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修行中的难行道与易行道
佛教有许多法门,但都必须经过修行,才能证到道果。据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说:“此世界修行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乘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量尘沙说不能尽,略陈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是谓自力。易行道者,谓信佛语,修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
龙树菩萨不但是净土宗的祖师,也是天台、禅、华严、三论各宗的祖师,他的话我们当然要遵行。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是妙药,若能适应我们根机之法,即可治沉疴。若欲即生便了生死,就应向易行门狠下功夫。在选修何种法门之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难行道为什么是难,易行道为什么会易。
自力行门只所以难行之因
佛法的修学是“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在南传佛教中,更重视此顺序。戒有五戒、十戒、俱足戒、无漏戒、定共戒、道共戒的次第。定有欲戒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八念、九想、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等次第。要真正做到持戒清净,连最初的五戒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以后之种种深戒了;以修禅来说,欲界定也不易修,色界定的初禅就会更难,又何况以后之种种深禅呢?其修学位次以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之三资粮位,到暖、顶、忍、世第一之加行住,合称七方便。到七觉知观成,破见惑,证初果,名见道位,此时可见真谛理。进修八正道,方是修习之正行,再历二果、三果,名修道位,断尽八十一品思惑,出三界,证四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这样修才能得解脱,如此之行不是很难吗?
大乘圆教的修行,是由信生解,由解起行。在佛说《法华经》时,详说不信疑谤的罪过,又说:“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由此可见信解佛乘,依圆顿法门修学的不易。古人拼身舍命的参究,是为求了解,以便解后再进修方便,不解便是东撞西磕,盲修瞎炼,因其信难、解难,还须三□百劫,难行能行,故龙树菩萨判为难行道。这里需要明白的是:佛所说的信,对通途教义来说应是生解的信。换言之,即是信经中之义,必须对经中的道理了达无碍,绝不能错会佛意。必须对经中的事相,实实在在地明白,不可以凡情知见妄加猜度,故难信、难解,其行之难更不必说了。
至于大乘佛法的修行次第,依法性宗从信真如法性,迥超二边,不即诸法,不增不减入手,发起信心、念心、精进心成就,入初住位,断见惑。经二、三、四、五、六住,断尽思惑,入第七住。再经八、九、十住,断界内尘沙惑。十回向位,断界外尘沙惑。再破一品无明,方入初地,为见道位。修至十二品无明尽破,方成佛果。法相宗则依境起行,于行证果。境有九地,行有六地,果有二地。今不说别的,仅就行之第六地“菩萨地”来说,则须俱足菩萨种性,蒙佛摄受,起大悲心,能行旷劫难行苦行并不生退怯之四因;俱足见佛相好及神通发菩提心,闻经生信发菩提心,见法欲灭为护法故发菩提心,见一切有情恶浊放逸、多诸不信、多诸忧恼发菩提心等四缘。要俱足这些因缘,才可真正修习大乘之行,这是十分困难的。故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凡夫曾经熏习善根,发起信心,后遇诸佛,亲承供养,经一万劫,堪任发心。若供养诸佛未满万劫,纵使发心,遇恶缘便退。但我们也必须了解:大乘佛法行人,一经发心,虽未断惑,但惑业已伏。因其本是界外大法,界内之见思惑当然不再现行。种子虽还未净,因被净法熏习,终会渐渐消灭,不过其修行时间,则是相当久远的。
我们再从可接触到的禅、教、律、密各宗来看,如无一定因缘及特殊的毅力,生生世世持之以恒地去修,亦是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想在今生了脱生死,则更是难上加难。
先说禅宗:本宗主要靠修行者的定力,要能达到功夫纯熟,能破未后的牢关,才于生死修行作得到主。否则仍“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香林禅师经四十年之努力,功夫方打成一片。圆泽禅师可谓大禅师,但他尚有三生石上的后有,看修禅有多难啊!
又如天台宗、三论宗,都属教宗。依天台之教义,最切实的行径,是修三观以破三惑。此宗是以最初一着,修空观,破见思惑,成一切智。然依因缘所生法,把根身器界,宇宙万有,都看作空,利根人修或有可能,根钝者就十分不易了。如观而不空,当然于十八界不能出离;即使观而空,还要考虑是否会落在恶取空,如恰如此,则自性也会陷于断灭,继续修持就接不下去了。三论宗的修习,须作八不正观,以悟入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之佛性。然修此观者,究竟要达到什么程度?到哪个阶段才能出离三界?实际在其宗义上也没有明白的指出来。
律宗特重持戒,此宗即以持戒来制止三业的邪非,然后再以定慧伏断见思烦恼而出三界。可见律宗要出离三界,还应兼修其他法门。只是在家受持五戒,或出家但持俱足戒,即使能护持严净,是否就能破三界之惑而出尘呢?看来这还有问题,因为各宗皆须持律,律是各宗的共宗,是基础。
密宗最常讲的是修持须三密相应,得三密加持之力,也能即生成佛。但所成之佛,是否即是破尽住地无明,成福慧圆满,十号俱足之佛呢?如果是,则历代修密者多,成佛者当亦不少,为什么经中只说继释迦之后,于此娑婆世界成佛者,只是弥勒菩萨一人呢?如果此“即身成佛”只等于禅宗的“见性成佛”,那究竟修密要修到什么程度,才能出离轮回呢?
