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翻译名义集
释氏众名篇第十三
古者出家。从师命氏。如帛法祖。竺道生之流也。东晋安法师。受业佛图澄。乃谓师莫过佛。宜通称释氏。后增一阿含流传此土。经叙佛告诸比丘。有四姓出家者。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子(是释子非沙门。乃王种也。是沙门非释子。婆罗门也。是沙门是释子。乃比丘也。非沙门非释子。二贱姓也)。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由法成。其犹四大河皆从阿耨泉出。又弥沙塞云。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称释子沙门。又长阿含云。弥勒弟子皆称慈子。自非大权应迹。岂能立姓与经悬合。故天神称为印手菩萨。然净名云。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台释云。若见佛性。出二死家。方真出家应具四句。一形心俱不出。二形出心不出。三形不出心出。即是观行出家(什曰。若发无上道心。心超三界。形虽有系。乃真出家)。四者形心俱出。故南山云。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着。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则可绍隆三宝。度脱四生。利益甚深功德无量。其众名号。今列翻译。
僧伽。大论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林是名为林。净名疏云。律名四人已上皆名众。律钞曰。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故。二事和。别有六义。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什师云。欲令众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业。二以慈心起口业。三以慈心起意业。四若得食时减钵中饭。供养上座一人。下座一人。五持戒清净。六漏尽智慧。肇曰。非真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者。报恩经云。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坏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大论云。是僧四种。一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二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三哑羊僧。虽不破戒。根钝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如白羊人杀。不能作声。四实僧。若学无学。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唐太宗尝问玄奘三藏。欲树功德。何最饶益。法师对曰。众生寝惑。非慧莫启。慧茅抽植。法为其资。弘法由人。即度僧为最。
沙门。或云桑门。或名沙迦懑(门字上声)曩。皆讹。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罗磨拏。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什师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肇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取涅槃。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忻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后汉书郊祀志云。沙门汉言息心。削发去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或云。具名沙门那。此云乏道。以为良福田故。能断众生馑乏。以修八正道故。能断一切邪道。故迦葉品云。沙门那者。即八正道。沙门果者。从道毕竟。永断一切贪嗔痴等(云云)。世言沙门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邪道。以是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沙门果。或以沙门。翻勤息。垂裕记云。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息界内恶者。藏通沙门。次第息界内外恶者。别教沙门。一心遍息内外诸恶者。圆融沙门。瑜伽论云。有四沙门。一胜道沙门即佛等。二说道沙门。谓说正法者。三活道沙门。谓修诸善品者。四污道沙门。谓诸邪行者。
苾刍。古师云。含五义。一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智论云。出家多修智慧。智慧是解脱因缘。俗人多修福德。福德是乐因缘。僧祇云。供养舍利。造塔寺非我等事。彼国王居士。乐福之人。自当供养。比丘事者。所谓结集三藏。勿令佛法速灭。
