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杂譬喻经 卷下
(三五)
佛为诸弟子说经。时有射猎人担弩。及负十余死鸟。过往观佛。其意精锐。愿闻说经心欲听受。佛则止不为说之。猎人退去。便言。若我作佛。必普遍为人说道。无所违逆。阿难问佛。此人撰情欲听典教。何以逆之。佛言。此人是大菩萨。立心深固。昔为国王于众婇女意不平均。不见幸者共鸩杀王。王生射猎家。诸婇女皆堕鸟兽中。今毕其罪。后又成就。若为说经恐其意惧堕罗汉道故不为说耳。
(三六)
昔佛寺中有金釜。以烹五味供给道人。时有凡人入观见金釜。欲盗取之无所因。诈作沙门。被服入众僧中。闻上座论经说。诸罪福生死证要。影向之报不可得离之证。盗人意中开悟怀惭悔。撰情专心则见道迹。思惟所由。釜是我师。特先礼釜绕之三匝。为众沙门具自道说。夫觉悟各有所因。心专一者莫不见谛也。
(三七)
昔阿那律已得罗汉。众比丘中颜容端正有似女人。时独行草中。有轻薄年少。见之谓是女人。邪性泆动欲干犯之。知是男子自视其形变成女人。惭愧郁毒自放深山。遂不敢归经踰数年。其家妻子生不知处。谓已死亡悲号无宁。阿那律行分卫往至其家。妇人涕泣自说其夫不归。乞丐福力使得生活。阿那律默然不应。心有哀念。乃至山中求与相见。此人便悔过自责其身。还成男子。遂得还归家室相见。凡得道人不可以恶向之。反受其殃也。
(三八)
昔有比丘。于空闲树下坐行道意。树上有一猕猴。见比丘食下住其边。比丘以余饭与之。猕猴得食辄行取水以给澡洗。如是连月。后日食忽忘不留饭。猕猴不得食大怒。取比丘袈裟上树悉裂败之。比丘忿。此畜生。以杖捶误中堕地猕猴即死。数猕猴并来噪欢。共舆死猕猴到佛寺中。比丘僧知必有以。则合会诸比丘。推问其意。此比丘具说其实。于是造教。自从今日比丘每食。皆当割省留余以施蠕动。不得尽之。檀越丐饭由此为始也。
(三九)
昔有鳖遭遇枯旱。湖泽干竭不能自致有食之地。时有大鹄集住其边。鳖从求哀乞相济度。鹄啄衔之飞过都邑上。鳖不默声问。此何等如是不止。鹄便应之之应口开。鳖乃堕地。人得屠裂食之。夫人愚顽无虑。不谨口舌其譬如是也。
昔有沙门。令兄人剃头。剃头已头面着地作礼言。愿令我后世心意净洁智慧如道人。道人言。令卿得慧胜我。其人作礼而去。后命尽生忉利天上。天上寿尽来下生大姓家作子。后得作沙门。智慧得见道道。迹此至意所致也。
(四○)
昔有梵志国王丐。王欲出猎。令梵志止殿上。须我方还。乃出猎追从逐禽兽。与臣下相失。到山谷中与鬼相逢。鬼欲啖之。王曰听我言。朝来于城门中。逢一道人从我丐。我言止殿上待还。今乞暂还。与此道人物已。当来就卿受啖。鬼言。今欲啖汝。汝宁肯来还。王言。善哉诚无信者。我当念此道人耶。鬼则放王。王还宫出物与道人。以国付太子。王还就鬼。鬼见王来感其至诚。礼谢不敢食也。师曰。王以一诚全命济国。何况贤者奉持五戒。布施至意其福无量也。
(四一)
昔阿育王常好布施饭食沙门。令太子自斟酌供具。太子默恚言。我作王时。悉当杀诸道人。道人心知太子嗔恚。谓太子言。我不久在世间。太子惊曰。道人明乃尔。知我心意。即反念。我作王时。当供养道人胜我父。心遂和则去恶就善。道人言。比卿作王时。我生天上已。太子曰。圣哉沙门。后作国王。以五戒十善为国政。遂致隆平矣。
(四二)
昔有四姓取两妇。大妇日日以好饭供养沙门。沙门日往取饭。小妇患毒之。明日沙门复来。小妇则出取钵。以不净着钵中。以饭置上授还沙门。沙门持去。于山中适欲饭。见不净则澡洗钵。后不敢复往。小妇口中及身体则俱臭。人见皆走避。后寿终堕沸屎地狱。如是展转三恶道数千万岁。罪毕得为人。常思欲食大便不得腹中绞痛。后为人妇。夜起盗食大便。如是数数。夫怪之便往寻视。见妇食屎。此宿命行所致也。
人有四难得成。一者塔。二者招提僧舍。三者饭比丘僧。四者出家作沙门。是四事以立其福无量。所以者何。三界时有耳。已得作人复有财产。能拔悭贪之本。应时施惠功业纯立。是亦难得。谁能知此福者。唯佛耳。
佛言。比丘不以饭食转相呼为亲道。唯以经法转相教诫为亲耳。比丘以饮食美味转相贡施。见世于比丘善名。后世无所应。于佛得恶论。何以故。外行家见比丘言。佛弟子但以美饭食好衣转相施耳。谁教者是佛也。于佛得恶论。比丘以经戒道法转相请乃为大亲厚耳。何以故。外行家见比丘言。佛弟子但以经戒道法转相施耳。无他相与。于比丘现世得善名。后世得解脱。于佛有善论。何以言之。佛是比丘师。教弟子但以经道。是故不必以饭食为惠也。但以善言转相施上耳。
佛言。比丘当知足。何等为当知足。谓趣求一衣一食。常在经行念不念。外求能止不乱意。是为知足。亦不当知足计。所谓经戒逮得四禅及四空定须陀洹斯陀含。未可计知足也。如是为不当计足矣。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