以上各法,皆是世尊所说,当然皆为妙法。但重要的是应机问题,契机的,虽难亦易,不契机的,虽易亦难。要真修行,只有靠明师的指点,及依自己的根性量力去做了。
他力法门是易行道
大乘圆教,由信生解,依解起行。净土法门由信生愿,依愿导行。在修习的次第来说,第一步是信,后一步是行,都相同。所不同者只在中间一步,在圆教要“生解”,在净土是“发愿”。在圆教中,信难、解难、行难,其中最难的还是开圆解。净土法门以愿代解,即将此最难的顺利通过。圆教行门深广,净土行门有难有易,如果我们选易的,所以将净土和圆教相比,只留下信的一关仍旧是难,只要能信,便容易了,所以净土法门名为“易行难信之法”。
净土法门中若行者靠自力修持,亦有难易之分,其难行法之难行程度,亦不亚于各宗,其中之实相念佛即是。《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观想念佛,亦属难行法,不是我们钝根众生所能忆持的。最难的行法则要说是依《般舟三昧经》修般舟三昧了,此法以九十日为期,在此期间身常行而无休息,口常持阿弥陀佛名也不休息,心常念阿弥陀佛无有间断。行此三昧法而得成就者,即能见十方诸佛立在其前,故名佛立三昧。行此法者须根利、心细、有善巧方便、精神体力健壮,还要有断绝外缘的清净修道场所,并依经而修方可得到。虽然以上所说的几种法门都是难行的法门,但净土门不同于他宗自力门的原因,是因为净土另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净土行人虽修此难行法,但只要行人信愿具足,即非他宗全依自力可比。修净土中的难行道者,自力充裕则可即生证道,即未证道,行人临终时亦可依其愿力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
净土行法中的持名念佛,则被誉为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不论依据理论、佛愿、事实,不论那一方面都是信得过的。持名就是念佛名号,这确实比以上所说的容易得多。不论男女老幼,有无文化,贤愚忙闲,出家在家,对于“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没有一个不会念的,所以大家都觉得比较容易。甚至认为我有信、有愿、再加上平时的念佛,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到临终就一定能往生了。那也不一定,要知道净土信愿的所归是在行上,理事二种一心不乱,正是集中体现了信愿于一心的关键。一心圆发正智如如,净土的微妙即可于中并现,临终往生也可必达。但净土法门是仗自他二力得度的法门,行者不能只靠他力而忽略了自力,因为只有自力大,他力才会随着大,绝对没有只靠佛力,而无自力的人能往生的。
易行道须自他两力兼顾
念佛行人欲得现生真实受用,须自他两力同时兼顾,不可偏废。佛法所讲的众生心力不可思议,这是属于自力方面,又说佛力、法力不可思议,此则是他力。我们能修净土之行是自力,所修念佛之法,则属他力。又念佛之人,能念之心属于自力,所念之佛则为他力。自他两力同时兼顾,则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而横超三界。此即是说净业行人有一分真实修持,才能得他力一分真实受用,若自身修持全不努力,则佛之他力亦爱莫能助。你不去感佛,怎么会得感应道交呢?故念佛行人还应明白如下数点:
阿弥陀佛万德庄严,利济无穷,但因我等根有大小之分,行有勤怠之别,功有定散之异,故各人所得之益,亦有多寡、迟速、浅深之不同。我等凡夫在迷,如不乘此生努力念佛,若一失足,后悔莫及。故宜乘此生得逢佛教诲,虽未了悟,亦当具真信切愿,念念至诚持佛名号,使渐入如来愿海,蒙佛摄受而归于莲邦。
应明白通途之自力与净宗之自力,虽都是自力,实不相同。就禅宗来说,参禅是以自心为宗,一切唯心。念佛则专以佛心为宗,一切唯佛。既以佛心为宗,一切唯佛,则念佛行人当以佛心为归宿。凡念佛时,应想念自己本是弥陀心内之众生,既是弥陀心内之众生,理应念念安住于佛心而定心念佛,不可迁流。若觉迁流,即摄之令还,如此念佛方为自他两力兼顾。
自力修定,必须开慧,念佛所求,能一心不乱即可。因此一心,即为如来菩提真心,得入如来菩提真心之后,方可念念住佛正定。如此念佛,则自觉有了依靠,此时非但不随尘劳业识所转,而更能使尘劳业识念念消融。消融至极,毕竟成片。一念成片,散乱自除。散乱既除,正定自会现前。若口念佛而任心迁流,则与佛力不能相合,故于受用亦不得力。净土法门之仗佛力,当如是而修,自力他力,不可偏废,设或离之,则两失其用。
净土念佛法门,虽是易行,但亦当勤精进,慎勿放逸。每见有等行人见蕅益大师云:“净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便以为净土法门十分容易,只要有了信愿,随便念念佛,临终即可仗佛接引,决定往生。或见《观经》云:“十恶五逆,临终十念,亦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于是对自己的行为不加捡束,造了业亦无悔,对自己的净业修持更不注意,虽也念佛,但游游泛泛不问得力不得力,如此不觉老之将至,待到恶疾临身,医药罔效,求生不得,求死亦难,方知为时已迟,悔恨亦晚。此时如能悔改,努力念佛,求生净土,尚可企望。若不自悔,到此业障现前时,了无依靠,或有旁人为之助念,自己亦不知不觉,渺渺茫茫而辞别人世,奈何此当生可了生脱死之法门,只成后世得度之远因。或更有甚者,遇自己病苦难受,反生毁谤,谓佛无灵,即使有人劝其念佛,亦说我不见佛在何方?旋因此谤三宝之罪,死后堕恶道而受恶苦。得如此之因,无非当初不解此净土修持须自他兼顾,能所相成之理,一念之误会,自欠修持所致,不可惜乎?
