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结戒品(二) 初标叙结受 二说戒相貌。
○初标叙结受(二) 初经家叙说 二佛自叙说。
○初经家叙说。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义。孝顺父母。师。僧。 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此总标显结制心地戒法缘起也。言尔时者。即从天上。复下人间。示现出家成道时也。释迦牟尼佛者。示生娑婆之佛号也。初坐菩提树下者。即示始坐道场之处。成无上觉者。即正遍知觉。是如来示现所证菩提涅?。二转依号。一切声闻。缘觉。诸菩萨等。无有等者。无有逾者。故云。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者。示初转法轮之急务也。如来出世本怀。原为令诸众生。离苦得乐。同佛菩提。等无差别。柰众生不知其苦。是故世尊思惟。毕竟以何法门。能令众生离苦。故演波罗提木叉。保卫三业六根。得大解脱。众生离苦。佛愿满足。故先结戒。戒有大小乘分。大乘戒藏。被菩萨乘。小乘戒藏。被声闻乘。声闻戒狭。未称究竟。不言即成佛道。菩萨戒广。普被一切众生受戒。即入佛位。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又声闻戒。常随佛众。随事而制。菩萨修行六度。化利众生。不常随佛。波罗提木叉戒。乃即六度万行元首。故世尊最初成道。始转法轮。即先顿教。结此菩萨戒藏也。孝顺父母师僧三宝。显菩萨戒行。万行因中最胜因也。何者父母。即生身父母。以此世身。繇本父母怀胎乳哺。移干就湿。种种辛勤抚育而成。师。即本师和尚。乃法身父母。以我法身。繇师诲戒之力而生。又即师有三师。七师。皆有教诲之恩。僧。有同学。同见。同行。皆有成人之德。三宝。即佛法僧。乃慧命父母也。以我慧命。赖三宝熏修之力而得。如是谛思。父母师僧三宝。俱有深恩重德。实难酬报。当发孝心。而顺事之。即此戒中。便是孝顺。如不孝者。禽兽之不如也。故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此句承上。谓波罗提木义。其义广大。无量无边。此孝顺一法。何以能尽佛戒之义。曰。此孝顺深因。乃趣无上佛果至道之法。非同世间孝道。?得人天小果而已。兰盆疏云。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兹繇报亲深因。而成佛道极果。不孝。当致至极苦果。所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也。是故世出世间。善恶果报。皆在孝与不孝。儒典赞孝曰。至德要道。又谓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也。故曰。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此二句者。明波罗提木叉之名义也。上以波罗提木叉为戒。今只言孝顺曰。至道之法。而不言戒品何耶。盖孝顺所在。自然梵行具足。因得戒名。如法苑云。戒即是孝。众生皆吾父母。是故不杀。不盗。即守戒也。皆吾父母。即行孝也。又下经云。以常行放生业。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 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有生无杀。即孝即戒也。故此经首尾贯彻。十重四十八轻戒中。皆云孝顺心。恭敬心。慈悲心。而恭敬心。慈悲心者。悉从孝顺心中流出。故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者。此句再举孝道名位。正以尽戒义。制者法制。止者禁止。以诸戒心。修一切善。即得阿耨菩提。无善不修。便是孝顺心中之法制也。以诸戒品灭一切恶。便是孝顺心中之禁止也。故云制止。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心。是诸佛戒。此一法。三聚足。三身圆。以是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此吾佛世尊。始结波罗提木叉正义也。括而言之。如来出世。所说三藏十二部教。所诠者。戒定慧。所修者。六度行。所证者。无上道。