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与阿弥陀佛(Amitabha)有着特殊的关系,不但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而且还有说观世音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应注意的是在印度此菩萨常以男性型出现。因此,其女性形像很显然地为中国独创。 观世音在上求下化的菩萨中,据《悲华经》说,他是一生补救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功行几乎圆满,十方诸佛所有功德几乎都具足了。经中有处说:观世音是过去正法明如来,那么他是佛而现化菩萨的。他现身在无量的国土中,以菩萨身,拯救多难的苦恼众生,还表现他无穷的广大悲愿。他是时时准备及无所不在。因我们常遭受危急及痛苦,观音的救助是急需与无止境。隋到中唐后,人们经过两百年安宁的统一生活,新的生活环境,产生新的思想意识,有了新的追求。这样,观音在民间佛教是最为普遍的一位菩萨。为欣谢他的仁慈努力,他是被描绘为一位相好庄严的印度君主,或是一位慈祥温雅的中国公主。 那为什么观音菩萨传到中国来出现女性相呢?一些佛教经典在解释这一问题时,称其为中性,即非男亦非女,仍是讳莫如深。至于观音菩萨的性别及其形象,据《曼殊师利经》的叙说是,此菩萨具有定、慧二德,主慧德者,名毗俱胝,作男性;主定德者,名求多罗,作女形。这是佛经对菩萨性别的说明,也就是说,她可以根据需要而现身,或男或女,都是按照实际情况而变化的。 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是由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中华民族的美的观念、美的艺术和美的理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种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人们却没有把这种变化与佛教的影响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却是实实在在的。随着佛教弘化的逐步深入,崇拜意识与中国民生实际的信仰心理相融合,南北朝时期,观世音造像开始出现女性相。因为,佛教在这段时间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中出现的尼姑和在家的女居士人数骤增,不少上层妇女也笃信皈依佛教,如北朝就有十七位帝后出家为尼。至唐代,观音女性造像基本确定。可见,佛教传入中国后,观音菩萨很快又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有求必应的慈悲菩萨。 据我了解,在中国民间,观世音菩萨叫观音娘娘,台湾话叫观音妈,这个称呼,多么可亲、多么温暖,仿佛听见了自己在心底呼唤妈妈的声音。不管如何称呼,如果一个人在对待世界时,有像妈妈对待儿子那样温柔、宽容、慈爱、无怨,充满了光明的期许与伟大的希望,那就是从紫竹石上长出一株美丽无比的紫竹,紫竹林的观世音菩萨就会露出温煦的微笑了。观音菩萨为人们所普遍地信仰与崇拜,不仅出现于庙堂神祠,而且进入到每个家庭的神龛之中,变成为人们早晚礼拜、祈愿、纳福的对象。自唐代开始出现表现观音定德的女像后,经过五代宋时,所见观音的形象渐趋一致,而且又出现了许多的变形的观音像来,如鱼篮观音,寿涯禅师曾作《咏鱼篮观音诗》等,说明为流俗所蔽。 观音与以观音为中心的民间宗教之形成,依靠着佛教信仰与修持的建立。 当调和的趋势(Syncretic trend)既已开始,把观音的造像描绘为鱼篮观音、送子观音、妙善公主或美丽的多罗(Tara)的心理上的要求遂油然而生。女身型观音的举例及其在民间宗教的含义。鱼篮观音——此像亦被称为马郎妇观音,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据说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菩萨欲在陕西对民众宣化。他化身为一位美丽的少女。女身型是慈悲和柔和的象征,而母亲和公主样的人物最能代表这种优美德性。由于女性内在具有了母亲的特性,故以慈悲为特德的观世音菩萨,即多应现女身。扩大为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的人类、一切众生,都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以信仰观世音菩萨,向菩萨祈求,应如孩子信仰自己的母亲,向母亲祈求一样,绝对信任,真诚亲切。只要于儿女有利益,母亲是一定会给予的;观世音的应现女身,不但因为女众受的苦痛多,而且是发扬人间的母爱,使之广大而无私,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所以我们信仰观世音,应如孩子敬仰母亲一样。能如此地诚切敬仰,如母子的心意感通,自能得观世音菩萨的救护。女性观音的出现,同当时社会心理的普遍需求也有关系。 但是在唐朝初年,处治和尚法琳的故事,还在影响着人们,法琳为了脱难,所谓不念观音念陛下,观音即陛下,陛下即观音的音声,仍在回响,影响着每个僧徒。观音即唐太宗李世民,自是男性。由于其影响,在敦煌莫高窟这座佛教艺术的殿堂中,一度停绘了此经变相。到武则天称制,由于政治的需要,大力提倡佛教,一度停绘的《观音经》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再度流行开来,广为传播。但是其中的观音菩萨则仍为男性,仍是按佛经的描述而绘成的。 在信仰上,佛法真正走向民生实际,体现于百姓的日用伦常之中。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