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漫谈
大痴法师
普通人所谓的漫谈,就是天南海北,我却不这么讲,天南海北太小,咱们佛教的漫谈可能是此世间、彼世间;此世界、彼世界;娑婆世界、极乐世界、金色世界、琉璃世界、此岸、彼岸;束缚、解脱;男法、女法、少法、老法,种种不同,说到哪里就哪里,这就叫漫谈,没有什么具体目标和内容的规定。那就是我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同时大家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提问。
今天上午呢?我首先了解大家,大家也了解我,同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所诵的这本经。我讲话比较随便,大家放松,不要希望我讲出什么美妙的佛法,今天谈不上,以后可能也谈不上。我的名字自号“大痴”。“大”呢,最的意思,“痴”呢,是有病的知。为什么叫痴,我出家十来年了,于世间法是一无所知,于出世间的圣果,一无所获,故曰“痴”。痴中之最,很是惭愧呀。这是我的名字,顾名思义,希望我讲出微妙的佛法看来不可能,所以大家不要抱太大的希望,佛教讲“希望太高,必然有失望”,这是必然的规律,大家不用抱希望,我对大家也不抱希望。若有问者,但有大乘法,而为讲说,不抱希望,不求回报。
每个人对佛经、人生、世界、整个法界的理解都有不同的情况,这个极为正常。刚才明海大和尚说了我对《华严经》有所研究,我给大家透露,没有研究,研究谈不上,说我修持很严谨更谈不上,时间长了,你们就了解了,在柏林寺目前的状况,我可能是一个最不严谨的人。以前我学戒时干什么都比较严谨,到了柏林寺我改学禅了,这个禅宗呢,它是解脱之法,自在之法,无障碍之法,是广大无碍,真髓虽然没学到,不严谨却学到了。我身体不太好,也很怕热,所以手中拿把扇子,大家不要见怪,我可能扇扇子比较随便,我为什么说这些话呢?咱们这里老和尚、大和尚十多年来接触的人物,很多都是很有身份的,所以他们都很严谨,四威仪都比较严谨。而我在这上面却是不严谨的,很随便的,就是省长来了我也很随便,该扇扇子照样扇。在戒律方面呢,可能有的地方是严谨的,如果说这个事情做出来对自他有害,那是坚决不做的,你掏钱也不做。我就是这么个怪人。为什么这次让我来讲呢?因为我们过去曾经有过共同的经历,我是 88 年大学毕业,在一个中专院校任教 5 年,然后就出了家。出了家就在五台山住了几年,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渐渐地人变得很放逸。以后我可能会讲到往昔的一些经历,讲这些经历就像佛给大家讲经时一样,也是举个例子,举别人例子不亲切,举自己例子最亲切。
今天这里在座的大约有四百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论学历,论相貌庄严、论蕴藏的善根智慧,你们本身所带的福报德行,实际上都不低于我,我没有一个地方高于某一位。所以我看大家善根都很深厚,将来的解脱、佛法的事业、利生的事业乃至世间的事业,实际上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能和这样一批有善根福德的人探讨佛法,我感到非常高兴。以后我们在研学佛法的过程中再加深认识。
刚才大和尚讲到,未来六天的时间,每天有一个小时围绕这一部经来谈。这部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其中的一品,最简短,语言精炼,义理明白,一看就懂。大和尚的安排是不作为讲经的形式,是漫谈的形式,那我的自由度就比较大。我想到哪就说到哪,哪个地方没说到,没说到就没说到,就这么简单。可能有些地方讲的观点很多人不赞成,但没有关系,即使讲错了我觉得也没有关系,我都可以原谅我自己。你别看我坐在这个大台上,错了就错了,我就是这种观点。其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不给这么个标准,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标准,尽管这个标准可能写在纸上,比如佛教的三法印。但我个人的理解是,不管是什么标准,它是通过你对这个标准的理解去印证的,而每一个人的理解其实是差异很大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诸行无常”,这是三法印里的第一句话,在座的有四百人,那实际上有四百种理解,理解是不一样的,层次有千差万别。佛教里对很多问题细微的分别非常清楚,回头我再介绍《华严经》里的某些观点,你会发现,佛教的心量,非世间人所能想象。就像昨天我跟一个大学生说,你给我说几句吹牛皮的大话,可以任意地夸张,他说不出来,他没有这个心量。我们现在科学家的心量可能知道太阳系银河系,以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两千五百年前佛对时空的认识,你就会知道谁的心量大,是科学家的心量大,还是佛的心量大,不要求大家认可,只是见识一下。
我们今天的安排是把经文给大家过一遍,可我先不着急,大家先诵上几天,熟了我们再讲经文,前两天我们先漫谈。现在我给大家介绍经题:《大方广佛华严经》。先说说这部经典的来历,佛灭度几百年后,有位龙树菩萨出世,龙树菩萨他把世间所有的经典,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他全部读完了。他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他把书都读完以后没的读了,于是就心生傲慢,感觉这世界太小,就这么一点点东西,都被我读完了。大龙菩萨就现身告诉他,你升起此心是不应当的,你可以到龙宫里看一看那里的藏经。龙树菩萨进了龙宫以后,一看龙宫里的经藏简直是无量无边,这种无量无边你无法想象,我用语言也表达不清楚。先说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在龙宫里有三个不同的部本,大部、中部和小部,大部《华严经》是十万佛刹微尘数偈,十万佛刹微尘数,打个不准确的比方就是把十万个地球磨为粉尘那么多,中部《华严经》是一四天下微尘数偈,小部《华严经》十万偈。龙树菩萨就把小部《华严经》看了一遍,他就背下来了,出了龙宫以后他就把小部《华严经》流传于世。这是这部经的来历。这是普通人所无法思议的,在佛教里叫不思议法。
这部经共七个字“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经典在佛教内部是最为圆顿,最无上的一部经典。它是佛最初于菩提树下成道时,于七日之中,以三昧力故,七处九会,为诸大菩萨讲了这一部经典。这个大家又不好理解,没关系,你就听一听,了解一下就行了。在我们凡人记载的历史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家的名字叫悉达多,以王子身份出家,住山苦修六年,后来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开悟成佛。然后就传教,创立了佛教。我读大学的时候学到这些,当时也和你们一样感到疑惑,被唯物主义的知见困锁在房间里面,房间外面是什么不知道。那么今天你们可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但是在佛却不是那样,佛当时成道的时候,宝树放光,地变金色,他坐的石头变成金刚宝座,放无量光,发无量音,种种庄严,在《华严经》中有详细的描述。让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高明的科学家、乃至文学家,如果他们没看过佛经,让他们去编,他是编不出来的,如果不是亲身所历,他讲不出来。我佛如来,放大光明,坐菩提道场,遍坐法界,放无量光,十方无量诸大菩萨,自然来集。当时就在七天之内,说了广大无边的一部经典,用神通力所说,为一切凡夫所不能知。当时在会的没有一位凡夫,没有一位娑婆世界的小量众生。
给大家说了几个神话,供你们回去慢慢疑惑——是这样吗?法师在这里说神话,这不是对我们唯物主义者的轻慢吗?你就这样想没关系。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咱们下午见。
今天上午讲了那么多,仅仅是想给大家留个悬念,现在通过了解,发现大家水平很高,咱们就直接对经典进行一个具体通释。既然大家学佛的时间很长,水平也挺高,那么在探讨过程中,如果在某些重要的地方,你感到不清楚,或者有疑惑,还有哪个地方需要问,可以写字条传上来,好不好?大家可以随时提问。
昨天上午的开营式上,老和尚有一个简短的发言,其中讲到《净行品》,基本上把《净行品》的大意作了个简单的介绍。我上午只是介绍了《华严经》的出处,题目还没介绍,那么题目暂时就不介绍,介绍的话,很多人听不太懂,离我们的生活脱离得比较远。
这一品经,主要从菩萨居家乃至到,发心出家、剃度受戒,以及从早到晚这一天的生活、饮食,所遇到的种种境界,在各种状态下碰到各种境界,我们起什么心,动什么念,主要讲这个。本品的品题是《净行品》,很多学者在这里把“行( xing )”念“ heng ” ( 发四声 ) ,“行( heng )”的意思比“行( xing )”要巨大一些,带有“功行( heng )”的意思,能够成就清净无量功德的善巧行( heng )愿,所以称为《净行( heng )品》。
