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二字。解者。都以坚利能断为义。此泛说也。然西域实有金刚宝。此宝最坚不可坏。且能坏一切物。谓取此宝以喻般若能断烦恼。此虽近理。总非佛意。特寻常宿习知见耳。盖般若。此云智慧。乃是佛的心。所谓佛智慧也。波罗蜜。义云到彼岸。乃指此心极尽处也。今题云金刚般若波罗蜜。标此经所说。特显佛一片金刚心耳。且金刚心。乃佛修因证果之本心。今出世教化众生。全用此心。今教菩萨以金刚心为本修因。为入大乘之初门。故特示之以断疑也。以此心不是世间众生常情。故举世不能知佛。且佛原不是世间人。而今平空走到人间来。则人人见而生疑矣。及其日用行事。件件不与人同。说话不同。规矩不同。事事法法。与世间相反。故动而见疑。宜其诸天魔王皆欲害。调达阿阇皆要杀。而一切人皆生谤也。故曰。我出世间。一切天人阿修罗外道魔王。皆当惊疑。是也。不但天人生疑。即弟子中上首如迦叶等。举皆疑佛。以所说法。乍空乍有。乍是乍非。或赞或斥。全无一定之言。而诸弟子。闻者皆疑而不信。故曰。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上首尚乃如此。则新学可知。以佛所说法。难信难解故。然佛出世。一番说法。则今已三十年矣。弟子犹且怀疑而不信。是则佛之含冤。盖已久矣。今日幸喜空生(空生即须菩提也)有些见处。窥见世尊一斑。忽生赞叹。故世尊因其疑而决破之。乃披露自己一片金刚真心。表白与他。使其了悟不疑。令诸闻者。群疑顿断。故此经。乃佛的示自心。以断弟子学佛者之疑。不是说般若能断众生烦恼也。如其不然。但看经中一一皆是空生之疑。疑佛之心。佛表此心以破彼疑。何尝说以智慧断众生烦恼耶。故此经题。单是法。非以喻也。但断得众生疑。就断得众生烦恼。此经一味。只是断疑生信为主。以学道之人。以信为本。以疑作障。故疑有三种。谓疑人。疑法。疑己。疑人谓认人不真。即如弟子闻佛说色身法身。大身小身。不知那个是真佛。此疑人也。且其说法。方才说有。却又说空。方才说空。却又说不空。以其言不一。故最可疑。此疑法也。或有闻而能信。不疑于法。又见其法大。则疑自己根小。不堪领荷。不能修行。此疑己也。今此经中。三疑都有。佛随空生所疑处。即便逐破。顿断彼疑。所谓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此经之旨也。
此经。此方解者极多。都不合佛意。独西域天亲菩萨。以二十七疑分经。极是。但意出于圣人。而论传此方。已经翻译。且译人有巧拙不同。言不达意。反生滞碍。使学人难省。此微妙幽旨。非口所宣。一落言诠。便成渣滓。况著粗浮文字。何以达妙。此注述之难于描写佛心。不无效颦之丑。即如世人作行状。但可述事。不能传神。此其难也。故今(佛)决疑解。妙在先得空生之疑为主。若疑情全露。则佛破疑之说。不待解而自明矣。故此解先出疑。在本文之前。节节按迹而破之。忘言领悟。(而)自得其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此是佛住世说法仪式。诸说备释。此不繁衍。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此是佛住世家常过活。日用处动容。与众一般。更无别奇特。只是就里一点。与人不同。知之者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解】如来住世日用寻常。与人一般。就里一点不同处。人人对面不知。今日被空生勘破。故叹曰希有。嗟乎。如来与诸弟子。周旋三十年矣。一向不知佛行履处。不知。故作等闲放过。只道与众人一般。所以凡佛所言。多疑而不信。若不是空生觑透。则终无知佛者耶。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解】此空生叹佛希有处。正是亲见如来此一片苦心也。菩萨乃学佛之弟子。即昔在小乘中。初发大心者。乃空乱意菩萨也。一向佛为护念此辈。更无别意。只是要付嘱此心耳。护念者。以佛出世本愿。只欲令一切众生与佛无异。人人成佛。方尽此心。但众生德薄垢重。心志怯弱。不能担荷。如婴儿一般。佛如慈母之护念婴儿。则无一息放下。种种周悉。调护爱念。故如保赤子。所谓护念。只欲令一切众生。直至成佛而后已。故曰付嘱。然不敢明言。但密密方便而将就之。故曰善。经云。我以无数无量方便。引导众生。欲令一切众生。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是谓护念付嘱。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此空生特问安心之方法也。以初在小乘时。单肯自度。不肯度生。故心小。今蒙如来二十余年。多方淘汰。激起度生之心。故名大心众生。为菩萨。要令下化众生。将以上求佛果。此辈已肯利生。故曰发菩提心。此空生已信佛心矣。但见初发大心菩萨。未悟实相真空。与前所取偏空。二者难辨。以前小乘涅槃。可以取著。安住其心。今既舍前空。而未得真空。所谓进无新证。退失故居。名空乱意。以一向执著名言。习气未忘。要有住著。又执著一定有佛果可求。将谓求至佛果。便是住处耳。且今满眼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无量无边。几时能度得尽。众生不尽。如何得成佛果。以求住之心急。故此心不安。不能降伏。故空生特为请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之方法耳。然空生已见佛心而叹希有矣。且开口单问此二语者。