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本无门,南宋著名禅宗大师无门慧开的公案评唱以《无门关》开题,凸现了人禅之道的精微深妙、不可寻绎的特质。禅如大海,汪洋恣肆,不可蠡测;禅如小溪,清澈荡漾,不可盈掬;禅如春风浩荡,醍醐灌顶,惺惺寂寂,涯涣无端;禅又是壁立万仞,箭锋相拄,穷心路绝,言语道断。但是对于觉悟者来说,大干世界,头头物物,又无不是人禅之门。赵州大师用“庭前柏树子”、“吃茶去”开示学人,就是告诉我们,禅不是远离人间、不可思议的抽象的东西,而是一颗平常之心,它就在生活之中。即此事,成此事,禅之门就在生活的当下。净慧大师的《人禅之门》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禅悟的心灵之门。
禅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佛教传人中国以来,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主要内容的禅宗,深刻地融人和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文化,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但是明清以来,佛教整体上呈现出思想僵化、纲纪驰废、日趋式微的情形。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佛学与佛教,如何在当代实现现代转型和全面复兴,成为摆在教界和学界面前的重要课题。民国初年太虚大师首倡“人间佛教”的理念,对佛教在转型社会和现代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作出了初步的解答,掀开了中国宗教改革的序幕。净慧大师倡导的“生活禅”就是“人间佛教”理念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旗帜鲜明,内涵丰富,展现了佛教在改革开放以来进发的蓬勃的生命力和勇猛精进的实践精神,在当代佛教与佛学界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
净慧大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并曾长期主编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杂志和河北《禅》杂志,大师早年曾亲近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法师并承其法席成为临济宗、曹洞宗传人。1988年,净慧大师出任河北省柏林禅寺住持,带领柏林禅寺走上了全面复兴之路。1993年,大师根据自己几十年修学佛法的体会,结合时代潮流正式提出“生活禅”,作为修行弘法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针,受到教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好评。《人禅之门》是净慧大师在上海玉佛寺参加真禅大法师逝世五周年的水陆法会上做的演讲。该书用明白如话的语言,鞭辟人微地向我们展现了禅的精神,禅的境界,禅的风采,开示了佛法的正信、正行、正受,体现了中国佛学在当代社会契机契理的理论开拓和现代转型,深刻地阐释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理念。以下笔者从四个方面来领略净慧大师在该书中所展示的禅的精神和禅的智慧。
首先,净慧大师结合几十年的禅修体验,透辟地阐释了禅的精神。在该书的第一讲中,净慧大师开卷明志,高屋建瓴地概括了禅的丰富内涵,即:禅是一种境界;禅是一种体验和受用;禅是一种方法;禅是一条道路;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大师敏锐地指出禅首先是“觉者的生活境界”。只要把二元对立的观念彻底地放下,当下就是禅的境界,这种境界法尔如是,是无差别的、无间断的。这样,修禅的人就能够与佛的境界“打成一片”,体会到“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六层含义以禅是“生活境界”为出发点,即体即用,解证双修,形成了一个圆融互摄的有机整体,准确地勾勒出了禅的珠光交映、生机盎然的丰富内涵和生命境界。
其次,回顾禅宗的思想传承和变迁,阐释了生活禅的思想渊源。禅宗的精神薪火相传,智炬长明:该书对自达摩、道信、慧能等历代祖师的禅法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通俗的阐释,在此基础上深刻指出:“任何一个宗教或者文化,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必然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考察佛教的本土化过程,是整理中国佛教发展史的切人点;推进佛教现代化,正是佛教本土化的当代庚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正是一个不断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时代需求相融合的过程。释道安、慧能和太虚法师是这一过程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在改革开放以来,净慧大师以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为己任,倡导的生活禅,不仅是佛陀正法的存续,也为佛教本土化推波助澜。
