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

发布时间:2023-01-22 20:48:26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

  释大寂法师著(大寂比丘尼)

  想要修学佛教禅定首先要认识以下所说问题:

  ㈠声闻四果的意义

  1.什么是初果?

  ⑴先谈学佛有四种人

  ⑵《阿含经》及《金刚经》解释初果的意义

  ⑶先明白三界的意义

  ⑷佛为何制定超离欲界的严格戒律?

  ⑸入道的初步发心是什么?

  ⑹初果粗解

  2.什么是二果?

  ⑴初果二果未离欲贪

  ⑵直接从《阿含经》掌握修行解脱的重点

  ⑶外道禅定与佛教禅定成果不同

  3.什么是三果?

  ⑴经上对三果的说明

  ⑵综合一、二、三果证境

  ⑶三果圣者以七种因缘入涅槃

  4.什么是四果?

  ⑴经论上对阿罗汉的解释

  ⑵戒定慧与四果的关系

  ⑶综合四果修证次第

  ⑷心解脱、慧解脱与俱解脱

  ⑸最稳当的修行道路

  ㈡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1.以念佛培养初步静心功夫

  2.修定首先要有善知识指导

  3.修定不是一蹴即得

  4.修定必须以般若智慧做前导

  ⑴有两种人可以领悟般若空义

  ⑵初学者容易误解般若空义

  ⑶初学者应该先分辨因缘果报的原理

  ⑷新发心菩萨的意义

  5.最适合末法众生获得正定的法门

  6.闻思修证与正定的关系

  ⑴佛经过闻思修证而成佛

  ⑵世俗人无法在平实人生中发现真理

  ⑶佛的一举一动都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说法

  ⑷不可以相似的佛法深入正定

  甲、分辨世间法与出世法的关系

  乙、从闻思中彻底透视人生才是踏入念佛、修定的稳当步骤

  (三)禅行者的八正道

  1.禅行者的世间正见及生死正见

  (1)空心坐禅容易走火入魔

  (2)坐禅应以观照世间「苦」谛为法本

  (3)认识世间的无常实性是寻求出苦之道的第一步

  (4)现实人生中本来就没有真实自我的存在

  2.禅行者的出世正见及正思惟

  ⑴修行者如何正思惟此身无我的真理?

  ⑵不发厌离生死之苦的决心,证果与往生都不可能

  3.认清幻梦人生的真相是正思惟的方法之一

  ⑴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人生大梦中的主角

  ⑵不是人生如梦我们本来就在做梦

  ⑶对梦中人说梦话如何能寻找出超脱梦境的答案呢?

  4.十二因缘──出离梦幻人生正思惟途径

  ⑴如何超脱梦幻人生?

  ⑵正思惟十二因缘法的形成过程

  ⑶如何斩断人生大梦的源头?

  5、禅行者的正语、正业、正命

  ⑴截断五蕴受报身的基础

  ⑵学佛之人最难做到的事情

  ⑶修行人为何要学习解脱生死的戒律?

  ⑷修行人为何要托钵乞食?

  八正道是修行者的心法指南

  6.禅行者的正精进、正念、正定与念佛者行持之异同

  ⑴禅行者的正精进

  甲、了生脱死依正精进的努力而实现

  乙、什么叫做禅思?

  丙、如何进入正精进的修持中?

  (甲)精进清净六根

  (乙)精进节制饮食

  (丙)精进日夜禅定

  ⑵禅行者的正念

  ⑶禅行者的正定

  甲、巩固前七个正道进入正定解脱才有可能

  乙、色界四禅定

  (甲)初禅证境

  (乙)二禅证境

  (丙)三禅证境

  (丁)四禅证境

  丙、佛弟子进入四禅后安居五不还天

  丁、色界定后又分两种叉路

  (甲)第一条叉路—四禅后顿超三界

  (乙)第二叉路

  甲一、四禅后进入无色界四空定再了生死

  甲二、钝根圣弟子四禅后必入四空定

  甲三、外道四禅后亦入四空定中

  戊、解悟「正定解脱」的修因未来在净土中速了生死

  ⑷未亲证实相真理见不到佛法的根源处

  ⑸正视生死解脱显现的真谛

  ⑹佛顺声闻法从四禅起入大解脱境界

  ⑺末法众生若想获证初果谈何容易!

  ⑻现在学佛者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根器」

  ⑼修行要循序渐进绝对没有顿超变相的修法

  ⑽禅行者与念佛者行持八正道的分歧点

  (四)修行的根本是什么?三十七种助道品释意

  1.净土世界所听闻的都是善法善行

  2.大小乘佛法都是以三十七种助道品为修行的根本

  3.唯有知而能行才能超凡入圣

  4.凡是佛弟子都应重视三十七道品

  5.什么是五根?

  ⑴五根包涵了三十七道品

  ⑵什能是信根?

  甲、对佛法僧戒坚固信心的源动力来自何处?

  乙、学佛者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坚定对三宝的信心?

  丙、为什么末法众生对三宝的信心不能坚固?

  丁、往生净土必定成就对三宝的坚固位心永不退堕

  ⑶什么是精进根?

  甲、认识四种根本精进修行的方法

  (甲)向道、学法的初步用心方法

  (乙)律仪戒的重要性

  (丙)修行者要随时将死字放在心上

  (丁)四念处观是修禅的前方便

  ⑷什么是念根?

  甲、修行者以不净观净化对色身的贪执心

  乙、修行者要对每一种苦乐感受清楚觉知

  丙、修行者要随时觉知自己心念无常、转变的情形

  丁、唯有以净定心思惟因缘法才能认识因缘法

  戊、净土众生如何依四念处修观?

  ⑸什么是定根?

  甲、四禅与四果不同

  乙、初禅粗解

  (甲)跳出五欲六尘是出家修行的目的

  (乙)唯有淡薄五欲才能进入对内在生命的觉照中

  (丙)依个人根器不同修禅方式及所现禅境也不同

  (丁)初禅发相

  (戊)释初禅「有觉」、「有观」、「喜」、「乐」、「一心」之意

  (己)利根器的佛弟子不着初禅证境顿了生死

  (庚)利根佛弟子证初禅后或以五种方式进修证入涅槃

  (辛)钝根佛弟子证初禅后继续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丙、二禅略解

  (甲)二禅发相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不着二禅证境顿了生死

  (丙)钝根佛弟子证二禅后继续生到其他天上进修

  丁、三禅略解

  (甲)三禅发相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证三禅后了脱生死的情形

  (丙)钝根佛弟子证三禅后继续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戊、四禅略解

  (甲)三禅发相及生理反应现象

  (乙)佛弟子四禅定与外道四禅定证量的不同点

  (丙)利根器的佛弟子四禅证后了脱生死的情形

  (丁)钝根佛弟子证四禅后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己、净土众生修禅的情形

  ⑹什么是慧根?

  甲、佛弟子与外道禅修者最重要的分界点在那里?

  乙、佛弟子无论持戒、修定都不离智慧觉照

  丙、通达七法必证解脱道

  丁、慧根的基础建立在「苦圣谛」的觉醒上

  戊、以慧为导才能完成五根的修证意义

  己、往生净土者宿世皆对慧根有深厚的熏习

  6.什么是五力?

  7.七菩提的意义

  ⑴什么是七菩提?

  ⑵净土众生如何修七菩提?

  8.八正道

  (五)认识《阿含经》所说四无量心定的

  (一)声闻四果的意义

  1、什么是初果?

