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疫疾的暴发已经造成了世界性的忧虑. 它正在制造并产生对健康上的一个重大的伤害. 因此, 对我们全体而言,尤其是身为佛教徒的我们,要提高警觉性来看待这个问题, 这样的做法, 是非常适当的.在这篇文选当中, 阐述了佛教本身对健康有何程度的影响力.
人类生活在社会团体当中都会经历各式各样不同的经验. 在这些人群当中,有些人会感到快乐, 有些人会感到不快乐, 更有其它的人既不会有快乐也不会有不快乐的感受.当他面对了这些不快乐的经验, 他会寻求任何帮助来解决. 在这个同时, 他会变成很急迫渴望的去增添更多令他愉快的经验.当没有任何太多的事务需要担忧时, 他便可能不会去挂念那些平常不是很重要的经验.
从人类的历史当中我们就发现到了,人类所寻求的不是去增加欢乐愉快的经验, 便是从各种不同的来源当中, 去减少不愉快的经验.在印度最古的四部宗教文学经典吠陀(vedas), 便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来印证这样的记载. vedas 描述了在早期的印欧语族之人, 就相信了有神的存在并且寻求神的帮助, 为的是能够解决他们问题. 在他们所有的乞求当中, 不外乎就是希望能够求长寿, 获得健康,得到新的土地, 战得胜利, 以及求得儿子.为了这些乞求, 他们必须要做些牺牲来获得他们所想要的. 因此,宗教帮助了人类遵循了一个快乐的生活.
当佛法在六世纪b.c. 出现在印度时, 便带给了世间一个完全新的讯息. 并且已经给与了一种具有特殊性的世间观点, 其中包函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来针对人类的各种问题.
在佛教的世间性观点当中, 可分出一些要点来说明. 第一. 任何事务的发生都是依据它的原因(causes)和情况(conditions), 没有一件事务是已经事先决定好了. 第二. 任何事物是可以去改变的.第三.这个世间是苦难的, 但是这些苦难可以藉由相关的方式去克服.第四. 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间是不可能永久的. 然而, 佛教对于我们人类的困境解决方式, 是根据上述所列的四大要点.
依据法句经(dhammapada)所阐述的佛法,健康是最大的利益获得(arogya parama labha). 这个健康分两部份来说, 就是身体上的健康和精神上的健康.这便是佛陀教化的目的, 就是鼓励这些听教于祂的听者,尽可能得去寻求这种健康之道.在佛陀最初期的著名讲道-八正道也曾提到, 病苦是所有苦(dukkha)的其中一苦. 这个苦的本身即是在四圣谛的苦.集.灭.道中所说的苦.所以四圣谛指引我们如何去解决苦本身所带来的问题,并帮助我们走向健康的道路.
佛法对于人类最大的利益是教导我们如何获得快乐.从佛陀对于世间苦所带来的问题, 所做的深入探讨, 便可以清楚的得知. 又清楚描述了一位修行人sumedha , 来到dipankara佛的身旁, 即将修得圣道并结束所有的苦.但他对于人们所受的苦有所感触, 于是对于自己的解脱暂时搁下,而使自己再度去受生死轮回(samsara). 从那时候起, 他便为所有众生的福利而工作.此种生命的态度是佛陀所鼓励肯定的.这种生活的态度包涵了两项基本的原则 (1) 大慈悲 (maha karuna)(2) 大智能 (maha panna). 我们所有的态度都要以这两项基本原则来运用. 佛陀传授了很多的方法, 来帮助世人如何解除所受的苦.
从此文篇中, 非常法喜的发现到赞颂三宝经(the ratana sutta)是如何的发生. 根据古印度的一个政治领区vesali (modern basarh)是在佛陀时期的16个国家中的一个国家. 在当时有一段时间, 遭遇急难.也就是说,遭受到饥饿. 恶魔和流行传染病这三种危害.最先是受到饥荒而导致的死亡损失.后来尸体腐坏的臭味, 而开始引发了种种的恶魔来干扰这个国家.最后, 导致流行传染病的暴发而产生更大的死亡. 这国家的领导人想要拯救这种艰巨的情势, 他们想到了邀请佛陀来此地观看. 于是派出了2位领导人去邀请佛陀. 出于慈悲心的佛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由众僧及阿难陀尊者(ven. ananda) 的陪同之下, 佛陀出发横越了ganges 河川, 前往vesali 这个国家.
