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从生活中认识佛法

发布时间:2023-03-17 15:18:17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从生活中认识佛法

  各位法师、居士、大德们晚安,本来我到各地演讲,没有一定的题目,可是这次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正式向当地政府申请许可,所以才标示出题目。

  佛法处处都有,经典上说佛法无定法,是随兴而说,也就是说没有特定的题目,但是,须要有一个范围,在这范围之下,和大家聊聊天,谈一谈佛教、佛法,在平常的现实生活中,跟人、事、物打交道,如何去发现佛法。

  佛法是在现实生活中显现的,而不是到庙堂里去找,刚接触佛法的的人,或许会感到有点标新立异。经典上有句话「平常心即是道」,什么叫平常心?是在平常现实生活中的起心动念,不管是世间、专业、或普遍性的,都有道的存在,问题在于能不能把握?

  首先提个公案供大家思考,今晚的介绍也在这范围之内。过去有个寺院,有两位出家人在争论,在此不谈争论的主题,但这两人都说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他们怎么争也不能得到结论,于是跑去找老和尚。老和尚说:你们一个个来,究竟什么事?

  于是,甲跟老和尚讲了许多后,问:我这样对不对?老和尚说:对啊!他欢喜的走了。

  乙又进来,同样把理由、内容讲给老和尚听,问老和尚,我这样说对不对?老和尚说:对啊!乙也欢喜的走了。

  两位和尚欢喜的离开了,但是老和尚身边的小沙弥,沉不住气的说:第一个来,你说他对,第二个来,也说他对,究竟是谁错了?这样不是没有是非了吗?

  老和尚回过头,对小沙弥说:你也对。

  这个公案的老和尚是不是不懂得是非?为什么要这么说?里面有非常大的思考空间,我曾说过,要明辨是非,不要参与是非,刚开始听我讲这些话很难理解,要明辨是非,又要不参与是非,不是很矛盾吗?

  先稍许思考前面的公案和这些话,就会发现里面有佛法,首先什么是佛法?直接的感觉,佛法是佛教里面的经典,可是我的说法,不是这样认定的,但是也不会说它错,佛教这一部大藏经,它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可能在座的法师、三宝弟子听了这话,会认为是大不敬,这是佛教的法宝,怎么说是一大堆的印刷品呢?

  到书店走一走,里面所摆的不都是印刷品吗?当你进到书店拿起一本书,那本书还是印刷品,可是里面有内容、道理、方法,怎么样才知道它的道理、方法?必须打开这本书,好好的看,佛教的大藏经也是如此。如果不打开来,做深入的认识、探讨,还是一堆印刷品;即使你打开经典,看了、读了、拜了,还是需要从里面了解它的道理,知道它的方法,同时面对现实生活,不管是人或事,当你发现这些无明烦恼时,经典里的道理方法可以运用得上,并且能突破无明,化解烦恼,不管是看到、听到,甚至于深入里面的意境,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它的价值,这才叫做佛法。因此,不管是什么书籍,你去读它,深入认识当中的知识经验,能不能转变为你的智慧?如果不能达到这种修养,它们都只是一堆印刷品。

  我经常到各地方,看到有些道场,佛堂中间供有佛像,两边放藏经的柜子,摆得整整齐齐,还用锁锁起来,那是为什么?用来礼拜的。大家想一想,如果藏经是法宝,你不打开,不接触它、看它,深入的认识它,怎能产生珍贵的法宝呢?

  佛法,有太多的人对它很陌生;但佛法对陌生的人,反而变得熟悉,这话怎么讲?因为大家把佛法做最简单的诠释,认为佛说的法叫佛法,猛然一听好像蛮有道理,其实佛说的法,不一定是佛法,除非你能够深入的认识、理解、体会,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慢慢修养,成为自己的智慧,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价值,此时才称得上是佛法。所以,佛法是什么?能帮助你得到觉悟的法,这是对佛法先要认识的重点。

  刚刚一开始谈到是非的问题,世间法都是相对的,譬如好的相对于坏的、美的相对于丑的、善的相对于恶的,世间的法没有绝对的。如果以世间的修养,最多把相对的法,分别为正面和负面的,取正面而舍负面,这是世间法与世间人;当然也要看他对世间法的修养,也就是他具备的知识经验,形成的智慧来分辨,从这上面可以发现,很多做善事的是善人,那做坏事的呢?是恶人;可是,我不做善事,也不做坏事,我是什么人呢?