  (1)先谈学佛有四种人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说:「众生依宿世善根深浅的差异,形成四种不同程度的学佛根器。是那四种呢?

  第一种是:在这世间上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因为受到别人的劝化而来信仰佛教,当他听到佛陀或善知识所说的教法后,信心坚定,深信不疑,但是却一直停留在『恒信他语,不住己智』智慧未开的阶段,完全将自己对佛法知见的认识,寄托在别人的学佛知见上,没有分辨法义内容深度的能力。这一类对佛法信心坚定而智慧不开的佛弟子,佛经称之为信行人(持信人)。

  第二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在他学习了佛陀的言教后,能够进一步的将所听闻的佛法,理出一条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智慧抉择之路。因为已经对佛法有了观察与分辨是有为法或无为法?是真实法或虚妄法的程度。因此不会轻易被他人或外道的言教所蛊惑。这一类对佛法具有高度分别、思索能力的有智慧的修行人,佛经称之为法行人(持法人)。

  第三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因为他的宿根深厚,当他已经从广义的佛法中正确的抉择出一条出离生死的道路时,便逐步放下一切,专心一意地追求生死的解脱,对于佛所说解脱生死的法义,不会再有怀疑,并且在他步上禅修的过程中,已经获得四禅八定的禅定证境。这一类依教修行,亲身求证佛法的禅行者,佛经称之为身证人。

  第四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在他修行的过程中,已经能够使身口意从戒律的实行中,达到端身正意的目的,进一步走向禅观的觉照中,不再执着我是持戒人,余人不持戒(断戒取——断除对戒的执取、能持之心)。进而从禅思无我的观照下真真实实的觉察出色身的毫无实性(断身见)。由于从内在的觉性中亲身体证到身体的幻有不实,因此对于佛所说「五蕴皆空」的真理不会再有疑惑(断疑)。而当这位修行者从明净的心眼中见到出离六尘的空性真谛时,便正见佛所说:有今世、有后世,有施受、有报应,有修行、有解脱……,并对体证「缘起性空」的修行者必出生死,必证圣果的经证,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这类在禅修中彻底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见到无常色身轮回生死根源的圣者,佛经称之为见到人。」(另杂阿含卷三十一对此四种修证次第,有不同的说法。)

  这四种学佛人,说明了一个佛弟子从初入佛门(信心入门)起,必须经过师承、闻法、思法、解悟法义、依法修行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亲身见到「佛法空性」的真理。

  (2)阿含经及金刚经解释初果的意义

  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从领悟「苦、集、灭、道」四谛空性真理的修行者(见到人),最初获得的修行果位是初果须陀洹。对于须陀洹果的释意,杂阿含经卷第十五及金刚经上均有明确的解释。

  金刚经说:「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说:「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即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

  (3)先明白三界的意义

  佛经将人类可以藉种种禅定力量进入各种精神修养的状态,粗分为三种生存层次。第一种是众生财欲、色欲、名利、食欲、睡欲等五种贪欲炽盛的生存空间,称之为欲界。第二种是某类较具灵性的众生,厌弃欲界的贪欲生存环境,进入精神调适的状态;在禅定的修养过程中,已经逐渐淡薄贪欲,但是身心尚生存在有色物质的束缚范围内,称之为色界。第三种是某类众生,在禅修的极度努力下,心识已经超脱色质和形相的约束范畴,完全进入深妙禅定的精神修养状态中,称之为无色界。

  也就是杂阿含经上佛所开示的:「比丘们!当知诸界,其数无量,众生界无数无量,当善界学,善种种界……,有欲界、有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有灭界……。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众生,常与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修善心时,与善界俱;修胜心时,与胜界俱;行鄙心时,与鄙界俱……,当作是学,善种种界。」(例此可知有无量他方众生居住的世界,无量净土『净界』、秽土『欲界』世界。)

  (4)佛为何制定超离欲界的严格戒律?

  多重宇宙间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各各依其业行,安居在与其业行相应的一定界限(世界)范围内。我们只不过是依我们的饮习业力生活在依欲为界的饮界范围内。要想跳出欲界的束缚范围,就必须断除与欲界相应的尘欲烦恼才有可能。声闻初果的修行者,就是首先从超离欲界,断除与欲界相应的五欲六尘境界开始下手修行,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外境开始起修。而超出欲界,只不过是踏上了脱生死目标的第一个修行步骤而已,所以经上说初果的修行者是初入圣者之流。然而我们欲界众生无量无数的堕性、欲习与烦恼,是最难以降伏的,佛为了要令随其出家的声闻弟子于现世中达到不为六尘境界迷惑、左右的目的,达到一世解脱的理想,因此依此界众生最难以调教的身口、业行、举止而首先制定了种种避免堕落欲界业网的戒律。(按佛因十种利益结戒,今仅就声闻弟子超脱生死问题做反省。)

  (5)入道的初步发心是什么?

  当一个修行者能够先持身口不犯恶业,并依四部阿含经所开示正确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慧学」做为修行的基础,如此有了正确的出世佛法正见引导来修行,那么必能在精勤的持戒、修定中,首先深刻的发出厌离娑婆生死的出世解脱之心。唯有在修行的行进间,从内心深处深切的发出厌离三界生死的出世解脱之心后,修行者才能逐步淡薄五欲,远离尘嚣,把心安定下来,精进的朝「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欲境努力进修。因此今生能不能够依四阿含所开示的解脱慧学,在持戒、修定的历程中,巩固出世深刻的厌离心来修行,是关系着初机出家禅修者今世能否到达超离世俗欲境初步的入道基础。也是奠定修行者未来早日达到修行解脱理想最重要的具有关键性的修行一生。

  诚如演培法师在俱舍论讲记中所说:「诸异生类,假定依于四根本地而起暖等善根的话,那他在现生中必然得见于谛。为什么?一、因它的根性猛烈,二因他的厌离心深,所以能够做到这步田地。假使依于未至地及中间地而起媛等善根的话,那他在现生中就不一定得见于地,为什么?一因根有利钝,二因厌有深浅,根利而厌深的,于现生中可以见谛(入道),根钝而厌浅的,于现生中不得见谛……。」

  (6)初果粗解

  证了初果的圣者,已经从亲证内在的空性中,见到了无始以来尘欲众生生死轮回积集的根源(所有「欲界」集法,一切灭已),已经不受欲界恶道业行的引诱,不会再坠入三恶道中轮转受苦(不堕恶趣法);并且内心初步不受与欲界相应的五欲粗境所迷惑(离诸尘垢);而当一个修行者已经淡薄了尘欲烦恼,心灵在戒、定的洗炼下,到达某种宁静状态时,对于超脱欲尘世法的启悟,便会愈加的巩固与坚定(不见彼圣弟子,有「欲尘」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界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虽然初果圣者八识田中犹有欲界的余习业种尚未清除殆尽,但是「已见苦谛根本,所断欲界诸苦如湖水般地甚多无量,所余之苦,如毛端滴水,甚少易断(见杂阿含卷三十一)」,最多往返欲界天及人间七次,便不再下生欲界受生。(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但是他已经从他修证的出世智慧中,如实分辨出什么是佛所说的解脱正法,什么是相似的外道修持法;什么是对于了脱生死相应的戒行,应该依什么心态,来守持辅助修行者进入初步庄严身心的戒律。可以说,初果圣者已经见到了煮饭用的生米,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米粒,什么是生沙,不再蒸沙做饭,认沙为米,如楞严经所说。因为已经有了分辨解脱佛法真伪及节制欲念的初步觉照功夫,所以初果的修行者,在任何环境生存下,都会将身心放在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正道中前进。

\

  当一分利根器的初果圣者,在无我的禅观修持中,将与欲界相应的五欲尘境淡化到极度微薄时,亦即禅定功力到达欲界顶天时(初果圣者根有利钝,非一概而论,此按杂阿含经文所述),身心便从欲尘烦恼的干扰中解放出来,此时法喜禅乐即从清净的定心中涌现出来。于是超脱外尘散乱境界,进一步向内觉观——向内心更微细的习气烦恼挑战。亦即杂阿含所释(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但是这位初果圣者,以他对「苦集灭道」四谛真理无我空性的了解,绝对不会因为自己已经断除了身见、戒取、疑三结而生起能断能证之心的(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2、什么是二果?

