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专集网链接http://www.amtb.cn/(请您将此内容推荐给志同道合的学佛同修——功德无量)
佛法就是生活 (共一集) 1998/2 彰化净宗学会 档名:21-49-01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今天我们在彰化各处走了一走,深深感到中部同修的福报很大,我想这当然是过去李老师在这边弘法三十多年的缘故。这是缘分,而真正的亲因缘,一定是诸位同修无量劫来,善根、福德在这个时候成熟,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才有这样兴旺的瑞相。我们看到中部的佛法前途无限的光明,这就能够带来整个台湾的安定、繁荣、兴旺,值得我们庆幸。
有同修问我:佛法的修学如何能够落实到生活上,使我们的生活与学佛融成一片,不致于脱节。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过去我记得有一次,在美国德州休斯敦讲演的时候,也有同修提过同样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提出来的人有必要明了,实际上凡是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哪一个时代,无论在哪一个地区,如果不能清楚的明了佛法修学的真实意义,经上讲的那些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就得不到。
这个现象在现代非常普遍。所以学佛,社会上看到我们是迷信,不切合实际,脱离现实。这些批评,我们听了以后,应当要有所警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批评,这样的批评与事实相不相应?如果我们学佛,没有这些事实表现在外面,人家为什么会批评?既然有这些批评,我们就要认真反省检点,到底有没有这些过失?回过头来细细想想,人家说得对,没错!我们的修学与生活确实脱离,确实不相干,佛在经上宝贵的教诲,我们把意思都错解了。
佛法从哪里下手?怎样落实在生活上?这些问题应当是我们一接触佛教就要了解的,就要问清楚的。我在年轻时候,刚刚接触佛法,我记得我第一天见章嘉大师,就向他老人家提出这个问题。我问他,佛法修学从哪里下手?怎样才能叫我们契入佛的境界?他告诉我,从「看破、放下」就入门了。这两句话听起来好像是很容易懂,其实很难懂。什么叫看破?什么叫放下?看破的是什么?放下的是什么?这里面的含义无限的深广,这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可以说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离不开这四个字。
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换句话说,他还要看破、还要放下。他看破的是什么?那一品生相无明从哪里来的?如何把这一品生相无明断掉?断掉就是放下。我们这才明了,从我们现前开始,永无止尽的看破,永无止尽的放下。
一般同修大多数研究经教,都知道佛在经上讲的两种障碍,或是说三障,或是说二障;三障、二障内容都相同,只是开合不同而已。二障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我们看破就是破所知障,放下就是破烦恼障;二障要是破尽了,就证得圆满的佛果。
如何将这个修行的纲领,落实在我们生活上?修行从哪里修起?先要了解「修行」两个字的含义。行是行为,行为很多说不尽,佛用归纳的方法,把无量无边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语、意。口是言语,身是动作、造作,意是思想、念头,这三大类的行为错误了,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修行两个字要搞清楚、要搞明白。身、语的行为都是受意的支配,所以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常讲,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地,就是思想、见解。你的思想、见解纯正,你就不会犯错误。
邪正的标准是什么?什么叫做「正」?佛在经上有绝对的标准,有相对的标准。绝对的标准,是与心性相应的,这是正。与心性相违背的,就是邪。这是一个绝对标准,也就是说,与真如本性相应。绝对标准通常是对法身大士说的;而对十法界里面的众生,佛是用相对的标准,就是我们讲的善、恶。而这个善、恶,佛家的标准跟我们世法的观念又不一样。佛法里面讲,什么是善?念念为一切众生,这是善;念念为自己,这是恶。这个说法,标准就拉得很低。我们初学佛的人听到就怀疑,为什么为自己就是恶?世间谚语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像人为自己是天经地义,这是正确的。走遍全世界,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人民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人人都为自己,而佛说为自己是恶,为众生是善。佛这个善恶标准是怎么定的,我们要懂得。