在经中,智首菩萨提出了 11 类 110 种功德如何获得。文殊师利菩萨以偈颂的形式把菩萨在家、出家的日常生活,如何善巧用心,如何获得胜妙功德,作了一个偈颂形式的回答。
多说两句,我这个人比较死板,走在路上不会和人打招呼,如果有的同学见了,不要太拘谨,你忙你的,不用打招呼,我也不善于打招呼,跟别人对面走过,瞠目而过,没事不说话,不打招呼。如果有什么事,你也不用怕,法师的表情不好接近,不用怕,有什么事,可以直接谈,没有关系。下面开始诵经。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营员,大家吉祥!今天上午还有 40 多分钟,咱们把这品经简单地通释一遍。如果每一首偈子,乃至前面的一百一十种无漏功德,要一个一个详细讲,一首偈就可以讲一堂课,还不一定讲得清楚,不一定使所有的人感到满足。因为这一首偈子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去讲,有深有浅,有粗有细。所以,要讲好一首偈很不容易。今天上午咱们先过过文,过的时候可能就某一首偈,稍微讲一下,让你知道每首偈都是这样子的。咱们在座的诸位都有比较高的学历,有些文字性的东西我给你提一下、点一下,你一看就知道。有的时候,别人不给你提醒一下,你可能不注意,他一提醒,你一注意,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智首菩萨”顾名思义,智慧之首。“文殊师利菩萨”在我们国家大家都知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第一。两个智慧第一在这里论说甚深法要,你就可想这经文多么殊胜。那么后面,列举了几个“菩萨云何得”,共是十一个种类。第一个种类是十种无漏胜妙身语意三业,这方面的殊胜功德。“无过失”,这在佛教里讲都是无漏的,没有过正失得之事。“不害”两个方面,不自害、不害他,这些都只有无漏功德发起以后才能做到的。“不可坏”,不为一切有形、无形、声色种种外境所破坏。“不退转”,念不退、位不退、形不退。“不可动”,身语意业如如不动,不为任何的境界所转。不是我这个身子不动,是我这个身体,乃至我的语言、我的心意里面无漏功德清净的显现,不为杂染所动,不为邪见所动。“殊胜”这两字比较清楚,特殊的胜妙。“清净”不仅仅像我们所想象的衣服脏了洗一洗就干净了,也不是水沉淀了比较清净,这只不过是比喻。实际上佛教中的清净是“离于二法,是为清净”。
在座的大部分比较年轻,比方说你的朋友,你对他内心中没有离不开的贪染,也没有急需要离开的厌离,没有这两种,这就是对他的心是清净的,既无贪染,也无怨心。不是说我没有伤害过他,对他很好,这叫清净,这个不一定。对他好,如果贪染就不清净。“无染身语意业”,是不染着、不执着。
“智为先导”,无论做什么都以智为先导,这个智是无漏的智。咱们讲到哪都是无漏的功德,什么是无漏的——无增无减。因为我们普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漏的,一边做好事一边做坏事,所以你的功德有漏,不能获得不动的安乐。所以只能随于声色,住于生灭,轮转六道,枉受辛苦。这是“有漏”,与此相反是“无漏”,实际上真正入无漏以后,有漏无漏的对立也就消除了。咱们昨天晚上谈佛法,有一位朋友以比较高的姿态谈佛法,但实际上火候不到,相似。昨天晚上有人写条子问“什么是开悟,什么不是开悟”,他就站起来要求回答,从他讲的语言的意思看有一点像,但是神态不像,还差火候。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在攀登悬崖,上有一根绳子,佛经里也有这种比喻,一个人在深井,井里无限深,要是掉下去会粉身碎骨,爬到半截,绳子上有两只老鼠,一只白鼠,一只黑鼠,在咬这个绳子,周围没有什么可捉住的,眼看不等他爬上来,绳子就要断了,这时候你怎么办?这个人此时就万分焦急,井无限深,掉下去不可言说,绳子就要被咬断了,而他离井口还远得很,怎么办?当然具体的佛经里还讲到井里有四条毒蛇之类,很多的,譬喻人在三界有种种的烦恼,痛苦在逼迫我们。佛能够出三界,证解脱,得安乐的佛法就像一条绳子,你捉到了这条绳子,就可以出三界,就像人在苦海中捉到了大船上的绳子一样,你顺着绳子可以上船,可是那两个老鼠在咬那个绳子,这个事情就非常危险,非常苦恼。这个人他昨天倒说出了一点东西, 那一位 居士说了什么话,使他一下有所思悟,这条绳子被抽掉了,还没等老鼠咬断,老居士过来一剪刀给剪断了。他的意思是说他明白了,契入了。据我昨晚观察,他当时是有所契入。但是一个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这类契入很多,但是不长久,不长久就是你契入的深度不够,很快就退缩了。忽然一下,原来是这个样子,获得那么一个小时,一天,两天的轻安,如果能持续,你大事已办;如果不能持续,没关系,你再接着来,慢慢地,多次以后,积少成多,真正发生了质的变化,你的大事就办了,就是入无漏智。他最后说了吗?绳子断了,我也没掉下去,我也没上来,我也没停在那个地方,但他说话的口气和神情却与这个东西稍有不契。所以我们导师没作声,这类事情不好讲,我今天在这讲的意思是借昨天大家的印象说一说,回头可以和这个人继续探讨。这个也留给大家,昨天他说一遍,大家不一定听得很清楚,这个也是个公案,现成公案,你们可以参一参。
这第二类是十种具足,这主要指福德智慧。菩萨的生处、种族、家、色、相、念、慧、行、无畏、觉悟,一切具足。生处,生在王家,世间法的一切都具足;种族,王族相对来说各方面都是比较优胜的;家,指你生在谁家,比如王家;色,指庄严,色相,主要指你这个色身应当具足的功德都要具足,相是庄严,念是不忘失,慧是智慧;行是行持;无畏就是进入到甚深智慧。所以对佛法的无漏功德,表述有多种,尤其在《华严经》中每一种都是十个不同言辞,无为,无畏,无漏,最上,第一,无分别,寂静,涅槃种种,它们表达的方面不同,但它的归根结底却是根本的智慧,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明心见性”。一个人如果确实生起诸法空,诸法无所有,与一切诸法无所分别,你契入的时候,它自然是无畏的,于一切处无畏,你既然于三界无畏,实际上你不在三界内,这个时候,也不在三界外。道教也讲,“不在五行中,超出三界外”,这是相对我们这些概念比较执着的人这么讲,比方给你们讲一个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你一下子捉摸不透,比方说出这个房子,你第一个印象,那就有个外,但在佛法的究竟意义上却不是这样。后面是“觉悟具足”,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广说无量。在《华严经》中,无论开显某一个方面的智慧或功德或善巧或方便,一开显都是非常广大,“广开无量,略开十类”,《华严经》基本上都是这种格式。
第三类是十种妙慧,“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华严经》就是这种风格,一说慧列了十种,这是略说十种,我们语言所能相及的十种,我们语言所不及的无量。此世界十种,他世界还有很多。就说我们的汉语,它的文字表达是有限度的。随便说个事,让一个普通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把这个事说一下,他只能说一两句,就没词了。因为他的心量小,不说他了,包括我在内,咱们的心量都不够,说得就不多。比方说让你赞叹这里供的这尊佛像——普贤菩萨,菩萨为什么没有盘腿,腿放在下面。弥勒下生的时候也是这种姿势,表示要在众生界广行菩萨道,广度一切众生。佛都是双盘腿的,弥勒菩萨有时一个腿在位子上盘着,一个腿在下面放着,一方面在寂静涅磐中,一方面在广行菩萨道。普贤菩萨呢,以甚深不可思议解脱智慧,乃至以等佛智,现广大行愿,行菩萨道。
第四类是十种力,“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维力”,这里面都比较复杂,你们先大概了解一下这是十种力。
第五类是十种善巧,第六类是七觉支和三解脱门,第七类是六度和四无量心,第八类是如来十力,第九类是十王恭敬,“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咱们所能知道的是人王,甚至福报再小一点的连人王也没见过,见过人王的人实际上也不多,那都是稍有福报的人才能见到人王,那其他的王我们都没见过。但你们如果像普贤菩萨说的善用其心,那也是十王围绕。第十类是度生的十种方便,第十一类是超众十德。咱们这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那么文殊菩萨就“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这些非智首菩萨不能知道,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文殊菩萨说的“汝为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经中许多地方都是弟子问佛,或者菩萨之间互问解答说出来的法,然后佛给印可,不是这些大菩萨不知道。主要就是刚才说的这个,“为末法众生故,为欲饶益、安乐有情故,为哀愍世间,利乐天人故,问如是义”。这就像演戏一样,台上有两个人演戏,为了让底下人明白某一个道理,台上那个人就说“这个道理我不懂,请问您?”,就是这么个意思。那后面就说了“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住去、来、今诸佛之道”指的是三世果,就是住佛智。前几天你们没来的时候我们正在诵《华严经》,那个时候正讲到等觉菩萨的十通、十定,里面讲到菩萨是住佛智,在谈说菩萨等佛智的时候,说了很多最上赞妙,无比的赞叹。就是菩萨到了等觉妙觉,与佛智相同,但是他的功德力与佛还不能相比。所以在经文中广大地赞叹了菩萨的智慧、功行,赞了半天可以说把我们娑婆世界赞叹的语言都用尽了,赞完之后另一位菩萨就站起来问,你说等觉菩萨的功德尚且如是,那佛的功德怎么说呢?菩萨就做了个比喻,就是菩萨的功德不能和佛相比,为什么?犹如微尘与大地比。这就显示出佛的功德的不可思议,非思议所及。我们凡夫这种思维的心是妄心,虽然是真心中显现出来的,但它是一种虚妄的心,只有你息妄归真,妄心灭了,真心自显的时候,你才能有所领悟。