  (1)初果二果未离欲贪

  金刚经说:「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杂阿含经说:「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

  初果圣者虽然对于修行的戒律——断戒取,解脱的正法——断疑,及正见色身的空无自性——断身见,已经见到了生米(悟道),肯定生米必能煮成熟饭,必断烦恼,必脱生死。但是在调心的历程中,仍然没有将贪瞋痴三毒烦恼彻底调伏(尚须往返人间、欲界天七次)。到达二果果位时,不仅身见、见取、疑三结断尽,并且已经将与欲界相应的贪瞋痴烦恼的余习心影,荡除得非常非常微薄了(贪瞋痴薄),只要再在欲界天及人间往返受生一次,便可彻底断除五欲贪念,超离欲界。

  因初果、二果的修行者尚须在欲界各受生七次及一次(大体上上说),由此得知,初果二果修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完全离欲清净,心迹未离欲贪,未离六尘影像,只不过内心已经从不贪执六尘外境,开始踏上修行的道路,而且已经在修持间做到对心性上「贪瞋痴淡薄」的功夫。依二果圣者对四谛空性的体悟,绝对不会往往返天上、人间的受生修行期间,生起能修能证能生之心的。

  (2)直接从阿含掌握修行解脱的重点

  「贪瞋痴」是三界无数烦恼的总称,众生无论生存在三界任何「界地」内,都有与其界地相应的贪瞋痴烦恼现前,令众生贪执现地涌现的一切,继续造业、受果。而这许多与三界相应的无量微细潜伏在我们内心的烦恼细惑,没有经过禅修的洗炼,根本无从察觉。事实上,这些重要的根本、枝末烦恼,早在阿含经上便有说明。只不过后世的唯识家,针对末法众生的烦恼、所知障重,将其次第分割开来,予以系统化、复杂化,为后学者剖析出一条深入内省的修行道路。如果一分利根器的禅修者,直接从阿含所载精简扼要的修行程序中,反复玩味,就能掌握并理解根本、无我的解脱法味。

  (3)外道禅定与佛教禅定成果不同

  如果在禅修中,只着重在身体脉搏、气息等的变化和控制中做功夫,而不知配合淡薄心性上「贪瞋痴」做调整,知见一直停留在「贪执身见、哗众取宠」的范围内,纵然进入初禅、二禅……的境地,与佛教初果断「身见、戒取、疑」,及二果「三结尽,贪瞋痴薄」的圣者证境,毫不相应。因其修因基本上与佛弟子修因下手用心处不同,当然在禅定行进间所产生的定慧力用也不同。因此无论修持任何宗派,在不断「三结」,不断「贪瞋痴」,脱离阿含所说的声闻四果修证的般若「无我」中观知见的次第与内容做基础,所产生的任何神通变化现象,均属外道禅定境界。

  3、什么是三果?

  (1)经上对三果的说明

  金刚经说:「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杂阿含经说:「五下分结尽,生般涅乐阿那含,不远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

  什么是五下分结?这是针对欲界整体性的烦恼惑业而言。即身见、戒禁取见(持戒心不平,亦是戒禁取见)、疑、贪、瞋等五种烦恼。初果圣者在这与欲界相应的五种烦恼中,仅断除了三种——身见、戒禁取见、疑,贪瞋痴尚在。二果圣者不仅断了身见、戒取、疑三种烦恼,而且贪瞋痴微薄。到了三果的修行境界,已经将身见、戒禁取见、疑、贪、瞋等与欲界相应的五种烦恼业习,统统尽断,超离欲界天,不会再返回欲界受生。而且以其所体证的五蕴性空真理,不会生起他不来欲界受生之心的。(如经文说,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2)综合一、二、三果证境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初果圣者只是在禅观的体会中,断除了对解脱佛法见解上的疑惑(断见惑),但是对于心态上的贪瞋烦恼犹需精进调伏(进断修惑)。故阿含经上只说初果在禅修中断除了身见、戒取及解脱法义上的疑惑,未说断贪、瞋等心态上的烦恼。也就是说,初果圣者对于与欲界相应的五盖:欲贪、瞋恚、惛眠、掉悔、疑等根本烦恼均未调伏,「未离外尘动相」。到了二果圣者,对于心性上与欲界相应的五盖烦恼,已经断除得非常微薄了,「已离六尘粗动相」,不会再在欲界天及人间一往一来的受生期间,生起来去动相。三果圣者则将与欲界相应的贪瞋等粗动烦恼完全断除,不还欲界受生,「心迹完全远离欲尘动静二相」,于人间寿命终了,上升色界天上进修。

  (3)三果圣者以七种因缘入涅槃

  因各各修行者多劫累积的定慧或者定多慧少,或者慧多定少,有种种偏向不同。所以当三果圣者超出欲界天,在进入四果的修行历程中,形成七种证入涅槃的情形:

  一、中般:有的三果圣者,在超离欲界往生色界之际,就在中有极短暂的期间,生起强有力的定慧力道,断尽色界、无色界上界的烦恼惑业,顿证阿罗汉,而于中有位上契入无余涅槃。

  二、生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不久之后,即生起坚毅的定慧力用,断尽残余烦恼惑业,于现身中,得证阿罗汉果;并于此生命终之后,证入无余涅槃。

  三、有行般:有的三果圣者,在上升色界天后,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用功勤修,才能于现身中证入有余涅槃。

  四、无行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上,因其宿根猛厉,不必刻意加功用行,诸无漏道自然现前,于现身中自在如如的证入有余涅槃。

  五、上流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后,不在其所生色界天上之处般涅槃,而因他乐定或乐慧的根器差别,转生与其根器相应比较上一层的天处进修,就在他再转生的天处进修中证入涅槃。

  六、无色般:有的三果圣者,超出欲界天后,不投生色界天上,而直接超生无色界天,在无色界天处继续修行而证入涅槃。

  七、现般:有的三果圣者,在超出欲界天后,既不上升色界天,也不超生无色界天上,而直接于脱离欲界天的剎那间,未经中有位,当下断尽三界的所有烦恼惑业,现身证入涅槃。

  4、什么是四果?

