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阿弥陀佛”是何意?对俗人的启示是什么?六祖说……(学坛经)

发布时间:2023-09-18 05:31:09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阿弥陀佛”是何意?对俗人的启示是什么?六祖说……(学坛经)

题记:学《坛经》,长智慧,去烦恼,求幸福。

一、《坛经·疑问品第三》经文(系列之二)

……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

二、经义“人生君”解

韦刺史又问:“弟子常听人们念诵‘阿弥陀佛’,并且认为,常念此佛号就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请您给我们说说,常念此佛号真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吗?”

六祖说:“大家听好了,惠能给您们说。

释迦牟尼当年在舍卫城说法时,确实曾谈起过接引渡化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事,经文中说得很分明,西方极乐世界距现世并不遥远。

那究竟有多远呢?我们又如何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呢?若从有相的角度讲,有十万八千里。

这里的“十万八千里”是什么意思呢?我告诉你们,这里不是说,西方极乐世界距这里真的有十万八千里路这么远,这指的是人心中常有的‘十恶八邪’。

也就是说,我们与西方极乐世界相隔的是我们人性中的‘十恶八邪’。

通过修佛断掉了‘十恶八邪’,你就到达了西方极乐世界,‘十恶八邪’不断,永远都到不了西方极乐世界。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西方极乐世界距我们既远又近。

对于根器偏下之人,不识‘修佛重在修自性’之理,西方极乐世界就相当遥远,甚至永生不得到达。

对于根器偏上之人,领悟佛祖此说的真意,那就近得多了。

人因迷悟而有愚智之别,但佛法真谛没有差别,普遍适用于各色人等。

如果坚信虔诚念佛就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愚迷的表现。

修自心,明自性,断十恶,祛八邪,这才是到达极乐世界的不二法门。

这就是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之意啊!

使君您是东方人,通过修佛达到内心清净,不染不著,就可解脱烦恼,实现人生和乐。

有那西方人,如果心不净,事事染著,也会烦恼重重,人生不幸。

因此,解脱烦恼的关键不在生东生西,而在自净其心。

再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那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处?

愚迷之人,不明白修佛重在修自性,不识‘净土’在自身,生出了愿生东方、西方之念。

开悟的人都会明白,解脱烦恼不取决于生于何处,方法对路,生在哪里都可开悟,方法不对路,生在西方也解脱不了烦恼。

这就是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之意吧。

只要你韦使君的心地无有不善,西方离这里不远。如果你心怀不善,念佛到达西方将不可得。

现在劝在座的你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断除各自心中的“十恶八邪”。断了“十恶”,便跨过了十万里,除掉‘八邪’,就又走了八千里。

同时,要每一念都不离自性‘虚空’。即要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履行人生责任,而又在每一念中心体自由,不染不著。

做到这一点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非常容易了,弹指间就可一睹弥陀真容。

三、启示“人生君”评

1、净土宗的“阿弥陀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僧人开口阿弥陀佛,闭口阿弥陀佛,于是,“阿弥陀佛”就成了我们俗人对佛教的最直观认知。

但阿弥陀佛究竟是什么意思?经常念诵此语有何作用?恐怕我们就不甚了了了。

《坛经》此段经文解答的就是这些问题,此经文给我们的启示也与此有关。

何为阿弥陀佛?

据有关大乘佛经记载,阿弥陀佛是佛祖释迦牟尼第一个谈起、并被佛教徒广为崇拜的一尊佛。

此神又名无量寿佛、无量佛、无量光佛等。

据信,此佛曾发大愿,立志建立西方极乐净土,要广渡有情众生,成就广大无边佛果。

依据佛经中的这些记载,在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期,中国的高僧大德们创立了一个新的佛教宗派,这就是净土宗。

此宗繁衍生息,演变发展,一直流播到现在,是当今佛教界的重要一派。不但在当今汉传佛教界有影响,而且影响所及,直到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国家。

净土宗教义深奥,说法众多。在众多说法中,有一个该宗信徒公认的真理,即人们可以通过虔诚念诵“阿弥陀佛”,实现涅槃成佛之境界。

也就是说,该宗认为,念佛名是实现得成佛之有效途径。

2、禅宗六祖的“阿弥陀佛”