后面就是说菩萨的功德,“随众生住,恒不舍离”,菩萨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广大饶益。“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一切法的实相都能明了。“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第二导师”的意思是不和佛在同一个层次,佛是第一导师。你善用其心就能获得如是无量无边微妙功德。怎么个善用其心?文殊菩萨以偈颂的形式列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141 件事,在这上面用心。
下面我们来讲偈颂。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有的人就会起怀疑:就念这几句话,能获得无量微妙的功德吗?这里面有很多的原理要给大家讲。它的原理主要就是我们在善用其心的过程中,随所欲净,以正思维、解脱智、无漏慧,广发大愿、转识成智、转境成德,以 勇心自誓 ,决定妙慧,去除历劫业习邪见,破除了我及法的种种执着,当体就有法喜,自利利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纯善无恶,顺而无逆,自在安乐,当下就有这么多功德,当下就能体会到。纵然不能摄心当下,散心诵持——咱们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是如此,也能起到净化三业,培养正念,长养菩提心的微妙作用,这个作用当下显现不出来,多为未来成佛的因。如果能够摄心当下,你的当下就在解脱之中,就在法喜之中。那怎么才能摄心当下?如果你每一首偈都能摄心当下,你这七天就能成就无量无边微妙功德。我佛如来所宣经法,都是一相一味,所谓的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究竟止于一切总智,随便一首偈都可以资一切智,这就要看我们能不能够于当下定心深入,没有定是深入不了的,散心不能入,薄慧不能入,德浅不能入。今天咱们就先说到这里。另外昨天我还没走呢,大家都走了。这对我自己到没什么,但是你们自己应该对法有一个尊重。
昨天早上讲到为什么善用其心,就是“若见什么,当愿众生,如何如何”,为什么就能够获得那么多微妙殊胜的功德呢?讲到这个原理,我刚把这个原理简单地念了一下,也没有完全开解,时间就到了。咱们今天就先介绍经文,在举例介绍的过程中再把原理详细地开示。
这 141 首偈颂,有一个过程。从第一到第十一,主要说的是菩萨在家,妻子聚会,孝事父母,得五欲,或者娱乐活动种种,举了十一偈;接着是出家的过程,列举了 十一 偈;出了家以后受戒,列了四偈;后面是坐禅修行,列举了九偈;坐禅之后下座、穿衣、洗漱、方便,从第三十六偈开始,举了十一偈。过去正法时代的比丘,所谓的修习就是坐禅,前夜后夜精进,中夜有时狮子卧,在《四十二章经》中,中夜也是坐禅,没有休息。从第 四十七 偈开始比丘托钵出门,乞食的过程,也就是行道的过程,遇到了山和水;遇到了平坦的路、坎坷的路;遇到了善人恶人;有的人给你布施,有的人不给;饭还没打来时是空钵,打来了是满钵;打来的饭味道好还是不好;乃至见到了大臣普通老百姓、各种身份的人;丑的、美的;有威仪的、没有威仪的;好打扮的、不好打扮的,这都是在乞食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境界,种种景象,种种人,种种事,在这个时候,你在动什么心,列了 七十七 偈。回来以后呢?洗浴,印度那个地方比较热,比丘下身着裙,上身着袈裟,洗浴完了以后颂经、礼佛、礼塔、修行,列举了 十五 偈。到了晚上休息,早上起床,列举了 三 偈。基本上是一天的生活,菩萨在家时列了 十一 偈,出家以后列了 一百三十 偈。这是把经文的格式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现在从第一偈讲,咱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在家的菩萨,前面列得少,只有 十一 偈,展开可以讲很多。“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在座的诸位年轻人占大多数,对家的逼迫,年轻人理解得很少,结婚十年以上的人,对家的逼迫深有体会。咱们在座的年轻的太多,就不展开讲了。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这个地方我要详细说,尤其对年轻人,四十岁以前的人,绝大多数不懂得孝事父母。有的人不承认,说我对我父母很孝顺。事实上是这样的,孔夫子也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人才成熟了,“养子方知父母恩”,他才知道孝顺父母,说话做事都比较宽容了,懂得了艰辛,懂得了大家的不容易。孝,孝敬,把你最好的东西给父母,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心粗,不注意,拿到好东西,没想到父母,自己受用了。一般人能做到有好东西孝敬父母,只要他能想起来,但大部分人想不起来。比如他第一次孝敬的时候,父母说“不用不用,你自己用吧”,第二次也是这样,第三次他就忘记了,不再做这个事,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是必要的,每一次都应该。
顺者顺从,不逆,这个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古人言“百敬不如一顺”,你无论对父母师长表现出多么恭敬,但你不顺从还是不够的,顺从是非常关键的。对父母绝大多数人没有顺从,父母说一句他能顶三句,这个是很丧德的事情,大家以后要注意。尤其作为学佛的弟子,特别要注意孝顺父母师长。这里面顺的方便,要自己掌握。有的人可能说父母年老,对社会很多情况了解得少,他对很多问题的阐述没有我自己清楚,所以感觉到我不能接受父母的看法。不过我这里要告诉大家,我们的父母经历的事情比我们多,他希望把他所有的经验都告诉自己的子女,所以不要忽视父母师长的劝告,即便是不能奉行,当时也要随顺。有的人说当面随顺,过后不按他(她)说的做,不就是虚伪吗?你说这个话正是你虚伪。为了表示自己是真诚的直心的,所以就忤逆父母,你不对,马上就驳斥,这种做法很天真。你自己在生活中,不管同学、同事,别人顶你一句,你马上不好受,不相信试一试。我们都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赞叹、顺从,父母师长亦复如是,这个特别要注意。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妻子是自己最亲近的眷属,我们普通人都是这样,贪爱自己的亲眷,怨恨自己的仇人。一个人你有多大的贪爱,实际上与此同时你必然会有多大的怨恨,这个怨恨不一定表现在你的妻子儿女身上。“有多大的爱就有多大的恨”,现在显不出来,再过十年,短则一年,结婚后十年,家家户户闹离婚!咱们的父母是这样的,到咱们手上还是这样,过去的人是这样,将来的人还是这样,这是个规律。何以故?这里面有很多法是恶法,自然地会发生这种情况。这种情况现在很多人说还不理解,没有关系,慢慢地多观察身边的人。说通俗一点呢,咱们一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说话、吃饭,那见到我们的冤家,也这样和气多好?何必要对别人心中不平。这三首偈是这么个意思,我们遇到的是善的情况,还没遇到逆境,能够转善的境界不贪染,你能够于善境界获得自在,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一般人特别注意逆的境界,在遇到逆境时,你能够转念,令心无有烦恼,这个就很不容易;如果能够转善的境界而不贪染,这个更不容易,在生活中特别要注意。
咱们以后提问题,大家最好提你生活和修行中具体的问题。不要提那种广面上的,捞一个很大的题目提出来,法师给你一讲,一个小时就过了,后面人就没得提了,而且泛泛地谈很多东西,你没有具体地受用。所以直接提修行与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这样解答也比较简单,大家的提问机会也比较多。另外颂完经后经本不要放在地上,经是法宝,它是我们的慧命,所以以后大家注意,捧在手上,不要随便放在地上。另外在寺院里不论向哪位法师请教,我们出家人有一个规矩,就是不允许单独地和异性讲话,偶然问话,也不许超过五六语。所以有的时候你问法师话,法师可能很着急地答了两三句就要走,大家要理解,这是我们出家人自己的一点规矩,提问题最好是两三个人。同时不要单独到师父寮房里去,这个是寺里的规矩。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回向,合掌。
