菩萨、如何付嘱菩萨。护念的意思,咱们大家都学戒的,特别是我们普寿寺学戒的,那就是如来善护念、善付嘱,怕你犯这样错误,就给你制了好多条,这个你不能做,这个事你也不能做。戒就不让你做,那个就叫善护念。说一切经,说的大乘经典,一切经论都叫付嘱,你要弘扬宣传,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还要把这种道理普遍的让一切众生都知道,就这个含义。佛就答应须菩提的请求了,须菩提就请求,请佛说一说怎么护念菩萨、怎么嘱咐菩萨,因此佛才说的般若波罗蜜。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答应他的请求之后,就告诉他说:我跟你说,你要好好听,谛听。佛对每个请问的菩萨或者是人,请法的天人也好、一切众生也好,佛都告诉你谛听。这个谛是理,说法是语言、是音声,这不是真理,你要体会真理,言语就是代表、启发。言语是假的,但是你从言语当中听到真的,这个叫谛。谛指着理说的,真实谛理,那你就如理听吧!好好的听,意思也是说不要三心二意的听,如理的听,要一心。我跟你说,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善男子,善女人,加个善字,发了心信仰三宝的人,他能信佛的话,那才叫善男子、善女人,所以男子、女人加个善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就是发正等正觉的人,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无上正等正觉,要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就叫善男子、善女人。那要怎么样住呢?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还没说,我应给你说,照着我说的去做。如是降伏其心就是下文必说,下文告诉你怎么样住心,怎么样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须菩提就愉愉快快的接受佛的教导,是的,世尊,我一定如理听;就是让佛安心,我一定谛听,就是如理谛听。我最欢喜,愿乐欲闻,就是我想听。这一段经文就是启请,跟佛答应给须菩提说,还没有说,要说了,以下所说的话就是修行的方法。
我们把这段经文把它往自己身上会会一下子,可能有些人天天读金刚经,你读的遍数多了,你自己心里就起种念头,起种什么念呢?天天读,天天读,读久了你自己产生些个问号,这个问号就是怀疑,怀疑也是从中要领取我的心怎么样能符合也像须菩提这样,感觉着佛所说的法使我非常的安慰。这不止超出信念,超出信念是什么?我要去做,光信完了,信了你要去做,佛是教导我们做的,你该怎么样做。金刚经是教我们修行,修行什么?把我心降伏了,使我心住下来。我前前后后读了几十年的金刚经,现在心还是不能住,降伏不了心。
心是主,咱们每个人都如是,你的心是主体,你这个肉体是假相,你这个身体就给你的心服务。每个人可以观照,你这个身体是奴才,你那心是主人,心想一动就动了,心一动就动了,或者你想走路,脚就走了。但是你怎么能降伏?你走的路是对,想的是对,一切都对都如法,那叫降伏其心。根据佛的教导把我心降伏,能够听佛所教导的话,照佛所说的去做,意念去做。假使我们心住得住的话,身不会乱动,心不会乱想,把你心制伏住了,身无乱动,心无乱想。
所以在净行品的当中,最后的文殊菩萨教我们说到你睡眠时候,心无乱动,心这个时候静下来,把你心住了,那你心就不会胡思乱想,就观照吧!或者你起一种观照,观照什么?观照睡眠。好比你一睁开眼睛睡醒了,文殊菩萨教导我们恢复了知觉时候,周顾十方;睡眠时候当然不行,一恢复知觉周顾十方,这个时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开悟。每天早晨都开悟,你一醒的时候,你自己观想吧!我开悟了。昏昏沉沉过了几个小时,一下子又恢复了,每天每天早晨大家睡觉都感觉有那刚一恢复刚一醒。有人回向过没有?等你开悟的时候,一切智慧都知道时候,就是这种境界相,什么天下大事小事无一不在你的智慧照了当中,那就是开悟了,什么都知道。当你晚上睡觉没醒的时候,你什么也不知道了。一悟一迷,这我想你自己都能体会得到的,你好好体会吧!
就是现在佛要给我们开悟了,现在这一段经文讲的是我们迷,那现在要开悟了。你学金刚经,你一下手怎么样降伏其心,你得会降伏心,这就是教给我们降心之法。云何降伏其心?就照着佛教导我们的方法,你把你心降住。降伏即是住了,住就是降伏了,完了你心就住得住了。佛以下跟他说的所有十二类众生,不论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一切众生,咱们就明白了。明白什么?受生差别。当你死了又受生时候,就跟你睡觉一醒我可明白了,明白什么呢?明白不受生死了,这就叫开悟了,生死不能束缚你,你的心超出生死了。但是只是这个分段生死,须菩提问的是要达到变易生死,要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佛跟他说就是怎么样消灭变易生死。
咱们都知道生死苦,金刚经是很好修行的方便方法,不复杂,很单纯,就把你心照顾好就好了。所以一切问题全在心上,心是主,身体是听心支配的。这个道理我们大家都懂,你的心要不想,你的身体能去做去吗?乃至手里头要拿杯水,都是心来指挥它的;手没有作用,手自己不会自动的,是心指挥它的。因此咱们佛教讲万法唯心生,但是要想消灭生灭也是万法由心灭,这是修心的方法。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再开始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须菩提向佛请示,发了菩提心之后,怎么样能让菩提心正常的运转不失掉。但是很难,为什么?心无法住,也不能降伏其心。向佛请求,就请佛开示云何使这心能住?住就是不动的意思,降伏就使心不要去分别、不要打妄想,这才是真正发菩提心。佛就因须菩提问答覆他,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发了菩提心之后,应该这样降伏其心。如是指以下说的,就是降伏心的法则。我们一天经常的心里头打妄想,那你就根据这段经文用用功,不要起分别,不要生妄想,但是让他不起分别、不生妄想的时候,这就是降伏了。经文是先说住后说降伏,应该是先降伏而后才能住,你不降伏它怎么住得住呢?所以降伏其心使心能住。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是总说,众生的总类太多了,有卵生的,有胎生的,有湿生的,有化生的;也有有色相的,也有没有色相的;有的众生有想,有的众生没想,有的非有想非无想,我都令他们成佛;无余涅槃,不是二乘人,是究竟成佛了,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一段就说“胎、卵、湿、化”一共有四种众生,这是说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受生处的差别相。像我们经常说天,六道众生的天,生天的天人,乃至于地狱,这两头,这两种生都是化生,没有胎生的。下地狱随他业报就化生了,下地狱时候还有父母吗?没有,那都属于化生的人。但是他感受得到痛苦,没有身形,化身的,但他感受到痛苦。天人也是化生的。人就是都有,“胎、卵、湿、化”四种生的人都有,有胎生人、有卵生人、有湿生人、有化生人。大家看过西游记,可能听说过西游记吧!根据佛教上说的,孙悟空是石头化的,在石头上化的,因石头受到孕气、受到湿气了而化生的。鬼,也有胎生的鬼,也有化生的鬼。人跟畜生这四种都有,“胎、卵、湿、化”这四种都有。
先说这一切当机众,佛跟须菩提说这都是当机众,不论卵生的也好、胎生的也好、湿生的也好、化生的也好,不论哪一类生的。我们一般说有色的、有色相的,那指色界天说的。无色相的,三界之中有无色界,无色相是无色界的。咱们说有想的都有识,有识处天。等到无想天了,没有处所,在空中,他没有思想;不是没有思想,思想被他的形(业报)所压伏住了。有类众生说他有想、说他没有想,那是四无边处,四空天,四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佛说不论哪一类众生,“胎、卵、湿、化”四生,乃至从天到地狱,我都把他们度了,让他们都能成佛,把烦恼断尽。断尽了烦恼,离开了二种生死,分段生死那是有情的一界,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都让他们脱离,灭了他的烦恼,脱离二种生死,究竟成佛。无余涅槃就是他究竟成佛的意思。
总的说三界九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九种众生他的本性(就是他的体性)与佛无二无别的,但是他迷了就有差别了,能够让他自己觉悟,让他觉悟了之后回归本心,达到究竟,究竟成佛。那必须令他悟入无着的境界,无着就没有“生、老、病、死”四相的执着了。但是这二种烦恼断的时候还要断习气,习气就是还有染污;涅槃是圆满清净的,没有染污;不但二种生死断了,还要把他习气都灭尽,永远不再复生。佛就说我的目的是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度脱生死海,都能够二死永亡,究竟无余。就说佛是平等看一切众生,平等的,让一切众生都能圆满清净证入无余涅槃,都能同度生死大海。这段话是叙述的,没什么多余警示,只是跟须菩提这样说。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如是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含的意思就深了,就是你得这样住心。你怎么样住心?度众生无众生相,把这些无量无边众生都得度了,都让他们成佛了,但是度生不见度生相,也没个生心要度众生。菩萨发心度生愿力深广,度生不见众生相,实实在在说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的。因为菩萨不执着相而才说没有众生可度,假使说有能度的菩萨,有所度的众生,有能所,有生死,有涅槃,这就不是菩萨了,不是真正的菩萨了。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让众生得灭度,灭度的含义就是把烦恼都灭尽了;烦恼灭尽了,没有烦恼束缚了,也就没有生死束缚了;不但生死的束缚,乃至于烦恼的习气。所以一切的障,就是在你成佛过程当中,有一切障碍你成不了佛,把这些个障碍都把它灭尽了,达到究竟了,那才叫大解脱,真正解脱了。
佛所教导的,菩萨自己不见自相,也不见众生相,这才是智者。我们凡夫不是这样子,自己见着自己的身相,也见着自己的用心,因为不理解佛的意思,就是站在佛所教授的反面,那就执着诸相,就是执着,执着相,不能达到法性的理,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有这些个知见,不能够理解到生死涅槃它们是平等平等的,也没有生死可了,也没有涅槃可证,这就是佛答的深义了。菩萨灭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实际是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者,也没有众生为菩萨所度。这个意思佛说的就是佛的境界,恐怕须菩提不能理解,佛又自己来解释。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何以故,为什么我这样跟你说呢?因为你要想把你的心住先得无着,离一切相见其性,就是说要离一切相、要见性,这就是总说了。这样来度众生的时候,没有生可度,也不见众生相,实实在在的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众生相可见。佛就知道,不但须菩提,很多那些个跟须菩提同样知见的人,他不能理解的。所以佛又自己解答,什么原因我跟你这样说呢?假设说菩萨度众生有众生相,一定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爱憎,有爱憎就有取舍,有取舍那就不是菩萨平等度生了,这里头含着意思很多。我们帮助一个人、度一个人分别心很多,以致见到这个众生第一个感觉到印象很好,这叫有缘,有缘千里来相会;一看见这个众生就不顺眼,心里就发烦,那就是无缘。这就是因为着相的关系,这种度生的就不是大菩萨了,学着度众生。
佛跟须菩提说不是这个意思,说:须菩提,假使菩萨要有相;有相,有什么相?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这位菩萨不是菩萨。因为他有执着,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这四相都是缘起法,缘有的。众生的本性跟佛性无二无别,这按性说。咱们最初不是跟大家讲过性空缘起吗?在缘起上可就不同了,众生是众生相,佛菩萨是佛菩萨相。假使一有相了,就缘起四相了,那就不是成佛了,就不能进入佛的境界,就不能证入无余涅槃。佛要想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无余涅槃,那就是相反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叫众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叫诸佛。佛跟众生的区别就是一个迷、一个悟,悟了的时候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迷的时候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俱在。佛又进一步跟须菩提解释,知道须菩提一时不能领略,佛又再进一步说。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复次,须菩提,就是我再跟你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菩萨利益众生时候就要行六度万行。行六度万行第一个就是布施,应无所住就是三轮体空,没有能布施者,也没有受施者,也没有中间所施予的法,佛也无我、无体,或者说法,于一切法,一切法中单举这个例子,布施的例子。布施是六度万行之首,菩萨利益众生时候要行六度万行,在你利益众生布施的时候,不见众生相,也没有个能施的心,也没有所施的物体,这叫三轮体空,叫离开六尘境界相,离开“色、声、香、味、触、法”。所谓在布施时候不能住在色相布施,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没有六尘境界相了,离开六尘境界相。行布施如是,行忍辱也如是,乃至我们修行没有个能修者,也没有所修的法,也没有所证得的,没对象。行布施如是,那你持戒、忍辱、禅定都如是,要不住于相,这是极重的重点。
须菩提问佛应何住心,我心怎么样住得住?佛就告诉他了,你要有这些个相,你要执着这些个相,你那心能住得下来吗?不住相就答覆这叫不住心。那能住得住?我们做一切事能够不着相,所以一切凡夫是做不到的。我们住色就生心色相,住声就生到闻相,闻听到的声相,大音小音都是在相上去分别,没注意到性。因此佛教导的就说应无所住,知道一切相没有,这叫不执着了,不执着相了。但是这个不执着不是把相灭了不执着,不去在相上执着不是把相消灭掉,令这个相没有了这才叫不执着了,不是这样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只是不住而已,就是你不执着而已。须菩提问佛怎么样降伏其心呢?你就这样降伏,不住就是降伏。就是咱们做一切事,做的时候不要用心去把它分别,做完了也不去回忆想它,学习这样做,这就是渐渐的降伏。
一般的说我们供养佛,或者财布施财供养,或者法供养,你心里有分别物质的多少,物质的价值多少,物质尊贵或物质不尊贵,先有这些个分别,这叫住色布施;没有这些想分别。我们经常修普贤供的时候,不要在相上取,用意念供佛,心里一作意就供佛了。但是这个不但不住色相,也不住声香味触法,就是六尘境界一点都不沾,这样的布施。布施就是不住于相,布施如是,持戒也如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万行都如是。这就是佛告诉须菩提如何降伏其心?不住就是降伏其心,不住相布施就是降伏其心。同时把这个不住意思一定要明了,不是把相灭了,只是你不着就行了,思想不去分别、不去执着它。这个法包括一切了,这叫降伏的方法。
“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咱们读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行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五蕴不存在,就是不住的意思。无论做什么事不着相,不执着意思。这地方没说五蕴,光说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还有六根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六尘一定产生六识,没有识的分别不会成就的,六根、六尘、六识这叫十八界,要以法相的分别名相可多了。哪一个布施一样,就举布施一样,物质的,或者它的轻重,尊贵不尊贵,物质的大小,物质的多少,这都在分别念上去了,愈分别愈复杂,光十八界这灭一切相。因为举个六度,举个布施度,就该摄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都该摄到进入去了。大般若经讲这个那经文可长了,一个一个的说,重覆说,咱们这是简略的、小品的。这叫行什么布施呢?不着一切境界相,这叫无相布施。咱们在观相的礼拜、忏悔都是在有相上,或者念经也在着经上,在这一切法都去分别念、都去执着相;要把这个念头取消,观想无相,这叫无相布施。布施如是,其他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都如是。
这样布施有福德、没福德呀?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执着,什么也不念,这福德如何呢?佛又跟须菩提说了,说这个福德比有相的福德大得多。所以论福德来说,佛跟须菩提说菩萨若能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无量,不可思量。在我们众生的思想说,什么都不执着有什么福德呀?那福德也不执着;要一执着,一起着就小,无着就大。所以说菩萨若不住相布施,这个布施功德就大了,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你一执着,一执着就小了。咱们布施、供养,或者忏悔,让我们发愿都尽虚空遍法界,你不执着才遍得了,你一执着就遍不了了。这个道理怎么讲的?就是法法如性,不管你做哪一件事,都以它体性为标准的。法法都如是,布施说称性的布施、不住相的布施、是称法性的布施,这是大智慧。契般若智,契性空理体,空才遍,空自遍一切,性空了无边无际。供养是种缘起,布施也是种缘起,你要一起念一执着有形有相,它就有局碍了。这个是没局碍性的,所以说他福德无边。
这样行布施,这样来修行,以金刚经的修行,消业障的修行,你能锻炼到无相无着,达到了功德无量无边。一起念,一执着,它就有相了,有相就不是广大无边了;若能达到广大无边,就是无所住。云何应住?佛告诉须菩提无住。须菩提问是相住,把这心住。佛告诉他、所教导他的怎么住?无住,无住而生心。这种答覆不是光答覆一种,两种。你首先得降伏你的心,不要杂念纷飞的,做一件事想得很多,要供养,还没供养先想它的功德,或是想果报,我这个供养了,我祈求来生财富。现在我们有很多在家的道友他来请问,经常问佛法,说:怎么样能使我公司发财?怎么样我能发大财?你对这类的人要给他讲金刚经行吗?告诉他无住,他听不懂。你方便善巧吧!让他用心供养,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它是互相变的,完了再引入到无住。
这段经文总的目的要降伏其心,还懂吧!不要去取分别,不要在相上去起执着。我们学经的时候很容易,等一临到事实分别心就来了,特别帮助别人的修行。帮助别人的修行,或者对一切四众弟子,一般的人都想消灭灾难、升官发财,这是一般的人。但是我们出家的道友也有想法,不是升官发财了,想做什么?想消灾难,想尽快点成就,不要打妄想,不要生烦恼。这很简单,你得做不生烦恼的事。你一天坐那就想着烦恼,尽想些烦恼事,家长里短。我们这些道友出家的时候,你们现在谁没想家?希望家里好了。我们这回回去了这么多,现在回去都回来了,我想你回去想想对现实想想你的心,你生过无住生心没有?这一去了所遇到任何六尘境界相,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对着“色、声、香、味、触、法”,你这个识就在你在这学华严境界,乃至听法华境界,你对照过没有?你学了要用,你回家到社会上得用一下子看看,要用大心包容一切的,那就叫超然了,超然无住。社会上有很多的事看你怎么样对待,以超然的境界住。同时我们现在一有住就是妄(执着),一起执着心就是妄心;我们不起执着、不住相,这叫调伏,调伏就是降。云何降伏其心?就这样降伏,不在相上起着,见如不见。
当然我们最初处境界相是不可能的。最近我们有些个道友爸爸妈妈要往生了,或者要干什么了,他心里就起很多执着,起了很多的想法,或者是念诵经典,这是向善的方面想,给他消灾,助他病苦好。这个也是妄心,不是真心。见什么相不执着、不住,这就是降伏。当你生心动念了,认识它是妄想,降伏它,降伏它就超然了,那就叫无住。无住而住,住到什么上呢?无住而住住在无住上,住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住在四相上。那须菩提所问的,佛在这就给他答完了,就这一段经文,就我刚才上来所说的就答完了。
但是又因为佛的教导在佛的语言上去起执着,或者生怀疑心。说我们布施,以布施度为主吧!在布施时候不执着六尘境界,没有六尘境界的想法。那你不住六尘境界,也没有加以有漏的、无漏的分别,没有这些个思想,只有一个诸尘寂静,返归清净,了得万法皆空、皆寂然不动;就是咱们经常所说那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了得这个意思了,善业增长,恶业消失。你这样常时观想常时做,内里头能除去贪爱;内里除去贪爱,外头才能做布施。这个布施包括几种,现在在我们道友之间说要法,不要吝法;不要吝法,要有机缘,要跟人解说,你知道好多说好多;乃至劝人念一句佛也是法,念一句菩萨圣号也是法,他能念也能够使他返妄清净。因为他浊恶烦躁的心,念一句佛号,念一句菩萨号,就能够渐渐的使他清净下来。他一坐那念佛,他就什么都不想了,就能回归清净,这样能消你的业障。
从内心里头一定要消除贪爱,再假外头去行布施,内施、法施,或者供养人衣物,给他说几句佛法,这个就叫利益众生。你要想求福德,这个福德最大了。或者看人家做错的事,见人做不合法的事,总的说见人做了恶事、做不好的事,你是菩萨,行菩萨道,你不能讨厌人家,也不能厌烦他,不能因为他这一次做这么件坏事就是坏人了,不能这样见为。但是这是菩萨包容心不起的分别,因为在自性上头、在理性上头没有这些东西。如果你这样的,这叫离相。离相,没有分别就叫离相。不着相,看它的本性,这就叫修行。锻炼我们这个心没有能没有所,能把你这个心锻炼没有能所了,这就善,这就叫善法;有能有所就非善法。修行的人心里头还感觉着我是个修行者,还有我所修行的法,有能有所不是善行;等你这个功夫用了几十年了,你自然就消灭能所了。这叫什么?这叫离相,但是还没有成就,只是你修行着向这个发想发展。如果你有能有所,你这个心不把它消失掉,永远也得不到解脱。
佛跟须菩提说这个意思,须菩提问就是要得大解脱,怎么样使我们心住到,能住下到大解脱上,这叫因住。这也是降伏,把心降伏了才能住。你心不能降伏,你怎么能住得下去?住不住。要想无住就要离相,依着佛教导这一段话,依教修行,把这个心锻炼的没有能没有所,心无能所,进入了。这个福德是无量无边的,不是相所能够局限的。能够如是修行,一切人天恭敬,但是你也没个人天恭敬的感觉。你还有个人天恭敬的感觉,不又着相了吗?要自然的感觉人天恭敬。为什么能感觉得到?这就叫福德。但是你在福德上你千万不要执着,再一起心动念、一着相,那个福德没有了,因为心常时让它不执着一切相来行六度。这仅举一个布施,举个布施在华严讲就是十度,“施、戒、忍、进、禅、慧、方、愿、力、智”,就这么一念具足十度,能够常时这样做,就是你常行般若智。因为咱们讲的金刚般若智慧,你这样做去的时候,你就已经念念的行为都跟般若智相合了。要说福德的话,这个福德无量无边,你感果上也就很快的得到成就。
【须菩提。于意云何。】
佛把这段话说了之后又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我跟你解说这个,你怎么认识的?于意云何,就是你怎么想的。佛就跟须菩提说:你问我怎么样住心、怎么样降伏其心,我现在给你解释了,你对我解释的你怎么样想法、你怎么要认识的?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又问他:向东边看,东方,你对东方的虚空可思量不?虚空想个什么?须菩提答覆:否也。我什么想法也没有,虚空怎思量?本来就是空的,我想它做什么!否也。否也,世尊,我没有想,不可思量。
佛又问他:那南方呢?北方呢?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维上下,所有的虚空能思量吗?思量的意思就是虚空的大、虚空的小、虚空的长、虚空的方,没有这些相,虚空是无相的。须菩提当然答覆否也,虚空想什么,虚空就是空的。佛是问他,让他承认,承认什么?虚空是不可思量的。佛就拿这个比喻与法相合了,虚空既然是不可思量的,那菩萨行无住相布施,亦复如是。我上来跟你讲行六度万行不要执着,不计较,不执着,以无相的布施,就跟那虚空不可思量一样的。所以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这个福德不是想像得到的,你想像的想像不到。他的福德究竟好大,不可知,无相的,福德也无相也无住。
你不是问我怎么样住心吗?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就住心了。把这个心住在无相,这个里头就包括了“无相、无愿、无作”三解脱门,无相自然就无住无愿了,就把这个无相布施像虚空一样的,无相福德的功德像虚空一样的。虚空不可度量,那这个布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布施,四相皆空,也没有边际的,这是拿虚空形容的。你说世间最大的是什么?就是虚空无边无际的,恐怕也是最大的。在佛所说教法之中最大的是什么?佛性。咱们经常讲起佛性,佛性属于最大的,佛性无相,也是无相的意思。因此凡是有形相的不能叫大,没有大相。为什么?虚空才叫大。人间的形相大小是相比较而言的,大对着小,比小这个叫大;没了小了,你大不起来了,你怎么大的,跟什么比,没比较。凡有形相的都是世间相,都不能叫大。说虚空,虚空没有形相的那才真叫做大,以有相比无相,无相就叫大。凡是一切法它的体性没有什么大小、也没有什么长短、也没有方圆,是相对而立的,没有现量的,因此大不名为大。佛的性,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的根本本性,就是佛性,佛是成就的,佛性是没有现量的。要说大,佛性最大,有形相者都不名为大,无形相者才名为大,就是虚空最大。在此虚空之内,虚空的本身没有东西南北、也没有长短方圆;虚空又不是动的,是常住的,不变,这住的;但是它住的本身上没有什么解脱不解脱的,不名为解脱。
佛的性体,佛性就是咱们人人本具的觉性,佛性就是觉性,本性上头,佛性上头,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就是没有四相。凡是有相可见的,若有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相可见,这个就叫众生性。无四相可见的叫佛性,有相可见的是众生性不叫佛性。咱们经常说众生是说他本具那个,不是习染的,众生与佛无差别那个性,那是本性。但是众生迷失掉了,佛修成了、觉悟到了,原来都一样,一个有修有证修成了,一个无修无证没有,这个叫素法身。所以一个住相布施跟一个无住相布施,两个是天渊之别。说它效果,住相布施的有形有相,那布施量很小;无住相布施那个无形无相的,那个量非常之大。就像我们刚才举这个例子,在妄心当中说东南西北十方;真心没有了,在理上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东不是东,不真,不是真实的。南西北方都如是,站在西方往东看,那边叫东方,往南看那边叫南方,看你看的对象,说东不是东,说西不是西。因此假名安立,它没有自性的,自性本来是空寂的、是一体的,没有分别。
这一段是佛赞叹说无分别智,般若智慧像金刚一样的是指着无分别智说的;一有分别了就是虚妄了,就不是真实的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跟须菩提解释到这里的时候,佛就跟他说了,说:你的意思如何想?你看的佛,乃至看佛身也好,跟佛学也好,你看佛的身相,你怎么样看的?须菩提,于意云何,你是不是以身相见如来,可以以身相见如来否?我跟你这样解释之后,你再来看我,你怎么样看?问须菩提。