  惠能大师语录,当五祖介绍金刚经之后,叫惠能马上离开道场,当他离开时,很多人追他,因为他身上背了放祖衣(法衣)的包袱,得到后可当祖师。那时,有位将军出身的出家人叫惠明,他骑着马去追惠能大师,当他追到江西大庾岭时,在山下已经看到惠能大师,后面很多的出家人,快追上时,于是他告诉那些人,这条路没有惠能这个人,你们到别的地方去找。

  由此可以发现,他有一份私心,大家都追上去,这件祖衣以二十五条来讲,也不够分配。当惠能到达山上,知道要走也走不了了,就把包袱放在石头上,自己躲在草里面。在这里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包袱摆在石头上,为什么惠明用手去拿,却提不起包袱来?这是语录上面的记录,不是我说的。包袱有多重?附会的言语就特别多了,像护法的问题、道德修养的问题……,都说出来了。

  人的善恶在一念间,不是包袱拿不动,而是当他伸手想拿包袱时,意念在剎那之间,想到自己,如果没有修养,即使拿到祖衣,真的能够当祖师吗?因此,马上停下来,面对惠能大师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而来。此时,惠能大师讲了几句话,既然不是为法衣而来,而是为法来的,你想得到什么法?于是,他往地上一跪,合掌、请求开示。

  这时惠能讲:现在什么都不要想,静下来,我问你:不思善,不思恶,此时你的意念中间是什么?用白话来讲,好的不要想,坏的也不要想,完全静下来,不要起这种分别心,这时候的意念是什么?照文字来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时你想到的是什么?

  如果在座的各位,那时候跟着一起追惠能大师,也产生这种境界,会不会跟惠明法师一样,恍然大悟,悟到什么?很多人给予的答案是「清净心」,还是什么心?善是好的,难道就清净吗?恶是不好的,难道就一定不清净吗?这都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惠明在这时候觉悟到什么?

  我们常说开悟,甚至于还有人可以帮人家开智慧,其实谁也不能帮你打开智慧。释迦牟尼佛留下整部的藏经,称为法宝,里面都是智慧,释迦牟尼佛绝不可能摸摸你脑袋,或点两下就开智慧了,如果那样的话,今天这个世界,不会有那么多人,早都成佛菩萨了,释迦牟尼佛早把人度光了。

  这里面说的是什么?修行办道,也就是说学佛,学什么?学佛陀的道理方法,怎么样在现实生活中,慢慢去体会、感受,而成为自己的修养,才叫做学佛,也就是,要学怎么样能觉悟,不要被迷惑,不要造成烦恼。

  可是,几百年来学佛,都是学佛陀的样子,佛陀是什么样子?在佛龛里雕塑的金身,学盘着腿打坐,假使佛像举个手,他也举个手,可是他忘了自己是活蹦乱跳的人,而不是木头、泥塑,很多人都在学佛像。学佛是要学佛陀的道理方法,舍弃了这些,没有佛法可学。

  当自己还没具备修养之前,会有所依赖,依赖什么?一般所做的诵经、礼忏、念佛、参加法会……,先去接触这些,慢慢地调理自己的身口意,调理自己的行为,这只是一种依赖,终究自己还是作不了主。所以,我们要学佛法,学佛陀讲的道理方法,转变为自己的修养,自己才能作得了主。

  常有这种说法,假使某个人出家,就说这人佛缘很深,假使某个家庭,大家都学佛,这是个佛化家庭,很不错,这些都是称赞,都只是相上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表面上所看到、听到的一个现象而已。

  佛法是现实的,必须具备有价值的内涵,而且要转变为自己的,否则的话,佛法归佛法,自己还是自己。因此,很多学佛的人,到处寻找佛法,怎么寻找?很多人提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有几位是出家人?几位是懂得佛法的人?他参访都是一般普通的人,怎么寻找佛法?佛法在哪里?他的确找到很多佛法,问题不是那些人有没有佛法,而是自己在参访的时候,你跟他在交谈中间体会到什么?

  譬如听法师或在家居士,讲了很多道理,最后离开时,受益匪浅,法喜充满,走在路上,假使原来有烦恼,还是同样烦恼,找到了佛法吗?当然,不是说不要去参访善知识,而是善知识跟藏经的法宝,情况是一样的,要主动的接触它、看它、体会它、探讨它,才有机会发现佛法。如果请善知识开示,常有的毛病,见到了往地上一跪,请法师开示,怎么开示呢?有句话「无事不登三宝殿」,什么意思?带着问题去。

  为什么讲三宝殿?因为寺院具备了佛、法、僧三宝,佛已经入灭,法是供在殿堂的藏经,佛不会讲话,那三藏十二部呢?那么多无从看起,怎么办?因此,才有僧宝的出家人,他们做什么?深入经藏,把佛陀的道理方法,佛陀的智慧转变为自己的,然后代表佛陀宣扬他的道理方法。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是你带着问题到寺院去,把问题提出来,绝不是说你往他面前一跪,请开示,他怎么开示?