  (1)经论上对阿罗汉的解释

  婆沙论说:「阿罗者,谓一切烦恼,汉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烦恼贼,令无余故,名阿罗汉。复次,罗汉名生,阿是无,以无生故,名阿罗汉。彼于诸趣、诸生、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复次,汉名一切恶不善法,言阿罗者,定远离义,远离诸恶不善法故。」

  金刚经上说:「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杂阿含经说:「若一切漏尽,欲有漏心解脱(超欲界),色有漏心解脱(超色界),无明有漏心解脱(超无色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

  (2)戒定慧与四果的关系

  杂阿含卷二十九说:「初果及二果圣者,以持戒为满足,律仪具足,少定少慧;三果圣者戒定具足,智慧转增;四果圣者,学戒满足,学定满足,学慧满足。唯有在定慧二者平等证觉下,才能完全斩断上界烦恼——五上分结,超脱三界。」五上分结即:1、对色界禅乐的爱着,2、对无色界空定的难舍,3、不受二界众生掉动心念的影响而退失禅定,4、超离二界众生自恃凌他憍慢之心,5、永断色界无色界二界地内痴暗无明之心。

  (3)综合四果修证次第

  初果圣者断「身见、戒取、疑」三结,二果圣者不仅三结断,而且「贪瞋痴薄」,三果圣者则将「身见、戒取、疑及贪瞋等」欲界的五下分结烦恼全数斩断,心迹彻底超出欲尘动静二相束缚范围;而当三果圣者在进修中,将色界、无色界二界界地内的所有痴暗无明之心(即五上分结),悉数拔除时,顿时身心便得到大自在、大解脱,能以大自在的解脱慧力,转换四大,将色身出水出火……,印证「色空不二」「心色无碍」的道理。

  (4)心解脱、慧解脱与俱解脱

  在阿含经中,提及阿罗汉有心解脱、慧解脱及俱解脱三种名词。事实上,心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及俱解脱阿罗汉三者本是一体的。

  什么是心解脱?即修行者于日常动静之间,内心依定慧之力斩断贪、瞋、痴,从烦恼障中解放出来,获得心自在的境界。

  什么是慧解脱?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说:「……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着,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

  所谓七识住,即人界、欲界天(合为一类识住众生),色界中之梵天、晃昱天、遍净天三类识住众生,以及无色界中的无量空处天、无量识处天、无所有处天三类识住众生。此七类众生,皆因住着于「识」,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中受生,轮回无期。

  什么是二处知如真?二处者,其一指无想天,其二指非有想非无想处天。

  意思是说,慧解脱者,以慧观之力,证悟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各界众生识生、识集、识住、识异的情形。所以能一心求出三界,心不染看于识,在获证解脱智慧后,自知自觉:「我从此生起不再受后有身。」故称为慧解脱。或说其在尚未超脱三界时,便先自知自觉「我从今生起不受后有身」,而称此为慧解脱者(见杂阿含卷,十四)若依此说,可知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三者,只是「依阿罗汉证果的时机不同而有区分」(见阿含经止观)。

  又什么是俱解脱?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说,俱解脱者,经过色界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定等八种层次的禅定修持,而超脱此八种禅修境界(八解脱),在现身中自觉自证:我此刻已贪瞋痴永尽(心解脱),已依慧观之力斩断三界烦恼障(慧解脱),成就阿罗汉果,获得六种神通。

  经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慧解脱者经过「色界、无色界」禅定的修持,而超脱四禅八定,证果解脱。但是由阿含经所说了脱生死的方法,可以得知,一个修行者,成就阿罗汉果的先决条件,一定要定慧等持,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都不能慧证解脱。依阿含经说,绝对没有不修禅定而直接从闻思慧证果或世智辩聪证果的阿罗汉,当知修慧是建立在禅观之中。

  「慧解脱者必得心解脱」,一个心地污秽,不从禅观下手修定的求道者,是不可能获得清净明利的出世智慧,自觉自证「我从此生起不受后有身」。相对的,若不依慧观之力,单凭禅定修持,贪瞋痴不可能断尽,贪瞋痴不断,不可能获证心解脱,成就阿罗汉果。

  如杂阿含经说:「圣弟子修习于止(定),终成于观(慧),修习观(慧)已,亦成于止(定)。一个欲求解脱的修行者,一定要上观俱修,定慧等持,才能获证诸解脱境界。」

  又如前述杂阿含经说:「一个阿罗汉,一定要无漏『心解脱』)贪瞋痴断尽),才能以解脱智慧(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

  所以说,慧解脱者必得心解脱,心解脱必由慧解脱而建立,净土中的阿罗汉,即是具备心解脱、慧解脱的证道者,由心、慧「俱解脱」,而自知自证「我从此生起不受后有分段生死之身,进一步以「变化身」而度众生。

  (5)最稳当的修行道路

  当一个修行者果真知阿含经所说:经过出家、学戒、持戒、听法、持法、思法、守护六根、净意、知足、正见解脱佛法、正念心念起伏、独住远离、断除欲贪、禅思空义、正观空行、入禅定、身作证、见到、得四禅不动心、圣慧明达,启开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六通具足,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的四果修证次第,必然自觉自悟三界烦恼的连根拔除,不会再对今生由无常因缘假合所形成众生分段寿命的延续幻有中产生:对「自我」生存实在性的执取,对「我与人」对立真实性的固执,对「众生」存在缘起性的贪执,对「寿命」延续生灭性的留恋,对「自我」能证、能断烦恼实证性的执着,彻底断除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相的执取之心,而达到了声闻弟子随佛出家,修学解脱之道的目的,「戒定慧」三学具足成就,永远不会再于三界轮回中遭受生死烦恼之身。

  一个阿罗汉圣者,早已断除了界内众生的我执傲慢之心,与世无诤,与三界无诤,其内心在无诤、离欲的平静心湖中,永远过着祥和、安宁,随缘度化众生的平实生涯。

  (二)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1、以念佛培养初步静心功夫

  佛教徒要怎样才能获得正定呢?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第一步要把我们平常散乱的心先沉静下来,唯有把妄想心平息下来,冷静的观察世间的事情,久而久之,你才会逐渐地领悟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道理。再加上平常佛理的熏陶,认真的依个人的因缘,修持各种法门,渐入正定,自然不在话下。而以净土的修行者来说,凭着念佛、拜佛忏悔自己以往罪业的努力,日积月累之后,便会察觉出,原本散乱的心,真的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潭混淆的浊水一样慢慢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那个时候,你就能够清清楚楚的体悟出眼前凡常事物的真相,才能够心灵手巧的灵活处理事情,不再被目前快乐的假相迷惑住了。这也就是我们凡夫俗子最初步的静心功夫。当然离修行者正定的功夫,还相差得非常非常的远。但是我们有了这初步静心的功夫,对于世事的变动,就能够逆来顺受,处之泰然,不致像一般庸庸碌碌的人们,碰着事情,那么的没有主张,不知所措了。这也是我们有宗教信仰的人,与平常庸庸碌碌没有宗教信仰者明显的差别了。

  2、修定首先要有善知识指导

  大家都知道,我们佛教徒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而要想了脱无常的生死,进入修持正定的过程,就非要有善知识引导修行不可。没有善知识引导修行,自己盲修瞎炼,容易走火入魔,寻找不到了生脱死的根源。如果我们佛弟子连最粗浅最基层的静心功夫都没有,碰到事情,心乱如麻,与社会上一般人没有两样,那还谈得上进一步的去修持正定吗?况且佛弟子如果不能够深入正定之中,就不能够了脱生死,念佛者如果不能深入「正定念佛」之中,就不能与弥陀此愿接引众生到净土获得「正定解脱」的教导修行大愿相应。再说这种由深入正定而解脱的功力,如果没有善知识循循善诱的长期指导,不经过多生累劫恒心的修行,是不容易证得的。在今天的台湾,又有几个能够像广钦老和尚一样的有那么深厚的光明大定呢?