和尚。或和阇。羯磨疏云。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传云。和尚梵本正名邬波遮迦。传至于阗。翻为和尚。传到此土。什师翻名力生。舍利弗问经云。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盖师之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又和尚亦翻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常近。受经而诵。善见云。和尚外国语。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明了论本云。优波陀诃翻为依学。依此人学戒定惠故。即和尚也)。义净云。邬波陀耶。此云亲教师。由能教离出世业故。故和尚有二种。一亲教即受业也。二依止即禀学也。毗奈耶云。弟子门人。才见师时。即须起立。若见亲教。即舍依止。
阇黎。或阿只利。寄归传云。梵语阿遮梨耶。唐言轨范。今称阇梨讹略。菩提资粮论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钞云。能纠正弟子行故。四分律明五种阿阇梨。一出家阿阇梨。所依得出家者。二受戒阿阇梨。受戒作羯磨者。三教授阿阇梨。教授威仪者。四受经阿阇梨。所从受经。若说义。乃至四句偈。五依止阿阇梨。乃至依住一宿者。和尚及依止。多已十夏者为之。上四师皆多已五夏者为之。
头陀。新云杜多。此云抖擞。亦云修治。亦云洮汰。垂裕记云。抖擞烦恼故也。善住意天子经云。头陀者。抖擞贪欲嗔恚愚痴。三界内外六入。若不取不舍。不修不着。我说彼人。名为杜多。今讹称头陀。大品云。须菩提说法者。受十二头陀。一作阿兰若。二常乞食。三纳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塳间住。八树下。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大论六十七云。十二头陀不名为戒。能行则戒。庄严不能行不犯戒。然论但依经次第。广释不分部位。诸文引用多误。故此点出。南山律钞。位分为四。衣二。一纳衣。二但三衣。食四。一乞食。二不作余食法。三一坐。四一揣(徒端切揣者杂也。一和杂者。不以种种盛贮。名一揣食)处五。一兰若。二塳间。三树下。四露坐。五随坐。威仪一常坐。此无次第乞食。处加随坐。通源记。引南山云。季世佛法。崇尚官荣。侥幸之夫。妄生朋翼。庶因斯语。自省厥躬。至若调利养如毛绳。视朱门为蓬户。尚思曳尾。犹被兴嘲。况乎以咳唾为恩。眄睐成饰。潜通慧好。强事趋驰。纵假宠于一时。终受嗤于群口。荣不补辱。夫何误哉。
婆檀陀。大论。秦言大德。毗奈耶律云。佛言。从今日后。小下苾刍。于长宿处。应唤大德。
体毗履。此云老宿。他毗利。此云宿德。
悉替那。此云上座。五分律。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道宣敕为西明寺上座。列寺主维那之上。毗尼母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自十夏至十九夏。是中座。自二十夏。至四十夏。是上座。五十夏已上。一切沙门之所尊敬。名耆宿。毗婆沙论云。有三上座。一生年上座。即尊长者。具旧戒名真生故。二世俗上座。即知法富贵大财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属。虽年二十。皆应和合推为上座。三法性上座。即阿罗汉。律云。瓶沙王。称佛弟子。为上人。大品经。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摩摩帝。或云毗呵罗莎弭。(名婢)此云寺主。僧史略云。详其寺主。起乎东汉白马寺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东晋以来。此职方盛。故梁武造光宅寺。召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
维那。南山云。声论翻为次第。谓知僧事之次第。寄归传云。华梵兼举也。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梵语。删去羯磨陀三字也。僧史略云。梵语羯磨陀那。译为事知。亦云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稽其佛世。饮光统众于灵鹫。身子莅事于竹林。音义指归云。僧如网。假有德之人为网绳也。隋智琳。润州刺史李海游。命琳为断事纲维。尔后寺立三纲。上座。维那典座也。
铎曷攞。寄归传云。唐言小师。毗柰耶云。难陀比丘。呼十夏比丘。为小师。如僧睿谓僧导云。君当为万人法主。岂可对扬小师乎。
阿夷恬。此云新学。亦云新发意。
八部篇第十四
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原夫。佛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传世也。慈育万有。出则释天前引。入乃梵王后随。左辅大将由灭恶以成功。右弼(房密)金刚。用生善而为德。三乘贤圣。既肃尔以归投。八部鬼神。故森然而翊卫。今此纂集宜应编录。