修净土念佛法门者,确须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信愿二字只可作为先导,不可当作实行。信、愿属慧行,如眼所见;念佛是行行,犹如走路,必须起步行走方能到达,此即为自力、他力同时兼顾,不可偏废之原因,愿各同修努力实行。
往生西方净土之理
为什么会往生净土?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除了再来的化身菩萨有亲身的经历之外,修持较深的行者也可知往生之理,一般初学者就只知阿弥陀佛有这个悲愿,要接引苦难众生往生西方,别的就知道很少了。我觉得要修净土法门,必须先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明白往生之理,则大有助于行持乃至终后的往生。
要明白这个道理,必先明佛法,我们还是仍从《法华经》谈起。《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我佛世尊始自《华严》启教,终至《法华》、《涅槃》,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就是为这一件大事。为此而于一乘教分别说三,亦为此而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开八万四千法门,示种种权巧方便,无非是因“佛之知见”难开,乃至难入。故有劳世尊费许多口舌,说种种法门,其目的是使众生人人都能得到“佛之知见”的无限利益。
佛的知见是什么?这就是世尊在海印三昧中亲知、亲见的境界,也就是《华严》的一真法界。
开佛知见是甚难之事
在佛看来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本来就具足佛的智慧、佛的德相,只因被三惑障蔽,妄想执着,不但没有了佛的智慧与德相,更不相信佛的智慧德相。佛为度众生,故兴慈运悲,以种种方法,让众生认识佛的知见。
于是,佛在《华严》会上说自证的“一真法界”,但三界之内无人能听懂,佛因而不得不为实施权,说三乘教,最后到《法华》会上方开权显实。但此时世尊还要先放毫光,显示净土的因果;怕人难信,又要大智舍利弗尊者三请;及至佛将说此大法时,还有五千人退席。从此可知,如无缘想要听闻佛的说法都很难,更何况开佛的知见呢?
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三条:1.佛的知见太高、太深;2.佛道旷远,修行不易;3.众生习气重,贪图目前利益,得少为足,怕吃苦不愿勇猛精进学佛。
净土法门是开佛知见的异方便
一般的学佛者,甚至是学净土法门有年的人,大都认为念佛法门太简单,或认为见效太慢,而想改学深奥的法门。我则认为净土三根普被,所学未见效果非法门之咎,实是学者不得法及不肯下苦功所造成。
要知道净土法门不但适合一般学佛人的根机,它也是《华严经》的归宿,是佛为接引地上菩萨普遍成佛道的法门。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菩萨不是以“十大愿行”,导华严海众归于极乐吗?故可知净土一门,绝对是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法门。但因《华严》太深,三界内之众生无法接受,所以世尊又在方等会上说净土三经,使大家都能接受。靠净土经论的弘扬,净土法门才逐渐成为佛教中信仰者最多的一个法门。
信奉净土法门的人,一心念佛,广积三福,一心求生净土,如此即可不知不觉间深入佛境,佛知、佛见亦自然开发,所以称做异方便,不是凡情知见可了解、能猜度到的事。正因为这样,所以《阿弥陀经》玄奘大师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世尊为广度一切众生,运悲愿神力说此稀有的法门,真是不可思议。
往生净土之理
往生净土事理具足,从事上说,这是阿弥陀佛旷劫修行,以四十八愿之力,并得诸佛护持,念佛之人临终定蒙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在净土经论中也说得较多,因此也为净土行人所熟知。今从理上再作简单介绍,以提高一般念佛同修的认识,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再精进修持,进步一定会更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的智慧、德相,只因有妄想和执着,便不能得到佛的利益。《楞严经》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心,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众生本有佛的智慧和德相,所以一心想佛,自己的天真佛性就会彻底全彰。这叫做“依性起修,全修在性”。
我们常念佛要与佛相应,念佛时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若人念佛时能妄想全消,这便是念佛相应。若是至诚念佛,自然妄想全消。此时之感觉,真可谓难以言说,不是世界上之言语所能形容的。所以说:“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方能知之。”印光老人常劝人“老实念佛”,其原因就在于老实念佛,才能念念与佛相应,真能如此,则无边利益可当下亲得。“心作心是”,本地风光就在此,你会享受吗?
念佛能使心清净念佛求生净土之宗称净土宗,清净之善业谓之净业,究竟什么是“净”呢?古德云:“恶无不止曰净”。又说:“诸惑究尽谓之净。”“净之一字,唯佛克当”。确是这样,等觉菩萨尚有一品无明未破,还有一分细惑未净,那我们凡夫的秽土怎可称净呢?从染到净,总有个过程,不会一下子就达到的。故就众生一边说,能一念念佛,便是一念清净;一念止恶,也是一念清净。如此,净之又净,后方可达到佛的境界。卢舍那佛,汉译净满。恶无不止,诸惑究尽,方为净;善无不行,众德悉圆,谓之满。要能达到圆满的净,确是只有佛才能当得起。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心本有,妄情元空。一切善法,性自本具,但以久随迷染之缘,未断元空之妄,未证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断元空之妄,证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随悟净之缘者,无如持名念佛。”由此可知若要舍秽取净,只要念念不离佛,即便是工作时也以佛心搞好工作,就可从不清净处转为清净了。如此一直做去,若到清净本体彻底显露,其快乐非世间之乐,所得法乐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
学佛的人中,不幸的是有些人常说空话,说什么本来清净,不假修持,他已得到佛法的真髓了,于是终日优哉游哉无所事事。如此以秽为净,实是在三惑里翻“跟斗”。依报与正报是永不相离的。绝对不会有正报净了,依报还不净的。我们所以要生净土,所以能得生净土的原因所在,就是因为依报和正报是相应的。
心随境转,境净才能心净“土外取心”对于修净业的人,是绝对要不得的事。执妄识为心的人,常说什么唯心净土,其精神状态是他把净土的实境,看作是虚妄的心想。错呀!