今天上午有人递上来一张条子,我简单说一下。他问:“什么叫所知障?所知如何成为障?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怎么会成为障呢?是一切概念思维心是吗?为什么说分别已非意?这个意是什么意?障是不是执着?”他后面还有,咱们一段一段讲。
所谓的所知障,咱们平常讲障有烦恼障,有所知障。烦恼障是五蕴色身所升起的烦恼,对我们的自在解脱形成一种障碍。所知障呢?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知识对我们形成障碍。举个例子来说:这个墙壁,它是不透风的,这是你所知道的,你就穿不过去了,它就成为障碍。知见也是一样,你认为这一切法本来是有,而不是空,这种知见就对你的自在解脱形成障碍,这里边说起来很广泛,我没有去查《佛学大辞典》,你们有机会可以查。有的法呢,同样一个词在辞典里有不同的解释,我的理解可能跟词典里的有些不同。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或者思维方式种种,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对我们的解脱造成一种障碍,所以经里讲:“汝意不可信”,我们自己的这个心是不可相信的,“证得阿罗汉,汝意方可信”,你证得了阿罗汉果,才可以相信你的一切感受是正确的。
“分别已非意”是什么意思?这个是指菩萨证到了无生法忍以后,离于分别,却又能分别一切诸法的差别相,这个分别就“非意”,不是我们凡夫理解意义上的“意”。
“悟有大小吗?一悟是指佛地,又说大彻大悟,读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句很欢喜,但是概念思维判断心太严重了,怎么办?”关于悟的问题,我们有机会请教老和尚,老和尚是这方面的专家,因为我还没有悟,我在这个地方坐其实是不应该坐中间的,应该稍微坐偏一点。登法座的人呢,有人印证,得了法的,才有资格登法座讲法。所以我刚才稍微坐偏一点,表示还没有这个资格,我们就是漫谈。这个悟呢,还是要请问老和尚。“读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句很欢喜”,如果你读到这句话,觉得特别欢喜,身心一下子感觉到轻松了很多,有轻安之感,这个一般来说是有所契入了。具体的,因为我没有悟所以不能给你下一个定论,只能从书上来讲。有的法师呢,一闻即悟,一悟即至佛地,大彻大悟了。有的人却不是,他读到这一句话,哎哟这个东西我清楚了,很欢喜,可是过了一会呢,他又很着急,我得赶快找个法师印证一下我是不是悟了,结果到法师那里,法师说“你什么也没悟”,他马上就动摇了,欢乐也没有了,心中马上反应出来一个:“我看你法师也没有悟!”(众笑)这种想法实际上和你那个话已经不相应了,什么意思呢?可能你刚才那个是相应的,过一会又不相应了,没有持续,有的人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但那都不算是彻悟,真正的彻悟是人家说的不退转了。具体的情况也是众说纷纭,现在佛不在世了,没有人去作一个肯定的回答,因为现在的法师绝大多数不具足五眼六神通,所以说一众法会,有多少人发了菩提心,多少人得华严境,多少人证到了什么样的果位,没有人知道。但是,咱们在这里漫谈三十分钟,有没有人发菩提心的,可以肯定地讲,有;有没有证华严境的,我可以肯定地讲,是有。为什么这么讲,这个是有经典根据的:“乃至末法,佛的经法,若有众生,得闻欢喜,信奉受持,是人功德不可思议,然而其人不自觉知,唯佛知此。”我们普通的法师不能印证,只能是各说各的理解而已,你们也可以说说你们的理解,至于谁对谁非,我觉得没有对非,只是各人理解的层次深浅不同而已。所以很抱歉这个地方不能作详细的回答。这个问题就这样作一个简单的答复。
下面接着今天早上的讲。咱们就讲一下“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没有成家的可以了解了解,将来就能有所准备,不受逼迫。实际上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是因缘和合,这个因缘有合就有散,这是必然的情况,所以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首先要明白这是因缘和合的,《楞严经》讲“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其性正为妙觉明体”,从五阴六入乃至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一切诸法悉皆如是。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家”就是这么个东西,成住坏空四相是不可避免的,合散是必然的,不要因为合散引起心里的种种烦恼和逼迫。
第二个方面,家有差别,它是受外界社会大环境影响的,这也是必然的,有贫民的家庭,有工人的家庭,有小康的家庭,有官员的家庭,有王室的家庭,不一样的,这有差别。“人比人,气死人”,你不要把自己的家庭设想得非常美,总想跟那些所谓的高级的家庭相比,你要相比、要奋斗的话,这里面就有很多的逼迫,自己逼迫自己,而且往往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见得。我们还没有力量改变外在的环境,首先要改变我们内在的。虽然佛经里讲,一切外在本来是我们内心的显现,但是我们还没有回归、改变我们内在的时候,外在是改变不了的,对外在的这种坚固的执着,是我们历劫多生业力所形成的,不是一下两下就能改变的。先返观内心,等我们明心见性了,得到甚深三昧了,现证一切诸法无有障碍,现证一真法界,现证一切境界皆是内心的幻化,到那个时候你可以任意变现,现在还不行,所以这个要明白。
第三是,我们用心所想象出来的美好家庭,这个东西只能在心中建立,不能执著于外在的实用。一切外在的实用本来是具有四相八苦,四相是“成住坏空”,八苦和我们人的一样: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都在家庭里四处存在。家的物质结构有成住坏空,家的主体结构就是我们的父母、夫妻、儿女。这都是具有八苦的,这八种苦普通凡夫没有办法彻底解决,所以想让家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满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它,你知道了,你才能不受其逼迫,我们往往很多人不了解,以为家里有钱、有声望、丈夫要帅、妻子要美、饮食要高档,这才是美满家庭,这是绝大多数人包括在座的诸位都这么想,以为家庭的美好是建立在这些条件之上,实际不然。如果谁这样认为的话,你肯定会受它的逼迫。
所以我们要知其性空,这些东西本来都是自己给自己编了个圈圈,把自己套住,我们详细地观察分析,这些东西都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本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从自心里想象出来的,你知道它是性空的,你便能离开这种执著,你才能免其逼迫。如果一个人在修学佛法时能够获得甚深智慧,解脱智慧,平等不二的智慧,那么你的心就常在欢乐之中,你的心常欢乐,你这个家就自然美满。所以作为我们首先能做到这一步:“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我讲的只是我想到的,我没想到的还很多。让其他的法师来讲,也可能讲出更多更微妙的道理,这都很正常。你们以后有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心中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边念观世音菩萨,你随意看到哪一位师父,感觉到有缘,你就去问,我想你肯定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因为我们没有上讲台的法师里面,有水平的很多,这不是谦虚之语,是真实之语,真实是这样的。
