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安身立命之本! ――浅谈儒学与佛教的孝道精神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网
中国文化经常讲孝道,尤其儒家更讲孝道。四书五经加上《孝经》、《尔雅》等汇成十三经。《孝经》是孔子学生曾子著的,我们要研究孝道,就必须看孔子思想系统下的这部《孝经》,《孝经》中说什么样子才是孝呢?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父母官要为百姓做主的道理,发展到唐宋以后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一种情爱的发挥。假使没有基本的爱心,你说他还会对国家民族尽忠吗?关于忠字,古人讲:“慷慨捐身易,从容就义难” 。慷慨赴死是比较容易的,流氓打架斗殴,打起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脾气来了,真是勇敢,视死如归,为了几分钱都能打的头破血流。假如给他几分钟时间去想想值不值得,他愿不愿意死就很难说了。所以说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要有真感情,真认识的人,才能够尽忠。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子曰:“无违” 。因为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孔子相当尊敬他,答话比较含蓄,只说:“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不违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须大孝于天下。但是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孝,孔子却回答他:孝道很简单,你只要想到当你病的时候,你的父母那种着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以个人而言——所谓孝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父母,就是孝;换句话说,孟懿子是世家公子,将来一定会当政的。百姓最怕当政者“不知民间之疾苦”。所以为政的道理,要知道民间疾苦,了解中、下层社会老百姓的苦痛在那里。所以爱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如父母了解子女一样。
中国文化,对于家庭教育来讲,素来就有以“忠孝传家”相标榜的,可见中国文化把孝道看得严重。中国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与欧美各国都不同。研究西方文化不能以美国为对象,美国立国两百来年,谈不上什么,要从整个欧洲去看。而研究欧洲文化,必须研究希腊文化,从雅典、斯巴达两千多年以前开始。同时要知道西方文化与我们有基本的不同,中国这个国家,因为地理环境影响,能够“以农立国”,欧洲做不到,尤其希腊做不到,他们要生存,必须发展商业。过去欧洲的历史,在海上的所谓商业,看得见就是做生意,看不见时就做海盗,所以十六世纪以前,西方缺乏财富,穷得一塌糊涂。十六世纪以后,抢印度、骗中国,黄金才流到西方去,所谓西方文化、经济发展等等,原先都是这样来的。
中国以农立国,有一个文化精神与西方根本不同,那就是中国的宗法社会。三代以后,由宗法社会,才产生了周代的封建。一般讲的封建,是西方型的封建,不是中国的封建,把中国封建的形态,与西方文化封建的奴隶制度摆在一起,对比一下,就看出来完全是两回事。中国的封建是由宗法形成的。因为宗法的社会,孝道的精神在周以前就建立了,秦汉以后又由宗法社会变成家族的社会,也是宗法社会的一个形态,那么家族的孝道,把范围缩小了,但精神是一贯的。这个孝字,是人情世故的扩充。在西汉以后,魏晋时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我们看到二十四孝中有名的王祥卧冰,他就是晋朝的大臣。晋朝以后,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下来,都是“以孝治天下”。 在儒学文献中,尤其在《论语》里面,关于学生问孝于孔子的事例很多,孔子都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况给予了详尽的教导。
孝道的精神绝对是对的,要说它对的理由,很多很多,由各人的孝父母,扩而充之爱天下人,就是孝的精神。等读通了儒家的经典我们就明白了以“孝”可以治天下的道理。同样,佛教的修为,也是以孝道为根本的。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