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问题:十二头陀有提到节量食。弟子请师父开示,有种说法:不要刻意少吃,容易上火。吃饱、吃好,只要不贪求即可。但是吃饱了每天下午就会昏沉。如果克制不睡的话,接下来的时间就会恍恍惚惚,做事没法集中精力,还容易发脾气。如果吃七八分饱,干活就没力气,这时就会起烦恼,怕别人说我为常住做事不发心,不尽心尽力。
这个十二头陀支,也有讲十三头陀支的。其中节量食支就是为了去掉我们的贪心。因为我们众生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吃饱、吃好。这个要注意什么呢?过分的吃饱、吃好。有时候光说到吃饱、吃好,实际上他已经吃好和吃饱,但是一看这个菜、这个饭挺好吃,“我再吃点吧!”他已经过量吃了。所以佛提出了节量食。节量食,就是对食物不要产生贪恋。我们节量食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身体,能够维持生命即可。
当然了,光提到节量食还不够,头陀里的节量食是对什么讲的呢?首先对头陀行里的日中一食讲的。头陀支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还要节量食,日中一食还得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是对日中一食说的,也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所受的吃饭的戒律就是日中一食,是根本戒。
我们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是指什么说的呢?是指日中一食,还不许过午,并不是说吃两顿饭叫过午不食。两顿饭那是有病才允许开的,没有病是不允许开的。而且只能开粥,粥还不允许用正食,这里说头很多,不详细说了。但是我刚才讲了,头陀里讲的节量食是指的日中一食讲的。日中一食也不允许你过分吃饱,那下午更不允许吃了。
佛法里有,早晨吃是升天道,你就种天道的因,你成佛就困难了;中午吃,指的中午一顿饭,这样的话是成佛的因,三世如来都是日中一食,也就是说无量劫佛都是日中一食。不是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末法时期日中一食就行不通了,无量劫以来,佛都是日中一食,也可以说三世如来都是日中一食。什么叫三世如来?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日中一食,这是根本戒,不会改变的。
虽然是日中一食,也要节量食,要想到很多众生还没有吃到。所以说当我们在吃饭要达到量的时候,还要留一口,你可以七八分饱,也可以九分饱,总得留一点,不要过分满足自己的食欲,抵制食物对你产生的吸引力。我们不讲三皈依嘛?这都是一个道理。如果你虽然是日中一食,但是对食物有所贪恋的话,他也会堕落的,这不可取的。
对这个大家的感觉恐怕不太深。什么样能感觉出来呢?我有一次感觉,就是在九五年,到人家去乞食,当乞到食物的时候我生起极大的惭愧心。什么惭愧心呢?就是我觉得吃日中一食,就一顿饭我也生惭愧心。我觉得我的修行不配,你何况两顿饭、三顿饭,那我连想都不敢想。就一顿饭,就要饭吃,乞食吃,我都生惭愧心。
佛制定的这个节量食,是让我们生起惭愧心,不要贪恋食物,不要被食物所转,所以说这是无价之宝。这种法是对什么讲的呢?对日中一食讲的,并不是对那个两顿饭、三顿饭讲的。为什么不对它讲呢?因为它没有日中一食的基础,还没法去做到节量食这一块,还没到这块。我希望大家至少晚上不要吃了,晚上吃饭实际上对身体并不好。
“不要刻意少吃?”这也是对的。有的过分少吃也不行。我吃饱就行,只要不贪就可以。另外,吃饭时要留一口食物。就是咱们过斋的时候,我每次吃饭都要留一块,要舍给众生。并不是我去讨好众生,而是断掉我过分的贪欲、吝啬。因为我留一口,就是时刻的要警惕自己,随时要把这顿饭舍去。当别人需要的时候,就这一顿饭,怎么办?应该舍给他。要提醒自己。
另外,天天要想到,还有很多众生要吃饭。要生惭愧心,所以说这个做法很好。留一口的时候,这一口不能拿常住的东西算。“我也留一口,吃饱了我再拿一块。”那就要犯盗了。这一口必须是从你口里省出来的,不允许从别的地方拿,所以这叫节量食。
吃饱,这个“饱”啊,指的是八九分饱,也可以说六分饱、五分饱,或是不饱。吃好这个没法说的,什么叫好?那皇帝啊,吃得再好他也不说好。当我们挨饿的时候,吃什么都好。大家可能看到咱们寺院做的那个《解脱之路》光碟了。其中有一段,就是你看乞食时,他认为饭馊了,他不给,后来我们硬给它要下来了,说:“馊的也不要紧!”这个食物我们吃的时候没有感觉到酸。那个人撒谎吗?也不是撒谎,所以说佛法不可思议。