要知道我们所感的秽土,是我们多生行业的报境。诸佛所感的净土,是诸佛旷劫修行的报境。故以通途教理与一般的修法,必须三□修因,方能成就寂光实报的净土;必须百劫练行,才能成就相好光明的佛身。修净土法门就不同了,它只所以称为特别法门,非但修法特殊,而所得的利益亦远非他法可比。这是娑婆、极乐二土的世尊,为我们无力出苦的众生发广大愿,修广大行所开的胜异方便。我们如能依此法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虽自己无力断惑,但往生净土之后,惑业自断,此为承佛愿力,因境转心。
一切凡夫,不能以心转境,而心因境转。境秽心也秽,境净才能心净。若舍离净境妄说唯心,必定仍居秽土,仍起众生知见,此为修净业之大戒,念佛同修绝不可再唱此高调。
心佛一如,自他不二 据前面所说,我们己明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既明此理,则可知修净行人非心外求佛,非心外求净土,我自心作佛,我自心即是佛,如此即是心佛一如,自他不二。古德说:“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此语见浅见深,各有分别。说得浅,几等于我们众生的凡夫心行;说得深,便是《华严经》之深义。
一般无修持的人,往往拿自己的心理作标准,去衡量人家。先讲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宋朝时的苏东坡与佛印禅师非常要好,常往来谈论佛法。一次,两位正跏趺对坐,但他们两人的心理则不一样,佛印禅师说:“居士坐得很好,真像一尊佛。”而东坡居士则说:“我看禅师倒象一堆牛粪。”禅师的心清净,故看居士像佛,东坡居士的心就无法和禅师相比了。同样,不信佛的人,当然就不会相信佛的行愿、身土的因果关系。众生虽不信佛,但诸佛仍度众生。在佛看来,众生和佛是一体,只觉得众生迷背可怜,因众生有分别心,心佛自然就相隔为二。待了悟之后,方觉心佛、自他互摄互融,遂生上求下化之心,到此才能真发菩提心,广行利他之事。
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了本性,就成了佛。本性在何处?本性就在我们心中。因本性在心中,我们心中就具有佛性,见了佛性,就成了佛,所以禅宗称顿教。我们学净土者亦有此法,那就是《观无量寿佛经》教我们用观想的方法,照着经中所说的十六观想法去修,就可观想出一尊阿弥陀佛来。此亦是佛不出我自心,西方极乐世界亦不出我自心。西方净土之依正庄严,皆是我心中所造,这就是说西方极乐净土,即是我自心净土,阿弥陀佛即是我自性弥陀。
《观无量寿佛经》讲的是先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再观想西方三圣的正报庄严,都观想成功了,再观想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作莲花合想,作莲花开想,作花开见佛想,此即是观想念佛法门。但净土宗之修行者,大都依《阿弥陀经》修持名念佛法门,我觉得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不相妨碍,而有相互促进之妙,若修持名念佛有得,那尽可继续念下去,但不可不知《观经》中所说之理。若不知此念佛之理,则信愿行三者中的“信心”易退。因你对净宗之理不明,遇禅宗人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遇密宗人说“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你的信心就会动摇。信心一动,则愿行随之会退。此时你再去参禅、学密,可能亦学不好,朝三暮四下去,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人。
总之,净土宗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是密宗的“三密加持,即心成佛”。皆说明“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亦通《华严经》,道源法师说此“是大乘佛法中的最高理论”,又说“这在《十六观经》上统统有”。宗派的不同,只是适合不同根性众生的机。知此理后,学佛者的修证,自可在本宗深入,不管你学得如何,多少总积累了些经验,如能不断调整、深入,肯定是比改道易辙好。
殊胜的佛殊胜的土——略谈西方极乐世界及净土法门之胜妙
阿弥陀佛是我们最熟识的一尊佛,因佛是西方净土的本师,故净土宗信徒对之感情更深。净土宗信众天天念佛,而对阿弥陀佛究竟了解有多少呢?一般的信徒就很难讲出个所以然了,我觉得深入了解阿弥陀佛的成佛远因与佛的行愿,对信仰的巩固与行持的精进是大有好处的,故作此文以介绍。
成佛的旷劫远因
大家熟悉的《无量寿经》,已对阿弥陀佛的因地行愿讲得很清楚,故大家都很了解。学佛的人都知道果从因生,因深所以果妙。阿弥陀佛成佛之旷劫远因,《法华经》上讲得最明白。读《法华经》,我们可真正理解净土法门,并能知一切法门同归净土之因。《法华经》的最早之译本,是西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译的十卷本,名《正法华经》。净土初祖庐山慧远大师立白莲社,弘扬净土,就是以此经为常课的。其后,智者大师立天台宗兼弘净土,求生西方,亦是依此经,不过他所用的则是较《正法华经》后一百二十年,后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可说两大师都为净土法华,同是一佛乘。实则“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的《法华》深义,久寓在净土三经之中。