再次,大师用浅显生动的话语开示了生活禅的缘起、理论依据、终极信仰和修行法门,阐释了生活禅的内在理路和现代意义。生活禅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核心理念,要求信众“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它既是生活禅与禅生活的统一,又是宗教思想的现代化转型和佛陀信仰化现代的过程的圆融。净慧大师指出:“佛教对社会的作用就是做人良心的保证。”只有如此,禅才能够是重建当代道德秩序的精神支柱,才能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佛法不离世间法,生活禅的理念突出了悲智双修、解证并重,将佛法从山林庙堂转移到了人间大众,从消极寂灭转变为勇猛精进,当代佛学在人间开出了绚烂的梵国之花。
最后,净慧大师指出戒定慧三学应融会贯通、圆融互摄,充分强调了见地与功夫并重的理念。大师形象地说:“戒是两条腿,定是我们的身躯,慧就是眼目。有戒有定没有眼目,你往哪个方向走啊?如果我们只有眼目,没有身躯也没有两条腿,那么正见就没有依托,没有载体,没有办法去落实。”在演讲中他反复向听众讲解修行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循循善诱,语重心长。作为一个杰出的宗教实践家,大师提出要加强僧团建设、重视修行实践等重要思想,既针砭时弊,意味深长,又身体力行,躬亲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中为佛陀正法的存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禅不离语言,又不在语言之中,语言文字是标月之指。《入禅之门》是大师即席开示的录音文本,保持了纯正的口语特色,读来轻松自然,如沐春风,宛如设身处地聆听大师的教诲,使人不觉间浸入浓郁的禅意。应该指出禅宗讲究“不立文字”,其重要含义是反对执著于书面语言,而完全排斥口头语言。自马祖以来,中国禅宗标举“平常心是道”,将印度佛教的宗教精神进一步世俗化,平常日用之道体现着佛法的精神大义,日常的俗语成为佛教的典型语言。语言不是逻辑的家园,而是存在的家园。口头话语往往能保持语境的真实,净慧大师该书的出版有意识地保持“口语特点”,恰恰是祖师典型语言的继承和发扬,保持了原始语言的真实性。拜读大师《入禅之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大师动静语默,老婆心切,诲人不倦的形象跃然纸上。该书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平易。赵州祖师的禅风以平易近人饮誉禅林,平易的语言本质上就是生活化的语言,是禅的“生活境界”的体现,净慧大师本色接人,语言浅显亲切,通俗易懂,如梵天花雨,甘霖普降,继承和发扬了祖师的高标韵致,也履践了其普度众生、成就大众的宗教情怀;二是生动。净慧大师在演讲中,随机征引公案,善于用生动机智的语言点拔开示,理论和寓言相辉相映,咳唾成珠,琳琅满目,相得弥彰,轻松诙谐,使人在宛尔之间,参透拈花微笑的禅机真髓;三是透辟。平易和生动是方便,禅机透辟才是究竟。王国维讲境界有“隔”与“不隔”的区分。平易与生动就是“不隔”,是开启禅的境界的不二法门。净慧大师临机说法,思致敏锐,充分显示了禅法的大机大用。读《人禅之门》于禅机透脱之处,时时会有在壁立万仞之间“撒手悬崖”的感悟,让人领略到禅宗醍醐灌顶、桶底脱落的生命智慧。
总之,《人禅之门》以禅学的现代形态“生活禅”为中心,用平易生动的语言,契机契理,随机接人,精辟地阐释了禅的精神、禅的境界、禅的风采,指明了当代佛教与佛学发展的重点和路向,开启了学佛者参禅修学、登堂人室的觉悟之门,是修习禅学的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当然,诚如大珠慧海所言:“经是文字纸墨,文字纸墨性空,何处有灵验?灵验者,在持经人用心。
”(《景德传灯录》卷二八《越州大珠慧海法师语》)净慧大师亦在书中指出,禅是“离开语言文字的,不是用逻辑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只能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提示一下。至于什么是禅,或禅是什么,还得我们自己切身体会”。《人禅之门》是通往佛学殿堂的一座桥梁或一叶舟筏,真正的善知识若想欲舍筏登岸,登高临远,尚须用亲身体证来领悟书中的微言大义,用亲身体证来扣开这扇生命智慧的“无门之门”。编辑:小月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