你们大连的一个居士,他那回跟着了。我们打走这个食物以后,他用手拿几个饭粒,放嘴里嚼了嚼,说:“没酸,师父!”他吃也不酸。所以说这个酸不酸还是根据我们那个心,有没有贪心来决定的。
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馒头,当我们饥饿的时候,这个馒头没有比它再香的。等我们吃饱的时候,没有比这个馒头再烦人的。特别是已经把胃吃坏了,甚至造成了一种堵塞,看到馒头简直烦得就像仇人似的,有这种想法。所以说馒头本来是空相,主要根据我们的心,来决定外面食物的好和坏。
所以说乞食生活就能让我们真正的感觉到,能使我们舍去贪心。不要要求吃好,那我们要求吃坏?那也不对。而是不管它好坏,来什么是什么,无所求。好了我也不分别,坏了我也不分别,这是我们所要做的中道义。并不是说我就为了吃坏,我就不要好的,见好的我就扔,不是那个意思。
好的和坏的没有区别,因为什么呢?佛法只是一味,就是清净。它就是一味,没有第二个味。所以说我们在乞食生活中,所吃到的食物就是一个感觉,就感觉清凉。所谓的“吃饱”,这个对我们而言就是不要求吃饱。为什么不要求吃饱呢?你要求吃饱你就有所求,有所贪心,如果吃不饱你会起烦恼。因为我们既然出家修道,就要做好忍饥、挨饿、挨冻的准备,如果你要做不到,是不允许出家的。包括他们出家的时候,我都要问:“忍饥、忍饿,没有道场住,你能不能承受?能不能出家?能不能跟着师父走?”如果不行,不允许你出家。是佛的戒律,不允许出家的。所以说忍饥、忍饿这个是非常好。你越能去忍受——实际上我还真没挨过饿。
在乞食的时候,特别是九五年的时候,虽然有时候吃得不是那么饱,但是从来没少过饭。我都觉得奇怪了,我成天做好准备,今天乞不到食物,被撵走啦,吃不上。但没有那时候,所以我都觉得奇怪。这为什么呢?你越是这样无所求,越是容易得;你越是有所求,越是不得。
你不信,你回去试验。你说:“今天啊,我这菜炒得特别好!”保证这个菜你就吃不点儿,不归你,别人都给你要走了。你刚一吃,来人啦,“得了,给你吃吧,你看这菜炒得可好了!”最后一合计,辛辛苦苦想得到一个很满足的需要,最后反而没吃着;或是你想着做得很好,反而没做好。所以说不求是求,你越有所求实际上就是失。这个事应该知道,佛法是无为法,所以说不要贪求。
“吃饱了每天下午就会昏沉?”不是每天吃完了都会昏沉的。从医学上讲,吃饱了,你吃了食物了,脑部的血液都要回到胃里,血液大部分都集中到胃肠进行消化,它会造成脑部缺血而昏沉。这是医学上讲的,也是对现代人讲的。过去的人可没有那事儿,吃饱他也不会昏沉。为什么呢?他哪有时间去休息,他得去干活,所以他就不昏沉了。是我们吃饱了还要坐一会,你说他能不昏沉吗,是吧?
所以吃饱了会昏沉啊,这是对那个闲着没事儿的人说的,对有事的人,他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要不信你就试验,你吃饱了,只要你出去干活,收拾院子啊,打扫卫生啊,甚至忙活着上工厂开工资去,你看看他一点昏沉也没有。所以这个昏沉不昏沉,都是现在的富裕病,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如果克制不睡的话,接下来的时间就会恍恍惚惚”,这个恍恍惚惚啊,它不是你中午不睡的过,而是你养成的一种习惯,中午非睡一觉,下午就有精神了。是养成的一种习惯。更主要的是什么原因呢?恍恍惚惚,是因为晚上你睡觉太多了,尽做梦了,做梦这个睡眠质量就不好。从睡觉就开始做梦,睡八个小时,睡十几个小时,还睡。睡得起来,表面很精神,过一会又进入梦乡去了。虽然眼睛睁挺大,但是还在梦中呢,所以做什么事情他都恍恍惚惚。
为什么我们寺院要求睡四个小时觉?四个小时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求既能得到休息,休息质量又非常好。因为四个小时睡眠的时间它没有梦,这段时间没有梦。你超过四个小时,你哪怕四个小时十分钟它都会做梦的。你说我晚起来一会,那马上就是个梦。四个小时睡一觉醒了,它就没有梦。
我们世间人就是醒来以后,再翻过去睡。这样便宜干嘛不占呢?他就非要占便宜,占来占去这梦就来了,不断地做梦。等到第二天睡觉的时候,从一开始就是梦,所以睡眠反而不好,没有质量。佛制规定,僧人的睡觉时间为四个小时。所以我们遵照佛的戒律去睡四个小时,不是说我们是为了苦修,而是捡个大便宜。所以发现这个睡眠原来是这么回事。过去那个老修行人,都是睡一觉就醒,有的半夜时就醒。醒了以后就打坐、诵咒,这才行。