六祖惠能对“阿弥陀佛”的理解与看法显然不同于净土宗。

在六祖看来,人人向往的“极乐世界、西方净土”不在别处,就在各人的自性清净心之中。

据六祖看来,仅靠念诵阿弥陀佛是到达不了“极乐世界、西方净土”的。到达极乐世界的不二法门应该是修自心,见自性。

通过修自心,见到自性中的清净心,并将这种清净心落实在世俗生活的每一念头之中。这才是到达极乐世界、西方净土的有效途径。

那么何为“将自性清净心落实到每一念头”?它的世俗表现是什么?

这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履行人生责任,而又在任何时候都心不染著”。

即为人父母者,要认真履行养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子女者,要义无返顾地赡养父母。学生就要认真学习,职场中人就要全身心投入工作。爱情中人就要精心呵护自己的爱人。友谊中人就要用心对待朋友……

这就是六祖所谓的“念念见性,常行平直”之意。

但沧海桑天,世事多变,于是六祖告诫我们,要驻留于“极乐净土”之界,不但需要“常行平直”,而且还需要我们具备“不染著”的心态。

即爱情走了,要懂得放手。友情凉了,也能坦然。健康没了,亲人走了,也能释然。财富没了,功名荒了,也能接受……。

也就是说,不让自己的心“染著”在自己愿意接受的境界,而有意无意排除这种事之必然,让自己的心永远自由活泼。这才是解脱烦恼、到达极乐世界的不二法门。

为什么人应该秉持这种“不染著”的心态呢?六祖还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一个过程,有生必然有灭,这是人生世事的实相。

也就是说,爱情、友情不可能地老天荒,人的肉体不可能永远健康,至亲之人也不可能永远陪伴在我们左右,功名财富更是有聚有散……。

这就是人生实相,这就是任佛祖也改变不了的世事本质。既然是本质实相,我们应该快乐坦然地接受。

反之,闭着眼睛拒不接受这种人生实相的念头,恰恰就是《金刚经》里常谈的“妄念”。这些妄念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恰恰是无尽烦恼的根源。

想想看吧,作为世俗之人,我们在认真履行人生责任之余,如果想追求功名,那就尽力追求,如果愿博取财富,那就大胆争取。在追求与履责的同时,当遭遇世事坎坷、人生变故之时,我们又能坦然接受。因为我们懂得,这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人生实相。

这样的人恐怕永远都会心灵安宁、从容淡定。“心永远安宁、身一直从容、情从来淡定”的人,大约就是俗世中最幸福的人了吧!

这可能就是六祖心目中的“西方极乐净土”之意趣吧!这也可能就是“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之真实意涵吧?

3、“人生君”之结论

一种佛经记载,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并且都来自高僧大德。究竟哪一个正确?哪一个解读更接近释迦牟尼本意呢?

在“人生君”看来,探究这个问题没有多大意义。

这是因为,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哲学上有解读的无限性之说。也就是说,对先人思想的继承与解读都是从后人的视角进行的,而不同的后人有着不同的经历与文化背景,所以不同之人解读同一个东西,结论必然是不完全相同的。

从信仰的角度来说,康德认为,信仰是无争辩的。也就是说,信仰不等于理性,理性需要求证,信仰不需要求证,也无从求证。你信这个观念,这个观念就是对的,你不信它,它对于你来说就是错了。这是无需争辩的,争辩也得不到什么结论。

对净土宗与禅宗来说,阿弥陀佛就是一种信仰,所以无须争辩谁对谁错。

争辩对错没有价值,但谈论适用对象似乎很有必要。

在“人生君”看来,对于虔诚的佛教徒而言,相信净土宗的说法似乎更适合些。因为毕竟相比于俗人,佛教徒追求来世的念头似乎更执着一些。

而对于我们俗人学佛者而言,相信六祖的说法应该更合适些。因为毕竟俗人更执著于现世幸福,而六祖的说法恰恰更具现世情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