上头说不可住相,佛恐怕人家疑惑了,既不住相,那成佛是不是有相,有个成佛的相?佛就举这个例子来问须菩提,让须菩提答,说:你对如来怎么样认识,见着如来相怎么见的?须菩提经过佛这样开示他,经过这么一段学习,他已经开了悟了,在那个阿罗汉上头又开了悟了。他说:否也,世尊,我不是以身相见佛的。我现在懂得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若以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见佛,是见不到佛的。为什么?何以故,什么原因不以身相得见如来。因为如来所说的身相,即非身相,如来所说的身相不是指身相。不是身相是做什么?示现的,随缘化生,这是示现的化现的,化现不是真实。金刚经最后,把最后的话提前来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须菩提就如是观了,如来所说的身相即非身相。那是假的吗?不是假的。所以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要真正想见佛,不要在相上见,在性上见。
这个意思还是说你的心要住在什么上呢?不应当住相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相都不住,这样子来理解、来修金刚经。学了金刚经要修行,但是要懂得一个问题,懂得什么问题?从相而见性。我们曾经共同学习的道友,我共同学习的道友,小的时候大家就辩论又有争议了。那时候我跟慈舟老法师的时候,我是学戒的,学戒时候执着相,这个问题大家去参一下吧!是不是执着?每一个戒相,佛告诉我们不但学而且还要做,不但做还要执持。那我们学一切戒相算不算执着,你怎么样理解?在禅宗里头,丹霞祖师把佛像劈来烧,这种形相要作何解释?他让它达到无相,但是只对那个机,只在那个时间。所以我们往往有些道友拿禅宗的禅义、拿无法批评佛说的一切有法。过去有人跟我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是这个只明白了佛教的有相法门,只明白一半,这是不对的,这是错误的,应该圆融。
佛所说一切法是对一切机说的,对什么机说什么法。须菩提二十年之后了,证了阿罗汉果了,他只是问如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我们可以这样跟他解释,你持戒是降伏你的心,佛制的戒正让你达到降伏其心,你能把心降伏了才能进入无相,才能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心还没降伏,你怎么进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降伏其心的方法有持戒,你从持戒才能达到无戒,这从有到无。在般若经的时候,佛说般若部经典的时候是经过很长时期,佛说法是有时期有定点的,众生到了什么程度佛才说什么法,是这个含义。现在在末法时候,圆满教跟初发心的初教都混为一谈了,这个大家必须得有分别的。我们将金刚经的意思,正是使我们持戒,乃至于修其他的读诵大乘,你才从有进入无,不是断灭无。这个我们下一回再讲什么叫正知正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又向佛请问说这一种般若的法门甚深,一般的众生他很难得理解,因为他也不信。因为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业深慧浅,对这种无相的法门他能生起正信心吗?实信,实信就是信实,把它翻过来,实信,信实相法。但是须菩提这样问,咱们可以根据咱们这个末法事实,现在佛法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现在我们还讲般若波罗蜜经,那就说明了还是有很多的人生信。为什么?因为他想学,不信他就不想学了,学了之后才能生起来甚深的信心,就是能进入的话。虽然我们没有证得,但是理解上理解到,心里向往也如是修。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因为须菩提向佛这样说,佛就制止他了,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你不要这样看待末法的众生。在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段从文字上说,佛答覆须菩提的这个后五百岁。佛说法分了五个阶段,五个五百岁,这个后五百岁是指着最后的五百岁。怎么解释呢?第一个五百岁,证道者多,就是解脱坚固,第一个五百岁的时间是解脱坚固。第二个五百岁修禅定者多,禅定坚固。第三个五百岁,那是多闻坚固,说者多,听者多,多闻就是多闻佛法。第四个五百岁,修塔、修庙、修寺院,在佛经上说是五个坚固,就是修塔建寺坚固。第五个五百岁,不好了,纯恶了,斗诤坚固。这个佛所说的后五百岁是指着第五个五百岁说的,因为现在咱们已经过了五个五百岁了,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在这个时间,现在我们处的这个时间,我们还来讲解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现在大家共同学习就证明佛所说的,佛说就在五个五百岁,后五百岁之后,有的众生能生信心,能以此为实,因为金刚经所说的话,以此法而修行就叫以此为实。总的来说,末世的凡夫善根微薄,智慧没有,所以很难得信入。这个信不是信说这部经,信实,信咱们这个佛性,生实信,翻过来,信实相。
须菩提这样问,佛告诉他你不要这样说,在后五百岁,两千五百年之后,这时候还是有持戒修福的。我们大家就很庆幸,庆幸什么呢?佛就是说我们这些人。现在我们在这学戒修福,金刚经是福报最大的了,没有福不能进入。就是你能诵金刚经,你那个福报增长的就很大很大的,后头经文会说的。在这个后五百岁的时候,还能够来持戒修福;大家都说没得福德,你持戒,持戒的福报最大了,把这四个字连到一起,持戒才能修福,修福最好的方法就持戒,金刚经如是说。因为你持戒才能够相信,相信实相。要想修福,实相福德大。所以说持戒修福者,对于金刚经能生信心,就是能够入,能够进入。信者就是入,唯信能入,能入金刚经。
同时佛又赞叹这一类众生能相信般若波罗蜜经的人,都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的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根据这一段的经文,我们现在诸位道友,我们共同来学习般若波罗蜜经,那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的善根,都在千万佛所种了善根。何以证明呢?就像我们现在能共同学习金刚经。不然你遇不到金刚经,这个名字你也听不到,不说学习了。佛这个教导驳斥须菩提说你这样看法是不对的,在持戒修福的,在佛灭后的五个五百年之后都还有人来学。学就能知道,知者就是有智慧,知道了就能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契合实相。能契合实相的人,就是有实信的人,信实,这才能进入大方广,也才能够得到佛法华经的授记,这都是有实信的人。就在最后最后的五百岁,也有持戒修福的,也依这个法门生起实信信心的,说明这些人的善根是深厚的,是在千万佛所种的善根,不是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
那现在我们这个世代,当然是要分别说,斗诤坚固。最后的五百岁这当中,虽然有些人还能信实相,还能相信般若波罗蜜经,但多数的来说是斗诤坚固。斗诤坚固,现在我们看看整个世界吧!世界相我们不看,就看我们佛教内部现象吧!我所知道的三江两湖,江苏、浙江、江西这叫三江,湖南、湖北,这些寺庙林立,过去的祖庭我们佛法最盛的三江两湖,寺庙跟寺庙打官司非常之多。如果你要在佛教会了解一下全国各地的佛教,三江两湖加四川。说这个庙跟那个庙没关系,不发生关系,为什么还要斗诤?每省都有个省佛教会,每个县都有县佛教会,争那个佛教会的会长、副会长、理事,因此庙跟庙发生冲突;或者在护法上这个护法大家抢,抢护法。因为我们在普寿寺你看不到,人与人之间、道友之间,因为大家在学戒,见不到这种斗诤。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所以我们这个道场,闻了金刚经这个章句能够生起信心。能不能生清净信,这非常困难。一般的信,信实相,但是佛教授我们生清净信,哪管最少最少一念。不说你十分钟,或者一个钟头,说你这一念,在你听经这个时候生起一念来,就这一念,佛都能够悉知悉见,一念能够得到无量的福德。希望我们自己来问问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一念生起净信?净信,净信是清净的、无染的,不但没贪瞋痴,也没戒定慧,那才叫清净信。直心、正念、真如,你的心只观真如法界,一切法不立,这叫清净信。能有这么一念清净信,那个福德无量的,不但没有染着,什么染着都没有,这是一念。那就说明了一念清净信都不可得,那还要说一小时,还要一天,还要一月,还要长期修行,那就难了,那就更难了。
这一念的信就是实信,咱们讲华严经真心跟菩提相结合了,发菩提心,住在菩提心上,这一念能够直至成佛。咱们讲华严经的时候,信位菩萨满心,登了初住,那清净信,相信菩提。但是生了一念信的佛都加持你,如来悉知悉见,说明这一念信、这一念间跟佛相结合相通,就这一念能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这一念是没有一切染着,没有染法,也没也净法,直心、正念、真如就叫实信。这个人若过去没有修为,达到这么一念信都很不容易。说他过去修福修慧修得很好了,修得很多生了,才能生起这一念清净信。为什么?在末法,五个五百年之后,在那个斗诤坚固的情况之下,还能有生信心的,那是极其尊贵了。在这个时候能够有清净信相信实相的,佛以佛眼观故,佛都悉知世人、悉见世人,就说明这个人一念信就能念念信,从这一念信渐渐增长就念念信,乃至于直至成佛。为啥呢?他这一念的知见就是佛的知见,所以佛跟他俩通的,这一念之间跟佛相通了,所以佛悉知悉见。这是一念的功德,相信不得到这么无量的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在这一念的心契合般若,一切虚妄的念消灭,五蕴法、人我法、一切的法相全消灭了,直念实信,达到这一念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四大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反覆的说,要我们消灭这个,不执着。因为四大不实,没有真的。你这肉体不是真的,你能够这样常时观无我,那得看破了放下了,真正自在,常时观无我。无我就无人,无自就无他。无我、无人、无众生,又谁来寿呢?我身本无,一切众生的身都无,这把生灭的心消灭掉了。
那还有法没有呢?法也不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无法相。法相就是离名绝相,不立名字,不立形相,当然也没文字了,无语言,无文字。无法相相对的是非法相,法相没有了,非法相也不存在了。对于般若不得言无言有,说有是错误的,说无是断灭的,也是错误的,不立文字,不立语言,这种含义就是般若波罗蜜法。这经文里头后头说得到的,若言有,佛有法可说,有文字相、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那就是谤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说的法都是比喻过河的一个筏子、一个船,过了河,你还要船做什么?要筏子做什么?知我说法,法尚应舍,法应该舍掉,何况非法呢?非法更不立了。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说到这又假一个征启的意思,何以故,什么原因我作如是说?这个意思就是让你不要执着相。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就是学般若波罗蜜的众生心不要取相,要一取相就执着了,就执着什么了呢?我、人、众生、寿者,就是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心不为相转,心要转相。这一切经论,凡是般若部的,乃至圆满教义都如是说,心不被相转就是佛,心要被相转了就是众生。佛跟众生的分别点,就是你为相转不?不为相转即同如来,为相所转即是众生。
若取着了一切法相,那就叫执着我、人、众生、寿者。不执着一切法,不执着一切相,就消灭了我、人、众生、寿者。法相是对非法相说的,法相既然不着,非法相也不着,若取非法相也不可取、也不可着,这就是佛所说的邪知邪见。
迷了,迷人,就是对于般若经没有开悟,不明白般若经佛说的义理,那就对佛相对菩萨相生起执着,对众生相生起执着,有拣择、有男女、有好丑,这都叫分别相。所以在一切法上不要执着,因为我们的执着就分善分恶、分好分丑,乃至于长短、方圆、大小,一切相对法。在这一切法上,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
在这个意义上,所以以前这些个跟佛出家修道学习已经二十年了,这法把他以前的执着都给他遣掉,不要再执着了。这个含义是什么?不论净法染法,你在法上去取执着;这不是世间相取执着,在法上取执着;到这个时候了,般若是遣除一切法的,是讲空义的。所以说不应取法,这个法是佛所说的法,佛说的贪瞋痴法我们要舍掉,佛说的戒定慧法我们要保持。在这个法会当中,就是现在到了般若部了,不要再执着法与非法的差别。因为一切比丘执着,不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般若会上全是遣执着的。不要执着,如来平常的一切的谈话说法都含着这个道理,是你们不理解。所以佛这时候跟他们说,说汝等比丘应该怎么认识我说的法,你把我说的法当成一个过河的船,当成一个筏子,过了河了不要再执着法了,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这个含义。
因为这些个大阿罗汉,现在这千二百五十人俱,佛给说般若波罗蜜经是当机众。咱们前头序分当中,佛只给千二百五十人比丘(都是证得阿罗汉果的)说的法,没有优婆塞、优婆夷,也没有凡夫,这千二百五十人就是常随众,佛是转变他们的,都让他们行菩萨道,都让他们成佛。所以在我们学经的时候,第一个你要注意佛在这个法会当中对什么人说法,而且这个法只是对这些人说的。
因此不应该取法和非法,没有法,也没有非法。这个道理一定弄清楚,弄不清楚你会堕断灭知见的。学完般若经,戒学部也不要了,戒研部也不要了,那咱们就麻烦了,不是正学的,咱们还没到这个地位,等你到了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时候。因为这些当机众都证得大阿罗汉的,他把苦与乐、是与非分别特别清楚,不肯行菩萨道,不肯发大菩提心。佛是转小向大的,般若经主要是转小向大的,那才是真正当机众。不但非法不应当取,就是法也不应当取,没有法与非法的差别。
因此如来常说所说的法像筏子,像过河的船,像过河的筏子,你过了河了,那个筏还要它做什么?还要船做什么?你过了河,你还背着个船吗?到岸则舍。你们这些二乘人已经到了岸了,出了到了生死彼岸了,向佛果去求。这是佛度有,说空法,度有法。如果你有法还没具备,那你还不能舍弃,就是这样含义。说空,只是为那些执着的人度有。那河就是能度,有河得有船,你过不去河,有船就过去了,所以这需要法;已经过到河那边去了,那法就不需要了。因为有就需要空,就是空亦不空,这个含义要懂,空不是断灭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于意云何,你听到这些话,你怎么样想?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是不是有个佛道可成?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如来有所说法耶?都是问号。问须菩提说:你怎么认识的,佛成的道业,无上正等正觉的道,有个得吗?乃至于佛说法度一切众生,佛说法了吗?有所说法?这是佛问须菩提。佛不会问我们,为什么?我们还没到这个程度,我们还得见相忏悔,还得持戒,还得发心,你到什么位子说什么的话。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须菩提怎么答覆的?为什么须菩提是当机众,须菩提本身就是空生,在佛弟子当中解空第一,在佛的大弟子中悟解空义的他是第一的,所以佛说这些法跟须菩提说,而且须菩提能理解,所以他才能够作为请佛说这种法。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他也老老实实跟佛说,没有个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无定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个一定的法,不是从外边得来的。假使我的心没有我,无我相,没有我了当然没有人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相的意思。
佛说的法就像一个病人害病了,害病了得吃药,那这就是缘起。因为他有病,这个缘得吃药。佛说法是对着众生有这个病,佛说法就是药。因为众生执着,贪瞋痴烦恼很重,佛给他说法,要断烦恼,要消灭妄想。但是佛说法是对机的,对哪一类人说哪一类法。我们众生他不管对象,也不管听懂听不懂,他也没办法来判断,所以不能够随机说法;还一说,不能假善巧方便变通,尽说成语。咱们就现实例子说吧!我看过很多佛学院的法师讲课的时候就是念念经文、念念注解,因为他自己也没深入,也没法把它变通来给学生讲,这就是法灭的现象。法不对机,不对机他要谤毁。法不对机,他听了他烦恼,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生出障碍,他要谤毁,这是法不对机的现象。
不但一般凡夫,就是圣人、大阿罗汉,在戒经里头舍利弗收了两个弟子,教给他一个学定、一个学慧,这两个弟子修了三年什么也没得到,退心了。佛就知道了,佛就跟舍利弗说:你把这两个颠倒一下,学定那个人叫他学慧,学慧那个人叫他学定。舍利弗照着佛的嘱咐给他俩颠倒,给他俩重新说,不到一百天两个人都证得了,开悟了。为什么?大阿罗汉能观机的时候观得很短。
那我们现在说法就是讲经,你这个讲经是照本宣科,法不见得对机。机呢?也是现在讲经的很少,只要讲经我就去听,但是我能进入不能进入那是另外一回事,听听经种种善根就好了,是这种心情。说者没有那种慧解,不能观机。我上来就跟大家说,佛说般若经的时候是对千二百五十人说的,没有另外的,没有优婆塞、优婆夷。不像别的经,大乘经典,种善根的经典,四众弟子、天、人很多,般若经没有,金刚经没有。般若经,大概大般若般若部分都是这样子。咱们心经对什么人说的?根本没有说,开始就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对哪个人说?向哪些人照见五蕴皆空?咱们学华严经全是大菩萨,是果位上的大菩萨,举的例也是大菩萨的例子,就举个善财童子一生成佛。说法要对机,有机才有法。
须菩提答覆佛说,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的理解力,他是当机众,他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外头来的,也不是从外头得到的,怎么样能契合呢?我达到无心,这个心上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无一切法,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假其他解说了。这个人血压很高,你再给他吃补药,完蛋了,那就要送他快点死。他已经就血压很高了,因为你不知道他的病,你再给他吃点补药,那麻烦了,那血压不更升高了。所以知病下药,得对病投药。咱们这末法说法,现在说法,种善根,只要有说法的我闻一闻种善根,并不是求证得。
我知道我们最近道友的心情,老和尚再讲一讲吧!只要有讲经听听就好了,是这种心情;并不是想听,我要证得般若波罗蜜,没这个心。有吗?你们哪位有想证得观自在菩萨、想证得须菩提以上的位?须菩提是当机众,他请佛说。说者,听者,大家来种善根,是这样一个过程。当然不会证得了,学,我们是学的过程。学什么?学习无我。学习无我,也没有人,没有我,没有他,我、你、他不存在,什么男性的女性的、老人小人,一律平等,没有这些差别相。金刚经还加了很多比喻,心经什么都没有,一开始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以后都是加以解说,怎么照见五蕴皆空的,下头是解说。就像此经,金刚经说须菩提请问佛怎么样住、怎么样降伏。什么呢?心,就完了,我现在只求我怎么样住到我的心、怎么样能降伏它,那佛再分别解说。纯粹对阿罗汉说的,他们都达到无生了、都达到空义了,但是只是半边。佛说般若经是全面的,不是半边,不是我空,法也空。须菩提这些大阿罗汉我是空了,法不空;佛就着重显示法空,不要在法上执着,执着你解脱不了。
因此才说没有一定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定法,哪有个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你得证得,你真正契入。例如我们禅宗祖师丹霞劈佛,很多的例子劈佛像,没有个佛,但是他可以。如来的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没有个证得的心,没有个得的心,又有什么证得。那是不是就说没有?那又错误了,佛也没说不得。明明佛证得了,不言不得。这是跟众生的见看问题不同,见不同而已。所以就知道应机说法,对哪一类根机说哪种法,这叫种种方便。
所以为什么说经说那么多呢?单对那一类机说的。有的时候普通为一切人种个善根而已,达不到各个都证,那有时间、有地点、有条件,因、地、事、物、时这几种都得具足。第一个是因,在什么地方说什么法。什么时候,佛都是一时,因、地、事、物、时,因为什么事情引起的佛说这个法。这几种你先得把它研究明了了,所以佛以种种方便化导一切众生。这些方面化导众生,他的目的就是你离开执着就对了,教你离开执着。一切众生就是妄心生灭永远不停的,妄心生灭不停干什么?逐境,追逐一切境界相,就随着境界相动,遇着什么相动什么心、遇着什么相动什么心,无缘无故的起些个妄念,完了随这个妄念去转。那菩萨是不是起妄念呢?照样,但是菩萨他跟着个觉,刚一起念马上他就警觉了,就停了。众生不行,众生学菩萨,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刚一动心,错了!马上就止住,这就是菩萨了。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念不起?那真是得观音、地藏、文殊、普贤,没有到等觉菩萨位子心还是起。心不生,到了不生不灭究竟不起,唯佛与佛才能究竟。
佛是大觉,佛是觉了,大觉圆明,大觉的意思含着他的功用就是不住,什么都不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切无住。所以须菩提问佛怎么样生心?无住。无住怎么会生?无住就生不出来,这就是无生,无生而随缘,随一切生灭的缘,随一切众生的缘。因为一切众生执着,他的妄想心生灭、生灭,生灭不停的,不能停在一切的境界上。动要逐境界相,妄想生灭心永远不停,逐着一切境界妄动,一天就这么攀缘妄动。菩萨妄念刚一起,马上就觉悟了,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是为菩萨。在金刚经上说一起念就是恶,起念就是恶。若不起念,不起念无念,无念就是菩萨了,无念无住。觉是什么?觉就是无住,不住一切境界。所以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不住就对了,应如是不住,不住一切境界。云何降伏其心呢?不攀缘,知道境界是妄境,心不起念,不起念就无生无住了。所以佛跟须菩提说没有定法,哪一法如来可说定法?如来说法如法喻一样的,前头说了像过河船一样,过去就没有了。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何以故,就是征启的意思,佛为什么这样说呢?佛又加以解释。如来所说法,佛所说的一切法,皆不可取。无为法你取到个什么?如来所说的法都是无为,你怎么取?无为法,究竟。咱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妙体,法华经的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法界体,这都是无为法。无为法体是寂静的,不动不灭,没有名相可得,没有形相,但是这个里头的深浅、大小可差别大了。佛的四阿含经,你去跟法华经、华严经去比,那怎么能比?那不能比,一个是究竟了义法,一个是启发众生将入门。所以对那一类机说哪一类法,不可以取着。为什么?无为法,无相、无愿、般若、解脱。妙体,我们现在般若的体性是微妙的、是寂静的;微妙寂静,哪里有名相、哪里有语言,离开一切分别,也离开一切有为法。咱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这个道理解释太多了。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贤人圣人,阿罗汉的圣人到诸佛的圣人同证,但是浅深、大小、方圆种种的不同。佛现在这样说是空法,那众生又执着空去了,那个空可不同,众生一执着就是断灭。佛又怕说空的时候怕人执着,佛在破相的时候一切不立了,那就拨无因果的一批人。像我上来所说的,一学到般若了,戒律也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这就是破相的。佛法是圆融的,对执空的佛破空,对执有的佛破有。他本来不执空,他也不执有,那就对了,把有也空、空也空。空在大般若上有二十个,二十种,目的是达到什么?契合实相。说空也好,说有也好,都叫无为法,以无为法契合实相,这就是般若经的义。它的什么道理?就这个道理,契合实相的道理。怕人执着,如来给他说文字语言、说无相之理;又怕他不入无相的理,他不懂得这种道理,虚妄生出一些知解,妄加解释,妄加判断,社会上这一类知解的人很多了。居士问我,我给他下个定义,假佛教徒,不是真佛教徒。所以不能在语言上来取着,言不可取,要懂得这种道理。
我们大家都读大乘经典,我们说要讲就是我天天读金刚经,一边读我就边想,口里诵的金刚经,等自己做起来不是金刚经,口里诵,心不行。天天这样,天天念,佛教我们不执着,我就是执着,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人我是非简直不断,这个能跟金刚经结合吗?要口里诵,心里就像自己口里诵的那样子去做。要光口里诵,心不行,了无所得。它不是有功德吗?功德管什么用。
同时功德不要解释错了,一般的把功德解释错了,说做好事有功德。功就是修行,德是得到的得,我是这样理解的。你在修行了,你得到了,这就是功德。我修行没得到,光有功而缺德。我们经常说你这人真缺德,不但他缺德,说的人也缺德,你没得到,你得到什么了?你说的是佛说的,要说跟心里相合了。要念,念经的时候你要观想我能做到几分?做到一分都好、一厘都好。所以这经上佛说一念都好,一念相应了那都很不可思议了。一念相应了,这回一念相应了,下回又一念相应了,积累很多的一念就变成多念都相应了。
所以我想跟大家解释金刚经,咱们就把它用到心上去,要做,哪管做到一分一点点都了不得了。你别光念光听,念用口,听用耳朵,都不管用,要转变你的心,让心跟法相结合。跟什么法?跟无为法。我们有很多道友学禅宗,到禅堂参,他参什么?他不知道这是无为法。禅堂是选佛场,那也在学,学什么?各个学无为。你给禅堂要写对子,“此是选佛场,各个学无为”,无为无作无说,成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就是因无为法而差别的。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这是表般若的智慧,以般若智慧契入真空。般若智慧就是咱们经常禅宗说是顿证无为,禅门一炷香,立证菩提,这是顿证立悟的含义,顿证无为的含义。那这个福德还有穷尽吗?这不是有相,也不是有形的福德。佛举这个福德来显,来显什么?显性空,把这个福德以圣义的空义来认识这个福德,所以佛说这个福德多,不是世间相,也不是世间所认为的福德,这是说的福德性。咱们一般说的福德都说的相,没说福德性,如来现在在这说的福德多就直彻空义了,甚深的空理。以空来说福德,空是遍的,遍一切处,那福德也无穷无尽了。非福德而说福德,那这个福德就大了。
我们世间相因为有福德、求福德是把它当成实有的。我们诸位道友可以想想你出家以来,我们每位道友不论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不论出家时间长短,你看看你自己的福德有吗?当你出家的时候,放下社会的一切,这个福德跟世间的福德不一样的了,但是你见到了福德相了吗?证道歌上有两句话,“穷释子,口称贫,彻底穷来有几人,信手打开无尽藏,砖头瓦块尽奇珍”,这就是福德相。有的福德是世间可见的,有的福德不是世间可见相,你得这样认识。我们出家的道友,不论男众女众二众弟子出家道友,你在福德当中,你根本就不认识福德。此话怎么讲?世间上奔波劳碌想挣钱,挣钱为了生活,也就是吃穿而已。好像这人很富有,以为这很有福德了,但是这个不是福德。德是行道有德于心,是心地上的福德,这心地福德不可见相的。你从外相看,咱们一个穷出家人没有什么财富的,不论哪一位都如是;但是你的财富很大,你认识到了吗?这叫性功德,自性所含的福德,但是这个福德没有穷尽的。
过来古德人讲“穷释子,口称贫”,说贫僧,有的出家人写贫僧,口里总说我穷得很,什么都没有,穷释子,口称贫。“彻底穷来有几人”,真正穷得彻底了,什么都没有了,有几个人能达到。什么含义呢?真到你彻底穷的时候,那个境界相就不同了,是什么境界相呢?所以古德说彻底穷来有几人,真正受穷的,穷的什么都没有了,彻底穷的有几个人?没有。真正达到彻底穷了,那是个什么样呢?那福德无穷无尽,称性的福德,形容这个福德。我们有一位老道友他跟我说他穷,“去年穷,不算穷,去年尚有立锥地,今年穷得锥也无”,去年穷,我还有插椎子的地方,今年连个锥子都没有了,什么含义?去年穷的时候我还有一念,今年穷的把这一念都没有了,那就是彻底的证得无为了。要证得了无为,还讲什么世间财富?