佛告诉我们,一切凡夫堕落在六道轮回,生生世世无量劫来,都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原因是什么?我执,因为念念执着有个我,就出不了六道轮回。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本!我们知道,小乘阿罗汉我执破掉了,烦恼障断掉了,他超越了六道。你要问他,他凭什么超越六道?「我」没有了,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也不再执着这一切法是我所有的,这个念头没有了,他就超越了六道轮回。佛的标准是从这里定的。所以佛说念念为我,这是增长我执。我们要破我执,要破烦恼障,念念还增长我执,增长烦恼障,什么时候能了生死、出三界?没指望了。我们懂得了这个意思,才晓得佛讲的话有道理。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就把「我」淡掉了,起心动念统统为众生、为佛法。
佛法是什么?这两个字也要搞清楚,千万不要以为佛法是庄严道场,那你又错了,还没有离开「我」。这个道场是我的,这个是我的信徒,还是增长我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去不了。所以,佛法这两个字,定义要搞清楚。佛是觉悟的意思,法是理论、方法。佛法两个字,就是用佛教导我们的这些理论方法,去觉悟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各个都觉悟,这叫「佛法」。这些名词术语真正的含义,我们都没搞清楚,都错解了,真的是错解如来真实义。自己以为还做得很对、很正确,殊不知我们都是用轮回心,天天在造轮回业。心里想往生极乐世界,可是做的跟往生极乐世界恰恰相反,这就是恶。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世界,圆满觉悟的世界,迷惑颠倒的人去不了,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
所以学佛,起心动念都想着众生,都想着别人,不要再想自己,这才叫觉悟,这个人才真回头了。你看「三皈依」里面,「皈依佛,觉而不迷」,起心动念为我就迷了。无论我做什么,我穿衣、吃饭,穿衣、吃饭都不是为我,为谁呢?为众生。怎么穿衣、吃饭也是为众生?穿衣、吃饭是养这个身体,养这个身体干什么?这个身体是为一切众生服务。所以穿衣、吃饭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我们要这个身体是为众生服务的,与我不相干。觉跟迷就在这一念之间,一念觉就与佛菩萨相应,一念迷就跟轮回相应,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
世尊当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真的是浩如烟海。流传到中国来的是少分,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运输极度的困难。印度的高僧到中国,中国高僧到印度去取经,谈何容易!所以是把好的东西、精华的东西带回来,选了又选,淘汰再淘汰,才带回中国来。带来之后,再翻译成中国文字,又一次的选择,不是所有带来的全部都翻。带回来的东西,真正翻成中文的,一半还不到。但是很可惜,原文都遗失、都失传了,所以留下来的东西真的是世尊所说的精华部分。古来的这些高僧大德,选择又选择,流传到今天。虽是少分,看起来已经分量太大了,决不是我们一个人一生能够受持的,而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必要。
世尊当年说法的状况,多半是弟子、信众提出问题向世尊请教,世尊为他们一一解答,以后集结就成为经藏,所以经论里面常常看到一问一答。或者是有人提出问题,这是启请,世尊为他们讲开示,经典是这么来的。无问自说的,那是太少太少了。佛主动说的,没有人启请,这种情形少之又少。世尊答复众生的疑惑,这正是像大夫开药方一样,给这些众生诊断,他有什么毛病,那是对症下药。所以往往当机的听众听佛讲经,这一部经还没讲完,他已经开悟了,甚至于证果了。这就好像大夫治病,药用得很适当,药一下去,他病就好了。现在佛不在世,留下来这一大堆的经典,就是大夫给别人的处方。我们今天拿到这些处方,如果随随便便用,危险极了。如果我们害的这个病,跟这个药方不对,吃了这副药,不但病不能好,恐怕还要送命。
所以,佛法能利益人,也能害死人,法要是不对机就害死人。我过去在台中学佛的时候,在同学当中,我就有这个看法,我们一些同学不服,去问李老师,李老师说:「没错!」这大家才没有话说。确确实实是如此。法一定要契自己的机,我们才能够得受用。这么多的法门,哪一个法门能契自己的机?一一法门去试验,这个很苦!你要试验到多少时候,才试验出来哪个法门对自己的机?何况自己未必能够选择!