何也。以众生心各谓世尊。今日是已成之果矣。故我见世尊。如此日用安心自在。即今初发心求佛果之人。其心不定。当如何安住。如何降伏也。此问意也。安心者。如二祖侍达磨。乞安心法。磨云。将心来与汝安。祖云。觅心了不可得。磨云。与汝安心竟。然在祖师门下。一言便了。所以为宗。今世尊。便说了许多安心之法。婆心漏逗。所以为教。到底只是个觅心了不可得。故四祖以前。皆以楞伽印心。至黄梅六祖。皆以金刚印心。故此经非文字相。不可作言语文字看。全在离言之妙。其经中。凡言于汝意云何。皆反征其疑也。以众生随语起疑。虽未吐露。而心已动念。谓之意言分别。正是名言习气耳。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解】空生所问。意谓发心菩萨。不得似佛这等安心自在。将谓若求作佛。必须象佛日用行履一般。方才是佛。我观佛心如此安闲。而菩萨心不得安住如何降伏使心安耶。佛答意。云菩萨求心安作佛。不必别求。只如汝会得我护念付嘱之心。其心自安。亦不必别样降伏。故云如汝所说。但得心安足矣。更何降伏耶。只当如此而已。故云如是。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唯然者。空生直信佛心无疑矣。已见佛心似不必说。但诸菩萨未领其旨。更欲乐闻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解】此佛指示安心之方法也。义在下文。前问安住降伏二事。今只许说降伏。不言安住者。以凡夫二乘。一向执著住处。此名言习气也。今趣进大乘者。先要遣此习气。以众生涅槃。俱非实法。皆不可得。但以名言为体耳。名言即舍。习气顿空。其心不待降伏。而自安恬寂灭矣。故但教降心。不言其住者。恐引习气。所谓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佛不以实法系著于人。故不言住。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解】此世尊直示安心观法也。然菩萨发心。所求者佛果。所化者众生。二者而已。所以于心不安者。以未见众生如故。满目都是众生。何时方度得尽。众生不尽。则佛果难求。转见长远。因此其心不安。而汲汲不休。故求佛降伏此心。今佛教以度生之方。以观察无我为主。且菩萨所见众生之多。难尽度者。以有我相。则见人相。人人相对。则三千界内众生何限。且生生不已。宜怖其难尽也。殊未见众生本自如如耳。然众生虽多。总十二类。纵有无量。亦只十二。就十二类一一观之。收于胎卵湿化四生而已。四生之内。不过色心二法而已。在色只不过有色无色。论心亦不过有想无想。纵到极顶则止于非有非无。如此十二。则尽众生界矣。又何多耶。况十二类。名为众生。众生色心。本是假合。既为假合。则众生本无。但妄见有。苟以本无而观众生。则众生本自如如。众生既如。俱成寂灭。即此尽皆令入无余涅槃矣。又何难哉。净名云。一切众生毕竟寂灭。不复更灭。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其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本无我故。以有我则有人。有人则有众生寿者。但有此四相。则不名为菩萨矣。何言度生。是故菩萨度生当观无我。无我则无人。既无我无人。则众生界自然寂灭。则佛果非遥。又何怖其长远耶。是故菩萨当观无我。下文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真菩萨也。
【疑】曰。佛教菩萨度生。以布施为本。其所施者。皆众生也。今众生皆空。则所作布施。谁为受者。故下文答云。菩萨布施。不必著众生相。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解】此破住相之疑也。空生因闻众生皆空。则疑。谓众生既空。则菩萨布施。无有受者。以六尘非有。众生本空。故云应无所住。此教不可著众生尘相也。又伏疑云。若不住相。何以有福。故下文答以离相之福更大。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解】此破著相之疑。示以离相妙行也。然菩萨布施。专为求福。若求福之心著相。则福不大。故世尊权指离相之福更大。使其安心。然著相布施。局于有相。然众生之相。一微尘耳。纵能获福。其福几何。今若正施众生时。不见有施者受者。亦不见有所施之物。如此三轮皆空。无相可住。不住相之福。其福不可思议矣。故以虚空喻之。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此结示安心之法也。前问心不能安住。故须降伏。世尊教以降伏之方。只是以观无我为主。无我则无人。人我两忘。则自心寂灭。自心寂灭。则一切众生皆寂灭矣。众生既寂。则佛不必求。此则驰求心息。取舍情忘。内外皆空。一切不动。是则名为安心之法。故结云如。
【疑】前以布施作福。下化众生。只为上求佛果。今既众生相空。三轮体寂。是则因为虚设矣。无相之因。何以上求有相之果乎。况现见如来身相宛然。不是无相之因可得。此以相见如来也。故佛破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解】此直指无相妙行也。空生由闻无相之因。遂疑此因。不能求有相之佛果。是以相见如来也。此乃著佛应化之相。未见法身真体。世尊征破见相。空生领旨。故佛直告不可以相见如来。以如来所说之身。即法身也。故云非身。然法身亦非有相。即于诸法相上。见其非相。即见如来矣。不是如来法身。舍诸法之外。别有一相状也。此则无相之因。契无相之果。明矣。