须菩提,你怎么样认识这个问题?假使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都拿来舍了,舍得很多吧?宁为多不,佛又问话,问须菩提这个供养的多不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都拿来作供养了,他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就老实答,甚多,世尊,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供养,那这个福德多了。但是他下头又一句,何以故,这个福德非福德性,福德即非福德,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世尊是随着世间相说的,不是称性而谈的。这个是说般若的妙慧,以般若的智慧彻底三空,我相、人相、众生相,一切的有为法、无为法顿证得了,那福德还有穷尽吗?没有穷尽的。福德即非福德性,这样的世尊才说福德,拿这是显意思。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完了又举例子来说,怕这个人还不能懂、不能入。这个福德这么多,有相的,把它形容如来说的福德多是随顺世间说的,若是依着本经说,依着金刚经上说,这个福德不算大,有形有相。你把金刚经诵它四句,不要多,四句;乃至于把金刚经的四句话向其他的人说,这比供养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还多得很,功德还大,因为这是无相的、无作的、无为的。
我现在跟大家不是说四句,我跟你讲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我这福德大得不得了了吧?没有福德,不要这样理解。我说的话意思明白吗?你以三千大千世界供养的这个功德,跟我讲金刚经的这个功德,两个不能比。因为那是有为法,这个是无为法。不但解说,你就自己念,念四句,随便念哪四句没有说,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完了再给他人说,把你所念的四句再给他人说;其福胜彼,这个福德比那个供养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功德还大,功德福德胜过那个。怎样理解?咱们每天道友都念金刚经吧?不是四句吧?你受持就是一部金刚经,你想过我念这金刚经有福德,我看没有一个人这样想,念经就是念经,没有还想福德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思想没有求福德念,没有这个念。那我们念经为什么?为求解脱,求解脱,求那个性,求福德性,不是求福德相。自己诵,又给别人说,那个福德比那个拿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供养给别人的福德还要大。信吗?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一切诸佛,乃至诸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皆从此经出。所以金刚经说你求福德,有些人求福德要念一部金刚经就好了,就是念一遍,还不说你天天念。但是佛恐怕须菩提不理解,说何以故,什么原因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金刚经就是诸佛一切法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从金刚经出的,所以念一遍金刚经比你拿那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供养那福德还大的含义就这个意思。你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供养,这是有相的、有形的、有作用的,不可以说多。若能在金刚经受持四句偈,乃至还能给他人说,这个福德超过以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诸佛的功德还要大。
因为我们一切的众生心,他供养的时候一定要有所得、有所求。我们看见我们在家道友,哪怕买点水果供养什么,他都还自己嘟嘟囔囔的念个四言八句,完了还求师父你加持我,我这个不好了、那个不好了,或是生意不好了干啥,全是有相的。这个福德很局限,因为我们讲的无相法。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以说佛法即非佛法,这个话大家特别要注意,不是说我们讲一切佛法所有佛法非佛法,因为你能达到一切佛法非佛法,乃是真正的佛法,还得加一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但是这句话是承上头来的,一切诸佛乃至于诸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都从此经出的,那此经所说的佛所说的法即非佛法,就是让你千万莫要执着。你对于佛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乃至于诸佛,你怎么样认识的,就这么样一个含义。
金刚经能生诸佛,那金刚经本身是法,所生诸佛即是法。因为它非佛非法,不要在相上取,但是这么一说怕有人在佛上头法上头生起执着。须菩提本来问云何住、云何降伏,你不能住在佛法上,你要降伏你的心,你住着在佛和法上,那就把佛说法的含义;含义,令你领悟的意思;那就错了。所以佛所谓的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得加一句话,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谓佛法者,你不要执着,一执着就不对了。所以说佛法即非佛法,就是你不要执着,再回来是名佛法。众生,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佛道可成;完了时候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成。一个是遣,遣是遣除,不要执着。说没有执着了,随顺世间,那一切法就是一切法,佛法就是佛法。这个意思就说在一切法上头千万莫要执着,去执着义。假使说离开迷离开悟、离开染离开净、离开凡离开圣,那有什么佛法可说吗?这样子没有佛法可说。离一切相,所以说佛法即非佛法,还得最后加一句解释的,是名佛法。
所以我们讲缘起性空,缘起在前,性空在后;有时候说性空缘起,性空在前,缘起在后,这都是对机的,对众生的根机而说的。信产生力度这就叫受,你的念(念力)这叫持,你的念力念念不忘、持之不舍,受持佛法,以信力念念不舍持佛法,这在历史上各种经卷很多的大德祖师争议非常之多。金刚经是讲最空的,受持金刚经的福德无量,空吗?既然是福德无量,不空!但是你一执着可就没有了,经的义就不同了,这种含义必须得经过你反反覆覆思考。
佛法,前头加个所谓的佛法,所谓的佛法不是真实的了。佛法就是佛法,所谓的佛法不是佛法,因为加个“所谓”,什么事情加个所谓不是的了。但是它随顺世间,在俗谛理上,就在世间法中,世间法叫俗谛;因为俗谛理上在世间法上有迷有悟、有凡有圣、有染法有净法,这些世间相随着说佛法。如果是没有染净、凡圣了,那么佛法也不叫佛法了,即非佛法是这个意思;是把这个都空掉了,什么都没有,那佛法当然也没有了,即非佛法。但是一定得分开,是按俗谛说的、按真谛说的。佛在说俗谛的时候,迷悟、凡圣佛法具足的,都是具足的;但是佛有时候说真谛的时候,染净、凡圣皆没有了,就是这个含义,看你从哪一方面说。
从空义方面说没有,你的信力就叫领受的受,你的念力就是持之不舍的持,受持,我只念金刚经受持四句偈,信力受,念力持,就是信念受持金刚经的四句偈,那是有的,随顺世间;等你离世间来说没有了,一切文字都没立了,那就没有了。受持演说金刚经,或者是一句,或者是四句,或者一卷经,那看你在什么立场,站在空谛说,站在俗谛说,或站在随缘说,站在性空上说,这有分别的。随缘义万法皆立,佛法就是随缘义;佛法即非佛法,就是性空义。佛跟须菩提说得很清楚,怎么样住心,怎么样降伏心,现在你明白了吗?就是这样住这样降。经常经上说的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还有心生吗?无心可生,也无有心。这道理一直演变下去,都是解释这么个问题,佛举很多例子来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菩提,于意云何,这个道理你恐怕还没有清楚,就拿你们证四果的来说,佛又举例。举什么例?这个标的是“一相无相”,什么叫一相?什么叫无相?什么叫有念?什么叫无念?因为这个法会当中都是证得四果阿罗汉的人,你以前证得初果时候,怎么想的?乃至证到四果,证到阿罗汉果,都是怎么想的?于意云何,你对下头这些问题怎么样认识的,就这样意思。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说初果的圣人,就是声闻,以声闻所证得的说,这个法都不要去执着,因没有可说的,不可取,不可说。当你证得果了,他没有个感觉我是证得了,我还要说“我证得了,我证得这果了”,没有这个念头。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从他证的方面而说,就是有取有说,取是我证得的果,说是能说出来我证得的果。证得初果了,有没有能取所取相?他有这个念头没有,说我证得须陀洹果了?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的问,须菩提言,不也,须菩提说没有这个样子,好像没有这么样事。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须陀洹的名字叫入流,而无所入,入到什么地方去了?流到什么地方去了?只是他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了,对于六尘境界他看破了,证得了,证得初果了。只是把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断除了,这叫断见惑;断见惑,这样子才叫名为须陀洹,就是初果。
他答覆的含义,没有个取,也没有个舍;证得的时候把惑断了,有取,取到个果位,把这惑断除了,没有这个含义,就是初果的圣人。就是我们断八十一品这些个惑染的时候,这是我们分别的一些出惑的都叫须陀洹。把这个惑断了,入到圣人的流,不受生死了,入到圣人的流。有个出,有个入吗?出,六尘境界不执着了,好像出离六尘了,证得果位了,好像把六尘境界我离开六尘境界,证得另一种境界。佛问他,有没有这个相?须陀洹证得初果了,他自己想我现在证得初果了,有这个想法吗?须菩提告诉佛说没有。什么意思没有呢?须陀洹叫入流,入到什么?流到什么?而无所入,这个时候只是对“色声香味触法”不着六尘境界了。不着六尘境界了,在六尘的贪染心断了。只是断见惑,不是思想,见的时候没有这种执着,这是初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没有这个念。为什么?世尊,斯陀含名一往来,实实在在没有什么叫一往来,是名叫斯陀含。什么叫一往来?证了二果的,还要到人间受一番生死,就是一来一往;或者是生天,从人间命终生到天上,完了时候再来人间,就叫一往一来。所以把这个果位叫一来果,因为还要到人间流转一次。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在三果的圣人,证了三果圣人,不但断了见惑,把欲界的九品思惑都断除了,所以阿那含叫不来了,不来人间了;从此命终生到天上去了,不来在人间,不来下界受生,所以叫不来果。实在说无我了,还有什么来不来?无我了,谁为不来!这个名词标示显现着三果的圣人他不再人间受生了,他思想也没有这个念头,不来这个念头没有。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什么原因呢?没有个名字叫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假使阿罗汉作是念我得了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这四个果位阿罗汉乃至到须陀洹,都是这么一个意思的含义,等他证无所得,得无所得,这就是证得断了惑了;如果还有得有证的,惑没断。断惑证真,上界的七十二品思惑、八十八品的见惑,就是以断惑证真为主,这四个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如是。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世尊,拿我自己做例子,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了,我现在一切都放下了,一切无诤了。为什么?无我了,无我就无诤了。在人道当中、天道当中,六道中我是第一了。第一,证得阿罗汉的人,离开一切欲望,在人天中是第一了,没有欲了,离开欲界了。但是我有没有这个念头呢?我从来没起过这个念头。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没有这个念头我是离欲阿罗汉。什么原因?假使我要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我得阿罗汉道了,那世尊就不会承认我是证得的了,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现在时候无我就无诤,这叫无诤三昧。无诤三昧有时候翻正受,有时候翻正见,九十五种的外道邪见都没有了,就叫正见。在这个空中明和暗、愚痴跟智慧两个有差别的,没有这种邪见了,信中没有邪正的诤。为什么?他断了见思惑了,他念念常是正的,没有邪念了,没有邪心了,一念邪心不起。因为没有我执了,有我执才有这些个,所以叫无诤三昧。因此修这个三昧的就是人中第一。假使要有得果的心,“我证得初果了,我证得二果了,我证得三果了”,那不叫无诤三昧了。一起心动念,断这个念头了,再没有这个念了,他再没有贪瞋痴念了,就是见思惑断了。
乐阿兰那行者,阿兰那是一个寂静地点,形容法的时候,阿兰那是无诤的意思。他无我了,证得阿罗汉果了,当然就无诤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个烦恼他不起了,因为寂静了。这个寂静但是不是究竟的。须菩提问佛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在这个人我知见上、世间一切相上,他已经达到这个地步了;但是再往前进行菩萨道,那就不同了。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因为他怕,怕就不敢利益众生。为什么不敢?大心发不起来,因为现在所证得的涅槃就感觉着不受生死流转了,就满足了。所以他只能证得阿罗汉,见思、无明、尘沙惑他还没有断。没有断,在修道的道路上头,他只能空人,人我空,法我没空;就是空的还不究竟,还没进入般若的智慧。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又跟须菩提说你如何想的,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说你们没有得,你看我在燃灯佛所那,燃灯佛给我授记,我是不是有法有得?须菩提说不是这样子,不也,世尊,你在燃灯佛所授记,你实实在在的于法没有什么得。就是说燃灯佛是我老师,我在跟他学法的时候,因为师父的开示,好像似有法可得,给我授记了嘛!实际上本性本来清净的,愈深入愈没有,一切法没有。愈悟得深,愈悟得一切法,六尘境界连法尘都断了,所以到寂然常照的时候,那就成佛了。常照就是智慧达到究竟了,于法实在无得、无可取。能取得到吗?取不到的。这个例子咱们在太阳的光明,光明只是照耀而已,你能把这光明取到吗?把这个日光明取到当成你所得,到晚上黑暗了你再把它放出来,有这个本事吗?没有,所以说无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同时佛就问他说修成佛道的时候,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现在须菩提明白了,明白什么呢?不也,没有。为什么说没有,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恐怕人疑惑,那些菩萨修行的时候,庄严佛国土有所取,好像庄严佛国土也是取到的。佛又跟他进一步说,佛所证得的庄严佛国土是所修行的报得的,看你修行的功行,你修的什么功行,你所得的报就是什么样佛国土,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菩萨行无量无量的,就把它形容万行吧!就是六度万行,他在行的时候、庄严的时候,心里头一点念头没有,没有执着。有执着还叫庄严?不叫庄严了。菩萨度众生无生可度,度即无度。那菩萨修行呢?行无所行。庄严佛国土呢?庄严即非庄严,没有个能严的还有个所严的佛国土;得不可得,庄严的非庄严,是名庄严。
佛所教授我们的都有三个:一个随顺世间的时候,庄严佛国土;不随世间,随顺正觉世间的,庄严非庄严;这样子才名是名庄严。庄严也是假名安立的,名字而已,假名。咱们所说的佛法、佛已证得的佛国土都是假名而已,别把它当成实有的,一当成实有的就叫执着,不着这实有就叫解脱,随众生缘假名安立,还叫庄严。每一法你都给它依这三部曲,人、非人、是名为人,哪一件事物,一个是随顺世间有,一个是不随世间无。那佛利众生呢?随顺世间而立有的。一个随顺,一个不随顺。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你问我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在六尘境界上头不要去生心,这就清净了,这就叫无所住心,心不住一切相,生无所住的心,不执着。菩萨行菩萨道,行无所行。假使菩萨发了菩提心了,说我要行菩萨道,那就执着了,那不叫行菩萨道。菩萨度众生,经上有时候也说,随顺说,度众生,如来,度众生你很辛苦了,或者哪个大菩萨度众生度得很辛苦了,这是随顺世间说的。实际上,诸佛菩萨度众生,不见众生相;若见众生相,菩萨他也随着烦恼转了。他不是随着烦恼转的,他是随着智慧行的,就是终日度众生,不见众生相,这个道理一定得懂。你没证得,你学习时候不要执着。你要是执着了,我要学习,我要怎么样,你学不到,学即无学。但是你不从你开始的时候,你不从执着怎么能达到无执着呢?所以佛法是圆融的,你得两头堵,单一头可不行,方方得俱到。
咱们举个例子说,就刚才我上来跟大家讲的,你出家了好多年了,从五年以后开始吧!你社会的习气渐渐都断了得五年,快点的得三年。等你都出家七、八年了,十来年了,你自己是没什么感觉,还像一天就吃饭穿衣,打板就上殿过堂,好像无所谓似的;你知道你得到很多清净福田了,你有感觉吗?你得到福德了吗?你问哪位道友,哪位都答覆你无所谓,没有,没这感觉,这就跟这个深义是一样的。只是我们没把它科判化,把它科判化了分析,有时候是一年不如一年;另一方面,你在无形无相当中就进入佛所教导的当中了,你没有执着了,就是去了这个执着。我们从初级班学律,乃至到中级班、到研究部,你有个感觉吗?我现在升到研究部了,我不是初级班了。你过去了就没有了,你没这个分别了、没这个辨别了,就是没这个执着相了,自然的就把它消失了,功夫到了,功到自然成,有好多我们世间以前的那些习气没有了;那个习气没有了,你又生了一个新的习气,当比丘、当比丘尼的习气你又染了很多,这个习气也不对的,你还是得放下。懂得我这个话含义没有?你以前在家,在家的时候有在家的习气,等你出了家又换了,换了什么?清净的习气。但是这个习气是随顺善法的,能够达到空,能够证得金刚智,这个习气渐渐它生智慧。好多像我们的生活成了个执着的习气了,大家可能有这个感觉吧!但是这个习气是善,过去那个习气是恶,等到你到一定要成就了,善也不要要了。善是对着恶的,已经你没有恶了,你把这善保存它干什么?你保存,你就成不了佛。进一步,我前头都对了;再进一步,又把前头略了。
等到须菩提这个时候了,菩萨若能生起清净心来,这个清净心什么表现呢?不应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个心是无住的了。这个含义懂没懂?是自然的形成的。这也是习气,把过去那个习气变成你在寺庙里头生活的习气,这个也能把你拴住,拴住的意思你也跑不了;你把这个习气也没有了,那就拴不住你了。习,就是习染的意思、熏习的意思。咱们现在用善法熏习,熏习我们这个心,让我们这个心无住。但是你心已经不住了,你还拿这个熏习来熏,那叫执着了,法执常在。须菩提问的时候,因为他有法执,所有在会的大众千二百五十人都有法执,佛说金刚经就是断他的法执。
已经有清净心了,不住在六尘境界了,那你也不住在清净上头。还有个清净可住,还有个六尘可断,那叫心有所执。所以这叫无住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叫清净心,再不住六尘境界,这就生起来了无住心。生个什么心?无住之心,无住色声香味触法。特别是法难,六尘境界法尘境界最难。咱们作梦,乃至思惟,都是你那个六尘的法尘缘念回念。这时候我们这个不住六尘境界生起这个心,就叫无住心,生无所生,也没个生,也无所住。生既无生,还有所住吗?也无所住。行即无行,这就叫无功用道。大家如果行一件法门,做久了,到时候你一做,你心里没感觉我这是在修行,我非要做不可,心里没有分别念了,熟能生巧,就是不用心去做。
这个世间相很多,他并知道他已经心无所住了。我经常爱举这个例子,王羲之到街上散步去,看到卖百货当中的卖吃的烧饼油条,有一个老太婆烙煎饼。大家知道煎饼吗?我们北方知道,一个圆锅,铁锅,铁鏿子,鏿子那锅当间是鼓的,用泼下流。但是她烙煎饼,煎饼是稀的,她一倒不就流下去了吗?但是那个老婆婆这个瓢一倒,瓢后头手上转着一个杆子,这一瓢,完了这么一倒一转,马上一张煎饼就出来了;瓢瓢如是,不多不少,不大不小,满那个铁鏿子。王羲之在这看,唉呀!看神了。他说这个老太婆可厉害了,因为什么呢?烙出来往后一甩,一个小钵子跟那饼子一般大,张张如是;眼睛也不看,就那么一甩,那神了,一瓢一烙一甩。他看了这个功夫可深了,他就赞叹她:老太婆,你真不得了。她说:我这算啥呀!你看那王羲之,王先生写的字每一个字都一样,或者写行,都是行,你看一百个行都一样。这王羲之一听,习能生巧,她没有感觉,她没感觉我这技术已经到达这个程度,没有;到达成熟了,自然她去这么做。
就跟咱们念经一样的,你闭着眼睛也能念了,反正都是如是我闻,习惯了,习惯成自然。他并没有感觉这个,这叫无心用道,你修道也用到这个程度了就这样子,习惯成自然。你问他,他这个时候他有心用吗?没用心。咱们好像干一个事做熟悉了就那么做了,叫习种性。咱们本具的这个空义,是叫性种性,知道不?我们从习惯的力量达到性本具足的。但是这个中间夹一个熏习力量,咱们讲大乘起信论二种熏习,这叫熏习力量;染法熏净法,净法都成染;净法熏习染法,所有染法就渐渐都变成净。大乘起信论讲二种熏习,在我给大家解说起信论的时候,我特别讲这二种熏习,这含义是什么?咱们每天跟着大众在熏习,我们有很多在家道友到这住着,住住不想走了,完了就出家吧!他熏习,把他熏习的他感觉这个环境太好了,也用不着操心,也用不着去自己做饭,一打板子就吃了。一切生活就是熏习来的,等到熏习一定成佛了,你才知道这些个都没有用它。
须菩提就是这样子,佛就告诉他说现在你已经到达阿罗汉果了,你用心的时候不要再执着过去的事了,你放下吧!不要住色生心,不要住声香味触生心,乃至不要住法生心,因为二乘人就法执很严重,法执无断。就是度众生无生可度的,就是度众生不见众生相,你度众生不见众生相还有什么烦恼吗?菩萨叫游戏三昧,度众生事就是他的游戏,他不执着的,他也不随着你悲哀悲哀,也不随你欢喜欢喜;因为他随你欢喜欢喜,他又堕了凡夫境界了。所以文殊师利菩萨教我们善用其心,如果我们把那善用其心用到金刚经上就对了。菩萨摩诃萨要生起清净心来,不要去分别,妄想分别是有害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无所住而生心。若无住还有心可生吗?这叫无生无住。
但是你平常用功的时候、修行的时候,不要贪多,单一件事,你感觉你很重的、很烦的、很爱想的,一想到它你就烦恼,你就从它下手,专门就修这一法。何时到你无法无我,这一法修成了,其他的也成了。如贪心重,就专门对治贪心。怎么对治它?舍,不要聚积物质,任何物质都不要。这不是容易,无量劫来的,但是你下手时候必须得这样下手。
金刚经所说的是对待二乘人转小向大的,这些个当机众他本来是对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他已经基本上断了,他不会在这上起贪染心的了;只是在尘沙、无明上头,他还放不下,他对法放不下,他心还有所著;犯戒了,这个事我不能动,佛教导我不能做,他对法还没放下,还执着。关于这种的二乘,般若经里头专门破这个的。所以菩萨要生清净心?须菩提虽然断了见思烦恼,他心还没有达到,法尘没断,对于法执还存在的;他住色不生心,住色法他要生心。这个明天再讲吧!色跟色法有差别的。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注:
末学查找众多资料,未能找到梦参老和尚对这三品的讲解,如有同修有这部分的资料,可进行反馈,或评论在下方。感恩!联系QQ:1300659095。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这段意思是如来破二乘人执着诸法的法相。这声闻人经过二十年的学修都是执着有的,因为他不知道一切法诸法本来空的空义,他还不能理解,都是依着文字、语言、音声,但是这个语言、音声、文字是假立的,是如来的方便善巧。现在听到金刚经说一切诸相不生、一切诸法不立,对他不能够进入,佛也一再地解说,解说的意思使他们能够放下执着,这个都是法执。但是就我们现在来说,我们这个地步还没做到,我们必须从执着达到不执着而达到解脱,我们还欠这步功夫呢!这个是破二乘人的,金刚会上都是阿罗汉,当时佛说法的时候,没有优婆塞、优婆夷,专给比丘众说的。因为佛说法是对机说的,专显现一切诸法本来空寂,所有的语言、文字是假安立的。现在金刚经把这个都破除,住相不,一切相不生,只要明心见性,当下成佛,进入般若义。二乘人,这些阿罗汉最初听到他是惊怖的,所以须菩提说如来说这甚深法,我从来没闻见。这些法是专对着善根菩萨说的,现在转小成大,要把这些个声闻人让他把以前一切法相,让他悟解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筏喻者,就是过河船,过河的筏子,你现在都过了,过了该丢掉了,还执着它们做什么呢?讲这个道理,让二乘人悟入。
佛自己说完再重复征释一下,恐怕还没有说尽,何以故?何以故就是为什么原因我这样说。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随缘的,说波罗蜜即非波罗蜜。说的意思这是假名安立,语言假立的,说般若波罗蜜不是般若波罗蜜,但是你从说领悟到了,领悟到了就去行,行证得了,这个才是第一般若波罗蜜。举三的,一个是假名,一个是真实,最后是随缘,就是从真实而随缘。举一个例,六度,佛以下举的是忍辱度。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举个例来说才能说明问题,为什么我这样说。例如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非就是遣除,佛说的忍辱波罗蜜不是忍辱波罗蜜。什么原因呢?佛从事上说,就是佛自己身受的,拿事实来说明,这些个闻者才能够进入。佛就拿自己往昔行菩萨道的时候,被歌利王来割截他的身体。在这个割截身体的时候,那时候佛的思想是什么思想呢?是空相,没有,什么都没有,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假使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瞋恨,被伤害者的人那就有瞋恨心。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形容着没有我的身体被别人伤害,这就是无我相、无人相;还有一些法相,割截身体还有刀具,能伤者,被伤者,还有工具伤害者;就是没有四相。