提婆。此云天。法华疏云。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论云。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故名为天。苟非最胜之因。岂生最胜之处。言最胜因者。所谓十善。身三。语四。及意三行。由其三业防止过非。有顺理义。即名十善。以兹十善。运出五道故。此十戒名曰天乘。若单修习上品十善。乃生欲界。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若修十善。坐未到定。乃生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由禅定力。故使四天皆悉居空。不依于地。言未到定者。亦云未至。由其未入根本定故。如止观云。若端坐摄身调和气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净。而犹见有身心之相。是则名为欲界定也。从此已去。忽然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等事。犹如虚空。冋冋(户顶)安隐。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如是名为未到定相。是为欲界六天因果。若修根本四禅离欲粗散。则生色界。然此色界。依萨婆多。但十六处。俱舍疏云。除大梵天。谓梵辅天中。有高楼阁。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无别地。除无想天。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非别有地。若依经部立十七天。故颂释云。谓大梵王与梵辅等。处虽不别。身形寿量皆不等故。别立大梵。若上座部谓无想广果。因果别故。立十八天。分为四禅。初禅三天。一梵众乃所统之民也。二梵辅。辅弼梵王之臣佐也。三大梵。得中间禅。为世界主。劫初先生。劫尽后没。威德既胜。褒(毛博)美称大。二禅三天。一少光。于二禅中。光最少故。二无量光。光明转增。无限量故。三光音。口绝言音。光当语故。梵语廅(安合)天。晋云有光寿。亦云少光。梵云廅波摩那。此云无量光。梵语阿波会。此云光音。三禅三天。一少净。意地乐受。离喜贪故。少分清净。二无量净。净胜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净。梵云首诃既那乐受最胜。净周普故。四禅九天。一无云下之三禅。皆依云住。至此四禅。方在空居。二福生。具胜福力。方得往生。三广果。异生果报。此最胜故。梵云惟于颇罗。而此三天。是凡夫住。四无想天。外道所居。计为涅槃。但是一期心想不行。故名无想。五无烦。无于见思烦恼杂故。六无热。意乐调柔离热恼故。七善见。梵语须[帶/足](于计)天。定障渐微。见极明彻。八善现。形色转胜。善能变现。九色究竟。色法最极。是究竟处。无烦等天。那含所居。呼此五天。名五那含。若厌色笼。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无色界。一空处。禅门云。此定最初。离三种色。心缘虚空。既与无色。相应故名处空定。二识处。禅门云。舍空缘识。以识为处。正从所缘处受名。三无所有处。禅门名不用处。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心。舍此二境。因初修时。故言不用处。四非有想非无想。禅门云。有解云。前观识处是有想。不用处。是无想。今双除上二想。亦有解言。约凡夫说言非有想。约佛法中说。言非无想。合而论之。故言非有想非无想。然此四空大小乘教。论其无色其义硕异。且小乘教。如俱舍云。无色无身。依同分命根。转令心相续(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疏释曰。获成就者名之为得。第八识种。令色心不断。名为命根。或种实命假。业为命类。相似故名众同分)。又世品云。无色界。都无处所。以非色法无方所故。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是处生故。又成实论云。色是无。教不至无色。今谓若云都无处所。华严安云。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若大众部。乃云。但无粗色。非无细色。故阿含说。舍利弗入涅槃时。无色界天。空中泪下。如春细雨。故知无色非无细色。此是小乘宗计两殊。若大乘教。如楞严云。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也。孤山释云。非业果色者。显有定果色也。俱舍纂云。无业果色。非异热身。如辅行云。曾闻有一比丘。得无色定。定起摸空。人问何求。答觅我身。旁人语言。身在床上。于此得定。尚不见身。验知四空。无业果色。而言显有定果色者。显扬论名定自在所生色。谓胜定力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变起五尘境故。论云。变身万亿。共立毛端。空量地界。中阴经云。无色诸天。礼拜世尊。楞严亦云。无色稽首。仁王经说。无色界天。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然涅槃云。非想等天。若无色者。云何得有去来进止。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声闻缘觉所知。