  3、修定不是一蹴即得

  而要如何下手修行,才能逐渐深入正定呢?当然释迦牟尼佛曾经告诉过我们很多位修持正定解脱生死的方法,光是在中国的大乘佛教,由祖师们所创立的佛门宗派,就有八宗之多。而且依各个宗派修行得法,获得解脱生死的圣者,从古至今,不在少数。

  但是,在末法时代的今天,凭心而论,我们凡夫众生的根机,实在太愚钝太没有智慧了,许多释迦牟尼佛对大菩萨所开示的甚深圆顿的修定法门,不是我们今天善根浅薄的众生,能够不暇思索,不用分别,一蹴而得的。并且要修持那些极高深最无上的顿悟心法,必须宿世累积了无量深厚的善根,今生善根因缘成熟,具备了大根器大智慧(大般若),才能够当下与佛心相契。像六祖惠能大师,他就是领会了金刚经的一句话,「应无所在而生其心」,在一念之间便开悟了。而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众生,能有惠能大师的智慧与根器呢?我们凡夫众生这种小根小器的角色,实在不如惠能大师的般若智慧于万一。

  4、修定必须以般若智慧做前导

  (1)有两种人可以领悟般若空义

  而般若智慧的领悟与获得,不是末法时代一般的钝根佛教徒能够体解的。

  释迦牟尼佛为了让后世的佛弟子,知道什么样的根器,适合在修定时直接修般若的「无相大定」法门,便曾经在般若经中告诉他的大弟子说:你们知道什么样根器的众生,能够受学无上大定的甚深般若法义吗?有二种人,可以领受般若空义;是那两种人呢?一种是入法位、得法忍,能行般若波罗蜜的阿鞞跋致菩萨,也就是已经证得了不退转位,得到无生法忍的大菩萨。另一种是长久以来,行特六波罗蜜,常常跟随着善知识学习大乘空义,得到「内福德」和「外因缘」的力助;内福德就是上一句所讲的本身已经久行六波罗蜜,具有深厚的福德,外因缘即是多生累劫以来,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向导。这种修行者,虽然不是阿鞞跋致菩萨,但是因为他久远劫来,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积集了深厚的福德与智慧,能够信解、行持般若波罗蜜。释迦牟尼佛说,对于这两种大道心的众生,可以为他们宣说般若深义。

  (2)初学者容易误解般若主义

  释迦牟尼佛又认为有一类初学众生,在尚末了解如何降伏散乱心,认识八正道的修行步骤前,不可以为其宣说般若深义,是那一类呢?对于新发心求佛道的新学菩萨是不可以为他解说般若波罗密的「空」义的。为什么不可以对新学菩萨宣说般若深义呢?因为新发心求佛道的菩萨,他们宿世的福德善根非常非常的微薄,佛陀说,对这种福德善根微薄的新学菩萨讲说毕竟空法,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知见,什么样错误的知见呢?就是当新学菩萨一听到万法皆空的真理,便会很自然的生起执着空义的心理而不自知,甚至产生错误的想法说,如果宇宙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那么我又为什么要去勤作善事,勤修福德呢?如果生起了这样一切皆空的念头,是非常危险的。

  佛说,如果一个初学菩萨,听到般若空义,而没有甚深的智慧去胜解微妙法义,做这样错误的见解,不再积极的像以往一样的勤作福德,而接受一切皆空的思想,就会暂时忘失自己前世所修的善业,而走向外道恶取空的无想空定道路上,自己却不能够分辨。

  (3)初学者应该先分辨因缘果报的原理

  所以佛说,对于一个新发意的菩萨,新发心的学佛者,应该先教导他们取相分别,就是先彻底的明白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因缘果报与原理,等他们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法相,都能够深入了解体悟之后,并且得到方便力用之后,才能够慢慢的带引他们走向无相般若的大定觉海中。

  (4)新发心菩萨的意义

  而且在佛经上记载,从我们凡夫众生发心信佛学佛开始,要经过许多大劫的勤修六度万行,才有资格称为新发意菩萨。

  大家想想,在今天的世界里,有几个众生有如佛经上所说新发意菩萨多生累劫修行的资格呢?我们通常对一个非常发心行善、护持三宝,而有智慧的佛弟子,就会赞美他是菩萨发心,菩萨转世,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鼓励爱语之词,对于佛经上所说的新发意菩萨修行的条件实在是不能相比。

  虽然今天我们众生的根机是如此的薄弱,但是佛陀还是很慈悲的将三藏十二部经典,由诸大弟子集结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纵然我们罪业深重的众生,因为福德智慧不足,不能够领会甚深的法义,但是今生也算有善根,能够听到高僧大德苦口婆心的弘扬最究竟的般若法义,为我们自己来世的修行道上种下菩提种子,而不致辜负释迦牟尼佛谆谆的教诲了。

  5、最适合末法众生获得正定的法门

  佛陀就是因为知道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愚钝,所以对我们五浊恶世罪业深重的众生,特别开了一个最方便最契合我们末法根机的法门。由这种方便圆顿的特殊法门,可以让我们慢慢的由最正确的观法,一心持名,得到正定,最后得证不生不灭的涅槃,永远解脱生死的束缚。这个法门,是人人都知道的法门,也是时下最流行的法门,但是由于一般人把他看得太简单了,忽略了他深度的一面,所以往往发了很多时间去修去做,却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一句阿弥陀佛,谁不会念呢?但是要真的定下心来,老老实实的念一句阿弥陀佛,却是不简单。而这老老实实定心念佛的功夫,是从那里来的呢?对于宿世就种了念佛种子的众生,只要一听到佛号,稍微受到善知识的开导,便可以激发他们宿世的根器,万缘放下,认真念佛。而像我们一般前世不知修行,根器浅薄的众生,就必须用另一种方式来激发我们的善根,以达到老实念佛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从闻思修下手的方法。用这种闻思修下手的功夫来激励自己专心念佛是再好也不过的,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在成佛的过程中所领悟出的最正确、最究竟的下手修行捷径。

  6、闻思修证与正定的关系

  (1)佛经过闻思修证而成佛

  什么是闻思修下手修行的功夫呢?为什么说要得到正定,必须从闻思修下手去做呢?这又与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极乐世界里的每一个天人都在正定之中的愿,所以从闻思修入定,进而正定念佛的问题,必须和读者深入简略的探讨一下。

  譬如释迦牟尼佛,他过去曾经出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成长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他长大成人,出宫游行城外的时候,忽然看见、听到人民生老病死的四个过程——这就是闻;他的感触良多,于是他使去深思,去探讨,为什么我们人生要经过这生老病死短暂苦恼的过程——这就是思;他为了要解开人生生死的渊源,不惜割亲舍爱,半夜逾城出家,经过六年日以继夜的勤苦修行——这就是修,终于得证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整个过程,就是明白的告诉我们说,如果要踏上生死解脱的正途道路,一定要经过闻思修证的四个过程。

  (2)世俗人无法在平实人生中发现真理

  一般人看到了这些生老病死的现象,不会去深思,也不会去探讨,可以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且习以为常,认为这是人生必须经过的历程,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就是因为庸夫俗子,不会用他们的理智冷静的去思索、去追寻这个无常人生的根源,所以无始以来,一直无法突破这个现实假相的人生;永远做妻子儿女、家庭事业、名利权势的奴隶。

