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大家熟知的一部经典,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其中文中多次提到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分别指的是什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金刚经》有20个地方都反复地提到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嘱咐听法者要破除这四相。“相”,也有翻译成“想”的,就是观念、概念的意思,所以经文中有些地方又说是“四见”,四种见地、观念,意思是主观上的执着。佛陀为什么要在经文中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说这“四相”呢?因为人对这四种主观上的执着很深很深,即使是常随佛学的弟子们也很难破除,遑论一般凡夫了。这“四相”或曰“四见”是众生起烦恼、造有漏业、堕于生死轮回的一个根本。如果拿“苦集灭道”四谛来说的话,这“四相”或曰“四见”就是最根本的集谛。所以要获得解脱,要证得涅槃,就要进入道谛,就要修道,而所修的道归根结底,就是要破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种见。所以这个经要反复地讲这四种见。
那么,这四相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我相,慧能大师的解释是:“迷人恃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这个就是根深蒂固的我执,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意识。从几岁以后,在社会生活当中,慢慢建立的,我叫什么名字、长相如何、才能如何、我的工作、我的家庭,等等,这个叫做我相。只要认为“我……”,只要有“我”,就没有见到诸法实相。
关于人相,就是以分别心看待别人,认为他是好人、很有本事的人,或者是小人、不可交往的人,等等,这样看待别人的时候,叫做“人相”。如果真是菩萨,念念都会看到众生本来涅槃,看到众生的佛性,看到法界一相。
众生相,就是超越了我相、人相,不再分别了,但是把所有的生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佛菩萨,一类是众生。众生还没有悟,而菩萨跟佛是开悟了的。如果这样看的话,是把迷跟悟看作是两样,就是没有照见众生跟诸佛平等的佛性,没有证到诸法空性。
寿者相,指的是有一个命根,这个命根要比我相、人相、众生相都要微细得多,没有你我他的分别了,但是有一个存在、活着的相续的感觉,永恒的长寿,永生,道教内丹里讲的长生不死。如果这样的话,也没有证得诸法空相,没有证得真正的涅槃。因为真正的涅槃,诸法空相里边,命根也是空,涅槃也是空,就是《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 真正的涅槃,无非就是心跟智慧,跟诸法空的本性永恒的相应,永恒的—致。这样一致的时候,只存在一个诸法空相,念念缘起性空,不存在一个证得诸法空相的“我”这个命根,故应念念无住,如此则破认为相续有的寿者相。
另外,按照《圆觉经》里面的解释,四相指的是菩萨在修行比较深的境界里边的时候,产生的从浅到深的四种我执与法执。首先“我相”是觉得还是有一个“我”入了深定,这叫“我相”。“人相”,这个定再深入一步,连自我意识都不存在了,存在一个能够证得什么的心,存在一个人的共相。人的共相就是要有比较发达的意识,要吃饭,要睡觉等等。“众生相”连能证的相也超越了,但是还存在一个我是众生。众生的意思就是跟佛还有一定的距离,我现在是几地菩萨,跟佛还有一定的距离。“寿者相”,自以为证得涅槃了,只剩下一个涅槃心,就是永恒的安乐,不动不变,这叫做寿者相,是一种很深的定。
总之,只要有这四相,就没有实际证得诸法实相。即使证得诸法实相的菩萨,在见道以后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与实相相应的,也有不相应的时候。他处理事情、接触外境,有时候就不相应了,这时就不叫菩萨了。
整个《金刚经》快要结束时的第三十一分,佛陀还说:“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为什么这四相是假名呢?因为我、人、众生、寿者四种见仅仅是众生主观上的一种执著,是没有它的实体的。它跟微尘还不一样,微尘可能还有它的实体(二元分别之客观物),但是我、人、众生、寿者四种见完全没有实体,完全是主观上的一种执著。仅仅是根据众生的执著,利用众生的言说,把它假名为我、人、众生、寿者四种见。如果说我、人、众生、寿者四种见,是实有的,那么这四种见就不可能被破除,人也就不可能成佛,也不可能得到解脱。正因为它没有实体,它只是主观上的一种迷惑,所以这四种见可以被破除,人也可以解脱成佛。
通过上面的介绍,师兄对金刚经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分别指的是什么,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解了这些,对师兄的修行是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帮助师兄更快的领悟金刚经中的智慧。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