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开示:乐说世话有哪些过失
节录自《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
⒌初业菩萨当观世话过失有二十大类
①长行
下面是世话,过失也有二十种。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世话中过。若观察时。菩萨应住。决定之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弥勒菩萨请法的言词里面不难懂。“决定之义”恐怕同修们有疑惑。“菩萨应住决定之义”,这个“决定之义”就是真实的事理;《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我们现在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要住,他应当住宇宙人生真相之中。能够这样修学,他就不会生烦恼了。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世话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住决定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这是佛总答弥勒菩萨之问。这确确实实可以做得到的,问题是你要会作观,也就是你对于世话的过失,离世话的功德利益,你能够观察透彻、明了,你就能“住决定义”,这个心安住在诸法实相,就不会生烦恼。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乐”是喜欢、爱好。爱好于世话二十种过,佛在此地为我们说出来了。
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闻。
“多闻”是指多闻佛法的人;对于广学多闻的人,他不会尊敬。
为什么呢?
简单的说,就是世间法他知道得太多了,因此他就生骄慢之心——骄傲、贡高、我慢,这个出家的比丘菩萨虽然读的经书很多,他也瞧不起,也没有看在眼里——不敬多闻。
二者。于诸诤论。多起执着。
这是自古以来在所不免,这个争执太多了。
为什么有争执呢?
成见很深。
三者。失于正念。如理作意。
他起心动念不如理,也不如法;“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与这个不相应,叫“失于正念”。不知道如理作意,他的起心动念都是生烦恼。
四者。为所不应。身多躁动。
“为”是说他的作为、他的造作;他所造作是不应该造作的。
哪些是不应该造作呢?
三途业不应该造作啊!
简单的说就是佛家里头常讲的十恶业是不应该作的;“身多躁动”,他偏偏去造。
五者。速疾高下。坏于法忍。
这个高下是讲他的心生分别;分别心太大了,就产生高下了。法忍他没有了,他不能忍耐啊!
六者。心常刚强。
这个刚强的心障碍禅定、障碍智慧,所以
禅定智慧。曾不薰修。
七者。非时而语。言论所缠。
“非时”,言语有时节因缘,在某一个时候,不应该说的话,他偏偏说,往往说出这些话来,会遭受到许许多多的障难,我们今天讲遭受别人的批评、攻击啊!不应该说这个话。说话是大学问,一定要懂得时节因缘——什么场所、什么时节,哪些话不能说的……。他是愚痴,没有智慧,不应该说的,他常说啊!所以被言论所缠。这就会受其他的人言语攻击他、批评他。
八者。不能坚固。证于圣智。
这一句是讲证果,当然这是更不可能的事情;不但深的果位他证不到,浅的果位,如须陀洹他也不能得到;不但圣果得不到,我们再仔细的观察,他念佛这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念佛人果然得工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所以经上常讲这叫易行道啊!“易”,容易。比较其他的法门,这个法门容易;其实也不容易啊!说容易是比较上说的。
其他的法门,一定要断八十八品见惑,证得须陀洹果才算成就。我们念佛人,往生比这个是容易太多了。
念佛求往生,这个带业往生,八十八品惑一品都可以不要断啊!
不断怎么办呢?
你要有能力控制住,这个控制住了就叫工夫成片。控制住容易,断难啊!古人有个比喻,这个“控制”像石头压草,“断”那是连根拔除,那个难。我们用这一句佛号能把烦恼习气压住,这个念头才一起来,阿弥陀佛压住了,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都不让他有杂念起来,你能够做到这个工夫就有把握往生了。
我们能不能压得住?
佛号在口里念,妄念照样起来,这个不管用,这压不住啊!这个搞法往生就靠不住了,没有把握啊!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九者。不为天龙。之所恭敬。
“天龙”是指护法神,护法神不保佑你啊!
十者。为辩才者。常怀轻贱。
实在讲也不是真的人家轻贱你,但是人家远离你,对你敬而远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辩才”就是修行工夫得力的人。
十一者。为身证者。之所呵责。
“身证”就是真正证果的人。他有时候会责备你。
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怀悔恨。
他这个“正信”生不起来,信心犹豫,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所以他常生后悔、悔恨。
十三者。心多疑惑。摇动不安。
这些原因都是贪着世缘。
十四者。犹如倡妓。随逐音声。
“倡妓”是比喻他心随境转。这个倡妓,现在的话就是舞台上的演员。演员随着剧本在说话,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没有主见;唱歌、跳舞随着拍节在动作啊!听人家指挥,自己作不了主宰,就是这个意思。
十五者。染着诸欲。随境流转。
贪着五欲、六尘,必定是心为境转了。
十六者。不观真实。诽谤正法。
习惯于邪法里面,遇到正法他还不习惯、不能接受了。把正法当作邪法,把邪法当作正法,这个事情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也常常见到。
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称遂。
佛门当中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求不到啊!他心有求不能够如愿。
十八者。其心不调。为人弃舍。
因为他的心烦恼多、知见多——就是意见多,跟大众很难相处。不能相处,当然你就会被这个团体摈弃出去了。
十九者。不知法界。随顺恶友。
对于十法界理论、事实都不知道,这叫迷惑颠倒啊!所以他没有出离的心,他也不知道出离的方法。“随顺恶友”,跟他往来的都是愚痴人、懈怠人,都是作恶之友。
二十者。不了诸根。系属烦恼。
“诸根”通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每一条根都是系属于烦恼的,没有办法摆脱烦恼,这个日子就过得非常辛苦,果报当然就不堪设想了。
弥勒。是为菩萨。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实在讲,喜欢这些世间法的过失无量无边啊!世尊把无量无边的过失,归纳为二十大类,为我们略说。
②重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这下面总共有二十一首偈,也是属于重颂。
憍傲于多闻。执着诸诤论。失念不正知。是名世话过。
第一句是重颂心生骄慢,不敬多闻。第二句是重颂于诤论多起执着。第三句是前面二十种过失的第三种——失念不正知。“失念”是随烦恼里面的一种。大乘《百法明门》里面跟我们说烦恼有二十六种,其中有六种是根本烦恼,有二十随烦恼。随烦恼里面分大随、中随、小随,这个失念是大随烦恼之一。
什么叫失念呢?