以声闻经说。所证空遂谓极处悉皆无色。大乘实说。界外尚受法性之色。岂此四天。唯空空然。故斥二乘非所知也。净名疏云。若不了义教。明无色界无色。若了义教。明无色界有色。然大论云。诸天命欲终时。五死相现。一华冠萎。二腋下汗出。三绳来着身。四见更有天坐己生处。五自不乐本座。诸天见是死相。念惜天乐。见当生恶处。心即忧毒。又俱舍论明其五衰。有小大异。小五衰者。一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于沐浴位。水滴着身。四本性嚣(许娇)驰。今滞一境。五眼本凝寂。今数瞬(舒闰)动。此五相现。非定命终。遇胜善缘。犹可转故。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衣染尘埃。二华鬘萎悴。三两液汗出。四臭气入身。五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又大论明天通辨四种。一名天。二生天。三净天。四净生天。一名天者。如今国王名天子。二生天者。从四天王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三净天者。人中生诸圣人。四净生天者。三界天中生诸圣。又涅槃。亦明四天。一者世间天。如诸国王。二者生天。从四天王至非非想。三者净天。谓四果支佛。四者义天。谓十住菩萨。以见一切法是空义故。如是诸天名广义丰。当区别矣。
提多罗咤。(陟驾切)大论云。秦言治国。主乾闼婆及毗舍阇。光明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东黄金埵王。名提头赖吒。此云持国。又翻安民。
毗流离。大论云。秦言增长。主弓槃荼。及薛荔多。光明疏云。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亦翻免离。
毗流波叉。大论云。秦言杂语。主诸龙及富楼多那。光明疏云。西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又翻非好报。又翻恶眼。亦翻广目。
鞞(部迷)沙门。大论云。秦言多闻。主夜叉及罗刹。光明疏云。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门。索隐云。福德之名闻四方故。亦翻普闻。佛令掌擎古佛舍利塔。僧史略云。唐天宝元年。西蕃五国。来寇安西。二月十一日秦请兵解援。发师万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玄宗秉香炉。不空诵仁王护国陀罗尼。方二七遍。帝忽见神人五百员带甲荷戈。在殿前。帝问不空。对曰。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副陛下心。往救安西。其年四月奏。二月十一日已时后。城东北三十里。云雾冥晦。中有神可长丈余。皆被金甲。至酉时。鼓角大呜。地动山摇。经二日蕃寇奔溃。斯须城楼上有光明。天王现形。谨图样随表进呈。因敕诸道州府。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像。此四天王。居须弥腹故。俱舍云。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首及持鬘。常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住余七山。此四名曰四王。八部或标二十八部者。一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则成二十四部。四维各一。合为二十八部。一云一方有五部。谓地水火风空。四方成一十部。并四王所领八部。为二十八部。感通传天人费氏云。一王之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余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东西天下。少有点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槃。亲受付嘱。并令守护不使魔挠。若不守护如是破戒。谁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诫。不敢不行。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最存弘护。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恓惶奔赴应机除剪。故有事至须往四王所。时王见皆起。为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
忉利。应法师云。梵音讹略。正言多罗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俱舍颂云。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现。周万踰缮那。高一半金城。中有殊胜殿。周千踰缮那。