  好像生病的人跑到医院,见到医生说:我病了。医生会问什么地方不舒服?情况怎么样?你说:反正我就是生病了。我们常看到,很多医生检查没有病,可是他全身感觉不舒服,像这种情况不叫病,也不是问题,自己的确感受到,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医生面对这种情况,即使花很多的时间帮你检查,也找不出病来,是不是这个人真的没病?可是,他的确感觉有病。

  众生其实都有病,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医生,称为大医王,在这里提醒各位,医生是治病,佛陀是治生死,所以有了生脱死的说法。也顺便提一下,通常很多人把佛教的名词,了生脱死,讲成了脱生死,我告诉各位很不好听的话,你要是自杀了,就可以了脱生死。佛法里面讲了生脱死,了是明了,你活着的时候,每个时刻都能明明了了,才叫做了生。

  人常常糊里糊涂,为什么?太多的烦恼、无明,甚至于太多的无可奈何;所以,要了解生,就必须要有道理方法,要有智慧才可以明明了了,如果生的问题,一生当中都能明明了了,死自然就能解脱。解脱什么?不是解脱臭皮囊,而是不再受六道轮回的苦,可以出离三界,才叫了生而后脱死。

  生不能明了,死就解脱不了,为什么?色身死了,还是要随业在六道里轮回,需要承受苦的时候「苦」,该乐的时候「乐」,了生脱死绝不是一般所说的,好像生了了,死就解脱了。在佛法里面,释迦牟尼佛特别强调,了是明明了了,脱是解脱,解脱什么?于生,带着很多业而来,承受因与果的感报,一个个由因而受果,就一个个的解脱。

  谈解脱,不是指一个解脱,任何的善因或恶因,都会得到乐果或苦果,也就是说由因显果,完成一个解脱。因此,在学佛的过程中,对生要能够明了,首先要做到当果报显现时,能欢欢喜喜的承受,乐的果都愿意承受,可是苦果呢?受不了,不单单受不了,很可能还会再造业。事实上,不只是苦果,乐果也会再造业,所以有句话,因业受果而再造业,白话怎讲?旧债没有算清,又欠了新的债,佛法才提到觉悟,觉悟什么?

  佛法是觉悟之法,想觉悟必须要学道理、方法,实际去修养形成智慧,学佛就是学智慧,学了智慧有什么用?在人生道路上,面对业报显现时,可以欢喜承受,还能够修行办道。在这里提醒各位,佛弟子有出家、在家的;出家在佛法的道路上,是专职的专业从业人员,那是天职;而在家学佛,如果把正当事业、工作放在次位,却把学佛放在第一位,那叫不务正业。

  为什么出家一定要完全舍弃世俗的一切,一心一意地投入?因为在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深入经藏,没有办法花很多时间完成自己的修养,再去帮助更多的人,也因为这样,所以在家学佛不要不务正业,因为你所需要的时间很有限。

  我常说在家学佛是最简单、最方便,而且最不会欠债的;不像出家人,四事供养都来自信徒,在深入经藏,修行办道时,如果不要在四事供养上造成亏欠,先得要回向供养的功德,剩下才是自己的。出家学佛是从事佛法的专业人员,因为他要应付的太多,在家居士则不同,每个人的根机、智慧不一样,每个人的业力也都不一样,在学佛的道路上,所需要的也就不一样。

  我曾说过,要做一位出家的法师真不容易,天上要知道一半,地上要全知道,这话怎么讲?等于我提出来的题目是一样。处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你们忙于工作、忙于事业,很难去觉悟、很难去发现佛法,而出家人是帮助你在现实生活中,有烦恼或遇着问题时,帮你分析问题,把烦恼分析得清清楚楚,烦恼、问题就不存在了。

  可是几百年来,有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往往大家都希望得到一个答案,其实烦恼的问题,绝没有答案;如果在家学佛,带着问题去请教法师,法师分析问题的时候,你最好静静的听。可是有很多人会讲,我不是要听这些,你告诉我,现在我有问题,怎么办?就是想求得一个答案,可是没有答案的,而是针对问题帮你分析,搞清楚了,问题自然不存在了,烦恼也是如此。

  可是我们通常都用一个烦恼的概念,像师父我烦恼得不得了,该怎么办?希望告诉我一个方法,就不烦恼了,那不可能,为什么?你说烦恼,烦恼什么?为什么一定要烦恼?可不可以不烦恼?这才是最要紧的。

  如果说你烦恼,究竟烦恼什么?我不这么问你,而你也不讲出来,就没有办法帮你分析,可是很多人不希望你分析,我有烦恼,你告诉我怎么办就好了。有很多求之不得的法师,会教你一个方法,譬如说念佛、持咒、诵经、或干脆拜经,还有的拿香板揍你二下,烦恼就不在了,业就消了,真有很多人,心甘情愿跪下来挨几板子,打得还蛮舒服的,可是你的烦恼解决了没有?业消了吗?

  譬如不欢喜、难过,人家问你,怎么回事?你回答,有人毁谤我,不欢喜而难过,如果遇到我,我会骂你一顿,会讲欠揍两个字,为什么?学佛是要学觉悟,你提的问题,本来是迷惑、不了解;可是当法师问你的时候,你不能够说,反正我就是烦恼,你不要管我烦恼什么?你告诉我怎么办就好了,就变成这个样。

  有句话「烦恼中有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可是我还要提醒各位,千万不要画蛇添足,有的人念「烦恼即菩提」,后面又来个「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没有错,如果菩提即烦恼,那不要学佛了,怎么会有这种话呢?

