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九 禄九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二论诸境同异)。
○次诸境开合者文中二初明来意次正明开合六境依文次第以后后境尽向上合十如居初是故先以因缘合如四谛第三是故次以四谛合二下去展转以下合上即为六章。
二诸境开合者先用十如为首何者此经命章绝言称叹十如。
初文言命者召也起也故以初章名为命章绝言称叹者文云止舍利弗不须复说绝言叹已次叹绝言之境即十如也故云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性相体力等。
(△次正明开合六境)。
○今更说五境云何同异者前已说六境今以五境与十如义名异义同余下合上意亦如是故更明之于中有四先正明离合次准前例立随情等三三问答释疑四问答通经以此经义通于诸境不同他人名义俱塞般若种种名解脱法身亦尔多诸名字等具如止观第三记如此解者则使一切佛教名异义同无不通畅若得此意无碍自在故有开合门来初文因缘合十如者若得前来十如总释之意相以据外等来对销因缘义同显然可见于中为二先开合意。
今更说五境云何同异耶十二因缘与十如开合者名异故言开义同故言合。
○次正开合又二先正合次略指初又二前合思议两番次合不思议两番二文各有总别两对初文者先对次结对中先别。
无明支合如是性行支合如是相识名色六入触受合如是体爱合如是缘取合如是力作有合如是因生老死合如是果报等(云云)。
如文。
○次总对者因缘总而十如别故云总总以因缘合为三道两番合十如故云也。
又总合者如是相合行有两支如是性合无明爱取三支如是体合识名色乃至老死七支如是力还是烦恼道三支无明爱取能生业力如是作还是行有二支能为苦作业也如是因还是行有二支为七苦作因也如是缘还是无明爱取三支能润业取苦也如是果还是行有之习果也如是报还是行有之业招名色等报。
○此两下结。
此两番通用思议十二因缘合六道十如是。
如文。
○次后两番者为二初正对次若细下辨通别初文先标。
次用不思议十二因缘合四圣十如者。
○次对对中先别亦是别别以缘对如。
无明支转即变为明明即了因成圣人如是性恶行支转即变为善行善行即缘因成圣人如是相识名色等苦道转即法身成圣人如是体爱取二支转成圣人菩提心即是如是力有支含果变成六度行即成圣人如是作亦转成圣人如是因此有支转有二种正道转成如是因助道转成圣人如是缘老死支转成法性常住成圣人如是果报(云云)。
○次总者亦总合以为三道三道即理性三德故云在内等。
又总作者体力作三法只是烦恼业苦变成法身菩提心六度行等勤习三法在内成性在外成相正意成体誓愿深远成力立行成作牵果成因相助成缘克发成果报(云云)。
(△次辨通别)。
若细分四圣节节有异今取大概故通释耳。
次文云四圣节节有异者如前释中四教诸圣各各不同居在界外莫不皆有十二有支如止观摄法中因缘逆顺等各有其相以前四圣同为圆释如前释中云无明转即变为明等总释中云三道即是性德三德故云在内成性二乘菩萨应从次第何故合耶且从久远种性边说若从末说应须分四。
(△次略指)。
经云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二乘亦得作通释也。
四种四谛合十如者生灭无生两种苦集是六道十如如是相如是性是集如是体是苦如是作力因缘又是集如是果报又是苦(云云)生灭无生两种道灭是析体二乘及通菩萨十如如是相性即是道如是体即是灭如是力作因缘皆是道如是果报又是灭无量无作两种苦集即是四圣界外果报十如集谛即是界外如是相性力作因缘也苦谛即是界外如是体果报等(云云)无量无作两种道灭即是四圣界外涅槃十如道谛即是涅槃性相力作因缘等亦是般若解脱也灭谛即是涅槃体果报等亦成常住法身也(云云)四种四谛合四种十二因缘者生灭无生两苦集即是两种思议十二因缘生灭无生两种道灭即是两种思议十二因缘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也无量无作两苦集即是两不思议十二因缘也无量无作两道灭即是两不思议十二因缘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可解。