释提桓因。大论云。释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合而言之。云释提婆那民。或云释迦提婆因陀罗。今略云帝释。盖华梵双举也。杂阿含云。有一比丘。问佛何故。名释提桓因。答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名释提桓因。璎珞经云。汝今天帝释。功德众行至。千佛兄弟过。无复贤劫名。中间永旷绝。二十四中劫。后乃有佛出。刹土名普忍。彼佛寿七劫。遗法亦七劫。其法已没尽。旷绝经五劫。汝于彼刹土。当绍如来位。号名无著尊。净名疏云。若此间帝释。是昔迦葉佛灭。有一女人。发心修塔。复有三十二人。发心助修。修塔功德。为忉利天主。其助修者。而作辅臣。君臣合之。名三十三天。
须夜摩。此云善时分。又翻妙善。新云须焰摩。此云时分。时时唱快乐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
兜率陀。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陀。此云知足。西域记云。睹史多旧曰兜率陀兜术陀讹也。于五欲。知止足。故佛地论名喜足。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
须涅密陀。或尼摩罗。大论云。秦言化自乐。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楞严名乐变化天。
婆舍跋提。或波罗尼密。大论云。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亦名化应声天。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天。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
大梵。经音义。梵迦夷。此言净身。初禅梵天。净名疏云。梵是西音。此云离欲。或云净行。法华疏云。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欲。亦称高净。净名疏云。梵王是。娑婆世界主。住初禅中间。即中间禅也。在初禅二禅两楹之中。毗昙云。二禅已上无言语法。故不立王法。璎珞禅禅皆有梵王。今谓但加修无量心。报胜为王。无统御也。初禅有觉观言语。则有主领故。作世主。次第禅门云。佛于仁王经说十八梵。亦应有民主之异。又云。四禅中。有大静王。而佛于三藏中。但说初禅有大梵天王者。以初禅内有觉观心。则有语言法。主领下地众生为便。证真云。劫初成时。梵王先生。独住一劫。未有梵侣。后起念云。愿诸有情来生此处。作是念已梵子即生。外道不测。便执梵王是常。梵子无常。
尸弃。大论云。秦言火。或翻火首。法华疏云。外国唤火。为树提尸弃。此王本修火定。破欲界惑。从德立名。又云。经标梵王复举尸弃。似如两人。依大论。正以尸弃为王。今举位显名。恐目一人耳。肇曰。尸弃梵王名。秦言顶髻。
梵富楼。此云前益天。在梵前行。恒思梵天利益。亦名梵辅。
首陀婆。大论云。秦言净居天。通五净居。
阿迦尼吒。(竹稼切)正名阿迦抳(女几)瑟搋。(敕佳)或云阿迦尼沙。此云质碍究竟。即色究竟天。
摩醯首罗。大论此云大自在。正名摩诃莫醯伊湿伐罗。八臂三眼。骑白牛。普门疏云。楼炭称为阿迦尼吒。华严称为色究竟。或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论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大千界主。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天也。灌顶云。字威灵帝。
摩利支。此云阳炎。在日前行。
散脂修摩。此云密。谓名行理智四皆密故。天台释天大将军。乃云金光明。以散脂为大将。大经云。八臂健提。天中力士。大论又称鸠摩罗伽。此云童子。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幡。复有韦纽。此云编闻。四臂捉贝持轮。持金翅鸟。皆是诸天大将。未知此大将军定是何等。光明疏云。二十八部。巡游世间。赏善罚恶。皆为散脂所管。
跋阇罗波腻。梁云金刚。应法师云。跋阇罗此云。金刚波腻此云手。谓手执金刚杵。以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之次第。故俱留孙。探得第一筹。释迦当第四筹。乃至楼至。当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密迹金刚神(应法师云。梵语散那。译云密主。知佛三密功德故也。梵本都无迹义。以示迹为神。译者义立故云密迹)。护千兄教法。世传楼至化身非也。乃法意王子。据经唯一人。今状于伽蓝之门而为二像。夫应变无方。多亦无咎。出索隐记。
诃利帝南。光明云。诃利帝南。此标禁语。鬼子母等。此显凉言。名虽有二。人秖是一。故律中明鬼子母。后总结云。时王舍人众。皆称为诃离帝母神。寄归传云。西方施主。请僧斋日。初置圣僧供。次行众僧食。后于行未。安一盘。以供诃利帝母。
毗首羯磨。正理论音。云毗湿缚羯磨。此云种种工业。西土工巧者。多祭此天。
别他那。梁言围。亦云吠率怒天。
耆婆天。长水云。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此说未知所出。准法华疏云。耆域。此翻故活。生忉利天。目连弟子病。乘通往问。值诸天出园游戏。耆域乘车不下。但合掌而已。目连驻之。域云诸天受乐忽遽不暇相看。尊者欲何所求。具说来意。答云断食为要。目连放之。车乃得去。据此耆婆天。即是医师耆域也。