  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叫什么?泰国菜,泰国菜是什么?酸的、甜的、苦的、辣的,什么都有,因为烦恼人人都有,即使释迦牟尼佛也有烦恼,可能大家会想,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还有烦恼,学佛做什么?你要听清楚我讲的话,一般人烦恼,是为自己烦恼,为家人烦恼,为你的亲戚朋友烦恼;而释迦牟尼佛烦恼,是为众生烦恼,他从来不为自己烦恼,这是最大的差别。

  以我来说,在台湾常常有人问我,喜欢人家叫我什么?老师父,很老的师父。然后问:老师父,你有没有烦恼?我说有啊!你出家那么久,学佛那么久还有烦恼,我们怎么办?当然,我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说我为众生烦恼,我也有烦恼,为什么?寺院、常住,甚至于各阶层,各式各样的人经常找我,怎么去应付这些?只是我的烦恼比一般人好一点,好在哪里?烦恼的时间较短,内容不会很复杂,比较单纯。

  众生既然都有烦恼,佛法是帮你化解烦恼的道理方法,在烦恼中显现菩提,是因为菩提在烦恼里面。人人都有烦恼,为什么见不到菩提?如果要咬文嚼字都会被业掩盖住,这是一个概念,其实烦恼里面存在着菩提,问题是你对佛法的道理方法太陌生,没有机会运用它;如果对佛法有深入的认识理解,可以转变为自己的修养。烦恼来了,敢于面对烦恼,面对烦恼做什么?一样样地搞清楚,究竟为什么烦恼,清楚了,然后可不可以不烦恼?不要烦恼,该怎么办,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学佛是要学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帮助你,才能从烦恼中显现菩提,菩提是什么?「菩提」这个名词大家都知道,可是菩提的真实面目,大家见过没有?菩提是什么样子?过去很多禅师常讲一些叫人摸不着头绪的话,你说烦恼中有菩提,他会问你,菩提是什么?拿给我看。像慧可在雪地里,为了求菩提达摩帮他化解问题,于是问:有安心法门吗?

  菩提达摩问他,你要干什么?他说我心不安,心不安就等于我讲的烦恼,烦恼什么?心不安,为什么不安?所以菩提达摩告诉他最简单的方式,你的心在哪个地方?在什么位置?什么地方不安?慧可自己闭起眼睛一想,等于说把菩提拿给我看,不也差不多吗?他找心,找不到,菩提达摩回复得很妙,居然说你的心,我已经帮你安了。

  讲到这些,马上有很多人反应到楞严经中的七处征心,心不在内,也不在外,这不是废话吗?可是大家都说:这是佛法,很微妙。等于说你有烦恼,我问你为什么烦恼?你不能够说我表面烦恼,我内心也烦恼,烦恼就是烦身恼心,讲一大堆都是废话。

  佛法在哪里?是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有了问题,产生烦恼,从这中间去发现,发现要有本钱,什么本钱?世间法是相对的,你最多只能够取正面,舍负面的,如此而已。譬如说善、恶,我们要做善的,不要做恶的;那对与错呢?对是好的,不要错的,也就是选择正面的,舍弃负面的,最多是如此。佛法呢?是要从相对中间去突破,显现它的绝对。

  绝对是什么?大家知道,佛法特别讲究一个圆,可是我们要把握,它不是平面的圆,而是球状整体的圆,从任何一个方向看都是圆的;因为平面的圆,在某些方向看是圆的,换一个方向就不圆了,这种平面的圆,相当于相对法里面的正。

  佛法中整体的圆,是讲圆觉之道的圆,圆满的「圆」,譬如念咒,后面有句「娑婆诃」,在大悲咒里每个位置的娑婆诃,意思都不一样,可是每个咒语最后一句「娑婆诃」,都是相同「圆满成就」的意思,也就是要到达圆满的成就,它不是一个平面的圆,也不是换个角度看,还有缺失。

  以现代语言,佛法到最后是零缺点,没有任何缺失存在。我们常说「觉」,如果讲自觉,自己能觉悟,也只是一个平面的圆,自觉又能觉他,还是一个平面的圆,不同的地方在哪里?自觉,完全只有自己,只管自己,自觉而又能觉他的话,是属于菩萨。

  佛是什么?觉行圆满,圆满是整体的圆,就是现在讲的零缺点。世间法里面,有时会做些自我安慰或安慰别人的方式,虽然不怎么圆满,可是也不错了,可是在佛法里面呢?那是不够的,可是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到,这种整体的圆,也是慢慢累积起来的。

