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轮
南公上师亲传之「准提法」,要求身、口、意三业专一的修持。身业修持的要求,主要在于正坐与结手印,没有什么花样,非常易懂,不难做到。口业修持的要求,主要在于持咒,无论是开口念、金刚念或瑜伽念,在要领的了解上,虽有些窍门,但亦不难拿捏到,待一口气一口气地练习功深后,持咒到达了声气、心气与身心三合,就成了,就算一时做不到,也不容易修出差错。
至于意业修持方面,也就是诸多的观想部份,却是最深奥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初学者在了解上,就会有许多疑问与困难,做起来,又难得其要领,更谈不上圆融变通了。如果修法只晓得一味地拚命念咒,而忽略了观想,那只能有些持咒的功德,是无法进入本法之核心的,也枉费了上师传承的本心。现就「准提法」的观想修持部份,作进一步探讨。
师传「准提法」,观想层次多
依上师传承的「准提法」仪轨看来,观想的层次分明,可以粗分以下七个阶段:
一、前奏之观
由身心调适后的宁静开始,观想顶上梵文「La」字,「La」字发光照遍自己身心,乃至整个法界。「La」字观在头顶上,是一个洁净身心内外的作用,观想不宜过久,否则血压会因之升高,脑部会充血,可能反而有害。
至于「La」字应观成竖立的还是平躺的?是立体的还是平面的?是前面看来的还是背后看来的「La」字?除了「La」字应观成竖立的之外,其余的能观成如何就如是观。每个人的心力与宿业,皆不相同,不可能作一个统一而刻板的标准去遵行,只要能观得出来就好。
待净法界咒、护身咒念完,此时,身心内外及修行的道场,都得到了洁净,「La」字观想就告一段落。
「准提法」是观音法门的总法,故有一段四臂观音的六字大明咒之持诵,以为前导,同时,观想己身就是四臂观音,是四臂观音在持其本咒。整个从开始到现前的这一段观想,可算是本法的一个前奏观想,并不算是本法观想之核心,行者应知。
二、一切归之于「空」
前奏完了,身心内外都洁净了,再回返到「空」性,亦即「…空去自身我执,浑入虚空中,虚空与我无二无别,亦无虚空之量,我与虚空皆了不可得。…」。
一切归之于本体之「空」,没有了自己的身心,化为虚空,无边无际,无量可得,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段与本法「圆满次第」的精神相同,也与禅宗的心法无别,如能定在这境界上,愈久愈好。
如果是已经证悟的禅宗大德来修本法,到此便也可以直接进入「圆满次第」了,返本空相,了无罣碍,下面的步骤,似乎可以一概全免。如此一来,有利也有弊,利的是直接到达了终点,干脆利落。弊的是有如打了一个山洞,直接驶入终点,没有观赏到沿途风光,换句话说,修了「真空」,却没修「妙有」,严格的讲,仍不够圆满。因此,最好还是依法奉行,明知是「空」,进而修「有」,成就将更无可限量。
三、「四大」由「空」来,化境意身出
「…观想虚空与我无二之中,十方起大风轮,风融于火,火融于水,水融于金刚地,地上涌起八叶巨莲,放射七彩光明。…」
接着,自「空」中起了方位的观念,风大由此而生,再而火大、水大形成,最后造就了坚固的地大,一切皆由「空」而出,有如地球之形成过程,也反映出吾人身体「四大」之变化。由「真空」开始起了「妙有」,有如空旷的平地逐渐起了建筑物。「生起次第」的道理,就是要我们依「空」生起「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然后,观想从地大中长出八叶巨莲,莲座之上,生出我身,如真能确切地观想出来,则是化境与意生身的境界了。一般行者,无以做到,多半只能随便想象一下而已,先在八识田中,种个善因再说。
四、法、报、化三身合一
而那个意生身的我,顶上放光,先后供养并恭迎本师毘卢遮那佛与金刚上师,毘卢遮那佛与金刚上师先后由我顶上光中浑入我身,毘卢遮那佛是法身,金刚上师是化身,而己身是报身,此时,法、报、化三身,合而为一,了无分别之相。
五、镜坛现出本尊,我与本尊合一
观想准提佛母(本尊)自镜坛出现,由一粗略的一个影像轮廓开始,进而观至细微,乃至佛母各个手中的各个法器点滴,都清清楚楚,由简而复,由粗而细。初学者是难以完全观出来的,这就要借助佛母的画像了,将画像的点滴观察清楚,把这个影像看熟了,深植于含藏识(第八识)中,待将来定力足了,因缘成熟时,无须用力,轻轻一带就观出来了,到那时,已不是画像中的刻板影像,而转为宝相庄严的准提佛母了。这是观想的要领,千万不要勉强硬想,那会出毛病的。刚开始无法观全,暂时仅观一个佛母的影像轮廓,或佛母身上某处一个特征,也可以。