苏利耶。或苏梨耶。或修利。此云日神。日者说文云实也。太阳之精。起世经云。日天宫殿。纵广正等。五十一由旬。上下亦尔。
苏摩上上声。此云月神。释名云月者缺也。言满而复缺。淮南子云。月者太阴之精。起世经云。月天宫殿。纵广正等。四十九由旬。问何故月轮初后时缺。答如涅槃云。月性常圆。实无增减。因须弥山故有盈亏。又俱舍云。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世施设足论云。以月宫殿行近日轮。光所侵照。余边发影。自覆月轮。故于尔时。见不圆满。然一日月。普照四洲者。长阿含云。阎浮提日中。弗婆提日没。瞿耶尼日出。郁单越夜半。经文次第四方遍说。此二名出大孔雀咒王经。
那伽。此云龙。别行疏云。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像之尔。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龙有四生。俱舍云。卵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骂意经云。堕龙中。有四因缘。一多布施。二嗔恚。三轻[仁-二+易](以豉)人。四自贡高。华严云龙王降雨。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而非不见。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可思议难陀跋难陀。文句云。难陀此云欢喜。跋此翻善。兄弟常护摩竭提国。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慈恩云。第一名喜。次名贤喜。此二兄弟。善应人心。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初令人喜。后性复贤。令喜又贤故以为名。大论云。有龙王兄弟。一名姞(巨乙)利。二名阿伽和罗。降雨以时。
娑伽罗。从海标名。如下所出。
和修吉。此云多头。
德叉迦。此云现毒。亦云多舌。
阿那婆达多。此云无热。从池得名。池中有五柱堂。
摩那斯。此云大身。或云大意。或云大力。
沤钵罗。亦云优钵。亦云优波陀。此云黛色莲华。又青莲华。龙依此住。从池得名。
伊罗钵。阐义钞云。亦云伊罗跋罗。伊罗树名。此云臭气。跋罗此云极。谓此龙往昔由损此极臭树叶故。致头上生此臭树。因即为名。
迦梨迦。又名加罗加。此云黑龙。
夜叉。此云勇健。亦云暴恶。旧云阅叉。西域记云药叉。旧讹曰夜叉。能飞腾空中。什曰秦言贵人。亦言轻健。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肇曰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池门阁。
和夷罗洹阅叉。即执金刚神。
罗刹。此云速疾鬼。又云可畏。亦云暴恶。或罗叉娑。此云护士。若女则名啰叉斯。
跋陀波罗赊塞迦。下生经云。秦言善教。此护弥勒城夜叉。
乾闼婆。或犍陀罗。净名疏。此云香阴。此亦陵空之神。不啖酒肉唯香资阴。是天主幢倒乐神。在须弥南金刚窟住。什曰天乐神也。处地十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身有异相出。然后上天。新云寻香行。应法师云嗅香。
童笼磨。大论秦言树。是乾闼婆名。
阿修罗。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新婆娑论云。梵本正音。名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西域记云。阿素洛。旧曰阿修罗。阿须伦。阿须罗。皆讹也。什曰。秦言不饮酒。不饮酒因缘。出杂宝藏。法华疏云。阿修罗采四天下华。酝于大海。龙鱼业力。其味不变。嗔妒誓断。故言无酒。大论云。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观诸经义。应有六道。以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恶有上中下故。有三恶道。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二果报。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故此修罗。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华严云。如罗睺阿修罗王。本身长七百由旬。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于大海中。出其半身。与须弥山。而正齐等。楞严经云。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方敛)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阿修罗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则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接。净觉问。此四阿修罗。既为四趣所接应无别报同分之处耶。答虽属四趣。非无别报。今云卜居邻于日月等。即同分之处也。又长阿含云。南洲有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来入其宫中。起世经云。修罗所居。宫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正法念经云。阿修罗略有二种。一者鬼道所接。魔身饿鬼。有神通力。二者畜生所接。住大海底须弥山侧。问法华所列四种修罗与楞严四。为同为异。答资中云同。净觉云。彼四秖可接在此四之中。不可次第分属其类。荆溪师云。法华四种皆与帝释斗战。一往观之。但同今经第三类耳。