佛陀到达vesali 不久便下了一阵大雨, 冲走了大量的尸体.而这些遭受污染的空气被净化了. 于是, 佛陀传授阿难陀尊者这部经典并指示他与这些领导人走访整个国家,唱诵这部经,作为用来保护全体居民的方法. 因此, 阿难陀尊者唱诵这部经典并同时洒上佛陀钵内的圣水走访了整个地方. 很快的便驱除了当地的魔乱和减轻了流行病的传染, 阿难陀尊者于是完成了他所该做的任务.
这是南传佛教法规中一个非常熟悉的案例. 在北传佛教法规中也有许多重要的经典论及佛教本身对于健康的态度.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其中之一的一部经典. 这部经典在七世纪a.d. 由著名的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成中文.
这部经典是佛陀对阿难陀尊者所讲述的. 有一次佛陀到vaisali (pali vesali)这个地方, 便会集了众多的出家人, 菩萨, 国王, 部署,婆罗门,居士, 天神, 天龙, 药叉, 人 及非人来到佛陀这里, 曼殊室利法王子(prince manjusri)请示佛陀教授演说诸佛的类别,名号,和他们殊胜的功德愿力. 佛陀于是对此请示发表了说明并讲述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其中的第七大愿是针对我们所论及有关健康的问题, 如下所说:
第七大愿: “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众病逼切. 无救无归.无医无药. 无亲无家. 贫穷多苦. 我之名号. 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 家属资具. 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这部经典描述了这位佛陀所处的东方佛土,和西方的极乐世界是有所类同. 在这个东方佛世界, 有两位菩萨.祂们是日光遍照菩萨 和 月光遍照菩萨.
这部经以北传佛法的观点, 阐述了佛教对健康的影响.因此, 可以非常清处的看出, 在所有的佛学院包括南传和北传的佛法对此看法都是一致的赞同.
三宝经赞颂到现在, 并已提供了英文的翻译, 对于想要去寻求探讨佛法赞颂的起源和目的, 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经”以巴利文称为 paritta, 以梵文称为 paritrana , 意思是保佑.巴利文说pari samantato tayati rakkhati iti parittam, 意思是对四面八方的抵挡和防护.这样防护是来自各处并已经获得佛陀的准许.
让我们再一次选出另一部具有特别涵意的经典, the discourse onthe top of the flag (dhajagga), 其名称是众所皆知. 这部经典描述了当我们正面临最困窘的时后要如何的去忆念三宝. 此经叙述了有一次佛陀要求众僧去描述一个很久以前所发生的事件. 那是发生在神与魔的战争.在神的这一边有四个领导者分别是 :sakka, pajapati, varuna, isana. 他们正准备领导他们的军队去战场 并指示他们的人民要在最紧迫的时期寻守他们自己高处的旗子.以这个来做为参考, 佛陀说他们这些随从期待经历这份恐惧感可能有时候会消失掉, 或者结果产生对旗子失去了注意力, 这并不是恐惧感已消失. 原因是他们最主要的领导人sakka 让 贪, 嗔,痴对其产生了的影响. 届时,佛陀教导当时正在聆听的僧众要时时忆念佛法僧三宝并保证恐惧感能彻底从他们的心念中消失. 如此做法的理由是佛陀已除去了贪, 嗔,痴而sakka 并未除去贪.嗔.痴.这样的做法不仅鼓励去学习经典的赞颂, 同时也能明显示出佛法僧的庄严德行.
依照佛法的教导,当遇到困境时,仍有其它补救修正的方法可以运用.那就是选择理想的人事物并且着重在他们的德行上.例如在此篇佛法的文选中, 这个理想的人事物就是佛法僧三宝,
辟支佛, 阿罗汉,或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这个特别的理想人选的德行将会更为明显庄严, 而在这些德行明显加强之后, 所需要做的补救必能清楚的寻获.这是用以最具有坚决真实性的言词来描述.从下面的这段话也同样的可以表达出:”由此真实故, 愿一切安乐.”巴利文是:”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三宝经以佛法僧三宝的万德庄严来做为实质理想的观点, 包涵了三宝的最具真实性.