你想一想,一天你要睡四个小时,和一天睡八个小时来讲,你省了四个小时。如果你再吃一顿饭,一顿饭连做再吃,就得两小时,和三顿饭相比,又省了四个小时,一天光睡觉、吃饭就省了八个小时。省了八个小时的时间,你想你的生命会延长多长时间?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生命都在浪费,二十四小时之中就浪费了八个小时,实际上你活一百岁,也就顶多能算活六十岁吧!有的人活六十岁,实际上就活了一百岁,因为他的生命不断延长,所以说不要浪费。所以这个恍恍惚惚啊,就是睡眠过多,和吃饭没有什么关系。
“做事没法集中精力”,是你产生了恐惧。那你说我们一顿饭都不能集中精力啊,我看那精神头比谁都集中,主要是看你有没有那个心。
原先闭关的时候,有一次亲藏师来的时候,我就告诉他,我指那个地下,地下有虫子,叫他捡起来。他告诉说,师父,这是石头,这不是虫子。就是我精神过于集中了。所以说主要是你的心是否在那块?集中和不集中在于你的心。
这个发脾气啊,就是你吃饭多了才发脾气。为什么吃饭多发脾气?因为你过多的食物会产生什么呢?产生能量。因为你一天如果吃三顿饭,三顿饭的能量它没地方消耗,特别咱们现在体力劳动特别少,没地方消耗,它就会变成一种无处发泄的这种能量,所以很容易生气、打仗,甚至动手。你看饥饿的人很少打仗。我们就观察一下要饭的人,你看他很少去打仗,有时候光动嘴他不动手。你看他要饭吃,吃还来不及呢,哪有力气去打仗啊!就吃饱了的人才去动拳头、动手,是吧?他不怕浪费,因为他没地方发泄。所以说这个发脾气,是我们修行的问题,也和食物过多有关系。
“吃七八分饱,干活就没力气?”这个还是心理的作用。心里有了分别心,他就会没力气,如果没有分别心,这个力气还是有的。有个别时候能产生一点影响。但这个影响并不是食物所带来的,还是由我们这个分别心所影响的。“我今天吃了八分饱,我肯定没劲,这个柱子我肯定扛不起来。”他到那真扛不起来。你看一看,他心里先有一个防备在那块搁着呢。“我肯定扛不起来”,所以他必然是先产生了这种想法,然后才扛不起来。
你不信,比如他没吃饱,说哪块有一捆钱,这捆钱二百斤,他保证能扛起来,是吧?他一点都没想扛不动的问题。“这个东西说什么我得扛走,不能让别人抢去!”他也能扛动,那个力气哪来的呢,是不是?所以说这个问题,我想还是由于自己的分别心所造成的。
我们干活,不在于你有力气没力气,就在于你的心是否分别。我们都看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你看愚公要移山,他有多大力量,是不是?他要把一座山移走,而他说:“我这一代不行,还有下一代。”他有那种决心,最后那座大山被移走了。所以说外面的物质只是一个空相,就看你决心大小的问题。
过去有这么个故事:有个法师(鸠摩罗什)很小的时候,进一个寺院里,他发现了一个法器,还是一个什么记不清楚,可能有二百多斤,他一个小孩一下就给举起来了。但他举起来以后,说:“我这么小,没有力气,怎么可以举这么大东西?”马上放下了。动了这个念以后,就再举不起来了。最后他从这个就悟到佛法了,噢,原来这个力气多和少,是分别心在起主导的作用。
我们世间人很难去考虑到分别心所起的作用,就像人这个生理一样。有人说:“我这腿盘不上,盘一会就得拿下来,疼!受不了,谁说也不好使,我怎么锻炼也不好使。”有人给出主意了,说:“警察拿个枪,在后面对着你脑袋说,不许动!”你看坐多少时间也没事。还是他这个心理在起作用,你看他一点事儿也没有了。所以说,完全是心理的作用。我举这么个例子。
所以干活有力气没力气,还在于自己的决心。就是没力气我也要干,你看你的力气就会生出来。别等到没力气的时候,“你看没力气了!”自己就退道了,刚有点表现他就退道了,这就完了。所以说有很多的事情,这个心理会影响生理活动,生理也会影响心理,我们应该知道一切唯心所造。
这个“怕别人说我为常住做事不发心,不尽心尽力?”这个问题就在于自己怎么看,至于我力气大小无所谓,我只要尽心尽力,有一分力我要使一分力。
什么叫尽心尽力?就是说把你所有的力气,都要使出来。但是我们所说尽心尽力只是名词,只是嘴上说尽心尽力。实际上他没有尽心尽力,遇点困难他就退缩了,刚有点疲劳的时候,他就不行了。他就说他尽心尽力了,实际上他没有尽心尽力。
比如说:一个木头,你扛不动可以拖着走,你站着拖不动,你可以爬着拖。你没有力气可以爬着拖,你为什么不做呢?说明你没有尽心尽力。你像愚公那种精神,你要真能爬着也要把它拖走,有这种决心,世上的事情就会产生变化,力气就会生起来,力气也是空相。当一个人不打妄想的时候,他力气就大了。如果打的妄想越多,他的力气就越少。所以说这个力气大小,是根据我们是否分别决定的。
为常住发心不发心,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尽心尽力的问题。我们尽心尽力了,还怕什么别人说发心不发心呢?我们做事情不是为了别人说,我只要做到尽心尽力就行。这个问题,大家慢慢会体会的。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