次以四谛合如缘者若知苦集秪是缘生道灭秪是缘灭十如自分界内界外各有生灭等何俟更合为不了者谓名义俱异故合令义同皆取器类大同总略而会若更缕碎恐烦杂故如无量无作中云界外四圣涅槃者涅槃之名通大小故且用言之故云亦是般若解脱亦是法身也四谛合因缘者但知因缘有生无生等四谛有世出世各各合之文相最显。
七种二谛合十如者藏通别圆入通凡四俗皆是六道十如也藏通两真是二乘十如也别圆入别两俗有边是六道十如无边是二乘十如圆俗此通九法界十如别入通圆入通别圆入别圆凡五种真皆是佛法界十如也七种二谛合四种十二因缘者藏通别圆入通凡四俗即是思议两种十二因缘藏通两真即是思议十二因缘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也别圆入别两俗有边是思议十二因缘无边是思议无明灭乃至老死灭圆俗即通界内外四种十二因缘也别入通圆入通别圆入别圆凡五种真即是界外不思议十二因缘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也七种二谛合四种四谛者实有二谛即生灭四谛也幻有二谛即无生四谛也别入通圆入通两俗还是无生苦集也别入通真是无量道灭也圆入通真是无作道灭也别俗圆入别俗此是无量苦集圆俗是无作苦集别真是无量道灭圆入别真圆真是无作道灭也。
次七重二谛合于如缘及四谛者若知俗谛只是苦集真谛秪是道灭四种相入故成七种前之四谛既已与如缘合则七二合三了了可见亦为未了故重合之今亦不委细但通总而合七中但是属界内俗即对界内二种苦集属界内真即对界内道灭复有一俗含于真俗故云有边无边可对界内四谛复有一真含于真中故云空不空边则分对两处道灭界外苦集例此可思乃至例于如缘可见。
五种三谛合十如者别入通圆入通两俗是六道十如别俗圆入别俗有边是六道十如无边是二乘十如圆俗意通九界(云云)五种真谛皆是二乘菩萨等十如五种中谛皆是佛界十如也五种三谛合四种十二因缘者别入通圆入通两俗是六道思议十二因缘别圆入别两俗有边是思议六道十二因缘生无边是思议十二因缘灭圆俗义通(云云)今且用是四种十二因缘五种真谛即是思议十二因缘灭亦即是不思议十二因缘生五种中谛即是不思议十二因缘灭五种三谛合四种四谛者别入通圆入通两俗即无生苦集也别俗圆入别俗圆俗通是无生之苦集亦是无生之道灭亦是无量之苦集也别入通圆入通两真本取但空边是无生道灭也别真圆入别真即是无生之道灭于无量是苦集圆真于无生是道灭于无量无作是苦集别入通中是无量道灭圆入通中是无作道灭别中是无量道灭圆入别中是无作道灭圆中正是无作道灭五种三谛合七种二谛者简前两二谛不被合也次二种二谛二俗即是五种三谛家五种俗二真空边即是五种三谛家真不空边即是五种三谛家中后三种二谛三俗空边即是五种三谛家真有边即是五种三谛家俗三真即是五种三谛家中又作一种说如后简前二谛不被合后五俗有真有俗后五真有真有中。
次五三谛合上四文者若得二谛三谛离合之相二谛既已合上三竟即知三谛与上四同亦无俟复合亦为不了者耳又复更欲取器类同者通总而合故重合之如合因缘中文云今且用去即其相也以五种真是思议灭亦是不思议生等亦如五三合七二中前二种不被合等亦如二俗即是五俗二真即是五真即分空不空边空为五真不空为五中等并是通总类例而合故重明之。
一实谛合十如者一一法界皆具十界简却九界但与佛法界同也简三种十二因缘但与一种十二因缘灭同简三种四谛但与一实四谛同简七种二谛但与五真谛有同不同简五种三谛但与五中谛同(云云)。
