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是位于巩义市青龙山中的一座古老寺院,虽历代方志有记,因其地处荒僻,山路坎坷,加之民国以来损毁严重,几乎被世人遗忘。1998年,巩义市文物部门来此进行文物普查,清理出50余通古碑碣。古碑记载慈云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七年,是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进中原后创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素有“释源”和佛教“祖庭”之誉。那么,摄摩腾、竺法兰究竟何许人?他们创建的慈云寺又为啥称为“释源”和佛教“祖庭”呢?
众所周知,佛教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期产生于古印度。东汉之前,中国虽有零星的佛教信息流传,多为道听途说,不足为凭。《后汉书·西域传》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汉明帝派遣使团邀请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到中土传法,以白马驮着佛像和梵文经卷回到洛阳,汉明帝正式接见了两位高僧,这个过程,即后来佛教界常说的“汉明感梦,白马西来”的故事。
东汉的都城洛阳,当时在今天的偃师境内,与巩义毗邻。史称汉魏洛阳城。而鸿胪寺则是官署,是负责朝祭礼仪和接待外宾的政务机构。后人常常把今天洛阳的白马寺当做当初汉明帝“敕建”的寺院,应该说这是对历史的误读。若说是后来在原鸿胪寺旧址上建造的带有纪念性质的寺院,则是完全可信的。这个白马寺究竟在哪里呢?这个白马寺,就是巩义青龙山中的慈云寺。
历史的真实应该是这样的:当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了一些经卷后,向汉明帝提出了弘传佛法、创立寺院的请求,明帝答应他们。于是,二位高僧就来到距洛不足百里的青龙山中。见“穹窿高耸、玉润云翔、林木掩映、尘氛迥隔”,正是创建丛林弘扬佛法的理想之地。得到了汉明帝“敕建”后,便于公元64年的某一天,带领一批工匠和最初的佛教追随者来到这里,开始了寺院的建设。立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的“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记”的碑文中,是这样记载寺院初创时的情景。
“慈云寺,肇自汉明永平七年,僧摄摩腾、竺法兰云游此山,睹其胜慨,发心创建,躬荷畚锸,亲执斧斤,诛茅斩茨,辟云构烟而成寺。”该寺取名为“大白马寺”,即取“白马西来”之意,并在这里“开演大法,广度迷津”。使这里成为中国汉传佛教的源头和最早的传播之地。在立于大明万历十七年(1589)的“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的碑刻中,不仅以画图形式标出“二老谈经”、“大天门除妖蛛”的具体位置,还标出了一座金光闪闪的“祖林塔”。按“祖林”的“祖”,应是事业开创者的称谓。而“林”则是圣哲归葬之地。摄摩腾和竺法兰是把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天竺高僧,世称圣僧,慈云寺又是二僧开创的“释源祖庭”。这“祖林”之谓,正是两位圣僧的归葬之地。这些珍贵的碑文资料,为我们勾画出了摄摩腾和竺法兰后半生在慈云寺的活动与归宿。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