【疑】云。若以无相之因。契无相之果。此义甚深。难信难解。遂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解】此直示佛之知见也。由前空生初执有相之因。佛以不住相布施破之。复疑无相之因。不能契有相之果。盖执佛有相状也。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是以无相之因。契无相之果。明矣。如此。则因果俱空。人法双泯。此义甚深。难信难解。故疑问佛。不知可有人。能信此法不。颇。犹可也。言说章句。即指前无相因果之说。佛答谓岂无其人。但信此法者。不是寻常之人。乃是持戒修福者。方能信耳。此人亦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盖从无量千万佛所而种根者。所谓久种深根。乃能信耳。此等大根众生。即一念信心。我悉知见其所得福。已无量矣。此无相之福。胜过有相所求之福。明矣。何故契无相者。能得多福耶。盖此众生。无复我人众生寿者之相矣。不但无此四相。即一切有无诸相。悉皆空矣。故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以此众生。心不取相故。一切皆离。苟一念取著法非法相。即著四相。以不取相故。心境皆空。得福殊胜之若此耳。此是如来真知见力。故我教菩萨。不应取法非法相。何以故。以一入此法。则人法皆空。顿离诸取。便超诸有矣。岂细事哉。故我常教弟子。当舍法也。然舍法即舍情。情忘则智圆矣。故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疑】空生因闻佛说佛非色相。法不可取。遂起疑云。若佛与法。二皆无相。是无佛无法矣。争奈现见佛成菩提。现今说法。何以言无。此疑佛自语相违也。故下按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解】此双遣佛法知见也。空生心中。才萌有佛有法之念。所谓意言分别也。含而未吐。佛逆破之。故召而诘之曰。于意云何。谓汝意下。作何分别耶。且佛菩提。果有所得耶。如来果有所说法耶。此审而诘之。以勘其意。空生领旨。故陈其悟。谓已解佛说原无定法。即是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故非可取。此开权显实之意。已露一斑矣。
【疑】空生已领无佛无法之旨。但不知契无为者。如何得福殊胜。故下如来以离相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此以无相之福。以显无相之法为最胜也。空生已悟无相之理。但不知契无相之理。得无相之福。此福如何胜彼有相耶。故佛先以有相布施。较量其福。不如持四句偈之福殊胜者。以一切诸佛。皆从此般若而出生故。故云。般若是诸佛母。所以福大。如俗所云。母因子贵故也。是则般若乃是能出生佛法者。而般若本非佛法也。故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疑】云。既法无可说。佛无可成。俱不可得矣。且世尊昔日。为我等声闻。说四谛法。乃是法也。我等依之而修。是得果也。我等依涅槃而住。此有所住也。如何世尊一切皆非。此大众意言分别也。故世尊逆举小果。逆问空生。而代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解】此的示无住真宗也。大众因闻佛不可求。法非可取。斯则进取无可住矣。争奈世尊昔日。教我声闻。令离生死。安住涅槃。非无法无果可住也。而今世尊。何以言佛法皆非。此小乘未忘名言习气。执有实法。难入般若。故多起疑。世尊假空生之悟。为众旁通。故举昔果逆征之曰。于意云何。谓于汝意下如何也。梵语须陀洹。此云入流。入。逆也。谓逆生死流也。然言逆流。但约不入六尘名为逆。非是实有此可逆。有彼可入而住之也。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有欲界一品残思。但只消一来欲界断之。则从此长往矣。此亦非有来往实住处也。阿那含。此云不来。谓永不来欲界受生。如此而已。亦非有不来之处可住也。阿罗汉。此云不生。以见彼诸法。一切皆无。实无诸法。一心不生。如此而已。亦未尝作念。我是阿罗汉。亦非有可住之罗汉地也。若阿罗汉自己作念。认着我是罗汉。此则与众生知见一般。即著四相矣。空生以己验之。即如世尊。每每称我得了无诤三昧。又赞我是人中最上之人。又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蒙世尊如此极口称赞。然我自忖己心。并不曾一念生心。执著我是离欲罗汉也。若我有此念。世尊则不说我是乐寂静行者。以我而观。昔日涅槃元无住处。足知如来菩提。必无可住之理矣。复何疑哉。此决佛果有住之疑。下决佛定有成之疑。
【疑】云。闻上开示。佛果无住明矣。即果无所成。争柰现见如来。从燃灯授记。是则佛定有成。既有可成之佛。岂无可住之果。下答以无所得。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解】此示究竟无得之旨也。以闻无住之谈。已悟菩提无住。遂疑菩提虽无住。而佛果必定是有成。若佛无成。如何传授。故世尊逆问空生而决之。以燃灯佛虽云授记。但印契此心而已。实无所得。若有所得。则燃灯必不与我授记。