次一实合五者前释一实有通有别今且从别故简权取实若依通者应云与四圣十如同四十二缘灭同四四谛中灭同七二谛与七真同五三谛中与五中同言有同不同者与圆中同不与别中同也不与但空真同也。
○次无谛中二先以无合六次以无合无。
言无谛不可说者合十如如名不异即是空寂言辞相寂灭不可说示即是十种皆如义也诸无明灭乃至老死灭其义甚深甚深即无谛同也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即与无谛同也七种真谛皆不可说最初真谛不可说者如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况后六耶非生死非涅槃既非二边亦无中道即五种中谛与无谛同也一实名虚空虚空无一云何有实即无谛同也。
初者前文列中唯列六章释中亦因一实便释无谛今于开合亦对前六名异义同别对何妨言与十如同者约究竟等边得作此说若相性等非无别异如六道相性未名无谛四圣但得通名无谛若别指一实唯一无谛然诸界中莫不皆如故且通取故次文云诸无明灭诸不可说七真五中等也。
○次以无合无又二初合次结意。
无谛自无所存平等大慧无若干也。
初文者若无谛不无无翻成有故为破执立无合无。
(△次结意)。
虽无若干若干无量舒之充满法界不知从何而来无量无若干收之莫知所有不知从何而去不来不去即是法佛(云云)。
(△次准前例立随情等三)。
○次明三意。
复次七种二谛赴缘开合转转相入一一又各有随情随情智随智等余五义例亦应有今不具载何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自思之。
前文唯约七二谛辨今以七二谛例余五境其相可识故不委论。
○三问答释疑中先问境意。
问诸境理既融会何意纷葩更相拘入耶。
既开权显实唯应一实何故纷葩六相不同复相间入情智出没。
○次答中二先总明诸纷葩之意。
答如来观知十界性相有成熟者未成熟者大机未熟不令起谤小机若熟不令失时随其所宜应单应复偏圆相入而成熟之闻即得益。
○次正约味明纷葩之相于中又二先法次譬初文又二先释次结。
华严虽具鉴十界两界熟故别圆二种而成熟之三藏亦鉴十界二乘性相熟故用生灭而成熟之方等亦鉴十界四界熟故用四种相入而成熟之般若亦鉴十界亦四界熟故用三种相入而成熟之法华亦鉴十界一性相熟但一圆谛而成熟之。
初者此并如来无谋之巧致使说境离合殊途鉴理之智奚尝增减然同体妙用不动而运故能逗物施设参差照彼妙机理藏平等不谋而感致益不空故获诸味若横若竖若显若密虽种熟脱异入秘藏不殊。
○次结。
若无善巧方便出没调熟云何境智而得融妙耶。
可知。
○譬中先譬。
譬如画师尚能淡入五彩作种种像。
○次况。
况佛法王于法自在而不能种种间入调伏众生耶。
(△四问答通经)。
问上明六境等此经听可无名有其义不答十如名义已备于前四种十二因缘者化城品明生灭十二缘譬喻品但离虚妄是不生十二缘方便品云佛种从缘起是界外无量无作两种十二缘四四谛者譬喻品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是生灭四谛药草喻品了达空法是无生四谛又云无上道及方便品但说无上道如来灭度等是界外无量无作两种四谛也十如差别是世谛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即真谛也安乐行云亦不分别有为无为实不实法有是俗谛无是真谛亦不分别是遮二边显中道寿量云非如非异非异非俗非如非真三谛义也方便品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是一实谛也又云唯此一事实也若言说无分别法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无谛义也。