是以始成无上正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戒。终至涅?会上云。汝等诸比丘。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如佛在世。无有异也。波罗提木叉。戒也。是汝大师。孝也。是故始终所说。一以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总括收尽而已。佛即口放无量光明者。标心地戒法瑞应也。此经放光。共有六处。一者。释迦身放慧光。即果明因故。二者。玄主身放金刚白云色光。即因显果故。三者。舍那身放虚空光明。因果不二故。四者。舍那付授放光。光中召告。即明佛佛受持。皆此行故。五者。佛佛放光。光光化佛。现花供佛。以明必修本因。方得果故。今第六者。口放无量光明。说诸菩萨心地戒品。正明佛佛亲口宣传。毕竟要依心地戒光。为修行胜因。然后得证心地戒光之胜果也。是时百万亿大众者。总标戒光所摄。人天凡圣。有缘众也。诸菩萨者。内凡。外凡。地上诸菩萨也。十八梵天。即色界中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共十八位。六欲天子。即欲界中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之六天也。十六大国王者。西域大国。共有十六。既大国王秉受戒法。其余国王听受戒法。亦可知矣。合掌至心二句。明听受戒法虔恭意。合掌。即身业诚。至心。即意业诚。摄心谛听。言不乱发。即口业诚。以是三业虔诚。于此心地戒光。豁然通达。
○二佛自叙说。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亦诵。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诸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此段正明世尊结戒诵持之缘因也。佛告诸菩萨言。至十地诸菩萨亦诵数句。乃以己励人也。谓我是已成佛。今尚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况汝等初发心菩萨乎。半月半月者。每月二次诵戒。以十六日至三十日。为黑半月。初一日至十五日。为白半月。若逢月小。即二十九日。为黑半月。诵者。谓诵十重四十八轻戒。然此戒。乃一切诸佛。菩萨。修证菩提涅?之根本正因。此是释迦如来。半月半月立诵诸佛所传心地戒法。万古弘规。谁敢违也。言一切发心菩萨者。此即圆该十信。乃是发大乘心诸菩萨也。既初发心。亦当如我诵也。谓不但汝等初发心者当诵。即入理证真。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位诸菩萨。此诸菩萨。戒心既固。戒行已圆。如是菩萨。亦如是诵。其初心诵戒。尤可知也。是故戒光等者。此举胜缘。明胜因也。谓从舍那自诵。而即千佛随诵。以千佛自诵故。乃至新学。旧学菩萨。亦如是诵。是故戒光之缘。亲从诸佛口中流出。既言光从口出。是有缘矣。既有是缘。必有其因。以致此缘。故云。有缘非无因。故光。光等者。破执情也。恐凡外小乘。闻有缘有因。遂生执着。不达自家本有戒光。向外驰求。故云。此光非属青黄赤白黑之色尘法。非属四大幻色之妄身法。非属六尘缘影之妄心法非属外道为有为无之断常邪见法。非属二乘修证因果等戏论法。此心地戒光者。乃超情尘。离有无见。绝修证心。不可思议。是一切佛所证无上菩提无余涅?。本源之法。是行菩萨道者之根本法。既此戒光。是一切根本法。是故大众诸佛子等。应当受持。应当读诵。应当善学。善学者。谓当于此心地戒光。必能受持通达其义。受而无受。无受而受。善用之也。诸佛子谛听者。诫听辞也。谓此心地戒光。实相大法。若不息虑忘言。默听玄会。则亦不能与之相应。是故劝谛听也。若受佛戒等者。举能受之人也。谓若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畜生。乃至变化人。如是等众。皆来受佛戒也。国王等解见前。言八部者。即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之八部鬼神也。金刚神者。即护法大力士。畜生。即六畜等。变化人者是即天龙鬼神。禽畜等类。有大神通力者。故能化人形也。言但解等者。此明戒师。不得拣择义也。形虽有别。性本无殊。无论贵贱人鬼。但能解得法师说戒法语。即不得拣择。一一尽得与他传授菩萨心地戒法而去。莫作分别而留难也。皆名第一清净者。者字牒定。谓诸众生。于诸佛净戒未受之先。背觉合尘。染污梵行。故不清净。今受戒时。一切忏悔。洗涤净器。返妄归真。梵行具足。非同声闻次第清净。故云。皆名第一清净者。