依照佛法的教导,仍有其它的修正方式可以运用.那就要看这个人在心念上发展程度是如何.从著名的央掘罗摩(angulimala) 故事可以得知,这个故事是以他的名字记载于经典中.他的事迹是众所皆知. 他是一位纯真的学生.后来,他被同学和老师之间的阴谋给误导,使得他去杀害很多的人.当佛陀遇见他时.指引了他正确的修行之路, 于是他成为了一位圣者.有一次,他看到一位正在生产痛苦的妇人, 想要帮助这个妇人.佛陀要求央掘罗摩尊者运用他在遇见佛陀之后所修得的能力来祝福这位妇人.于是他便对妇人祈福唱颂: “ 喔!姐妹, 自从我出身高贵,我没有任何的意图要去夺取任何生命, 那是真实地, 愿你拥有快乐!愿你腹中的孩儿得到快乐!” 央掘罗摩尊者赞颂没多久, 这位妇人没有痛苦地顺利产下她的小孩.这样的保佑是非常地被佛教社会中所接受. 以下是与此相关的著名诗句:
他的话语庇护了所有能倚靠和俯视的地方
即使是洪水颠覆, 又是所有困难情势
孩子的出生也能够在此刻获得平安无恙
从世间的拯救者, 央掘罗摩尊者,口中语语道出
我们赞叹: 这伟大的力量是永久循续的在保护着我们
另一个方法就是培养慈悲心(metta)来帮助那些正处于困境的人.这在著名的慈爱经典中也清楚的描述出.以下是关于慈爱经的诗句:
正如同母亲愿意舍命来保护她唯一孩子般的慈爱
用如此同样的慈爱去对待一切众生
要让此慈爱的心念逐渐无止尽的扩大……
让慈悲心的培养能够运用在一生当中. 所以, 也就是如下所说的,
无论是站着.走着.或是坐着
或是躺着直到能在睡眠中清醒过来
应该要把这样的心念, 如此般的告诉自己
这, 他们这样的说, 就是至善的生活
1. 天空或地上, 来集诸神祇. 唯愿诸神祇, 均得生安乐. 汝等当谛听, 此处所念诵.
2. 故诸神祇众, 应当善谛听. 人民日与夜, 献奉诸供养.应慈爱彼等, 精进施佑护.
3. 与此世他世, 无论何种宝.或于诸天上, 难与如来等. 实尔佛陀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实故, 愿一切安乐 .
4. 释迦牟尼尊, 证悟极静法. 止息诸烦恼, 离贪不复生. 别无有他法, 可与其比伦.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实故, 愿一切安乐.
5. 佛陀所赞叹, 清净无间定. 别无有他定, 可与其比伦. 实尔达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实故, 愿一切安乐.
6. 堪赞诸善人, 四双八辈众. 善逝之弟子, 值得奉供养. 于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实故, 愿一切安乐.
7. 坚心离贪欲, 信奉瞿昙法. 已证所应证, 悟入不灭境. 得此无余漏, 证悟涅槃乐.
于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实故, 愿一切安乐.
8. 宛如巨石柱, 坚固立地上. 不为四风动, 甚深见圣谛. 佛子亦如是,彼是最善人.
于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由此真实故, 愿一切安乐.
9. 深解圣谛人, 智者所善导. 即使大放逸, 不受第八生. 于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实故, 愿一切安乐.
10. 具足正见者,舍离三种法, 身见与疑见, 及戒禁取见. 解脱四恶趣, 不作六逆最.
于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实故, 愿一切安乐.
11. 由诸身口意 , 彼所作恶业, 悉皆不覆藏. 智能见道者, 无有藏匿行. 于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实故, 愿一切安乐.
12. 犹如初夏时, 丛林花绽放, 宣说殊胜法, 指引涅槃路, 为诸无上利. 实尔佛陀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实故, 愿一切安乐.
13. 证悟最殊胜, 传授最殊胜, 导引最殊胜, 无上士宣说, 无上殊胜法.尔时佛陀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实故, 愿一切安乐.
14. 尽前之已生, 亦不起新生, 心无着来生.智者断新种 , 灭除贪欲心, 猷如灯熄烬.
于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实故, 愿一切安乐. (佛说此经已, 萨迦天王等
闻法欢喜, 顶礼三宝, 愿一切众生信受奉行得大安乐即于佛前而赞三宝以偈曰.)
15. 天空或地上, 来集诸神祇. 我等应礼敬, 圆满佛陀尊. 人天所信奉, 愿一切安乐.
16. 天空或地上, 来集诸神祇. 我等应礼敬, 圆满达摩尊. 人天所信奉, 愿一切安乐.
17. 天空或地上, 来集诸神祇. 我等应礼敬, 圆满僧伽尊. 人天所信奉, 愿一切安乐.
坚信真理 , 愿无痛苦
坚信真理 , 愿无恐惧
坚信真理 , 愿无疾病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