四问答通经者问可知答中意者此经文狭但略指而已以诸领付并在般若是故此中指彼所付今略引当文十如如文十二缘中引譬喻品者虚妄即是无明故也若已有无明必有十一方便品者既不通昔教且约为佛种缘故通该二义次四谛中既有世间因果必有出世能治药草中四俱无生故并云空无上道即道谛如来灭即灭谛且从证道以摄教道故与二义同也一实谛者即以所助为名无谛可见。
○次明智妙为二先明来意次正释。
第二智妙者至理玄微非智莫显智能知所非境不融境既融妙智亦称之其犹影响矣故次境说智。
初文可见。
○次正释中自二。
智即为二初总论诸智二对境论智。
○初意者文自为六先列六章。
总智为六一数二类三相四照五判六开。
○次依章解释。
数者一世智二五停心四念处智三四善根智四四果智五支佛智六六度智七体法声闻智八体法支佛智九体法菩萨入真方便智十体法菩萨出假智十一别教十信智十二三十心智十三十地智十四三藏佛智十五通教佛智十六别教佛智十七圆教五品弟子智十八六根清净智十九初住至等觉智二十妙觉智。
初数中初六藏次四通次三别次三三佛次四圆三佛在果彼三果无人故别于此列圆果有人故自居因后。
○次类者例也又二先列次结。
二类者世智无道邪计妄执心行理外不信不入故为一五停心四念处已入初贤佛法气分俱是外凡故为一四善根同是内凡故为一四果同见真故为一支佛别相观能侵习故为一六度缘理智弱缘事智强故为一通教方便声闻体法智胜故为一支佛又小胜故为一通教菩萨入真方便智四门遍学故为一通教出假菩萨智正缘俗故为一别教十信智先知中道胜前劣后故为一别教三十心俱是内凡故为一十地同是圣智故为一三藏佛是师位名胜三乘弟子故为一通教佛智断惑照机胜故为一别教佛智又胜故为一圆教五品弟子同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故为一六根清净智邻真故为一初住至等觉同破无明故为一妙觉佛智无上最尊故为一。
初文者说其数意何故以五停乃至十地等而各为一数故立此门类例同故且各为一数若一一位别为一数太成繁杂故且总云三藏菩萨亦应云四门遍学但为出其当体义异故且从缘事理强弱为类三佛应云并是师位亦为从教辨三相异故从义各明。
(△次结)。
如是等随其类分相似者或离或合判为二十(云云)。
(△三相)。
○三辨相中若从数类诚为不多类中多相从相复更少多分别故使尔耳。
三辨相者天竺世智极至非想此间所宗要在忠孝五行六艺天文地理医方卜相兵法货法草木千种皆识禽兽万品知名又涂左割右等无憎爱获根本定发五神通停河在耳变释为羊纳吐风云扪摸日月法是世间法定是不动定慧是不动出邀名利增见爱世心所知故名世智也。
初辨世智相中云天竺至非想者语智所依乃至初禅今且从极忠孝等略如止观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过于尔雅虽安涂割所依但是世禅获根本定等者用通必依色定故也故停河等须依根本停河在耳等者如大经三十五诸外道等来白波斯匿王言大王不应轻懱如是大士大王是月增减谁之所作大海咸味摩罗延山谁之所作岂非我等婆罗门耶大王不闻阿竭多仙十二年中恒河之水停在耳中耶瞿昙仙人作大神变十二年中变作释身并令释身作羝羊身作千女根在释身上耆兔仙人一日之中饮大海水令大地干耶婆薮仙人为自在天作三目耶罗罗仙人变迦毗罗城为卤土耶婆罗门中有如是等大力诸仙现可检校云何轻懱如是大仙亦如此土古人张揩能作雾栾巴善吐云葛洪陶渊明等皆薄有术数盖小小耳若比西方天悬地殊法是世间法等者定非无漏不能断惑故云不动常在三有故曰不出邪慧不能动惑出界故也。
○次五停四念中先五停次四念初五停中三先释名。
五停四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观。