《法华经》说,三千尘点劫前,有大通智胜如来出世。时有十六王子,都出家为菩萨沙弥,听佛说《法华经》,于八万四千劫中,信解受持,为人演说。释迦世尊、阿弥陀佛,都是十六王子之一。以上所说的已是极远的因了,但经中又说:“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这是更久远的远因。因有此缘,故阿弥陀佛能于世自在王佛所,发超胜愿,修超胜行,建立西方净土,以异方便,令一切众生同入佛智,同成佛果,畅诸佛度生之本怀。亦因此缘,故十六王子分别在八方说法度生,同以西方为究竟处。更因此缘,故释迦世尊说《阿弥陀经》时,十方诸佛同声赞叹,并各各劝令本土众生,信受此功德愿力不可思议的、诸佛护念的净土深经。原来净土法门就是《法华》秘藏,是一切众生同入涅槃甚深境界,同成佛果的方便直捷妙法。
弥陀有愿诸佛共助
诸佛世尊,无量劫来,发种种愿,修种种行,立种种法门,皆为迷昧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之得究竟乐。法门虽多,但“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目的是一。即是从《华严》法界流出无量法门,收无量法门归《法华》一乘,是为竖出三界之通途教理;始自《华严》导归极乐,中间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乐邦,至《法华》开权显实,追述尘点劫前之往事,明今分居八方诸佛,皆为大通智胜佛子,同修妙行,同发大愿,同度众生,同证佛果。诸佛或居本土发遣,或住净土接引,令十方众生同生极乐,是为特别法门。此即诸佛为令众生复本明、归本净,与诸佛同得受用常乐我净的涅槃果德之大事因缘。阿弥陀佛为令众生早得一佛乘故,遂发净土横超,普摄众生的大愿。究彼佛发此大愿的远因,实从《法华经》来。十方诸佛同说《法华》,即是同令众生得生净土。阿弥陀佛在西方接引,诸佛在十方发遣,只是“普令众生同入佛乘”。故知阿弥陀佛令众生往生西方的大愿,即是十方诸佛的大愿,是为《法华》之深义。
阿弥陀佛于西方成佛之后因,则来自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前所发的四十八愿。《无量寿经》说,在久远劫前,有五十四佛相继出世,其最后佛即世自在王佛。此时有一国王,出家作比丘,名为法藏,于佛前作礼并说偈赞佛后,即说:“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到我国,快乐安慰。”这几句偈语虽是十方如来的通愿,但已摄“四十八愿”之要义,此以通摄别,别不异通。既然如此,那阿弥陀佛又为什么要发四十八愿的别愿呢?这是因为诸佛的通愿,皆依通途教理度脱众生,不但顿圆法门,凡小五分,即三乘渐教,也有不能尽摄的机,度生本怀究竟未畅。故阿弥陀佛特发四十八愿,兴起特别法门,普度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以同证佛果。这个法门虽是特别,它却是《法华》深义。故释迦世尊于《法华经》中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此实是普令众生入一佛乘的妙法,故可说五时八教,同指乐邦,有此法门,佛的本怀真正得畅!
为四十八愿苦修大行
阿弥陀佛能于西方极乐国土,以方便摄受众生,这是他长期苦修的结果,诸经多有述说,不能俱引。今仍就《法华经》所说,尘点劫前,大通智胜佛出世,阿弥陀佛为菩萨沙弥。大通智胜佛说,此沙弥已曾供养百千万亿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阿弥陀佛受持《法华经》,为人演说;大通智胜佛灭度,又经尘点劫的修持,我们可知阿弥陀佛为一切众生,而在数不清的时期中,常修殊胜妙行之长远。
另阿弥陀佛在发四十八大愿之后,所修一切都为西方净土的庄严圆满,此一时期相对于前期,则可称为别修妙行。西方净土的构想是阿弥陀佛在五劫中,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所成。《无量寿经》卷上说:“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扆觉、害觉,不起欲想、扆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足具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自他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阿弥陀佛以猛励心,经兆载永劫之修行,方成此西方极乐净土,可谓来之不易。此世界不同于诸佛之土,其原因就是阿弥陀佛有他特殊的大愿——四十八愿。阿弥陀净土之殊胜
上面我们已谈及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是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土的清净妙行所成,是一个与涅槃之境界相同的极乐净土。佛以自己的果德名号摄受众生,使众生依果修因,依净境得净智。往生阿弥陀净土者,虽不断惑业而见惑、欲爱、色爱、无色爱、无明等五住烦恼圆伏圆断。使未断四住本不能出离三界者,得以出离,其果全同天台圆教的修证,其修行方法则远易于圆教。圆教入手应伏五住烦恼,使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不再起现行,是甚深境界,要想达到十分不易。若不从圆教入手处深入了解,不将什么是五住烦恼搞明白,就不知道凭借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伏”,离开“断”则差得更远了。即使搞清楚,如只空谈开圆解、求禅悟,则开头便错,还讲什么修证?至于渐教,也须从头至尾先搞明白,否则层层误解等于盲修,此为以通途教理学佛之难。因其要求学佛修证者,必先广读经论,并要字字有着落,方可依教起修,如非利器,怎得受用?净土法门就不是这样,它依阿弥陀佛之别愿,使《法华》纯圆独妙之法,令钝根众生同得受用。这就是“以别摄通,通全入别”之妙,故往生净土者在同居土所见的应身佛,光明、寿命皆无量,同居土所有的依报亦庄严净妙,下辈生者可同入、同圆上三土,是为不思议异方便。从此可知“持名念佛,全同实相”。