○二说戒相貌(二) 初总说戒相 二别说戒相。
○初总说戒相。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我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此承上言。既受佛戒。为成佛因地心。当诵佛戒。明佛戒行。为成佛果也。佛告诸佛子者。呼告能受人也。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者。明所受戒本法也。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二句。牒明违法之人。非菩萨。非佛种子。二句。断定违法之过。谓波罗提木叉。是菩萨本业。今既不诵。即弃本业。本尚不得。云何利益众生。而名菩萨。故云。非菩萨也。此光明金刚宝戒。是成佛之真种。真种既失。即佛果皆失矣。故云。非佛种子。何以故。以不肯诵佛戒。不明戒性故也。我亦如是诵者。举自果人。以劝因人诵也。一切菩萨等者。举同因人以劝诵也。谓我乃果人。尚如是诵。况因人乎。且过去一切菩萨已诵。未来当诵。现在今诵。三世一切菩萨。同修因人。是已成熟菩萨。亦如是诵。况汝等新学而不诵乎。是故劝汝亦当诵也。我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者。谓声闻戒执身。以堕限量。而菩萨戒持心。离限量故。今于无限量中。表举一二。故云。我已略说。言相貌者。谓波罗提木叉戒体。本无形相。不妨有持戒者。得持戒之相貌。而毁戒者。获毁戒之相貌。所谓心持咒印。顾?雄毅等是也。应当学者。劝习学也。谓上既知戒有持毁相貌。应当时时勤学不可怠也。敬心奉持者。谓敬奉此戒。当要尊重。刻刻行持。切勿忘失成佛种子。故云。敬心奉持。
○二别说戒相(二) 初说重戒相 二说轻戒相。
○初说重戒相(二) 初别说十重 二总结十重。
○初别说十重(十)。
○第一杀戒。
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此释第一杀戒相也。声闻四弃。淫戒为首。声闻志出三界。无望成佛。唯断续生。故以淫戒居首。菩萨化利众生。以慈为本。是故一切众生。皆知贪生畏死。若断彼命。便失本慈。且令生衔苦。怨恨不忘。累生酬报无已。是以杀戒在先。故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故戒之也。佛言。佛子下。正明杀事。乃至一切下。以轻况重。例明不当杀也。是菩萨下。正明佛子。戒所当持。而反恣心下。举不持之过。是菩萨下。结不持之罪也。佛言佛子者。呼其人而告之。言为佛子。受持佛戒。常依戒修。不可轻违佛制。以下仿此。言自杀者。是自己行杀。乃身心所造杀业也。教人杀者。虽不自己行杀。而使他人行杀。乃心口所造杀业也。或不自杀。亦不教杀。假以巧设方便。令其致死。是名方便杀。乃意地所造杀业也。赞叹杀者。谓以竦踊语。令彼杀者。快意而行。亦属心口所造。见作随喜者。谓见他行杀。虽亦不教不赞。然其心念随而喜之。此属意业。乃至咒杀者。谓杀法甚多。不悉繁举。故超略之。以西域有恶咒。咒之令死。亦属心口所造。以上所杀之相。或只有杀因。若杀缘不至。则不成杀。或因缘会合。而前起杀念。不复相续。亦不成杀。必因。缘。法。三事成就。方成杀业也。言杀因者。谓诸众生从无始来。具有贪等种子。十恶业因。初心菩萨。见思等惑。诸烦恼障未空。杀等习气不忘。忽起一念现行。故名杀因。杀缘者。谓所杀人畜等。宿世怨家聚会为缘。杀法者。谓刀。杖。网。恶咒。方便等。断彼命根为法。繇是三种和合。任运成杀为业。以致当来互相杀害也。菩萨绍隆佛种。上弘下化。求解脱道。必以慈心为六度本。是故戒杀为第一事。又不但人。与大身众生。而不得杀。乃至一切凡有命者。如草。如木。但有生长义者。俱不得无故而加折损。况生灵耶。问。菩萨冤亲普度。是杀皆遮。但戒故杀。似非等慈。答。一切遮者。为出家菩萨言也。如国王宰官。杀一救多。兴善灭恶。正权乘菩萨。大慈悲心。故有遮有开。但戒不得无故为名为利以私心成杀也。是菩萨等者。正明佛子所修之道。而劝其当行也。慈悲心者。是菩萨根本心。乃于此心。应当常恒安住而莫忘失。故云。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常住二字。