假使要有这些个相,有这个相是什么情况呢?那就不是这情况了。佛又征启来说,就是进一步说,什么缘故说我被伤害时候,割截身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怎么能说明这个问题证实我没有。在肢解时候而伤害我,这么一刀一刀割截我的时候,假使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一定起烦恼,生瞋恨心。但是我没有,没有生烦恼,没有瞋恨心,为什么?因为证得了般若智。一切诸法都是无相法,证得无相法,没有我、人、众生,乃至于割截身体这个法相,这些四相都没有。这由于什么呢?般若智慧。以般若智慧观我空,伤害我的人也是空的,没有能害的,没有受害的,也没有这些个法,中间的刀具割截身体这些法相,没有这些相。因为要有这些相一定要生瞋恨心,不止生瞋恨心,还有当时痛苦。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证明。我们每个人病苦的时候,或者你自己感觉着很难过的时候,或者生病的时候,当然被人家割截时候不会有的了。假如被人伤害时候,或者脑壳痛,痛得很厉害的时候,你就把你这个观想观一观吧!观想什么呢?谁来感觉痛,能感觉痛的痛不痛?这个不是说我成道不成道,当时你能够转移目标,转移目标你痛苦马上就减轻,你找你那个感觉痛苦的,那个时感觉痛苦。感觉痛苦那个觉,它不痛。是两个。当你脑壳痛,你觉得脑壳痛这个觉,这个觉它本身不痛。你感觉每个部分痛,例如脑壳痛,你绝不会感觉脚痛,你只感觉脑壳痛,这个感觉这个觉它不痛。如果感觉觉这个觉痛的话,你不知道了。到什么程度?昏迷了,你痛的过厉害了,昏迷了,觉没有了。你平时的时候,你感觉着哪部分痛,害病哪部分痛,转移目标。转移目标就是你那个识把它转一下,你别专注重去了,愈痛愈痛。如果你思想想别的去了,想点你最欢喜的事,这都是转移目标,就是神经的系统转移目标,不是修道者所证得。我是拿这个作形容,如果你这样的功夫用久了,当你哪一痛的时候;为什么人一痛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想把痛加给阿弥陀佛上去了,这脑壳这一念,心里想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什么?减轻那个痛。当你正痛的厉害,你想你最欢喜的事,人生都有自己最喜欢的事吧!一想想得手舞足蹈的,把这个痛就压下去了。但是你愈想痛,全神贯注,它是愈痛,痛得忍受不了。这是思想问题。
但是如来这个问题不是这个问题了,他已经证得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谁来割截他?他把歌利大王观成是空的,他自身观成是空的,空对空,这个是什么?智慧。金刚经一说空的意思,就显你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智慧里头无相。所以当你痛苦的时候,你这样观想,般若智慧里没有痛、也没有不痛。楞严经教授我们说“有觉觉痛,无痛痛觉”,你感觉痛的这个感觉不痛。因此你怎么能证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寿者相咱们讲相续意思,就是你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就没有相续了;就好比你被歌利大王割截时候,对佛那个时候他证得空了。我们被别人伤害没有证得的时候,你就观想我没有我这个肉体,也没有人来伤害我,也没有伤害、捆绑、吊打、割截身体,也没那刀具,一切相都没有。但是这个我们是办不到的,为啥?你是识,识是专门分别的,不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做得到了。
同时歌利大王来割截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有个羞辱,不止他肉体,精神上有个羞辱你,被伤害者都是在羞辱当中,加毁,毁坏你,这是羞辱。一个人被别人伤害的时候,那就是羞辱。为什么要反抗?不忍受。我们可以看电视,看过敌方来伤害他的时候,特别日本人伤害中国人的时候,捆绑吊打这种现象在监狱里很多,各种刑具。那除了折磨肉体你之外,还有个侮辱你,那是伤害你精神,一切刑具伤害你肉体,这里含着羞辱。还有个人格问题,有些个侮辱没伤人的,叫你学狗叫、学猫叫,那是伤害你的人格;有些人他刚强,不被他伤害,反抗,那就给你肉体折磨。不论怎么样子,这都是俗谛的当中事;胜义谛当中,所以在释迦牟尼佛他被歌利大王伤害的时候,他没有,一切都没有。没有是什么?他把这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把这有相观成无相,若见诸法的无相法,般若智慧了。
一般的说,这个属于观照般若。假使说你观想你的身体是空的,根本就没个身体存在,那一切伤害伤害到什么地方,不能加于空,那有痛苦吗?我刚才跟大家说当你有痛苦的时候,用你的觉照功夫,你观想谁感觉痛?为什么要痛?这是有相的,痛是有相的;但是你观照的时候,这是无相的了。我们就是不能够用观照,这个时候你观照找找,找找谁来感觉痛,能感觉痛那个它不痛。如果你恢复那个能感觉,这是所觉,所觉觉到痛,能觉到痛那个能觉不痛。但是这不是你一下子就能得到的,脑壳痛了你转移它,你精神不要完全注重在它那上面。为什么说念佛或者念经,就是转移目标了,你目标不着重它那身上了。
这个问题我跟大家以前好像讲过,一个医生治病,他接受这么一个病人当的瘩背,瘩背就是后背心背上烂,烂得没办法了,烂的那个肉都能看见他那心脏跳动,医生怎么治,没办法下药,他给他转移目标,这是医生的善巧。跟他说:你放心吧!你这个疮我很快给你治好。但是你这个疮要好的时候,你屁股上一定要长个疮,那个疮要一发作了,我没办法了,你注意别让那个肿,别让那个长疮。这个人回去了,他思想上他就恐怖了,他把这个瘩背疮他不注意了,就一天的从早到晚摸他那个屁股。好家伙,不到一天那屁股就长了一个疮,就红肿高大,愈长愈大,愈大还愈痛,想那去了。找到医生,医生说:没办法了,我只能给你敷敷药治疗一下,你回去吧!一天来换换药就行了。这个人全心全意都想到他屁股上这个疮了,他把那瘩背疮就忘了。隔了几天,他屁股的疮肿得特别高大,坐也坐不成,饭也吃不下去了,他请医生想办法。医生才跟他说:我现在把你命才救到了。他说:为什么?医生说:你那个瘩背疮烂得都快把心烂出来,药也不能上,治也不好,你全心的心力都注重那上去了,那是心火。你这屁股上肉厚得很,就是烂了几块也没关系,跟死亡远得很,离心脏很远。现在你那个瘩背已经长好,渐渐就好了。这个开个刀割了就好了,屁股肉厚得很,没关系。
我听到这个故事,我就想到我们佛经,你这妄想心常时的时候注重是贪瞋痴,你没办法转移。佛说戒定慧,用这个有相来对治那个有相。这个有相把那个有相对治完了,那个有相也不要要了,要也是累赘。所以佛说知我说法如法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过河的筏子、过河的船帮助你过河,你过了河了,还背个船做什么?这都是说法的善巧,佛说法的善巧。你怎么能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直接是进入不去,所以假些个善巧方便。但是金刚经就把这些善巧方便取消了,因为须菩提他们都学了二十年了,这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常随众,所以佛现在给他们说般若经。对哪一会的当机众,般若经很多六百卷,对哪一类的众生说哪一类的般若,其实就是一个般若,你进入就好了。
像我们把它转移,怎么转移呢?把这个甚深法用在我们生活当中。像我刚才跟大家说的,或者哪生个疮,或者哪磕碰了,痛苦很厉害的时候,你转移目标。你愈注重它,它愈痛,甚至于睡不着觉,吃不下去饭。转移目标就是你心不去注意它,不要去管它。怎么转移呢?那你就用佛教导方法。但是这靠信心,所以为什么我们学哪一法先要你建立信心,有信心了,相信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信一切有相的都是虚妄的,有相的必定消灭。无相的呢?无相它不是生灭,没有个能消灭无相的,也没有一个所消灭的相,相就是无相,认性不认相,这就是修见性法门。见性法门是灭一切相,见一切智,这个就是般若智慧。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所以佛到这个时候跟须菩提说,是故须菩提,是故就是因为以上这个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以这个缘故,须菩提你应当知道,菩萨应该离一切相,不要在相上取。因为有相是变化的,无相是没有变化的。
所以有人问我,上回,前年吧?演林黛玉那个演员,她跟她一家到我这来受三皈,她已经三十都快四十岁了,小孩都很大了。我就跟他们大家讲,我说你看她化妆林黛玉的时候,在舞台上她不是像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吗?现在她到这来受三皈的时候,你看她这个样子,还是舞台上那个林黛玉吗?那个是假的,大家都认识到不是真的,我说这个也是假的。后来她跟净空法师出家了,在香港。出了家之后,没有一年,不到一年就死了,现在演林黛玉那个已经死了。她演员化妆时是假相,谁都知道那是假相,但是当时你并不认为是假相,她这个还是个女的呢!中国的四大名旦梅兰芳都六十多岁了,他要下了妆满脸大胡子,连毛胡子,每逢上演上台时候就刮刮胡子。他化的是十七、八岁姑娘,美女,你能认识吗?他在舞台上,你认识吗?那是假相,不是真的,他的肉体的真的也是假的。如果你这样认识了,还哪有什么痛?所以你这个身体是个假的,不是你。那我又在哪里呢?这明白了,知道我了,真我了,那就叫开悟,那个是无相的我,不是有相的我。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真真假假。
你看我们这些个比丘尼道友,你看他道貌岸然的,如果他化个妆,咱们那不也是作歌唱也表演过吗?等那时候化妆就不是他了。你看见不那一样的吗?这个个人的你也可知道。你常时这样想就能够去我相,也可去人相。所以世间上的美和丑这个没有标准的,一般人的什么四大美女,谁美?谁爱她,他就认为她很美,不爱她的认为很丑,没有标准的。因为大家看惯了人相,没看过鬼相,他要化妆一个鬼,你很害怕,都是鬼他就没有恐怖了。这些相你平常自己去分析去,特别是演剧舞台上,下了舞台看,都是人的假相,这都是叫假相。你从这个变化当中,你知道人相是假的。我看那狮子舞,把人变成狮子。我以前跟人开玩笑,皇帝,咱们中国皇帝都是龙,都是变成龙,称他的是龙。龙是畜生,假使你对哪个皇帝说你这个畜生,他不杀你脑壳才怪,你骂他畜生。你要说他是龙,他高兴了。龙是畜生,畜生道。
因此这些相,我为什么说这么多,你不分析,你就有执着;你分析了之后,你就认识了。认识什么?相是变化,变化、变化没有了。人生也就百十来年,中间一年你照一张相片,一年一样,哪有个我,在哪呢?在哪个相上?无常!但是金刚经不这样讲,它顿现的。不是我们讲小乘教义去一个一个分析,不,它直接看性体,明心就行了,明心就灭一切相,相灭了心才现,心也就明了。因为我们让种种相把我们心障碍住了,所以智慧开不了,那个相就是那些执着,一天想吧!我们执着有好多,没完没了的。说:你放下吧!放下吧!就是放不下。好多人到死还不明白,还在放不下,心里还在想,所以说不要去胡思乱想。像我们过去一个在家的居士道友叫张无尽,他悟得之后他说四句偈,不要去断妄想,“断除妄想重增病”,你有心断妄想又增加一个断妄想的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假使你有个心去证得真如、趣向真如,这也是邪知邪见。这两句话是让你明,以金刚经的含义说让你明了,让你明了什么?一切是真空的,你不要在真空随缘义上去分别、去执着,直接达到诸法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进入真空性体。
金刚经处处显,显什么?显般若义。但是有人读金刚经,把金刚经又执着了。本来金刚经告诉你别执着一切相,那你又执着到金刚经了。众生是佛说一切法,说到哪众生执着到哪、说到哪众生执着到哪。金刚经本来是无相的,他不去学无相的部分,他说金刚经功德最大了,念一部金刚经,金刚经上说的功德无量;他始终是放不下有,总在有的方面打主意,他不在空理上去打主意。头两天吧!有个人问我:老和尚,你现在讲金刚经,为什么你们还在修庙,庙不是有相的吗?我说:我们不修庙不修房子,我们住到哪去?我们住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我说佛说法是圆融的,你要是这样的执着,那佛的法就不要弘了。
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是对机说法。诸法是因为因缘生的,也因为因缘灭,因缘灭的时候就是金刚经,因缘生的时候就是阿弥陀经,很多啦!般若,般若经是遣灭以前的。阿含经讲了十二年,方等经讲了八年,阿含十二,方等八,这二十年好多人都证得了,像这千二百五十人了了生死了;好多人明白这是生灭法,不要去贪着,对于“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都把它断了,不下地狱了;但是不下地狱,还得成佛呀!要成佛就念金刚经。有些人念金刚经不注重空的那边,因为金刚经功德太大,他还是注重功德那面,还是注重有的方面。
学法最主要的就是去执,不要执着。其实佛说金刚经在方等部里头都有,阿含部里头也有,看你怎么认识吧!说这一句话能把它分成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小、始、终、顿、圆,一句话就离开五教。为什么?你认识不同、观感不同,同是一样认识。比如我们吃饭很简单,没有一个人不懂得,哪怕小孩子他也知道吃饭,饿了叫唤,他要哭,不会说话,他会哭,叫饿了,谁都知道。但是吃饭很难,就是吃饭可以拿五教分,也可以拿四教分,你怎么吃的,他怎么吃的,随便哪件生活的事,就看你怎么用心。文殊师利菩萨教我们“善用其心”,这四个字就是般若,你把你心用到般若去,凡是般若智慧是以文殊师利为主的,不论在哪部经里讲,文殊师利就是表智慧。般若本身就是智慧,学金刚经就是从一切有相之中认识无相。人家经常说若见诸相无相则见如来,但是也要见相,是真实相,不是虚妄相。但是真实相很难,非得到了八、九、十地,现相、转相,真实相,就是业相,现、转、业。大乘起信论上讲得很多,我们无着一切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它最深的是业、转、现,业相、转相、现相,这是八、九、十地菩萨断,断了才能进入佛地;就是咱们华严经讲十一地,弥勒菩萨那一地。因此这个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它的层次还是很深的。
是故须菩提,应该知道菩萨要想成佛的话,应该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心。无上正等正觉是不是有相的呢?无相的,菩提心要觉悟到这个程度了才能够成佛。但是我们最初下手怎么办?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在六尘的境界你不要贪恋、不要起执着。但是我们凡夫要离开境界,离开色声香味触法,没有捞沫了,那是断灭空。当你心不住境界相的时候,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相的时候,心还能生吗?这是答覆须菩提问云何住心、云何生心,生就是降伏,我们怎么能够把心降伏住,怎能使我心住下来,这就正式答覆他了,佛就正式答覆他了。以前是分析,菩萨要是对一切相上头都要离开,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那怎么样呢?应生无所住心。他问如何住?无住,无住就是无相,无相就是空,空就是般若。正因为你心有住,你住在什么地方?住色生心,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凡夫脱离不了。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他住在法上,依着佛所教导的法上,这一切都是虚妄的,但是法是真实的。所以破除他,那个法是过河用的筏子、用的船,那个也应当丢掉,把这个执着换成那个执着,佛才说不应当住色生心。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佛所说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因为有住分别的。无住了,当你布施时候行布施度,布施波罗蜜,怎么样达到般若波罗蜜?布施度不住,就三轮体空,不住色布施,不是色相的。我们都是色相布施,以物质为布施;以法布施,我念部经布施,又住到经上头去了,经也是属于色法。布施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这样子,离开色。离开色叫离开声香味触法,离开六尘境界,不要执着境界相。谁来执着境界相?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中间还有个法,这叫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中间还有个分别,因为根对色的时候没有分别相,根对色,眼睛看见色它没有什么青红赤白;你能够看见青红赤白的,这个中间加个识。根对尘,六根对六尘中间加个六识,这叫十八界。菩萨不住色布施,也不住六尘境界,也没有能施者,也没个受施者,这样才真正的能利益众生,这才叫真正的布施。
因此你那个心住就是非住,不应住的住,住不住,有六尘境界变化,你的心也在变化,所以似有住而非住,三个都不存在了。咱们说菩萨他做好事,行布施,供养给众生,他没有能施的物,也没有受施者,谁来领受你的布施,也没个能布施的人,这叫三轮体空,能施者、受施者、中间所施的财物都没有,这叫非住,这叫无所住。因此在你行布施度的时候供养给众生,散你的七宝财物的时候,不应住色布施,不要住在相上,就是施无所施,没有能施者,没有受施者,没有所施之物,这样来布施。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假使要心有所住,咱们从现相上说,这个物质有限的,无住无限的。无住就是这个东西大小、方圆、多少,一切没有相,没有住,无量。既无有受施者,所施的遍法界,能施的物质遍法界,你施者(能施的人)心包虚空,无量,三个都无量。假使要心有住,非住,那个住不是住。为什么?不是非所应住,不该住的不要住,住不住。住在哪?住在功德上。咱们说功德、供养或者修塔寺,功德是什么样?是什么相?咱们念一部金刚经功德无量,这无量相是什么相?要有相可就不是无量了,因为无相才无量。意思就说你不执着,不执着是普遍的,执着是点,一执着就住在一个点上,不执着普遍。例如供养僧,这是你意供,你能看见那些大阿罗汉、诸大菩萨来应供?你见不到,无相。假使说我们在供养的时候,你心里观想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这是无相的。你一执着,我只是供养普寿寺的,这就是有相。你这不执着,不止五台山了,不止娑婆世界,咱们一观想就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止三千大千世界。咱们生到极乐世界去,你清晨早晨吃饭以前到十万亿佛国土去,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供养完了,又回到了极乐世界用早斋,这就是心力,一作意就是的了。
我们可以这样观想,你自己想,就是我们现在,你这一作意阿弥陀佛在讲金刚经,南方不动世界讲金刚经,药师琉璃光讲金刚经,一作意你心里想,哇!那听经的人多得很,你想像的。你可以从近处想到远处,一作意你到上海了,到了美国纽约了,到了曼哈顿了,曼哈顿是纽约最繁, 华的一个街道。假使你没去过,你想得到吗?我们想极乐世界那个想的,你看见画面上印刷那极乐世界图,要极乐世界是那样子可就糟糕了,不是那样子的,那不微妙。你想到最微妙的,恐怕你们没做过这个梦,我们在梦中见那个境界恐怕真是你惊奇的不可思议,没有见到过。假使说我们把那个青海跟西藏交界的,就是玉树囊千,那些个老百姓叫牛毛藏巴,他一生都没见过房子的,你把他运到大陆到上海看一下,那他感惊奇的他吓傻了,他就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咱们也如是,当你作梦到那些个极微妙的地方,那你心情也就是。可别梦见下地狱,那可吓死你。也梦到过,梦见恶鬼的,梦见那些什么的都是。但是作梦的时候你不知道是作梦,你醒了,恐怖的你会吓一身汗。梦是真的、是假的?把这个研究通了就知道了,心无所住;心要有所住,不通的。
我曾就遇到一个他作梦,他准备明天他们家要办事情,把那缸水都挑满,今天就计算明天早晨我要早点挑水,早起一个钟头去挑水。夜间作梦他就挑水去了,他早晨一醒的时候想去挑水,一下床看鞋都是湿的,水缸都满的,他才想起了他晚上起来挑水,他是作梦,你说是真的、是假的?你说假的,他水缸满了。你说真的,他在作梦。咱们人现在的生活也是一样的,经常的到现在也没有醒,还在作梦。我就研究这个梦,现在我也没明白梦是真的、假的?是假的,变成事实;你说真的,是作梦,有些不是事实。你们作梦成道了,做过这个梦吗?梦见自己成道了,到处去招摇撞骗,我可成就了,这一下我方便自在了;醒了是个梦,还是没有成。
你要观一切法,所以金刚经后头“如梦幻泡影”得这样观。咱们现在生活当中,咱们现在以为这是真实的,其实全是假的,没有一样真实的。这个我想我们有些道友是信,恐怕多数人还不信。为什么?假使你信了,人家骂你也好,你受气也好,出点什么灾害也好,你心里观想这是假的,跟现相一样。这就是我最初开始跟大家说的有觉觉痛,那个痛不是真实的,是你帮它的忙,你愈感觉痛,痛得愈厉害。假使你放下不在乎,它也就不痛了,没那么严重。这个例子很多,每个人可以试验。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所以如来说一切诸相,全是假的,即是非相,相即无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我们可以把这个做小一点,我可不是我,我看谁也不信;我不是我,他也不是他,你也不是你,我、你、他没有。可以转换目标,我变成你了,你变成他了,他又变成我了,就这么随时变换。今生我是男的,来生我是女的,我最近看那个写科学论断的因果,就是能转好几生。如果拿金刚经讲很容易通,但是你讲因果报应的时候,有些人不信。他是女的,他转到这家来是男的,他还认为他是女的,他还找他原来的家庭,他到他那家庭去拿东西,哪个东西在哪他清楚得很;但是他现在是几岁的小孩,他死的时候五、六十岁了。当时论证,现在时候欧美科学家研究这个问题。我说他研究顶好研究研究般若经,那在社会学问里头研究研究不出来,影子都没得。
现在科学发达能帮助我们认识一切诸法全是虚妄,若看一切诸法没有一切诸法,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凡是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那才是见到真实了。因为这几句话你很不好印证,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说众生非众生,这个你跟人家说,人家信吗?说:你不是你,他信吗?他不信。说:你是他、他是你,你可以信吗?这类故事很多了。借尸还魂,藉人家肉体,他进入另一个人肉体,他把他本来的肉体失掉了,另一个肉体的主宰者,另一个肉体的灵魂,那就有斗争,你占了他的肉体了。梦中他进入他的体了,他那个灵魂回来,他身体没有了,这类社会上现象很有的。但是要能来领会能明白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所有你看见一切相都不是真实的,假的,没有的显现,显现的又没有了。特别在有情的当中,你不容易相信;无情的当中,你可以相信。我们每天讲经,以前讲时没有前头这个供桌,你今天出来这么一个供桌,我来我一看,喔,可能是观音圣诞十九没有撤的,明天可能一撤没有了。这很多现相,今天有,明天就没有了;明天有,后天没有了。有些人今天遇到了,这说长远一点,明年你遇不到了,他死了,很快就消失,很快又冒出来了,就这样生生灭灭、灭灭生生,哪有一个真的,一切都没有。
所以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这个说法不是等它灭了才说它非相,就是现在在它相上说非相;就是一切众生存在,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后头还有一句是名众生,这样来定的众生标准。一切诸法不生,不生就不灭了;一切诸法生,生了就一定要灭,有生必有灭,有成必有坏。但是我们生的时候欢喜,消灭的时候就悲哀,你懂得这个道理了,生也没什么欢喜,消灭也没什么悲哀,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但是这个得要你思惟,从文字上不行的,文字是不能解决问题。你把这个义理,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你感觉着痛,本来没有痛、也没有个不痛,只是你感觉而已。你很痛的时候,别人看见你,他也不知道你的痛;但是别人痛的时候,你也感觉不到别人痛。等你感觉到一切众生痛苦的时候,你认识到一切众生痛。但是能认知这个不痛,一切众生苦你感觉着没有,没有苦。那得众生不生,生的不生,还什么苦?不生也就不灭,一切法又翻过来对着说,这样真正进入空相。你看着有形有色的这个相在,它变了,没有了。比方我们现在中间这供桌,明天可能就没有了,今天还没拆除。相随时变,因为它是生灭法。我们现在是讲的不生不灭,什么呢?智慧,只能用迷悟来代替。一切众生跟佛同体的、平等的,就是迷悟之差别,迷了就不平等了,悟了就平等了。这个道理得靠思惟。
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从文字上你怎么解释你也没办法进入。但是你观照,你想,为什么佛说一切诸相非相?如何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这叫参了。参就是你观,观再变化一点思惟修,想,想什么?想空义,诸法是在空中建的,让它还归于空。你这样经常修行,虽然不能成佛,像我刚才说的痛苦你能减少。老了的时候,你也这样观想观想我还年轻,你别认为老了,认为老了爬不起来了。我还年轻,经常想还行,还行就行;你想不行了,精神上先就失落了,那你肉体没办法支持,这是精神变物质。好好想吧!今天就讲到这里。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上段经文佛给须菩提说要发菩提心的时候要离开一切相,但是一切众生心都是见着境界相才发心,譬如到寺庙里头看见三宝或者看见男女师父形相而发心的。上段经文佛告诉说要离开一切相,相即非相,要离相而发心,因此佛再嘱咐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真实的,所有说的语言是真实的语言,是称实而说的所以叫实语;如语是指法性说的,如如不动的,不是虚诳的。一切菩提都是离体离言,在其他经论上叫离言真如,但是这种甚深的法人家不容易信,不但不信而有怀疑。所以佛才一再说如来说的话是真实的,是如如不动,如实说的、如理说的,没有虚妄。就是再嘱咐未来的一切众生,要信如来的真实话,这都是劝信的话。
