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十一)
──宽运法师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午斋过堂开示
什么是有记法呢?「有记法」就是可以记录之法。如能招受爱,或非爱等果是。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
「四沙门果」:沙门译为「勤息」,是勤修息灭烦恼之义。古时是出家人的通称。「四沙门果」就是「四果」,所谓(一)预流果(初果)、(二)一来果(二果)、(三)不还果(三果)、(四)阿罗汉果(四果)是。
「四辩」,为法、义、辞、乐说之四种无碍辩才。
「四无所畏」:①一切智、②漏尽、③说障道、④说尽苦道等无所畏。所谓四种化他之心不怯之义。
「四念处」:①身念处─观身不净、②受念处─观受为苦、③心念处─观心为无常、④法念处─观法为无我。
「四正勤」:①已生之恶应除断;②未生之恶使其不生;③未生之善应生;④以生之善使其增长。
「四神足」:①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而起此定。②勤神足─于加行位而勤修此定。③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注。④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
「五根」:根有生长与护持之义。①信根─深信诸道法,能成就一切圣道。②进根─依所信的谛理而起修,能勤求精进。③念根─对于所修的道法爱乐希求,念念不忘。④定根─收摄其心在于所修的道法,相应不散。⑤慧根─慧照现前,正观分明,不使邪妄相混。
「五力」:①信力─信根增长;②精进力─精进根增长;③念力─念根增长;④定力─定根增长;⑤慧力─慧根增长。
「七觉分」:①择法觉支、②精进觉支、③喜觉支、④轻安觉支、⑤念觉支、⑥定觉支、⑦行舍觉支。
「八圣道分」:①正见、②正思惟、③正语、④正业、⑤正命、⑥正精进、⑦正念、⑧正定。
什么叫做无记法呢?不是善,不是恶,不能招感爱,或非爱之果。又这里所示的虚妄推度,非理问难等事,不能记录,也名叫无记。所谓①世间:众生世间、五蕴世间、器世间为有边。②世间为无边。③世间亦有边亦无边。④世间为非有边非无边。⑤世间为有常。⑥世间为无常。⑦世间亦有常亦无常。⑧世间为非有常非无常。⑨如来灭后为有。⑩如来灭后为无。 如来灭后亦有亦无。 如来灭后为非有非无。 我以及众生为有。 我以及众生为无。 我以及众生亦有亦无。 我以及众生为非有非无。以上虽有十六种问题,然而不出「断」与「常」二见。此二见自为不可记。
过去有几位如来般涅槃?有几位声闻、辟支佛(独觉)般涅槃?未来有几位如来?几位声闻、辟支佛?几位众生?现在有几位佛陀住世?几位声闻、辟支佛住世?几位众生住世?其实所谓凡夫、觉者、其数为横无边之故,因此不能以多少之数为记。
那一位如来最先出现?那一位声闻、辟支佛最先出现、那一位众生最先出现?那一位如来最后出现?那一位声闻、辟支佛最后出现、那一位众生最后出现?那一种法(染净等一切法)最为初始?那一种法最为后?因竖无际之故,亦不可记。
世间(众生世间、五蕴世间)是从什么地方来?去世后往什么地方去?有几个世界(器世界)会成立?有几个世界会坏灭?世界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世界到底要归到何处去?外道都说有众生最初出生,所谓或从冥谛中来,所以同样归于冥谛中去。或者说世界均是微尘所成,所谓至妙之色,永远不变。所谓聚则为身与器,散就成为微尘。这些论说均为不记,因为这些都是自我想出来的邪见。
什么是生死的最初之际?什么是生死最后之际?生死为无始无终,故这些事均为不可记。这就是名叫无记法。所以,菩萨摩诃萨乃作如是之念:一切众生都长沦于生死当中,并没有多闻,不能够了知这些所有一切之法。我应当发心修持多闻藏,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便为诸众生演说真实之法。
我们要知道,以上这些「无记」问题,其实对我们的修行是毫无益处的,就好像我们在这里头担心,这个天什么时候会掉下来?事实上是不需要担心的,而且也担心不了,这就是「无记」。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什么是世间与出世间;什么是常与无常;什么是记与无记;什么是迷、什么是悟;当然更要知道什么是一个菩萨所应学、所应修的。
「十无尽藏」其实就是「十行法门」后之「胜进」,故亦可称为「十行胜进」;「胜进」即是「胜进道」(注);「胜」,乃殊胜之义;「进」,为升进之义;「道」,是通道、过程之义。即指比前阶段更殊胜而进趣完全解脱的修行过程。
由此可见,菩萨道的进阶,必然是一层比一层超胜。今天我们学佛,就是要以菩萨为榜样,以成佛为目标;虽然佛说《华严经》的目的,原本是为法身大士而讲的,现在说给我们听,就是让我们依法而修,次第的进入菩萨境界;所以我们听经闻法后,就必须要努力深入经藏,探寻法性的真实意义。菩萨道是漫长而艰辛的,大家现在听不明白,又或者听了觉得做不到,没有关系,但是最重要是生欢喜心;有了欢喜心自然就会有欢喜行,如是以正知、正念一步一步的前进,一层一层的上升,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于等觉、妙觉;当然一下子要达到佛、菩萨的境界,是不可能亦绝不容易的,所以,我们首先要从「十信」开始;但是大家知不知道,要真正达到「十信」位需要多少时间呢?
要一小劫的时间!试想这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啊!往上还有十住、十行...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圆满成佛呢?实在是难以想象呀!所以,现在大家听一听,只是种下善根、结下法缘,要生起真实的信心,实在是很困难啊!单单理解经义都已经不容了,何况是身体力行去实践呢?这六度万行对一般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但虽然是「难」,并不等于做不到,一个真正发了菩提心,即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也就是发了心的菩萨,就必定能够做到,所以,我们学佛就是学菩萨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学菩萨的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学菩萨的精进不懈、永不退转;不过,这条菩萨之道,由于漫长遥远,我们就应该趁着现在身强力健之时,好好地用功,努力储备资粮,纵使不能今生成就,我们亦可以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如果因缘福德具足,到了极乐净土之后,就可以和诸大菩萨成为同学、伴侣,一起修行,听经闻法;回忆起自己以前学习过、读诵过《华严经》,自然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是坚持继续去学、继续去修,将来就一定能成就。(未完待续)
注释:
注:
胜进道,梵语 vi esa-mārga,巴利语 vīsesa-magga。胜,殊胜之义;进,升进之义;道,通道、过程之义。即指比前阶段更殊胜而进趣完全解脱之修行过程。又称胜道。为四道之一。即于「解脱道」后,为更进一步断除余品之烦恼而进修方便;或安住于前时之加行(方便)、无间、解脱等阶段。胜进道有二种,其一系为更断余品烦恼而进趣,即于四道中之解脱道,或于断一品之烦恼后,更于无间道为断除余品之烦恼而修方便;于此,对前品而言,称为胜进道,望后之所断,则称方便道,或无间道、解脱道。其二乃不求胜进而生知足等相,或对于已断之烦恼惟作观察而已。即于解脱道之后,于无间道不修方便,仅于前品生知足之想,不求胜进,或住于放逸而不进修,或于已断之法,以观察智而更观察,亦称胜进道。其中,前义乃望后之所断而修方便,此为胜进之原意,如是则加行、无间、解脱等三道即等于胜进道,三道之外,别无胜进之体,亦无别立胜进之必要;若以后义而言,则于其余三道外,别有胜进道,即安住于前品,或观察思惟而更不进趣后品。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