然后,观想本尊由眉间光中浑入我身,法、报、化三身合一的我,又与本尊准提佛母合而为一,我即转成本尊,无二无别,口中持诵准提神咒,乃是准提佛母在持其本咒,其力道当更不可思议的了。
六、色身净化,有如琉璃,心月孤悬,光吞万象
再将此身观空,空去了五脏六腑,身如透明琉璃体,色身净化得没有一点渣滓。下面进入「心月轮」观的范畴,也是本法的重心所在。
「…内空心中,生起八叶莲花,红色无根。莲花上现一满月轮,轮上现字轮。观想由「Om」字起,从前右旋,次第周布轮缘,终而复始,字字光明灿烂,不可混糊,字轮不可观想太大,愈小愈好。…」
这段文字,看来似乎不难了解,但要确切地做到它,谈何容易!这也是本法的重心所在,也是法中最为深奥妙秘的部份。下文中,还会做更加仔细的研究。
七、月轮化明点,冲出色身外,浑入虚空中,还归我本如
最后,进入圆满次第的程序。
「…即想字轮收摄入于中间「Om」字,「Om」字收摄入于月轮,月轮收摄入于光明点(明点如黄豆大)明点直冲上顶,剎那顷,散于虚空,虚空之外,更无身心。我即虚空,虚空即我,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
经过一番「妙有」观想的历练,终于又还归本处,回到了「真空」本性。一般行者,当然不能做到,做到了就开悟证果了。一时做不到,没关系,绝对正常,先假想一下,在八识田中种个前因,不要小看这个因,待这个因缘成熟时,就能豁然贯通而带领你开悟证果的了。
这一套精密的观想程序,是上师传承的精髓所在,生、圆二次第,补足了古法之缺失,乃一划时代之创举。每一步骤都具有其深奥的道理,有的部份非常不易做到,可以略为变通,能不省略就最好不要省略,否则,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下面要对「心月轮」观想的部份(本法之重心),再作进一步的专门探讨。
「心月轮」之观法
「准提法」的仪轨上,明确地叙述道:「…莲花上现一满月轮,轮上现字轮。观想由「Om」字起,从前右旋,次第周布轮缘,终而复始,字字光明灿烂,不可混糊,字轮不可观想太大,愈小愈好。…」即月轮上现出字轮,而字轮就是「准提咒心」九个梵文字的排列(如附图),月轮中心部位是「Om」字,「准提咒心」的余字,由「Om」字上方开始,向右方顺位排列在月轮周缘。观想时也是同样的顺序,由中间的「Om」字观起,再顺序观字轮的咒心余字,周而复始,生生不已,每观一字,该字就灿烂光明。「准提咒心」是准提佛母的根本心咒,当然以观梵文较佳,当然观中文的也可以。
如此,有人会问,我们持准提咒持的是全咒,即使持咒心,也会加念文殊师利菩萨的「一字轮咒」,故想要念到何字就观何字,就无从配合了,应如何观才好?其实,我们的心力是可以一心同时数用的,观想与持咒可以分别进行而互不干扰,也就是说,持咒归持咒,观想归观想,我们可以念若干遍的咒语的同时,可能只观一个「Om」字,待观清楚了,再观下一个字,同时咒语可能又已念了若干遍了,如此下去,行者可以自行做一个适合自己的搭配,并不是那么死板的。这是一点小建议。
金刚上师曾指出,「心月轮/字轮」的观法有多种,仪轨上只叙述了一种。譬如说,我们如果有能力将带有「字轮」的「心月轮」一下子就整个观得出来,清清楚楚,完全了然,毫不含糊,于是,我们也可将「心月轮/字轮」观得有如一个轮盘一样地作顺时钟方向旋转,同时,整个「心月轮/字轮」都在旋转而发光,这又是另一种的观法。其实,这比仪轨所述的观法,更不容易做到。因此,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依仪轨去做,待日久功深,自然能够观出心得来的。
至于「心月轮」观应观在何处?原则上,可观在己身的心窝以下胃部以上的位置,亦即膻中穴以下的部位,「心月轮」观在此处,会有助于中脉与心轮的打开。但亦不可过于拘泥,譬如说,自己已达忘身的境界,觉得身体都没有了,何必还要硬把身体找回来,然后再观住在一个膻中穴以下,这样反而走了回头路,显得没有智慧。然如观起来,觉得心脏不适,或有某种宿疾不宜观在膻中穴以下者,当不必勉强,须另觅他途。行者应有知时知量的智慧与判断才好。
另外,依仪轨所述,「心月轮」是由内空心处所生出来的莲花所托出,故字轮应是向上呈现的,因此,原则上,「心月轮」是应由上往下看的方向来观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你如果已经到达与虚空合一,没有了身体,观在何处?往何方向观?这些问题都不应存在的了。至于是要观平面的还是观立体的?并非那么死板,平面或立体,你能观得出来,都很好。