今举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以明极乐净土的殊胜。
阿弥陀佛以果德之名号,即可摄受众生。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国愿”,第十九“勤修我皆接引愿”,第二十“系念必得往生愿”等三个大愿,即是摄受闻名生信,念佛求生之众生的。佛名表佛德、佛身、佛土、清净海众,都是由佛旷劫行净因而来。只要有众生生信、发愿、念佛求生,便可被佛的果德所摄受。“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果契合,自得大利。
未断惑业的凡夫,念佛求生西方,所居当是“凡圣同居土”。西方同居不比娑婆,那里的依报殊妙,正报尤胜,故《弥陀经》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再依四十八愿分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殊胜之由:
1.西方极乐的同居土无有恶道,由第一“国中无三恶道愿”,第二“不复更生恶道愿”等两个大愿所成;
2.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为紫磨金色,俱足三十二相,由第三“各得真金色身愿”,第四“形色无有好丑愿”及第二十一“各俱三十二相愿”等三个大愿所成;
3.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俱足六神通,由第五“生者皆得宿命愿”,第六“皆得天眼彻视愿”,第七“皆得天耳彻听愿”,第八。皆得知他心念愿”,第九“皆得神足飞行愿”,第十“不起想念贪计(即漏尽通)愿”,第十一“正定必至涅槃愿”等七个大愿所成。
4.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俱足智慧辩才,由第二十五“菩萨演一切智愿”,第二十九“受经普得智辩愿”,第三十“智辩无有限量愿”等三个大愿所成;
5.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得甚深三昧,由第三十九“受乐同于漏尽(则已断三界见思烦恼,了脱生死,证阿罗汉果)愿”,第四十二“闻名令得清净解脱三昧愿”,第四十五“闻名令得普等三昧愿”等三个大愿所成;
6.生西方同居土的人,都能在宝树间,见十方佛土的清净庄严,皆可于一念顷遍礼十方诸佛,由第二十三“一时普供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自皆如意愿”,第四十六“自然得闻妙法愿”等三个大愿所成;
7.生西方同居土的人,悉得深法忍,由第四十八“即得诸忍究竟愿”所成;
8.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依报殊胜,由第二十七“万物悉皆殊特愿”,第二十八“菩萨道树普见愿”,第三十一“净国照见十方愿”,第三十二“严饰超诸天人愿”,第三十八“妙服自然在身愿”,第四十“随意见诸佛国愿”等六个大愿所成。
以上所述,是往生西方净土者皆能得到的殊胜利益,悉依阿弥陀佛之特别愿力所成就。西方净土更是四土融摄,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同名,此之殊胜是由第十二“光明遍照十方愿”,第十三“寿命同佛永久愿”,第十七“诸佛称名赞叹愿”等三个大愿而来。清净无染的法身理体,众生人人本俱,惜因无明所障无由显现,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悲悯众生,运神通妙行,令持名念佛者彻底圆彰。这只要看释迦世尊说净土经典时的十方诸佛同声赞叹,便可明白。阿弥陀佛旷劫修因与无量众生结缘,十方诸佛共同护持,并与阿弥陀佛同愿同行。其目的无非是劝令众生往生西方,令众生得涅槃之乐。阿弥陀佛之名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诸佛神通,赫然具在,一称洪名,成佛有分,缘起甚深,望读者诸君万勿轻忽!
四十八愿简释
“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于“因位”为法藏菩萨之时所发的48种誓愿。又称四十八本愿、六八弘愿、六八超世本愿。又日僧源空以四十八愿为阿弥陀佛由210亿诸佛国土所选择摄取之大愿,故又称为选择本愿。因阿弥陀佛之本愿,于《无量寿经》之诸译本及梵本中皆有记载,然所举之愿数、愿文等则互有出入。可大别为二十四愿与四十八愿两系统,即:
(1).二十四愿为《大阿弥陀经》卷上(吴译)、《平等觉经》卷1(汉译)等所举;
(2).四十八愿为《无量寿经》卷上(魏译)、《大宝积经》卷17《无量寿如来会》(唐译)、《悲华经》卷3、《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上(宋译)举出三十六愿,西藏译《无量光庄严大乘经》则举出四十九愿。今依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卷下有“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句,故今以魏译《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顺序释之:
1.无三恶趣愿,又作自国无苦愿、永绝三途愿、令国无恶趣愿、无苦苦愿、国土严净无诸恶趣愿。即愿佛国中无有三恶道之重苦;
2.不更恶趣愿,又作命终不向他国受苦愿、命终复不更恶趣愿、无坏苦愿、无恶趣愿、有情命终展转增上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于寿终后得生他方,而不复入三恶道;