下面我们讲“妻子聚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很多人不明白,冤和亲如何平等呢?冤就是冤,亲就是亲,如何平等呢?妻子儿女显然是我的亲,我看到了非常欢喜,如果让我看见冤家也有这样欢喜的心情,我无法理解。这要分几个方面来谈。首先从法性上讲:对上上根人来讲,一切法性空,一切法一相,一切法平等不二。他一闻这个法之后,直见诸法实相,直入平等。心平等故,见法平等。但是普通人做不到,可以从第二个方面“思维观察”上来讲,这个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有讲到,分析得非常详细,就是说冤和亲是相互转变的,这个人这一世是我的亲,他在过去可能是我的冤家,在未来世也会变化。有时候在现世,亲也会转成冤,这个是常见的。很好的朋友反目成仇,很好的夫妻反目成仇,父子也有反目成仇的。所以说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曾有过伤害,也都曾有过帮助,他们对我们的伤害和帮助是平等的。另外还有一点,一切众生之所以伤害我们,其实是不由他自己作主的,他受烦恼的指使,有贪嗔痴慢疑,我们大家都有贪嗔痴慢疑,在互相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伤害。有时是无意的伤害,渐渐地演化成有意的伤害。比方说我们自己,别人对我们有一个无意的动作、声音,你就受不了,心中生起嗔恚,以后就有意地以嗔恚心来对待他。他受到了你的伤害以后,他也会有意地来伤害你,这样就由无意的伤害演变成了有意的伤害,而且双方都不能作主。要是旁人劝解,说他只是误会你了,你就不能原谅:“他怎么不误会别人,偏偏误会我呢?不行,我一定要报复!”,你都不能平息自己的这种嗔恚。所以说凡夫众生都受这种五毒烦恼的指使,不能作主。将心比心,原来他也是如此,他也不能作无明烦恼的主,和我一样。所以你要看到一切众生本无冤亲,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无明烦恼所使,妄加分别。你如是观察,渐渐地就能“对冤离于瞋,对亲离于贪”。
从第三个方面,就是从现实当下的利弊觉受来看,如果你冤亲不平等,你会有什么样的觉受呢?你就会为亲所牵累,为冤所伤害。亲能牵累我们,世界上最亲的是谁呢?小时候,我们最亲的人是父母,成家以后,最亲的人是丈夫或妻子,有了孩子以后最亲的变成孩子。这些人是不是牵累了我们?我们自己可以去观察。很多人小时候发种种抱负:我们家这么穷,我一定要努力为父母争光;或者看到有人很富,心中不平,于是做出种种非法之事,希望提高父母的地位;再到成家以后,我没有成过家,但我们可以观察周围成家的人,夫妻之间那是最亲密的,然而争吵打斗起来却非常猛烈,周围的人都是那样。今天有位营员问我,法师您今天上午说“结婚十年以后家家闹离婚”,真是这样吗?我说闹是闹,但真正离婚的人少,但闹却是绝大多数在闹,不相信你们去观察自己的父母邻居。绝大多数是闹,但没有形成结果,我主要是说那个烦恼相,所以大家不要误解。孩子出世以后,夫妻两个为了孩子的未来,操烂了心,很多不必要的烦恼都是从为孩子操劳所引发的。这是亲的牵累,它的可怕性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冤的伤害,冤冤相报无有了期,他伤害你,你伤害他,反复地伤害,越演越剧烈。所以你见不到平等,于是你就受他的牵累,受他的伤害。反过来说,如果你能相信文殊菩萨讲的“冤亲平等”,你的心当下就能处在一种寂静,恒常的安乐之中。举个例子,在我 95 年行脚的过程中,一路上是乞食的,有的人见了就非常欢喜,他一家人 都是 居士,看见师父一路劳顿,十分辛苦,心里觉得很过意不去,请师父回自己家里面休息,专门炒几个菜供养师父,非常的好。这个时候就是一种亲,你不能受这个亲的牵累,你不能因为这个居士对你好就欢喜得不得了,你如果欢喜得不得了,说明我们的心不平等。同时会遇到很多不客气的人,一看和尚又来化缘了,一句话:“滚!”。如果你心里冤亲不平等,这一个“滚”字你就受不了。昨天还是在一家人的恭敬之下,请你坐上座,把好吃好喝的放在你面前,可是你从他家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在另一个地方刚把人家门敲开,人家第一句话:“滚!”,你能受得了吗?你要受不了,说明你冤亲不平等。这还是比较简单的举例,其实这也谈不上冤,只是比较不客气。但如果你要是冤亲平等,别人说“滚!”,你说:“好好好,马上滚!”(众大笑,鼓掌)。所以说这法就这么受用,你要按这个办就是这样。不为妻子深情所痴狂,也不为冤的伤害而悲恼,这就是平常心,这样你才能永离贪着。
今天上午接着往下讲:“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五欲大家都知道,就是:“财、色、名、食、睡”。五欲中的“色”主要是指男女的色欲,与《心经》中指物质性的色法的“色”不同。为什么要拔除欲箭呢?这五种欲望是以乐受的形式,通过“贪图”的发射,像箭一样深入我们的肺腑,所以称作“欲箭”。如果说一下子不让我们贪图这五种欲望,我们觉得做不到,因为欲箭射得很深,一下子拔不出来。而当我们的五欲得到满足之后,我们也就会发现五欲带给我们无量的痛苦和无尽的烦恼,所以说“犹如蜜中毒,初觉甘美,安乐无比,渐觉苦恼,毒入骨髓,痛不堪言。”,到那个时候自不能拔。
《四十二章经》中说“多欲为苦”,我们这么多人从早到晚,生死疲劳,从哪里来的呢?从“贪欲”起,所以说:“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昨天有营员说“看见出家师父们个个都很潇洒”,原因何在?只要放下对五欲的贪著,明白诸法的苦、空、无常、不净、无我之相,你就能做到无我的奉献,无我的慈悲。了知一切诸法其性本空,无所有,平等不二,深达诸法实相,于一切诸法通达无碍,自在无碍,在心中泯一切法,于是可以任意建立一切法。用普通人的话讲叫“潇洒”,用佛教术语来讲叫“解脱自在”,不受这些幻化的声色的诱惑。
说到这里,我想起有的营员提问说:“受戒会不会影响我正常的家庭生活、正常的学习工作,会不会使家庭关系紧张、影响与同事同学的关系,会不会束缚了我?”这是当今绝大多数人的迷惑。现在的社会环境是迷于五欲、追逐声色,把根本的东西忘记了。有的人说:“我修行不用受三皈五戒,佛法不就是佛经里讲的道理么?我把道理搞明白,比你和尚水平还要高”。是不是这样呢?这个一定是自己知道,我也不知道。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简单地说一下三皈五戒究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或者像有些人说的“对我们有束缚”,束缚何在?仔细一剖析就能发现,束缚是你自己心中的迷惑,心中的迷惑消失,束缚也就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安乐和解脱。“戒”的本义,在佛教中有很多名字,表示“清净”、“解脱”、“无恶”等种种。比如说杀生,如果一个人在佛前受了不杀戒,从此以后不再杀生,因为你在佛前发誓,乘佛神力,法界一切有情都能知道“这一位菩萨发了戒杀之愿”,所以一切众生见了你都很欢喜,“欢喜愿见”,见了你就自然欢喜、见了你就没有恐怖。而不受这个戒的人,众生见了你无形中会感觉恐怖,觉得不放心,尤其那些有灵性的小众生,特别的明显,咱们人可能不太明显,但是你们自己心中比我还清楚:受了这个戒,可以消除一切冤孽的危害。比如有时候,我没有惹他,他为什么见了我就感觉这么不好呢?你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一些小动物一见你来就吓跑了——因为你身上有凶气,给它带来了恐怖。你受不杀戒,就能给它一个“无畏”的布施,它见你就不恐惧了,自然欢喜。
上面说的是受戒的好处,有的人问:“受了不杀戒以后看见蚊子苍蝇怎么办呢?”蚊子苍蝇有办法,就看你动不动脑筋了,有许多的善巧方便,可以不通过杀生来避免它们的干扰。只是我们现在一些人太懒惰,反正毒药也很多,喷一喷算了。又有人问:“如果都不杀生的话,蚊子苍蝇、毒蛇猛兽不都四处横行,哪还有人生活的空间?”有的人说:“毒蛇猛兽你不杀它它害人。”现在你去查一查,全世界有多少人受到了毒蛇猛兽的伤害?被毒蛇猛兽伤害的人,屈指可数;而被人所伤害的人,你看看有数没有?那是数不过来的。人伤害人那是非常凶猛,人心毒于猛兽,“苛捐杂税猛于虎”这是书上的话,大家扪心自问,这不是空口说白话想象出来的。所以受戒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勇心自誓,决断受持”,以这种勇猛之心,这个好事我从今天开始要做了,我就是做不到我也要做到了;决断受持,宁可别人伤害我,我也不伤害别人。医学上说苍蝇蚊子传染疾病,可能是的,但我们的手到处摸这摸那比苍蝇蚊子还肮脏,你用的肥皂、洗衣粉那个毒素比它还毒,你们可以自己想一想。身心对于虚幻诸法的执着,那种毒素啊,闷在你的心上多难受。所以绝大部分人每天就是闷闷不乐,感觉到压抑,感觉到不自在,为了五欲的贪图,身心的那种痛苦简直是不可说。
如果一个人心里面的问题解决了,瘟疫疾病等传不到你身上。这个话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我对这个是绝对相信的。你心中的问题解决了,外面的问题都是小问题,外面的依报你可以慢慢转化。所以受不杀生戒能够使我们身体健康,消灾延寿,这是真实不虚的。至于说到会不会使家庭关系紧张,我说几个方便:第一,你回去不要声张你受了三皈五戒,受三皈的重要性不用我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受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可以得到无量的庇护,种种无形的业障都会销声匿迹,自然地消除。至于五戒,有人说:“现在社会谁不杀生?谁不偷盗?谁不淫邪?谁不撒谎?谁不饮酒?”乍一听似乎有道理,可你有没有想到这样的话这个社会是在干什么?这个社会将走向何方?这个社会使我们的身心陷入无边的痛苦和烦恼之中,不能自拔。表面上看起来科学发达,电脑里什么信息都有,可是烦恼已经装到你的肚子里面,拔也拔不出来了。那人活着为了什么?人难道是为科学活着吗?一定要搞清楚,不要颠倒:科学是为了我们活着!人们都在互相伤害,我们也要向这个方向去走吗?学佛是为了解脱、自我圆满、自我完善、为了幸福生活,不仅是为了现在,更重要是为了将来成就无上菩提,这个菩提心要发的。基本的三皈五戒你都没有,何谈修行?我以真诚之心,我以我的人格担保,受三皈五戒对我们有无量的好处。
