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拾荒老人匿名捐款数百次 每天伙食不超过2元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2010年04月21日03:17我来说两句(2796)复制链接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提要] 4月13日,江苏盐城82岁的拾荒老人张忠泉向盐城慈善总会捐出自己的10万元积蓄,感动了很多人。半世纪以来,他行善成“痴”,捐款数百次,以至妻子和女儿很是不满,相继离他而去。邻居们称,张忠泉每天很早就推车出去卖东西了,一天的生活费不超过2元钱,赚的钱自己一分舍不得用,聚积起来都捐了…
江苏盐城一名常年捡拾破烂的82岁老人张忠泉,13日作出惊人的举动:将自己多年主要靠捡破烂积蓄的10万元巨款,统统捐给盐城慈善总会。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记者深入采访获悉,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张忠泉就开始乐善好施,半世纪以来已捐款数百次。这种执着也让他遍尝一般人所不能承受之苦痛:遭人非议,妻离女散……
50年前,化名“学雷锋”捐助灾区
4月13日,张忠泉老人在盐城慈善总会捐出10万元,记者对其简单采访后,老人就匆匆离开,问其联系方式,答“没有”;问其住址,他只含糊地说寄居在扬州。记者多方查找,也未能找到老人。连日来,记者几经周折,找到老人的家人、原工作单位、退休后所住的社区和敬老院,大抵了解了一个凡人难以理解和模仿的“慈善痴人”。
1959年张忠泉来到原盐城地区建筑公司(现为江苏建兴建工集团公司)做修车工,“老人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做好事了。”江苏建兴建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汝勤告诉记者。翻开陈旧的档案,记者发现,上面记录着老人第一笔捐款是在1963年春节。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张忠泉在阜宁一工地上拿出20元钱,交给当地政府慰问军烈属。当时,他的工资每月只有十几元。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张忠泉被雷锋事迹所感动,就学雷锋做好事,工友休息了他不休息,自己做完事了就帮别人做,星期天他还带着工具上街义务为群众修车。
1965年春,张忠泉在广播中听到陕西发生了重大灾害,就悄悄来到邮政局,将自己积聚的30元寄给了陕西救灾部门,在寄款人签名一栏,张忠泉写下 “学雷锋”三个字。
收到捐款的陕西省有关部门甚为感动,为了查找“学雷锋”,陕西民政部门向捐款的汇出地——当时的盐城地区行署发函,请求查找“学雷锋”,盐城地区行署还在报纸上刊登了《寻找“学雷锋”》的文章寻人,没有结果。
不久,张忠泉随工程队到兴化施工,看到一户人家已几天揭不开锅了,张忠泉十分痛心,拿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15公斤黄豆送给这户人家。素不相识的穷人不肯收,人家问他的名字,他说叫“学雷锋”,说完丢下黄豆就掉头走。为了找到恩人,这家主人到建筑工地寻问一个叫“学雷锋”的人,听说“没有这个人”,这家主人又到工地里面一个个找,终于找到了张忠泉。工友猜测,报纸寻找的“学雷锋”可能就是张忠泉。面对领导追问,张忠泉终于承认自己就是向陕西灾区捐款的“学雷锋”,并拿出当时汇款的30元汇款单。
行善成“痴”,
妻女相继离他而去
1966年秋,张忠泉作为先进工作者被送到南京汤山温泉工人疗养院疗养,可张忠泉在行李中带了打气筒、钣手等工具,别人疗养,他就在疗养院的路边摆地摊,免费为当地军民修车。疗养一个月,也义务帮别人修了一个月的车。
记者了解到,近50年来,老人行善成“痴”,甚至影响到了自己家庭的生活,让妻子和女儿很是不满,相继离他而去。4月13日捐款那天,记者问及老人的家庭,他简单地说了句:“妻子离了,女儿不认我了。”
记者辗转找到老人的堂弟张忠元,在张忠元的印象中,堂兄家里没什么东西。他说,由于堂兄不顾家,嫂子和侄女都很生气,家庭矛盾不断激化。多年前,堂嫂便和堂兄离了婚,女儿也离开了他,回到老家东台居住。离婚后的张忠泉只身一人生活在盐城,一次,张忠泉生病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