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女子无偿照顾孤独废疾老人和孩子10年

发布时间:2024-10-25 05:37:04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女子无偿照顾孤独废疾老人和孩子10年

乐观的刘淑清无偿照顾老弱病残的人十年,不求回报。本报记者 惠禾 摄

姓名:刘淑清

年龄:43岁

身份:吉盛残障老人儿童福利院院长

■推荐理由

用10载爱心让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拥有百万财富时,做这些事是慈善,生意出变故时,做这些事是伟大。

■人物语录

“我不能放弃他们,就是因为他们把我当亲人了,在他们心中,我就是他们的亲闺女。”

■身边人评价

原方正村村长罗才: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不是扯吗……什么样的人都有,咋伺候啊!而且当时她没有经济来源支撑这项事业。

可后来一看,她真是不怕脏,不怕累,干啥像啥,一心一意地伺候老人。

福利院老人张克刚:她心眼特好使,不管啥样的她都收过来,还照顾得妥妥帖帖,世上这样的人少啊。

11月17日,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方正村,刘淑清一早起来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在今天把饺子包了,新来的侯妈馋饺子两天了。前一天,刘淑清就把饺子馅都和好,可是丈夫出门没回来,没有人帮她包饺子,但也不能让老人再等了。

吃过早饭,刘淑清的儿子杨凯开着借钱买的微型面包车去附近的诊所针灸治腰疼。“孩子开面包车拉活,起早贪黑的,太累了,最近腰疼得厉害,就去针灸治疗了。”刘淑清心疼地说,这些年都是儿子拉活赚钱帮她,她才能继续照顾老人们。

安顿好老人们,刘淑清就和儿子的女友一起给老人包饺子。站了一会儿,刘淑清动了动不舒服的脚。前两天,她早上起来做饭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扭伤了脚,现在脚还不敢使劲。

她又想到厨房的柴火没了,便拖着扭伤的脚跟三个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拉着板车到离家300多米远的地里去取柴火。

刘淑清的福利院有一座2层小楼,院子两侧还有5行没有施工完的温室大棚。这里现在住着19个需要照顾的人,有14位是孤寡老小和残障,他们的吃、喝、拉、撒、睡全部都由刘淑清来负责。

身受触动

孤寡残疾的邻居大爷病死在家里,她下决心开一家免费福利院

刘淑清有兄弟姐妹七人,生活很困难,她只上到小学五年级便辍学。17岁时,父亲想给她找个上门女婿,而她选择了离家出走。“我当时想,要是结婚了,我不就得窝在农村一辈子,不行,我还想赚大钱呢。”从此,她经历了一段居无定所的流浪日子,在亲戚家住过,在朋友家住过,后来经过几位好心人的帮助,刘淑清先是卖鸡蛋,后又做过其他的小买卖。

1987年,20岁的刘淑清嫁给了丈夫杨树锋。婚后,小夫妻俩生活也挺困难,随着小两口辛勤付出,小日子开始红火起来。他们从在长沈公路边修自行车、马车开始,经过辛勤劳动,后来开了饭店和招待所。到1999年,刘淑清积累了上百万家产。

家境的改变并没有让刘淑清忘记流浪时好心人对她的帮助,她开始帮扶身边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2000年,刘淑清作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开一家免费福利院,专门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残障流浪人员和无人照顾的孤寡老小。

原来,刘淑清娘家的邻居大爷是孤寡残疾老人,刘淑清每次回去都会特意去他家看看,给老人买营养品和水果,还经常会给老人扔下一些钱。2000年冬天,刘淑清再去看老人,发现他病死了。

“他的死对我的触动太大了,他就那样死了,衣服里还有我给他的钱,他都没机会花,没有儿女照顾的老人实在是太可怜。”每次想到邻居大爷,刘淑清都觉得特别遗憾。

2000年,刘淑清真的创办起了免费福利院。2002年8月14日,刘淑清收到了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营业许可证。

突生变故

福利院在拆迁范围内无奈搬乡下

自打开了免费福利院,刘淑清就一边打理生意,一边照顾接收的孤寡老小和残障人员。有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她就把饭菜端到他们面前,一勺一勺喂老人吃。除了帮他们洗衣服,刘淑清还为他们擦洗身体。

“最多的时候,我免费照顾31位老人,还资助了22个贫困孩子上学。”刘淑清说,当时一年开销近20万。

2005年,位于汽车经济贸易开发区东岗村的福利院被确定为需要拆除的范围。原本花260多万建的福利院拆迁了,再加上生意上的变故,免费福利院濒临关门。

“我那时候确实想放弃这个福利院了。”刘淑清想起当时的情景,心里还泛酸。她说,自己当时生活都没有着落,就怕带着这些老的、小的,让他们挨饿。可是老人们都哭了,说不求别的,就想有个家。2005年9月,刘淑清的福利院搬到了农村。

从头再来

秋天,她领着几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去给农民秋收

除了拆迁补偿的钱,刘淑清又借了不少钱,盖了新的福利院。可是没有余钱,连养殖业都干不了,收入也没有保障。

刘淑清领着几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去给农民秋收。他们收得慢,一垧地得干四五天,整个秋收,他们就能收三四垧。“这就不错了,这也是我们一年的主要收入呢。”刘淑清说。