因此,佛灭度之后,众生学佛就要依止善知识。这些善知识代代相传,请他们来观察我的根性,提供意见给我作参考,为我选择法门,给我做一个帮助,这是亲近善知识的好处。从前这些善知识真有能力观机,而且有许多是佛菩萨再来,再来人!中国祖师大德里面,佛菩萨再来的很多。即使不是再来人,也都是有修有学,我们说他没有证果,但是他真有工夫,真修真学!不像现代,现代的问题就非常非常严重。自己的知见,甚至于还不如在家学佛的人。这就是《楞严经》上所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果我们亲近这些知识,他把我们的路指错了,害得我们这一生不能成就,我们的机会就错过了。因此,亲近善知识,选择法门,几乎可以肯定的说,是我们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关键之所在。
假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不到善知识,怎么办?善知识可遇不可求。古德有作榜样给我们看,现前没有善知识,我们在古人里面去找。我在台中住了十年,亲近李老师,李老师非常谦虚,他跟我讲:「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老人家这么样谦虚。我到哪里去学?他介绍我,依印光大师作老师。印光大师不在眼前,印光大师的《文钞》在,天天读印光大师的《文钞》,就是亲近印光大师;依照《文钞》里面的教训去做,你就是印光大师真正的学生。他老人家是印祖的学生,介绍我依印祖作老师。这个法子好,我们可以亲近古人,依古人作老师,依教奉行,作古人的弟子。
这个方法几千年前,在中国第一个用的是孟子,孟子是依孔老夫子作老师。实际上,那个时候孔夫子已经过世了,孔子的著作留在世间。他读,读了有疑问,去向孔子的学生请教,他真正依教奉行,成就超过孔子所有的学生。在我们中国尊孔老夫子为「至圣先师」,称孟子为「亚圣」,这就是学古人学成功的一个好例子、好榜样。往后在两千年当中,用这个方法向古人学习,成就的人很多。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像汉朝的司马迁作《史记》。司马迁学左丘明,这两个人是不同时代的。左丘明跟孔子同时代;他学《左传》,这就是依左丘明为老师。唐宋八大家的韩愈,韩愈学司马迁,以司马迁作老师,司马迁不在了,他学《史记》。《史记》是司马迁作的,他学得很成功,唐宋八大家第一位、第一名。在佛门里面最著名的例子,像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学莲池,以莲池大师为老师。莲池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他学得很成功,莲池是净宗祖师,他也是净宗祖师。
这就是教给我们,如果眼前没有善知识,找古人!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在海内外弘法,劝大家选择第一善知识,我们亲近他,我们向他学习,以他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这个善知识是谁?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那还会有错吗?学阿弥陀佛从哪里学起?从《无量寿经》学起。你能够把《无量寿经》完全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你是真正的弥陀弟子。所以经典要熟,熟就要多读;熟了之后要解,经里面字字句句的意思要懂得。那个意思很深,没有关系,你懂多少就做多少,你要认真去做;你不能去做的话,没用处。
第一,你要发心、要发愿,要发跟阿弥陀佛同样的大愿。阿弥陀佛第一愿,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这个愿我们怎么发法?我们一定要发愿断贪瞋痴,为什么?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贪瞋痴断了,三恶道就没有了。贪欲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恚是地狱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我们要真干,真正断贪瞋痴。贪瞋痴怎么个断法?要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戒定慧这三个字含无量义,因为整个佛法称之为「三学」。我们今天这个《大藏经》叫三藏,三藏是经、律、论,大家都晓得。经律论就是戒定慧,律藏是戒学,经是定学,论是慧学,所以这三个字深广没有边际,这是往深处讲。