  因此碰到事情,会不会用我们心眼去观察、去理解,进而找寻事物的症结点、究竟面,在平实的人生中,发现真埋,发现出苦的生机,我想这就是圣人与凡夫基本的差别点了。

  (3)佛的一举一动都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说法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出家前,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但是佛陀并不会贪恋现有的享受,因为他知道人生一切美好的富乐,短短的数十年后,都会随着无情的岁月,化为乌有。佛陀从观察出任何人都超脱不出世间生老病死的深渊开始,到厌弃这个幻乐无常的王宫生活,逾城出家,乃至出家后,说法、度众,末入涅槃的这段期间,佛的一思惟一投足,一举一动,在在处处,都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说法。问题是众生无法领会出佛出家修行、弘法过程中,以身示法的真义。

  初机者以为「闻思修」是佛经上某一种法门的特殊修法,而忽略了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释迦牟尼佛他就是要我们在现实的人生中,去观察、去体悟冠生的百态,从世间充满悲欢离合的事实中,去思惟、去体悟出人生的真谛。

  凡夫众生唯有从发生于自己身上的悲欢离合痛楚的经历中去面对现实、接受事实,在经过一番对人生、世事磨炼后,才能够彻彻底底的在铭心刻骨的教训中,用我们的智慧,冷静的反复领悟出人生苦空无常的真谛,才不会再被现实的人情世故,七情六欲迷惑住了。

  (4)不可以相似的佛法深入正定

  甲、分辨世间法与出世法的关系

  「中论」上有一段名言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这一段话,简单的意思是说: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都是用两种方式为众生说法,是那二种呢?就是以事实和真理二种方式为根本的依据,也就是依二种谛理为众生说法。所谓的事实,就是依世间上实在的事情为众生说法;所谓的真理,就是依经过任何时代,无论任何人如何的攻讦辩论,都颠扑不灭的绝对究竟的道理为众生说法。

  如果一个人想要信仰佛教,学佛修行,深入佛法大海,首先我必须了解这个世间的实态与究竟真理两者之间相互的关系。如果我们想要踏入佛法大门,弘扬佛法,而不能够如实的分别这世俗谛和第一义谛二谛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谈真理就忽略了事实,谈现实又忽视了真理,那么依我们所吸收所谬解的相似佛法,想要深入正定,想要更深入的体认诸佛说法的本怀,觉悟佛法真实的义理,那是不可能的。

  不依世间法不能体悟出世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陀所证觉的究竟真理,是依世俗的人事物,实际生活过程的探讨显示出来的。如果没有佛陀跟我们凡夫一样的出生在这世间,如果没有文字媒体的传播佛法,没有佛陀从实际的生活中,亲眼看见听到人从诞生时,母子生产哀叫的痛苦,人类衰老的无常丑态,人类生病时,呻吟的磨折,以及从人类在贫富贵贱短短的几十年里结束了苦短宝贵的生命中去发现不实虚幻的人生,解开人生生死痛苦的根源,那么我们根本不知道,也无从踏上深入正定,解脱生死的道路。

  因此,假使不依世俗谛的开显,我们就不能够体悟到第一义谛的真理了。当然如果不能够领会第一义的真理,我们便不能够证得涅槃了。

  乙、从闻思中彻底透视人生才是踏入念佛、修定的稳当步骤

  从「中论」上这段话所讲的,我们可以知道,佛法是不离世间法的,没有世间法就无所依据。所以唯有从世间的实态当中,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去观察、去了悟人类生老病死一切苦空因缘实相的根源,唯有在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而有了另一番的评估体认之后,才能够彻底的透视人生,看破人生,才能够彻底的降伏、断除我们的妄想心,才是我们真正修行的开始。那个时候,无论在我们周遭发生的任何事情,我们放眼所见的事事物物,都会觉得像行云流水般的平淡。用这种超然物外、厌离娑婆世界的心情去念佛,去想念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想念阿弥陀佛,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有希望。因此当我们对人生对真理,经过闻思正确根本的体认,进而身心自在,于任何处境下,都能够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这才是正定念佛的开始,入道修定的初门。

  (三)禅行者的八正道

  1、禅行者的世间正见及生死正见

  (1)空心坐禅容易走火入魔

  前些日子(民国七十五年),我曾去参访过一位隐世修行的高僧,从那位高僧亲口述说他修行的一小段过程中,让我在修行道上得到一些小小的启示。

  他说,我们佛弟子无论修什么法门,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见。以他最初在山洞打坐修行的时候,便曾经有「非人」想要附身的经历。他说当他每天坐禅,坐久了以后,渐渐地可以将整个人都放空,结果有一次,在无形中忽然感觉有鬼神想来附身,突然之间,全身似乎要颤抖起来,于是他赶紧起座,他知道再这样空下去,昏沉无智的坐下去,以他的修行心态来看,总有一天会让鬼神乘隙而入。从这次经验中,也让他深深明白到乩童,就是这样在整个人浑然无知时,鬼神乘隙附身,成为孤魂野鬼的傀儡,虽然他的解脱心切,但是他明白了脱生死不是几个月、几年便能够成功的。

  (2)坐禅应以观照世间「苦」谛为根本

  为了长远之计,使自己不致知见偏差,用功过度,走火入魔,于是他霍然记忆起释迦牟尼佛曾经在出宫之前,探讨过世间苦的根源,觉悟世间苦的实相。佛陀为了寻找出苦的方法,不惜割爱舍亲,出家做个苦行僧,最后终于摆脱世间苦的束缚,彻彻底底的得到自由解脱。于是他也循着佛陀的路子,开始找寻出苦的方法;最初从自己四周能够看见、听到的种种烦恼——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一切苦恼的成因,静下心来,彻底去观察,深入去探求人生苦恼的真相。

  当他细心察觉出我们四周很多烦恼的事情,都是由于自我束缚,自己的情执、我见、贪欲不断,而造成人生种种困扰时,越让他领悟出「庸人自扰」的道理。当时,他那种想要脱离世间种种苦恼的心,脱离生死烦恼的心,真的就像经典上所说的宛如置身在三界火宅中那么的急切。

  于是他正确地依照释迦牟尼佛亲身的体验,从世间苦的根本觉悟开始,一直追察下去,最后终于对世间真相彻底的得到觉醒,看清楚了世间无常的实相,再慢慢的把心安静下来,柔软下来,渐渐地便自然的深入正定之中。那个时候,他才体悟出,此时才是真正修道的开始,内心自然不惧魔扰,也不会再对世间有所希求与执着。

  我想在末法时期,一个追求生死解脱的正信修行者,能够有这样的正见,从佛陀告诉我们苦相的真谛下手觉悟起,毅然弃舍了这个充满我执、贪欲邪见的五浊恶世,将心安住于真理修行之上,是相当不容易的。在末法的今天,想要亲近几位真正有修行的善知识,实在十分的难得。

  讲到正见的问题,它的范围,相当相当的广,它包含了佛教各宗各派的理论与真谛,涵盖了整套的佛法,要从世间法至出世法由浅入深的讲,恐怕一两年也讲不完。像前面提到的这位修行者,是属于禅行者个人由苦谛进入正见修行的一小段特殊最初的经过。