前经文一再说在末法时代后五百岁的时候,众生对于甚深的法不容易进入,真理不是虚妄的,不容易进入。在唐代的时代,对于学甚深般若法的门,都称义学沙门。义学沙门就是离开一切经文,专追求它的义理,不论在事上说,在理上容易进入了,一切事都是理、都是实相,言说是没有实义,但言说是显实义的、是显实相的。佛所说的法随众生机都是真实的,没有虚诳的。有的佛在前段说,例如说在说阿含的时候就说的世间相,到般若时候说的离开世间相,好像前后所说的不同,好像佛的语言前头说的一样,后头说的又是一样,好像有差异。实,佛是对机说的,不异的,没有变化,是应机而说法的。这都是劝众生信,学到这个法的时候不要起执着知见,要把你那妄心、妄念、虚妄的分别停歇下来。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完了佛又嘱咐须菩提,须菩提,如来说的法都是自己所证得的,就是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是空的、寂静的,所以说无实无虚。空的,不是找个实体,要找个物质的实体没有,性体是无体的。所以就是如来,他的体本来是如,如不是虚妄,如如不动。但是你要执着发菩提心,实在有个什么样子、有个什么实体,这是错误的,没有,这是执着知见,不能入如来的法。如来所得的法无实无虚,无实的意思,因为法体是空寂的,空寂的你要找个相,没有,找相就是执着。所以言其实无相可得,这就叫实,无相可得叫实。佛所说一切法有没一个处?就是这实体,法性的性体,究竟在什么地方。既无相也无处,无相可得,还找它什么处处呢?那就是假的了;它又不是假的,但是随体而产生的妙用。因为我们讲过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大家很容易理解,理解什么呢?体,理解这个实体,你说它虚的,遍法界尽虚空界,一切众生都得到利益,不虚!你说实有的,无相可得,离开言语,离开心缘相,离开思惟的心缘叫不可得,不可以说有。说有,说无,说亦有亦无,说非有非无,离开这四句都是错误的。解释这法性理体叫离四句绝百非,离开你言说相,离开心里的思惟相,一有言说、一有思惟就是执着,这就叫执着。但是须菩提请问佛的时候,云何降伏这个心,云何住这个心,佛就告诉他如是降伏如是住。我们下文再进一步说,重新又解释。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假使菩萨心住于法上,或者住到财物上,住在人的关系上,心住于法来布施。但是我们众生心都是看见这个人很苦,对这个人产生一种怜悯心、悲心,乃至于施给他财物,如果有这种的用心法,这叫住法而行布施。心住于法而行布施,这就譬如一个人到了暗室里头去,黑暗没有光明的,你还能看见什么吗?那么行布施应当怎么布施呢?心不住于法,没有个能施者,也没有个受施者,也没有所施的物质,这叫三轮体空的布施。假使一起执着,再一执着你所布施的相,有没有功德?有,但是这个很小了,不合乎于金刚义,那就有执着,执着人,执着法,总之就是法执。假使一个人他的眼睛是很好的,没有病,再加上太阳的光,加日月光明,加三光,能够见种种色。如果眼睛有病的人,就有日月三光他也见不到,盲者见不到。执着法布施,就如盲者一样的。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当来之世;当时佛跟须菩提说法,这个当来就是指未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个是赞叹能够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的这个众生。受持,就是持、领受,领受了之后把它持之不舍,就叫受持。受持的方法就是读经,读就是修行,读诵大乘就是修行,特别专说,因为咱们讲的是般若波罗蜜经。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人,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这个含义是这个读经的行者,受到佛的加持,佛知道你了,也看见你在诵经,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段经文有一段重要的含义,我们读经、读金刚经算不算是执着?佛上面都遣,不要执着。读经,能读的人,所读的经典的法,而且你又发愿持之不舍,耽误了要一天没读,你心里就难过,或者是你不会不读的,坚持受持。因为读经的时候要对照,对照什么呢?让它照亮你的心,这个不是执着。为什么?它能使你的心趣向于真如,把你一切的执着,以读经的功德把它执着消灭掉。而且你要求财富,求什么功德,金刚经是最大的,虚处求实,在那个虚处求真实,虚处才有真实。好比这有个杯子,你在这杯子求个毛巾,不行啦!这有实物了。如果你求的是虚的,求杯子也好,求毛巾也好,求什么得什么,又不执着一样。这以下全讲的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劝你入,你从文字般若入到义理的般若,文字里必有含义,从文字了达实义,从实义而能证得,证得的如来般若波罗蜜,所以佛赞叹受持经的功德。这不是顽虚空,也不是断灭空。原来佛怕一切众生落到断灭空,说你受持金刚经绝不会落到断灭空,也不会执着实有,这叫中道义。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这是一段。比喻佛每一天三个时分早、中、晚,把他的身命布施给一切众生,不是一个身两个身,百千亿恒河沙。一个恒河沙你也数不尽了,以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舍,舍身命,这是早晨;中午又以恒河沙身布施,晚上又以恒河沙身布施。这是形容词,那这个人一天用好多身命布施?这是行菩萨道的。金刚经上是这样说,为什么?有相的,这个功德你以多少身布施,一万个恒河沙身布施、一万个恒河沙身布施,还是有相。金刚经是无相的,既然是无相的来定它功德,怎么定?无相,遍。拿这个无量百千万亿的劫,每一天日初、日中、日末,日三时来供养,比较,比较什么呢?诵经功德。若你闻到金刚经了,闻此经典,真正的信,相信经的意思,不逆就不违背经,顺着经的含义。就是你听到金刚经赞叹持诵,不违背金刚经的义,比那个一天三时供养恒河沙的身命功德还要大。
假使一个人行菩萨道,他一天的早晨日出恒河沙布施一切众生,中日分恒河沙布施,后日分(就是晚上)又以恒河沙布施,这些布施的身是无量的,而不是一天,经过百千万亿劫常时如是布施,这个功德能计算吗?但是要比起来闻到金刚经信持,不逆者,不对金刚经对抗,真正的真诚信,信金刚经的功德比一天三时布施供养无量身的功德要大。如果你书写金刚经,受持不是一天,天天如是,不止信心不逆,而且要读诵领受了,领受金刚经的义理,就持之不舍;就像拿手转个东西,一直转着不放下,这叫受持;读诵;完了再加为人解说,给人家讲。舍身命不如读经的功德大,舍那么多身命,不如一念的信心。信心不逆,光说的信,再加上能读诵,受持不舍,胜过以身命的布施。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如是跟我们解说,假使我们看见一个人舍身命救护别人,另外一个人诵金刚经,我们以世间的眼光看,赞叹那舍身命的,不会赞叹在那边读金刚经的人,佛教授我们不是这个样子。就是持经的功德大,因为它是无相的,无相的功德不可计,怎么计算它的功德?有相的总有个量,有量就可以计,无量的不可计。佛用这个比喻是显金刚经的功德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你能把虚空计算出来吗?你不能计算虚空,空了不能计算,只是世间相的虚空。金刚经是胜义空,胜义空你更不可思量了。一天三时以身命供养,还是可思量的,它有数字,有相,金刚经是无相的。金刚经讲的佛心,佛心的功德不可限量,无我。持经的人他心里头持的是金刚经,一定断我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经文如是,他随时念,他心里就想没有我、也没有我所。读经就是佛心,金刚经就是佛心,佛心的功德有边际吗?没有边际,不可以称量。因此说读金刚经的功德比前文所说的一天三时供养,比供养那些身的功德还大的原因在此,就这个道理。
同时佛又说凡是读金刚经的人,佛的心跟他的心,因为他读金刚经就是佛的心,因此佛见着他,而且知道他,所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见到他什么了呢?知道他什么了呢?他的功德无量,因为他成就了不可量、不可得、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在理上知道的。他能读金刚经就是荷担了(承担)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翻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叫般若的大乘。因此我们每位道友当你诵金刚经的时候,你一天诵一遍,每天诵一遍,最多是二十分钟,你诵得快一点一刻钟。你每天能够坚持受持诵一遍金刚经,你求福德、求功德,这个福德、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你在诵金刚经的时候,就是受持如来的法,持着如来的法,传播如来的法,就是荷担如来的事业,承受了如来的事业。因为一般学阿含、学方等那个功德没有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大,是比较而言的。因为受持金刚经就是荷持如来的家业,如来是这样说的。因为你读小乘经典,他的目的急于自救,他立足点是赶快把自己度脱了,超出三界。读金刚经的不是了,读金刚经的他是要把佛所说的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传播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个知见就不同。小乘急急解决苦难,脱离八苦灾难,成就道业,了生死。大乘菩萨很少说了生死这句话,我们学法的人要脱离三界、要了生死,学金刚的人绝不这样子,一般的这样分别。
学般若,般若是智慧,智慧能够广大。观一法空,正是立一切法,不是离开,而是立一切法。所以大乘就是能够立一法立于空中,不被一切法所坏,不被时间所转移,无始终,无内外,也没有尘垢可厌,也没个清净法可得。金刚经的含义一切不执着,这样的建立一切善法。假使发无提心还见到有众生可度,这不是金刚义。有清净法可求,什么是清净法?什么是无染法?在这上不起分别、不起执着。见众生性而不见众生相,不起度众生想,也不起不度众生想,终日度众生不见众生相,念念度众生而念念没有众生相,遣执着的意思,这叫无相甚深之法。
这种的功德如来只是给发大乘心的众生说的,为发最上乘的心给他们说的,因为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持经的人心里头没有我、没有所,因为无我所是佛心,佛心的功德没有边际的,也不可称量。此法就是佛心法,就是专门为发大乘说的,为发最上乘说的,因为这一种因缘难故。所以说受持金刚经、读诵金刚经,或者广给人家解说金刚经,才为如来悉知悉见,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这个人就在佛的心中,因为他宣扬佛心。这样来计较他的功德可以限量吗?所以此人为佛所知、为佛所见,他成就了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因为他能够承担佛的家业,能够荷担如来的事业。
咱们前头说了金刚经不容易遇到,必须得上根人。什么叫上根呢?过去多生累劫积累很多的佛法的因缘,这叫做上根,才能闻到此经。闻到经了又能深悟,顺佛的义,持自己的境。金刚经跟心经是一个,持自己的心境。般若经就是心,说般若也好,说心经也好,就是一个,能够见着法的根本、见到法的究竟,就是见性成佛。要把自己所见到的向一切众生启示,给他们解说,令一切学佛法的人让他自己明白,明白无相的道理。凡是学般若的、学金刚经的叫义学佛子,专门说甚深义理的,真正的佛的儿子,真正佛子。
因此知道凡是解说金刚经的所得的功德不可思量,没有边际的。因为经无边际,经的功德的无量,为什么?尽虚空遍法界,经的意思就是遍法界。能够心里常时思念金刚经的、思念般若义的,凡是能行这个法门、能修这个法门的就叫大智慧光明,不离尘垢而离尘垢,不离三界而离三界。为什么?大菩萨不离开尘劳,离开这三界到哪度众生去,众生都在三界当中。例如说我们求生极乐世界,我们去求法,到那听阿弥陀佛说法还要回来的了。一个学法,一个求法,一个修法,到极乐世界还要修。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为什么这样说呢?何以故,须菩提;佛又称呼须菩提,我跟你这样说是什么原因?须菩提你要知道,凡是乐求小法者都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因为他思想上有问题,所以他求的不同,听到你这个般若经的经义,则于此经他没有意愿,所以他不能听受、不能读诵、不能为人解说。
我不知道道友们听到过没有,我是听到很多的。一般的学小教的执着有、执着相的,对大乘谤毁,他看不起大乘法师,他说大乘法师瞎说胡说。但是学大乘法的人,对于学阿含、方等的他是赞叹的,为什么?那是佛说的基础法门,离开生死,断五欲境界,两个不同。学大乘法的,凡是佛说一句一字都尊重,不分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大小也是执着。你说执着小乘、执着大乘,是不是执着?大乘人还有执着心吗?哪位菩萨批评阿含经?没听说过,凡是佛所说的那是根本。
在维摩诘经天女散花,维摩诘的室里头有一个天女就散花供养来的大众,像文殊师利那些大菩萨,花落到菩萨的身上,那花自然就落了。落到舍利弗这帮声闻弟子当中,花不落,舍利弗就拿手往下拂这花。天女就笑,说:你有执着心,你拍不掉的,愈拍花愈落不下去。你看那些菩萨他没有,他不管你降就降、落就落,他心里就没有花,花也就不沾染他。
但是在方等经当中,像维摩诘经的时候,都是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就是赞叹大乘,贬低小乘,不是瞧不起他们,也不是说他们学的不对,是让他转小向大。你不是都要成佛吗?不是要得少为足吗?都是转小向大。你见哪一位法师批评特别多,这个说得不对,那个说得不对,不可以。佛可以说,咱们不可以。因为你没到那个境界,你没到那个境界你说的是空话,那有谤法之嫌。如果你证得般若义了,那你怎么说都没过患。如果你自己没有,你想懈怠、想方便,贬低小乘,小乘方便不行。因此知道自己的身分,也知道自己所得的,佛这样批评是佛说的。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喜欢小法。小法就是阿含之类的法,怎么样断烦恼,怎么样坚持戒律,怎么样遵守佛制。这个是执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于那些有执着的人,他们不喜欢。换句话说,什么人不能读诵金刚经?他执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人,他不能够读诵金刚经。为什么?他不喜欢,因此他不能读诵。他自己都不读诵、不学,怎么还能给人解说?哪些个是乐小法者呢?若乐小法者,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这就是乐小法者。想除灭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者,除见,大家特别注意这个“见”字,见是什么?知见。什么是知见?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知见,有知见的人没智慧,以此来判断。执着人很多的,但是这类人有个特点,他的见是向外的,不向内的。怎么叫见向外呢?尽看见别人过错。我给他起个外号叫现在照相机,照相机就照人家相,照相机本身并没把本身照相机相照进去,它照不到,光照外头了,不照自己。般若智慧不是的,那有智慧的。凡是批评得多,从来不批评自己,只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因为他固执,他一听跟他所学的不一样,就是破我执,破我、人、众生、寿者,所以他不能接受,他不能发大心。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在在处处;佛跟须菩提说不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处所,也不论哪一类众生,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这是有金刚经的地方。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金刚经在,就是塔。一切世间、天、人,就是一切众生都应供养,供养金刚经。金刚经所在的地处就是塔,都应该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金刚经在,没有人受持,但是把金刚经当成佛塔。不止金刚经,心经、放光经,凡是般若部的,因为经就是佛的法身,经所在处,就是法身所在。
我们念金刚经、念心经,你都可以作如是观想,当你念就是行,行什么?行般若,行般若的智慧。因为有般若经的教导,你所做的、所行的都叫无相法门,行即无行,作即无作,见相无相,常时作如是观。常时作如是观,就是常时这样想、常时这样思惟。要有一念不在了,一念失念落到有相当中,小鬼就把你抓到了。我们以前讲过那个五台山大师就是这样子,一念失了念了就不行,念念都在无念当中。这是佛教授我们的,把金刚说得这么重要,金刚经所在处就是佛所在处,供经如供佛。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一个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若被人家轻贱,你诵经人家看不起你,或者侮辱你,或者骂你,或看不起你,轻贱你,你怎么样想呢?你的先世罪业都消掉了,应该堕地狱的不堕了,消了,业障消了。为什么?现在人家轻贱你,你读金刚经反遭到轻贱,这一轻贱,外在帮你把业障消灭了,那你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证得快一点,转罪业成佛果,转业殊胜。当人家瞧不起你、侮辱你、毁谤你、打你、骂你,乃至一切,你高高兴兴的承纳领受,你说这下子可好了,我业障就消了。
有很多现象可以证实的。现在大家轮着给我那个老弟子隆勇,轮着给他念经。头几天他混身痛,人挨到他他就痛得不得了,我说消业障了,他把那段过去了,现在他一点都不痛了,你问他,他就点脑壳,他说不痛了,很好,我身体很安静了,那也就快了。快什么?快死了,死了就消灭了。为什么前头那一段那几天,他浑身乃至一根汗毛都痛得不得了,痛到不能忍受。如果在那一段死,寿命尽,完蛋了,下地狱了。如果把那一段过去,现在气色他欢乐的,他没痛苦了,要这个时候走,走得安稳,这叫走得安稳。如果你在那最痛苦时候走,说人至死的时候什么种景象,如活马扒皮,一只活马把它整个的皮扒掉,那痛苦怎么能忍受?人要死的时候就这种现象。如果你能够念佛念法,在旁的道友给你助念,帮助你消业障,你这业障就消灭了。
假使他诵完金刚经,这时有人来骂他、侮辱他,愈痛愈给他加上来,他业障消的更快。那他不一定这样想,得能够作这样想的,碰到人家侮辱你,你认为消业障,好了!帮助我消业障。骂你,弥勒菩萨化现的布袋和尚,人家往他身上吐痰,他并不烦恼,他很高兴,他连抹都不抹它,随它自干了,大家可能念过那个。就这样子,他在理解了,要人家欺负他、侮辱他,他心思这个好了,我捡便宜了,不要受苦难了,这消业障。什么证实呢?现在金刚经上佛就告诉我们,须菩提,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刚经的人家轻贱他、侮辱他,他高高兴兴的领受。为啥?把我过去罪业应该堕恶道的,这一下子别人轻贱我恶道不堕了,重罪轻受,罪业消灭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感觉我有,我怎么有的呢?我感觉住监狱出来,好像比没住监狱前头智慧大了很多,我真懂得了,懂得了烦恼罪苦就是智慧,你转过来就是智慧。如果你要烦恼,那烦恼加烦恼,那是一些个不学佛法的人。你看那些个犯罪的人他罪上加罪,本来就是受罪当中,他还要造罪,人性的劣根性,那就说是人性的劣根性,在那个时候他贪瞋痴比平常在外边重得多,抱怨、恨,一天发恶愿,他要出来,他要怎么样怎么样报复,那就出不来了。那怎么出得来?这叫罪上加罪。
这都属于思想问题,咱们说佛经上都是思想问题。为什么?思想指挥你行动,你口里说的不经过思想吗?身体所做的不经过思想吗?没有一样离开思想。所以佛教导我们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那要不读诵金刚经的那不算了,专门指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他被人轻贱,先世罪业就消灭了。假使说被人轻贱的人,他不接受,他要反抗,反抗就是思想反抗,行为上他不敢反抗。像鲁迅写阿Q正传,形容我们中国人就是阿Q那一类的,人家打他了,他假使念过金刚经,唉呀!这我消业障了,那就正确了。他不这样想,他怎么想?他说儿子打老子。其实也是想法,也不烦恼了,但是是儿子打老子。我看阿Q正传时,我看到这我就想他怎不会想老子打儿子,帮我消业障,不就完了,那多好!儿子打老子,那就不行了,那想法不同了,他还胜利了,他心里胜利了。
所以一切法就是你思想,这要联系文殊师利菩萨教授我们的善用其心,看你这个心怎么用。这个地方说的,佛教授我们的是得读金刚经的人,要读金刚经的人看见人家轻蔑他,所以说受持读诵此经的。不读诵金刚经的那不算的,那被人家轻贱是他业感。读诵金刚经的人若为人家轻贱,他作如是想,本来他业障该堕恶道的,这一下子消失了,恶道不堕了。那这个便宜捡得可大了,堕恶道,恶道苦难。这就是轻贱一下,这一转问题全变化了。
咱们经常说转,释迦牟尼佛在人间三转*轮于大千,就那个转。一切都是转,转就是变,一转就变化了,所以被人家轻贱你这样想。或者你自己愈是修道愈有困难,为啥?你要冲出去,它障碍愈来愈多。修道的破障碍,愈是障碍冲破一个,道力增加一分,对障碍不要轻视,也不要烦恼。这个意思很多,就你善用其心。道友之间,你住在常住里头,不见得都如你的意,你很烦恼。哪个执事他责备你,或者他责备的不得当,你不要烦恼,你说帮助我消业障,这一下子我就不受苦了。那你顺利接受,你也喜欢,责备你的人也喜欢,说这个人很能听话、很能改变。如果你跟他一辩,跟他一吵一闹,得,他也不高兴,你的罪也增大了。这叫什么呢?逆来顺受,来的是逆来的,但是我接受,顺顺当当的接受。
这一段佛就告诉我们就是这个含义,但佛是说读金刚经的,不读金刚经的不在内。那忍受也是好的,不对抗,任何的逆来顺受,这是佛弟子。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那个就属于什么范畴呢?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叫它波罗蜜?这是到彼岸的方法。这一段不同,这一段专指读金刚经的人。现在我们都是读金刚经的,你在这听金刚经,听到佛这个方式、方法,你就捡个便宜吧!谁要侮辱你、轻蔑你,你说我罪业消失了。这个时候你该害场大病的,被人一轻贱大病不害了;你做生意该赔本的、该倒楣的,他这一轻贱你,你发了财了,你忍受不争,这叫逆来顺受,但是你得读读金刚经。好,今天就讲这里吧!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还是对须菩提说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赞胜,赞叹读金刚经的功德,较量的意思。佛对须菩提说我过去在很长很长时间,还在燃灯佛之前,那时候我遇见了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承事的佛很多,每一佛前我都供养承事,没有空过一尊佛,这个供佛的功德殊胜了。但是要比起来若有人在后末世期间,末世就是我的法灭度灭法的时候,有人能受持读诵金刚经者,他所得的功德与我供佛的功德相比,读经的功德殊胜,供佛的一百分功德,不及读经的一分功德;乃至供佛的千万亿分的功德,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的功德,都不如受持金刚经的功德。
在我们一般的学法的比较起来,求长寿,读金刚经得长寿;求财富,读金刚经得的财富无量。什么原因?金刚经所讲的空义,空就是遍的,既无形相也无数字,这个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凡是有数量的跟无数量的相比,无数量的就功德大,不可计较功德。因此佛赞叹读金刚经的功德,因为当你读了金刚经,你不能光读读就算了,还要想想它的道理吧?金刚经告诉我们的道里是胜义空。胜义空就是你对金刚经所做的一点点所得,就是读经,读这个金刚经你所得到的,不是有形有相的,也不是数字可能限量的。因为它是无相法,这个功德就大。
因为在这后末世,为什么都说末法时间,末法时间本身佛法将要灭的时候就叫灭法,在这个时候还有金刚经在,还有人能发心读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难能可贵的了。在末世之中能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他所得的功德跟我供养佛的功德,两个比较而言,供佛的功德一百分,也不如读经的功德一分,乃至千万亿分也不如读金刚经的一分功德,随便你怎么样比喻、你怎么样想,都没有读金刚经的功德大。因为有数字、有形相它会消失的,功德渐渐的圆满了就消失了。金刚经是无相法门,而它没有数量、没有大小、没有形相,因此说它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是一种。
因为在末法的众生,福德没有,智慧没有,业障深重,如果能读金刚经那是简直希有了。为什么?邪见很盛,对金刚经所说的道里他没办法接受。所以佛一再赞叹读金刚经的功德,是不是因为佛的赞叹读金刚经这么大功德,那我们佛弟子应该受持金刚经吧?不见得。我所遇到的佛弟子十个有八个没有诵金刚经,也不爱学。为什么?因为他那个知见,他看问题的看法,他说金刚经什么都没有,我学它干什么?金刚经就是遣除的,遣除就是要你一切形相、一切语言、一切文字都要遣除;就是正知正见具大善根的才能读,末法的众生邪知邪见多,很难得读诵金刚经。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所以佛跟须菩提说须菩提,如果你要看见善男子、善女人,在我末法的时候,还能受持读诵金刚经的,所得的功德具体的来说,或有人闻,心即狂乱,他听到了不信,心即狂乱。本来佛的含义说金刚经的功德还不止我说这些个,我要再把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说的过分了,有些人他心就狂乱了,更加狐疑不信。狐疑是形容词,一种禽兽叫狐狸,大家都知道的,它怀疑心非常重,经常人有什么不信,怀疑心很重,就叫狐疑鬼猜,一个狐,一个疑。因为金刚经的法告诉你无所得,一切法都无所得,有些人他就不信了,无所得我学它干什么?但是无所得还有下文,下文是什么意思呢?无所不得,在无所得处得,这个得得即无得,无得而得的功德是遍的。所以到这佛跟须菩提说这个经它的含义是不可思议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得到的、所能议论到的,那读金刚经的果报也不可思议。因为经义不可思议,所以他得的报酬也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佛说到这须菩提就向佛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他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本来这个前头,须菩提一开始就请问佛,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要想行菩萨道,怎么样住心?怎么样降伏其心?须菩提当初问的时候是这么问的。现在这经已经讲完了,这是再重覆的问说在后世,这些人这样的对金刚经没有信心的,那他如何降伏心?如何住心?这是专指后五百岁说的。前头是须菩提问佛是当时佛在世,现在问的说在后五百世的时候,佛法已经灭了,后个五百岁就咱们这时候,那时候假使有发菩提心的人,他如何生心?如何住心?佛就告诉他了,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这以下就是答覆他的话,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那个时候后五百岁众生怎么样用心呢?就是咱们这时候,咱们发了想成佛这么个心,咱们怎么使咱们心住,住在菩提心上,告诉我们怎么住,度一切众生时候没有众生相,灭度一切众生就是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道。那不止信仰三宝,不但发菩提心而能行菩萨道,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教化一切众生的时候,众生得灭度了,不见众生相,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佛说的发了菩提心就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是度众生,把一切众生都度了,把一切众生度了都成佛,而没有见到有一个众生得灭度者,就是度生而不执着众生相。为什么?没有能度所度。心无所住,心没见着有一个众生可度的,不执着众生相,没有众生相的心,也没有能度我、能度者的心,能度没有,所度没有,乃至于能度所度中间的法,法也没有,这叫三轮体空。
这个佛的答覆跟前头的刚一开始佛的答覆不一样了,须菩提现在问的,他说当后五百岁这些众生的时候发了心了,在这个时间怎么住、怎么降伏?佛跟他说在这个时候度一切众生都把他们度了成佛了,没见着有所度的,也没有能度者。问的跟前头一样,须菩提问跟前头是一样的,佛的答覆不一样了。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为什么这样说?何以故。须菩提,菩萨度众生时候,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假使要有我、人、众生、寿者,不是菩萨,则非菩萨。寿者相,咱们不要把它当成是长寿活多少年的,寿是相续义,相续不断就是寿者相,就是法相续不断,永远如此。翻过来说,假使菩萨度众生见有众生可度,度众生见有众生可度,这是我相。有能度众生的心,你度众生有能度众生的心,这个就是人相。度众生干什么呢?求涅槃,了生死,证得涅槃的时候,那就叫众生相。有涅槃可证,有菩提可修,这叫寿者相。四相都没有,度众生不见众生相,没有人我,没有人相,没有能度者,没有我相,不见众生相,度众生不是相续的意思,也就没有寿者相。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者何,佛又自己征启了,为什么要这样跟你解释呢?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菩萨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为什么?这是回到般若的本体,这就是金刚经的空义。本体是空的、是寂静的,没有什么叫菩提之法,也没有什么众生可度,也没有什么叫发菩提心。所以佛讲这四相不但人我空了,法也空了,这跟二乘人断法执。如果有法就有四相,若无法,无法就无四相,所以这四相就包括一切法了。如果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法不除掉,有这四法的话,那你烦恼不能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续不断,这是烦恼的根本。烦恼不断,如何能成佛?这四相就是法,就是四法。这四法除掉,真正得菩提。这四法我、人、众生、寿者不除,菩提不能得。虽然发了菩提心了,人、我等法照样存在,那等于发即未发,因此它是烦恼根本,这是佛答覆须菩提的含义。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完了佛又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你如何想。想什么?你对佛成佛,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佛在燃灯佛是不是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完全开悟了,否也,世尊,不是这样的,如现在我解佛所说的含义,佛在燃灯佛所没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什么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可得,也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可证,无得无证。