对于正法常常忘失,也就是我们讲的记性不好,常常忘记。佛在经里面讲的道理,修行的方法,契入的境界,他常常忘失了,失去了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与贪着、喜欢世话有关系。无明、烦恼、习气,这是所有一切过失之因。佛在这部经上所说的种种过,可以说都是缘,有因再加上“缘”,果报就现前了。如同经上所说的。第二首,
远离正思惟。
“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
正知正见的标准是什么?
一定是与事实真相相应。《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与诸法实相相应的,这个才算是正知正见。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的正知见是非常合理的,决定不是盲从。
身心不寂静。
“心”,妄念很多。“身”,躁动。身心都静不下来。
退失于法忍。
简单的说,他没有耐心。不但学佛没有耐心,在日常生活工作里面,他也没有耐心,这也是世话的过失。
其心不调顺。远离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名世话过。
这第三首是讲用功。“世话”对于我们用功,也有很大的妨碍。“心不调顺”,也就是心里妄想、烦恼、知见很多,修行工夫就不得力了。奢摩他跟毗钵舍那,这是梵语。“奢摩他”翻作止,“毗钵舍那”翻作观。教下常常讲的止观就是禅定。禅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做静虑。“静”就是止的意思,“虑”就是观的意思。可见得翻译的文字不一样,里面的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所以这两句就包括了佛门所有一切的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大类。这个止我们讲放下;你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从这个地方入门,就叫做“奢摩他”。或者你从看破,“毗钵舍那”是看破;看破是这一些事实的真相完全明了、通达了,这个心清净了,从这个入门就叫做毗钵舍那。所以入不二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种方法,一个是看破,一个是放下。喜欢世话的人,对于用工夫就有妨碍了。“远离奢摩他”,这个止、观你都不能成就。我们念佛,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会念的人,这一句佛号就是止、观,里面有止也有观。念佛的时候放下万缘,什么都不想了,这就是止啊!一切妄念都止住、都放下了,这一句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观。世尊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是无上深妙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老实念佛,不必再去参禅了,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一句佛号里面具足奢摩他、毗钵舍那。
第四、这以下是讲在生活当中,也产生许多过失。
不尊敬师长。爱乐于世论。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此地所说的师长,是教导我们学佛的老师,不是世间的这些师长。世法里面的师长,没有教你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地方是指教给你了脱生死、超越轮回的老师。因为你爱好世话、世论,当然把你修道的事业忘失了。或者是至少你也疏忽了,你没有认真去做,这是不敬师长。所以师长并不是要我们常常奉养他、恭敬他,不是这个意思。
怎么样对师长尊敬呢?
依教奉行,这才是真正的尊敬。“智慧不坚固”,这是一定的道理。真实的智慧是从清净心生起来的,你心不清净,哪有真智慧呢!第五首,
诸天不恭敬。龙神亦复然。退失于辩才。是名世话过。
这是你得不到护法善神的保佑。纵然有辩才,你的辩才也会有退转。第六首,
圣者常呵责。如是耽着人。唐捐于寿命。是名世话过。
“圣者”是修行证果的人;他看到你,感到你非常惋惜。必须要晓得,无量劫中得人身、闻佛法,非常不容易。
在佛法当中,尤其是闻到净土法门,那真是无比的稀有。
为什么呢?
这个法门如果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一生保证你解脱啊!
你修学其他法门,则未必啊!
为什么?
其他法门要断见思烦恼。断见思烦恼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个法门不须要断烦恼,叫带业往生。只要你能信、能愿、肯念佛,你就成功了;所以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在一切大乘法里面,最容易修学、最容易成就。所以它是稀有难逢的法门,遇到这个法门还懈怠,还不能把世间法舍掉,这个叫真可惜啊!“圣者”呵责的就是这些事情。“唐捐于寿命”,“唐捐”是浪费。你这一生宝贵的光阴空过了,没有用在道业上,非常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