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俗称盂兰盆节或盂兰盆会。
盂兰盆原是印度话,翻成华语是“救倒悬”的意思。是说受苦极重的众生,有如倒悬,现在有人设法救其出苦。中国举行盂兰盆斋,是肇始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后渐盛行,一直流传至今。
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超度历代考妣宗亲能速超圣地、莲品增上的佛教仪式。‘盂兰’为倒悬之义,表示饿鬼的痛苦如人倒悬一般;而‘盆’则为救护的器皿,所以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的意义,意即用盆之类的器皿盛食供佛奉僧,以救倒悬之苦。
据《盂兰盆经》载: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尊者,以天眼通观见他的母亲投生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受苦,于是手持钵饭给母亲食用;然而目犍连的母亲因以恶业受报的缘故,饭食还没入口,就全部变成火炭。目犍连尊者为拯救母亲脱离苦趣,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乃指示目犍连尊者于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结束日,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目犍连尊者依佛陀的慈示奉行,终于使他的母亲得以脱离饿鬼的苦趣。仁慈的目犍连尊者将此情形告诉佛陀,将来佛门弟子行孝顺的方式,也应该奉盂兰盆供养。由于这个因缘,佛陀再次慈悲叮咛嘱咐:‘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时,佛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后世遂于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斋僧供佛,沿习成例。
佛陀时代,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据《大盆净土经》记载:印度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末莉夫人等皆曾依《佛说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及众僧,以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后,因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而盛行不衰。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只、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目连母即於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相传是在梁武帝时代,据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每逢农历七月中每日念诵 报父母恩咒 四十九遍,可报父母恩,现存父母延寿,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诵,次日可补诵。
报父母恩咒原文
《报父母恩咒》: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读音:南(na)无(mo)密(mi)栗(li)多(duo)哆(duo)婆(po)曳(yì)娑(suo)诃(he)
发音注解
南无:录音带多读为(nā那)(mó摩),《大悲咒句解》、《密宗秘法·特音》皆读(nā那)(mō摸)。无:梵音读(mó摩),见《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细考古、今字词典皆读此音。另外,还有全读去声的。今人多读成南(ná拿)无(mó摩)。另海涛法师著《慈悲的咒语》中注音为南(nán难)无(mó摩)。曳:此处应读古音(yì义)。不读今音(yè夜)。莎诃:有本亦作“娑诃”,两者皆可。
功德简介
多生累劫之父母恩重难报,佛传报父母恩咒,每逢农历七月中每日念诵报恩咒四十九遍,可报父母恩,现存父母延寿,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诵,次日可补诵。(尽孝之心又何止拘泥于七月啊!)
诵咒回向文
愿此报恩经功德,普及父母於一切,四生六道与含灵,皆共同登圣觉岸。
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佛子与众生,咸共成佛道。
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去寺院或家中供佛斋僧,功德无量,无始以来父母眷属必获利益。
如果时间所限,可以在线礼佛,为父母祈福。以欢喜心瞻仰如来,也是解脱之因。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供僧,以报答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民间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及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
此一习俗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成为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因此,七月又称为‘鬼月’。
事实上,为了祖先杀害生灵进行祭祀,并不能免除祖先的所受的苦痛,只要杀生就会减损祖先的福德,增加他们的罪业,反而会令祖先因此恶业而堕落。
因而,祭拜祖先,宜用水果等素食,不宜用酒、肉、烟、乃至杀生之物等徒增祖先罪过,令先人受更得的苦痛。
【报父母恩咒】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
南(na)无(mo)密(mi)栗(li)多(duo)哆(duo)婆(po)曳(yì)娑(suo)诃(he)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
“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就是报父母恩咒 !
[农历七月:孝道月、报恩月]
在这个深富意义的月份里,我们应本着佛陀的慈悲训诲,并效法目犍连尊者的无尽孝思;除了应发心报答生身父母的亲恩之外,也要立愿普度一切的众生。七月,是个非常吉祥的月份,也是我们发心修学佛法、供僧积聚福德的好日子。
【功德简介】
多生累劫之父母恩重难报,却无以为报,则有佛教报父母恩咒,每逢农历七月中每日念诵报恩咒四十九遍,可报父母恩,现存父母延寿,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诵,次日可补诵。(尽孝之心又何止拘泥于七月啊!)
【父母十大恩情】
第一恩、怀胎守护恩;第二恩、临产受苦恩;
第三恩、生子忘忧恩;第四恩、咽苦吐甘恩;
第五恩、回干就湿恩;第六恩、哺乳养育恩;
第七恩、洗濯不净恩;第八恩、远行忆念恩;
第九恩、深加体恤恩;第十恩、究竟怜愍恩。
【诵咒回向文】
愿此报恩经功德,普及父母於一切,
四生六道与含灵,皆共同登圣觉岸。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