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佛教的原则

发布时间:2022-08-23 13:53:28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佛教的原则

  Namo Tasa Bhagavatoarhato Samma Sambuddhasa

  ( 皈依礼敬至尊的导师,已离尘垢。自证圆满正觉的大阿罗汉 )

  佛使比丘于那空斯坦玛拉府佛教协会第二次演讲:,

  我所说的「佛教原则」,主要是专指能够增进佛法的修行原则。当我们对于是否应该继续推动、护持一种修行方法感到困扰时。这些原则,可运用在独自修行,以及解决疑问上。而这些原则,我将它分为两大类:第一、实践类——针对专心修行的人,第二、理论类——针对深入研究法的人。

  ◎实践的原则

  ◎噶拉玛经 Kalamasuttra的原则【注】解除人生的邪见。我们相信每件事情之前必须有要的认知:

  佛言:噶拉玛人,听啊!诸位!

  1 、不可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具。

  2 、不可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具。

  3 、不可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具。

  4 、不可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具。

  5 、不可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具。

  6 、不可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喜。

  7 、不可因为符合常识、外在的推测,就信以为具。

  8 、不可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具。

  9 、不可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具。

  10、不可因为他是导师,就信以为具。

  噶拉玛人听啊!当你们知道所做的某些行为属于恶法,是有罪的

  ,为智者所指责,且结果非但无意义,反而会使你们升起热烦,你们就应放弃、远离这些行为。噶拉玛人听啊!当你们知道所做的某些行为属于善法,本身并无罪过,是智者所称赞的,且结果具意义时,你们就须尽全力,让这些行为圆满的进行下去!所以这个原则的目的,

  是希望佛教徒不会成为一个随便相信别人的人。

  【注】泰巴利藏第二十本第二百四十三页。

  ◎大爱道经Kotami的原则【注一】——在佛教的法和戒律中,大爱道经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其主要为判断自己或他人的身、口、意,是否符合戒律、佛法,及符合世尊的教诲;我们无论是修行或研究皆需以此做为准则。在家众或出家众,如果能够依照这个原则去实行,在修行上就绝对不会有所偏差、走错方向、错解或是误导别人。根据

  这个原则,我们就可知道何者应该摒弃、何者应该持续。

  大爱道比丘尼听啊!请认清这些法(身行、语言、意想)如果是:

  1 、会使你升起欲望、沉迷过瘾。

  2 、会使你升起苦恼

  3 、会使你的身心聚积烦恼

  4 、会使你起贡台同我慢心

  5 、会使你的心不满足

  6 、会使你喜欢和众人闲混

  7 、会使你懒惰懈怠

  8 、会使你成为不好养的人【注】

  你要透彻的明了,此不是法、此不是戒,此不是教主的教诲。大爱道比丘尼听啊!你来认清这些法(身行、语言、意想)如果是:

  1 、会使你厌离欲望

  2 、会使你平息苦恼

  3 、会使你的心不再聚积烦恼

  4 、会使你成为谦让的人

  5 、会使你自知足量

  6 、会使你喜欢幽僻之地

  7 、会使你精进不懈

  8 、会使你成为好养的人

  你要透彻的明暸,这是法、这是戒,这是我所教的教诲。

  这段内容对于书读不多的人而言并不难懂,不仅很容易记忆,利益也非常多。我们修行得对不对?正确不正确?清净不清净?真修行或假修行?可以依大爱道经的原则来判定!大爱道比丘尼(佛陀的姨母)对佛陀有很大的恩惠,就像佛陀的母亲一般,而佛陀说这些道理,也是为了报答她的恩惠。

  【注一】泰巴利藏第二十三本二百八十八页。

  【注二】好养——对出家者而言即是不计较、挑剔别人供养之物;对于在家居士而言则是指过简单朴素的生活。

  ◎自立的原则【注一】——这个原则就是因果自作自受。例如能依赖他人生存的人,是因为他有良好的善行,或是宿世的果报,别人才让他有所倚靠,让他有较多的享受,也会对他很客气。有自立经验的人,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个原则,那就是修行是为了自己来世的依靠处!同样地,死后除了自己所造的业力别人不能替代以外,其它的都带不走!经中要我们随喜地赞叹功德,受施者也随喜接受,那么,一切的功德将会圆满!这算是一种业,叫做意业 Mano Kamma。相同的

  ,回向功德也是这个道理。关于这个原则,我引用佛陀所说的话来说明:「自己要劝告自己、检讨自己,以觉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己就会快乐!」

  「自己做自己的皈依处,自己做自己的座右铭,我们要好好的维护这种心态,就像商人善畜良马,待价而沽一样!自己就是自己的皈依处,别人那里能让你依靠呢?唯有训练自己的心志,才能获得难得的皈依处。自己造的恶业,自己就会自食恶果而忧愁苦恼,不是自己造作的恶业,就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清净;清净不清净,都是自己的事,别人并无法使你清净!」

  「当我们知道,自己是自己最亲密的人时,就要好好的看重、保护自己,如果能有三更(夜晚计时单位,泰一更为四小时,)之一以上的时间,来培养自己清净无染的心,就已经很好了。