【疑】云。菩提无住。佛果无得。如此。则不必论庄严佛土矣。而世尊何以教我行菩萨行。庄严佛土耶。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解】此直示安心之法也。空生疑谓佛即无成。涅槃无住。若如此又何须庄严佛土耶。执此疑者。谓度生之行。实要庄严佛土。如修寺一般。此执相之愚也。故世尊逆问空生。菩萨果有庄严佛土不。空生领旨。答言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何以名之。然而佛土者。净土也。且此净土。岂可以七宝累砌而为庄严也。以众生所见者秽土。乃恶业庄严。种种苦具。在诸佛所居净土。但以清净觉心。净彼诸染。染业既空。则土自净。是以清净心而为庄严。然此庄严。非同彼也。故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此看来。菩萨庄严佛土。不假外来。只是自净其心。心净则土自净。故曰。但应如是生清净心而已。不必别求庄严也。又疑。既云清净。如何生心。佛言。清净如何生心。但不当生六尘染心而已。非有清净可住其心也。所谓执谢情忘。净心自现。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三祖云。莫逐有缘。无住空忍。此为无住生心。安心之法。妙不过此。故六祖一闻。言下顿悟。
【疑】云。既不庄严佛土。是无佛土也。且千丈大身之佛。又何所居耶。此疑报身必居实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此示法身真土也。因闻佛土非可庄严。遂疑报身必居实土。若不庄严。向何居住。佛以法身非身破之。意谓真土无形。然身既不可以相见。而土又何可以庄严耶。此从离六尘相。离心缘相以来。所破群疑。直至身土皆空。心境双绝。始是般若极则。以显法身无住之理。故开导至此。理极忘言。但有信此法者。其福无量。故下较量福德。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此以喻显法殊胜也。说四句之福。胜河沙七宝者。以此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以此四偈。即法身全体故。如佛住世。与弟子宣说无二故也。前显法身已圆。群疑顿破。言忘理极。故空生领旨。遂请结经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解】此指归般若实际也。空生顿悟。般若全体已露。更无余法。故问结经名。世尊但告之曰。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意谓此法无名。但此心耳。又问如何奉持。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以心本非心。而法亦非法。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前未闻此法时。其心未安。故初请降伏。以所知所见。满目尘境。生佛迢然。净秽殊途。取舍异趣。故其心不安。难以降伏。特起种种疑情。初疑众生难度。则告以众生本空。又疑佛果难求。则告以佛不必求。次疑布施难周。则告以三轮空寂。次疑佛土难严。则告以心净则严。次疑报身无寄。则告以法身无依。到此空生伎俩已穷。群疑冰释。佛心已尽披露。无复遗余。所以闻者心安而自降伏矣。故问结经名。世尊不以实法赘人。但名此心而已。故以此结之。下文乃单示法身极则。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须具金刚眼。始得极尽相应。故空生感悟流涕。赞叹难量。似久客还家。宜其见慈母而生悲泣也。直至不可思议而后已。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解】空生已悟法身之理。遂疑法身非相。谁当说法。此计法有所说也。故佛征诘。乃悟身即非相。法亦无说。
【疑】云。法身非相。然非相即堕断灭。断灭无相当于何处见法身耶。众有此疑故佛征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解】此示诸法虽空。不入断灭也。闻说法身非相。遂疑堕断灭。断灭则无处觅法身矣。世尊示以尘尘刹刹皆法身也。故诘之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答言甚多。若以微尘世界而观。则满目尘境万象枞然。若以非微尘世界而观。则一道虚间。真空冥寂。所谓寂灭灵虚。寄森罗而显象。纵横幻景。在一性而融真。所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及大地。全显法王身。要见法身。须具金刚正眼始得。故曰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疑】所闻法身非相方名为佛。若非相是佛。即今现前三十二相之佛岂非佛耶。此认化身为真佛也。下以法化一体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解】此示法化冥一也。莫谓有相非佛。即今三十二相。本非有相。相即非相。则应身即法身矣。到此三身一体。身土皆空。理极情忘。言词相寂。故但赞叹能契此理。转教之者其福无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此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解】此显法空胜益也。世尊显理已极。群疑已破。四相顿空。我执既亡。法身独露。故世尊较量布施恒沙身命之多。不若深心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其无相之福真不可量矣。空生全领此旨。感激未闻。故涕泪悲泣赞叹希有。此正前云善护念善付嘱者以此故也。