什么道理呢?约心说,心空。约境说,境寂。心空境寂,心空没有能,没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没有能;燃灯佛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没有一个所证的法;能所双亡,心跟境全是寂静的、寂灭的。“法本无生因境有”,法本无法,一切经论都如是说;法没有法,你得个什么?得也无得。这就是心跟真如、心跟理体,咱们讲华严经那个心跟理体相契合了,心即是体。因此佛告诉须菩提,我在燃灯佛所四相都除了。我假使四相不除,燃灯佛会给我授记吗?不会给我授记的。现在须菩提理解了这种道理,理解佛说这种道理。什么道理?无相,懂得无相的真理,所以须菩提言否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给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佛言如是如是,你理解得很对,就是这个含义。这是佛认可的,认可须菩提所说的话,如是如是,就是这个样子。佛又进一步说,须菩提,实实在在的没有一个什么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说,在理上说,从真义上说,没有个无上正等正觉。假设佛要有法可得,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我假使有个得,有一个法让我可得,得了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样子燃灯佛就不给我授记了。这个意思须菩提已经证得了、已经明白了,所以佛才跟他说因为我所得,燃灯佛给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就是能仁寂默,能仁寂默的含义,行菩萨道,成就佛果。能仁是普利一切众生,成就佛果是寂默,这是他的德号,释迦牟尼的德号叫能仁寂默。但是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它根本来说,这是金刚经的究竟义,就是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众生,一切寂然。是故燃灯佛与给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这个言语可以遣除一切有法,一切有法都不立。所以如来给须菩提印证,就是没有一切法、遣除一切法。如果是如来有法可得,那叫有相,有能、有所、有一切相。有相的心不是菩提,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相之法不随顺菩提,菩提是无相法。假使我还有执着,燃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了。实实在在无法可得,就是无相心成就无相果,这是顺菩提道的。所以燃灯佛才给我授记,说你在未来当得作佛,号为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为什么这样说,佛又加以解释,何以故,征启的意思,什么原因。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者就是一切法静寂状态,一切法全在静止当中,这是理性。咱们讲性空的时候,性空是纯理法的。假使有人说,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使有人这样说释迦牟尼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了,这是错误的。须菩提,实无有法,实实在在的没有个什么法佛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无所得。佛的证得是什么呢?证得无所得。但是我们一般的理解到无所得是无所不得,有所得是得此失彼,你得到这样失掉那样,无所得是全部具足了,无得而得。
那这样说,佛就没有什么证得了?随顺世间建立一切法。所以说如来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随顺、随缘法,随缘不变,不变是真实的,不变能够随缘,就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必须还得回来,不是断灭的。这个含义怕众生落于断灭,把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纯实的无虚的,不可以,虚是随顺众生缘,就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佛怕落于断见,最后这几句话佛怕学金刚经学的成断灭法了,所以佛又回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随缘义。前头说的是真空绝缘义,现在说随缘义,可不是断灭空,无实无虚。佛法非一切法,但是一切法不离开佛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又怕众生落于断灭。但是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说的一切法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一个立,一个遣,一个受。
众生即非众生,完了后头加一个是名众生。先要认识一切众生界是虚妄的、假的,要证真,证真证得真如性,证得佛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完了又来随众生,随顺众生缘度一切众生。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来,即非如来,是名如来。三个,一个是假法,一个是真法,一个是随缘法;再加一句随缘而不变,随众生缘性体不变。这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不变义,不会失掉的。为什么?因为没有菩提可得,也没有佛道可成了,为什么又叫如来,就这个含义。所谓如来就是诸法不动的体,一切诸法的如义,这叫诸法性空,全是真如的自性境界。但是随缘了,随缘佛才说一切经论,一切经论都是实在的,依真而起的;得无所得,得没有可得,无得而得,没个可得的得处的得。我们经常这样说,实实在在的没有法可得。那众生不会发心,无所得我干它干什么?完了随缘,随缘又不变,随一切缘实体没有变。随一切缘的时候,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随缘的含义。
如果能体会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都是如是,你这个心就住在无所得上。怎么样住?心住在无所得,无所得就是菩提,能得的心不生,所得的法空寂,这叫得菩提。离开你自己的本性,离开你自己的真心,依着心外,心外无法,没有菩提可得。所以诸法无实是这个基础上说的,能得的心寂静了、寂灭了,就是无所得,这就是般若义。一切智慧本来有的、具足的,不是从外边来的,离开你的心之外什么都没有,也没个菩提可得,也没个佛道可成。如实说是显理,随缘说立事。如实说就是咱们大方广佛华严经理法界,随缘是事法界,理成事,事还归于理,这叫理事无碍法界,咱们讲华严经这个意思讲了多少遍。每件事都具足全体真如,每件事,吃饭、睡眠,随便一切动作都是全理,理能成事。这种观叫什么?事事无碍,无碍观。平常我劝我们道友们读华严三品,净行品都在有门当中,遇到什么事发什么愿,遇到什么事发什么愿;梵行品就是金刚经,纯理;完了你读普贤行愿品事事无碍法界,全是普贤大行。这样的来理解金刚经你就进入了,把这个心住在这个上头,住在法界上,以法界心,修法界观,行法界行,证法界理。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又举例子说,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长得又高又大、又长又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什么身最大呢?非身,非身最大。大身非大身,这叫是名大身。佛所说的一切佛法就指人身长大来验证,拿这个是作比喻说的,什么身最大?无身最大。有相的永远大不起来,无相最大。须菩提现在已经领会佛的语言了,从语言领会佛所说的道理了。佛跟须菩提说什么是大身,人身长大?须菩提说三个,人身长大,即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佛跟他说一切菩萨行菩萨道就是这样子,云何住心、云何降伏他心,就用这样住。住在什么地方?人身长大,即非大身,是名长大。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就是我要把一切众生都度他们成佛,就是灭度一切众生,若这样说的不名为菩萨,若这样发心不是菩萨发的心。为什么?实无有法名为菩萨。佛既不名为佛,菩萨也不名为菩萨,为什么?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像佛上文举的大身,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菩萨也是这样子,菩萨要化度众生,没有众生可化度的。什么叫菩萨?什么叫众生?是菩萨,即非菩萨,是名菩萨。是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因为没有一个实实在在法叫菩提萨埵的,菩提萨埵就是大道心众生,菩萨又翻觉有情,没有一个有情等待菩萨去觉度,就这个含义。要证实什么?证实了一切法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没有,就遣除四相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假使发了心我要庄严一个佛国土,有这个心要想庄严一个佛国土,是不名为菩萨。菩萨要修万行,以什么为主?以庄严佛国土为主,那就有菩萨、有佛国土庄严,这个菩萨不是菩萨。心不要住在庄严佛土上,心无所住那就是庄严了,有住的庄严即非庄严。
这个道理不是凡夫能用得上的,但是你向这方面发心、向这方面思惟修。我们一般的回向,点点滴滴的功德,回向庄严佛净土,不是这样子吗?但是这是建立有的,有门的。在我们世间俗话,一般说话有这种形相,“有心栽花”,我有个心去种花,“花不语”,“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形容着我们这个心你不要住于它,把你这个心心无所住,这叫无住生心。无住生心,咱们一般的讲别在境上(不要在境界相上)起执着,你不执着什么烦恼都没有,一执着烦恼就来了。初步的用功看任何顺境逆境,你把它当成本来就没有,虚妄造作,全是虚妄的。见一切有相,若见诸相非相,在相上认识无相,就是这段经文的含义。
菩萨作念庄严佛土,那这菩萨就错了,是不名菩萨。为什么?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菩萨,即非菩萨,是名菩萨。庄严佛净土,即非庄严佛净土,是名庄严佛净土。例如说我们念佛,或者念地藏圣号,或者念经,有个能念经者,还有所念的经,这个功德效果不大。要能够把能念的遣除,所念的经也没有存在,无能所,离对待,离四句,绝百非,这样的功德就大了,念即无念。这就是咱们做任何事情不起执着,心不执着,不执着相,咱们讲这叫离相真如,离一切相。为啥呢?相就是我、人、众生、寿者。一般的总说起来,我、法,我相、法相,离开人法,离开对待,这才真正的菩萨。
佛跟须菩提说若菩萨通达了无我、无法,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我相、无众生相,我相没有,众生相没有,那一切法不立了。一切法不立,我、人没有就没有众生相,前两个消失了,后两个就没有了,也没有相续,诸法不是相续的,我们众生是执着相续。有菩萨,非菩萨,证明非菩萨是名菩萨;如来,即非如来,是名如来;就是这个含义。
因为咱们经常讲无我、无我,无我它有两种,一种是人无我,一种是法无我。我、法本来不存在的,没有;但是你没通达之后,都有,宛然,所以有烦恼。我们如果没有人法,烦恼没有了,平等平等就寂灭。这样理解了,什么障碍都没有了,无障碍就叫解脱,对什么都不起执着。没有我,没有法,这两样要放得下,这叫真菩萨。度众生不见众生相,行菩萨道不执着有菩萨道可行,这个咱们一时的做不到。咱们做件事,不论好事坏事,今天做了今天了,明天没得了,这是学习的方法。今天的事再不想,上午的事做过去就没有了,这叫放下。咱们不行,咱们的事留恋着不舍,还回顾,还回顾。举现实例子吧!离开家了,出了家了,一天还想家,家把你逮住了,就这样子离不开;离不开,我们经常说放不下,放不下就看不破。因为没看破才放不下,看破了,过去就没有了。咱们回顾,经常把过去事拉到现在,一想就烦恼来了。
这个就是你执着什么你就对治什么,对治的含义,想些办法把它断绝消灭掉,不是形相,是心,心里头无挂无碍,没有任何事情牵挂。咱们说个小事,例如说我们上太原,站起来就走。还一会想到那个包包,一会想那个小零碎,拿这个,拿那个,提个一小包,还放不下,还来个大包。这就是一般的小生活当中,看不破,放不下。要死了呢?死不下去。为什么?放不下,脑子里头尽想啊!想啊!想也没有,能想得到吗?明明知道想不到,人人都放不下。已经离开了,已经放下了,他还在想。因此就把你拴住了,什么拴住了呢?三界,“财、色、名、食、睡”把你拴住了,过去、现在、未来永远离不开。假如现在咱们在座的都得死,你放下了也得死,你放不下也得死,到时候了你放下也得放下,你放不下也得放下,每个都如是,每件事都如是。但是你自觉的放下成了,被人家勉强的放下,你没放下,没有成,这就叫障碍。以下就说我们这个想法,看问题的看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你怎么样看法?你怎么样想?拿佛的眼来说,如来有肉眼否?如来有肉体,示现与人一样的,当然有肉眼。须菩提就答,佛问须菩提说你怎么样想,如来有没有肉眼,有父母生下来的肉体眼睛?如是,世尊;是的,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否?天眼是天人的眼。天人的眼是什么样子呢?通达的,天人能看见人间,各个天看得远。肉眼隔一张纸就看不见了,肉眼是障碍的,不是通达的;天眼是通达的,没有障碍。佛不但具足肉眼,也具足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否?慧眼有智慧,就是智慧,分别世间上一切事物,慧眼分别了解世间所有什么事,有智慧一判断叫慧眼。但是它照耀俗谛,对于世间相分明,了解它的道理,知道它的真实,这叫慧眼。慧眼但观俗,但照俗谛,那比天眼进步多了,明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否?法眼了真空,必须证得真空的道理才具足法眼。慧眼但观俗是俗谛,法眼了真空是真谛。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否?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佛成佛了,还没佛眼吗?佛眼是照一切,前头四眼佛都具足,这叫五眼圆明。
迷的深就是众生,肉眼是障碍的,一点通达不了,隔张纸就看不过去了,有障碍的。佛以肉眼观跟人一样的,佛以天眼观跟天人一样的,佛以慧眼观跟二乘境界、跟初发意的菩萨一样的,佛以法眼观就是大菩萨境界了证得无生法忍,佛以佛眼观唯佛与佛能究竟,一体,一个体,看法不一样。没详细分,如人间看到河江是水,鬼道看见水是火。各人的看法,这说见,这形容见,你具足什么知见,你对每个问题怎么认识的,你看法,看都是眼看。时间到了,下回再讲吧!这个没讲完。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在金刚经上讲五眼圆明,大概分成五类吧!
这个是说见,眼是能见,但是见非是眼。见非是眼,见是什么?是它的明了,明了为心,心明了,明了为见;这个见是知见的见,不是看见的见,就是智慧明照。这五眼一切人都有,一切人都有五眼,迷了一半,五眼就不具足了,迷了。同时咱们众生不能自见,自己见不到自己的见。佛说众生把这个迷心(就是咱们现在这个心)除掉,迷心除掉,除掉了迷心五眼就明了,告诉我们怎么除迷心。你修行,念念的修行波罗蜜,就是修波罗蜜法;念念修行波罗蜜的时候,你渐渐就把迷就除脱,除一部分见一部分。见分别是非,如何是善,如何是恶,要分别是非。我们现在的这个肉眼,肉眼是障碍的,不是通达的,肉眼碍非通;肉眼要是能够达到的,通了,那就把肉眼障碍除掉了。但是我们这肉眼是碍非通,不是通达的,隔一张纸,隔一个事物,我们都见不到了;通达没障碍,除迷心。这个就是肉眼。像我们走路你得假光明,不然你分不清,但是我们分正道和邪道,就是正知正见、邪知邪见。在金刚经讲正知正见得观诸法空义,这叫正知正见。不要见相,相是假的,相是无常的、是变化的、是虚妄的,这样来认识它;这样来认识它就除掉那个迷,这是肉眼的作用。但是人类一般的能够除迷的很不容易,他在迷的当中趣向于迷,他趣向迷而不是趣向悟的。
我们的肉眼因为学习了开了智慧,这时候你才知道,知道什么?因佛的教导我们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们虽然没见道,但是因为学没证道了,这个没见道就是没证道;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就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现在一切众生在迷的当中,你发起大悲心,怜悯众生的苦难,让他们都能够成佛,但是这种眼叫天眼。肉眼是障碍的,天眼是通达的。肉眼是碍非通,障碍通不到;天眼是通非碍,翻过来了。这样使一切众生不要再痴迷,愚痴心不生,这就能生慧眼。慧眼看一切俗谛诸法,以智慧的明了,明了什么?不要生贪恋,不要生愚痴,要生光明心,这有智慧眼。例如我们现在我们还没有证得,但是我们依着经依着佛的教导,我们具足慧眼分辨邪正,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道,我们应当走什么道,不应再走痴迷的道,不要执着,在任何相上都不要执着。慧眼能够这样子,俗谛了解就能进入,进入什么?进入法眼,这正是金刚经所要讲的法眼了真空,知道诸法的真空的含义,第四眼就是法眼。第五眼就是佛眼,把一切细惑都除掉。就像起信论讲的一念不觉生三细,业相动了,一动就叫业,心念一动叫业相;一动就不停了,它要转,第二个是转相;转相的时候还没有境界,要自现境界叫现相,业、转、现三相,极细的,这是惑业极细的。如来把这个除掉了,细惑永远都除掉了,这叫佛眼,佛眼是圆明的,佛眼圆照一切。
因为佛要利益众生、随顺众生,如来有肉眼,这是随顺众生的眼;如来要度天人,如来也有天眼;如来教授一切菩萨、教授一切大众,如来有智慧眼;如来知道这一切法都是虚妄的,随缘而建立的,如来是进入真谛的,是法眼但观真,是进入中谛的;佛眼是五眼圆明,第五个就叫佛眼。所以佛要用佛眼观众生,以佛眼观众生的话,知道众生一切坏习性幻化的,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因此凡夫眼一有点障碍什么也见不着了;天眼能见着凡夫障碍外的事,他天上人间都能了解;二乘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二乘眼就是天眼,有慧,有慧眼,他能够见三千大千世界;佛眼才能照一切。
所以我们凡夫现在我们是从理论上、从文字上理解,人人都具足真空,人人都具足佛性,就是根本上都具足真空理、都具足佛性。二乘人证得的超过人天的空,人天所见的空不究竟,二乘他断了烦恼了、断了见思惑了,他见到空理,他住在空理上,他不能够随缘发大心利益众生。法眼,有了法眼就利益众生,虽然是凡夫境界,他有法眼的分证,这是后得智。虽然是人人本具足佛性,没有后得智不能利益众生。因为二乘人没证得法眼,菩萨法眼没究竟,究竟就成佛了。咱们在讲华严经十地菩萨每一地不同,地地不同,前地不知后地事,就是那个见没有圆明,就这个含义。如来在这个地方跟须菩提说五眼,五眼就分如何是凡夫界、如何是二乘境界、如何是菩萨境界、如何是佛的境界,这只是标个名,完了就说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跟你说这个五眼意思你怎么想的,问他于意云何,你如何观察、如何思惟,你怎么认识的,认识一切法。如恒河中所有沙,恒河的沙,如来说是沙否,佛说它是沙不是沙?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说,佛也随顺世间,恒河沙就是沙;其实不是沙,这是佛随缘义。
佛又说于意云何,一恒河中所有的沙,把这一恒河所有的沙,一沙一恒河,这个恒河多不多?那无穷无尽了。于意云何,把这个恒河沙都说成是沙,你认为佛世界如是,你得这样认识佛世界。佛世界无穷无尽,不可知数的佛世界,多不多,宁为多否?把一个恒河的沙子,一沙一世界,一恒河把恒河所有沙子一个沙变成一恒河,那恒河好多沙子变成就好多恒河,再把这些恒河的沙集中起来说佛世界,佛世界无量,佛世界如是;宁为多否,多不多?一个佛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咱们上月星,有一千亿月星,现在我们的飞船上月星,飞了好几天了,还有七万多公里,还得一夜吧!一天一夜的飞。就咱们这个地球,咱们这个地球的月亮,咱们这个地球到月亮去,这才是一个小世界。一世界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一千个,就是小世界,小世界数到一千个是中千世界,中千世界数到一千个是大千世界,大、中、小三千世界。如是的推算,佛跟须菩提说这样的佛世界多不多?佛世界如是,一个恒河沙的沙变成都是恒河,再把这些个恒河沙的沙一沙一佛世界,宁为多否,多不多?须菩提答覆甚多,当然很多了;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的众生,把一恒河沙,一沙一个恒河世界,再把这个恒河世界,所有的恒河世界,一沙一世界,这么多佛国土,每个佛国土拥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每一个众生有好多心?若干种心。佛说这么多数字显示什么?显示众生的心。我们可以想想观照一下,观照什么?观照我们个人的心,你这个心一天起好多念头,就是好多想法随时在变,随便你怎么变;如来悉知,佛能知道这么多众生的心。如来怎么认识的呢?诸心皆为非心,不是真心,真心只有一个,遍的。佛说非心是名为心,这是光说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所以者何,为什么佛说这样心都能知道?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义心即非心,心不是心,所谓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心妄,虚妄,不可得。过去心已灭,过去心已经过去了,没有了。未来的心,未来的心还没生,也不可得。现在心该有吧?现在心不住,前念、后念,前念走了,后念又来了,相续不断的。什么呢?虚妄、分别,全是假的,虚妄、分别。虚妄、分别能得到什么?俱不可得。过去的已经灭掉了,没有了。未来的还没来,还没生起,也没得了。那现在的心呢?念念不住,念念消失了。心如是,身亦如是,就是这个意思。过去心不可得是虚妄,前念的虚妄心。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你要找过去心在什么地方,你去找去吧!你找不到的。未来的心,那还没来,你找啥?你也找不到的。现在的心你把握不住,早晨的心,现在是晚上了,念念不停。这样你怎么认识?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三心了不可得,心无所在。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这个道理你懂了、明白了,开悟了,就是得大智慧了。假使有人(假设的)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假使有这么一个人把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金银、玛瑙、珍珠、珍宝七宝来拿它供养给大家、给别人,这个人的供养功德大不大,得福多否?他得的福报大不大、多不多。须菩提答覆如是,世尊,这个人以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得福甚多,这个人得的福德很大,供养多,得的福德大。
福德什么样子?有现相吗?没有,不是实的,是虚的。若福德有实,真正的福德有实实在在有福德可得,如来就不说得福德多了。福德也无,你享受福德也无福德,福德也无,是因为这样的如来说福德多。这段经文的意思,佛总显一个问题,不要执着,福德也不要执着,福德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你得用三句,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没有实实在在的福德,假名而已。因为金刚经是显的无相无得,所以佛说的一切法皆无相皆无得。
须菩提在前头问佛,一切众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诉他无住。福德即非福德是不住福德,这是不住的意思,福德实际上没有,假名。这是说的福德,身外的。身内的呢?说到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否。你怎么样认识佛的?怎么看佛?是不是以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者见印度现相那个老比丘以为是佛,你是不是这样看法,是在色身上见佛,见佛现在这个化身。须菩提这时候已经开悟了,深入证得了。否也,世尊;须菩提说我不是这样看的,世尊,不是以色身见如来。如果见如来的话,不应以具足色身见,色身是幻化的。须菩提自己又解说,何以故,为什么我不以色身见如来呢?如来教授我们的,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这个色身不是的,不是具足的色身。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就这个意思。这样的才真正具足色身,为啥呢?法身随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否。否也,世尊,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见佛。为什么我这样说?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没有个诸相具足,也没有诸相,还说什么具足不具足,这才是真实的诸相具足。
假使很简单的说,就是不执着,教我们什么都不要执着,连佛身都不执着,那还执着一切众生什么?这个含义是不要用色相看人。咱们经常听世间说看人的本质,不要看人的现象,本质是什么?我曾经问过一个人,要观察一个人要看他本质,我问他,我说你对你的部属、对你的眷属,你怎么样认识他们?那个世间相的都是随缘义,就是虚妄的、不实的。就让我们一切无着,连佛的相好都不执着,三千大千供养的福德都不执着,那还有什么可执着的?没有可执着的;换句话说,全是虚妄的。虚妄的你还留恋什么呢?还放不下什么呢?