贯下孝顺心也。以慈悲心。爱众生如赤子。恒与之乐而拔其苦。以孝顺心。敬众生如父母。不敢违忤。而常恒奉事之。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者。此方便救护四字。乃是慈悲心。孝顺心中。救护众生善巧学处。使一切众生安乐。永离刀砧等苦。而返恣心快意杀生者。者字断定非为之词。谓修菩萨行者。若见众生有苦。如不能救护者。尚缺慈悲。已乖本行。况复恣纵其心。快逞其意。以杀众生者乎。其残害已甚。正所谓断大慈悲心。故当结罪。是菩萨波罗夷。波罗夷者。华言极恶。亦云弃罪。谓犯此罪。永弃佛海之外。不得入于清净众中。共同说戒羯磨。一切僧事。皆无有分。故云弃罪。当堕恶道。故云极恶。云是菩萨波罗夷罪者。表其分位当然。是自失其分位。故曰。是菩萨波罗夷罪也。自从上若自杀下。至不得故杀一节。此即摄律仪戒。谓无恶不止也。从是菩萨下。至救护一切众生一节。此即摄善法戒。谓无善不修也。既断一切恶。自不令其至于苦地。既修一切善。自然令其得至乐处。是为饶益众生戒。所谓无生不度也。繇灭一切恶。而惑尽障除。以诸恶尽净故。名为断德。因断成功。当来果上证法身佛。繇修一切善。而智显慧开。以诸善集聚故名为智德。因智成功。当来果上证报身佛。以断恶修善。饶益众生故。名为恩德。以恩成功。当来果上证应身佛。如是三德身相。总在三业。六根。断恶。修善。而得成就。是名菩萨波罗提木叉反此即波罗夷。余皆仿此。
○第二盗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财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此释第二盗戒相也。盗者。谓不与者不得故取。若强取者。皆名偷盗。所谓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故应戒也。若佛子下。至一针一草。不得故盗一节。此名摄律仪戒。而菩萨下。至生福生乐一节。名摄善法戒。以上断恶修善。即饶益有情戒也。言自盗者。谓亲手窃取人之财物。名为自盗。令他行窃。名教人盗。假设方便善巧而取。使彼自然而与。名方便盗。念诵邪咒。以幻术力。令彼财物自然而来。是名咒盗。盗因者。谓无始熏习贼贪种子为因。或暂起盗念也。盗缘者。谓金银等宝现前助成盗心为缘。盗法者。即设巧计盗人财物为法。盗业者。谓因。缘。法。三事俱备。任运成盗。以致当来为畜为奴。世世偿还苦报。不但人民财物。不得行盗。乃至鬼神之物。亦是有主。如祠庙中供具等物。亦不得盗也。劫贼物者。谓劫盗所得之物也。一切财物下。以轻例重。明决不得盗也。谓毋论贵贱轻重。一切财物。而不得强取。即若至微至贱。一针一草。皆不得不与而取。若取即犯盗戒。故曰。不得故盗。而菩萨下。劝其当行也。而为菩萨者。应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亦如父母。是故当生孝顺心。供养如佛。如父。如母。若盗彼物。即名盗佛物也。应生慈悲心者。即菩萨本行心。此心能与其乐。能拔其苦。当观众生。如子如女。不以忍心令其饥冻。故云。应生佛性慈悲心也。常助一切等者。承上。既是恒具孝顺慈悲之心。是故应当常助一切人。生彼身中之福。生彼心中之乐可也。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有是理乎。是故结成不应之过。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此释第三淫戒相也。淫者。谓与男女身心流逸。污净行故。此即三界。四生六道众生。 轮回生死根本法也。淫根不断。永无得出生死轮回。所谓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故当戒也。自淫者。谓自身与男女作缠缚故。教人淫者。亦即使彼不解脱故。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者。淫类甚多。指一例余。示所戒也。淫因等者。谓成淫事。单根不就。独境不成。必具因。缘。法三。故成淫也。言淫因者。无始贪淫习气为因。淫缘者。男女合会助成为缘。淫法者。抚摩怜爱情术为法。以是因缘法三和合。任运成淫为业。而感六道轮回。不得解脱苦果等报也。乃至畜下。以异例常。谓不但人女。不得生染。乃至畜生之女。诸天鬼神之女。亦皆不得淫也。非道行淫者。谓于妻妾正淫中。犯其非道之处。或非其时也。于出家者。一切全断。在家之人。惟制外淫。