●已前领悟
●已下陈情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解】此印契佛心入佛知见也。若空生辈诸小乘人与诸众生皆执相之徒也。即佛出世以来二十余年。所说诸法未曾离相。恐生惊疑。故窽而教之。多方淘汰。至今方始露出本心。何以故。以佛本愿。欲令一切皆趣大乘究竟之地故。今将引昔小乘发大乘心。特以金刚心地为本修因。故现用此心断彼群疑。令生正信。故此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门。为菩萨发觉之初心。所谓护念付嘱者此心也。以小乘弟子一向未闻。而今始闻之。从昔未解。而今始悟之。如失乳儿忽遇慈母。所以空生一闻感激涕零。宜其然也。故赞叹希有。前叹希有。乃忽尔觑见世尊此一片心。尚未备闻其说。今蒙世尊吐露。重重逐破。消尽群疑。此真希有之心也。盖从昔以来所未闻者。诚希有之法也。空生自陈己悟。又激发同辈意谓我闻而悟自谓希有矣。若再有一人闻而能信自心清净如此者。则实相现前。诸妄消灭。此人亦自希有之人矣。何以故。以离相之法最难信解故也。且我辈亲见如来。虽是难信。然闻佛妙音。即信解亦不难。若佛灭后去圣时遥。后五百岁。五浊恶重。魔强法弱之时。能信此法者。甚为难也。苟有能信者。则为第一希有之人也。何以故。以此人能离四相故。然四相本是如如。了此即见法身矣。故曰。能离一切相。即名为佛。此真希有也。世尊闻说乃印许之曰。如是如是。诚如所说。以此法大机小。闻者皆生惊疑怖畏故也。苟闻而不惊疑怖畏者甚希有也。以我所说。不在言故。故曰。即非第一。是名第一。
【疑】前言布施。乃六尘受用之物。外施也。一向难舍已舍。即舍亦要求福。世尊已教不许住相。已说无相之福更大。既而又说。不但七宝布施。不比无相之福。即将恒沙身命布施之福。亦难比之。以身命内施也。故空生遂疑谓外施可忘。身命难舍。如何能舍耶。世尊逆知其意。故特说忍辱行以破之。割截身体而不嗔恨。则我空矣。此是当机疑意如此。其经中密意。乃世尊密破菩萨我法二执。然我执即五蕴身心。且此五蕴有假名。有实法。前破假名。今以割截身体破五蕴实法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解】此破五蕴实法。结答云何应住之问也。空生一闻身命布施。不达五蕴本空。遂疑而不信。甚以为难。谓外施七宝。不住于相。犹可能也。若舍身命。则不能矣。不舍身命。则我相未空。既然著相。难契真空。故世尊特说忍辱之行。当歌利王割截身体之时。若我相未忘。则生嗔恨矣。所以不嗔者。以达五蕴本性空故。所谓割水吹光。湛然不动者。以离一切相也。是故我教菩萨当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者。不应住于六尘生心。应当生无所住之心也。此结前文总会离相之旨。以答云何应住之问也。又示之曰。若心有住。则心境俱妄。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不应住于色相而行布施者此也。然菩萨既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当如是布施。方为妙行。不可执著别生臆见也。以如来说一切相。皆是真如。说一切众生即是真如。所以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故结示云诸相即是非相。众生即非众生。
【疑】既云不住于相。则一切皆空。空即能证之智亦空无体矣。无体之法。安可作因而取果耶。答意诫令但当谛信佛言。是如来自证境界。决不虚妄。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解】此结令谛信也。空生闻佛所说因果皆空。疑谓果空则不必用因。因空则不能得果。今因中行施。况不住生心。则无实果可证矣。世尊诫以但当谛信佛言。不必多起疑念。以如来所得之法非实非虚。不可以执著之情而求之也。以此破之。
【疑】不住相布施生心。即此不住生心。何以得合般若。下答破。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解】此示无住之益也。有住之心。属于无明。为心境障故。如人入暗。一无所见。无住之心诸障尽撤。人我两忘。如日升天。朗照万象。故此无住之心。即真实般若。佛所证者。此心而已。
【疑】且此无住之心。纵是般若。如何能契佛心。下答破。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解】此示心佛平等也。空生之疑将谓己智不能契合佛智。佛意般若无文字。文字即般若。然我说此经。即全体般若。但有人能信受者。则为妙契佛智。而佛以本智。了知其人无量功德矣。此一念顿契佛心之功德。纵使一日三时以恒沙身命布施功德其福固多。但不若有一念信心。随顺般若而不逆者。可谓善入佛慧矣。其福更大。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耶。●下赞般若殊胜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解】此赞般若独被上上根人。前屡言著四相。故粗。今言著四见。故细。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解】此赞般若法身常住。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此赞般若有离障出缠之益。不但灭罪。且得胜果。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解】此赞悟般若者。一念顿生佛家。生生世世。永不离佛。故此经功德最为殊胜也。后世末法之中。有能信者。其功更大。以此般若之德。不可思议。故果报亦不可思议。