  (3)认识世间的无常实性是寻求出苦之道的第一步

  佛在过去修行时,即是认识了世间无常的实性,而发心寻求出苦之道。佛首先了悟了宇宙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人事物质,皆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缘和合而成,既然由各种因缘关系互相牵缠羁绊而存在,当然任何事物都没有它单独自立的个体存在。换句话说,凡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一切身心事物,必然是相依待的幻有存在,没有它的真实自体。到了因缘离散时,一切万物,均会无常变灭,没有一样东西有它决定不变的自我。我们之所以会与亲朋好友生离死别时,内心产生过度的悲伤哭泣,就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意识错觉今世的恩爱亲情都是真实存在的,是我曾经经历的,是我曾拥有的,是我曾经经过辛苦代价争取来的。因为强烈的对周遭人事环境的坚持与认同,强烈的对亲情恩爱的渴求与占有,而使我们一再被感情的幻觉作用所误导,引发内心种种对世间情欲的幻想与憧憬。然而当我们在夜静更深,稍稍有属于自己反省独思的时间,我们是否也曾扪心自问,静心思考过:世间的一切恩爱、亲情,能够随着我们对它的贪恋与需要,而纵情所欲历久不变吗?能够随着一时荣华富贵的到来,而留住即将转眼成空的恩爱至情吗?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与亲朋好友聚会时,我们或许会感受到一时的欢笑与欣慰,然而当一次又一次的曲终人散时,你难道不会有人生聚散无常的启示吗?一个人如果没有过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经历,是不容易体悟出人生聚散无常的真理的。

  在平常的日子里,亲朋好友之间,常常会因为彼此间个性、习气不合而引起争端,产生口角,影响双方的情谊;甚至为了一时的利害冲突而发生钩心斗角,出卖朋友,兄弟阋墙,反目成仇的情形。如果我们经常静下心来观察周遭的人事环境,你便曾发现它时常因为各种大大小小因缘的牵扯、纠缠而不断的迁异、变化,而且随着我们对人生的历炼,心态的成熟,愈能够在我们的人世阅历中灵敏的发觉各种内在外在的层层因缘不停地在推动、变化。随着时代、潮流、社会、科学、医学、生理、心理、情感、思想……等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不停的进化演变,有那一样东西能够因为我们一厢情愿的单纯渴望,而常久附属于我呢?山河大地,随着地质、形势、温度、空气、阳光、湿度、气候的影响,经常不断的震荡、决裂、崩塌、演化。河川湖海,也不断地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溃堤、奔流、流失、干涸……。林薮原野,亦不断地随着季节的更替,而飘落、发芽、成长、老朽、腐蚀、烂坏、消失,有那一样东西不在不断的生长、茁壮、衰老、腐散、死亡、消逝……无常、变异中!?

  (4)现实人生中本来就没有真实自我的存在

  凡是由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面对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分别,事事物物的感官灵觉作用,究竟是无常变化,还是永恒不变呢?是有真实的自体,还是幻象不实呢?是在我们有生命时暂时的识别作用,还是会随着我们生命力的结束而随之幻灭消失呢?如果是短暂的随着我们无常的生命幻有存在,那么当我们今世生命瓦解消散时,这个没有知觉的腐朽身躯还会有真我存在吗?人存身存,人死身亡,我们的感官意识,当然随我们的生命正常存在而存在,身灭无我,自然为每一个人所理解与接受。但是宇宙的觉者,以他修证的智慧告诫我们说:不仅仅在这个有形的身躯离散消逝时才察觉出身殒无我,当我们现在活生生的生存在这个世间上时,本来也就没有真实的自我存在,一切的一切,只是幻象的假我存在,只是各种因缘境界聚合的幻有存在,一旦因缘无常变异时,又将离散幻灭了。我们的身心意识如果是真实永恒的存在,那么便应该永远随心所欲的存在这个世间,不会随着因缘的聚合而存在,又随着因缘的离散而消失了。而要在现身中就能觉悟这种此生无有真实自我,超越凡常情执的真谛,佛早在『阿含经』及大乘经典中明白的指示我们踏上真理之路的根本法门。

  2、禅行者与念佛者的一分出世正见及正思惟

  (1)修行者如何正思惟此身无我的真理?

  佛对立志求道具有利根器的出家弟子说,当你们有了对世间正确的见解(八正道中的正见),觉悟这个世间是苦,是无常,是无我的生灭假相时,便要进一步在今生幻有身心中,确实去观察、去思惟、去验证这个短暂存在世间的身心,的确如佛所说,在现实生命中就是幻相的存在,假我的存在,缘起性空的存在。而要如何在现实生命中亲身去观察、去思惟、去印证这层幻有身躯的假我真理呢?佛指示出家弟子说,我对你们说过的法,你们一定要仔细的听着牢记起来,要时时回想我所说过的每一句话,而且要经常一个人在林野寂静之处,一心禅思(正思惟):这个有色的身心为什么是苦?为什么是梦?为什么是假?为什么是空?这个没有知觉的色身就是真我吗?我就是这个没有灵觉的身体吗?离开了这个物质的色身别有心识的实体存在吗?离开了心识当体别有物质的色身独存吗?我是存在这个色身中吗?还是这个色身存在我的灵觉中呢?这个没有知觉的色身属于我所拥有吗?如果这个色身属于我所拥有,然而我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时时刻刻主宰支配这个色身呢?换句话说,假若肯定我就是属于这个色身所有,那么我的心识便应当随着这个身躯结束时消灭而消灭,但是人死不是断灭,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很多修行者在他们禅修之后,印证了六道轮回的真理,将人死后的真相告诉后人说,众生的八识离开了今生幻有身躯时,仍将随着众生的善恶业因而另寻生缘,往别处投生受报去了。如此说来,我可以说就是属于这个物质的色身吗?或者说,我不是属于色身所有吗?如果不是属于今生这个身体所有,为什么平常没有我的意识发号司令,身体就不能动弹呢?事实上的证明,我和现在的身体是不可分离的,是因缘幻相的和合而存在,离开了物质的身体,没有别体自我存在,离开了我心识的当体也没有另外身相的独自存在,那么什么才是我的相貌呢?这个灵觉的我又住在何处呢?……,当你们经常在禅坐中,反复静心思惟出这层无我、无我所有甚深难解难了的因缘寂灭法,你们才能确确实实在日常生活中轻松自在的做到舍情爱,离欲望,断烦恼,修梵行,求解脱,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见色心不动念,闻声不随声转,嗅香不贪其味,饮食不求多量,触境对境无心,乃至对于世间的善恶事物,都能了然于心,不随物转,言语减少,内心寂静,身心倚息,得入正定,出入息灭,内身行舍,想受寂灭……,最后体证原来五蕴就是性空,性空就是五蕴,自己终于觉悟已经证得了寂静的涅槃,今生的五蕴果报身已经完尽了,清净梵行也已经建立了,自己知道不再遭受未来的有漏果报身了。这种自知自证的寂灭涅槃,不是从他处获得的,亦不必由别人为我们印证。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为出家弟子们演说了很多正思惟人道的方法,于前所述,只是正思惟中极小部份而已。修学净土,同样必须具备对净土法门的正思惟的方法。关于往生净土的正思惟方法,另有单篇说明。念佛者如果能体会佛所说这层此身「无我」「无我所有」的因缘寂灭法,必然不会对今生幻相的人生,执着不舍,更能确实做到舍情爱,勤念佛,求往生的目的。