  例如圆形的西瓜,把它切成一片一片,分开来看,这个圆有大、有小,绝不可能一个西瓜切开来,是一个整体的圆,但是,圆绝不是相同的大小,这等于是学佛觉悟所完成的智慧。任何一个大小平面的圆,里面也有点、线,才能组合一个平面的圆;而点与线所串连起来的,就是平常慢慢点点滴滴修养累积而成的。那要修养到什么程度?到所有的圆能够组合起来,完成一个整体的圆,你就成佛了,即使不是成佛,也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了。

  因为八地、九地、十地属于等佛位,也就是相等于佛,当然学佛需要时间,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以我来讲,吃这碗饭已经八十一年了,到现在整体的圆,还不知道在哪里?就像我刚刚说的,我也会有烦恼,所不同的,只是烦恼的时间比较短,烦恼的内容也比较简单。

  虽然如此,可是大家不要这么想,你走这条路,已经走八十一年了,还这个样,我们该怎么办?儒家有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听闻道理,晚上死了,也可以了、没有关系了,虽然有点安慰的性质,至少你来到人间,没有白跑一趟。这是讲现实生活中,人离不开烦恼,在烦恼中的确有佛法,这是一个概念。

  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学佛的人、追求佛法的人,还是很多很多;但是,总希望简单一点、快速一点,这是很大的障碍。譬如修弥陀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既简单、又快速;告诉各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那么简单、快速,一句阿弥陀佛你就能去吗?那我八十几年不就白吃了!为什么要讲这话?

  弥陀净土里面提出很多重点,必须要懂得发现,理解佛法之所在,才有机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譬如说四十八愿,有阿弥陀佛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对于想到极乐世界去的修行者也有所要求;还有九品莲台度众生,为什么要分成九品?怎么样才能够到上品上生?为什么要谈上品上生花开见佛?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个法音世界,没有业报,那我们带着这些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怎么办?

  业不净,不能成道,尤其带业往生,是你发起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愿,从这时刻起,以前的业可以带走,一旦发起愿行以后,所造的业都带不走,一定要受报受完后才可以走。常看到有些人在念佛,还带着小儿女、小孙子,一边念佛、一边照顾小孩;小孩喜欢乱跑,你在念佛,眼睛盯着小孩,这时候阿弥陀佛在哪里?在西方极乐世界,并没有在你的念头上,没有在你的嘴里、也没有在你的心里,你的小孙子,不是阿弥陀佛,只是个小孙子而已。所以说阿弥陀佛在哪里?在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平常根本没有机会跟阿弥陀佛打交道,要晓得弥陀经里面讲,要做到一心不乱,并不是说你平常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而是要平常慢慢去修养,修养到什么时刻?到临死的时候。弥陀经中有几句话,若一日、若二日,直到若七日,在临死的那一剎那,要做到一心不乱,就可以往生,但是,并不是临死的那一剎那,就可以一心不乱,而是靠平常慢慢修养累积起来的。

  何况前面也谈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如果不能够从中了解它的道理、方法,也就是佛法在哪里?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同样去不了。即使能够做到这些,业障也很轻,也能够在九品莲台获得一个莲位,可能只是下品下生,因为你要到上品上生,这个距离还很远。要真正成为极乐世界的众生,上品上生花开了,才能见到阿弥陀佛,花未开之前,还是包在莲台里面。

  所以我们说带业往生,怎么消那些业?业是一定要受报的,阿弥陀佛也不能代替你受。像平常很多人做错事,到佛前忏悔,跪在那里讲一些,自己的不对……,磕两个头就走了,把自己的错误交给佛,就跟自己没有关系了。为什么?因为不知道佛法在哪里。

  忏悔是什么意思?忏是检讨,悔是改错;你不检讨,只是表露一下,把所有的错都讲出来,这就对了吗?不可能,而是告诉你要在佛前作自我检讨,发现自己的错误,以后不要再犯错,即使以后会犯,至少你的错愈来愈轻微,那才叫做忏悔。

  我有的时候会讲一些笑话,和对方开玩笑,偶尔遇到他们对我好像不太礼貌,或对我讲错话,马上跪下来说:师父,我不是故意的,我跟你忏悔,我说:你跟我忏悔干什么?我又没有怪你,要怪,你自己怪自己,这话什么意思?要知道佛法在哪里?自己做错了,只是承担没有用,还要改错,不能够说做错了就去忏悔,忏悔完了,很欢喜,然后又犯错,犯错了又去忏悔,一辈子在忏悔,因为你从来不改过!