★从初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以来。通破凡夫中大心众生修菩萨行者。所执之疑。然所执我法二执有粗有细。已前破粗二执。以执五蕴身心为我执。我所作为缘尘六度之行。欲求菩提者为法执。然此二执。皆著相故。是破初发心菩萨未悟般若者之疑。但意显下不见有众生可度也。此后乃破微细我法二执。是已悟般若者之菩萨。但执有能证之智为我。有所证真如为人。能证能悟为众生。证悟未忘潜续如命为寿者。而此四相最极微细。故为微细二执。所谓存我觉我。故向下发挥但标我字。若破此我执。则上不见有佛果可求也。经文与前问同意别。观者应知。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解】从此以下。征破微细我法二执也。经初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者。以初发心菩萨。乃凡夫中大心众生始发度生之心。故种种著相。以依著自己五蕴色身修行。其所行布施。乃执著六尘粗物。而求福果。其所求菩提。乃执著化佛色相之身。其土乃宝物庄严之土。种种所行。皆不离相。故去般若远甚。空生起疑。被佛重重破斥。直至一切色相皆离。方契真如般若实智。而空生已悟。大众疑消。此经文不可思议。已前半卷皆此意也。其所破我依凡夫见起。即五蕴色相之我。其四相皆粗。今此经文以下乃是破已悟般若之菩萨。但能证之智未忘。以此执著为我。此是存我觉我之我。乃微细我法二执。四相皆细。故此经中标出一我字为首。但云我应灭度众生。更不言布施。是知功行已圆。唯有生佛之见未泯耳。故前粗后细。问。然此细智为我。而又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与前问意同者何也。答。此云住。盖此菩萨已离五蕴。但习气未忘。故于真如智中亦求安住。且急急欲求菩提。执谓菩提有所住处。求而不得。其心不安。故问降伏。此求佛之心未安。以生佛之见未泯。不达平等一如耳。问同意别。故世尊破云发菩提者。当作此观。我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以众生本自如如。不待更灭。若执有灭度。则著四相。非菩萨矣。此不见有众生可度也。然生佛本来平等。若众生既无可灭。而此中实无有法。可容菩萨发心求菩提者。何以故。以众生本自寂灭。即是菩提。又何容其更求耶。此不见有佛果可求也。
【疑】既无实法可得菩提。且我所悟之般若岂非法耶。即世尊于燃灯佛所。因得此法。乃得成佛。岂非得菩提耶。何言无法可得。故下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解】此示菩提无得。以破执佛之疑也。空生疑佛于燃灯佛所。实有法可得。世尊展转逐破妄计。正显实无一法可得。
【疑】谓般若之法。乃成佛真因。今云无法。则无因矣。无因如何得菩提果。下以法身不属因果破之。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解】此显法身不属因果也。空生不达法身真体。不属因果。乃执定如来是有修有得。故佛以无所得破之矣。犹恐不悟。乃直示之曰。何故言菩提无所得耶。以如来者。非色相之称。乃是诸法当体如如之义耳。且诸法本自如如。岂假修为证得耶。故我说菩提实无有法容佛可得。宗门谓向上一路。三世诸佛不许觑著。觑著则眼瞎。以此中无你取觅处故也。如来菩提并无甚奇特。但于诸法不起断常颠倒见耳。故言无实无虚。以一切法。皆非法故。若知大身非身。则知诸法非法。
【疑】因闻实无有法容其发心。遂起疑云以我有此度生之法。方名菩萨。既无有法。何以得菩萨之名耶。下以无法无我破之。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解】此示法身无我例破菩萨微细二执也。空生执有法度生方名菩萨。世尊告以实无有法以遣法执。恐疑无法度生如何庄严佛土。故世尊示以常寂光土不假庄严。以遣住心破我执。此二无我也。苟不达此理。则非真菩萨矣。故云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疑】若菩萨不见众生可度。无土可净。如此如来要五眼作么。下约知众生心为眼。非实有五眼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解】此示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也。空生疑佛具五眼。将谓有法可见。有世界众生当情。世尊告以所具五眼非眼也。但约见众生心为眼耳。且如恒沙世界。无量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者。以众生乃如来自心之众生。故众生凡动一念。即如来自心动也。如何不知不见耶。又疑众生心有生灭。如来心亦生灭耶。故世尊言此中众生心本自如如。了无生灭。与如来心寂灭平等故。如来众生湛然不动。绝无生死去来之相。所谓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三际求心了不可得。