  此外,不要轻视微细的恶业,认为不会有果报,例如一个盛满水的大水筒,它是由一滴一滴的水累积而成。同样地,愚昧的人造了小恶业,也会累积成大恶业啊!」

  无论是为国牺牲,或是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利益的人,都可以算是为自己造就了依靠处,也就是自利利他。但是佛教真正的意思应是:利益他人,并没有损坏自己的利益,菩萨的施舍也是成就了自己【注二】。

  【注一】泰巴利藏第二十五本第三十六页。

  【注二】菩萨,巴利文是「菩提萨唾」。「菩提」之意是觉者,而「萨唾」则是众生,合译为朝向觉者之境的众生;菩萨烦恼并未完全断除,尚属不究竟。

  ◎胜己的宗教——佛言:「胜过自己是最吉利的事,天神、魔王、梵天或任何人,都不能打败他们自己【注】。」只要能胜过自己,想赢其它一切的事物就很容易了。所谓胜过自己,就是能战胜自己的妄心,也就是当眼根触及色尘、耳根触及声尘、鼻根触及香尘、舌根触及味尘、身根触及触尘,以及意根接触法尘的时候,都能够一如平常,不起妄念、不生欲望或是气愤之情。胜了自己的心,就等于是胜过自己,凡是胜过自己的人,他绝不会被任何事物所引诱而牵动爱恨喜怒,也不会沉迷其中,任其摆布,甚至违反了伦理道德也不知道。

  即使上帝也不能让我们产生任何畏惧,因为我们已经胜过自己,拔除爱与惧的种子了!凡是赢过自己的,就是一个能排除欲望烦恼的人;而能胜过一切无明烦恼,成为一个无明烦恼的终结者,就是证得涅槃的人。尚未胜过自己的人,也就不能自如地操控自己,自己尚无法操控,当然就无法证入涅槃了。一个人如果想赢过自己,就必须持续不断地精进奋斗、勇往直前,反之如果被恶念打败,它就会拖着我们掉进生死的苦海,不断地轮回!

  所以,当我们感觉苦的时候,就应该确确实实的明了,到底是什么战胜了我们?然后迅速地给予反击、将它打败,转恶为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就是善恶双方战场,各位要在这里打胜仗,如果一时之间没有办法全胜的话,那么,就尽可能地予以一一击破,取得胜利。泰国本地适合「胜己的宗教」(佛教)流传,但是各位为什么会被击败呢?其实最简单的修行——就是注意自己的舌头,我们是否曾经为了这一片舌头,而惹得自己怒火中烧?或是它曾强迫你非得甘冒一切的危险,来喂养它呢?这就是自身作战胜败最常见的例子。

  另外,还有一个原则就是,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都一定要胜过自己,也就是胜过自己的心或欲望烦恼。有的人心态会想击败自己的仇敌,暗地里怨恨在心,希望复仇如愿,像这种都是永远的失败三里所谓的胜,是指胜过自己,永远不再失败。当我们胜过自己的时候,也就等于是胜过一切了!

\

  【注】泰巴利藏第二十五本第二十九页。

  ◎理论的原则◎

  ◎异于别教的观点——佛教并不教人相信,一切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世间一切的事物,苦或是乐,并不是由上帝所创造,而是因自己的行为产生的结果。目前有很多的宗教,教人相信一切都是上帝所创,然而,这并不表示它就是对的,更不能找理由说:「有很多人这样认为,所以它是对的!」其实二般的宗教出发点都相同,不同的只是有的宗教拜一尊偶像,有的拜好几尊偶像罢了。 种情形在《教训森林中的老

  虎》(泰皇第六世所著)一书中,记载一段奇妙的故事(皇帝教训老虎)曾描述到这种情形。

  一般宗教的教理,大都是世间法的范围,也就是寻求世间的快乐,或是天国的快乐,并不能够脱离娑婆世界;而佛教的教理比一般宗教更高一层——是超越世间的宗教!因为天国还是会变动、不稳定,不如从世间解脱,灭尽一切的苦来得究竟。佛教的教理有两种,即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这两者是随各人的根器做选择。我必须说明一点,我并不是故意批评其它宗教,只是要明显地区别各个宗教不同的观点而已。其实,全部的宗教都是同样的目标,不同的只是成就的速度快慢罢了,至于其它不同的观点,只是不重要的小细节,最要重的原则是教人向善。

  ◎业力的原则——有心的行为叫做业,每种业必定有结果,而结果只有当事人才会承受,这是业力的原则。众生因为自己所造的业,而不断地流转在生死苦海中;当旧业流转的同时,也在造作新业,所以就变成了旧业推转、再造新业的情形。这样的循环,就好像一圈铁链一样,我们称之为轮回,或业之线。它有善有恶的轮换,直到心能够训练成清净的境界,也没有心的造作所生的业时,业的线自然就会切断,轮回的轮子也会停转了。这时,就称为解脱或涅槃。不是有心的造作所生的业,就不会有轮回的结果;没有心做的业,只有没有心所做的结果,不会有轮回的业果。