○次观能下明停心功能。
观能翻邪定能制乱。
○三数息下正明用治。
数息治散不净治贪慈治瞋因缘治痴念佛治障道。
但列名对病而已广如止观第十记。
○次四念中亦略不列名但举数对位至下照中文相稍广于中又二初明功能。
念处是观苦谛上四智治于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观。
○次初翻下判位即以功能为其相状。
初翻四倒未入圣理故言外凡智也。
○暖法已上四善根者尽依婆沙文相稍略今略出论文于初暖中为五初正释暖义次尊者下释暖在初三于正法下明所缘谛四从所有下料简释疑五暖有下明功能。
暖法缘四谛境生智伏烦恼智更增成十六观智如火钻上下相依生火烧薪以有智知有境能生暖智令有萎悴如夏时聚华为??华生暖气还自萎悴又依阴观阴发智火还烧阴如两竹相摩生火还烧竹林。
初文者由智观故有暖生。
(△次释暖在初)。
尊者瞿沙说求解脱智火暖最在初如火以暖在初为相无漏智火亦以暖法在先为相如日明相在初为相是故名暖。
次文可见。
(△三明所缘谛)。
○第三文中三先释。
于正法毗尼中生信爱敬正法者缘道谛信毗尼者缘灭谛信。
○次料简。
暖能缘四谛云何言二答此二最胜应先说又正法是三谛毗尼是灭谛。
○三如佛下引证须缘四谛。
如佛为满宿我有四句法当为汝说欲知不当恣汝意四句即四谛也。
○四料简中二初简法次简品类。
所有布施持戒尽向解脱是其意趣色界定起是其依于自地前生善根是相似因缘于四真谛顶是其功用果自地相似后生善根是依果色界五阴是其报涅槃决定因及不断善根是其利十六行是其行是缘生是修慧色界系三三昧三根随所说相应众多心是退。
初云所有布施尽回解脱等者婆沙云西方人作此论今文略依彼问云暖善根有何意趣为何所依何因缘何法何果何报何善利行几行为缘生为缘起为闻慧为思慧为修慧为欲色无色界为有觉有观乃至无觉无观为何根相应为一心为多心为退为不退乃至世第一法亦如是问今文阙问答字便出答文论答并如今文乃至忍善根尽回向解脱是其意趣等唯阙答何法文应云是有漏法顶是暖家功用果涅槃决定因是其利复有说者不断善根是其利又问暖法有几种答如文又问有几人从欲界至无所有处答各有九品并一具缚人合有七十三人。
暖有三种谓下下下中下上顶有三中下中中中上忍有二种上下上中世第一有一种谓上上此四善根以三言之暖是下顶是中忍世第一是上复有说者暖有二谓下下下中顶有三谓下上中下中中忍有三谓中上上下上中世第一法有一谓上上亦以三言之暖是下下顶是下中忍是中上世第一是上上瞿沙云暖有下三顶有六下下乃至中上忍有八下下乃至上中世第一但上上以三言之暖法一种谓下顶法二种谓下中忍有三种谓下中上世第一有一种谓上。
次料简善根品类者对下三善根以为料简第二师文似四品意但在三然越次取者例前九品亦越次故言但在三者下下下中秪是下中上秪是中上上秪是上耳暖顶于下三品中是下下下中虽有二品但在于下忍取中三品之上世第一取上三品之上瞿沙说九品上能兼下故顶有六忍有八世第一近真故不可兼多故唯上上九品既以上兼下三品亦然故暖有一乃至忍三世第一亦唯一种意亦如前。
(△五明功能)。
暖有二舍一离界地二退时退时舍堕地狱作五无间而不断善根顶亦如是忍唯一舍不堕地狱(云云)。
五功能中言二舍者言离界地谓自下升上退时谓失上退下失得禅时故云失时。
○次释顶法为四初对上下三善根以辨行相不同次从复有下释名三云何下释顶法观相四从问何故下释法名退。
顶法者色界善根有动不动住不住有难不难断不断退不退就动乃至退者有二下者是暖上是顶彼不动乃至不退者为二下者是忍上者是世第一法。
此等诸文全同论文论云有云欲善根有二下是暖上是顶色善根有二下是忍上是世第一评家云不应作是说应云尽是色界法住定地法圣行法好今依评家故云色界此等只是判四善根以有动等之异对四不同故也动乃至退分二不动乃至不退分二虽同在色界由善根深浅异故致使差降不同动谓犹为外缘所动住谓久住暖顶难谓暖顶有难断谓断于善根退谓退为五逆等不动等是后二善根准此可知。
