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渡生死,成禅悦人生
麻天祥
什么是禅悦呢?通常跟禅宗有关系,和我们的生活也有关。禅悦就是禅定以后的喜悦,就是要拿得起,放得下。佛教说“人生皆苦”,归根到底你的欲望太深,如何摆脱这种痛苦,这是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
佛教认为因和果的必然性体现在缘上,有了“因”不一定会有“果”,“果”是要具备条件的,必须要有“缘”。比如种一个棉花籽,这是因,能否结成棉花?不一定,因为一定要有阳光、水分、土壤,这在西方哲学里就是要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佛教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雷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简单地说,诸法因缘;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因和缘生成的。
有两个人去歌伎院,他们叫大程和小程。大程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小程心里很别扭。第二天他回到家里还是想不通,就问大程,昨天我们是否不应该去歌伎院,你还在哪里手舞足蹈,丢了我们理学家的身份。但大程说:“昨天座中有伎,我心中无伎;今天书房无伎,你心中有伎。”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一休在河边看到一个少女,不能过河,一休就背她过去。他的徒弟就问,师傅,您不是说“男女授受不亲”吗?一休说,背她对我没有什么分别,我现在已经不背她了,你还记着?你还放不下?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因缘而生,所以要随缘。无论是道家还是佛教,人生特别是在非常大的压力下,尤其要珍惜现在所有,拿得起,放得下。这就是禅悦人生。
对人生来说,如何对待生和死是一个大命题。儒家重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道家重生;佛教超越生死。儒家的思想着重表现了一种气节、一种奉献的精神,所以重死;而道家是爱护生的一切,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爱和珍惜。
而佛教是超越生死的。生生死死无非就是缘聚、缘散、缘灭,更豁达地表现了坦然面对生死。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很多。西方的基督教在死亡前做忏悔,通过忏悔来实现心灵与神的合一。中国人也做法事超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生和死是缘生、缘灭的关系,保持自己的尊严,保持心态的超越。
世界上的一切学说,都是追求和平安定、和谐繁荣的,可是怎么去追求和谐繁荣呢?有人用暴力和杀戮去制止,佛教讲究用爱心、用和谐。
有一个国王总觉得自己很不幸福,各方面都有问题,朝政有问题,国际关系有问题,老百姓也怨声载道。他派大臣去问一个每天都很开心的农民:“你是不是很快乐?”农民说:“我很快乐。但我也有烦恼。我没鞋穿,就很烦恼,但后来我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我就觉得自己很幸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是要拿得起,放得下;第二,要珍惜你自己所有的,不要老是跟别人攀比。这就是我要说的禅悦人生。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