3.悉皆金色愿,又作真金色身愿、色齐等愿、得身乐愿、身皆金色愿、所化成就真金色愿、所化成就紫磨金色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身皆金色;
4.无有好丑愿,又作形无美丑愿、色齐等愿、令形无好丑愿、得身乐愿、有情容颜均等无差愿、有情容颜均等无差别愿、无好丑别愿。即愿佛国中人民之形色均为一类,而无有美丑的差别;
5.宿命智通愿,又作令远识宿命愿、得宿命乐愿、令识宿命愿、宿命通愿、宿命证明照了往事愿、宿舍能忆愿。即愿佛国中的天人悉得宿命通,了知过去因缘;
6.天眼智通愿,又作令天眼彻视愿、得天眼乐愿、天眼证明遍见诸方愿、令得天眼愿、天眼通愿、必得天眼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悉得天眼通,能见十方无量之佛国而无有障碍;
7.天耳智通愿,又作令天耳洞听愿、得天耳乐愿、令得天耳愿、天耳远闻愿、天耳通愿、天耳远闻诸佛法音愿、自得天耳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悉得天耳通,能闻十方诸佛之法音而受持;
8.他心智通愿,又作明鉴他心愿、得他心乐愿、他心悉知愿、他心通愿、得见他心愿、他心智证遍知众心愿、见他心智愿。即愿波罗密佛国中之天人悉得他心通,能遍知众生心念;
9.神境智通愿,又作令神足迅速愿、令得神足愿、神足通愿、神足智通愿、得神通乐愿、神足随意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悉得神足通,于一念顷即可至十方佛国;
10.无有我想愿,又作漏尽通愿、令不起漏染愿、无贪着愿、得漏尽乐愿、得漏尽通愿、离诸妄想我我所等愿、离诸妄想愿、不起想念贪爱身愿、无贪着身愿、离诸妄想萨迦耶等愿、不贪计身愿。即愿波罗密佛国中之天人,皆不起贪爱其身的想念;
11.住正定聚愿,又作令住正定聚愿、住正定聚必至菩提愿、漏尽位愿、必至灭度愿、证入涅槃愿、无上涅槃愿、往相证果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悉住于正定聚,以至灭度;
12.光明无量愿,又作得胜光明愿、光明遍照无数佛国愿、自身光无限愿、光色愿、佛光无边愿。即愿(阿弥陀)佛之光明无量,普照十方佛国而无有障碍;
13.寿命无量愿,又作得寿久住愿、寿命无穷难可测量愿、自身寿无限愿、长寿愿、佛寿无量愿。即愿佛之寿命无量,而利益众生亦无尽;
14.声闻无数愿,又作摄多眷属愿、摄眷属愿、声闻无量愿、众无限愿、眷属圣者无数众多愿。即愿佛国中的声闻无量无数;
15.天人长寿愿,又作寿命长远愿、寿无限愿、眷属长寿随意自在愿、天人寿命愿、得长寿愿、人寿无量愿、眷属长寿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其寿命除本身愿力外,皆无限量;
16.无诸不善愿,又作眷属善愿、众无恶名愿、离诸非爱不善音声愿、离诸不善愿、远离不善愿、离讥嫌愿、天人远离非爱音声愿、不闻恶名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不闻一切不善之名;
17.诸佛称扬愿,又作诸佛同赞名字愿、十方诸佛称赞我名愿、诸佛称叹愿、为诸佛赞愿、诸佛称名愿、摄法身愿、诸佛咨嗟愿、往相回向愿、选择称名愿。即愿十方诸佛称扬弥陀之名号;
18.念佛往生愿,又作摄取至心欲生愿、摄上品愿、十念往生愿、诸佛信乐十念往生愿、闻名信乐十念定生愿、本愿三心愿、至心信乐愿、信相信乐愿。即愿十方众生,若至心信乐欲生佛国,乃至发往生之十念,则悉得往生。此愿为四十八愿中之最重要者,故有愿王、王本愿之称;
19.来迎引接愿,又作摄取修德欲声愿、摄中品愿、临终现前愿、圣众来迎愿、行者命终现前导生愿、临终迎接愿、现前导生愿、修诸功德愿、至心发愿愿。即愿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佛国,则临终时,佛与圣众必现前接引之;
20.系念定生愿,又作摄取闻名欲生愿、摄下品愿、闻名系念修福即生愿、闻名系念修善定生愿、三生果遂愿、欲生果遂愿、植诸德本愿、不果遂者愿、系念我国愿、至心回向愿。即愿十方众生,闻佛名号,系念佛国,将诸功德至心回向,欲生佛国,则果愿必遂;
21.三十二相愿,又作令具诸相愿、所化成满三十二相愿,具足诸相愿、具三十二相愿、众生德满愿、所生报愿、满大人相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悉具足三十二相;
22.必至补处愿,又作摄他国菩萨愿、令至补处愿、菩萨究竟一生补处愿、一生补处愿、还相回向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来生佛国,除其本愿自在所化外,余皆必至一生补处。
23.供养诸佛愿,又作令奉遍侍诸佛愿、食顷遍侍恒沙诸佛愿、承力供养愿。即愿佛国中诸菩萨悉承佛力,得于一食顷即遍至十方佛国,供养诸佛;
24.供具如意愿,又作所求供具皆顺意乐愿、所求供养具如意愿、供物随意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于供养诸佛时,所欲求之一切供养具(物),皆如意现前;
25.说一切智愿,又作说法如佛愿、说一切智如佛愿、菩萨说法顺一切智愿、说法慧胜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皆顺入佛智而说一切智;
26.那罗延身愿,又作令得坚固心愿、得那罗延力愿、具得金刚那罗延身愿、得金刚身愿、悉得金刚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皆得金刚那罗延身;
27.所需严净愿,又作令物严净愿、殊秘珍彩严饰绝妙愿、严净无量愿、万物殊妙愿、物绝伦愿、光色特妙愿、万物严净愿、国土难量愿。即愿佛国中之一切天人、万物,皆严净微妙,形色特殊,即使得天眼者,亦不能辨其名数;