(△次释名)。
复有说者应言下顶所以者何在暖法顶故名顶在忍法下故名下复有说者如山顶之道人不久住若无难必过此到彼若遇难即便退还行者住顶不久若无难必到忍有难退还暖犹如山顶故名顶。
次释名中顶法望暖于动等并得顶名复有余师应云下也又前于动等名之为住复有余师名不久住及或无难等若至忍不复名退。
○三明顶法观相又二先释次料简初文先明能信之观。
云何为观于佛法僧生下小信小信者此法不久停故言下小。
○次此信下明所缘之境。
此信缘佛生小信是缘道谛缘法生下小信是缘灭谛。
○次问下料简先问。
问应能缘四谛云何言缘二谛。
○次答答中先标二谛为胜。
答道灭胜故。
○次清净下所缘行相。
清净无过是妙是离能生信处为生受化者信乐心故若世尊说苦集是可信敬者则无受化者此烦恼恶行邪见颠倒云何可敬信我常为此逼迫受化者于道灭生欣乐是故说二也复有说者信佛僧是缘道信法是缘三谛则尽信四谛也问住顶亦信阴亦信宝亦信谛何故但说信三宝答三宝是生信敬处但随行者意于阴生悦适是名为暖于宝生悦适是名为顶于谛生悦适是名为忍。
初句总举二谛无过次句略举灭下二行具足总合举其八行能生下明生信意若世尊下重释信意以苦集不可信故故信道灭此烦恼下总举苦集行相不可生信受化者下重举道灭是可信故复有说者应尽信四者由知苦集故能信道灭论问亦信谛何故但说信宝耶者由向对三宝以立四谛是故作此问也论云有说彼摩纳婆非不信苦集谛但不信三宝以不信故佛为彼说即初文是复有说者随行者悦适即但随已下文是。
○四释法名退中先问。
问何故顶退不说暖退。
如文。
答顶既退亦应说暖退行者在顶时多烦恼业留难烦恼等作是念若行者到忍我复于谁身中当作果报若离欲界时亦念行者出欲界我复于谁身中生果报离非想非非想处时亦念行者离彼欲已更不受身我复于谁身中生于果报于此三时多诸留难留难退故大忧恼如人见宝藏大喜欲取即失住顶法者自念不久当得于忍永断恶道获大重利犹如圣人而忽退失故大忧恼是故言顶退也若能亲近善友从其闻随顺方便法内心正观信佛菩提信善说法信僧清净功德是说信宝说色无常乃至说识无常是说信阴知有苦集灭道是说信谛若如是即住顶若不如是即顶退。
答文者以行在顶则身中烦恼数起是念恐至忍已无复生处以激行者顶法观门是故文中具有二意一者为烦恼退故忧恼二者恐退失故故复忧恼若能下明不退两缘一者外善友等二者内正观也余文可见。
○次释忍法者今文总云三十二心者是有本云四十二心者误上下四谛各十六行故三十二今文从略但总相从缘一时论减次减一缘至二行一缘在皆名中忍至一行一缘在方名上忍言但作二心观于一行者婆沙云减至苦法忍后心得正决定彼四心同一行一缘所谓增上忍如似世第一法中苦法忍苦法智二心同缘今更依俱舍略出之论云从此生暖法者谓从总相念住后成就已生暖法名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暖已观四谛修十六行名暖位也此善根分位长故能具观四谛及能具修十六行观无常苦空无我乃至道如行出次辨顶位者从此顶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满时有善根名为顶亦观四谛修十六行同前暖位暖顶二善俱名动善可退动故动善根中顶为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忍位是进暖位是退此顶是进退两际犹如山顶故名为顶颂云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后四者暖顶二善初安足时皆唯法念后增进时则通四念初安足者谓暖八谛十六行相最初游践四圣谛迹名初安足谓见道中唯法念住以暖顶位顺见道故故初安足唯法念住后增进位稍容预故