有的人说:“受了戒之后犯戒是不是罪过很大?”是这样的,因为你受戒的功德太大,所以如果犯戒,那就等于是在十方圣贤面前打妄语了。但如果不受戒,你就常在罪过之中,往堕落的方向走,那个罪过就不用说了。如果你不受戒,你说的是圣贤之法,可是你身行的是下劣的恶法,实际上圣贤之法在你心中并没有起作用。一个身心清净的人,他不会去做那些事情。杀生,不需要;偷盗,不需要,我的衣食住行够用了,这就足够了。最富有的人就是知足的人,最贫穷的人是不知足的人。有的人纵有几百万,可是心不知足,他实际上是贫穷的人;有的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四、五百块钱,但一家人过得很好,安贫清闲,有吃有喝有穿有住就够了,不跟任何人攀比。每个人多少都有嫉妒心,你获得了名誉地位,乃至你的美貌潇洒,别人表面上赞叹,背后却在毁谤,你注意观察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为这种虚假的赞叹而忙碌呢?这不是在自己骗自己吗?这个问题太清楚了。至于淫邪更不用说,那是万恶之首,众苦之门。你仔细想一想,很多的罪恶、伤害皆源于此。妄语根本就不需要,坦然地活着。我很坦然,我是个啥就是这么个样子,无需去虚伪地打扮。有的地方如果说了实话对大家都没好处,你可以不说。
所以说三皈五戒一定要重视,这是修行最根本的基础。在家里一定要记得不要说,不要说我受了三皈五戒。很多的行持需要有方便,如果大家在行持时,碰到什么具体的问题,可以打电话给我,也可以写信给这里随便哪一位师父。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只是很多人没有善巧方便,是你没有动脑筋。
今天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真诚地祝愿大家彻离恶法,获得身心真实的自在。
前几天有位营员问我:“师父您修什么法门?”我是怎么回答的呢?我说我曾经问过方丈老和尚,平时修什么法门?老和尚说:“咱们寺院是禅宗道场,是临济宗,是修禅宗的。”具体的修法呢,老和尚说,我静坐的时候,是在修息道观,”就是咱们这次禅坐的时候给大家介绍的息道观、数息法,这个是对治散乱心的,是修定的一种方便;我平常干活走路的时候,念的是观世音菩萨名号;具体的禅法推行的是生活禅。生活禅就是在给每个人发的一本《第十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刊物,上面有详细地介绍,生活禅的提纲和具体的内容。
息道观给大家也介绍了,我突然想起由于很多的营员提出了很具体的生活中不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最初的很多事情、心理上很多问题并没有解决。修行要直接谈无生法还是有点早,所以我考虑,今天早上把《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的这一篇,给大家念一遍。我先问一下,《妙法莲华经》中《观音菩萨普门品》,读过的人请举手,我看一下多少人读过。(很多营员举了手)好,放下,《楞严经》读过的有多少,我看一下,(个别的营员举了手)好,放下。《楞严经》读过的人少了些,今天我为什么要介绍《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的法门呢?这和《妙法莲华经》是一致的,但是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如果读《妙法莲华经》生大信心的人,受持《普门品》,这就简单明了。在座诸位都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善于思考问题,很多事情不会盲目相信,他要去寻个理。那么《楞严经》就是给大家讲这个道理的,七处征心、十方显现,就是让我们明白往昔的迷惑,真心的所在,乃至二十五圆通,也进行了分析,这些圣者如何成就圣果的。那不是凭空成就圣果的,不是说练了一年半载气功,发了一些特异功能就自称成道,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把这个给大家介绍一下,可能会解决很多人在修行过程中,具体操作性的一些问题。可以说大量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基础的问题都比较好解决。
我给大家念一下,这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就是观世音菩萨给佛说我在往昔劫,遇到一尊佛,佛的名号就叫观世音,他就在佛前,发了菩提心,就是为利有情,为度有情故愿成佛、求一切智的心情,叫菩提心。观世音佛就教了他“耳根圆通”这个法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之后这一节就是他用功的办法,他怎么获得这么殊圣的成就呢?“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个就是最关键的地方,“闻”这个地方叫返闻,平时我们听到外面有声音,耳根向外攀缘,当你回收的时候,外面声音的起落,你都感觉到很清楚,没有声音可你的闻心还照样很明白。我们平常所说的,有声则闻,无声则不闻,实际不然,一切众生都迷惑在这个上面,认为有声就能听见,无声就听不见,实际非也。我们的闻性是没有生灭的,声起,我们听见声起;声灭,我们听见声灭。既能听见有声,同时能听见无声,它是不会灭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个就是功夫入堂了,进入了三昧的状态了,这后面是深入的东西,这个地方就不展开讲了。“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就进入一种禅定,三昧的状态。“如是渐增,闻,所闻尽”,“闻”和“所闻”这两法尽了,“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我念的时候把四个字断开了,“空”和“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个就是成就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这个就是观世音菩萨成道了,成就了圣道。“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就是他所获得的两种殊圣功德。“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这就是他所修的法门,是佛教给他的法门,“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生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我刚才念的这一段就是观音菩萨修行的法门,他就是从这个上面成就的,他修耳根圆通,就是“返闻”,“闻自性”,这个法门最适应末法众生的根器了。他的三十二应,和十四无畏布施,以及四不思议度生方便等,那不是凭空说的。《法华经》里没有具体讲到观世音菩萨如何成就,为什么念观世音菩萨能有这么多功德感应?这个地方就讲了感应的原因。
为什么念观世音菩萨就有这么多的功德。咱们先看看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有的菩萨修行已经进入三摩地,得了定了,“进修无漏,胜解现圆”就是快要成佛了,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现显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是应以佛身得度的人。“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这一类修行的人就是应以独觉身得度的。所以这得度的因缘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坐的诸位得度的因缘可能都不大一样。“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声闻身就是成就了圣果的阿罗汉身。“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一类在印度很多,修梵行、离欲主要指的是离于男女之欲,断除了淫欲。这一类的人修行是求生梵天,没有关系,你求梵天也行,观世音照样度脱你。“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有的人不愿意求成佛,他愿意当天王,象咱们说的玉皇大帝,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你想当他,也行,观世音菩萨满愿,成就你。所以说你看咱们中国无论哪一个修行门里面,它都供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这是有因缘的,事实上也就是那样。乃至那些神婆巫汉都自称观世音菩萨附身的,是不是呢?很可能就是。“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 成就”,有的人就喜欢当鬼王,天大将军,统领诸天鬼神,观音菩萨也满愿。“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有的人愿意学四天王,他想命终以后当个四天王。实际上这个四天下很多,有无数四天下,咱们这个才算一个四天下。所以天王的位子多得是,你这个众生喜欢这个,那也行。“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他现的身相正是你所要求的那一种身相。“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有的人说我想当美国总统,行啊,观世音菩萨满愿,你能够虔诚地修观世音这个法门的话,在他的慈悲威光的加被下,你会不知不觉地走上那个位子。“若诸众生,爱主族性,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像咱们昨天有的人受了三皈五戒,这就是在家居士。你向别人说佛法如何如何的好,如果那个人听了你的话,他按这个做了,获得了解脱,那么你就在他面前显示了观世音菩萨的一个化身。那么这其中到底是你的智慧度了他,还是观世音菩萨的力量在无形中起了作用,可能两者都有。但是我个人认为,我觉得这是菩萨的威神之力所致。