「心月轮」观之变通
月轮、字轮的观想,非常细腻,依仪轨完全能观出来的,持续不散,非得有相当的定力,方可为之,一般行者,是无以做到的。
难道观不出来,就省略不观了吗?不是的,这是本法的重心所在,省略不观,在效果上,将会失之千里了。 上师慈悲,给予我们许多变通与方便。我们修持的「准提法门」,并不是死板而没有弹性的,一时做不到,也可以略为变通,以适合诸多行者当下之所需。 上师曾告诉我们,整个字轮观不出来,可观一个月轮,中间带上一个「Om」字,如这样也困难,也可以仅观一个月轮,有如中秋赏月,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如此的经验,应该人人皆有,观想就容易多了。甚至于月轮也不观,仅只在心头带上一个发光的明点就可。这都是「心月轮」观的融通方便之处,感恩上师慈悲。
「心月轮」观之必须要件
· 必须发光
原则上,无论你观字轮也好,观月轮也好,或仅观一明点都行,重点是这个字轮、月轮或明点,必须发光发亮(白色之光为佳,金色亦可),愈亮愈好。当然这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光亮,也是妄念,没关系,先种一个因下去,将来这一点光,就能将本体的自性之光,引发出来。这一点子光甚为重要,行者不可不知。
只要能观出放光,行者就会体验到其力道就非同小可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修法中间,如果这观出来的光点,突然大放光明,照透身心,光明之外,没有了自己,「我即光明,光明即我,亦无光明之量可得」,这时行者就应知道,此乃佛母的灌顶加持,就是感应道交,何须他求?也是自性光明的透发,必须立时把握,定在这一片光明之中,愈久愈好。
· 观出不动,存在不移
初学者即使勉强观出来了,瞬息即散,无以恒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不是勉力就能为之的,这跟个人的定力相关,定力不到相当专一的程度,想做也做不到,定力够了,在专一的状况下,轻轻一带就观了出来,观出来的影像,也能历久不散。
一时做不到,没关系,散开了,再观回来,慢慢练习纯熟,定力逐渐加深,因缘成熟了,剎那间,就可定住不动了。这也显示出定力修为的重要性。
· 愈小愈强
将月轮或光点的影像观大一点,似乎容易些,但其力道也相对小些,观得愈小,其力道则愈强,就如同将手电筒的光聚在一小点上,亮度就强,能够照到远处,反之,散开之光是没有力量的。小而强的光点,更能促进脉轮的通畅,比练气功都还强得多。当然打通脉轮不是我们的目的,这不是有意求来的,却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而已,也是报身修持的起码初步。「准提法」的目标,并不仅仅要让我们开悟见到法性而已,而是要将你的业报之身亦能得以净化,得到报身成就,再进而能够化身成就,以期三身圆满。
初步无法观小,观大些也无妨,待心力逐渐成熟,能观小就应观小些。
总而言之,「心月轮」观最重要的是要观得发光,不论观得大小或定得定不住,先要求发光,其次,是要能定住它不动,同时,当然观得愈小愈好。如能做到这三点要求,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了。
观想观得能否如法,除了知道要利用第七、第八意识的功能发起来,而非用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去硬想外,观出来了还须定住它才行,这就须要有赖加强自己的定力修为了,定力是要痛下功夫才能修出来的,任何人都没有快捷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古德们在彻悟之后,还须多年的闭关专修,然后才出来度众生的道理。再殊胜的法门,还得要用功地去依法修持,我们必须要发修持的精进心与长远心才行。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本法之重心,在「心月轮」观
本法的观想的诸多层次,除「心月轮」观外,其他观想的部份,都是暂时的,无可永恒地观持下去,不可能长期停滞一处观着不动的,多半也只能在依仪轨修法时,观一下而已,没有一点是行、住、坐、卧任何时间都能用的上的。譬如说,头顶上「La」字的观想,是不宜一直观下去的,否则,会导致血压上升而出问题了。