28.见道场树愿,又作道场高胜愿、知见道树愿、菩萨皆共见道树愿、令见道树愿、少功德者增上愿、知见宝树愿、懈慢净土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乃至少功德者等,皆能知见道场树之无量光色及高广;
29.得辩才智愿,又作四辩无碍愿、持经必得辩才智愿、辩才智慧愿、诵佛经法愿、受法会得辩慧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皆受持讽诵经法,而得辩才智慧;
30.智辩无穷愿,又作慧辩无量愿、辩才无穷愿、菩萨智辩无滞无尽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智慧辩才无可限量;
31.国土清净愿,又作形色功德愿、国土光色彻照愿、国界严净愿、净如明镜照见十方愿、国土如镜彻照十方愿、土如明镜愿、得见十方愿。即愿佛国之土清净如镜,照见十方诸佛世界;
32.国土严饰愿,又作宫殿宝饰愿、庄严功德愿、众宝妙香合成宫殿愿、严净奇妙愿、香薰十方愿、妙香合成愿、杂物熏香愿。即愿佛国中之万物,皆由无量杂宝及百千种妙香合成,而闻其香者皆修其行;
33.触光柔软愿,又作光明摄益愿、光普益愿、光明触身得胜柔软愿、光明柔软愿、蒙光获利愿、光触灭罪愿、摄取不舍愿。即愿佛之光明,照触十方世界众生,令得身心柔软;
34.闻名得忍愿,又作音声摄益愿、得无生忍益愿、闻名必得无生法忍愿、得深法忍愿、名普益愿、法忍总持愿、听我名字证无生愿。即愿十方世界之众生,闻佛名字,则证得无生法忍及诸深总持;
35.女人往生愿,又作无有实女人愿、令离秽形愿、女人闻名者得离女益愿、远离讥嫌愿、闻名发心转女成男愿、变成男子愿、不复女像愿、转女成男愿、女人成佛愿。即愿十方世界之女人,闻佛名字,发菩提心,则命终后不复受女身;
36.常修梵行愿,又作闻名者修行不退益愿、闻名梵行皆证正觉愿、令立梵行愿、闻名梵行愿。即愿十方世界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寿终后常修梵行以成佛道;
37.人天致敬愿,又作闻名修行得他敬益愿、闻名修行众所敬重愿、令成尊德愿、作礼致敬愿、闻名爱敬愿。即愿十方世界诸菩萨,闻佛名字,则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亦皆致敬;
38.衣服随念愿,又作天人受乐愿、衣服自然愿、应法妙服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欲得衣服则随念而至;
39.受乐无染愿,又作唯受众乐愿、乐如漏尽愿、受乐无失愿、常受快乐胜如漏尽愿、自然漏尽愿。即愿佛国中之天人,所受之快乐如漏尽比丘;
40.树中见土愿,又作随意得见十方国土愿、照见十方益愿、随意照见愿、普见佛土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随意得于宝树中照见十方无量严净之佛土;
41.诸根具足愿,又作诸相貌妙愿、闻名令得端严报愿、闻名至佛具足诸根愿、具足诸相愿、闻名具根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诸根具足而无有缺陋;
42.住定供佛愿,又作得三昧益愿、止观俱行愿、闻名令得清净解脱三昧愿、听名得净解脱静虑愿、定慧俱行愿、解脱三昧愿、闻名得定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得住于清净解脱三昧,于一念顷,可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失其定;
43.生尊贵家愿,又作化物高贵愿、生尊家益愿、闻名死后生尊贵家愿、闻名生贵家愿、必得尊贵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寿终后得生尊贵之家;
44.具足德本愿,又作福智双修愿、闻名修习满足德本愿、闻名贵家愿、修行具足益愿、闻名具德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欢喜修菩萨行,具足诸德本;
45.住定见佛愿,又作常见诸佛益愿、闻名令得普等三昧愿、普等净虑常见诸佛愿、常见诸佛愿、不离诸佛愿、普等三昧愿、闻名见佛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得住于普等三昧,常见一切诸佛,直至成佛;
46.随意闻法愿,又作闻法自在愿、随欲得闻益愿、自在闻法愿,又作闻法自在愿、随欲得闻益愿、自在闻法愿,随愿得闻所欲闻法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各随得闻所闻法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各随志愿而闻法自在;
47.闻名不退愿,又作听名即至得不退转愿、加力不退愿、得不退转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得至不退转;
48.得三法忍愿,又作自力不退愿、闻名得忍至不退地益愿、听名得忍诸法不退愿、至三法忍愿、得诸地忍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我名字,则得三法忍,于诸法不退转。
隋代慧远大师《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将四十八愿分为摄法身、摄净土、摄众生三类,即:四十八愿中的第12、13、17三愿为摄法身愿;第31、32二愿为摄净土愿;其余之43愿为摄众生愿。
大寂法师着《大乘净土成佛之道》,分上、中、下3篇,是书以诠释四十八愿,作为对大乘佛法的入门。经过分析,使读者明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整体意义。上篇为《净土探究》,中篇阐述《菩萨修行次第》,下篇则明《大乘净土圆满显现成果》。本书析理明白,值得净业行人一读。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