【疑】世尊一往破执。谓无土可严。无生可度。恐空生闻而转计。将谓生土皆空。则布施无福亦不必修矣。故世尊以无福之福。其福甚大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解】此示无相之福也。空生执著有相布施。将谓实有福德。殊不知能施六尘本空。则所得福德非有。故世尊以福德无故福德多破之。所言无者。非绝无也。以心量如空。故得福益大。
【疑】空生因闻不许住相度生严土。遂起疑云且度生严土乃成佛之因。所感万德具足庄严之果。今云无生可度。无土可严。是绝无因也。又云。无菩提可证。是无果也。因果皆绝。是无佛矣。即今现见如来具足色相。又从何而有耶。故佛以不应具足色相见如来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具足。
【解】此破执报身色相之见。以显法报冥一也。具足色身者。万德庄严报身佛也。以多劫度生庄严佛土。感此果报以酬因故。如来说具足色身。且此报身本法身也。故云即非具足色身。法报冥一。故云是名具足色身。此破所见之相。下破能见之见。以报身即法身。故无相可见。智体如如。故见病消亡。境智冥一。故法身自显。凡言是言非者。皆遮救之辞也。恐落是非窠臼。故左右遮之遣之。故如来说法本无可说。但遮护众生之心病。不容起见。遣其执情。令不住著。如此而已。学者应知。
【疑】空生闻说佛本无相可见。遂疑既无身相。谁当说法。故佛以无法可说破之。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解】此破报身如来有所说法之疑也。如来出世本无法可说。但就众生所执之情。随宜而破之。唯一字而已。凡曰非。曰不。乃遮止之辞。以遮止众生之妄想耳。正是护念之意也。故曰。是名说法。
【疑】空生已悟法身之理无说无示。以此法甚深。但未来众生。不知可能信受不。故起此疑。向下以无众生破之。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解】此示生法一如也。以破众生见也。空生妙悟法身。已能信能受矣。第此法甚深。不知可有众生于未来世。能信此法不。此空生生灭之见未亡。故起未来众生之见。世尊答以众生本如。与法平等。何有未来之相耶。以众生如如。三际平等。此实般若究竟之极则也。彼非众生等六句。谓众生本自如如。故曰彼非众生。以真如随缘而成众事。故曰非不众生。乃释之曰。所言众生。乃是真如随缘。众法和合而相生。故云众生者以假名众生。故如来说非实是众生。以非实有生。是故名为众生耳。
【疑】法身无相无法可得。如何言修一切善法。证得菩提耶。下以无得平等破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解】此破佛法见也。空生已悟法身清净。无法可得。翻疑佛说修一切善法而得菩提是有得也。岂如来菩提果无所得耶。佛言实无所得。以生佛平等。无二无别。即是菩提。如此而已。岂实有所证得耶。所言修善法而得菩提者。但以离四相而修。以修即无修。故得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名真善法也。
【疑】善法即非。何法为胜。下以达般若者。最为殊胜。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解】此赞般若离相之功最胜也。且修善法不得菩提。是则善法非殊胜矣。又以何法为殊胜耶。佛言。达般若者。最为殊胜。三千世界中。有百亿须弥山。以七宝等此。可谓多矣。以此布施之福。不如达般若四句之福。以彼执相。贪求利益故。般若离相。故超胜无量。非喻可及。
【疑】空生闻前所说生佛平等。然既平等则无众生矣。何言如来当度众生。是有我人之相也。下以人我两忘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解】此破佛有人我之疑以显法身真我也。所谓生佛平等。平等则无佛无众生。何言我当度众生耶。众生人也。我度众生则有我也。人我宛然则四相不泯。此正宗门所谓得到法身边。未透法身向上句也。故世尊以言遣之。故云勿谓如来我有度生之念。我有此念。即是凡夫。然如来说凡夫。尚非凡夫。岂可如来尚存我见耶。此则圣凡俱泯。一道齐平。般若玄旨。于斯极矣。
【疑】法身即非有我。报身不可以相见。即今三十二相。岂非佛耶。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解】此示应化非真。以显法身离相也。空生已悟法身无我。报身非相。是为真佛。遂疑现见三十二相是何佛耶。是有佛见也。世尊诘之曰。果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乎。空生执以三十二相必定是佛。世尊以转轮圣王破之。遂悟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世尊示之以离相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疑】空生闻说法报无相。应化非真。故起法身断灭之见。以不达法身真我故。佛以不断灭破之。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解】此破断灭之见也。空生闻说。当以离相见佛。遂起断灭见。谓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佛教之曰。莫作是念。则说诸法断灭矣。然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但说知一切法无我而已。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过满恒沙界七宝布施之功德。以不受福德故也。所言不受者。非绝无也。但不贪著福德耳。所谓无作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世尊出世。说法四十九年。止说一无字而已。以九界众生。通执一切法有我。如来但以无字破之。此金刚正眼。直观向上一路。故宗门单传直指。唯从此入。