  学佛不是在经典里找个东西,而是要了解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可是在家居士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因此,可以带着问题求教法师,他会告诉你怎么下手,怎么建立起一些基本的修养方法,才叫做学佛,绝不可以一味的依赖。

  以前曾讲过,修弥陀净土的人,把它看得太简单,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我问他念佛做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我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想到美国去拿张绿卡,每天念南无布希、南无布希,他会给你一张绿卡吗?会让你去美国吗?移民到一个国家,都要合乎它的条件要求,何况是去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要知道佛法在哪里,一旦抓住了它的要领,所学的很喜欢,具备的条件也够,两个相辅相成,达到相应的境界,就可以随心所欲,绝不是说东抓一把、西抓一把。

  很多学佛的人,听人家说某某在那里讲什么,或者不管什么法门,就一窝蜂的跟着去,回来以后,刚开始有效,过了一段时间,又听说那个好,又一窝蜂去学,一辈子就像海里的浪潮,一波一波撞来撞去,撞在沙滩上还好一点,要是撞到石头就惨了,为什么?因为不会从现实生活中,运用佛陀的道理方法。

  从这里面发现,佛法要把握两个重点,学佛是学佛陀的智慧,学佛法就是学觉悟之法,千万不要学人。可是几百年来,在佛教界有一个大缺失,都是讲某某祖师说、某某大师说、某某高僧说,从来不会说佛是怎么说的!因此,当他提不出祖师、大德、高僧说的话,就讲一大堆佛说的,其实是他自己说的。

  什么是佛说的?佛说的在经典上可以找得到,可是绝大多数都以人做对象,要知道即使是祖师、大师之类的高僧大德,学他,也只能跟他一样,学会了,跟他一样不是很好吗?要了解是不是他真正已经到达佛陀的境界,或菩萨的境界?有没有具备那种修养?不能只看表面。看表面,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常有很多学佛的人,最喜欢的一个动作,看看手、手掌、身体每一部分,有多少是三十二相?有多少是八十随好?找到几点,就欢喜得不得了,认为好像我有佛的根机了,其实你陌生得很。

  譬如说这花很漂亮,哎!不能讲漂亮要讲庄严,问题出在哪里?他只在佛教里打转,并没有在佛教中真正发现佛法、寻找佛法,可是要怎么发现、怎么寻找?

  一方面自己具备条件要够,可以在佛教的经典里寻找;至于发现,可以亲近善知识,告诉你一些道理方法,然后在现实生活中慢慢去体会、发现,但是绝不可以老是凭着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把握了一些和佛教有关系,就认为是佛法,不能够动不动就是因与果的问题、因与缘的问题,甚至念了很多的名词。

  譬如前几天有位在家居士问我,什么叫缘起性空?我问他,你要问的是哪一个缘起?他感到很奇怪,这老和尚怎么这样问?我问缘起性空,你还问我哪一个缘起?的确!你问的是哪一个缘起?你现在问什么问题,或者问什么事物,一定都有一个缘起,他楞在那里,我反问他,你知不知道「无始」这句话?我们不是常说无始以来,为什么要讲无始?无始里面,有非常多的有始,有始就是一个缘起,这个无始包含了没有办法计算的缘起,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缘起。

  所以佛法的一个名词,缘起而后性空,缘起是什么?十二因缘法讲缘生缘灭,都是一些概念,显现不出佛法来;谈缘起性空,一定要针对一个东西谈它的缘起,如何达到性空的目的。好像佛教里常有的一些名词「无」,譬如我无我,无我是没有我,没有我是什么人?是死人,活着的人都有「我」,绝不能说无我是没有我,无是什么意思?是从「有」的上面去认识、了解,而能突破它的分别、计较、执着,显现另外一种现象叫无。所以,无是从有的突破,可是还有附带的注解「不一定」,为什么?有时候可以突破,有时候突不破,为什么突不破?修养不够,因此也有不一定。

  无,是从有的突破显现,已经不同于原来的有,突破了原来的有,显现另外一种现象。假使烦恼是有,菩提就是无,如果说烦恼是有,菩提应该是没有,不能这样解释,菩提不是没有,菩提是因为把烦恼搞清楚了、化解了,凭什么化解?一定是有所觉悟,这种现象称之为菩提。事实上,烦恼的有是「无」,它是从有的突破,所显的现象叫无,有时候做不到,并不是永远做不到,以后还是有机会做得到,所以叫不一定。

  还有一个字,是非的「非」,我们把「非」当成一个否定词,譬如想、非想、非非想,否定、再否定,变成这样。「非」是什么?譬如想,现在的「想」假使说是困扰的问题,经过思考、分析,经过自己的调整、改变,再产生的想叫非想,这是什么想?不同于原有的想,它的肯定结果是好的、有利益的。「非」是不同于原有的,都要把握这一些字,如果不把握,看经典很容易搞错。

  又像非想非非想,是四无色定里的第四个,八定中间的第八个,第一个非想是从有想而来,已经突破了原来的有想,不同于原有的,后面的非非想呢?是说你的境界更高了。如果,原来你的想,是众生凡夫的想,突破之后,显现了菩萨的想,可以叫非想,如果再提升到佛的修养,就可以叫非非想,它已经不同于原来菩萨的想。所以,非是不同于原有,这个原有不是肯定的原有,它是不断地增上,这是平常在经典上,常产生的一些疑惑。

