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师兄都是知道戒体的,戒体指经由作礼乞戒等仪式所引发的内心持戒功能。其实对于戒体,很多的经典文献上都是有记载的,我们若是想要了解戒体的话,我们最好是去看一看这些经典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附录:【戒体】《 佛学大词典 》戒之体性。旧译无作,新译无表。指行者受戒后,于身所生防非止恶之功能。亦即对于戒法之信念与奉持戒法之意志。戒体虽由作礼乞戒等作用而生起,但发得之后,即不假造作,恒常相续,故称无作;其外相不显著,故称无表。据智顗之菩萨戒义疏卷上载,陈隋以前即有戒体有无之诤论,智顗认其为有,视之为假色。(参阅‘戒体三种’2920、‘无作戒’5087)
《 佛学大词典 》
【戒体三种】《 佛学大词典 》防非止恶之功能(即戒体,又译无作、无表),其性通于大小乘,古来有三种异说,即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一)色法:说一切有部认为戒体乃依四大而生之无见无对之实色,摄于色蕴之中,称无表业或无表色。如俱舍论卷十三所载(大二九·七○上):‘毗婆沙师说有实物,名无表色,是我所宗。’
(二)心法:经部、 唯识宗之主张。谓受戒时有发动思之心所,由此心所之种子相续而生防非止恶之功能,故戒体虽依受戒时之表色而生,附以色名,然实为心法。如成唯识论卷一所载(大三一·四下):‘表既实无,无表宁实,然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理亦无违。谓此或依发胜身语善恶思种增长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语恶行思立,故是假有。’盖大乘唯识宗主张无表虽非色,但由其所防与所发,假名为色。又就别解脱戒而言,谓无表以思心所种子上之功能为体;若就道共戒与定共戒而言,则以现行之思为体。
(三)非色非心法:成实论之主张。谓戒体无形质,故非色;无缘虑,故非心。如成实论卷七无作品所载(大三二·二九○中):‘若人在不善、无记心,若无心,亦名持戒。(中略)无作法非心,今为是色,为是心不相应行。(中略)色是恼坏相,是无作中恼坏相不可得故,非色性。’道宣亦主此说,系于四分律之当分,依准成实宗之所立,立非色非心之戒体。但道宣于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三复举出南山圆宗之戒体说,即视四分律分通于大乘,而以藏识(真妄和合之现识)中熏习之善种子为戒体,此‘种子戒体说’实为道宣之正义。
此外,天台宗智顗大师于菩萨戒义疏卷上谓戒体为假色,但据其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二、摩诃止观卷四上所载,则以心性为戒体。天台一家虽有色心戒体二说,但仍以色法戒体为定准。密教亦主张戒体为心法,以本有之净菩提心为佛性三摩耶戒之戒体。[俱舍论卷一、俱舍论光记卷十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一、卷中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一、大乘义章卷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一、授菩萨戒仪、释氏要览卷上、梵网经玄义]
【无作戒】《 佛学大词典 》无作,又作无教、无表。戒体有作戒、无作戒两种。作戒,谓受戒时如法动作之身、口、意三业,即可见闻之业体;无作戒,谓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于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之动作(即作戒),而一旦生起,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而恒常相续,故称为无作。作戒于身口意动作止息之时亦随之而灭,无作戒则一生之中恒常相续,具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故称为无作戒体。此戒体对外境外缘而言,可防非止恶,如十戒、二百五十戒等。故特就能防之体,立此无作戒之名;就所防之外境外缘,则判别为二百五十等相。为发此无作戒,故行作戒。(参阅‘戒体三种’2920、‘无表色’5097)
【无表色】《 佛学大词典 》梵语avijn~apti-ru^pa。又作无表业、无作色、假色。或单称无表、无作、无教。为‘表色’、‘表业’之对称。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即于身中恒转相续,具有防非止恶或与之相反的障妨善德之功能,而又为不可见,且无障碍性之色法。此为小乘说一切有部之宗义,即认为无表色系以身业与口业为缘,生于吾人身内的一种无形色法;以其具有防非或妨善之功能,故以之为受戒之体;然因不显于外,故称无表;又以其乃身内之地、水、火、风等四大所生,故谓之色;然虽属色法,却不如其他色法之具有可见性、物质性、障碍性等。入阿毗达磨论卷上(大二八·九八一上):‘无表色者,谓能自表诸心心所转变差别,故名为表;与彼同类而不能表,故名无表。’
又说一切有部以无表色皆由四大种所造,故为实色,含摄于十一种色之中。俱舍宗之看法类似,认为无表色系由四大种所造,以色业为性,故名为色;然非由‘极微’所成,无见无对,故与五根五境等之色法相异。成实家则以之为非色非心,摄于不相应行蕴。经量部及大乘唯识家不认其为实有,于强胜之思的心所所发善恶表业而薰成之种子上假立。又菩萨璎珞本业经等以心法为戒体,故不别立无表色。其他古来异说甚多。
据俱舍论卷十三、卷十四载,无表色之类别有三:与善心等起之无表色,称为律仪,能遮灭恶戒之相续;与不善心等起之无表色,称为不律仪,能遮灭善戒之相续;又非此二者,称为非律仪非不律仪。
(一)律仪又可分为三种:(1)别解脱律仪,为欲界之戒,即由作礼乞戒之身表业、语表业所得之无表业,共有比丘、比丘尼、正学、勤策、勤策女、近事、近事女、近住等八种律仪。各以尽形寿或一日一夜为要期,随僧伽等受得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因受戒之初刹那,表色、无表色各别弃舍诸恶,故称别解脱,又称根本业道;第二念以后,唯有无表色相似相续,故特称为别解脱律仪或后起。俱舍论卷十四(大二九·七三上):‘谓受戒时,初表、无表,别别弃舍种种恶,故依初别舍义,立别解脱名,即于尔时所作究竟,依业畅义,立业道名;(中略)从第二念乃至未舍,不名别解脱,名别解律仪;不名业道,名为后起。’(2) 静虑律仪,为色界之戒,乃由静虑地之心所得之无表色。(3)无漏律仪,即所谓之无漏戒,亦即已得‘无漏’之圣者所成就之无表色。上记三种律仪中,静虑律仪与无漏律仪皆与心共生灭,故为随心转之戒。
(二)不律仪,又称恶律仪,即生于不律仪之家,依其家法,行杀生等恶法时所生起之无表色;或生于余家,为求活命,发杀生业等之誓心所生起之无表色。此种恶律仪具有妨善止善之作用。
(三)非律仪非不律仪,又称处中,即非如律仪受‘五、八、十、具’等戒,亦非如不律仪以活命为要期而生恶戒,但由用或重行等而得之无表色,其体不生善或不善者。[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俱舍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二、成实论卷八‘九业品’、品类足论卷一、大乘义章卷七]
上面就是关于经典文献中记载的戒体了。其实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我们若是遇到哪里不懂的地方,我们就可以去看一看一些资料,这些对我们的修行是很有帮助的。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