这不是一句话,这含义非常深,现实的情况。现实什么情况?每个人都要达到死亡的阶段,每个人都要死,不管你七十、八十、九十、一百,你最后还是得死。在没死之前的变化,任何人都是这样子,从你生下来小孩子变成老了,最后消失了。消失了吗?那个消失是现相,你没消失。什么没消失呢?业还没消失。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有所度众生,你可不能这样看。明明的佛说法有说四十九年,或者说五十年,这是事实。佛问须菩提,你对我有所说法吗?你怎么样看?你千万不要认为我在说法利益众生。佛成道之后说法四十九年,一般说五十年,实际上说法四十九年。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认为我在这说法说了四十九年,如果你认为我有所说法,那是谤佛的,不是赞叹。那佛说法没有?说了,无说,说即无说。说法是现相,不是本质;是随缘,不是佛性。这样说就没明了我说法的含义,不能解我所说,对我说的话没有明白、没有理解。怎么样才算理解呢?说法者无法可说。说什么?没有可说的,是名说法。
前头说一切相一切好,佛的色身具不可得、也不可见。有人疑惑了,色身是不可见,那佛你如何能说法?没有色身,说法是色身说的法。因此佛才对须菩提说你不要认为如来有所说法,为什么?若有言说,说佛有言说是谤毁佛的,不是赞叹。在这个说法问题上佛反覆的说,让你不要执着。要执着了佛有法可说,说法度人的,那就像什么似的?一个人坐船过河了,把那船还背着。这个大家都懂,也不可能;但是拿它比喻说法,也不可能。佛说了就没有说,度完了众生,没有众生可度。佛的色相没有,何来的说法?说法是佛的化身说。身体都没有,又怎么能说法?前头把身体遣除了,显什么义?佛已经达到法性空。有佛的色相,又有佛的说法,那怎么达到法空?那就不空了。在圆融教义里头空三障、不空三障,那属于随缘里头的不空三障的。什么意思?一切无着,不要执着,佛也没有色身,也没有法可说,佛也没来过人间,没有能说法的佛,也没有所说的法。
须菩提问佛云何降伏其心?佛就告诉须菩提这样来降伏其心。二乘人不发大心,知见不正,都是邪道邪见;又执着佛有色身、有佛身、有法可说,佛称为邪见。佛是遣灭一切生灭法,有相、有说法属于生灭心,告诉我们一切皆是假安立的,假设安立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自性空,空中没有一相、没有一法,这是建立真空绝相义。在我们华严经里三义的真空绝相,一切言说都是无相无为,专讲性空义,不讲随缘义,从这个理论上大家认识到的。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否?须菩提在这个问题上说:照佛你这样说,未来世的众生听说金刚经了,还能起信心吗?佛就答覆他,佛言,须菩提,哪有众生?当来众生,颇有众生,哪来当来的颇有众生?佛言没有众生,彼非众生,那不是没众生界了吗?随缘吧!非不众生,别把众生当成真实的,真实的没有众生,随缘又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前生,前一个众生,众生众生者,你所说的假名的众生不是众生,众生即非众生,所以如来说非众生。因为怕众生落到断灭空,那不什么都没有?非不众生,随缘而安立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又产生问号了,众生是这样子,那佛你证得的佛果不是也没有?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那佛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没这么回事?众生可以这样说,那佛你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什么也没有,没得到,无所得。须菩提还有执着众生法界、佛法界都是真实的,十法界都是真实的,那就错了。所以佛对须菩提说,佛言如是如是,你说的对,众生即无所有,佛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无所得,什么都没有证,无说无证。所以佛说如是如是,你说的对,佛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无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佛所证,没有能证的人,也没有所证的法,就是这样子,如是如是。
以下重覆一下,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一点得的都没有,什么也没有得,空的,真空绝相,这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正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什么法叫菩提,也没有何法叫众生,遣除,一切无着。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这总答覆须菩提了。是法是什么法?无得无证,无得的法佛与众生平等平等,没有高下,没有什么圣人、凡夫,这才叫真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这个样子的,没有我、人、众生,也没有无寿者相,一切法不是相续的,可以把这寿者相解释为相续义,寿者是相续不断,没有,一切法都如是,这样来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不执着一切善法。所以社会上一般的做点好事到处宣扬是善人了,做的善事多了是大善人,全是假名。修一切善法,做好事还是存在的,则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一切无着,作恶的得不到,得修善法。佛法落于断灭,而这样说修什么?你还得修善法才能达到这个真空绝相。
佛利益众生时候说法非常难,难到什么地方呢?你说有,众生执着有;说无,众生执着断灭空,所以反反覆覆就是让众生无执着。发菩提心,说菩提法,上至诸佛,下至一切有情,哪管一个蚂蚁、一个蚊虫,就是从佛到一切昆虫,他们都具足佛种性,他们都具足一切智智。佛是修成了,众生是没有修,众生的法身叫素法身,没有功德相,没有作用,具足而已。所以说平等,上至诸佛,下至有情,平等,没有高下。什么呢?佛性,菩提性,菩提性没有分佛和众生,平等平等。但是你得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离开,没有四相执着就是佛,执着四相的就是众生,不执着四相了就是佛。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这个得得即无得,善法即非善法,总目的是不要执着。假使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离,修一切善法,得不到佛的究竟解脱。但是你修一切善法使它无染还得无着,不要执着,就是你对一切所有境界相、所有一切相不为它动摇,不动摇就是不执着的意思,不为它动摇,不执着。所以世间法、出世间法不贪,不执着,没有爱,也没有舍。但是常行大悲,这就方便,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是利生的方便善法;但是随顺众生,不舍众生,都得让他欢喜、领受、幸福。
以下就讲善法,所言善法者,什么是善法?如来说即非善法,含义是不立,一立了众生就执着,去众生执着的,说善恶不让你执着善恶,就是这个含义。说人不要执着人,说畜生不要执着畜生,人也会变畜生,畜生也会变为人。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须弥山,一个小世界一个须弥山,三千大千世界里头拿这个须弥山形容,形容什么?七宝,有像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有人持用布施,有人拿这么多七宝布施。拿这个功德来比,比什么?比喻般若波罗蜜经,就是比喻咱们现在金刚经。很少四句,就是四句话,它的功德,受持、读诵、给人解说的功德,比前头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供养功德还要大。这一分功德比供养七宝的百千万亿分功德,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个功德大了。为什么?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供养像须弥山是有相的,有相就有量,有数量。无相的,般若波罗蜜经是智慧,这是无相法门,无相法门就没有量、没有相。
须弥山经上讲二百二十四万里,周围都是铁围山,铁围山高一百二十二万里,所以称为妙高峰,这是形容拿这个比喻,拿有相形容无相的功德,就是你做有相的功德做好多、好高、好大,都没有无相的功德大。般若波罗蜜是智慧,没有相,没有形相,因此拿这个形容词形容的,例如我们断贪瞋痴,你断贪瞋痴有形相吗?没有形相的。得到戒定慧,戒定慧有形相吗?没有形相。这叫无相法门,拿有相的比无相的不能为比。不管你有形相大还是小,总有个形相吧?无形相的永远超过有相的,大里头还有大、大里头还有大,无穷无尽。
须弥山称妙高峰,我那么样想,幻想,这是我的想法。我说现在我们上月球,上天,看过须弥山没有?为什么没发觉未发明须弥山?须弥山的南边是南瞻部洲、北面北俱卢洲、西面西牛货洲、东面东胜身洲,月球是绕须弥山转的,日月两球昼夜都不断围须弥山转的,那日球对着更远了。现在我们人类的发明,有些人以这个问题来问,跟现在社会上所发现的须弥山、无量星球、银河系,这个科学家都发明了,日球对人类距离很远很远的,都说探月球,没人探日球,找那近的,这是最近的。佛经上所说的,跟现在世间相所印证的,有时候现在人类的智慧还没达到,还不能够把它表白,神话小说破灭了,什么月球里头吴刚,毛主席诗词吴刚捧出桂花酒,哪有个吴刚?人家传说月球里头有一棵树,还有一个兔子,还一个嫦娥,有吗?神话。
佛跟我们讲这都是执着,众生幻想,众生业力成就的,现在我们一切无着,告诉我们什么?空的、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我们有时候想想我们自己,观想时候,修行时候,我们还用我们最根本的贪瞋痴,我们说三毒,贪瞋痴每样具足一千,三千大千世界各具一千,也拿须弥山形容,形容我们的贪瞋痴,七宝可以,如须弥山叫做七宝布施供养功德。我们假使要断我们的贪瞋痴也像这样这么多,断贪瞋痴得戒定慧,那个功德、那个福德有量吗?无量的。有边际吗?没有边际的。所以你一念断贪,这七宝对你什么用处都没有,你能做什么呢?
我在美国跟一个科学家辩论,他问我,他说:这个人类都是为财产堕落。我说:不一定吧?他说:老和尚,你说以什么堕落?我说:假使不吃饭行不行?肚子饿了他会造业的了,他想吃饱,他什么业都可以造,粮食是第一,比七宝贵重得多。大家想想,如果没有饮食了、没有粮食了,七宝有什么用?我跟你讲个故事,河南发大水灾,黄河发灾,逃难的人一个人带着金银珠宝,一个人带着一口袋的馒头,俩人躲在一棵树上,带馒头的人饿了,从口袋拿一个馒头吃;拿七宝的人看到他口袋里的馒头,没办法,说我拿我的金子,一块黄金换你一个馒头;那人想着发财了就跟他换了。他饿了就跟他换。换换的,水不退,他把馒头都换成金子了,等到他肚子饿了,想跟上头的人换回来,那人不跟他换了,吃的没什么了,馒头也吃的没什么了。拿一口袋馒头的饿死了,拿一口袋金子的人换了馒头吃了,那个没饿死,底下那个人饿死了。那他下来了,他又把他那口袋珠宝又背起走了,拿馒头的人饿死了。
我听这故事我想到愚痴,人的愚痴,七宝有用?馒头有用?在那个时候七宝没用处了。世界上没有七宝可以,要没有粮食了人还能生存吗?这是智慧的判断。所以佛告诉我们,凡是有相的、有形色的一定要消失,虚空不会消失的,随便你怎么变,虚空不会变的。虚空就形容比喻我们的佛性,不管你起贪瞋痴,你修戒定慧,还是这个佛性。今天就讲到这里。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佛问须菩提说你怎么想的,也就是说你怎么样看法,你看佛出世间是不是这样想,佛出世间是度众生的。汝等,不是须菩提一个人,所有与会大众千二百五十人,你们是什么样想法,是不是看见我在度众生?如果这样想法是错误的。不要作是念,什么念呢?不要认为佛出世是度众生。何以故?明明佛出世就是度众生,那佛要说不要作这想法,什么原因?就是何以故,什么原因?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我跟你们说真实话,实实在在说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如来来度众生。假使若有众生可度,那佛就有我、人、众生、寿者,就有四相。
佛在这个时间以前没说这个话,度众生度了二十年了才说这个话。这样子说一切众生就有疑心了,须菩提跟千二百五十人法会大众都认为如来出世是度众生,这是执着见,这个见一切众生都如是。佛遣除这些个执着见,你这样执着认为佛出世是在度众生,说前二十年佛说法都是在度众生,这个念都有,这是错误的,不要有这个念头。为什么?如果认为如来度众生,那如来就有我、佛能度者,还有所度的众生,就有人我知见,度众生说法就有法见,而且相续不断的,有这样想法、这样认识法就错了。以前没有错,随缘;现在显般若义、显真实义,如还有以前那个念那就错了。你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法,还一个因缘,对什么人说什么法。现在到我们末法时候,说者没有般若智,听者也没有般若智,我们这是种善根。我们看那些小道友来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种个善根而已!你跟他讲你不要人我知见,他莫名其妙的你说的是什么话。
因此应当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是迷了,迷了要没有佛说法,他怎么能明白呢?业障怎么消失呢?又能够依照什么修行呢?佛说法度众生不错的了,你要是没有这个怀疑,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些知见都没有了之后,你就知道了佛是说即无说,那你怎么办?你也是听即无听。这个经的含义就是让我们把二十年前佛说法都有我、人、众生、寿者,把这些个遣除,要不因为佛说法他不能得悟。我们举例来说吧!六祖大师听见人家在念金刚经,他就开了悟了,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假使没人念经,他没听到,他就开不了悟。一开悟,他不执着,他也不去找谁念经,谁念的也不管,能念者,他听闻开悟了,念金刚经那个人并没开悟,也不知道他念金刚经别人开了悟了,他知道吗?他也不知道。这个就是不知者不有执着,没有执着,但是这个不执着可不是解脱的不执着。
但是我们在修行当中,对于这类启发智慧的法,你怎么样用功?因为你听见多了,闻到也多了,理解也多了。咱们现在是在我、人、众生、寿者当中锻炼学习,要增长智慧,想达到,达到就是证得,想证得这种境界,那你就平常的生活当中,遇到任何事情多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不要执着的含义,不要执着,知道一切法乃至于我自己的修行一切行为,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既然不是真实的,我们磕头、礼拜、念经,还赞叹佛的功德,忏悔、发愿,没有这些个你怎么能达到真实呢?所以说藉假修真。有时候我们自己要有知见,有时候又不要有知见,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当你跟人家争执辩论有些什么问题,那你静下来,用我、人、众生、寿者有没有,就是这四相有没有。我、人、众生、寿者没有,那你是正确的;若有,你是不正确的。
例如像证道歌当中说,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我们互相之间要不要诤论?诤论是不是就是不对?他说四句偈子,在那个证道歌里头我摘的四句偈子,说我们在辩论当中要不要显现真理?说圆顿教没有人情,有疑,有怀疑不能解决,有疑不决直须诤,这个诤非是山僧诤人我,不是用人我知见来搞斗争的;为什么?修行恐落断常坑。学般若智慧的人,学,没有成,最大的利害关系是什么?断灭见。诸法都空了,什么也不做了,什么也不学了,什么也不修了,这不是断灭知见吗?偏于断见,断见就执到空的一面去了。最大的过患是藉着般若义,佛说的执我度众生无生可度,说须菩提你不要这样想,没有众生可度,那你把这个没有般若智慧来当成烦恼来争执;说佛都这样说了,无生可度,无法可说,我也无法可闻,那该一天睡大觉,那不是堕落了,那就堕落断常坑。执常执断都落坑,都了不了生死。执常的他还能有功德,也不对;执断的,功德相都没有了。所以学习的时候,学般若的特别注意的要有智慧,你做任何事物都要用脑子,再用佛的教导衡量一下这些认知的过程。
佛在跟须菩提说这些话的时候,须菩提他们那些当机众都证得阿罗汉果了,佛说破他们法的知见,他们对法的执着,佛是给他们破除他知见的。如果对我们来说,我们不是当机众,我们是善根众,种善根吧!将来向这方面求。所以学金刚经、学般若门最大的毛病堕于断见,要把这个毛病一定改。常听到学大乘经的,我就是佛了还修什么,不讲因果了,什么都不讲了,没有善恶,没有因果,那都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说大话,不行,因为你没到这个地位。这是特别注意的,经常听到有人学了金刚经了,拿金刚经话来说,这是不可以的,要有智慧,不然那会跳到崖里头去了。有智慧的人他不会冒险的,例如古来人说“马到悬崖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平常那马跑到悬崖去,你这时候才勒马叫马不跑了,办不到了,马就跳下去了;那个船开到大江中心去了,你来补船的漏洞,晚了,船到江心补漏迟。你把马放它跑,跑到前头是悬崖,它止不住了。“马到悬崖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你的修行,断烦恼,你要这样理解了是渐渐渐渐的,不要跳崖,跳崖落到断见坑。说生灭即是不生灭,不生灭即是生灭,没有生灭,那又落于常见了,落于常见坑了。修行的人不断不常。
你要修行哪一法,每一法都有利,有利一定有弊,有进一定有退,你把退想好;就是要有智慧,要有般若智慧,不要做傻的事,意思就是这样含义。因为你听到每一法要知道每一法的因缘,这个金刚经须菩提请问的怎么样住心、怎么样降心,当你修行的时候,千万注意,既不落断也不落常。同时先认识自己,我们众生最大的过错不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尽做些冒险事,修行也如是。同时我刚才说这两句比喻的话,假使你在修行当中遇到些个灾难,甚至是命难,你怎么样对待?你是佛弟子,依着佛法你怎么对待?正常修行当中无灾无害,像我们在普寿寺大众这个道场,你这样修行有什么灾害!什么事都找不着你,任何的事没你份,你就好好修行,很安稳。但是你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啊,想入非非,很多道友想打般舟三昧,一个念佛七都住不下来,要打般舟三昧,这是冒进。说我学佛法,修行勇猛精进;说得很好,愿很大,能做得到吗?甚至于什么叫般舟三昧还没搞清楚,怎么样修、修的次第也没搞清楚。
我今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拿般若经来讲,就像现在我们讲这段经文,释迦牟尼佛说的阿弥陀经,让我们生极乐世界,劝我们念佛得到念佛三昧,生极乐世界。如果咱们拿这段经文来印证我、人,我是现在修行者,要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佛,这个中间有没有我、人、众生、寿者?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相续不断,你怎么理解?以金刚经和阿弥陀经,你怎么样来理解,用你的智慧,有矛盾没有?观音菩萨在法华经普门品,法华经咱们刚讲完,普门示现大慈力,经常度众生,观世音菩萨有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地藏经,地藏菩萨在地狱化度众生,常在地狱化度众生,有地狱相,有众生受苦难相,有没有?他们都是般若智慧成就的。地藏菩萨跟佛讲,佛赞叹,地藏菩萨痛哭流涕,他还有感情吗?好多大菩萨在闻法,为了众生悲伤流泪,这是情感吗?是大慈大悲吗?这些个都是问号。你要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对这些个现相你怎么样理解?
本来要想求成道求智慧的,智慧没得到,那又发生了很多的障碍,障碍就是业,就是没有那种般若的智慧判断是非能力,那你修行往往落入邪见坑。我刚才念那个永嘉大师证道歌说圆顿教,听起来是圆满的、超生的、立即成佛的,但是你有这些个智慧的能力没有?第一个具足智慧,这就辨别你生智慧的。若是从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四相所不遣,任何的疑没有,有智慧就无疑,有疑的时候就没智慧。那些个大菩萨向佛请问,他是代众生问的,不是他怀疑,他不怀疑。如果大家读地藏经,看见普贤菩萨问地藏菩萨,问他地狱的事,普贤菩萨不知道地狱的事吗?他是让地藏菩萨说,藉此一问,地藏菩萨一说,令一切众生知道了地狱的苦难,避免,不堕地狱。大菩萨的问答,像须菩提这些问答,须菩提不是不知道,须菩提都知道了,须菩提有智慧,为什么?利益后世,就是度末法的众生得到利益。
一切众生皆具足佛性,既然具足佛性,一切众生都是佛,但是他迷了,需要返本还源。具足是一回事,应用又是一回事,所以我们讲性空缘起就辨别这些事。用世间法说具足,你没有用,没有用等于没有。咱们现在世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谁开的?人民开的,咱们都是人民,咱们都是银行的主人,你到中国人民银行去拿钱,办得到吗?人民警察给人民服务的,人民是主人,警察是佣人。当你没犯法你是主人,当你一做错误事,佣人就干涉主人了。你拿这个例子说,我们本具足佛性,人人都是佛,现在你失掉了、迷了,这个权力没有了。因为你失掉了,失掉了还有吗?我们要把它恢复回来,要学,这样来学金刚经不会有错误的。千万不要拿大菩萨的圣境,因为走路还得一步一步走。咱们说那小孩子,三两岁小孩子他是人,什么都具足的,但是他这个时候还不成长,还没有人的智力,大了才行。咱们刚信佛,信佛的根底没打下,没打基础,没牢固,学般若经,学金刚经,或者学大般若,往往学错误的。空的,都是假的,一开口就空的、都是假的,对不对?对,没错,是都是假的,你假得了吗?你给他两耳光,他马上就跟你打架。你是假的,我打的是假的,我没打你真的,行吗?不行。就像我们人民说我是主人,我这主人到银行去拿钱;拿不到的,办不到。一定把这个道理懂得,完了时候你就懂得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就因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把那个人失掉了,把那本性迷掉了。以下再看迷掉了的情况。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如来说我,或者说如来,或者每个说有我者,这个我不是真我,非有我;但是凡夫认为这个是我。如来也说有我,如来说有我非我。凡夫以为是我,真我,他不是非我,他把这个我当成实在了。所以佛经常用那个例子,说空拳哄小儿,小孩哭,说别哭,我给你个玩具,我给你个吃的,小孩真不哭了,这一撒手什么也没有。佛利益众生说有功德、有福德,这等于哄你,你就修行修行;等你修成了什么也没得,我即非我就这个含义。如来说是随缘,不是真实的,如来说那个我不是我,执我非我;但是凡夫他就当成真实的了。受苦,八苦交煎,有吗?凡夫他是有,他苦就是苦,他解脱不了。经常说痛就是痛,对我们凡夫说痛就是痛;佛说歌利大王割截他身体,他没有痛。前一次跟大家讲你能觉到痛,觉到痛那个它不痛,痛不是觉,觉不是痛。这个义理就知道了佛说的有我非我,没有个我存在,那为什么佛要说我?随你的缘,因为你执着我,佛就跟你说我。干什么?去你那个执着,就这个含义。佛说我不是我,没有我;凡夫就执着是我,我就是我。这是一重义。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凡夫是假名,不是凡夫,是名凡夫,这是随缘义。例如说如来说我、佛说我是清净法身,是自在的、无碍的自性清净,以这个为我。这个我具足什么?常、乐、我、净四清净,这个我是常、乐、我、净我;凡夫那个我是贪、瞋、痴、无明、十恶;都是我,名字同,义理不同。咱们就说人,拿这个来举例说,人,其实笼统的,非常笼统,说哪个人、哪里的人、什么时候的人,过去的人、现在的人、未来的人,黑人、白种人、黄种人、红种人,颜色也不同,你要把这个人分析起来,你写一万子、写十万字也写不完人,还没把人弄清楚。就举这么一个例子吧!这只光人间,还有天上的天人。所以凡夫这个名字就统一了,凡是一切没修成的都叫凡夫,凡是凡夫都认为有我,不论大人小孩。大家可以观察一下,不会说话的小孩他那贪心表现,你给他什么东西他都拿到;或者刚会说话,我看这个小孩小名叫妞妞,谁动他东西都不行,他说妞妞的、妞妞的,他就知道是妞妞的。你问他什么是妞妞的?他就答覆不了你了。无始时来的业,这就叫凡夫。
有我就有对待,有我就有人,这个人指着他人说的,有我、有人,我相、人相,整个众生相。但是有一点一切众生相是相同的,哪一点呢?贪、瞋、痴。不论黑人也好、白人也好、黄人也好,哪一个皮肤的人、国土的人贪都是一样的,贪瞋痴平等,都一样的,这都叫凡夫。你看每个人都具足无明,都是虚妄的,没有一个是真实的,除了修道成就了那是真正的。凡是凡夫都有我(我执),都有人(众生执),我、人、众生,这种含义相续不断,就叫寿者相,这都叫凡夫。无我无人非凡夫,无我也无人。我们的心有生灭的心,就是凡夫心,这就叫凡夫。等你把修行修行的心无生灭,就是降伏你的心了。就是须菩提所问怎么样降伏你的心?无生灭,不生不灭,那就不是凡夫了。如果是悟得般若波罗蜜那就开悟了,开悟了就脱离凡夫了。不悟得般若波罗蜜的都是凡夫,悟得般若波罗蜜的不是凡夫。
例如我们经常这样说,前头有是法平等,什么法?约众生心说,如果一切众生心里头没能没所、无我无人,在这个上头平等了,达到无我就达到究竟了。因为佛无我,佛是无我的,达到究竟无我。因为他达到无我也无人了,所以说他不见得有众生可度,就是前文说的不要见我度众生,没有众生可度。那佛要度众生,所以说有我,这个有我是随缘的。原来是无我而自证的,随缘说有我是随缘的。凡是执着有我都是凡夫,无我相、无人相就是圣人了,因此佛才说无众生可度。佛说无众生可度是真实的,跟须菩提说不要见佛是度众生,佛对众生无生可度。佛说有我是随缘,佛是明明白白无我,谁要执着有我,谁就是凡夫;不执着了,无我,就是圣人。因此这一段佛说凡夫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最后这句话圆融了,随缘吧!空色不二,空是不随缘的,自证分,有形有相的、有我的是随缘义,就是随众生的意思,要能具足这种知见才叫正知正见。什么是正知正见?就佛自己证得的法身,不是有相的,是般若的,般若是空义。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这些说完了就跟须菩提说于意云何,就是须菩提你做什么样想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你是不是看见佛具足三十二相相好,你这样看佛的,这相上看佛。佛的这个问号含着义,你不要在三十二相来见佛,三十二相不是佛。须菩提答覆如是如是,我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问须菩提的意思是相反的,须菩提答覆是随缘的,说:是啊!我是以三十二相来看佛。佛说你这样看错了,转轮圣王都具足三十二相,那不是转轮圣王都是佛?须菩提才更正,须菩提说现在我明白了,我解佛所说的义,就告诉我不要用三十二相看佛。佛破除众生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先从佛说起。须菩提你要以三十二相来看佛,错了!三十二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三十二相不是佛。具足三十二相就是佛了?不要在相上分,无相。简单说,让须菩提在相上认识了解无相。
这段文字就破除阿罗汉的执着相,阿罗汉对佛都是三十二相见如来,不止须菩提,那千二百五十人都是这样看。佛就跟他们说不要执着,这是最根本的烦恼病根。二乘人断了见思惑,根本烦恼没断,尘沙无明没断,佛破除他们这个。须菩提没有体会到佛的意思,所以一问他,他顺口就答了,说:是啊!我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说:错了,不要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佛就说一个赞颂偈子,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应当注意,怎么注意呢?咱们现在拜佛、念佛、闻法,乃至于礼拜忏悔,还没达到无相。因为咱们还没到了阿罗汉境界,见思烦恼还没断,我执没断,那法执更说不上了。二乘人执着是法,须菩提他们都证得无我了,这个道理他们懂,他们已经证得了,他们没得烦恼,没得见思烦恼,佛才跟他说一切众生,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以色见我就是以相见,就像须菩提答覆以三十二相见佛,就以色相见。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所对的六尘境界,中间能分别的是六识,这些全是虚妄,十八界法全是虚妄。什么是真实的?无为无相,无为无相这是佛的真体。