故得通修四念住位忍唯法念住者从顶有善根生名为法忍忍可四谛最殊胜故又无退故名为忍法忍初安足及后增进皆法念住近见道故是故初后皆法念住颂云下中忍同顶者此善根有下中上下中二位同暖顶位具观四谛十六行上忍唯观欲苦颂云一行一刹那者上忍唯苦下一行一刹那名为上忍下品具足观十六谛中品减缘所言缘者上下八谛名之为缘是所缘故各十六行故三十二名之为行能缘行故应知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谓四行观欲苦乃至四行观欲道乃至三行观上界道名一周减一行如是一一谛下各有三行与缘名异从行为名故三八二十四周减行一一谛下各有一行与缘名同亦与缘同减从缘为名但名减缘是则上界四谛下界留苦唯减三缘上四下三名为七周缘之与行皆从后减故使欲界最后留苦都有三十一周减缘减行后但有一行二刹那心观于欲苦名中忍满唯有一行一刹那心观于欲苦名上忍成就此中忍位未减道时虽减行相未减道故故得具观四种谛也颂云下中忍同顶者约此说也若此中忍减道谛时但修十二行既减彼道心无忻慕故彼道下四行亦不起得由此道理减灭谛时但修八行除灭道下各四行故减集谛时但修四行故于中忍具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于上忍中亦修四行虽起一行一刹那心以观苦故起能得得修彼苦下四行相故问于上忍位减彼三行何故修彼所减行耶答虽减彼行不减谛故忻慕心故故得修彼所减行相于中忍位修所减行准望可知于三十二中留苦下一行者拟入见道故须留也余三十一如文次第渐渐除之问苦下一行为留何行答入见道有二种行者一者利是见行见行有二种若着我者留无我行若着我所即留空行二者钝是爱行爱行亦二一者慢多留无常行二者懈怠多留于苦行颂云世第一亦然者从上忍无间生第一唯缘苦下一行一刹那心同前上忍故云亦然此是有漏故名世间于中最胜故云第一有同类因引见道生故云最胜皆慧为体皆五阴性定共戒名为色阴余四阴可知言苦法忍者十六刹那从苦谛起一忍一智如其次第至道谛时初生一忍名十五心次生一智名十六心满即初果也于中三先法次譬三料简。
忍法观者正观欲界苦色无色界苦欲界行集色无色界行集欲界行灭色无色界行灭断欲界行道断色无色界行道如是三十二心是名下忍行者后时渐渐减损行及缘复更正观欲界苦色无色界苦乃至观断欲界行道除观断色无色界行道从是中名中忍复更正观欲界苦观色无色界苦乃至观色无色界行灭除灭一切道复正观欲界苦色无色界苦乃至观欲界行灭除色无色界行灭复正观欲界苦乃至观色无色界行集除灭一切灭复正观欲界苦乃至观欲界行集除色无色界行集复正观欲界色无色苦除一切集复正观欲界苦除色无色界苦复正观欲界常相续不断不远离如是观时深生猒患复更减损但作二心观于一行如似苦法忍忍法智如是正观是名中忍复以一心观欲界苦是名上忍复次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后次生苦法忍。
初文如向。
○次譬譬中先譬次合。
譬如人欲从己国适他国多财产不能持去以物易钱犹嫌钱易金嫌金易多价宝往适他国。
譬中云如人欲从己国等者三界为己国涅槃为他国何以故三界久住为己涅槃方适为他十六观法为多财产一行独往故云不能持去中忍如钱上忍如金世第一法如多价宝以一行一刹那入真无漏犹如持去。
行者乃至渐舍相续不离生于上忍上忍后生第一法第一法后生苦忍。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九
音释
概
(居代切大率也)。
葩
(披巴切华貌)。
扪摸
(扪谟奔切摸末各切)。
??
(予智切聚也)。
萎
(邕危切蔫也)。
悴
(秦醉切枯悴也)。
嫌
(胡兼切憎也)。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