乃至「圆满次第」的「空」相,虽是我们修法的目的,莫说一般人做不到,即使做到了,达到「虚空与我无二无别,亦无虚空之量…」之空相之时,也仅能观于修法的当儿,去深深地体会,下座后,在日理万机的境地里,就难以实用了,因为在万「有」的世界的日常生活里,也无法永远守得住这个「空」的。
而唯有「心月轮」观,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只要观的得法,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于任何时间都能用的上。乃至于了生死、三身成就的关键,也都在于这个「心月轮」观上,它就有如此的神奇与殊胜。故以修持的立场来看,「心月轮」观是本法的重心,实不为过。
融合于「观心法门」,有如片云点太清
一般老修行者也都知道,「观心法门」是一个行、住、坐、卧时时可用的修行法门,「观心法门」简单的说,就是要行者一念清净,了了分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有如一个冷眼的旁观者一样,不加也不减地静静地绵密观照着身心内外的一切。清清楚楚就是观、就是照,无须另去找一个观或照。
而「准提法」的「心月轮」观,不但与「观心法门」具有异曲同工,且更有加强之效,其观想的要领与「观心法门」相似,一切清清楚楚,只是在有意无意间,于心头上再加带观一个光点或明月,这不是硬想出来的,是要利用第八意识中的任何一个发光种子影像为助(譬如说,一盏灯的影像),轻松地带出来,毫不吃力,就如同我们忆及自己的母亲,母亲之影像立即自然显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因为母亲之影像早已深植于自己的八识田中,轻轻一带就出来了,就是这么简单。然后,无论做什么事,都带着这个明点,随时始终都在那,没有散离,变成为生活的一部份,就成了。
不要小看多加这一光点,只要你带着这发光明点,绝不会有其他妄想产生,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这是「准提法心月轮」观的方便,却是「准提法」之重心所在,也可说是「观心法门」的加行变通,「观心法门」原则上是「空」法,加上了这一点「有」(光点),观心就不会逐渐落于昏沈或无记而不自知,有如「片云点太清」之妙用,就因有了这一片云,更能衬托出万里的晴空。如能做到随时随地这一明点都在那里,不用硬想,时时不散,修持自然可得「准提三昧」而登堂入室的了。
昼夜长明的修法,就在「心月轮」观
上面这一段,叙述了「心月轮」观于日理万机时的运用,至于夜间睡眠时如何观? 南公上师慈悲,已经传承周全了。
上师告诉我们,睡时亦可观想「准提字轮」,位置还是观在心窝以下胃以上的部位。观想字轮,忘了身体,一圈圈旋转地观,每观一圈如同念咒一遍,如果整晚都能做到了,就是「昼夜长明」,自然不需睡眠了。如能做到这一步,我们二六时中,都可融入法中,我不离法,法不离我,永远清醒,远离昏沈,如此修去,焉有不成就的道理?
临终时之妙用
· 当下中阴成就
平日修法得力者,到临终中阴之时,平时修为中的这一点心月或光点,就会引发出自性之光,大放光明,此时,行者应毫不犹豫的立即将身心完全投入,与法界的能源接轨,子光与母光融合一体,立即可以解脱而得中阴成就。
· 乘愿往生十方
即使不能中阴成就,如生前发愿要去西方极乐世界者,这一点心光,在佛母的加持之下,也能引领你前去。或愿往生其他佛国净土者,亦能同样地引领你去。至于生前发愿要回到世间来,继续修持,自度度他者,亦能相同的如愿以偿。这个「心月轮」观,就有如此神效。
「心月轮」观,即空即有,凡夫圣人,皆能行之
由此可见,本法的「心月轮」观,任何时、任何地,皆能实用,其补足了一般「观心法要」的缺失,也更加强了其之功效。不要小看这一明点或月轮,这小小的光点,虽然也是虚幻,它却包含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之精要,让我们虽处于万「有」境,却还能时时与「空」相应,诚乃一绝佳的「即空即有」修法,依法修去,从凡夫到成佛,都能得利,我们「了生死」可以靠它,乃至修持法、报、化三身成就,也须要靠它。要知道,我们修行本来就是「以幻修幻」,乃致于成佛也是一个梦幻的成就而已。
稍微深入一点的「准提法」行者,就必能体验到本法「心月轮」观之独特与殊胜,今世能够修习此法,诚为吾等之幸!感恩佛母,感恩 南公上师!
「月轮/字轮」附图:
(学生胡松年撰写,恭呈 南公上师审核修正后定稿)
(2010年4月27日)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