但是如何能达到正念分明?咱们有时候念阿弥陀佛,应当观想的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咱们华言是阿弥陀佛,翻印度原话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含义光明无量,寿也无量。什么才是光明无量?法身,法身才是光明无量。这个法身就是清净的自性本体,不是随缘义,是性空,这就是金刚经讲的性空,没有作为,不假修为,无为无相的,是真常的。当你念佛的时候,佛即是自己,自己即是佛,不假音声求,不假相上求,同是一体。观自己的心,观诸佛的相,心即是佛,相即是心。如果你心有生灭就不是佛了,心无生灭。所以须菩提问云何住、云何降?降,不要心生生灭念;住,住无所住,心无所住。佛跟须菩提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那有心可生吗?心本无生。如何验证心呢?心本无生因境有,有外边的境界那心就有了。境是虚妄,见诸相皆是虚妄,见无见相,这是了知生灭法。生灭即是不生灭,不生灭随缘,般若的真空随着妙有的缘,那是法华义更深一层了。妙有,妙有不是真有,妙有非有,妙有非有就是真空的含义。不要以色相见佛,不要以音声求佛,如果用六尘境界相上来求佛,那是行邪道的,不能见如来。色是相,相必须有能知者,能知就是见,见就是识,识见。咱们经常说话有这种用语,我见识见识,见识见识就是了解一下、深入一下。有见有识的见不到,有见有识是有相的,见不到法。要达到无识无见才能见如来,有见有识的不能见如来。
对这一个法说,我们平常要修行产生的正念。我们经常说开悟了、明白了,这就是咱们讲一部法华经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你学金刚经就是佛的知见,开佛知见,示给你佛的知见。佛的什么知见?无相法门,无相。金刚经是无相的法门,学了金刚经我们用心回向,最大的就是让我们任何的事不要太过分了。我说这不要太过分了就是不要执着,不要执着,随缘消旧业,这就是用佛的知见,把你过去的业都把它消除了。闻了佛法了,闻是听到而已,但是要入可不容易了,闻到了能入到佛法当中。佛法就是觉悟了,觉法;佛法就是觉悟的法,我用觉悟的方法开始觉悟;觉悟了,什么也不执着了,就是什么都看得破了、放得下,你就达到自在了。
金刚经跟心经是一个,都是般若,心经更简单了,一个字观。这些个你怎么能到不以见色为我?不以色见如来?要观,佛不是色相,观佛的法身,身即非身,音声非音声。我以前看见那一副对说声音、说色相,山色、水色,咱们在五台山就山的色,水的色,流动的水的色。山色、水色、烟霞色,起的那个烟,雾罩烟霞,这一切的色相色色皆空,所有色相没一样是真实的。前头是说色相,声音呢?风声,刮风的声音,下雨的声音,风声、雨声、钟磬声,我们这打磬打钟,所有这一切声音,声声自在,自在是它的性,不是声音,闻到这个钟声这个磬声心里头生起来清净念。这副对就是一尘不染,万法皆空,你去观吧!这样的你才不以色为重、不以音声为重;若是以色为重、以音声为重,这个人行的是邪道,那还怎么能见到佛?佛是非色非音声,不是色相见得到,不是音声闻得到。
我们以前学,没有讲经前跟大家讲性空缘起,你把这四个字经常想,观想,拿它运用般若部,你就能明白一半了。一切法空是性空,性空可不是断灭,不是断灭空。缘起法是随缘的,可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什么?性空,不是缘起。缘起是什么?随一切众生缘利益众生,性空随缘,不是随便的随缘。因为性空无障碍才能随缘,随缘的体是性空。因此我们佛教徒,佛的四众弟子,不论你学哪一行哪一业,你做什么事都可以,在家居士做什么都有,但是它的根本就是性空,做一切事都是随缘。因此在张无尽居士他说两句话,“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也是邪”,这两句话下回再讲吧!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跟须菩提说若以音声色相见,来求见佛,这是错误的,见不到佛;意思就说太执着了,色相见,音声求。假使我们离开色相、离开音声,那有佛可见吗?有法可闻吗?这就是须菩提问佛云何住心,我这个心怎么样它住住?云何降伏其心,让我这个心怎能得到降伏?佛就跟他说了一切不执着,不见色生心,不见声香味触法生心。那这个心怎么生?无生,这就是金刚义,金刚般若波罗蜜,无生就没有灭。你怎么样见如来?离开声音,离开色相,来见佛的是法身佛。你在世间相见佛,见的是假相,不是真佛,是形相。如果我们学金刚经的要见的是真佛,什么叫真佛呢?无色相,无音声,色相、音声是你的执着。一切众生本具都有清净的真心,不是你肉体中间那个识,不是那个肉团心;离开那个心,那是妄,要见真实心;真实心是无相的,咱们讲华严经的时候是法性真实体。我们念佛是念自性佛,不是念他佛,自心就是佛。
我们现在很多的道友对佛的含义得懂得,不要看这个色相,这个你见不到的,这是假相。所以这个地方说若以音声求我、色相见我,那不是佛的正道,是行邪道的。因此我们就得懂得什么是佛?我们一般都说信佛,你信的什么佛?那个信是妄想,妄信不是真信。佛的含义是印度话的没说完,咱们一般佛弟子知道佛陀耶,得把这句说完,光说一个字佛,陀耶给略了。佛陀耶翻成中国话叫觉悟的觉、明白的明,就是觉明,不是实相体的,是光明体的,觉悟了,明白了,就是佛。所以说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你现前的心跟诸佛已成就的佛,还有一切众生的心,没有什么差别。是心是佛,是心成佛,成什么呢?成就明白,成就觉悟。在没有成佛之前,一切大菩萨、阿罗汉全没有究竟,没有究竟明白。那我们怎么样能达到究竟明白、达到成佛?要学法。佛告诉我们很多,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成佛的方法,你要依着这个方法走,你就会了。
今天我们来了很多画家,画家道友们,好像这四句你们来听到,就是跟你们讲的一样的。色就是你们画的画,彩画里头没有心,你的心里头也没有彩画,彩画中无心,心中无彩画,那你又如何画呢?你心里头没有这些个色相、没有这些个颜色、没有这些彩画,彩画里头你画出彩画了,有心吗?彩画亦无心。要离开心你能画吗?离开心你不能画,那你所画出来非是心。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这个参去!我们佛教说的很多问题让你自己思惟。你画一张水墨丹青,不假什么颜色,就是墨一样就够了,你怎么画的?画出来这个画是色,不是你,而是由你所画出来的。你画出画没有你,你心中也没有画,心中无彩画,那你可能随便就画了一张,这是自在未曾有。你以色相求,那个画很不值钱;离开彩画,看他画的意境,那张画就值钱了,名贵了。朗士宁画的马跟徐悲鸿画的马,咱们认为朗士宁画得好。但是一般的画家能画到徐悲鸿那样子吗?恐怕一般的人画家画不到徐悲鸿画马那形相。画马如是,画其他亦如是。世间都是色相,没有我。那谁来画的呀?这就是我们佛教所说的,你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你就开悟了。这是色相。
音声求佛见不到的。怎么样求佛呢?我们佛教经常有这样警策的话,山色、水色、烟霞色,山色的颜色、水的颜色,山的形相、水的形相,再加上空中所起的烟霞,没有一样是真的。“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这些相都是假的空的,随时可以消灭的。还有音声,以音声求佛见不到佛,为什么?因为音声是假的,不是真实的。风声、雨声,我们和尚敲的钟,钟声,磬声,“风声雨声钟磬声声声自在”。闻声而不起知见、不起执着,闻声无声,不因声而生心;见色无色,不因色相而起执着。这就是这四句偈,不以色见,不以音声求。离开色相就无相,什么都不执着,相不执着,音声亦不执着。怎么能得到?依着佛教导我们观,观就是你思想思惟修,任何都不执着,这叫无相法门。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这么一说,你就想了,如来是无相的,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想又是错误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咱们汉话说无上正等正觉。你不要做这个想法,因为一说不执着了,你就把佛当作无相、无声、无影什么都没有,那就是断灭。有相不可以,无相也不可以。
如来又问须菩提,佛说不可以声色来求佛,那就什么都没有了,离开一切相来求佛也不可以。那你要从哪建呢?依什么而修呢?执着有不可以,无也不可以,这个道理咱们前头讲得很多了。执着有,咱们一说有就实实在在有,不能空;咱们一说空就断灭的,什么都没有,这都是错误的。空即是有,有即是空,那中间去一个什么?就是我们的执着妄想;若没有我们的执着妄想,都成佛了。我们经常说你看破了,放下吧!不要再背着了,就是这么句话。你明白这个道理了,不执着也不否定。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前头说是离相,离相就是空了,真空。又说不执着一切相,着相便落于有;不执空,不着有。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怎么样能把我这心降伏住?既不落空,也不执有;落空说诸法断灭,执有执诸法实有是妄,虚妄,诸法都是生灭的;这样才能成佛道。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有的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这句话就让你不执着,不执着于福德。福德就是人间的享受,富贵、荣华、地位,这是福德所感的,前头说福德感的。有一个人在法上什么都不执着,一切法无我,没有我见,看破了。这说我看破了,不执着,什么名闻、利益、地位、财产一切附属都没有,不起执着,不贪恋。有人拿着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那么多七宝财产去布施,供养给一切人,这个福德大吧?这个福德不大。若是以一切法执着无我的,不起我见,这个福德就大了。这个意思就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前头讲过,你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是有相法,有形有相的,是有比较的;但是执着于法无我,这是无相的,没有比较的。因为此说证得无相的才功德最大,因为此菩萨不受福德。不受福德并不是说不布施,布施了而不执着于福德;菩萨做一切功德不考虑他的回扣,就是他的抱负。
佛这样说须菩提产生疑惑了,他向佛说: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菩萨做了很多利益众生的事业,说他没有福德?佛说不是没有福德,不受而已。菩萨做了福德,不贪着福德,这叫福德没有福德相、没有福德性,是这样来说的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又跟须菩提说,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看着佛也跟人一样的来去行住坐卧,这是四相,这样不能见如来的,佛是无来无去的、寂静的、不动的。如者是如如不动,来是他转化利益众生,来而无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就叫如来,没有生,没有灭,没有死,没有再。咱们看到人死了,灭了,消失了,没有了;他又转世又来了,这叫来,又生了,这叫有来有去。佛是不生灭的,但是咱们前头讲过很多,因为他随缘利益众生,随众生缘示现生灭。这是假相,示现的生灭不是真实生灭,像演魔术那个魔术师,你看见他变的这个那个,全是假的。这个谁都懂,但是你不知道他的方法,因为你不能变,他能变,因为他学了那个法子了,就这个含义。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否;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多不多?甚多,世尊,须菩提答覆佛,那太多了。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因为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了,有这些名词我们不加解释,初学佛的人是不知道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小千、中千、大千,这样来分的。佛问须菩提若是把三千大千世界都抹为微尘,于意云何,微尘多不多?须菩提答多多的了。咱们可以用这个比方,把我们中国的所有的土地,把我们现有的世界,就这个小世界都抹为微尘,就这个微尘对我们凡夫说也没办法得知道,所以他说甚多甚多。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告诉他微尘不是实有的、不是真有的,因为是虚妄法。何以故,为什么我这样说?若微尘是实有的,佛就不会说了。因为它不是实有的,幻化的。因为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金刚经都是这样讲,先立,立就是说微尘世间相,非微尘就是佛的道理,甚深道理,就是咱们讲的性空,一切都空的,没有。那众生不能理解,随众生缘说是名微尘,这样解释。一个就众生现在所现相,佛跟他说真正你入了道、成了道之后,这些现相都是空的、假的、没有的,就证得真空了。般若就讲真空的,但是众生不能够理解、不能认知,怎么办?随众生缘,还要说微尘众。微尘如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如是,所以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可坏性,因为它变化,变坏了就没有了;是名世界,那又随顺众生缘安立假说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何以故,为什么要这样说,就是解释。若是世界实有的,这个世界是实有的,即是一合相。世界实有的,各种现相合成的,人物、水、山林、树木、市场一切,这是大,很多相合成的,不是一相,合成叫个世界。佛说一合相,不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因为都归于消灭的,不是实法,不是常有。对于人来说人的寿命是最短的了,最多定个一百年吧!那没有了,都没有了。又来一代,又来一代不是以前那一代了。世界也如是,这叫什么呢?新陈代谢,大一点解释成、住、坏、空。在我们佛教讲这个世界成要经过二十劫,成了住劫,住要住二十劫,坏要坏二十劫,空要空二十劫;空完了又成,成完了又住、坏、空,就这么周转不息,不是实有的相,是很多合成的成为世界。那么这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佛的明了智慧,咱们讲金刚般若波罗蜜是讲智慧,佛是以智慧明了的,明了这世界组合不光是人类,有山、有水、有树木,多种形式组合而来的,人类只是其中一种,整个的合成相里头一种。佛说的一合相,不是一合相,因为合不到一块堆,合而要散。因为心存在有个得,实际上什么也得不到,最后连这个心(我们妄心)也消失了。人死亡好像这个妄心(肉体的这个心)随着死亡了,但是你识没有死,真心更没有死。所以说一合相都是假名,假名安立的,不是真合,也没有一个合相。所以佛说一合相是不可说的,凡夫是贪着,贪着一合相。
因此这有时候用文字表达,那在佛讲佛理解释,要想成就佛,真正明白了得有智慧,那个智慧是明了世间出世间的智慧,还得有大悲,说是说不完的,用也用不尽的。这一合相是众生的贪,执着把这个无相当成实相,但是他不知道这一切相都是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那个就是无相。诸相非相是无相,无相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一切法诸性,一切法的体是空的,任何法无自性,它没有它自己的体性,体性是不坏义。因为在一切法叫法性,在有情世界上就叫佛性,他有感觉、有觉悟就叫佛性,这里分有情跟无情的。
因此说微尘,微尘所组成的世界,像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本体是微尘;微尘是不存在的,不是实有的,不是不变的,微尘是空虚的;破你世界相,把世界抹为微尘,微尘渐渐就消失了,世界相就没有了。因为世界没有自体的体性,世界有什么自己的体性,说它不是实有的,它是可坏的;水可能把它分解,火也能把它分解,风可以把它分解,地、水、火、风四大种都是可坏的,都无自性的,这样的说一合相是不存在的。这是无情的世界。
以下讲有情的。知见的见,就是我们看问题,你看见什么问题是见,不是看的颜色,不是眼,是心见。就是你看什么问题,你怎么认识,那个见。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跟须菩提说,若是有人说,佛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我们金刚经前头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我相、见人相、见众生相、见寿者相就相续,寿者相是相续不断,寿者相就是我、人、众生相续不断,这叫寿者。须菩提,你如何想?因为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怎么解释?你怎么认识的?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否?否也,世尊,须菩提答覆佛说不是这样子吧!不能这样认识。这个人说佛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如果认为是真实的,这个人没了解如来说话的含义。应该怎么样解释呢?何以故,这样解释不对,应该怎么样来理解这个问题。须菩提说世尊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三种,三说。
一种是世间这样说。在佛所教法当中,我见不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是的,四相皆不存在。凡夫贪着有我,这叫我见。有我一定有人,相对故。因为有这法,法起虚妄,妄见分别,这叫我执,执着有我,什么都是我、我、我,我的财产,我的财富,我的家庭,什么都加个我。我的不是我,我的家书,我的财产,我的不是我,就是破除我见,都是我的。人呢?有我必须有人,我、你、他,人是指他说的,我、你、他;就是无我也无有人,我要不存在了,人也是没有,这叫人见。我是虚假的、假名的,一百年之后,两百年之后,我没有了,这个见不对。因为破除这个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四见,四种见解。令一切众生怎么样破除呢?就是般若波罗蜜,学,具足了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我见没有了。因为他智慧观察我不存在,若是存在的就该不坏,因为它可坏;我不是常有法,我是生灭法。应该这样说,我如是,人也如是,我见如是,人见也如是,一切众生都如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续不断,永远也如是。
至于发了佛心,无上正等正觉心,我们经常说发菩提心,咱们简单说就是佛心。以佛的看问题,他的知见是什么知见呢?不生法相,没有一切样子。凡是有法有个相状都是非法非相。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遣除了。为什么?它是生灭法,有生一定有灭。佛说呢?佛是无生灭法,无生亦无有灭。所以如来所说的一切法相,即非法相,这才是真正的法相。真正法相是什么相呢?无相,因为咱们整个金刚经讲是无相法门。
那怎么样看一切法呢?佛又说四句偈子。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凡是有作为的东西都是虚妄的。咱们这个身体是虚妄的、可坏的,在这个身体的心里头,说妄想心所起的妄念全是烦恼,没有一样真实的,这是业障,过去造的业所给你作障。怎么样来看待一切法?如梦、如幻、如水泡、如影子。如梦幻泡影,你看世间相哪一法不是像梦一样的,像你作梦一样醒来没有了;是幻化的,水上的泡生起来又灭了,一切的影子,都是无常的。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有人以无量的世界七宝拿它作布施,这个没说数量的,无量的世界七宝就是没有数量很多很多,拿它来作布施。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的人就称善男子善女人,有好心的人吧!光做好事,不作坏事的人,发了菩萨心了。菩萨心,菩萨是简略称,应该叫菩提萨埵。菩提萨埵是什么?度有情,广度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了就帮助别人,尽度别人。发了菩提心了来受持金刚经,或者念,念金刚经,或者读诵,或者给人演说,这个人的福德胜过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那个功德,比那个功德大。为什么?不管给人演说做什么,不取相。菩萨度众生不执着的、不求报答的,不取相,没有个能度者,也没有所度的众生,就这么样一个含义,度众生不见众生相。为什么?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像打电闪火闪的电光一样,如露亦如电。你把一切法看成了短暂的,一现就没有了,人生百年一现就没有了。
我经常讲我到北京的时候十六岁,现在我再回忆我在北京时候那些个人没有了,乃至北京城市的变化,永定河没有了,护城河也没有了,水都没有了,所有的城门都拆了,在地理上的变化。人呢?我都九十多岁了,那时候活的人都得一百多岁了,人也没有了。但是又来一批,不但没有还多了,以前我在北京时候是二十六万人,现在一千多万人。你说是灭了,没有啊!新生的多得很。这个生的灭不灭?也灭了。我们讲历史,燕云十六州,幽州是小的,咱们这个代州(代县)是大的,这是战场,燕云十六州,代县属第一,现在岱县很小了,北京的幽州变成北京市了,最大了,一切诸法在变化无常。在唐朝的时代,我们山西是唐朝李世民的家乡,他就是山西太原的,从大同到长安这一线的佛教兴盛的很,人口也很兴盛,现在很落后。一切都在变化,为什么?运动当中。就像我们作个梦一样,如梦,如幻化的,幻化不是真实的,天上的云彩一下聚了一下散了,就像早晨露水一样,应作如是观。
把这个偈子合成我们的身,梦者就是我们这个妄身,虚妄的身体所产生的影响叫梦。那幻呢?幻化不实的,就像我们心里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妄念不息,是这样子吧?每个人都可以这样想,幻者是妄念,梦者是妄身。泡是烦恼,一会儿起来一会儿灭了,一会儿起来一会儿灭了。每个人都有烦恼,身上的烦恼,心里的烦恼,外界的影响,从家庭到整个的社会都是烦恼。因为有些是喜欢的,喜欢也是烦恼,因为你不喜欢的现相也是烦恼,这是泡,就是你烦恼。咱们经常说业障业障,业障本空,没有;但是你有个影响,像影子一样的跟随你,你去不掉。你今生做的业,未来生你要受;你现在所受的,就是前生所做的,你不受能行吗?
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世间上不平等,有穷的、有富的,有很老的才死,有生下来就死了,寿命不平等,财富不平等,生活的幸福、悲哀都不平等,这样认识的。他不晓得业,你那个业像影子一样的随着你,你有你的业,他有他的业,你自己做的业你自己来受,怎么不平等?你现在做的业,你未来还得受,不是做了就没有了。刚才佛教不是讲的虚妄吗?不是证得法身就没有了吗?那你得认识;光认识不行,得断业,把业障都消灭掉。我们每天、每个时辰、每一念都在造业,旧业没消除,新业又造成了,哪能够断?就像影子一样的。
我们要以佛教观点来看,学佛来认识它,梦、幻、泡、影加上你的业都算上,有为法;这些法都是做的,过去做的,现在做的,未来相续做,都叫有为法。有为法不是真实的,是假的。那咱们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无为法,用无为的智慧认识一切有为,就是消灭有为。这叫有为法,梦、幻、泡、影、业这五种都是有为法,有相、有名字;我们把名相都消除了,开了悟了,学金刚经开了悟了,有了智慧了,没有业障了,悟者无业。没有业了,还有什么障碍吗?没有了,都是真空,真空绝相,无障碍。
金刚经最后告诉我们一切诸法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金刚经讲的这一部经的目的达到什么呢?让我们明白。明白什么?别再造业了。用六个字,放下、看破、自在,你把你所作的业任何事物看成没有真实的,全是虚妄的,假的,那你不造了嘛!不造了,就放下了。没有谁束缚你,是你自己束缚自己,就是执着、妄见、妄想。就像作梦一样的,把作梦当成真实的,贪着世间的名闻,贪着世间的财富,那你放不下;放不下这些个都执着上了,那你就成不了道。等到人死的时候,死亡的时候你什么也带不去,但是你做的坏事好事、善业恶业你都带走了,他就到来生去转化去了。但是业有性体没有?没有,业性本空,原来就是空的,什么都没有,是你心造的,唯心造。这个心是妄,妄想心造的;你把妄想心消失了,再不造了,业障也没有了。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把金刚经就说完了。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就是信佛说的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那就得到金刚经的利益了。
现在我们做不到,金刚经上所说的话,我们依照去做,但是我们业障还没消失,做不到。怎么办?读诵,读诵金刚经。一读想起来了,佛教我不能做这个事、不能这样想,应该怎么样观、怎么样想,不要执着,不要贪恋,贪恋就是贪求;不要贪求,已得的不要恋恋不舍,未得的不要去贪求,求来也是空的,你也得不到,你也带不走。没有哪个人生下来带什么东西来,光光的就来了;等到一大了要穿衣服了、要遮羞了。我看每个小孩在妈妈肚子生下来的时候带什么来了?谁带来什么东西了?走了你也带不走,什么也带不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你贪什么?
因此学了金刚经就要不执着,任何事物把它看破,看破了就放下,放下就自在。例如你背着很多东西,背不动;你把它放下,放下先坐那休息就安然了,放下就自在了,不要再背着了。以前我们不知道,现在学了佛了知道了,这就是佛讲金刚经让我们觉悟,说开悟了。开悟是什么意思呢?咱们讲法华经的时候,开悟了就是明白了。明白什么了?明白世间全是假相,没有一样真实的。我们求的是让我们的真心,现在我们用的心这是妄识,这要大家自己去参,我说不出来的。心不在内,既不在你的身体,但也不在外。不在外,外头哪有你的心?但是你可向外推求,你贪财富、贪名色,这都是贪求,贪在什么地方,贪瞋痴建立在什么地方,你找找你自己的贪瞋痴,都是虚妄的。因此你回过来观,返观观你的心,那心不是妄,是真。能观的是智慧,但你所观的是外边境界相,认识一切境界相,认识它如梦幻泡影,开了悟了,这样认识就开了悟了。开了悟了有什么现象呢?什么都懂了。
就像咱们六祖大师,他听见人家念金刚经,他没得文化的,他也不认得字的,他也没学过佛法的,他在山上砍柴到市场里去卖,把那柴火立到那卖柴火的时间,听见楼上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一下就开了悟了,而且是大彻大悟。我们呢?他的境界我们没学到。
但是六祖参五祖的时候,他有个大师兄叫神秀法师。五祖说你们大家做个偈子,我这祖师位子要退了,我要走了,就是他要圆寂了,要传位给下一代。神秀大师做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说你这个心相似于菩提,像菩提树一样,菩提就是觉悟了。心是明镜就是照着你,智慧,明镜是智慧的意思,心如明镜台,照着这个镜子别做坏事,照了一切。镜子随时要擦才照得见,善恶才分明,不做坏事,尽做好事,常常的把它揩干净。你身心(身口意)千万别犯错误,不起杀盗淫,不起贪瞋痴。时时勤拂拭,就是随时修行观照的意思,不让它落到六尘境界去,不要落到生死。
五祖赞称他说做的这个偈子很好,让一切众生不造业,他很快就成佛了。但是对着六祖大师的偈子,五祖没评论,怕他受害。大家争夺那祖师位,那时候也在争夺,并不是人人都看破放下了。六祖大师怎么做个偈颂,他写的“菩提本非树”,菩提哪里是树,树是形容词;“明镜亦非台”,我们这个心不是什么台,用什么台来形容;“原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原来就什么都没有,就是咱们讲金刚般若波罗蜜;“何处惹尘埃”,哪里还会落尘境界,这是大彻大悟的。神秀大师教我们从有门入手,忏悔业障,礼佛拜忏,时时勤拂拭!惠能大师告诉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顿证菩提,这是顿证的;神秀大师是渐修的。南能北秀,神秀大师的法就传到北方来,在北方,北方大都是渐修多;南方的大禅堂很多,开悟的人很多;北方是渐修,南方是大悟。但是这个话不是绝对的,南方也有渐修的,北方也有开悟的。但是我们现在是末法,两个都没有了,很少很少的。
佛把佛的法分了五个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证果的多,就是成道的很多,了了生死的很多。第二个五百年,学,遵守法律,遵守法律就是我们佛教的戒律,圣人多。第三个五百年就没有了,两个殊胜境界就没有了。第四个五百年,两千年。现在我们是第五个五百年,两千五百年都过了,修道的也少,证道的也少。五个坚固,但第三个五百年说教的人还多,说教坚固。第一个五百年证道的多,第二个五百年修道的多,第三个五百年说道的人,第四个五百年说道的也少了,第五个五百年是末法了。
金刚经告诉我们,五百年之后的末法时期,还有金刚经在;就说我们诸位,凡是听到金刚经的一字一句,乃至一个偈颂,都能种善根,将来都能够得度;或者你听一字一句,听一个偈颂,都可以。这叫有缘则相度,无缘对面碰到了也度不了,佛度有缘人!我们大家都跟佛有缘,都在佛度;跟金刚经有缘,都得金刚经度。但是我们成道这个缘恐怕很难了,读诵没什么困难,希望大家每天能读一遍金刚经,种这个善根。善根种下,一定要发菩提芽的,一定能得救的。如果你遇着什么危难了、困难了,不顺心,生活的资源不够,念念金刚经吧!一念就来了,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很多的道友一念就来了,念, 吧!一念没来怎么办?再念,相续念念不断的念。好了,金刚经我们讲完了,今天结束了。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