婆稚。正名跋稚迦。此云团圆。今误译云被缚。或云五处被缚。或云五恶物。系颈不得脱。为帝释所缚。经音义云。居修罗前锋为帝释所缚。因誓得脱。故以名焉。
佉罗骞驮。文句此云广肩胛。亦云恶阴。涌海水者。
毗摩质多。文句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即舍脂父也。
罗睺。文句此云障持。化身长八万四千由旬。举手掌障日月。世言日月蚀。释名云。日月亏曰蚀。稍小侵亏。如虫食草木之叶也。京房易传云。日月赤黄为薄。或曰不交而食曰薄。韦昭云。气往薄之为薄。亏毁曰食。成论云。譬如天日月其性本明净。烟云尘雾等。五翳则不现等。取修罗故。佛诫云。修罗修罗汝莫吞月。月能破暗能除众热。
迦楼罗。文句此云金翅。翅翮金色。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颈有如意珠。以龙为食。肇曰金翅鸟神。
紧那罗。文句。亦名真陀罗。此云疑神。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新云歌神。是诸天丝竹之神。
摩睺罗伽。亦云摩呼罗伽。此云大腹行。什曰是地龙而腹行也。肇曰大蟒神腹行也。净名疏云。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亦名莫呼洛。诸经云人非人者。天台云。此乃结八部数尔。
四魔篇第十五
大论云。魔有四种。烦恼魔。五众魔。死魔。天子魔。烦恼魔者。所谓百八烦恼等分别。八万四千诸烦恼。五众魔者。是烦恼业和合因缘得是身四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是名色众。百八烦恼等诸受和合。名为受众。小大无量无所有想分别和合。名为想众。因好丑心发。能起贪欲。嗔恚等心相应不相应法。名为行众。六情六尘和合故。生六识。是六识分别和合。无量无边心。是名识众。死魔者。无常因缘故。破相续五众寿命。尽离三法。识断寿故。名为死魔。天子魔者。欲界主深着世间乐。用有所得。故生邪见。憎嫉一切贤圣涅槃道法。是名天子魔。瑜伽论云。由蕴魔遍一切随逐义。天魔障碍义。死魔烦恼魔。能与生死众生。作苦器故。今谓烦恼魔。是生死因也。五阴魔死魔。是生死果也。天魔是生死缘也。又骂意经。有五魔。一天魔。二罪魔。三行魔。四恼魔。五死魔。辅行云。苦空无常无我四。是界外魔。烦恼五阴死天子四。是界内魔。净名疏云。降魔即破爱论。摧外即破见论。但爱见有二。界内即波旬六师之徒。界外即二乘及通菩萨。大品云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成就二法。魔不能坏。何等为二。观一切法空。不舍一切众生。须菩提。菩萨。成就此二法。魔不能坏大经四依品。四依驱逐魔云。夫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章安疏云。系有二种。一者五尸系。二者系五处。五尸系者。如不净观。治于爱魔。五处如理治于见魔。五尸表五种不净观。五系表五观门。
魔罗。大论云。秦言能夺命。死魔实能夺命。余者能作夺命因缘。亦能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又翻为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或言恶者。多爱欲故。垂裕云。能杀害出世善根。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他化天接。辅行云。古译经论。魔字从石。自梁武来。谓魔能恼人字宜从鬼。
波旬。讹也。正言波卑夜。此云恶。释迦出世魔王名也。什曰。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亦名恶中恶。恶有三种。一曰恶。若以恶加己。还以恶报。是名为恶。二曰大恶。若人不侵。己无故加害。是名大恶。三曰恶中恶。若人来供养恭敬。不念报恩。而反害之。是名恶中恶。魔王最甚也。诸佛常欲令众生安隐。而反坏乱。故言甚也。肇曰。秦言或名杀者。或云极恶。断人善因名杀者。违佛乱僧。罪莫之大。故名极恶也。涅槃疏云。依于佛法而得善利。不念报恩反欲加毁。故云极恶。亦名波旬踰。此云恶也。常有恶意。成恶法故。
鸯寠(瞿庾)利魔罗。西域记云。唐言指鬘。旧曰央掘摩罗。讹也。杀人取指。冠首为鬘。鸯崛摩鬘经云。师教杀人限至于百。各贯一指。以鬘其头。又翻一切世间现。
魔登伽。长水云。义翻本性。楞严云性比丘尼是也。又过去为婆罗门女。名为本性。今从昔号。故曰性比丘尼。孤山云。以初见性净明体。乃立嘉名。净觉云。名为本性。出摩登伽经。据摩邓女经。女之母名。摩邓耳。又云摩登。皆梵音奢切。应法师云摩登伽。具云阿徒多摩登只旃陀罗。摩登只。女之总名。阿徒多。女之别名。此女卑贱。常扫市为业。用给衣食。
头师。此云恶嗔。迦葉佛时魔名。
室利鞠多。西域记云。唐言胜密。以火坑毒饮。请佛欲害。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