及与非道非时淫也。已上所戒。断一切恶。向下所劝。修一切善。其中断修。即恩及众生也。而菩萨应生孝顺心者。牒定为菩萨者。不同无智慧人。应当观察一切男子即是我父。一切女人即是我母。不敢犯之。故云。应生孝顺心也。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者。此是人己两利。谓以一己清净之法。而并与所不犯之人。令断爱欲根本。救度一切众生。脱离三界缠缚。方是菩萨慈悲教导。净法与人。若不能生如是教益之心。已非菩萨。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而使一切众生。入爱见坑。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此释第四妄语戒也。言妄语者。即虚诳不实也。乃即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自非圣人。而言我是圣人。非实得上人法。而言我得上人法。欺诳愚夫。亦是自欺。若究其情。是乃希求名闻。贪图利养。此罪不善。故戒之也。自妄语者。即自己说我是圣人。我已悟了道。我是第几祖。故云自妄语。教人妄语者。或命弟子。或使朋友互相传言。亦如我说。故云教人妄语。方便妄语者。以巧语言。合彼机宜。自然而信。故云方便妄语。妄语因者。谓无始诳贪种子。虚妄习气为因。妄语缘者。谓有可欺之人现前。助成为缘。妄语法者。欲惑人心取信。必有架言之法则也。妄语业者。以因。缘。法。三事和合。任运成妄为业。以致将来拔舌犁耕等苦果报也。所谓大妄语成。堕无间狱者。此也。乃至不见言下。以轻明重。言妄语者。不但重者。不得故犯。乃至最轻者。如不见言见。见言不见。皆不得也。不见言见者。谓本不曾见他作恶。以顺人意而言见故。见言不见者。谓实见他人行善。以嫉妒心而言未见其善也。身心妄语者。谓上不见言见等。已出于口。口本属身。口不自言因心而发。故云身心妄语。已上所戒。即摄律仪戒。向下劝其当修。即摄善法戒。既言出真实。即摄众生戒也。而菩萨常生下。正明饶益众生语也。谓菩萨者。凡所出言。常生正语。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可也。言正语者。即语不偏邪故。正见。即见不颠倒故。谓语正者。而见自正。繇是自己说诚实语。方能取信于人。是故亦使一切众生。而得正语正见。皈依佛教。为正人也。若为菩萨自无正语正见。已非菩萨智行。况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造邪业者。其罪何辞。是故菩萨得波罗夷罪。惟除救人急难。方便权巧。凡有益者。不但无过。更有功德。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酤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此释第五酤酒戒也。言酤酒者。谓酿酒卖人也。以酒与人。所害者广。能使饮者。多起非心。败国亡家。丧身失命。种种过恶。无所不至。皆因饮酒。故戒之也。自酤酒者。谓自贪利而货卖也。教人酷酒者。其义有二。一谓教人造作贸易之语。二谓以本与他瓜分其利。酤酒因者。无始贪利之心为因。酤酒缘者。米麦工人等具。助成为缘。酤酒法者。谓酝酿曲蘖等为法。酤酒业者。以上三事和合。营运成酤为业。致受当来痴热无知果报等苦也。一切酒不得酤者。谓不但米麦等酒不可造。乃至甘蔗。葡卜。杨梅。枣子等物。一切俱不可造。所以然者。以一切酒。皆起一切罪业因缘故也。四分律云。酒有三十六失。始于不孝父母。不敬三宝。终于落水冻死热亡。又智度论云。酒有三十五失。始于现生虚乏。终于来世愚痴。真乃世间狂药。烈于砒鸩。古有优婆塞。以一饮酒。诸戒俱破。故云。起罪因缘。已上所戒。断一切恶下。明佛子所行之正行。即修一切善。其中断恶修善。即饶益众生戒也。而为菩萨行者。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可也。明达。即智慧照了义。菩萨应依 般若。以大智慧光明。自觉。觉他。曲尽方便。开化众生。必致发生各各本有大智慧明。于诸事理。了然通达。如或不能。犹失菩萨方便之行。况反以酒酤卖与人。发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耶。故结过云。是菩萨波罗夷罪。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