“现在一年的支出也得七八万。”刘淑清说,没办法,她接收了几个低收费的老年人来照顾,用这笔钱来贴补照顾其他人的费用。她说,目前福利院的19个人里有5个是收费的,他们交的钱从230元600元不等,有的突然有困难了就一直赊着,她也不要,就一直那么照顾着。

不抛弃不放弃

老人半夜给她开门,见到她哭了

“我不能放弃他们,就是因为他们把我当亲人了,在他们心中,我就是他们的亲闺女。”刘淑清说,老人们也特别关心她。

去年冬天,她想学腌制酱菜,因为本钱小见利快,便跑到延吉去学。为了怕老人们担心,她起早去的,第二天2点又赶回来了。她刚到大门口,老人党山就跑出去给她开门,那时还下着大雪。

“老人见到我就说:‘你咋才回来了呢,我成惦记了,你不回来我不敢睡觉。你要是没了,我们全都没家了。’说完,老人就把脸转过去哭了。”刘淑清说着眼泪也下来了,她说,老人们都很心疼她,有的身体好的,就抢着帮她干活。

看着墙上挂着的前两年照的“全家福”,刘淑清伸手轻轻地抚摸着照片上的每一个人,“他叫丛树发,前些日子没了。”刘淑清指着照片中一个瘦瘦的人,这是这些年来她送走的第13个人了。

这些年,刘淑清照顾了很多老人,这些人对于她来说都如家人一般。她说,让那些原本无家可归、无人照顾的老人能够在她这里安享晚年,最后安详地离开,对她来说是最有意义的。

她来了四年,不算手洗,洗衣机都用坏三台了

以前条件好,刘淑清忙不过来,雇了三名护理员和一名厨师来照顾老人们的饮食起居。现在,她只能一个人又当护理员又当厨师。

“每天的活都安排得满满的。”刘淑清说,每天早上起来就烧水、做饭,给老人们洗脸、洗头。吃过早饭,她就开始洗一堆一堆的脏衣服和床单被褥,收拾屋子,没等干完,就快中午了,她又得做午饭。下午天气好,她还会带领老人们在院子里扭秧歌。

老人邹雅琴床旁边的箱子上,放了一米多高、叠得整整齐齐的床单和被。刘淑清说,老人不能自理,由于腿僵硬不能动,大小便不能自理,所以只要脏了,她马上就给换床单和被。“每天给她洗的是最多的,她来了四年,不算手洗,洗衣机都用坏三台了。”

感恩的心

她给收留的残障人员和孩子取名姓党

在刘淑清的福利院里,有些残障人员不但没家,有的甚至连户口都没有,他们不知道自己多大年龄,叫什么名字。刘淑清就帮他们起了新名字。不但如此,还帮他们取了一个共同的姓氏“党”,党军、党山、党明月、党吉盛、党家宝。

刘淑清说,这两年,政府每年都会给他们一些补贴,慈善机构逢年过节也会给一些补助。另外,社会上的好心人不是送米面油,就是送衣服。

“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我不一定能撑到现在。”刘淑清哽咽着说。

“明年春天,我们准备在温室大棚里种蘑菇。”提起院子里还没盖完的温室,刘淑清说,虽然盖温室的钱都是从亲戚朋友那儿借的,但是她觉得这是个致富的好项目,“不能总靠别人帮忙,等经济条件好了,就可以收更多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和无家可归的孩子了。”

爱有传承

“现在这个事业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一家人一起努力”

“这个事业到我妈妈这儿不是终结,而只是个开始。”这是刘淑清的儿子杨凯和女朋友李帅交往最初说的话。

李帅是刘淑清当年资助的22个贫困学生之一,如今她是一名大学生。从小父母离异在奶奶身边长大的李帅,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我做好了准备,和杨凯一起把这个慈善事业担起来。”李帅说。

刘淑清说,丈夫和儿子的理解是她最大的欣慰,以前女儿不理解她,还离开了家。如今,女儿长大了,也理解她回到了这个家。不仅如此,现在女儿还经常住在福利院里,帮她照顾老人。白天太累,自己睡了,女儿就半夜帮她查夜,看看老人有没有半夜出去的,没有没盖好被的……

“现在这个事业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一家人一起努力。”刘淑清说,他们全家会一直坚持下去。

■小记者采访

这就是无私的爱

我终于知道什么是无私的爱了。

刘阿姨的福利院收留了10多位残障人员,他们有的是被家人送来的,有的是被抛弃的,有的甚至不能自理。

照顾这些人得多难啊,让我照顾一个人我都做不到。照顾这么多人,都是刘阿姨一个人,洗衣服、做饭、给他们洗澡、理发。刘阿姨说,她也会累,但他们拿她就像自己家人一样,看到他们这么需要她,她就不累了。

看着这十几个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的人围坐在刘阿姨身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我的心里暖暖的,这就是最无私的爱了。

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做刘阿姨这样有爱心的人。

朝阳实验小学四年三班 邹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