  像很多人念阿(ㄛ)弥陀佛,也有人念阿(ㄚ)弥陀佛,甚至于在台湾还有一些人说,念阿(ㄚ)弥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阿(ㄛ)弥陀佛会下地狱,他的意思是什么?要念阿(ㄚ)弥陀佛才对,问题在哪里?如果不了解的,就会说这是法师讲的,要这么念才对;其实错了,因为这是梵文里面文字的差异。

\

  念「ㄛ」是无的意思,我们讲无量寿、无量光;念「ㄚ」,譬如阿难,翻成中文是什么意思?庆喜,里面没有无的意思。可是另外一个名词怎么念都对,阿 (ㄚ)罗汉、阿(ㄛ)罗汉都可以,为什么?念阿(ㄚ)罗汉翻成中文是应供,念阿(ㄛ)罗汉,翻成中文是无学的意思,就是无学位。一定要知道发音念「ㄛ」,都是「无」的意思,结果还告诉人家,念阿(ㄚ)弥陀佛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念阿(ㄛ)弥陀佛会下地狱,这真是害人不浅。

  所以,因为听你说佛法,而把佛法搞错了,这位说佛法的人,要下拔舌地狱,什么叫做拔舌地狱?人死了到地狱,把舌头拔出来,长长的,当成耕田的犁在犁田、犁土,要受那种罪、受那种苦报。所以有的时候,有很多出家师傅,你问他一些什么,他本身还没有把握之前,都会说:对不起,我是初学,对这方面还没有研究,你千万不要怪他,我认为这种人非常了不起了,真正有问题的是他不懂,胡说八道,结果他自己受害,别人跟着受害。

  佛法到处都有,像家庭里面做母亲的,为什么出家人或佛教里面常讲,做母亲的真是活着的菩萨?因为一般人畏于苦、恐惧苦、害怕苦,可是做母亲的明知道苦,她不以为苦,菩萨就是于苦而不以为苦,她并不是说不苦,只是可以欢喜地去承受。

  做母亲的,当然只有做母亲的人能体会,家庭里面也不是只有母亲,但是,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会讲,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说什么呢?当然是称赞母亲。话又说回来,父亲、母亲都是相同的,只是做父亲的,没有承受生孩子的苦,虽然看了会产生反应,可是毕竟不是亲身体验,虽然有好苦这一份感情的显现,可是并不能做到不以为苦。

  声闻乘中的罗汉,讲离苦得乐,而且很讨厌苦,不喜欢苦,菩萨就完全不同,面对苦还要不以为苦,所以,我们说菩萨的愿最大,这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的。譬如有时候,做父亲、母亲的对儿女常会发生一些事,有些人会找我说:这孩子小时候很乖巧,什么都好,现在什么都不听了,完全的反叛,好像他的小孩变了,而爸爸、妈妈没有变。没错,真的小孩变了,爸爸、妈妈没有变,爸爸、妈妈是把小孩停留在小宝宝的阶段,他们没有想到,自己是怎么从小孩子走过来的。

  不管男人、女人,有两个更年期,一是小孩变成成年人的更年期,因为生理上,从儿童转变为成年人,整个生理期的变化,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就等于常有很多夫妻进入中年开始,假使先生或太太更年期先到,总是讲对方不讲道理,怎么你以前是那样,现在怎么会变成这么不好?这里面都有它的道理、方法。

  人生的旅程少不了两个过程,一是成长,一是老化,在教育界常会提到,做父亲、母亲的对你的儿女,有时候要像个老师、有时候要像爸爸妈妈、有时候也要像朋友,为什么要提这些话?等于我们佛教讲的,要具备三十二应身,面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时节因缘,在那时间、空间该怎么表现,怎么扮演你的角色,是相同的。

  佛法在哪里?佛法不在殿堂里,也不在书本、印刷品里,处处都有佛法,最明显的在现实生活中,当你在某些时间、空间里面,自己在想什么?或遇到些什么?开头是一种无明的状态,迷惑不了解,到原来如此,你就见到了佛法。佛法是有层次,而觉悟有大、有小,佛法谈层次是依于觉悟的内容来分,从有缺点,慢慢减少缺点,最后是零缺点,就达到究竟圆满。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业是污垢、是骯脏的东西;那道呢?是清净。如果从业与道的道理,摆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的话,举个例子大家思考一下,衣服脏了,怎么办?把它洗干净;假使衣服脏了是污垢,把它洗干净要有清洁剂、要有方法,才能把它清洗掉,这谁都懂,可是佛法在哪里?