所以往常我和别人说话,我内心里都认为这是乘佛神力。别说是我们普通的凡夫,就是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在法会上讲话的时候还是“乘佛神力”,我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威神之力,那都是佛的力量,是佛不可思议的力量,非我们思议所能知的事情。“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你想当国家的部长、省长,那都可以。“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比丘身,指的是我们这一种剃发,披袈裟的出家人,比丘是男性出家众,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众。“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优婆塞就是男居士。“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 国 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就是现有身份的女相,来为说法。“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两种都是独身的,有的人就喜欢独身,可是父母逼迫你成家,怎么办?念观世音菩萨,就满了你的愿,父母就不能再强迫你了。“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有的天人不想当天人了,想修行圣道法,那也可以。“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药叉是一种飞行鬼神,速度很快。“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是上天的月神。“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阿修罗是分散在人、天、畜、鬼中,有四种阿修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本伦(这一类)中福报很大,但是瞋恨心很重,好斗。“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迦,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迦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是一种蟒神。“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有的人说我就愿意当个人,我生生世世要做人,不失人身,那也可以,念观世音菩萨就能满愿。“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就是观世音菩萨在甚深三昧中,随时都在甚深三昧中,是无作妙力自在成就。刚才这上面说了三十二种应化之身,应了三十二种愿求。这是略说,如果广说的话就多了,我们每一个人有各种不同的非常多的愿求,只要是善愿祈求,都能满愿。这是三十二应。
下面是十四无畏施,所谓无畏施就是令有恐怖的人感觉到没有恐怖了,就叫施予无畏。“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前面的三十二应是慈力的缘故,慈者,与乐也,给予快乐。咱们平时说的慈悲是两个内容,慈,就是给众生欢乐;悲,是拔济众生的苦难,这是两个内容。我们一般的人,可能同情心、悲悯心还有少许,但是绝大多数人没有慈心,绝大多数人有嫉妒之心,这个嫉妒心正好与慈心相反。慈心就是不管哪一位人,哪一类众生,能给他一点欢乐,就给他一点欢乐,这叫慈心。普通人都是看到别人哪个地方强或是获得欢乐,心中不乐,没有随喜,这个是慈心不够。
后面这就是十四无畏:“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这就是你念观世音菩萨能够得解脱的原因,因为观世音菩萨他是不自观音,而是观观者,这正是他的无作妙用在起作用。后面的文字都比较晦涩,义理深刻,我就不做解释了。“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火灾水灾,你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免难。“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薰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这就是刀杀不死。
有人说这是真的么?是真的。过去有一个出家人,那是抗日战争时期,他到一个庙上去挂单,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日本人来了,把庙里的人都抓起来,二话不说,统统枪毙。结果他很镇定,他就念观音菩萨,枪响之后别人都倒下了,他被连打了三枪还不死,日本人就问他有什么功夫,他说我没有功夫,我在念观世音菩萨。日本指挥官他也信佛,一听就说原来你是铁头罗汉,马上释放,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悲神力在起作用。
“六者,闻薰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晚上或者是在海里有这一类的情况,你只要念观世音菩萨,这些恶鬼恶神就看不见你,你身上的光明太亮,他的眼睛看不见,无法为害。“七者,音性圆消,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下面我们念快一些,“八是贼不能劫;九是能令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十是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十一者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十二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十四者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这是十四无畏,你有求必应。后面是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种就是“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二者妙能现一一形,颂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所以观音菩萨另一个名号又叫施无畏者。“三者,由我修习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这个很重要。我们初学的人不一定想要成佛,想求妻可以,想求子可以,求三昧(得定)可以,求长寿可以,求大涅槃(成佛)可以,观音菩萨都能满足。现生尚且能满愿,何况此生报尽,观音菩萨有愿力在,如果愿生极乐世界的,就送你到极乐世界,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威神,度生方便。今天上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样你每天受持观世音菩萨圣号,就能解除我们很多基础性的问题,在智慧方面我们还可以多看看其他经典。
诸位营员大家吉祥:
今天上午十几分钟时间,咱们最后一次诵经。我想借用这点时间,把营员提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一下简单的解答。
问题一:持戒修行对在家居士是否会造成种种障碍?
