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由心悟
“道由心悟”,出自于《六祖坛经》。据经中记载,皇宫内侍薛简奉诏来迎请六祖进京,而六祖以有身疾相辞,愿终林麓。后薛简向惠能大师问法,他说京城的禅师们说过:“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他就此问惠能大师,京城的禅师们如此之说对否,惠能大师当即回答:“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道由心悟”,这是六祖的教诲,是过来人的切身体验,是指示一切学佛人学佛修持的要旨。如今亲近佛学、佛教的人日趋增多,真可谓佛缘盛世。但对于“道由心悟”领会、着力的人不多。不少居士是看重学佛的方法,而不注重学佛的心悟,故而有不少人学佛多年却一直是在佛门外徘徊,不得要领。对佛法理义的见地,对佛法的悟心,却并未有什么长劲。
佛学是一门教育,既是教育,就必须是心得。佛学是智慧之学,是智信,并非迷信,也非盲信。故此,佛法所得必须靠心悟,不是靠一招一式,靠高僧大德加持,或者念得几个咒语便可以得到。招式也好,咒语也罢,那只是一种求法的辅助,不是学佛修持的目的。千万不可将佛学作为一门神学来对待,不要将学佛搞得神秘化,搞得悬之又悬。这些观点有的人信,有的人则不信。信的人中也有人提出:我就是在走一条心悟的路,但悟了多年,为什么就悟不㈩一个头绪来呢?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有心悟却悟不出来,根结到底在那里呢?根结在通理上。
“道由心悟”,悟什么,其实就是悟理,悟法,悟佛法的实相。佛教中常有开悟之说,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将佛理悟透了,大彻大悟,悟出了佛法的真性、本性。若是佛理不通,如何悟?悟什么?岂不是瞎悟。对此,有的人会质疑说,我们不是在读佛经吗,我们不是也是按照佛理所说的在悟理吗,怎么就悟不出来呢?这里有个大障道,就是不信,因为不信或者信力不深,对佛理无法吃透,也就无法开悟。至此,又有人质疑,若说不信,又如何会来学佛?既是已经学佛,那肯定是信了。
一旦学佛,就真能解决“信”的问题了吗? 《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惠能大师说: “自性迷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对于大多数学佛人,要深信并透解这些佛言祖语是困难的,更不用说运用了。若是一个学佛人真正相信并透解了佛理,并将佛理融人到自己的意识、思想中,融化在整个生命之中,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场所和环境,都能本能地、自觉地用佛理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开悟了。
“道由心悟”之关键,首先要解决信的问题。因为只有信,才有信力,才有愿力,才能通达佛理,也才能开悟,这是一个有机的链条。那么如何解决信的问题呢,首先就要投入,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实话,真实不虚。既有心学佛,就要发大愿。什么是大愿?就是了脱生死之愿,这是学佛的真正愿力。没有这份愿力,没有出离之心,想悟法,那是不可能的。有了大愿,就有愿力,就会产生一种正信之力,在正信之力的支持下,学佛修持就有一种内在的动力,那么无论处于什么条件和环境中,都会精进学佛。如此学佛就是一种投入,一种生命的投入。这就是缘,就是佛缘。佛缘必定与过去世有关,但与今生的努力程度也有关。生命是自己的,生命的一切缘也都是生命自己创造的,没有任何外在力量来左右。增强佛缘在自己,淡化佛缘也在自己。
心悟是一种现量,一种直觉。不是靠思维去认识、分析、判断、推理。思维的这些功能在学习佛理时,可以用来加深对佛理的理解。悟是一个修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当思维深人到一定的程度,疑成一团,处于死角时,顿时一切放下,豁然开朗,打成一片,这就是悟。禅宗在修持上不是有棒喝、穷追猛打之说吗?这就是切断内外一切,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心悟之境不可说,也无法说,一切只有自己去亲身实践,才会有体验。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