  首先,要了解谁把衣服穿脏了?是自己的「我」,穿脏了,谁去洗干净?还是我,是不是洗干净了,就把衣服摆在那里,不要再穿了?你还是会再穿,穿了以后还是会脏,脏了怎么办?再洗,佛法在哪里?就很容易明了。只是有一个问题,不要忘了自己的「我」,如果忘了自己的我,就是自己的我跟衣服没有关系。像百货公司吊了很多的衣服,那是百货公司的,跟你的「我」没有关系,除非你哪天花钱买它,穿在身上,才算是自己的,才可以见道。

  佛法没有那么玄妙、神奇,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能显现觉悟,就能显现出佛法。人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没有搞清楚烦恼,因此无明才叫烦恼,迷惑才叫烦恼,绝不是说,明了了、觉悟了还叫烦恼。虽然拉拉杂杂的谈这些,其实在家学佛很简单,处处都可以见到佛法,但是如果只照世间的方式,还是相对的。

  就读像之前所讲的相对,你最多取正舍负;譬如善恶,取善舍恶如此而已,还是有缺点。像经典上面谈善恶,释迦牟尼佛分析人的业,有善、有恶、还有无记,什么是无记呢?是善与恶弄不清楚,很难把它分辨清楚的叫无记,可是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把众生定位于善恶,这话怎么讲?经典上有善男子、善女人,并没有讲恶男子、恶女人;释迦牟尼佛不把众生归类于恶,所以他的言语都叫做善、不善等,这话什么意思?

  善并不表示都是完完整整的,其中也有不善;同样不善,里面也有其善。为什么说佛陀是个大慈悲的圣者?因为,他没有把人分为善人、恶人,尤其他不舍弃世间的说法。可是他强调,怎么样用智慧的方法去看众生,像四十二章经里面谈到,度十善人不如度一恶人,就是度十个善良的人,不如度一个恶人,后面还有一句话,度十恶人不如度一比丘,如果经文搞不清楚,就会误解佛法的意义。

  好像出家比丘比恶人还坏,你看,度十善人不如度一恶人,度十恶人不如度一比丘,佛法在哪里?度十个善人不如度一个恶人,是因为这一个恶人,很可能会伤害十个善人,为什么度十恶人不如度一比丘呢?因为度一位比丘,他可以度很多的恶人。

  因此看经文,不能够照着文字解释,有句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照文字解释很容易造成谤佛、谤法。为什么我特别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佛法?因为出家人只能够提供一些道理方法,真正要做的,还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发现,然后运用出家师傅教你的一些道理方法去面对,欢喜承受,才是最要紧的。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问题,怎样拿佛法解决这个问题,把佛法当武器,现实变成敌人,拿武器打敌人,那释迦牟尼佛太不慈悲了,因此不能用这种方式。学佛是学智慧,学智慧做什么?当面对无明、迷惑、烦恼时,才能以智慧化解问题或障碍。

  第一个不会再造业,第二个当业显现的时候,可以欢喜承受,因为人都带着业来到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业,不可能来到这世界。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找碴,为什么?再来菩萨难道也有业吗?肯定告诉各位,再来的菩萨有当世的业,当世的什么业?再来菩萨一定有父母亲,生他、育他、养他,所欠的债务还是业,只是叫现世业,这种业很容易还清楚,也很容易化解。

  当然,也不要看轻自己,不管出家、在家都有可能是再来菩萨,可是要把握当生的业,要还清楚、要化解掉。但是,也不要太强调自己,我有善根、有佛缘,我就是佛,就是再来菩萨,那是很危险的事,关键问题在哪里?问题在有没有真正的学佛法,如果只是学佛、学名相是没用的,如果只是学人,不可能得究竟解脱,唯有学佛法,才能得到究竟解脱,究竟解脱是什么?涅槃。

  涅槃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最后还有一个究竟涅槃,究竟涅槃是最后圆满成就的结果。在这里要告诉各位,解脱不是死,涅槃也不是死,解脱是有任何的障碍都能把它化解掉;而涅槃是不再受六道轮回、超越三界,成佛、成菩萨都可以。但是菩萨要达到究竟涅槃,需到八地以上才可以,八地以前还不是;四地到七地是有无余的样子,还不是无余;初地到四地是有余进入到无余。所以,涅槃不是死,有时常听到一些笑话,某人涅槃了,其实是说他死了,这个不能混为一谈,涅槃是道的最后一种境界。

  佛法不是举些例子、找些问题就能抓住的,关键还是需要学习佛陀的道理方法,学习还不够,一定要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去修行,而后才有机会把佛陀的智慧转变为自己的,唯有将智慧转变为自己的,自己才能作得了主。

  如来的解释,是如此的来,如此的去,来来去去,永不休息,也就是圆满的智慧、觉悟,得到究竟解脱,进入究竟涅槃;可是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是佛的境界,菩萨完成了无余涅槃,就有究竟涅槃的机会,在没有成佛之前,不能进入究竟涅槃的境界。佛是依于自己的愿力而建立起世界,菩萨依于愿,只能做佛的胁士帮助佛陀,而不是自己发个愿就可以建立起的世界。像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的愿,身边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帮助他,所以称为胁士,是协助他的菩萨,他们的愿只能作助手,不能成为愿力世界的教主,这些都是概念。

  在这里拉拉杂杂的提醒大家,这不叫指点迷津,谈的只是些理论的概念;今晚耽误大家,在这里陪我坐这么久,最后谢谢各位!

  91年11月27日新加坡演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