  (2)不发厌离生死之苦的决心,证果与往生都不可能

  我们通常讲,往生极乐世界有两个要素:一是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一是欣慕净土世界菩提之乐!「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说来简单,谈何容易!现在末法众生的根器,已经与佛在世时修行者的善根差得很远很远了。于那个时候,只要佛陀为弟子们略作开示,便有无数弟子远离尘垢,得证清净法眼,诚如『阿含经』中所说,弟子们倾听世尊说法,便当下亲见了法性,得证了法性,觉悟了法性,对真理永远不会再有疑惑,这种对法性自见自证自觉的获得,绝对不是由外在见闻他人说法或由文字理论的领会,而获得的信解,也不是由他人度化自己如何修持,而印证自己已经得到了生死解脱,完全是自己对正法的亲见与觉悟,属于自己内在宝藏的开发,内心真正获得清净自在,没有任何畏惧,完全与外境无干。甚至利根器的异教徒,闻佛略说法要,也能远尘离垢,得证须陀渲果。在亲见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后,才尽其寿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成为佛教的在家居士。今天我们就是日以继夜的聆听无数善知识说法,也不能开悟呀!不要说不能开悟,就是连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的决心也很难激发起来,持续下去。在闻法的当时,或许内心早已产生了种种主观的疑问,嗯!这种说法与逻辑不合,嗯!这种说法与现实有所出入,或者听后似懂非懂,自以为是,连佛经上所说的指标望月,都不知手指何在,怎能敢让我们厌离娑婆世界出苦之心呢?何况是亲身对佛法的印证,见性开悟呢!?说食不饱,没有用啊!修行是点滴的功夫,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纵然一时之间巧言令色蒙骗了别人,未来必定自食欺骗众生贪取利养的诈欺后果,死堕地狱,受苦无期。我们为什么要贪图一时的名利享受,而做无谓慧命的牺牲,换取地狱的果报呢?这种慧命的无谓付出,换来的地狱代价未免太大了。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佛者,不能痛下决心,老实修行,出离生死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其实也有很多人知道那是我们无始以来积集的爱欲情执太深重了,多生累劫熏染的无量业习,早在我们八识田中根深蒂固了。如果一个佛弟子,不能痛下厌离娑婆世界无常生死之心,贪着世间的种种情欲恩爱,执迷不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则不可能,还谈什么于现身中见性开悟呢?而这里所说的见性开悟,自然是指声闻四果中初果的须陀洹果,那是要做到像『金刚经』所讲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才能得证的。一个求道者,如果不初步悟入清净法眼,便不能够了脱生死,而这亲证法眼净的前奏曲,便是我们一再反复提醒的,首先必须深发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才能慢慢趣入的。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也是我们念佛者求生西方净土世界的前提。唯有日积月累,经常不断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这个如幻如化的不实世界,观照这颗无常变异的妄心,对这个身心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厌离感,才能切实从我们的内心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心,才会进一步深刻的把我们信心与希望指向西方净土世界,才能将我们散乱已久的心逐渐平息下来,一颗虔诚欣慕的心安住在极乐世界,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摄受之中,这是我们净土行者应有的正见。而要如何方能确确实实的于二六时中从我们内心深切的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心呢?于,佛曾提到了十二因缘法。此十二因缘法,即是释迦牟尼佛更深细的为踏上真理解脱之路的行者提出根本佛教中修行的究竟真谛。佛说,一个想要出离生死苦海的修行者,首先一定要透过正思惟,对形成身心世间的根本原因透彻了解;倘若对聚集身心世界的生死之因,认识不够透彻,知见不正,便在那里盲修瞎炼,蒸沙作饭,虽然其志可嘉,但是由于踏出生死苦海的第一步初发心就走偏了,结果于生死毫不相干,如此修行是不会有成就的。『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热沙怎么会成为可食的米饭呢?

  3、认清幻梦人生的真相是正思惟的方法之一

  (1)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人生大梦中的主角

  因此佛还在这个世间指导弟子修行时,就以他过去修行的经验,告诉弟子们说,我曾经用宿命通回忆自己过去修行尚未成就佛道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寂静无人的地方,专心精进的禅思(正思惟),内心生起这样的念头:每一个人好不容易得到宝贵的人身,都要在人世短短的几十寒暑间,经过出生、衰老、病患、死亡种种迁流变化痛苦的折磨。唉!人生的幸福快乐,实在太苦短太无常了。然而人类对于形成生老病死的原因,却惝恍懵懂不知起因何在?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无量苦痛逼迫的世间受生呢?是什么因素形成之后才有投生的开始呢?又是什么缘分助长之后才有生命的持续呢?我思考了这些问题,便端身正意,不眠不休的精进修行,一面寂静禅坐,一面专心思惟,如是无有间断的禅定禅思,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啊!这个世间原来是我虚妄的心识显现的六尘幻梦,原来众生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在做着无明的生死幻梦啊!「当我一出生开始,我就在做梦,当我有知觉的开始,我就在做梦呀!」佛陀觉悟了众生原是属于自己人生大梦中的主角,当我认同了今世的现实人生是真真实实的呈现在自己眼前时,相对的,我便开始对于我周遭的人事环境产生同样实在的认同感,就因为在自我的知觉里,强烈的对发生在我周围的各种人事景物产生极端现实的观感与认同,所以找才会往这个现实境域里,热衷主观的去追求我认为一切理想美好的事物,我认为这是我辛苦牺牲换取来的代价,我认为这样东西本来就应该属于我所拥有,因为在我的脑海里,从生至长,一直强烈的认同周遭的一切人事环境,便是真实属于我所拥有,我当然爱我的生命,爱我的钱财,爱我的事业,爱我的妻子,爱我的儿女,爱我的朋友……,但是有朝一日,顿时遭遇天灾地变,家破人亡,失去了我心爱的妻子儿女、至亲好友,在我内心深处,必定会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与打击,痛哭哀号,肝肠欲裂!于伤心之余,回想过去一切与父母妻儿美好珍贵的经历,想到父母在世时,百般的爱护、照顾我,如果没有父母菇苦含辛的扶养我长大,便没有今天成长茁壮的我,父母对子女的心,毫无条件的牺牲奉献,没有任何的利害冲突。看看这个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多是利害冲突,尔虞我诈,不见真情真义。相形之下,父母对子女呵护关照的爱心,实在太真、太好了。就因为父母对子女呵护关照的爱心太真太好了,顿时失去找最敬重、最信赖的父母,当然会黯然消魂,悲恸万分,凝视着浩渺的苍穹,早已泪如雨下,无语问星空,你们到那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活着,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这个现实的人世间孤军奋斗,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想着想着擗踊哀号,却是越想越空虚、越寂寞、越难以释怀……!

  当一个人感情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心思,关在感情的象牙塔里,永远理不出一个客观理智的头绪来。有的人甚至因为与死去的妻儿丈夫感情甚笃,对死者付出太多的情感,而今沧海桑田,人伦骤变,在感情遭遇严重的打击心绪不能平衡下,遽然精神崩溃,行动失常,于精神极度混乱中,仍不断喊着死者的名字,情何以堪!情何以堪!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令人见之,于心何忍呀!不禁让人慨叹道人间何世啊!

  (2)不是人生如梦我们本来就在做梦

  人生最大的哀痛,莫过于生离死别,佛就是觉悟了人世生离死别的悲剧一幕幕的在这个世间不断的循回重演,永远没有歇息的时候。于是佛在禅修中,终于解开了人类之所以对死去的亲朋好友产生那么大悲恸情绪的原因。当然对一个宇宙的觉者来说,在他经过长期禅思潜修后,固然可以解开众生生老病死循环重演的生死之迷,但是对一个道道地地的凡夫众生来说,这种人世悲欢离合的看破与觉醒,却比登天还难!因为众生没有这种智慧善根洞悉当我们呱呱坠地一出生开始,就是属于我们自己梦中的主角呀!不是人生如梦,我们本来就在做梦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