  ◎无我的原则——这个观点是佛教才有的教理,说明一切都不是我没有我或我所,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随着因缘的和合,不断地生死、演变、消灭,直到流转的因素完尽为止。我们一般人,大都执着于自然变化的东西,认为有一个实体,于是,只执着于因缘和合的结果,然后将因缘和合的自然之物,据为一己所有,因而产生了细苦和粗苦【注】。我们不只执着色身是自我,而且,还希望它符合自己的欲望;不如意的时候,就会感到痛苦上厦是因为还不明白自然法则(因缘和合法):大自然还是大自然的缘故。但是大多数人仍然愚昧不觉知(无明),依然认为有一个我在。如果智慧尚未光明(明),认为自我还存在的话,则表示依然是在受苦、执着中,巴利文叫做Upadana,一切的苦就会总集在一起。

  【注】细苦——执着苦,指喜、怒、哀、乐等心里情绪变化的苦。

  粗苦——身苦,指身体的冷、热、病、痛等苦。

  ◎圣谛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帮助我们明了一切事实的真理,只是苦与乐而已,而我们应该知道的道理,也就是这些。愚痴会造成执着,执着会产生欲望,欲望会生起苦恼;知道苦是果,欲望是因、这就算是圣谛了,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事。以上的说明是四圣谛中的前面两个圣谛,为苦的道理。我们只要依着八支圣道或中道来修行,就能止息欲望,当欲望止息了,乐就会产生,苦也止尽了,就是涅槃这是第三及第四个圣谛,属于乐的道理。

  总而言之,第一圣谛是苦,是欲望的结果,应该认识;第二圣谛是苦之因,即欲望,应当远离舍弃;第三圣谛是灭苦,即减尽欲望,应该澈底实行;第四圣谛是灭苦之道路,即八支圣道,而「道」Magga,应该精进的培养,这四种圣谛,佛陀教导我们要在自己的身体里去探究。这样,将可找到无上的真理了!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原则——空,其实是一个没有自我实体的东西,有的人将它误当成实体来执取,这就是集苦的开始;自己为自己造苦,一般的众生大抵相同。而所谓的众生,就是指拥有世间法性质的人。世间法是因为无明、欲望,然后努力勤奋以达到自己所求的目的;出世间法刚好相反,而是想要舍弃欲望和努力想要放下一切的

  「欲」Kama,及过去一切的执取。因此,世间法只是平凡、反反复覆的生命,而出世间法则是想出离表相的生命,以达到所谓的「灭无余」(涅槃)。

  佛法的原则教导:因缘和合时必有生,有生必有演变,有演变必有灭、灭未完必再生。所以一定要等到「灭无余」,才能不再被世俗牵绊,这就是「出世间」lokuttara了。世间是苦,苦即是世间,世间除了苦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了!因为世间随时都在变动,有的时候,世间会呈现出乐的样子,但这就好像是包住勾子的鱼饵,只是为了勾住众生留在世间。乐的另外一种比喻,也可说是魔王的花,专门引诱众

  生沉醉在娑婆世界里,而不觉得厌倦。

  ◎符合科学的宗教——佛教是有条有理的宗教,如果没有条理可供证明,就不是佛教。佛陀说:「佛教的教理,在任何的时候或情况下,都能被证明,否则就不是佛教了【注】」。有人说,佛教之所以符合科学,是因为它能够分析、验证一切的事物,但是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其实是因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佛教都能像科学一样被验证出来,且每一种科学都能够验证,理论非常的完整。它不只是可以分析化学的种种性质,连数学也是一个能符合佛教的科学。

  换个角度来说,通过研究实验后的科学规则,都能和佛教的教理符合,除非将佛教的教理误解了。所谓科学的原则,系指一切物质渐渐地组成,也慢慢地改变(Revolutoin)这也是佛教中二十四种因缘和合的原则。

  作用及反作用的原则(Action&Reaction)谁也不能改变,这又说明了佛教中所说的业的原则——一切因缘和合法的原则,不可能平白地产生结果(Cause&Effect),这个原理,正是佛教用来寻找灭苦的根源。所以,佛教的一切教理非常圆满,时时刻刻都可验证。佛教是一个有条有理的宗教,抱着疑心来试验的人,到最后一定会改变原来的错误观念,而自动地接受佛教。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不要以佛教的外皮作证明!

  【注】泰巴利藏第十三本第六百零五页。

  ◎国际性的宗教——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崇拜科学,而佛教就是科学的宗教。因为它的教理原则,非常的齐全,所以任何人都能够体会到。又,佛教的教理包含了其它教派的教理,更有超出世间的法,所以佛教是最适合当世界的宗教。其实,佛教本来就具足了这个条件;因为它是一个实实在在、有条有理的宗教,是一个和大自然与世界并存的宗教这些,都不用探寻到底是谁说的,因为只要仔细观察世间的种种现象就可得知。佛陀,首先找出了世间之真相与出世间之法,也就是澈底的找到一切的真理。

  所以,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当之无愧,不用谁来封名,因为它时时刻刻都有条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