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闻与所知障
要享受佛法的好处, 还是得确确实实的照着佛的遗教,去做实修实证的工夫。 做一分,就有一分体验。
凡人多半眼高手低,能说不能做。聪明人和知识分子尤其是这样。这些人读书读得多,有机会认识很多人的思想见解,加上天生聪明,能举一反三,可以说得比别人更好。但是,检查他们的行为,往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他们虽然很肯定宗教对社会人心的教化意义,但是他们自己并不信教。他们觉得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只是一种心理现象。 但是对社会各阶层的大部分人来说,宗教可以抚慰人心、安定社会,所以是很好的教化工具。而他们认为自己有一套足以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准,不需要宗教的引导与支持。这种现象可说就是‘所知障’或‘知见障’。
‘所知障’是被自己原来的知识学问蒙蔽,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后,以这个观念的框架来批评、否定宗教,妨碍了宗教信仰的道德实践和内心的体验。他们自认为是站在纯客观立场,其实,局内人可能不客观,而局外人不明就理的评论,也未必应能客观。怕就怕所知不多而自以为无所不知。不但对他自己形成了障碍,也可能误导他人而成为信仰宗教的障碍。
一般来说,学文科的中国知识分子,比较倾向于无宗教的立场,似乎接受个人主义思想的人,就容易认为宗教信仰与现实人生并不契合,尤其对于佛教会有若干偏见。比较起来,学理工科学的的除了坚持唯物 史观的人,反而容易接受宗教;所以,也不可说学问好的人就有所知障,就像许多博览群书的人,依旧会选择一种宗教来作终身的依归。
近年来,像这样的风气,不论在国内或国外,知识分子信佛学佛,已经越来越多了。 《楞严经》里面有一段阿难尊者的自述之词:“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阿难是众多弟子当中学问最好的一位,但是他发觉自己对佛法只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还不能从实际的生活中,真正体验到佛法的妙用。佛陀时常赞美阿难是多闻第一,所以,多闻也是值得嘉奖的。 但是,多闻还要实践,要经验所知的内容,可是一般的人只停留在‘知’与‘解’的层次,就像考古学者考察古代文物,但不会成为古人。所以,要享受佛法的好处,还是得确确实实照着佛的遗教,去做实修实证的工夫。做一分,就有一分体验;不然,在修行的成就上,佛学博士还未必比得上目不识丁的人呢!
噶瑪滇真聽列惹薩解释:
所知障就是所知的障礙,所知的所知來自學習和習染、來自對世界的執取和分別,這就是所知。真正修行佛法求開悟,必須放棄一切所學,淨除所知障。也許你會想,若無這些知識,不懂得分別,如何在現實社會生存?誠然,世俗生活需要知識、常識、學習、分別,要懂得善惡是非。基於世俗的角度,所知越豐富、越能在現實社會生存。但若站在出世間角度,所知越多,所知障相對加重。越不易接納他人,分別心越強。
未見性之前,一般人心量狹小,尤其常偏私袒護親友所為。譬如自己孩子出狀況,家長的立即反應常是「不可能,我兒子善良又孝順,絕對是人家害他的。」不是緩頰就是為其開罪。為求生存,是非善惡都常顛倒了,更何況正確的善惡標準,也是一時之辨,在某種時空條件下所分析判斷的結果。
达真堪布上师的解答:
所知障有很多种,主要执着三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三轮。我们把三轮都视为真有,然后去执着,这就是所知障。比如说我们吃饭。吃饭,自己是一个轮,所吃的饭是一个轮,吃饭的过程又是一个轮,这是三轮。我们把三轮都执为实有,不知道是空性,不知道是如幻如梦。再比如说我们做功德,做布施,布施者自己,所布施的东西以及布施的过程,做布施的对境,这是三轮。把三轮都视为真有,不知道都是如幻如梦的。这个念就叫所知障。执着法,执着诸法为真有实有,这就是所知障。
我们有两种我执——人我执和法我执。人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本,法我执是所知障的根本。
希热多吉居士的解释:
通俗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感觉都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体和不同的见地。由于个体的不同,因此每一个人所在和所处的境遇也不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理解来看待事物,但是他(她)们的知识、经验和理解往往都带有狭隘性,不能完全的、客观的看待事物,这就是佛教里讲的所知障。如果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所知障。
“所知障”在梵语里是jn~eya^varan!a,在藏文里是s/es-byah!I sgribs-pa,在佛教中对它的解释一般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