浅处讲呢?我们从浅处下手,浅讲,「戒」就是守法。世尊教给我们的教诫,我们要遵守。经典上没有的;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约、风俗习惯、人情世故、道德理念,这些经文上虽然没有,统统要遵守。在中国守中国的法,在外国守外国的法,到那个地区守这个地方的法,这就对了。戒的意思是守法。「定」的意思是自己在境界上做得了主宰,换句话说,不会受外面的诱惑。现在这个社会形形色色,诱惑的力量很强,我们在这个里头不受诱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不动心,那是定。「慧」是什么?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一点都不迷惑,这就是慧。我们要学这个,从这里下手,这是总纲领。
在中国自古以来,佛法里提倡大乘,大乘修学有六个纲领、六个原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必须要遵守的,就是「六波罗蜜」,你就是真正修大乘行。我们在生活当中,这六条怎么样去做到?就依你现前的生活,没有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就在现前的工作上,平常我们接触的社会,种种应酬里面,你能够把六度拿出来,与六度完全相应,你就是修菩萨行。每个人的身分不相同,工作不相同,自己要多多去想想。佛在《华严》里面,以五十三个菩萨他们示现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去看看,他们如何在生活、工作里面,去修六度万行,去修十大愿王,我们要学这个东西。
我在此地举一个例子,不能举得太多,诸位细细去反省,我应该要怎么做法?譬如,妳是一个家庭主妇,我们以这个为例子。家庭主妇怎样把三学、六度落实在生活上?先说布施。妳每天早晨起来,做妳的家事,把妳家里的一家人照顾得都很周到,使他生活很舒适,妳在那里修的是「布施波罗蜜」。布施什么?布施体力,这叫内财布施;身体以外的,那叫外财。妳每天扫地、每天煮饭、每天洗衣服都是布施,这是财布施,叫内财布施。妳还天天想改进,用头脑去想,如何能够改进生活,使家里人过得更舒服一点,那就是法布施,妳用智慧在思考。饮食起居,妳统统都照顾到。
妳不要看到,这是布施一家人,妳看得就太小,妳这个做是布施尽虚空、遍法界,妳知不知道?不知道!怎么说我照顾一家人很周到,就是布施尽虚空、遍法界?妳这一个家整整齐齐,做得非常如法,是世界所有家庭的第一家庭、模范家庭。妳是菩萨主妇,菩萨现身,现主妇之身教化一切众生,给一切众生作榜样,妳不是布施尽虚空、遍法界,妳是布施什么?妳明白这个意思,妳天天做同样的事情,就做得很开心、很快乐,我在这里行菩萨道,不至于天天愁眉苦脸。天天干这个事情,干的毫无意义,委屈的不得了。妳看念头一转就变成了菩萨。同样的工作,甚至于工作比从前做得还要辛苦、还要辛劳,做得还多,但是妳愈做愈快乐。念头转过来,你是在修布施波罗蜜。
妳做任何一桩事情,都有方法、都有条理,有条不紊,这是「持戒波罗蜜」。妳炒一道菜,这个菜怎么样切法,怎么样配佐料,有先后次第,那都是持戒波罗密。所以一听到持戒,不要想到五戒、八戒,就想那么窄小,不能够把心量扩大。那个戒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都在戒学之中,哪里是那么样的偏狭,想得太窄小了。持戒波罗蜜有了,圆满了。有方法、有条理、有层次、有顺序,这是持戒。
「忍辱波罗蜜」是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耐心。
「精进波罗蜜」,天天在求改进,今天做得很好,明天、下一次做得比这一次更好。从这里面吸取经验、吸取教训,天天在改进。
「禅定波罗蜜」,自己有主宰,不轻易受外面动摇,自己有方向、有目标,不为外境所动。般若波罗蜜是样样清楚、样样明白,一丝毫都不迷惑。
你看看一个家庭主妇,通常天天做家事,做得很辛苦,都埋怨!这个念头一转,她在修菩萨道,她在度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她做得怎么不快乐?所以家庭主妇修六度万行能成佛,天天做家事,她做成佛了!
你们明白这个道理,无论从事那个行业,无论从事哪一种工作,没有一样不落实。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