【疑】既言无我无受福者。则现见如来行住坐卧。岂非如来之我耶。此乃三身一异之见未泯。未悟平等法身故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解】此会归法身真际也。空生向以威仪动静者为如来。此特去来之见耳。如来岂有去来耶。至此执谢情忘。动静不二。如如实际。妙极于斯。但一异之见未忘。三身一体之义未契。故下以微尘世界破之。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解】此破一异之见也。空生未契三身一体。故世尊以微尘世界非一非异示之。言微尘则非一。世界则非异。微尘聚而为世界。即异而不异。世界散而为微尘。即一而不一。由是观之。一异之相。了不可得。以不可得。故非实有也。若实有一异之相。即为一合相矣。一合者边见也。以合一即不能异。合异即不能一故。若微尘实有。即不能聚而为世界。若世界实有。则不能散而为微尘。愚夫以此为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不然。以离二边。故名一合。二边既离。即是不可说矣。但凡夫之人不能远离有无一异二边。贪著其事。故不能达三身一体。平等法身之理也。
【疑】既平等法身一切皆非即不可见。又何以佛说有四相耶。故下伏破。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为谴众生之)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耳。以此)是名(众生之)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原非佛说有此四见也)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解】此破执有离相之见也。空生已悟平等如如法身之理。遂疑法身之体。既不可以相见。如何世尊说离四相之见耶。佛恐空生伏怀此疑。故诘之曰。假若有人言世尊说有四相之见者。汝谓此人。解我所说之意不。空生遂悟佛意。答言此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以世尊说有四相之见者。此非字与诸非字不同。前屡言非。皆不是之义。今此非字乃谴绝之辞。谓谴众生心中所执之相见耳。非佛说有此相见。乃众生之相见耳。故曰是名。此是名二字亦与屡说者不同。宜深观之。盖一切众生迷倒于相见之中。所执坚固难破。故佛以金刚心智以逐破之。令见本智法身真体。初执见有五蕴身心及六尘相。故著相行施以求佛福德。世尊以无住破之。次执有菩提相。佛以无所得破之。次执布施有庄严佛土相。佛以无土可言破之。次执福德以感报相。佛以非具足色身破之。次执如来定有三身相。佛以应化非真报身离相破之。次执定有法身相。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次执法身定有我相。佛以一切法无我破之。次执如来定有三身相。佛以非一非异破之。重重逐破。一切皆非。诸相销亡。一心无寄。理极情忘。直指法身实际。以所见之妄相既空。则能见之妄见亦泯。此真实般若究竟极则。直透法身向上一路。故佛诫之曰。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到此始是真知真信真解。则永不起一切法相知见矣。斯则人法双忘。圣凡俱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故复谴之曰。所云法相。亦非法相。始是真实法相。非妄见者可比也。般若玄旨。妙极于斯。
【疑】空生已悟法身全体。遂疑法身不会说法。其说法者。乃化身耳。且化身所说之法。不达法身境界。如何持此法者。得福德耶。下以化身所说。即真实法。以三身一体故。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解】此示化身佛说如如法也。空生疑化身佛所说之法。不到法身境界。如何得福。佛言。化身说即法身说。以三身不异故。即于此法能持四句。为人演说。其福最胜。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故。到此尘说刹说炽然说也。
【疑】法身寂灭。如何寂而能说。下示正观。以般若空寂。从假观入。从假入空。故名真空。以假即真故。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解】此入般若真空妙观也。以真空冥寂。藉假而观。若六喻观成则真空自现。一往俱显理体。此则正示观法。诸修行人当从此入。法身真境。极尽于斯。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解】此结经者常规也。凡所闻欢喜。必妙契于心。契则信之真受之切。而奉行不虚矣。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