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有四众之分。出家男女二众,即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即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佛弟子又有四众、五众之分。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七种佛教徒的通称叫七众。即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二众。
比丘。梵语的音译。意译“乞士”、“乞士男”、“熏士”等。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比丘有五个意义:乞士(靠乞食为生)、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俗称比丘为僧人,亦称比丘为沙門。世俗亦称比丘为和尚。和尚在印度原为师父的俗称;在中国本来是对佛教师长的尊称,后来成为对比丘的俗称。世俗亦称比丘为大僧,或称比丘为首堂。蒙藏地区称比丘为喇嘛。喇嘛,为藏语音译,意为“上师”。原为藏传佛教对高僧的尊称,后汉族常把蒙藏比丘称为喇嘛。在汉地一般称比丘为“师父”。 比丘尼。梵语的音译,意译为“乞士女”、“除女”、“薰女”等,亦称“沙门尼”;“尼”是梵语中的女声。指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汉地又称尼姑。世俗亦称比丘尼为二僧或二堂。在汉地一般称比丘尼为“师太”。 式叉摩那。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学戒女”、“学法女”、“正学女”。年满20岁的沙弥尼在受具足戒前二年,要受六法,此时称式叉摩那。 沙弥。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息恶”、“行慈”、“勤策男”。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在汉地普遍俗称小和尚。 沙弥尼。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勤策女”。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女子。 优婆塞。意译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言其亲近奉事三宝、接受五戒。亦通称一切在家的佛教男信徒。俗称男居士。居士,本指多财富乐的人,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称呼居家修道之土。 优婆夷。意译为“近事女”、“近善女”、“近宿女”、“信女”、“清信女”。指接受五戒的在家佛教女信徒。又俗称女居士。 对较高水平的僧尼称谓:1.法师: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佛法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思是讲说经法的师傅。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