答:这对初学者来说可能是,但障碍不是来自持戒,障碍来自于一方面我们看不破,放不下;一方面来自于我们善巧不够,认识不够。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戒乃正信解脱的根本,是三学之基,万善之本。所以律宗有言:“戒是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若能坚持于禁戒,是则如来所赞叹。”这是认识戒的重要性。其次,在家环境造罪作孽堕落的因缘是非常多的,若无戒护,我们的修行、幸福、自在那都免谈。在这种时代,有很多人整天宣扬:在新的时代,大家的生活节奏非常快,种种环境变化了,新时代的人就不用持戒了。所以仅仅只学佛的最深的禅理,却不去持戒,实际上呢是不相应,口说无为,行在有中,自欺欺人。旁观的人看得非常清楚,他自以为是,所以大家要认识到这点。第三,必须细学详思,内心放得下,有过失要求忏悔,有困难要乞佛加被。愿佛为我们开方便善巧智,一个人有了善巧方便的智慧,一切处自然没有障碍,之所以障碍的原因就是你的方便智慧不够。在这一方面,大家回去在生活中,但有困惑,可以来信或电话问一下。不要自作主张,更不要听那些不持戒而冒充善知识的人的诱惑。第四,要声明的是,越是持戒精严的人越能得到世间人的认可,越能拥有内在的解脱。很多人包括修行人在内,名利之心、我执没破之前,总希望别人认可。那么这就告诉你了,持戒会得到人天的认可,同时你会拥有内在的解脱。
问题二:分别之凡夫如何修顿超无分别之圣法?
答:有的人说我不能顿悟,像我这样颠倒、具足了种种附着、颠倒分别的凡夫怎么修这个圣法。这个也有经典根据的,这是密宗的一部经典,它说得很简单很清楚。首先要具足深切的愿望,我愿求无上菩提,我愿意求真正的解脱,同时要深信我们所念的佛号,所持的咒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妙法。你首先要有深信祈愿,然后严净禁戒,就是凡是作恶的事情,障菩提道的事情不要去做就行了。如果持佛菩萨的名号,以无希求、无疑惧、无欣厌乞舍之心去持,持咒只管持咒,脑子里的妄想都不要管它,让它随起随灭,而我自己只管念佛号,密契佛心,你渐渐地就会获得种种微妙的受用。大家回去可以试一试,咱们知识分子喜欢讲理,实际上有时理非语言可及,非思议可到。
问题三: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修行的人怎么修学佛法?
答:这个我已经讲过了,一方面先学习佛法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你就念观世音菩萨,很多事情就会渐渐地解决。
问题四:如何把修行落实到当下?
答:咱们老和尚提倡的生活禅四个要点中,第二条就是把修行落实在当下。落实在当下很不容易,不是每人都能落实在当下。这是有前提、有基础的,不是空口说白话。你回去落实不到,等于没说,所以大家要把这句话深刻地思维,怎么才能落实。当然如果有的人言下契入,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于是你妄念顿息,亦或你的妄念仍在继续,然而它却犹如白云,自起自灭与你无关,这种情况也就不设此问,因为你念念都不离当下。如若不然,我们高不成就要低就,从最基本的先受三皈五戒开始,进而受菩萨戒,这个菩萨戒我们在座的诸位都可以去学一学,那可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最佳方便。禁戒清净,魔障自然退除,你的福德就培植起来了。这时再去谈修定,自然魔障不起,你才能得心应手。否则直接上来修禅定,我的看法只能静静心,最多如是,入定入三摩地还谈不上。前面的基础成就了,再修五停心观,乃至四念处、四禅八定,还有我们近代乃至当代,禅宗道场使用的都是参话头,到那时不妨试一下。简单的就是:返观一句,“念佛是谁?”你刚一追的时候,念佛不就是我吗?我是谁呢?我不就是我嘛,我是谁?这个时候你心要细,不敢轻易给一个定义——“我就是我,没了。”那个不行。我是四大假合,这个四大假合百年以后我是谁?明天我不喘气了,我是谁?你这样追,内观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色身里面没有一个我,那这个念佛的是谁啊?好像是那个能够觉知,能够思维的灵魂,那个灵魂是个什么东西呢?你第一次追的时候可能要半个小时,一直要追到什么状态呢?追到你的思维已经不能运转了,追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你才能见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后心中一问“念佛是谁?”,马上就能到那个状态下,那是一种定的状态。参的时候一定多向禅和子请教,多向老参上座请教。你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渐渐地心静下来了,你再去观察诸法实相,你才有所体认,你才念念回到当下,你才能任意地观察到当下的一举一动,当下的种种幻象,是怎么去生怎么去灭的,你自然不受它的蛊惑。这个修定要慢慢来,不要着急,而且修定最好要有善知识的指点。
问题五: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生活变得安宁和乐?
答: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前面也说到受持三皈五戒,发菩提心,自然的人天欢喜。首先是空界里的龙天鬼神,拥护我们,看到我们欢喜,即使人见了我们,也会心生欢喜,这是无形的力量。第二,要谦和寡言,不论人非,安闲恬静,虚无淡泊,这样能排除一切人障。我们一定要牢记,我们周围的人只要是凡夫,都具有嫉妒之心,和我们一样。所以你不要出这个头,你出这个头就会遭种种人障。第三,你首先要知道,诸法实相无相,于是乎于一切诸法无求无愿。无求无愿不是说我不想成佛,不想拜佛,不想做功德。无求无愿的意思是没有一个执着的追求,今天这个事情不干我心中就很痛苦,没有“我一定要做个有形的事业给大家看看”,心中没有这个概念,没有这种执着,于无执着,自在心中,来广行菩萨道。所以用安闲恬静,虚无淡泊来描述我们这种心态。第四,在生活中要修菩萨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慈者,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的因;悲者,愿诸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的因;喜者,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舍者,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你不要对某一部分众生爱得不行,也不要对某一部分众生仇恨得不行,要舍,只有这样舍,心才能安住于平等,你才安住于法喜、轻安。第五,四摄度人。布施,通过布施令其欢喜;爱语,通过爱语令其欢喜;利行,帮助他。以上三条做到了,周围的人都会对我们有非常的好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与他“同事”,才有条件引导他走向一条解脱的光明大道。这时候我们的生活自然变得安隐、和乐。
问题六:世态炎凉,五欲横流,道德沦丧,精神空虚的社会状态使人觉得前途茫然,怎么办?
答:找好自己的位置,定下人生的目标。所谓的位置就是你是什么身份?我只管我这个身份以内的事情,我这个身份以外的事情不要去追究它,没有意义,你追究的结果只能给你带来障碍、烦恼、痛苦。定下我们人生的目标,我是想干个一二三,还是想获得幸福安乐?平静处世,无我利生,其乐无穷。不管它大环境怎么样。
问题七:如何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
答:发菩提心就是为度众生而愿成佛的心。以后别人问你什么叫发菩提心,你就告诉他:为利有情愿成佛。这就是菩提心,是为了度脱一切有情而愿意成佛的心。在《法华经》中讲到菩萨初发心住,有七种因缘:“菩萨摩诃萨,见佛相好,人所乐见,男可止欲,有大威力,以此故,发菩提心,求一切智。或见神足,或闻偈牒,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受诸苦具,或闻如来广大佛法,或见如来实力难得,以是因缘,发菩提心,求一切智。”这是七种因缘,有的营员听了咱们夏令营里法师的开示、同道的心得,发了菩提心,亦复如是。
咱们今天的时间到了,今天晚上就珍重道别,以后有缘还会在一起研讨佛法。好,大家跟我一起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大家发菩提心,修菩提行,证菩提果。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